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重陽節的詩句范文

    重陽節的詩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重陽節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重陽節的詩句

    第1篇:重陽節的詩句范文

    “以房養老”兩年試點到期,四大城市僅60戶投保,試點的效果并不理想。傳統觀念、房價波動成了“以房養老”試點遇到的兩只最大“攔路虎”,而有關方面表示今年要在現有4個試點城市的基礎上,選擇經濟條件較好、房地產市場較為規范、當地政府支持的城市和地區納入試點范圍,通過擴大業務經營區域,在發展中解決問題,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這項政策福利。那么,擴容后的“以房養老”試點,能否帶來華麗轉變,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所謂“以房養老”,即擁有房屋完全產權的老年人,將其房屋抵押給保險公司,繼續擁有房屋居住權,并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險公司獲得抵押房屋處置權,處置所得將優先用于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其實在這個政策剛出來時,網友就不看好。有媒體曾在網上做過一次調查,有90%的網友認為“以房養老”荒唐,僅一成網友認為其有合理之處。這些無不說明“以房養老”面臨著諸多的問題。

    “以房養老”兩年試點遭遇困局,究其根源,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傳統觀念束縛。有數據顯示,近9成中國老人更愿意將產權房留下,待離世后由子女繼承。二是缺乏政策設計和法律保障。建議有關部門主動參與并履行相應職責,完善政策設計和法律保障,這是以房養老順利發展的客觀需要。三是相關金融機構持觀望態度。雖然也有部分金融機構介入,但持觀望態度者居多,這與政府政策的限制、金融機構對以房養老風險持謹慎態度以及國內缺乏孕育以房養老的土壤有關。四是以房養老自身的條件限制。要看到,以房養老在中國尚屬新事物,在目前的形勢和背景下,來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將對以房養老的推廣帶來不少阻力。

    第2篇:重陽節的詩句范文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再過幾天,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含有長久長壽之意,同時秋季也是收獲的黃金季節,所以人們對這個節日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人節。在這個屬于老年人的節日即將來臨之際,我們祝愿所有的爺爺奶奶生活愉快、健康長壽!

    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還有在重陽節祭祖的習俗。老一輩為了我們國家的強盛,為了下一代能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他們艱苦創業、辛勤勞動了幾十年,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精心哺育和照料我們,使我們茁壯成長。如今他們老了,理應受到全社會的尊敬和照顧。所以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尊老敬老絕不是重陽節一天的事,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老人解決生活的困難,多給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議,每一位共青團員和青少年學生都要用實際行動向老人們獻上我們的一份心意,為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鄰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幫他們洗衣、洗碗、掃地、疊被,多為他們著想,少讓他們做那些本來應該是我們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讓給他們,把有趣的事告訴他們,對鄰居長輩有禮貌,外出禮讓老人。

    第3篇:重陽節的詩句范文

    重陽節

     

    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習俗。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孝老、愛老的風氣,作為傳統節日重陽節,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濃濃情思。

     

    重陽節的美好寓意主要是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兩方面。古時候人們認為九九重陽是非常吉祥的日子,民間在重陽節期間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插茱萸、拜神祭祖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的含義,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重陽節的主要寓意是什么:生命長久、健康長壽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即農歷的九月九日,又稱“九月九”。在古代,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因而便稱為“重陽”。早在戰國時期,重陽節已初現端倪,開始以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來慶祝一年的豐收;到了魏晉時代,無數的文人騷客爭相吟誦,使得重陽節的節日氛圍更上一層樓;直到唐代,重陽節正式被定為民間的節日。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賞菊飲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必不可少,此后的幾千年,這些習俗也隨之傳承,一直經久不衰,流傳至今。1889年,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旨在倡導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氣。2006年,國務院將重陽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縱觀整個重陽節的發展歷史,慶祝重陽節的活動最開始只是宮廷或者是官方的慶祝活動。直到唐朝,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的節日之后,宮廷和民間開始一同慶祝,在節日期間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宋朝的重陽節最為熱鬧,《武林舊事》一書中詳細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便第二天隆重玩樂一番。明清時期則是沿襲了傳統,并且從農歷九月初一就開始吃花糕慶祝,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帝王還要登高攬勝。

     

     

    重陽節思念親人的詩句

     

    1、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2、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疏籬下、試覓重陽,醉擘青露菊。——《一寸金·秋感》

     

    4、時節是重陽,牽恨長。——徐燦《菩薩蠻·秋閨》

     

    5、鳳城歌管有新音。 —— 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6、晚酣留客舞,鳧舄共差池。 —— 杜甫《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

     

    第4篇:重陽節的詩句范文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那么重陽節有什么樣的意義呢,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重陽節的意義簡短50字介紹,歡迎閱讀!

    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來自于古時候在外鄉的人對家鄉的思念而演變成的節日,意義在于敬老、敬祖、感恩。

    重陽節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酒的風俗。古人對重陽節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寫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詩句。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主要節俗活動是賞菊、登高、喝酒、插茱萸等。

    每到重陽節就會登高遠眺,為的是站在高處能瞻望到家鄉,表達思想的情感。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紀念祖先的佳節,也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

    重陽節的意義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為讀音和“久久”不謀而合,所以也被人們賦予了長壽的含義,在**年的時候更是被定為“敬老節”,告誡人們要多關心身邊的老人。

    因此現在重陽節的意義主要是為了倡導人們尊老、敬老,多多陪伴身邊的老人,也就是重視孝道,在古代就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佳句,而現階段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如何讓他們安享晚年,就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重陽節有這非常多的習俗,例如吃重陽糕、插茱萸、賞菊等等,它們都寄予了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向往之情,更是家人團圓、共享天倫的美好日子,值得我們永久傳承。

    重陽節的好句摘抄1、今天是九九重陽節,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2、今天,在這云淡山清、秋高氣爽、橘紅橙黃、金桂飄香的收獲季節,我們歡聚一堂,隆重召開平山區教育局慶“重陽節”茶話會,共同慶祝屬于您們的節日——重陽節。

    3、尊敬的各位前輩,您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把美好的年華、熱情和精力都獻給了教育事業,您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

    讓我們一起暢所欲言,共話平山教育不老的情結。

    4、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

    九月重陽,天高云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5、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舉辦,那時的老奶奶們在縣村里跳舞、唱歌為自己過重陽。

    九九重陽正趕上豐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麗。“九”包蘊著長久,吉利,祝福老人們延年益壽,健康。“九”代表著中華人民的喜悅、興奮。

    6、重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就是重陽節。重陽節在秋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每到重陽節,我國都有登高賞秋,敬老的傳統。故而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7、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酒,吃重陽糕等風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8、重陽節還要賞菊飲酒,起源于陶淵明。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9、重陽節的種種風俗習慣,不辜負這大好光景,增添了這個秋天的快樂,有多少人畫上了這個秋天的快樂,為多少人畫上了一絲微笑,它看不見,摸不著,要發自內心去感受。

    10、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

    第5篇:重陽節的詩句范文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再過幾天,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重陽節慰問慈祥老領導致辭,請您閱讀!

    重陽節慰問慈祥老領導致辭1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講話題目是“尊老、敬老、愛老、助老”。

    今天是中國的又一個傳統節日——重陽節。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此后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

    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在前年重陽節作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調查:請問,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在10個小時內,有1840人投票,其中回答“知道”的有1274票占69.24%;“都不知道”的有 338票 占18.37% ;“知道父母中一位”的有228票 占12.39% 。說實話,看了這些數據,實在是有些刺眼,實在令人擔憂。

    中國已經步入老齡社會,進一步倡導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尤其顯得必要。有數據表明: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人口已經超過了1.3億,占全國人口的10%以上。到本世紀中葉,中國老年人口將達4億,占全國人口的1/4。

    “花無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老人。作為--三小的學生,我們應該發揚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在重陽節這天,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致以節日的問候,感謝他們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平時,幫助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關心照顧他們,多陪他們聊聊天,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們的乖孫子。同時向社會的爺爺、奶奶伸出關愛、幫扶之手。

    當然,尊老敬老絕不是重陽節一天的事,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老人解決生活的困難,多給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議,每一位少先隊員都要用實際行動向老人們獻上我們的一份心意,為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鄰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幫他們洗衣、洗碗、掃地、疊被,多為他們著想,少讓他們做那些本來應該是我們自己做的事,把好吃的讓給他們,把有趣的事告訴他們,對鄰居長輩有禮貌,外出禮讓老人。“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從現在做起,都能尊老、愛老。在天高云淡、秋風颯爽的季節,讓我們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

    愿所有老人都過上和我們一樣幸福的生活!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尊老敬老重陽節講話稿2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再過幾天,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含有長久長壽之意,同時秋季也是收獲的黃金季節,所以人們對這個節日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年,我國把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人節。在這個屬于老年人的節日即將來臨之際,我們祝愿所有的爺爺奶奶生活愉快、健康長壽!

    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還有在重陽節祭祖的習俗。老一輩為了我們國家的強盛,為了下一代能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他們艱苦創業、辛勤勞動了幾十年,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精心哺育和照料我們,使我們茁壯成長。如今他們老了,理應受到全社會的尊敬和照顧。所以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尊老敬老絕不是重陽節一天的事,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老人解決生活的困難,多給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議,每一位共青團員和青少年學生都要用實際行動向老人們獻上我們的一份心意,為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鄰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幫他們洗衣、洗碗、掃地、疊被,多為他們著想,少讓他們做那些本來應該是我們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讓給他們,把有趣的事告訴他們,對鄰居長輩有禮貌,外出禮讓老人。

    愿所有老人都過上和我們一樣幸福的生活!

    謝謝!

    尊老敬老重陽節講話稿3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今天我發言的主題是:重陽盡孝心,楓紅愛更濃。

    楓葉正紅時,又是重陽節。再過幾天就到重陽佳節了。可能還有同學不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吧?重陽節就是農歷九月初九,為什么會是九月初九呢?古老的《易經》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九九重陽,因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為最大數,故有長久、長壽之意,故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獲的黃金季節,其寓意就深遠了。**年起,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被國家定為敬老節,成為人們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盡孝道表孝心、弘揚傳統美德的節日。

    老師們、同學們!普天之下的每一位慈母嚴父,都值得尊敬,值得愛戴。當歲月的痕跡悄悄爬上那嬌------容顏,當山一樣偉岸挺拔的腰身漸漸佝僂,當曾經火紅的青春悄然離他們遠去,他們卻沒有絲毫遺憾,沒有任何抱怨。他們用那無私的奉獻和深沉的愛心,撫育著我們成長,包容著我們的錯誤。我們的平安,我們的健康,我們的成功,我們的幸福……我們在人生之路上取得的點點滴滴的成績,都包含著慈母嚴父那沉甸甸的愛!可是,我們又給與了父母什么?我們的父母一生都在毫無保留地付出,卻從沒想過要得到任何回報!在這個重陽節,難道我們不應該為父母做些什么嗎?來吧,用最樸素的方式獻給父母一份孝心;拿起你手中的筆,寫幾句感恩的話語;舉起你的手,為父母捶兩下背、揉幾下腰、洗一下腳;拿起你的相機,給父母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只要我們真心的做了,你就能得到一筆珍貴的財富!

    老師們、同學們!快行動起來吧!關愛老人,始于足下;孝敬父母,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心做起!

    重陽節慰問慈祥老領導致辭4尊敬的老教師們: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在重陽節到來之際,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節日祝賀!祝你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合家歡樂!

    當我們歡欣鼓舞的時候,我們會永遠記住那些為祖國作出奉獻的前輩;2012,也見證了我校的發展歷程,學校在教育教學中取得可喜的成績,多次受縣教育局、鎮黨委政府表彰獎勵,這是我校的驕傲,但我們應當銘記這里面滲透了你們----老教師的汗水和心血,你們無私,是我們工作中學習的榜樣;你們無畏,是我們面對困難時不竭的動力。

    俗語道: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積極地善待老教師,這是我們的職責。工作中要積極地向你們學習,學習愛崗敬業的優秀品質;生活中要自覺地幫助你們,讓你們感覺到學校大家庭的和諧,工作安心舒心。老教師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我們要讓尊敬老教師成為我校永恒的美德,讓校園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樂園。

    步步登高開視野,年年重九勝春光。最后希望你們今后一如既往,發揮余熱,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給學校工作多提寶貴意見,再創周莊中學新的輝煌。再一次敬賀節日快樂,祝各位身體健康,愿你們如青松不老,古楓吐艷,晚菊傲霜,漫步人生夕陽紅!

    重陽節慰問慈祥老領導致辭5尊敬的來賓,親愛的老年朋友們晚上好!

    在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時節,我們迎來了又一個傳統佳節----九九重陽節。這是所有老年朋友的節日,今晚,我們歡聚在美麗的賽江之濱,共慶佳節!

    下面,請賽岐鎮黨委蘇某某副書記為我們的節日祝詞;再請老齡委的鄭主任為我們講話。

    最美不過夕陽紅,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沉年的酒,夕陽是遲到的愛,夕陽是未了的情。親愛的老年朋友們,在過去的歲月里,你們把青春獻給了賽岐這片熱土,今天讓我們用喜慶的腰鼓回首青春的風采。

    1.下面有請賽岐老體協為我們帶來腰鼓表演。

    指導者:張少娥。

    (歡騰的腰鼓敲出我們心中滿腔的喜悅,喜慶的秧歌扭出我們心中滿腔的幸福,感謝老體協的朋友們為我們帶來的精彩表演。)

    2.太極拳是深受許多老年朋友青睞的養生文化它能“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太極拳表演的是賽岐老體協,指導者:吳美嫩。

    (有著優秀傳統的賽岐太極拳表演隊,曾多次參加市、省級比賽,并獲得許多殊榮。如今,越來越多的太極拳愛好者如春筍般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你看,表演者掌掌柔中有剛,式式自信從容,他們的精湛技藝也是賽岐文化欣榮的見證之一)

    3.舞起醉人的紅扇,我們是快樂的賽岐人。

    夕陽美太極功夫扇是在太極拳傳統套路的基礎上,揉合了其他武術項目以及京劇、舞蹈等動作編排而成的,下面請大家欣賞《太極功夫扇》,表演者:賽岐鎮老體協,指導者:趙飛

    (朋友們,讓我們再次用熱烈的掌聲感謝她們為我們舞出一片醉人的夕陽紅。)

    4.彩蝶花從翩翩飛,

    姑娘載歌載舞找情郎。請欣賞舞蹈《找情郎的姑娘》,表演者賽岐老體協,指導:余榮容。

    (優美的舞蹈仿佛把我們帶入青山綠水中,跟著可愛的姑娘去體會那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姑娘們,你們找到稱心如意的情郎了?但愿所有的朋友們愛情甜甜蜜蜜。

    有獎問答:我國是什么時候開始把“九九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的?(**年)

    5.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你瞧,由羅鳴老師帶領的《大坂城的姑娘》來了,她們將為我們帶來新疆甜美的西瓜。

    賽岐中心小學退教協的老師們所表演的新疆舞活潑優美,步伐輕快靈巧,手腕和舞姿的變化多姿。她們活潑的舞步,搖曳的身姿,亮麗的服飾讓人不得不贊嘆舞者美!夕陽美!

    6.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與廣場融合形成了具有都市特色的廣場文化,廣場舞就是其中的一個突出的亮點。

    下面請大家欣賞由賽岐廣場舞隊表演的健身操《蕉林情歌》,指導者:鄭珍玉

    (從剛剛結束的舞蹈中,我們感受到了現代都市昂揚向上的生活情趣、欣欣向榮的精神面貌以及當代都市人的生機和活力。)

    7.走遍了南北西東,忘不了天壇的明月,北海的風,忘不了故鄉是北京。

    請欣賞歌伴舞《故鄉是北京》,指導者:余榮容

    一曲秦腔,一身馬褂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讓我們想起了剛剛在北京刮起的奧運風,它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讓我們記住:北京是我們永遠的故鄉。

    8.兒童是世界是希望,是祖國的未來。

    請欣賞由小天星幼兒園表演的少兒體操《世界真美好》,指導者:阮連琦

    感謝活潑可愛的小朋友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的節目,讓我們再次用掌聲祝愿這些可愛的小朋友們健康成長,快樂成長。(亦可牽個小朋友一起謝幕、獻花。)

    有關重陽的小知識介紹:為什么“九九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重陽節亦稱“登高節”。在重陽這天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還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還有高壽的意思,所以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年,國家將重陽定為“老人節”,于是老人們有了自己的節日。

    9.現在,讓我們再次把秧歌扭起來,歡度我們老年朋友的節日。

    請欣賞廣場舞《海峽秧歌》,指導者:鄭珍玉

    鏗鏘的鼓點,明快的節奏,舞動的紅綢為我們展示了賽岐人的精神風貌。

    10.請欣賞女聲獨唱獨唱《愛的奉獻》,演唱者:林文玉女士。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成為人間的天堂。真是曲好!詞好!演唱的更好!!)

    11.柔力球是應時而生的一項太極化的球類運動,體現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極”,它集文化、健身、娛樂、表演和競技為一體,請欣賞由賽岐老體協表演的《柔力球》,指導者:楊賽菊

    圓靈輕活、閃展騰挪的表演把太極以柔克剛,以退為進,以巧擊蠻,以小勝大以及和平圓滿的文化內涵詮釋得淋漓盡致。

    12。太極神功源遠流長,下面由久負盛名的賽岐太極表演的精英們為我們表演《天下太極是一家》,指導者:龔月團。

    (精彩的表演將晚會推向。柔柔的音樂,矯健的身姿讓人不由得對表演者生出傾慕,讓人不得不再次贊嘆夕陽美。)

    13..天下太極是一家,都是中華武術魂。

    可以說今晚是個太極盛會,最后一個節目又是大家喜愛的《自選太極刀》表演,表演者:賽岐老體協,指導者:余榮容。

    刀光劍影映照著表演者颯爽英姿。甜歌靚影烘托出一片節日的喜慶。著名學者朱自清說得好: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今晚精彩的表演讓我們看到老年朋友們的風采依舊不減當年。

    第6篇:重陽節的詩句范文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在這天,我們應該尊老敬老,聽長輩的話。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在這樣一個和諧的文明社會,我們更應該孝敬,聽從長輩,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這一點。

    今天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在老師的正確指引下,我們學會了感恩,并且知道了孝敬長輩。就在這天前,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任務”—在家里為長輩做一件孝心事。這天我早早得寫完了作業,思考著老師布置的任務:我到底該為長輩做什么呢?這時奶奶突然對我說:“午飯要延遲了。”聽到這個消息的我,非常失落。突然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間閃過我的腦際——為什么非要奶奶煮飯,我自己難道不可以嗎?正好我可以讓奶奶嘗一下我的手藝。雖然我只會做蛋炒飯,但我認為只要付出真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會克服。

    說做就做,我急忙跑到廚房,從冰箱里拿了兩個雞蛋,還有剩飯,又從碗櫥里拿了幾個碗,再跑到放佐料的地方拿了油和鹽。準備工作井然有序,按照爸爸教我的方法:先在鍋里放油,在等待著油煮開時,我們還可以把蛋敲開。油煮開了,我們就可以把調好的蛋倒下去,蛋煮好后,就可以炒飯了。炒飯很簡單:先放少許油,再把飯倒下去炒,炒到快熟的時候放少許鹽,就行了。最后把蛋和飯一起放入鍋內,一直不停地翻炒!

    飯很快就炒好了,我把它們盛到碗里,放在桌上后,就急忙跑到田里去喊奶奶:“奶奶吃飯了吧,我好餓!”我并沒有和奶奶說我已經煮好飯了,因為我想給她一個surprise。當奶奶來到廚房時,看到桌上的飯時,非常震驚,便問道:“這是你做的?”我笑嘻嘻的說道:“對啊,沒事兒干,而且我肚子好餓啊,所以就做了。”奶奶聽了非常開心,便說道:“我的孫女長大了嘛,都會做飯了!”我滿懷信心地說:“那是當然!”中午,我們坐在桌上,津津有味地吃著飯,談笑風生。這天我們聊了許多。

    做菜也不是很容易的,比如蛋炒飯,蛋炒飯做起來看似很簡單,但也會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在油煮開后,把飯倒進去之際,油有可能會跳出來,所以很容易燙傷。洗碗啊,洗衣服。都不是一件件簡單的事!

    第7篇:重陽節的詩句范文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想象詩中的情景,體會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教學流程:板塊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1.師:什么是佳節呢?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傳統佳節,你最喜歡過哪個佳節?

    2.師:每逢佳節來臨,我們就會和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歡聚一堂,度過這快樂的時光。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心的,但唐朝的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板書課題)

    3.讀題,理解課題,課題是圍繞哪個詞來寫的?(思親)

    板塊二:初讀古詩,激發興趣

    1.“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首古詩中的一句,你們知道是哪首詩嗎? 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誰來讀一讀,讀準每一個字,每一句詩。指名讀詩

    3.過渡:王維的詩就像一幅畫一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今天這篇課文也很有意思,文中有詩,詩中有文,讓我們走進這首詩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會對詩有更多新的感受。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讀讀這首詩背后的故事吧。

    板塊三:詩文對照,品悟文本

    (一)了解為何“思親”。

    1.王維為什么思念親人?屏幕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2.這句話中有兩個數字,是多少?從這兩個數字中你讀懂了什么?(體會15歲——離家時年齡小;兩年——離家時間久)

    這是孤獨的兩年,是充滿思念的兩年,這兩年是何等的漫長。誰能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3.師:看——(板畫):王維的家鄉在華山以東,而15歲的他卻孤身一人在華山以西的異地他鄉長安。對于他來說不是他的家鄉,是另外的、別的地方,長安就是異鄉。他自己就是到長安求學的一個客人,是一個異客。

    師:長安和王維的家鄉隔著一座險峻的華山,在交通很不發達的唐代,回家只能靠步行,不僅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而且過了華山還要走很長很長的路程,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啊!王維不知有多想念他的親人呢。

    4.這就是王維,他獨自一人在書齋里,看著他,你想到了哪些詞語?(背井離鄉 舉目無親 冷冷清清 孤孤單單

    孤獨無依等)

    5.請把你的感受送到這句話中。

    (二)體會為何而“倍思親”。

    1.那是什么讓王維“倍”思親?請你再讀讀第二自然段,用書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2.學生交流,出示第二小節,

    3.節日是指什么節?重陽節是哪一天?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4.你從哪些詞中感受到重陽節過節的這種“熱鬧”呢?

    (1)理解“興高采烈”,能不能把興高采烈換一個詞?

    (2)理解:扶老攜幼。扶:攙扶;攜:帶著。看,這一家老老小小團聚著,一家幾代人歡聚在一起,多么熱鬧,多么快樂,多么幸福,誰來讀出這種幸福的感覺?人間最幸福的莫過于團圓了。誰再來讀?

    5.師:重陽節就是這樣熱鬧啊!(出示:扶老攜幼、登高游玩、歡度節日、興高采烈)你能把這組詞串讀好嗎?

    6.師:誰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看一看?

    齊讀句。

    7.師:看著別人一家團圓,那么開心,小王維呀,你此時心情如何?(師相機請兩位學生說)

    8.正是這熱鬧景象、歡樂氣氛觸動王維的思鄉情懷。齊讀這句話。

    (1)過去的700多個日日夜夜,王維就一直在思念著家鄉的親人。如今,當他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就是,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2)現在你知道“倍思親”的“倍”是什么意思嗎?(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讀句。

    (3)誰來讀讀第二小節,讀出重陽節的熱鬧,讀出王維的“倍”思親的心情。

    (三)品悟“思親”之情。

    1.過度:重陽佳節的歡樂不屬于王維,他只能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

    2.詩人王維想到了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

    3.師: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如今王維孤單一人身處長安(指板書)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兩地隔著高高的華山,這就是——板書: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4.師:文字能讀出感情,這里的省略號也能讀出情來呢,這里的省略號它包含著什么?

    師引讀:這里的省略號也多么像一條長長的思念小溪,纏纏綿綿翻山越嶺,帶著詩人回他魂牽夢繞的家鄉。可是此時,詩人只能長嘆:如今,我們……

    (四) 感受“思親”之心。

    1.過渡:王維目睹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他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過去,想到了未來,想到了兄弟們,想到了現在自己的孤獨,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中的哪個詞語來表達呢?(思緒萬千)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揮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

    2.出示古詩:指名讀

    師:同學們,15歲的王維孤身一人,作客他鄉,這就是——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師:重陽節,家家戶戶歡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讓王維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就是——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此時此刻,此情此景,王維想到兄弟們肯定和往年一樣,頭插茱萸,攜手登高,嬉笑歡樂,可獨獨少了自己一個人,這就是——

    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塊四: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1.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人在某些時候,深深地體會著每逢佳節倍思親”,你能舉例說說嗎?(邊防戰士、海外學子、華僑、臺灣同胞等)

    第8篇:重陽節的詩句范文

    重陽佳節,國人有食重陽糕的傳統習俗。

    遠在漢魏時期,重陽食糕的食俗即已形成。《西京雜記》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酒,令長壽。”這“蓬餌”,即是我國最早的重陽糕,用黍米或秫米制成。何以要用黍秫做重陽糕?晉代《玉燭寶典》解釋說:因此時“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以黍秫做重陽糕。

    到了唐代,吃重陽糕的食俗已很盛行。據記載,就連武則天亦命宮女采集百花搗碎,蒸制重陽花糕,用來賞賜群臣。

    宋朝時,重陽糕的制作已十分講究,花色品種亦日超增多。

    《夢梁錄》記載:汴梁(今開封)的重陽糕,以“粉面”蒸成,“上插剪絲小旗,摻以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謂之獅蠻。”臨安(今杭州)的重陽糕,“以糖、肉、秫面雜揉之,上縷肉絲雞餅,綴以榴顆。”在民間,還有一種名為“食祿糕”的重陽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數枚,號曰食祿糕。”

    明代的重陽糕,其大如盆。明代重陽節又稱“女兒節”,沈榜《宛署雜記》記載:“九月蒸花糕,用面為糕,其大如盆,鋪棗二三層,有女者迎歸,共食之。”有些人家還在重陽節向已出嫁的女兒饋贈重陽糕,一般是送兩只大的、九只小的,取“二九”相逢之意(重九)。

    到了清代,重陽糕的制作更為精致。“京師重陽花糕極盛。有油果爐制者,有發面裹果蒸制者,皆剪五彩旗為旗幟。”花糕中最講究者,是在寶塔形的糕上置2只小羊,寓意“九九重陽(羊)”。清代賣重陽糕的小販,還要“頭戴吉祥字”,推著小車沿街叫賣。

    時至今日,人們一般以皮料(精粉)、酥料(精奶、大油)、餅餡(棗泥、葡萄干、桂花等)制作各式重陽糕,其外形美觀,質地酥軟,且有干鮮果的混合異香,甚是美味可口。

    重陽栗糕

    “重陽栗糕”是重陽糕中的名品,據《夢梁錄》記載,此糕創制于宋代,皮薄餡多,細軟滑韌,香甜爽口,流傳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食經》中,記有此糕的具體制作方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在重陽佳節自己動手如法制作。

    重陽栗糕主料為糯米粉和粳米粉。在制作時,首先將核桃仁、金桔餅、青梅切成丁,拌勻后分成16份果料;將豬板油去膜,切成2cm見方的薄片48片,用糖腌浸成糖板油;取糯米、粳米混合燥粉(150g),加入350g白糖、玫瑰醬、糖佛手(切末)、糖桂花、芝麻,用50g水一起擦勻,制作16份擦糖。

    然后,將1 000g糯米、粳米混合粉(留50g作燥粉用),加入50g白糖入400g水拌勻,再搓散、篩細,倒入長與寬均為26cm、高4cm的方糕架內鋪平,用刀柄勻稱地挖出16個小粉坑,每個坑內放入擦糖1份、果料1份、糖板油3份,然后將留下的燥粉在面上薄薄地篩一層,蓋上1張紙,用手輕輕抹平,再把紙揭去,用刀切成16塊,入籠屜蒸20分鐘左右即成。

    重陽糕上為何插小旗

    重陽佳節,國人有吃重陽糕的傳統習俗。我們在重陽糕上,可以見到插著彩色的小三角旗,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與重陽節起源的古老傳說有關。

    相傳東漢時期,有位叫費長房的老人,能預卜人間禍福。有一天,他對徒弟桓景說: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將有天災人禍降臨,惟有帶著茱萸和酒到高山上去,方可祛災免禍。桓景遵從師言,九月九日這天帶領全家老小并召喚眾鄉鄰,一齊上山。后來,山下果然有災禍降臨,而登山的人卻安然無恙。這雖是個神話傳話,但“重九登高”,從此卻相沿成習。

    山區的人民有山可登,住在平原地區的人卻無山可攀,這怎么辦?后來人們想出個主意,制作帶旗桿的小三角旗,插在重陽糕上,以示“登高(糕)”。從此,這種作法又相沿成習,無論是在山區或平原地區,人們都要在重陽糕上插上彩色的小三角旗了。

    重陽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酒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的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酒,在魏漢時期即已盛行。據《搜神記》記載,酒的釀制方法為:“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酒。”

    到了元、明時期,酒中已加入多種中草藥,其制作方法為:用“甘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

    第9篇:重陽節的詩句范文

    中國傳統節日中,清明是唯一與農時節律“二十四節氣”相吻合的節日。這是一個追憶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傳》一書中就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在古人看來,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與國防和軍事這樣的大事相提并論。所以中國古詩文中寫清明的篇什著實為數不少。而眾多有關清明的詩篇中,筆者以為,頗具代表性的作品無疑是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清新雋永的詩不用典故,也無華麗的辭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樸素的語言,寫出了清明時節的氣候特征和人們緬懷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詩同樣寫得悲慟不已,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代詩人高菊卿也有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讀完這篇小詩,亦讓人不禁悲從中來。宋代另一詩家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則一反常態地走出“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的悲切氣氛,而是興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賞春的愉悅心境,詩曰:“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北宋文學家王禹的《清明》詩亦可算是詠清明詩中的另類:“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作者在詩中沒有寫踏青探春、懷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態地描寫了詩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鄭板橋描寫清明的小詩言簡意賅:“小樓忽灑夜窗聲,臥聽瀟瀟還淅淅,濕了清明。”一個“濕”字,將清明前后多雨陰濕的天氣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諸多古詩人筆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詩亦畫,亦人亦物,各種各樣的情感盡在其中。

    與清明節有著密切關聯的是寒食節。寒食節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煙火,吃冷食。這一節日源自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曾輔佐他的介子推而設立的,至今已延續2640余年。唐代詩人盧象的《寒食》一詩闡明了這一節氣的來歷:“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兩節便合而為一了。

    端午節在中國也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曾先后入選國家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節日本是夏季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氣,后因楚國詩人屈原端午這一天投江殉國,從此端午又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唐代詩人文秀有《端午》一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因為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所以這個傳統節日頗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有關七夕的古詩不勝枚舉,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當屬五代后唐時期楊璞的詩作《七夕》:“未來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絕句《秋夕》亦堪稱為此類詩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這首詩寫得形靜而神動,表現了對愛情的向往。全詩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哀怨與期待相互交織的復雜感情見于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七夕》:“煙霄微月澹長空,云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詞人秦觀的《鵲橋仙》也是描寫七夕的名篇:“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詞描寫的是天上景象,實際是詞人七夕仰觀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別是詞的最后兩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時至今日,依然為人們所引用。

    中秋當屬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是一個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節日,因而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的詠月詩大都與思鄉懷古有關。蘇軾《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詞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聲縱情。中秋之夜,為懷念遠在他鄉的弟弟,蘇軾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誠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親人的思戀。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推出一輪人世間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充滿暖意的詩句讓本是清冷的月光顯得浪漫而又溫馨。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詩中眾多詠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詩曰:“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語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環境氛圍,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感,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現了作者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內心感情:“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民間在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故又稱之為登高節。杜甫的《九日》詩曰:“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從此不須開。”詩人借助重陽登高、飲酒賞菊,因花生情,表達了思親念鄉、憂國憂民的情懷。此外,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等,都是描寫重陽節的經典名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小说|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公开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黄网在线免| 成人av电影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外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俺也去色官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成人性开放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