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范文

    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

    第1篇: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財務危機預警 EVA 非財務指標

    財務危機預警,是指根據公司提供的審計報告、財務報表及其他一系列相關的財務信息,提取設置相關指標,利用財務、統計等分析手段對企業的經營活動、財務活動等進行數據分析、預測,以及時發現公司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潛在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并預先告知公司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使其在財務危機發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避免風險變為損失。傳統的財務危機預警大多是從財務報表中提取財務指標進行分析,但是很多公司存在人為操縱財務報表數據、粉飾財務利潤的情況,致使財務信息失真、報告不及時,由此可見基于人為因素調整之后的財務指標所做的財務危機預警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模型指標體系中加入以價值管理為導向的經濟增加值指標和受人為因素干擾較小的非財務指標,借以提高財務危機的預警準確度。

    一、傳統財務指標財務危機預警的局限性

    1.財務信息滯后性

    傳統的僅選取財務指標進行財務危機預警,其中選取的大多數財務指標有可能是財務危機產生結果的量化表現,并不是引發財務危機的真正原因。而且財務報表在我國上市公司的年報一般是次年四月份左右對外披露,所以財務數據的選擇存在時間上的滯后。

    2.財務信息的可靠性

    一方面,目前我國公司信息的公開披露制度和披露質量標準均不夠完善,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不一定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因為有些公司為了達到經營者所期望的財務狀況,可能通過盈余管理,人為調整會計政策來調節利潤,甚至可能存在著通過編制虛假會計信息等手段操縱會計利潤。這些行為都會導致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僅采用財務指標進行預警分析的準確度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一個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完善程度以及內控制度的執行狀況對公司提供的財務數據的可靠性也會有很大影響。

    3.財務信息的全面性

    財務報表中提供的財務指標是高度總結、概括的指標,是一種定量的信息,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是財務危機的發生不僅與財務因素有關,對公司運作、管理有直接影響的股權結構因素,對公司長遠發展有潛在影響的知識產權、商譽、企業形象、企業競爭力等因素,這些定性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公司的經營治理情況。所以,如果僅采用財務信息構建模型預測危機,預警信息的全面性會大大降低,預警能力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財務危機預警中引入EVA的優勢

    經濟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是稅后凈營業利潤(NOPAT)扣除債務資本、股權資本等所有資產的資金成本后的凈值。EVA是從經濟學角度衡量一個企業創造的真正價值(企業經濟收益與資本的機會成本),這種計算方法在投資者與債券人之前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對股權資本和債務資本的使用成本采取相同的標準評價,加強了管理者對資金的有效使用,實現價值最大化。1982年美國SternStewart公司提出EVA這一概念后,經過不斷的發展與傳播,經濟增加值成為眾多公司所使用的評價指標,2010年國資委也通過了正式施行經濟增加值考核的方案。

    眾所周知,美國安然公司申請破產一案。自1990年至2000年,安然公司的財務報告顯示,銷售收入從59億美元上升到1008億美元,凈利潤從2.02億美元上漲到9.79億美元,賬面價值也從每股4.01美元漲到了13.76美元。單從財務報告所顯示的銷售收入、凈利潤等財務指標來看,似乎覺得安然公司業績良好,然而如果采用EVA分析安然公司的財務狀況就會發現結果完全不同。雖然安然公司的凈利潤和每股收益都有上升趨勢,但是EVA卻在急劇下降,這意味著安然公司并沒有真正的盈利,與之相反利潤是在不斷被損耗的。從安然事件可以看出沒有資本收益的公司缺乏競爭力,從而使財務狀況不斷惡化。從EVA是對全部資本成本考量這一角度看,將EVA引入財務危機預警比僅采用傳統財務指標的財務危機預警具有一定的優勢:

    1.預警靈敏度高

    從安然公司破產事件可以發現當利潤還是正數時,傳統財務指標沒有表現出經營狀況出現問題,EVA已經為負,公司雖然在在盈利,但是公司價值正在被損耗。由此可見,EVA能更為靈敏的預測到公司的經營危機。這種狀況說明與傳統財務指標相比,EVA對預測公司經營狀況的變化具有較好的靈敏度,更加真實的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時更加清楚的反映公司的總體價值。

    2.提高財務信息可靠性

    首先,EVA是稅后凈營業利潤扣除所有資金成本后的經濟利潤,不僅能反映出股東價值是否貶值,而且EVA對會計利潤計算過程中調整費用、損失等行為都有修正作用,防止公司管理者操縱傳統的財務利潤指標的計算,從而使財務數據失真,虛增利潤,粉飾財務報表。其次,EVA指標能從投資回報的數量和持續性方面反映出一個公司面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3.促使公司可持續發展

    從一個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看,資本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就會造成“價值損毀”。如果資本成本長期得不到補償,就可能會導致企業財務狀況惡化。EVA定量的反映了公司經營期間創造或損失的價值,將EVA引入財務預警指標體系,可以促使公司管理層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更加注重價值的創造,關注現金流、風險和回報、資金利用率,而不是著眼于短期經濟利益。

    三、財務危機預警中引入非財務指標的優勢

    非財務信息指的是能夠體現公司的某些外在特征,但是無法從財務報表上直接反映或是直接分析獲得的信息,它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例如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狀況、委托成本、審計意見這些非財務指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公司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非財務指標在更深的層次上闡述了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

    2008年9月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請破產。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具有158年的歷史和雄厚的財務實力。次貸危機是引發的雷曼兄弟的破產的直接原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是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自身經營管理中財務危機預警意識不強,危機處理能力不足。表現為風險控制過度依賴數學模型,次貸危機時模型和實際情況脫節,未能起到預測作用,沒能有效的控制風險;管理層盲目樂觀,只著眼于擴大業務缺乏風險意識;在處理危機時優柔寡斷。由此可見,將公司治理狀況、管理層的決策這些非財務指標引入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對于提高預警系統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1.可靠性

    財務指標是一種定量分析的指標,而非財務指標更偏向于定性的描述公司的經營狀況。例如,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狀況、委托成本、審計意見這類非財務指標,一般都是如實披露,減少了人為調整的情況,比財務指標更加真實可靠。另外,非財務指標讀取起來更加簡單明了,便于理解運用。

    2.全面性

    大多數財務指標只是財務危機產生的結果的量化表現,而非財務指標卻是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財務危機發生的潛在風險源。非財務指標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管理產生不利影響的各種因素。一個完整有效的財務預警系統應該把非財務指標作為必要而且有益的補充引入進來,形成有機的結合,借以提高預警的準確性。

    四、財務危機預警引入EVA和非財務指標存在的問題

    1.引入EVA存在的問題

    將EVA引入財務危機預警完善了財務預警指標體系,能在一定程度彌補傳統利潤指標的不足。但是由于2010年國資委才開始正式施行EVA考核方案,EVA在我國的運用并不是非常成熟。因此,將EVA引入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時,還存在著核算和實施方面的問題。

    首先,目前在研究計算EVA時采用的是簡化的計算方法,但根據美國Stern Stewart公司的計算方法,應該根據各個公司的實際情況逐項調整。因此,會降低EVA反映真實財務狀況的準確性。其次,EVA也是根據財務報表的數據計算得到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務失真的狀況,但是其有效性還是會受到財務信息真實性的影響。最后,目前在我國被要求使用EVA考核的企業只有央企,雖然使用EVA的公司越來越多,但考慮到很多企業習慣用傳統財務指標,因此在財務危機預警時引入EVA存在實施方面的難題。

    2.引入非財務指標存在的問題

    將非財務指標引入財務危機預警,豐富了預警模型的指標體系,有利于提高預測的準確度。然而,非財務指標的引入也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由于非財務指標多數是一些定性的描述性指標,要將非財務指標應用于財務危機預警模型中時,需要將其量化成定量指標,引入到模型中運算。因此,非財務指標數據的選取、收集、量化成為研究的難點。另一方面,我國學者對于非財務指標的選取多參考國外研究成果,由于我國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行業特點與國外公司具有一定的區別,如何選取體現我國公司發展狀況的非財務變量,成為后續研究中需要討論的問題。

    五、結語

    引入EVA和非財務指標構建完善的財務預警模型的指標體系,彌補了僅采用財務指標的財務危機預警中存在的靈敏度、可靠性、全面性問題。針對上述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在選取指標變量時應注意:一方面,根據我國公司的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調整EVA指標、選取非財務指標,保證變量選取的規范性。另一方面,合理運用EVA和非財務指標,對于同一類型的非財務指標的量化盡量采用統一標準。

    雖然目前將EVA和非財務指標應用于財務危機預警還有一定的問題存在,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的日趨成熟,相信EVA的應用范圍會不斷擴大,非財務指標也將不斷朝著精準定量化的方向發展。將EVA和非財務指標引入財務預警指標,構建完整的指標體系,有助于提高預警模型靈敏度與準確度,建立起更加有效的財務危機預警體系。

    參考文獻:

    [1]沈翠清.引入非財務指標的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7.

    [2]楊華.財務危機預警模型中的非財務指標應用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7(5).

    [3]劉國風.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應確立的指標體系[J].商業研究,2009(3).

    [4]萬俊麗.對經濟增加值的思考和應用[J].會計之友,2008,(23).

    [5]施贊,張蔚文.EVA對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判別的效果[J].財經縱橫,2009(6).

    [6]戴.引入非財務信息的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實證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

    [7]楊茵.上市公司財務危機及基于EVA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5.

    [8]劉紅霞.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方法及系統的構建研究[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9]王克敏,姬美光.基于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的虧損公司財務預警研究[J].財經研究,2006(7).

    第2篇: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應用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對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進行預警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的熱點問題之一。財務危機預警是以財務會計信息為基礎,通過設置并觀察一些敏感性預警指標的變化,對企業可能或者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所實施的實時監控和預測警報。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因為治理結構失衡,公司管理層管理混亂等諸多原因,導致公司業績逐下降,出現虧損、財務狀況異常甚至資不抵債等嚴重情形,最終受到特別處理,面臨退市危險,使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遭受巨大損失。但如果能夠通過研究上市公司相關信息,構建有效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及時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化逆境為順境,就能很大程度上幫助上市公司防范和化解財務危機。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財務預警系統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尚未得到廣泛應用。

    一、我國上市公司應用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現實意義

    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作為一種成本低廉的診斷工具,能實時對公司的生產經營過程和財務狀況進行跟蹤監控,及時地進行財務預警分析,發現財務狀況異常的征兆,并迅速報警,及時采取應變措施,避免或減少損失。在上市公司應用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主要可以發揮四個作用:

    1.財務監測作用。監測、跟蹤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將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同企業預定的目標、計劃、標準進行比較,進行核算、考核,找出偏差,并從中發現產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問題。

    2.財務診斷作用。它是根據跟蹤檢測的結果,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技術、診斷技術對公司營運狀況之優劣做出判斷,找出公司運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之所在。即分析“警度”,告知“警情”的程度。并使經營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制定有效措施,阻止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避免嚴重的財務危機真正發生。

    3.財務治療作用。財務治療功能是在監測、診斷的基礎上,識別病根、對癥下藥,更正企業營運中的偏差或過失,使企業回到正常運轉的軌道。準確來講,治療功能并非財務預警系統的本質功能。但是,一個有效的預警系統不僅應該能夠找出企業的“癥結”所在,而且應該能夠提出改進方案和應對措施。

    4.保健作用。通過財務預警分析,財務預警系統不僅能及時回避現存的財務危機,而且能通過系統詳細地記錄其發生緣由、解決措施、處理結果,并及時提出改進意見,彌補公司現有財務管理及經營中的缺陷,完善財務預替系統,從而提供未來類似情況的前車之鑒,更能從根本上消除隱患即“防警”。

    二、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系統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動態財務預警系統不僅僅包括有效的財務預警模型,要使其能發揮作用,還要配合有效的信息系統和內控系統。而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發展狀況的制約,使我國在應用方面還有所欠缺。

    1.會計信息失真影響財務預警系統的有效性。上市公司財務預警體系的設計運用了大量的財務數據,真實及時的財務信息是建立有效可行的財務預警系統的基礎。隨著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委托關系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委托人和人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我國上市公司中存在著投資者和管理層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管理層在會計信息編報方面擁有過大的權利,而且現行的監督機制和獨立審計機制難以確保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質量。這種普遍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勢必影響財務預警系統的有效性,從而進一步影響了有關利益各方運用財務預警系統的積極性。

    2.內部控制不完善。企業的國有控制權不明確,使得投資主體的監管形同虛設國有企業股權結構中的“一股獨大”是中國上市公司的顯著特征。在這種體制下,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很多人并不能自覺地維護公司利益,導致企業的內控失效。有的雖然也制定了比較全面的內控制度,由于制度本身不切合實際,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強,使得企業的內控制度成為一紙空文;有的雖然制定了一套比較切合自身實際并切實可行的內控制度,卻由于外部監督不力,企業不愿執行,將其束之高閣。

    3.上市公司決策層缺乏主動運用財務預警系統的意識。目前,我國證券市場還不夠成熟、完善,上市公司行為也不夠規范。上市公司有關決策層往往受到“第一大股東”,代表國有股或法人股的“關鍵人”的控制。甚至存在著控股方通過盈余管理手段“圈錢”,利用關聯方交易惡意造假,肆意侵吞上市公司利益的特權消費現象。在這種不良但又比較普遍的行為當中,一般的投資者是利益受損方,而上市公司決策層是既得利益方,使得上市公司決策層作為受益者,缺乏主動運用財務預警系統的意識成為正?,F象。

    4.財會人員素質不高。法制觀念淡薄有的財會人員忘記了法律賦予的權力和職責,冒著被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風險,為單位領導的不法行為出謀劃策,粉飾經營業績,甚至侵吞國家財產,更加加大了預警系統有效發揮作用的難度。三、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系統有效實施的建議

    1.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結合運用。量化的財務指標能對財務狀況進行總量控制,而某些非財務指標和定性因素可對細節即具體過程進行控制,以彌補財務指標的不足,從微量上找出影響公司長期財務狀況的動因。

    財務預警是一種量化分析,它有利于清晰、直觀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但它難以全面滿足揭示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程度的需要,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定性分析,特別是財務報表的編制質量和審計質量等因素會直接決定模型結果的準確性和實用性。

    企業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維度評價企業的經營狀況,具體來說,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實施的規則是:企業定期監測容易發生經營危機和財務危機的各種因素,報告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建立風險報告制度,并利用有經驗分析人員的直覺判斷作定性分析評價。同時,定期運用預警模型進行量化分析。由于模型預測所使用的數據來自年度財務報告,因此,量化分析的時間可定為一年一次,而非量化分析相對容易些,可把時間定為一月一次,甚至更短一些,以便使預測更加及時有效。另外,在年度財務危機預警時,可把平時非量化分析結果和年度量化分析結果進行相互修正。例如,企業按助gistic回歸模型預測出在財務危機警戒線以上,即企業不會發生財務危機,但根據企業當年報表外的非財務信息(如或有負債等表外因素)、專業人員的經驗判斷計算出企業的定性評價指標總分在預測警戒線以下,反映出企業存在著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得出相反的矛盾,這就需要作出仔細判斷,專業人員的主觀性是否過強,還是定量分析模型因行業因素的變化需要重新建模。企業在仔細分析后,再重新預測是否會發生財務危機。

    3.關注重點指標,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財務危機預警指標體系。首先,關注主營業務指標,加強主業監管。如果頻繁變更主營業務,上市公司的業績無法得到保障,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投資者很難有一個合理的業績預期,這對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來說都是很大的風險。如果主營業務急劇萎縮,并且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根本性的,持續性的,那么上市公司就有可能陷入財務困境。上市公司大多是高新技術企業,其核心能力強弱的直接市場表現無疑是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產指標。該指標通過與市場或行業平均(先進)水平的比較及其走勢的考察,可以對上市公司市場競爭的優劣態勢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判斷。如果該指標經常低于市場或行業的平均(先進)水平,且成持續走低杰勢塊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問題研究的話,便意味著上市公司處于競爭的不利地位。如果不及時扭轉,將導致嚴重的財務危機。因此,上市公司要強調突出主營業務,在評估上市公司主業競爭能力時要關注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產指標。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有效的財務危機預警指標體系。其次,關注資產管理能力指標和負債比率指標。判別盈利公司與財務危機公司的財務差異,資產管理能力指標和負債比率指標有著中長期的判別作用,而盈利能力及回報能力、資產流動性和公司增長能力指標則短期判別能力強。在防范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時,應側重于資產管理能力指標和負債比率指標。

    3.進行預警指標的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指企業的財務指標的變動對預警結果的影響程度,重要指標的變動會對企業產生較大影響。預警系統一旦報警,管理曾首先要確定是哪些指標偏離造成的危機,進而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調整。調整可以針對某一個指標,也可以是某幾個指標。選取哪種方式更有效、更經濟,管理層有必要在敏感性和調整難度之間進行權衡,選取適當的調整方式。

    參考文獻:

    [1]張鳴張艷程濤:企業財務預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2]張艷秋王彤彤: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應用研究[J].會計之友,2008,(3)

    [3]呂長江周現華: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測方法的比較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6)

    第3篇: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范文

    Abstract: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isthenecessitytothedevelopmentofcapitalmarketinChina.Thispaperanalyzesthepossibility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ofthelistedcompaniesfromthreeaspects,theory,economicsandtechnology,andworksoutthenewthoughtandbasicframework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soastopreventandresolvethefinancialcrisisofthelistedcompanies.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KeyWord:Listedcompany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

    隨著經濟一體化,經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性和復雜性。作為企業改革先鋒的上市公司,同樣存在著潛在的危機。一旦財務危機無法化解,就會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敗告終。為了有效化解財務危機,亟待建立適合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1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財務危機是企業喪失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正是為化解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機制,財務危機預警系統還沒有公認的定義,筆者在分析預警系統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將其定義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企業專門組織根據財務管理學、風險管理和統計學的相關理論,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相關經營資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資料為依據,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預警分析機制,將企業所面臨的經營波動情況和危險情況預先告知企業經營者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并分析企業發生經營非正常波動或財務危機的原因,挖掘企業財務運營體系中所隱藏的問題,以督促企業管理部門提前采取防范或預防措施,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和風險控制依據的組織手段和分析系統。簡單的說,它是企業專門組織預警-報警-排警的有機管理過程體系。

    2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重要性

    從理論上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構建是我國企業管理與控制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本文所構建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相關理論和經濟技術特點上的,為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警兆的理論研究提供新思路,從而建立一套發現警兆-確認警情-排警對策(預警-報警-排警)的邏輯機理,為我國上市公司提供一種危機預警管理新模式,在預防和化解危機,提高企業危機預警管理水平方面發揮作用。

    從實踐上看,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借助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公司管理層能夠及時發現公司財務狀況的惡化,以及造成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的原因,從而能夠及時地、有針對性的調整公司的經營策略,扭轉公司經營狀況惡化的勢頭,以避免淪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獲得危機信號,越可以減少其在會計、審計、律師等方面所支付的費用。同時,有利于證監部門加強財務監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經濟效益。

    3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可行性

    3.1理論依據

    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有了經濟預警的概念,承認經濟的波動性和周期性。企業預警理論主要包括危機管理理論、策略震撼理論、企業逆境管理理論以及企業診斷理論。這就為財務預警理論的發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論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基于上市公司財務運作的全過程,不斷成熟的財務管理學理論則成為其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預警分析是對大量原始信息和數據的處理,日益發展完善的信息傳遞理論和統計學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中的危機管理不僅是對危機全過程的監測和控制,而且是對風險的處理,那么現代經濟周期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則為其提供了依據。另外,證監部門于2001年11月《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修訂)》,表明我國證券市場退市機制不斷健全和完善。證券市場的退市機制是實現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的重要途徑,增強上市公司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引導證券市場朝良性方向發展。

    3.2經濟基礎

    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在危機前建立的,這個時候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良好,財力雄厚,完全可以滿足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所有資金需求。同時,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建立起來以后,為公司解決財務危機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對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產,更甚是能及時發現風險,保證了公司經濟效益的實現,可以彌補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全部支出,實現風險收益,即危機管理支出小于危機管理所帶來的收益。

    3.3技術支撐

    上市公司的財務資料相對容易搜集,財務數據趨于規范財務預警系統以財務報表及其他相關的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為依據,在建立財務預警模型和進行預警分析時,要運用大量的財務資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經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進入市場,完成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產權明晰,管理規范、科學,財務披露制度較為健全。同時,又處于公開的市場監管之下,各種操作行為較為規范。同時,監管部門監管力度的加大,將進一步抑制會計造假者的造假動機,提高財務數據質量,從而更加有利于財務預警系統的順利運行。

    4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新思路

    財務危機有潛伏、發作、惡化三個階段,在各個階段應該有相應的管理對策,這一系列的對策就構成了本文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基本框架。

    財務危機的潛伏時期,上市公司處在一個多變的環境之中,公司的市場狀況、產品的升級換代速度、關聯企業的供貨和資金償付能力、競爭對手的價格政策變動、金融市場的波動、利率和外匯市場的變化、銀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變等等,都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籌資能力、資金調度能力和償債能力等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了及時準確的識別財務危機,就需要有一個專門組織對企業內外的財務信息和數據進行全面收集和有效傳遞,為預警分析機制提供信息數據基礎,這就構成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信息處理機制。

    財務危機的發作時期,在證監部門的財務監督下,上市公司為保證經濟效益的實現,就必須對收集的內外財務信息和數據進行分析,選擇能夠明顯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特征的指標體系,不僅要有財務指標,而且要引入非財務指標,如行業、企業規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然后用收集的數據和選定的指標,通過現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經網絡方法)構建預警分析模型,以準確判斷財務危機是否已經產生,將此分析結果及時反饋給企業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對策。指標分析和模型分析構成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預警分析機制。

    財務危機的惡化時期,財務危機已經存在,如果不能及時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境地。為了化解危機,公司管理層就要立即啟動財務危機處理小組,迅速分析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及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復公司正常經營。由于財務危機有突發性,要求公司管理層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任何一項管理活動都離不開管理者,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個專門組織為預警管理服務。構建了以財務危機發展階段為基礎的預警-報警-排警的財務危機預警過程機理,還需要有實施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組織機制,它包含了組織體系和組織過程。組織體系就是構建一個專門為危機預警管理服務的組織;組織過程則是在危機預警系統實施中的預警-報警-排警邏輯過程。

    此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以專門組織為保證,依次執行預警-報警-排警三項活動,與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將組織機制、信息處理機制、預警分析機制、危機管理機制并列的不足,使預警系統結構更為合理,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實施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EIAltman.CorporateFinancialDistressandBankruptcy[M].NewYork:Wiley,2000.

    [2]StephenARoss.公司理財[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張鳴,張艷,程濤.企業財務預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4]張友棠.財務預警系統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汪平.財務理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第4篇: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范文

    Abstract: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isthenecessitytothedevelopmentofcapitalmarketinChina.Thispaperanalyzesthepossibility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ofthelistedcompaniesfromthreeaspects,theory,economicsandtechnology,andworksoutthenewthoughtandbasicframework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soastopreventandresolvethefinancialcrisisofthelistedcompanies.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KeyWord:Listedcompany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

    隨著經濟一體化,經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性和復雜性。作為企業改革先鋒的上市公司,同樣存在著潛在的危機。一旦財務危機無法化解,就會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敗告終。為了有效化解財務危機,亟待建立適合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1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財務危機是企業喪失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正是為化解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機制,財務危機預警系統還沒有公認的定義,筆者在分析預警系統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將其定義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企業專門組織根據財務管理學、風險管理和統計學的相關理論,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相關經營資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資料為依據,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預警分析機制,將企業所面臨的經營波動情況和危險情況預先告知企業經營者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并分析企業發生經營非正常波動或財務危機的原因,挖掘企業財務運營體系中所隱藏的問題,以督促企業管理部門提前采取防范或預防措施,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和風險控制依據的組織手段和分析系統。簡單的說,它是企業專門組織預警-報警-排警的有機管理過程體系。

    2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重要性

    從理論上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構建是我國企業管理與控制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本文所構建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相關理論和經濟技術特點上的,為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警兆的理論研究提供新思路,從而建立一套發現警兆-確認警情-排警對策(預警-報警-排警)的邏輯機理,為我國上市公司提供一種危機預警管理新模式,在預防和化解危機,提高企業危機預警管理水平方面發揮作用。

    從實踐上看,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借助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公司管理層能夠及時發現公司財務狀況的惡化,以及造成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的原因,從而能夠及時地、有針對性的調整公司的經營策略,扭轉公司經營狀況惡化的勢頭,以避免淪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獲得危機信號,越可以減少其在會計、審計、律師等方面所支付的費用。同時,有利于證監部門加強財務監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經濟效益。

    3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可行性

    3.1理論依據

    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有了經濟預警的概念,承認經濟的波動性和周期性。企業預警理論主要包括危機管理理論、策略震撼理論、企業逆境管理理論以及企業診斷理論。這就為財務預警理論的發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論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基于上市公司財務運作的全過程,不斷成熟的財務管理學理論則成為其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預警分析是對大量原始信息和數據的處理,日益發展完善的信息傳遞理論和統計學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中的危機管理不僅是對危機全過程的監測和控制,而且是對風險的處理,那么現代經濟周期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則為其提供了依據。另外,證監部門于2001年11月《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修訂)》,表明我國證券市場退市機制不斷健全和完善。證券市場的退市機制是實現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的重要途徑,增強上市公司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引導證券市場朝良性方向發展。

    3.2經濟基礎

    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在危機前建立的,這個時候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良好,財力雄厚,完全可以滿足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所有資金需求。同時,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建立起來以后,為公司解決財務危機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對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產,更甚是能及時發現風險,保證了公司經濟效益的實現,可以彌補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全部支出,實現風險收益,即危機管理支出小于危機管理所帶來的收益。

    3.3技術支撐

    上市公司的財務資料相對容易搜集,財務數據趨于規范財務預警系統以財務報表及其他相關的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為依據,在建立財務預警模型和進行預警分析時,要運用大量的財務資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經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進入市場,完成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產權明晰,管理規范、科學,財務披露制度較為健全。同時,又處于公開的市場監管之下,各種操作行為較為規范。同時,監管部門監管力度的加大,將進一步抑制會計造假者的造假動機,提高財務數據質量,從而更加有利于財務預警系統的順利運行。

    4構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新思路

    財務危機有潛伏、發作、惡化三個階段,在各個階段應該有相應的管理對策,這一系列的對策就構成了本文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基本框架。

    財務危機的潛伏時期,上市公司處在一個多變的環境之中,公司的市場狀況、產品的升級換代速度、關聯企業的供貨和資金償付能力、競爭對手的價格政策變動、金融市場的波動、利率和外匯市場的變化、銀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變等等,都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籌資能力、資金調度能力和償債能力等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了及時準確的識別財務危機,就需要有一個專門組織對企業內外的財務信息和數據進行全面收集和有效傳遞,為預警分析機制提供信息數據基礎,這就構成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信息處理機制。

    財務危機的發作時期,在證監部門的財務監督下,上市公司為保證經濟效益的實現,就必須對收集的內外財務信息和數據進行分析,選擇能夠明顯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特征的指標體系,不僅要有財務指標,而且要引入非財務指標,如行業、企業規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然后用收集的數據和選定的指標,通過現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經網絡方法)構建預警分析模型,以準確判斷財務危機是否已經產生,將此分析結果及時反饋給企業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對策。指標分析和模型分析構成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預警分析機制。

    財務危機的惡化時期,財務危機已經存在,如果不能及時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境地。為了化解危機,公司管理層就要立即啟動財務危機處理小組,迅速分析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及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復公司正常經營。由于財務危機有突發性,要求公司管理層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任何一項管理活動都離不開管理者,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個專門組織為預警管理服務。構建了以財務危機發展階段為基礎的預警-報警-排警的財務危機預警過程機理,還需要有實施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組織機制,它包含了組織體系和組織過程。組織體系就是構建一個專門為危機預警管理服務的組織;組織過程則是在危機預警系統實施中的預警-報警-排警邏輯過程。

    此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以專門組織為保證,依次執行預警-報警-排警三項活動,與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將組織機制、信息處理機制、預警分析機制、危機管理機制并列的不足,使預警系統結構更為合理,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實施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EIAltman.CorporateFinancialDistressandBankruptcy[M].NewYork:Wiley,2000.

    [2]StephenARoss.公司理財[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張鳴,張艷,程濤.企業財務預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4]張友棠.財務預警系統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汪平.財務理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第5篇: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范文

    一、系統樣本選擇及數據選擇

    (一)樣本選擇相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上市公司財務制度更加健全,財務數據更加規范和透明。同時,上市公司作為我國企業改革的先鋒,面對的是眾多的投資者,這就要求上市公司應該進一步提高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管理。在這里,把上市公司作為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研究對象。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建立和實施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將更加緊迫和實用。

    本文把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作為財務危機型企業,相應地,其他企業均作為健康型企業。以2006年上半年滬深兩市中首次被ST的公司作為初始樣本,選擇其中20家公司,并按照行業相同,總資產規模相近原則,選擇20家非ST公司與之配對。樣本公司如表1所示:

    以上兩類樣本共包括了40家上市公司,為了切實檢驗模型的預測能力,從兩類樣本中分別隨機抽取10家,即總共20家上市公司重新組成一組,作為構建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樣本,剩下20家上市公司組成另一組,作為檢驗樣本用來檢驗預測模型的有效性。

    (二)數據選擇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沒有利用樣本公司T-1(ST之前第一年,即2005年)年和T-2(ST之前第二年,即2004年)年的有關數據,而是利用T-3年的數據,即2003年的有關數據。

    之所以不采用T-1年的數據預測2006年的ST,這同ST的決定機制有關。2006年被ST的公司實際上是由于它們在2004年和2005年里連續虧損。因此,對于某一特定公司,在2005年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它會不會在2006年被ST,用2005年的信息預測2006年公司財務困境事實上沒有意義。

    同時本文也不采用T-2年的數據,因為如果一個公司在2004年有利潤,那么該公司即使在2005年虧損也不會被ST。而一個公司如果在2004年虧損,基于這一數據對2006年ST的預測將變成簡單的對2005年虧損還是盈利的預測。使用2003年,即ST之前第三年的數據,則不存在這些問題。

    此外,有關人員研究發現,在T-4年,財務困境企業與正常企業之間的差異是不明顯的,公司財務困境的有效預測期往往以T-3年為起點。

    本文所用會計信息方面的數據來自證券之星網站、深滬證券交易所網站以及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

    二、指標選擇

    (一)模型指標分類建立財務預警模型,其中最基礎的工作之一便是確定模型的自變量,即模型的指標。

    在參照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選擇了能反映公司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盈利能力和現金流量狀況的五大類17個指標作為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預警指標,各指標說明如表2所示:

    (二)模型指標確定原則確定基礎指標時應考慮下述原則:

    (1)可測性原則。建立財務預警系統的目的是為財務管理人員提供管理與控制的依據,設計指標體系時必須考慮其可操作性,要簡明適用。即選取的指標不僅應符合財務預警目的,更應有數據支持。也就是說,評價指標的數據應容易取得。

    (2)預測性原則。財務預警要求能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因而,選取的指標也應具有預測性。

    (3)全面性原則。在系統的構建中,所考慮納入的指標應能夠全面揭示企業的財務風險,且要求各指標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為保證綜合評價結構客觀準確,在初步建立指標體系時應盡可能地選取可以概括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指標,以便最終確定指標體系時有篩選余地。

    (4)可比性原則。選取指標時,應注意評價指標口徑范圍和計算方法的縱向可比和橫向可比原則。在對同一事物不同時期的評價中應注意縱向可比,而對同一時期不同事物之間評價中應注意橫向可比。

    (5)科學性原則。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要按照企業財務危機理論原因科學設計,指標體系應能夠對各大原因做出合理科學描述。

    (6)協調性原則。在選取評價指標時,應注意與所采用預警方法相協調。有的方法本身能夠消除指標之間的相互干擾和替代,這時選取指標應多注意全面性,而另一些方法卻要求評價指標間盡可能不相關,這時就注意指標的代表性。

    (三)模型基礎指標確定 上述包括17個指標的基礎指標體系,是進行指標篩選的基礎。因為,現在還不能說明財務危機型企業與健康型企業在這些指標上存在著重大差異。

    對于應當選擇何種指標來揭示企業可能出現的財務危機的研究,已有大量的經驗性研究成果,本文通過總結這些經驗性研究,找出那些被研究人員普遍采用且被證明有效的指標,以此作為財務預警模型的備選變量,分別是:

    流動比率(X1);

    流動負債總負債比(X2);

    資產負債率(X4);

    總資產周轉率(X7);

    凈資產收益率(X8);

    總資產增長率(X16);

    每股現金流量活動現金流量凈額(X17)。

    三、模型構建及分析

    (一)模型選擇結合中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本文采用多元邏輯回歸模型(Logistic模型)作為基本分析模型。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Logistic回歸模型對自變量的概率分布沒有具體要求,適用范圍更廣;

    第二,Logistic回歸模型在實際運用中簡單方便;

    第三,國內學者絕大多數都使用Logistic回歸模型,是研究財務困境的主流方法。

    (二)模型解釋邏輯回歸模型是解決0-1回歸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假設Xi為第i個發生財務危機的預警變量矩陣,那么其發生財務危機的概率Pi和Xi之間存在如下回歸關系:

    Pi=exp(Yi)/[1+ exp(Yi)],其中Yi=α+ΣbiXi

    其中:

    Yi值為總判別分它反映的是第i項在總體中某一上市公司綜合財務狀況的數量特征;

    bi為權數,表示對有關自變量Xi的重視程度;

    Xi是與財務危機預警有關的財務比率;

    α為隨機干擾項。

    邏輯回歸模型的曲線為S型,且其預警的最大值趨近1,其預警的最小值趨近0。

    一般選擇50%作為分割點,其含義是如果通過邏輯回歸密性計算出來的發生財務危機的概率Pi大于0.5,那么該上市公司可以歸入發生財務危機的ST公司,如果發生財務危機的概率Pi小于0.5,那么該上市公司視為正常公司。

    (三)模型建立 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采用Forward Cond-

    itional方法對20家估計樣本公司(其中包括10家ST公司和10家非ST公司)進行邏輯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顯然,檢驗結果是流動比率(X1)、凈資產收益率(X8)、總資產增長率(X16)這三個財務比率指標進入了模型。

    根據公式:

    Yi=b1X1+b2X2+b3X3+…biXi+α=α+ΣbiXi

    將表3中的步驟3計算結果代入上述公式,得到以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模型:

    Yi=-19.883+89.136X1-32.075X8-0.468X16

    將其代入公式:

    Pi=exp(Yi)/[1+ exp(Yi)]

    得出以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模型:

    Pi=

    (四)模型應用及結果分析將上述模型的判別臨界值確定為0.5,即當上市公司的Pi值大于0.5,那么該上市公司可以歸入發生財務危機的ST公司,如果發生財務危機的概率Pi小于0.5,那么該上市公司視為正常公司。

    使用以上建立的Logistic模型對剩余20家檢驗樣本公司進行預測,結果如下表顯示:

    結果顯示:

    10家ST公司有5家被誤判為非ST公司,誤判率為50%;

    10家非ST公司中有1家被誤判為ST公司,誤判率為10%。

    總體而言,預測模型對檢驗樣本的總誤判率為30%,預測準確率為70%。這說明本模型在企業財務危機發生前兩年具有較高的預測準確率。

    對模型預測的結果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認識:

    一方面說明該預警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有效性和靈敏性,它可以成為上市公司量化財務風險以及進一步加強對財務風險進行管理的有效預警工具;

    另一方面,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確定樣本企業時,本文將因財務狀況異常而被宣布為特別處理的企業(即ST企業)作為財務危機企業,除此之外的企業均作為健康企業。

    這種界定財務危機的方法是否合理,目前尚無定論。從我國己有的關于企業財務預警的研究來看,絕大多數文獻均將ST企業界定為財務危機企業,在沒有更好的企業財務危機界定標準之前,這種方法就是目前較好的界定財務危機企業的方式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模型預警效果的準確率。

    實證表明,任何預警模型的準確率都不可能達到100%,本模型也不例外,其原因除了模型本身的構建方法上有待改進外,我國上市公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弊端也是預警模型出現誤判的主要原因:

    第一,從模型的預測結果看,絕大多數的ST公司在財務危機發生前兩年就表現出明顯征兆,但管理當局并沒有充分重視這一事實,對公司經營末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使企業最終步入ST行列,這也充分暴露出上市公司本身缺乏風險意識,對廣大投資者和債權人采取不負責任的態度,使廣大的投資者和債權人最終成為受害者。再有效的預警系統也只能是提供企業可能發生財務危機的信號,如果上市公司對此信號聽之任之,預警系統并不能真正發揮預警職能,也就違背了財務預警研究的初衷。

    第二,管理當局即使意識到企業存在發生財務危機的潛在可能,但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約束和限制,企業盡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不能真正達到力挽狂瀾的目的,因而使企業由兩年前財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演變為兩年后被證監會宣布為ST的事實。

    第三,現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操縱會計利潤的動機和行為,他們通過各種手段以達到改善并美化會計信息的目的,由此得出的各項指標并不能真正反映企業經營的真實狀況,進而影響建立在財務指標基礎上的財務預警模型的可靠性,通過模型檢測企業財務狀況表現正常,但企業事實上卻蘊含了極大的財務風險,這種風險積聚到一定程度便會發展成財務危機,因而使模型的預測結果與企業的真實情況發生差異,使運用該模型預測發生誤判。

    參考文獻:

    [1]張鳴、張艷、程濤:《企業財務預警研究前沿》,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2]謝芳:《財務危機智能預警:指標選擇與技術路線》,《財會通訊(學術)》2006年第8期。

    第6篇: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Logistic模型;財務危機;預測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151-03

    公司財務狀況的好壞對公司整體的運行情況有直接的影響,其經營成敗關系到廣大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直接利益,所以必須對公司的財務危機進行研究,找出能準確預測到財務危機的有效方法,從而能發現公司是否即將陷入財務危機。建立財務危機預測模型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監控,及時發現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信號,不但能使上市公司的經營者在財務出現困難之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財務危機的出現,而且能為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科學合理地判斷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提供有效的手段。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對于國外證券市場來說,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公司財務危機預測的研究文獻比較多。Martin(1977)首次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銀行破產進行了預測;Ohlson(1980)第一個將邏輯回歸方法引入財務危機預警領域;隨后Hufman等(1996)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1977―1991年間違約的171家企業的高收益債券進行了預測研究;Laitinen(1999)、Westgaard和Van Der Wijst(2001)以及Matthiett和Marcel(2006)等均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信用評估進行過研究。然而對于國內的證券市場來說,由于其發展歷史較短,因此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對公司財務危機預測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吳世農、盧賢義(2001)以中國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選取70家處于財務困境的公司和70家財務正常的公司為樣本,通過研究表明:Logistic預測模型的誤判率低,財務困境前一年的誤判率可以達到6.47%。

    二、研究方法概述與模型構建

    (一)研究方法概述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二元logistic回歸研究方法。二元logistic回歸是指因變量為二級得分或二級評定的回歸分析,對于二分類變量的定性數據可以用0或1兩個數值進行表示。通過建立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記因變量為y,取值1表示事件發生,取值0表示事件未發生,影響y的n個自變量分別記為:x1,x2,…xn。其回歸模型為:

    pi =exp(β0+β1x1+…+βixi)/ [1+exp(β0+β1x1+…+βixi)]

    所研究事件發生的概率為P(y=1│xi)=pi,其中pi代表在第i個觀測中事件發生的概率,1-pi是第i個觀測中事件不發生的概率,βi為待估計參數。

    事件發生與不發生的概率之比為:pi /(1- pi),稱為事件的發生比,對發生比做對數變換,得到邏輯回歸模型的線性模式:

    Ln[pi /(1- pi)]= β0+β1x1+…+βnxn

    (二)模型構建

    1.樣本選擇。本文主要是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選取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對財務危機預測進行研究。因為制造業ST公司占所有ST公司較大的比重,以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來研究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上市公司中選取118家制造類企業,涉及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造紙印刷、醫藥化工、機械儀表等各個行業。樣本資料主要來源于東方財富網中2009年末個股資料的財務指標數據。

    2.變量選擇。該模型從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成長能力、現金流量等方面出發,選取了10個財務預警指標。為了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選取了總資產收益率(x1)、營業利潤率(x2)、成本費用利潤率(x3)這三個指標;為了反映企業的營運能力選取了應收賬款周轉率(x4)、總資產周轉率(x5)這兩個指標;為了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選取了流動比率(x6)、資產負債率(x7)這兩個指標;為了反映企業的成長能力選取了主營業務增長率(x8)、凈利潤增長率(x9)這兩個指標;為了反映企業的現金流量情況選取了經營現金凈流量對負債的比率(x10)這個指標。

    3.模型構建。根據選定的十項財務指標和logistic模型構建方法,可以構建出根據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時的logistic模型,該模型如下:

    pi =exp(β0+β1x1+…+βixi)/ [1+exp(β0+β1x1+…+βixi)]

    z=β0+β1x1+…+βixi

    其中,pi代表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概率大小,當其他條件不變時,解釋變量xi增加一單位時,發生比即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概率變化變為原來的eβi倍,βi>0時,發生比(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概率變化)隨xi增加而增加,βi

    三、結果解釋

    1.Omnibus Tests of Model Coefficients(模型系數的混合檢驗)。該檢驗針對步驟、模塊和模型開展模型系數的綜合性檢驗。將選取的2009年末118家制造類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數據輸入模型進行分析,得出表1模型系數的混合檢驗值。

    取顯著性水平0.05,考慮到模型自由度數目df=4,利用統計函數“CHIINV”,就可以查出卡方臨界值9.4877,計算的卡方值100.217,大于臨界值,并且相應的Sig.值小于0.05,因此模型有顯著的統計意義。

    2.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最終模型中的變量)。將選取的2009年末118家制造類上市公司的10個財務指標的數據輸入到spss軟件中,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最終模型變量的相關數據。從表2可以看出,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資產負債率、主營業務增長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對負債的比率5項財務指標對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有重要影響。

    B對應的是回歸系數的估計值,Exp(B)是對回歸系數B值進行指數運算的結果。表2中Exp(B)列表明,總資產收益率每增加1個單位,將導致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概率變為原來的0.778倍;總資產周轉率每增加1個單位,將導致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概率變為原來的0.172倍;資產負債率每增加1個單位,將導致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概率變為原來的1.077倍;主營業務增長率每增加1個單位,將導致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概率變為原來的0.973倍;經營現金凈流量對負債的比率每增加1個單位,將導致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概率變為原來的1.046倍。

    根據表2可以構建出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預測模型方程:

    z=-3.477-0.251x1-1.759x5+0.074x7-0.027x8+0.045x10

    p=exp(z)/[1+ exp(z)]

    上式就是本文通過118家制造類企業財務數據分析而得出的財務危機預測模型,其中,x1為總資產收益率;x5為總資產周轉率;x7為資產負債率這個指標;x8為主營業務增長率;x10為經營現金凈流量對負債的比率。當預測概率大于0.5時,此公司財務狀況不好;反之,財務狀況良好。

    四、財務危機的應對措施

    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的因素主要包括盈利能力較差甚至虧損、營運能力不佳資產周轉慢、償債能力較弱無法償還到期債務、成長能力不足缺乏后勁、現金流短缺等。根據模型預測公司陷入財務危機后,公司管理者可以從以下這五個方面進行改進,使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概率降低。

    1.增收節支,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本文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衡量盈利能力指標的總資產收益率是影響企業是否陷入財務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總資產收益率越高,表明企業的資產利用效益越好,整個企業盈利能力越強??傎Y產收益率每增加1個單位即1%,將導致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概率變為原來的0.778倍。因此,企業要做好產品創新工作,增強公司盈利能力,保證公司主營業務穩定。同時,要加強成本費用管理,努力控制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有效降低產品成本,厲行節約,降低管理費用,從而增加利潤,提高總資產收益率,降低進入財務危機的可能性。

    2.加快資產周轉,提升企業的營運能力。本文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衡量營運能力指標的總資產周轉率也是影響企業是否陷入財務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營運能力反映了企業對經濟資源管理、運用的效率高低。企業資產周轉越快,流動性越高,企業的償債能力越強,資產獲取利潤的速度就越快??傎Y產周轉率每增加1個單位即多周轉1次,將導致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概率變為原來的0.172。因此,企業要加快閑置資產的處置,進一步盤活公司資產,充分提高公司資產運營效率,降低進入財務危機的可能性。

    3.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增強企業的償債能力。本文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衡量償債能力指標的資產負債率也是影響企業是否陷入財務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合理的資產負債率通常在60%―70%之間,適度負債可以獲取財務杠桿收益,但過度負債則會嚴重影響企業的支付能力,發生支付危機。資產負債率每增加1個單位即1%,將導致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概率變為原來的1.077倍,因此,負債已經較高的上市公司如果再融資,不能通過債權融資,一般應通過股權融資,以降低資產負債率,降低進入財務危機的可能性。

    4.開發新產品,擴大市場份額,提高企業的成長能力。本文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衡量成長能力指標的主營業務增長率也是影響企業是否陷入財務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可以用來判斷公司發展所處的階段。如果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超過10%,說明公司產品處于成長期,將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尚未面臨產品更新的風險,屬于成長型公司。如果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在5%―10%之間,說明公司產品已進入穩定期,不久將進入衰退期,需要著手開發新產品。如果該比率低于5%,說明公司產品已進入衰退期,保持市場份額已經很困難,主營業務利潤開始滑坡。根據本文Logistic回歸分析,主營業務增長率指標每增加1個單位即1%,將導致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概率變為原來的0.973倍。因此可以通過開發新產品,擴大市場份額,提高主營業務增長率降低進入財務危機的可能性。

    5.充分利用流動資金,增強盈利能力,保障現金流的充足。本文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對負債的比率也是影響企業是否陷入財務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對負債的比率是衡量現金流的狀況好壞的一個指標。經營現金凈流量對負債的比率每增加1個單位即1%,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的概率變為原來的1.046倍,也就是說,企業要充分利用流動資金,進行固定資產或其他投資,使盈利能力增強,降低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對負債的比率,使進入財務危機的可能性降低。

    五、總結

    運用Logistic模型預測準確率比較高,選擇的變量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但是有的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由于出現被粉飾的現象,所以運用Logistic模型分析得出的最終結果會受到上市公司的財務資料準確性的影響。但是總的來說,運用Logistic模型對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進行預測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得出的預測結果對企業管理層和投資者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可為企業管理者和投資者作出正確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吳世農,黃世忠.企業破產的分析指標和預測模型[J].中國經濟問題,1986,(6).

    [2] 王冬梅.建立中國上市公司業績綜合評價指標體系[J].南開管理評論,2000,(4).

    [3] 張友棠.財務預警系統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 朱建平,殷瑞飛.SPSS在統計分析中的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 王瑞林.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警指標的檢驗與選取[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0,(1).

    [6] 孫芳城,彭曉,彭啟發.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測模型評價[J].財會月刊,2010,(8).

    Construction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orecasting model

    SHEN Ai-rong

    (Zhejiang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Ningbo 315200,China)

    第7篇: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煤炭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

    一、基于可持續成長下的財務驅動模型

    雖然就目前企業的發展來說,增長屬于企業競爭的一種表現,但是企業如果過分追求增長,沒有忽略了資源和成本的問題,就會容易造成財務資源發生短缺而使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甚至是破產。對于可持續增長的研究,不僅僅要從營運資金的管理考慮,預防和控制財務風險的加大而使資金鏈發生斷裂,還應當多考慮價值增值的因素,確保企業價值能夠保持穩定的增長。筆者以希金斯的可持續增長模型和范霍恩的可持續增長模型作為本文的理論基礎。

    (一)希金斯的可持續增長模型

    對于企業的可持續增長這個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的財務專業學者羅伯特·C·希金斯提出來的,希金斯認為,可持續增長率是在企業并不耗盡財務資源的前提下,通過銷售所能帶來的最大比率。為此,對于希金斯的可持續增長模型是假定在資本結構、資產周轉率、銷售凈利率和權益乘數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設立的。

    希金斯可持續增長模型的主要假設有:1.企業當前已經擁有并且想繼續維持某一種資本結構和目標股利政策;2.企業管理者沒有意愿或者不具有發行新股的條件;3.企業意圖以市場條件所允許的增長率同步增長。

    具體的模型為:SGR=P×A×T×R,其中,P為銷售凈利率;A為資產周轉;T為權益乘數;R為收益留存率。

    (二)范霍恩的可持續增長模型

    詹姆斯·范霍恩分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對企業的可持續增長進行了研究。范霍恩認為,可持續增長率是在預先制定經營、債務和股利發放目標比率的基礎上,可能達到的最大銷售年增長率。

    1.靜態模型

    范霍恩靜態模型的假設包含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企業只能利用留存收益的積累而增加資本;二是企業在過去與未來在資產負債和經營績效方面是相似無異的;三是企業不存在外部資本籌資;四是對于新增加的利息費用都已經包含在新增的目標凈利潤當中。五是企業只憑折舊費用就足以維持營運資金的價值。

    范霍恩的具體靜態可持續增長模型為:

    SGR=

    2.動態模型

    詹姆斯·范霍恩在動態模型中的觀點,即在限定的年限內,企業除了要將財務比率進行考慮外,還應當對籌集權益資本和支付股利問題等考慮在內。并且引入了基期銷售額SO和基期股東權益EO的相關概念,范霍恩靜態模型的假設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允許股東在一定會計期限內出售普通股;二是股利分配政策是由公司所愿意支付絕對數量的紅利而決定的;三是銷售的增長和權益的增長在整個生產經營期限內存在不平衡。

    范霍恩的具體動態可持續增長模型為:

    SGR=

    其中:Eq0為期初所有者權益資本;New Eq0為新增資本數額;Div為年股利的絕對數量NP/S為目標銷售凈利率;D/Eq為目標債務/權益率;A/S為目標資產/銷售率;b為目標留存收益率。

    二、可持續發展下煤炭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現狀

    (一)忽視涉及到固定資產的特色指標

    在當前市場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國煤炭企業對于煤炭產量規模和固定資產投資存在增長過快的現象,但是存在一個不平衡的情況就是,雖然煤炭上市公司關于固定資產投資的現金流支出中在其所有投資活動現金流支出中占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比例,公司在財務預警分析中,并沒有對固定資產的投資回報與收益進行過多的考慮。

    (二)忽視現金流量的重要作用

    在煤炭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和財務報告中,現金流量水平指標往往容易出現失真的問題,而現金流量指標就恰恰是財務預警指標體系中的重要一項,因此,忽視了現金流量的重要作用,就無法保證煤炭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發揮真正的作用。

    (三)沒有恰當地使用資產負債率

    根據我國煤炭上市公司一直都有資產負債率較高、但是償債能力較低等的問題,因此對于我國煤炭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的評價,資產負債率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當前,我國對于煤炭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并沒有重視資產負債率的地位,也沒有將其進行修正,因此對于我國煤炭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的準確性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四)結合了動靜指標的運用

    我國煤炭上市公司近幾年來,工作有所進步的就是結合了動靜指標的運用。當期絕大部分煤炭上市公司都已經實現了傳統計劃經濟的財務管理模式向規范管理與決策管理相結合的財務管理模式的轉變,同時也通過加強利用電算化對公司財務管理工作。并且,將靜態財務指標和動態財務指標結合來綜合考慮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工作的情況,便于財務預警工作的開展。

    (五)財務危機預警的功能欠完善

    基于當前財務預警系統只是在財務風險和預測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地控制風險,除此之外,也不能對于陷入財務困境的企業所作出的不正當行為進行矯正,導致財務危機預警的功能欠完善。

    三、對于煤炭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財務風險意識

    對于煤炭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在擴充公司業務的同時,要注意切忌不能盲目擴大公司的規模,忽視財務風險的存在會給公司帶來嚴重的損失,因此,要注意實行多元化的管理。同時,在煤炭上市公司相關的財務部門,要加強對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的培養,強化其業務能力,對于提高煤炭上市的財務管理水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加強煤炭上市公司的現金流量管理

    鑒于我國煤炭上市公司在現金流量管理上存在缺陷,因此,加強其現金流量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煤炭公司對于現金流量的管理問題上,可以采取集中調配的方式,常見的手段有:對于每一個上市公司的下屬公司的收入都應該統一上繳,然后再通過公司總部進行統一劃撥。除此之外,還應當加強各個公司之間、公司內部之間的往來核算,做好現金回收工作,另外,還應當與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機構合作,確保公司現金流量的安全。

    (三)加強煤炭上市公司的投資管理

    煤炭上市在發展其多元化產業的時候,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預防投資風險的產生。基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上市公司首先就要嚴格按照國家在進行投資管理與對外擔保的相關法律法規,將所有重大投資項目與對外擔保的審批權集中到公司總部,由公司最高權力機構審批。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上市公司還應當要根據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國家的相關政策,為自己的發展制定合適的投資決策。

    (四)嚴格遵守對外擔保審批制度

    針對對外擔保所存在的問題上,煤炭上市公司應該按照規劃來追蹤其擔保對象的相關財務信息、經營狀況和信用問題都要了解清楚,在一定情況還應當進行反擔保。另外,如果是集團公司的話,那么屬于集團公司外部的企業就不應該為之提供擔保,而對于下屬公司的經營活動與項目建設所需要的資金,應由財務部門、法律部門等共同來進行審批;同樣,其下屬公司對外投資利用的資金,集團也應當不再為之提供擔保,對擔保條件不符合規定的下屬公司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

    [1]于文華,岳焱.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指標預處理研究[J].浙江金融,2011(04).

    [2]吳星澤.財務危機預警研究:存在問題與框架重構[J].會計研究,2011(02).

    第8篇: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 上市公司負債籌資風險 預測 文獻綜述

    近年來,我國一些著名的企業紛紛在高速發展的階段突然倒下,除體制、機制和經營原因的影響外,其自身的財務風險管理無不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據研究,我國上市公司中ST公司面臨嚴重財務危機的同時,其財務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負債籌資風險表現的尤為明顯[1],故加強上市公司負債籌資風險的預測研究對有效防范企業財務危機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我國針對負債籌資風險預測的專門研究很少見及,故加強這個問題的研究無疑是一個具有探索性、前沿性的課題。

    一、上市公司負債籌資風險預測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最早從事財務預警研究的是Fitzpatrick(1932)的單變量財務危機預測研究,此后Smith 和Winakor(1935)、Merwin(1942)、Beaver(1966)等人進行了類似研究。但單變量分析根據不同的財務指標進行判斷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結論,且單個變量所包含的信息不足以反映企業的整個財務狀況。這些缺陷嚴重影響了單變量模型的適用性。

    為克服單變量分析的局限性,Altman(1968)首次將多元判別分析(MDA)的方法引入到財務危機預測領域 [2]。類似的研究還有Dambolena和Khoury(1980)、Laitimen(1991)等。多元判別分析雖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其對預測變量的分布性質施加了一些統計上的限制。

    由于多元判別分析無法估計企業破產的概率,研究者設計了線性概率模型(LPM)。Meyer和Pifer(1970)最早將LPM運用于銀行業的財務危機預測,Laitinen(1993)也做過類似研究。

    為克服MDA和LPM都受到統計假設限制的局限性,研究人員引入了多元條件概率模型,包括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Martin(1977)首次運用Logistic模型來進行銀行破產預測。這一方法后來被Ohlson(1980)用于預測企業的財務危機。Zmijewski(1984)使用了Probit的分析模型。

    隨著現金流量表用于評價企業整體財務狀況愈加受到重視,各國學者開始討論現金流量指標是否能用于企業財務危機預測。Nosworthy et al.(1980)認為“現金流/總債務”是一個顯著的單變量判別指標。Casey et al. (1984)卻認為單獨使用現金流量指標進行財務危機預測效果不佳。

    Lane et al.(1986)運用生存分析對銀行破產進行預測。這一方法后來被Chen and Lee(1993)用于預測企業的財務危機。

    由于統計分析方法受制于其假設前提,而這些假設前提在財務領域中已被證實具有缺陷,所以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一些非統計分析方法應用于財務預警研究。Coatst和Fant(1993)利用神經網絡理論建立財務預警模型。Back et al.(1994)卻并不認為神經網絡模型具有比多元判別分析和Logistic分析更加明顯的預測效果。Altman(1995)研究認為神經網絡分析方法在風險識別和預測中的應用并沒有實質性地優于線性判別模型。

    基于MM理論和期權定價理論,美國KMV公司于1993年提出的期望違約率模型。Charitou和Trigeorgis (2000)使用B-S期權定價模型中的相關變量構建了財務困境判別模型。

    此外,Frydman(1985)運用決策樹等更為復雜的機器學習方法來建立模型,聯合預測模型、遞歸分割算法、近鄰法、分類樹方法、專家系統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等方法也被應用于該方面的研究。一些綜合分析法如歷史事件分析法、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和沃爾比重評分法等也被應用于財務預警研究中。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企業財務風險預測研究起步較晚,吳世農、黃世忠(1986)曾介紹企業的破產分析指標和預測模型,接下來近十年該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直到1995年劉淑蓮等介紹了Z―Score模型,為我國開展有關企業財務風險預測研究重新打開了篇章。

    周首華等(1996)在Z分數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考慮了現金流量變動情況指標,建立了F分數模型,準確率達70%。

    陳靜(1999)分別采用單變量分析和多元判別分析方法進行財務危機預測。

    陳曉、陳治鴻(2000)采用Logistic模型,通過試驗1260種變量組合,發現負債權益比、應收賬款周轉率、主營利潤/總資產、留存收益/總資產對企業財務危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吳世農、盧賢義(2001)比較了多元判別分析、線性概率模型和邏輯回歸模型的預測效果,發現邏輯回歸模型的預測能力最強。

    張愛民等(2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另一種預測企業財務失敗的模型――主成分預測模型,并對上市公司財務失敗的主成分預測模型進行實證檢驗。

    楊保安等人(2001)利用BP神經網絡對中信實業銀行的30個企業客戶的財務風險狀況進行了判別分類,證明其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張友棠(2004)摒棄了傳統的財務指標,構建出了基于現金流量基礎的全新的財務指標――現金盈利值和現金增加值,并在此基礎上系統地構建了財務預警指數測度系統和分析系統。

    吳應宇等(2004)做了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研究的修正研究。認為利用因子分析在指標信息處理上的優勢以及邏輯回歸擬合模型準確度較高的優點,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應用于預警研究之中。[5]

    張玲等(2004)做了基于經濟附加值的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警實證研究,主張將經濟附加值指標應用于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預警實證研究和行業業績分析。

    郭斌等(2006)采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判別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綜合考慮財務和非財務因素的基礎上,建立了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Logistic回歸模型,并運用國內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

    二、我國上市公司負債籌資風險研究的現狀分析

    我國有關企業負債籌資風險預測研究的基本現狀如下:

    1.企業財務風險預測的研究對象,目前多集中于整體財務風險,然而諸如舉巨人集團等企業導致財務危機的直接原因在于其無法足額償還到期負債。負債籌資風險的研究多只是含義、成因和控制的探討,目前還沒看及有關針對企業負債籌資風險進行成因分析、風險預測和風險控制等方面系統的研究。

    2.我國有關企業財務風險預測研究起步遠晚于西方國家,這使得我國在目前及以后相當一段時期都將以引進和學習國外財務風險預測理論和方法為主。研究內容突出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有關財務風險預測系統建立的研究;一是有關財務風險預測模型的實證研究。

    3.我國有關財務風險預測指標的選擇、篩選、修正等方面爭議較大,同時財務風險預測的指標也不僅限于財務指標,一些非財務指標也被嘗試使用;針對統計方法必須前提假設而現實條件又不能完全滿足的情況,一些針對性地放寬前提假設條件的方法被引入財務風險預測模型;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一些非統計方法也被嘗試構建財務風險預測模型。

    三、上市公司負債籌資風險預測研究須明確的幾個問題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國企業負債籌資風險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關于負債籌資風險含義的界定

    對于企業財務風險含義的認識各不相同,本文認為應首先針對財務風險預測建立明確的概念體系,然后在這個框架內開展財務風險預測研究。因此需要首先明確企業負債籌資風險的含義,研究其形成原因和表現形式,探究其可預測性,然后再有針對性地研究其預測和控制。

    2.關于負債籌資風險的標志性事件

    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現階段無法將破產與否作為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的標志性事件,公司是否被ST作為其陷入財務危機與否的標志性事件目前已被廣泛采用。但是ST的規定實質上是從股東利益出發,忽視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沒有被ST的公司依然有可能面臨較大的財務風險。本文認為應該根據不同決策者對企業財務風險關注內容的不同,選擇財務風險顯化的標志性事件,針對不同的財務風險構建相應的財務風險預測模型。

    3.關于樣本數據來源分布

    財務風險預測實證研究所用數據分為樣本組和控制組,常采用配對抽樣即樣本組和控制組包含相等的研究個體,國內尚未有對配對和非配對抽樣作比較研究,而這是否會影響到財務風險預測的準確性也有待進一步研究。樣本數據來源的行業大多選擇全行業或者隨機行業,也有一些研究選擇了單一行業或某幾個被認為數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行業。全行業數據和單一行業數據是否會影響財務風險預測的準確性,國內也鮮有被廣泛認可的相關研究。

    4.關于負債籌資風險預測方法

    國內有關企業財務風險預測的研究越來越多的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通過定量分析進行風險預測,但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較晚且還很不成熟,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定量分析預測負債籌資風險的可靠性,故有必要建立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負債籌資風險預測模型。

    參考文獻:

    [1]李亞光: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研究[D].貴陽:貴州財經學院企業管理碩士點,2006

    [2]Altman Edward 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 Sep

    [3]周首華:企業財務預警方法與機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11-15

    [4]張愛民祝春山許丹健:上市公司財務失敗的主成分預測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1(3)

    第9篇:公司財務危機問題研究范文

    【關鍵詞】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功能;構成

    企業的財務狀況是企業利益相關者關注的焦點。一個營運良好、財務健康的企業不但可以提高其自身在市場上的信譽及擴展融資渠道,也可使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信心倍增,從而獲得更多的支持和便利;相反,一個陷入財務困境的企業不僅會使原有的利益相關者產生恐慌,也會令潛在的利益相關者望而卻步,使企業喪失后續發展的能力和機會。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企業財務危機的預警系統,及時、準確地判斷企業財務風險和危機程度,有效地防范或化解企業可能出現的財務危機,對維持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保證企業的財務健康,維護投資者利益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構建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必要性

    (一)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要求企業必須樹立和加強危機意識

    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企業國際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當前的企業不僅面臨國內競爭,而且也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企業要在競爭中生存、發展,就必須經過市場大風大浪的洗禮和鍛煉。

    (二)企業內部管理系統風險因素增多,客觀上要求企業設立各種監控體系,變事后管理為事前管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破產、失敗和企業的成立一樣,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企業要在競爭中始終處于有利地位,做百年企業,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必須創造、發展和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稍微一點失誤或疏忽都很可能造成危機。因此,企業必須始終處于高度警惕的狀態。

    (三)信息量的擴大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企業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決策和反應,建立預警管理體系可提升企業的反應能力

    當代社會已經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新技術、新發明、新思路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隨著IT技術、互聯網的發展,各種各樣的信息涌向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誰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高,誰就主動;誰的決策反應速度快,誰就能搶占良機。企業的一步失誤可能會遭致致命性的打擊,企業預警管理正是基于這種考慮而產生和發展的。

    (四)傳統的企業管理理論在研究方法和應用實務中有缺失

    傳統理論注重于對企業成功管理和發展的研究,忽視了對企業風險失誤和預防強身的研究,造成企業在遇到重大問題和波動時措手不及,甚至形成危機。企業預警管理則可以彌補傳統管理理論的不足。

    二、構建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可行性

    企業危機、失敗、失誤等逆境現象是有規律的,形成于企業順境,而且企業危機的出現具有再現性和可逆性。如果在企業管理中把企業經營的成功規律和失誤失敗規律納入同一系統理論框架中進行研究,就能夠揭示兩者交互轉化的規律,從而建立預警系統,預警、監控、矯正各種不斷再現、易變的逆境現象,保證生產經營活動處于“安全、可靠”的運行狀態,形成了企業的安全生產過程。而財務預警系統正是遵循此原理,分析公司財務安全機理的矛盾運動,預測公司財務危機,并不斷調整,使公司財務活動始終處于“安全、可控”的狀態。實踐中,公司財務對經營活動具有前瞻性特征。一般來說,陷入經營危機的企業都是以發生財務危機為征兆的,財務危機的發生是一個漸進積累、不斷惡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敏感性的關鍵財務指標即警兆會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顯現出來。通過對這些警兆進行分析,就可以進行預警。

    三、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功能

    構建一個有效、適用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對財務運營做出預報,無論從哪個立場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財務危機預警涵蓋了財務管理的一系列環節,它具有以下功能:

    (一)信息收集功能

    財務危機預警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收集信息的過程,它通過收集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產業政策、市場競爭狀況、企業本身的各類財務和經營狀況的信息并對此進行分析、比較開展預警,信息收集也是一個貫穿財務危機預警始終的活動。

    (二)監測功能

    監測即跟蹤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將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同企業預定的目標、計劃、標準進行對比、核算、考核,對企業營運狀況作出預測,找出偏差,進而發現產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問題,并顯化其價值形式。當危害企業的財務關鍵因素出現之時,可以提出警告,讓企業經營者早日尋求對策,以減少財務損失。

    (三)預報功能

    當危害企業財務狀況的關鍵因素出現之時,可以提出警告,提醒企業經營者早日尋求對策,避免潛在的風險演變成現實的損失,起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四)診斷功能

    診斷是預警體系的重要功能之一。根據對跟蹤、監測結果的對比、分析,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技術和企業診斷技術對企業營運狀況之優劣做出判斷,可以找出企業運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所在,以達到把有限的企業資源用于最需要或最能產生經營成果的地方的目的。

    (五)治療功能

    通過監測、診斷,找出企業存在弊病的病根后,就要對癥下藥,更正企業營運中的偏差或過失,使企業恢復正常的運轉。一旦發現財務危機,經營者既要阻止財務危機繼續惡化,也要尋求內部資金的籌集渠道,還要積極尋求外部財源。

    (六)輔助決策功能

    要通過財務危機預警及時為企業高層提供決策所需的信息,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結合其信息判斷企業何為有所為,何為有所不為。

    (七)健身功能

    通過預警分析,企業能系統而詳細地記錄財務危機發生的緣由、處理經過、解除危機的各項措施,以及處理反饋與改進的建議,作為未來類似情況的前車之鑒。這樣,可將企業糾正偏差與過失的一些經驗、教訓轉化成企業管理活動的規范,以免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不斷增強企業的免疫能力。

    四、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設計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所謂科學性,是指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所設計的程序和方法必須科學、有效。如果建立的預警模型、方法和指標體系不科學,那么預警系統就不能發出正確的警報信號,企業就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據此做出的經營管理決策將造成嚴重的后果??梢姡髽I應根據其財務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本企業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式,甚至可以根據企業情況修改或創造出更好的模式。因為企業自身的規模和運作方式不同,所以可選擇的預警程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二)系統性原則

    預警的系統性主要強調兩點:

    1.以目標為中心,始終強調系統的客觀效果,強調預警的對象是企業的財務危機。

    2.以整個系統為中心,預警時結合客觀實際情況,強調整個系統的最優化。如果將企業作為一個總體系統來看待的話,按其業務流程劃分,可分為銷售、生產、采購等子系統;按其財務管理流程劃分,可分為收入、成本、現金流等子系統。對各子系統預警、控制的目的是保證企業總體系統的最優化。

    (三)成本效益權衡原則

    在預警中,成本和效益的權衡是必須考慮的限制因素之一,即使用預警系統產生的效益應超過(至少等于)在預警過程中所花費的成本。也就是說,運用選定的模型和方法,對企業危機狀況進行預測和報告,過分要求其結果的準確和完美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把握主要問題,及時報警,以爭取選擇對策、控制財務危機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效益和成本的評估實際上是一個判斷的過程,有些模型或指標固然有用,但如果為獲取該模型或指標預計要花費很大的成本,一般應放棄該模型或指標,轉而使用其它替代模型或指標。

    (四)動態性原則

    財務預警系統對企業經營風險的預測不僅具有預測未來的價值,而且要具有分析經營趨勢的作用,它要求預警必須把過去與未來連接在一起,在分析過去的基礎上,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即:財務危機預警應是一種動態的分析過程,要充分考慮環境因素的制約,如宏觀經濟環境、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信息化程度、觀念的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預警系統的有效運行。動態性還體現在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必須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風險的變化而不斷修正、補充預警的內容,確保財務預警系統的先進性。

    五、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構成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應該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該有機整體包括財務危機預警組織機制、預警信息機制、預警分析機制、預警管理機制。

    (一)財務危機預警組織機制

    預警組織機構的健全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財務預警運行機制運轉效果的優劣,關系到財務預警體系的功能能否正常、充分地發揮。為了保證財務預警工作的客觀性和中立性,預警組織機構應相對獨立于企業組織的整體控制,它獨立開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只對企業最高管理者(管理層)負責。預警組織機構可以是一個虛設機構,如預警組織管理委員會,它的成員可以是兼職的,由企業內部熟悉管理工作、具有現代經營管理知識和技術的管理人員等組成。同時,企業還可聘請一定數量的外部管理咨詢專家參加。

    預警組織機構的職責是負責確定預警目標、研究預警方案,聽取財務預警情況匯報,并據此商討決定預報的類型(零、低度、中度、高度預警報告)和預報內容,以及應采取的對策方案,及時解決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日常工作的開展可由企業現有的某些職能部門(如財務部、企管辦、企劃部)派專人負責進行,或通過設立一個專門的部門,如企業預警管理部門,具體負責財務風險監測和預報工作。同樣,為了保證日常預警工作的正常進行,負責具體預警工作的部門或個人應具有高度的獨立性,他們的工作應只對預警管理組織機構(預警管理委員會)負責。

    (二)財務危機預警信息機制

    財務預警信息機制為財務預警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財務預警信息的搜集、傳遞、處理與評價等方面的制度和規定,提供預警行為主體實施預警行為所需信息是其首要功能。由于財務預警所需信息與其他財務管理行為所需信息不同,單純利用和依靠傳統財務管理信息系統不能滿足預警管理的需要。因此,從當前的現實情況看,企業可考慮對現有信息系統進行修正,增補一些能夠反映企業財務風險大小的信息。從長遠看,可通過自行開發或外購方式建立一個專門的預警信息系統,與原來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結合在一起,形成企業財務管理大信息系統。良好的財務預警分析系統必須建立在對大量資料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因此,公司應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傳遞、處理機制。

    1.根據所考察的內容和側重點,明確信息收集目標。

    2.根據收集目標,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料,包括公司外部的報刊、統計數據、經濟分析報告等宏觀市場資料和同業的公告、規劃等各種資料,公司內部的財務資料及其他業務部門的資料。

    3.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匯總、計算研究,尋找資料中所隱含的經濟發展趨勢、重要啟示以及隱含的危機與契機。

    同時,公司應建立以計算機為中心的,高速傳遞和處理信息的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在該系統中,應保證系統與系統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信息流通順暢,這些系統之間要實現數據共享,保證信息使用者及時、有效地篩選、分析所需的信息,為財務預警系統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三)財務危機預警分析機制

    財務危機預警分析機制對內外部輸入的信息通過各種技術方法進行甄別,通過建立一個科學、全面、有效的指標體系來反映企業的狀況,還可以利用這些指標體系建立模型以進行多變量綜合分析。所以,一個分析機制應該包含3個方面的功能:識別警兆、確定警度和預報警情。

    (四)財務危機預警管理機制

    財務危機預警管理機制包括日??刂坪臀C管理兩項。前者主要是在系統實施過程中進行日常監控,對公司經營過程中各警兆進行控制,使其體現出來的警數值不要逾越警度,一旦發生偏離就立即反應,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控制,防患于未然;而后者主要是在財務危機發生以后,專門的預警組織采取一系列的補救措施,達到化解財務危機的目的。

    總之,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是企業預警系統的一部分,它除了能預先告知經營者、投資者有關企業組織內部財務營運體系隱藏的問題之外,還能清晰地告知企業經營者應朝哪一個方向努力,以便有效地解決問題,使企業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創造最大效益。

    【主要參考文獻】

    [1] 周守華.現代財務理論前沿專題[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165-1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楼遗梦成人h文完整版|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69|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免费看|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成人伊人青草久久综合网破解版|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黄色在线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成人理伦电影在线观看|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免看**一片成人123|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成人欧美动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