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盈利能力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位移”含糊不清,搞清位移能成“功”
應用動能定理時,還要注意各個力做功的特點,有的力做功與物體運動路徑無關,與物體的位移有關;有的力做功與物體運動路線有關.位移指力的作用點的位移,一般物體的位移和力的作用點的位移相同,但是有的時候二者又有區別.
二、“速度”關系不明,理順關系能突破
動能定理表達式的等式右邊動能中的速度是相對于同一慣性參照系的速度,所以確定物體初、末狀態的動能時,必須選取同一參考系,解題過程中通常選取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從高考實際來看,對連接體問題的考查時有出現,對于多個物體組成的系統除了要注意參考系的統一外,同時還應注意物體間的速度關系,如果速度關系理不順,解題容易出現錯誤.
例2如圖2所示,一輛小車通過一根柔軟且不可伸長并跨過小定滑輪的細繩提升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細繩的質量、定滑輪的質量、定滑輪和大小,細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均不計.開始時車在A點,此時繩已經繃緊,與車相連的一段繩處于豎直方向,繩與車的連接點與定滑輪之間的距離為H,現在讓小車從A點由靜止開始向左加速運動到B點,已知,B點繩與水平方向成θ角,此時小車B的瞬時速度大小為vB,試求,在小車從A向左加速運動到B的這一過程中,繩Q端對物體m的拉力對物體做了多少功?
錯解分析造成上述錯誤的原因是沒有分清物體的速度v1和小車的速度vB之間的聯系,也未能正確的得到物體m上升的高度h(即運動位移).在動能定理表達式中應該用到的是物體m的速度,而不是小車的速度vB,兩者之間卻是有關聯的,理順速度關系,正確的求出物體上升的位移,才能建立正確的動能定理方程,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評析解決較為復雜的問題時,要注意研究對象、過程、受力、物體的位移以及物體的速度和它們間之間的聯系,尋找解題的突破口,重在分析問題方法的運用,而不能隨意或簡單地套用有關公式.
(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210005)
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自2001年3月和2002年3月經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以來,先后在江蘇、廣東、山東、安徽、湖南、山西、海南、內蒙古、新疆等地區使用,使用的學生人數累計約為6000萬。教材在這些地區的使用,對于該地區深化小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10年3月,該套教材榮獲了由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從2011年7月起,按照教育部工作部署,教材編寫組以《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版課標”)規定的課程目標和教學要求為依據,對教材進行了認真修訂。修訂后的教材先后于2012年4月和2013年4月經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并根據教育部的要求,統一改名為“英語”。
下面,就師生對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評價、教材修訂的要求和重點,以及修訂后的小學英語教材的教學內容、單元板塊及主要特點,作一簡要說明。
一、對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評價
師生對教材的評價,總的來說,是比較好的。他們認為,這套教材主要有以下優點:
第一,遵循現代語言教學的理念,按照“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思路,將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有機結合起來,強調整合優化,突出整體感悟,體現靈活開放,有利于學生掌握語言基礎知識,獲得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
第二,遵照兒童認知規律,以主要人物為中心,圍繞語言基礎知識,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聽、說、讀、寫等教學內容和活動,較好地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擴展”的教學原則,有利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感悟語言功能,打好語言基礎。
第三,根據小學生好動愛玩的特征,設計了視、聽、說、讀、寫、唱、游、演、畫、做等大量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具體而生動的體驗,獲得比較充分的語言綜合訓練。
第四,按照兒童語言教學的特點,除教科書以外,還編寫了教師用書、練習冊、活動手冊、詞匯手冊、掛圖、卡片以及多種讀物等配套用書,制作了錄音帶、多媒體光盤等音像資料,有利于學生從多種渠道、以多種形式,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
師生在充分肯定優點的前提下,也實事求是地指出了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一,內容偏多、要求偏高、難度偏大。
譯林版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有950多個詞語;除基本的語法內容外,還出現了形容詞和副詞比較級等語法項目;5A至6B的課文篇幅偏長;冊與冊之間在難易度方面的過渡不夠自然;整套書的中心人物偏多;每周開設3課時的教學任務,多數學校不能完成。
第二,詞語、句型操練比較單調,情景不夠自然;語言運用的訓練,特別是閱讀的訓練不夠;開放性活動比較少。
第三,部分課文的趣味性不夠強,部分歌曲不夠動聽,部分歌謠不太順口。
二、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修訂要求和重點
根據2011版課標規定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分級標準以及廣大師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我們確定的教材修訂的總要求是: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德育滲透,注重語言實踐,突出能力培養。教材修訂中具體表現為:落實六項目標,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素質教育思想;落實2011版課標二級目標,合理控制教材容量和難度;進一步突顯教材特色,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增強教材的時代感;增加學習策略的指導;優化教材中的評價體系。
為了將課標理念和各項要求較好地轉化、落實在教材中,我們在教材的體例結構和教學內容兩個方面作了重大修訂。
(一)體例結構的修訂
1.單元調整。
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共安排了80個單元,其中,新授單元64個、復習單元16個。修訂后小學英語教材仍安排80個單元,其中新授單元也仍為64個,只是作了兩方面的調整:
(1)原教材中的3A、3B都各為10個新授單元,4A、5B都各為8個新授單元,6A、6B都各為6個新授單元。這次修訂,根據大多數教師的意見,
每冊教材都調整為8個新授單元。
(2)小學英語教材將原教材中的復習單元(Review and check)改為綜合語言實踐項目(Project)。
2.板塊調整。
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每個單元由6~8個板塊組成,即:Learn to say/Listen, read and say(課文學習)、Look and learn/Look, read and learn(詞匯學習)、Look and say/Ask and answer/...(情景操練)、Look and say/Read and judge/...(閱讀訓練)、Look, read and complete/Listen and write/...(綜合操練)、Act and guess/Play a game/...(趣味操練)、Look, read and write (3A)/Listen and repeat (3B~6B)(字母學習/語音學習)、Sing a song/Say a rhyme(歌曲演唱/歌謠誦讀)等。這次修訂,我們采用“增、刪、調”等方法,作了如下修訂:
(1)將Learn to say/Listen, read and say(課文學習)和Look and learn/Look, read and learn(詞匯學習)兩個板塊,整合為Story time(課文學習)。
(2)將Look and say/...(情景操練)、Look, read and complete/...(綜合操練)、Act and guess/...(趣味操練)3個板塊,整合為Fun time(趣味操練)。
(3)將Look and say/Read and judge/...(閱讀訓練)改為Cartoon time(趣味閱讀)。
(4)在每個單元增設Ticking time(自我評價)。
(5)從五年級上冊起,每個單元增設Grammar time(語法歸納)。
(6)保留Look, read and write(字母學習)、Listen and repeat(語音學習)、Sing a song (歌曲演唱)、Say a rhyme(歌謠誦讀)等板塊,但分別改名為Letter time、Sound time、Song time和Rhyme time。
(二)教學內容的修訂
第一,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小學英語教材中,除了繼續比較全面地滲透禮貌待人、說話文明、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熱愛學習、勤思好問、團結同學、熱愛集體、遵守公共秩序、珍愛生命、注意安全、愛護花草樹木、保護有益動物、積極參加勞動和有益的文體活動等教育之外,在五、六年級的4冊教科書中,特地增加了尊老愛老(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時代變化(Then and now)、公共標識(Signs)、健康飲食(A healthy diet)、信息查找(An interesting country)、理想信念(Our dreams)、遵守交通法規(Road safety)、低碳環保生活(Keep our city clean)、保護生態環境(Protect the Earth)、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Good habits)等內容,且盡量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故事和事例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
第二,為切實解決“內容偏多、要求偏高、難度偏大”的問題,教材作了如下調整:
(1)減少詞匯。原教材有950多個詞語,這次修訂,減少了150多個,將整套教材的詞匯量從原來的950多個降到800多個。
(2)刪減語法項目。原教材安排了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等語法項目,這次修訂,刪除了這些項目,同時,對其他語法項目的學習要求也適當降低了。
(3)縮短課文長度。原教材5A和5B的課文平均有115個單詞,現改為80多個,平均減少約30個;6A和6B中的課文平均有160多個單詞,現改為110個左右,平均減少約50個。
(4)減少中心人物。原教材設計了2個外國家庭和16個主要人物。這次修訂,刪減了1個外國家庭和6個主要人物,且盡量使人物關系清晰明確,人物形象特征明顯。
第三,為突出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語言能力和基本英語素質,教材作了如下調整:
(1)在Story time板塊,增編了20篇包括故事、劇本、寓言等在內的短文。在高年級特地安排了如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金發姑娘和三只熊)、Cinderella (灰姑娘)、The king’s new clothes(皇帝的新衣)、The lion and the mouse(獅子和老鼠)等一些經典故事。
(2)在Fun time板塊,設計了60多個表演、游戲、繪畫、制作、調查等互動性比較強的語言實踐活動。
(3)在Cartoon time板塊,增編了64個生動有趣的卡通故事。
(4)將單純詞句操練板塊Review and check 改為任務型綜合語言實踐活動Project。
(5)改寫了部分歌曲和歌謠。
第四,為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這次修訂,根據教學內容,在教材每個單元中都增設了Learning tips(學習提示),提供了諸如多練習、背誦歌謠、借助單詞卡記憶單詞、學習一些反義詞、制訂學習計劃、使用詞典等64條學習提示。
第五,為幫助學生粗略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從五年級上冊開始,每單元增設了Culture time板塊,介紹了諸如茶和咖啡、英美人關于樓層叫法的差異、中英美人們喜歡的體育運動、中西方餐具、中西方早餐的差異、中西方道路通行規定的差異等24條文化知識。
三、修訂后的小學英語教材的教學內容、單元板塊及主要特點
(一)教學內容
1.語音:英語26個字母名稱的讀音、25個字母和18個字母組合的基本拼讀規則以及重音、語調等。
2.詞匯:800多個單詞和80個左右的習慣用語。
3.語法:名詞的單復數形式,主要人稱代詞的區別,主要的基數詞和序數詞,形容詞的基本用法,表示時間和地點等副詞的基本用法,
動詞在不同情況下形式的變化,表示時間、地點和位置的介詞,英語簡單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等。
4.話題:服裝、食品、玩具、動物、水果、個人情況、家人和親友、家務勞動、家庭生活、日常生活、日常用品、日常活動、學校生活、學習用品、學校設施、學習科目、課外活動、體育活動、周末活動、居室、天氣、生日、節日、醫療、身體部位、假日活動、個人興趣、個人感情、故事、愛好、職業、交通工具、公共標志、環境保護、健康飲食、交通安全、節日活動、計劃和安排、習慣、理想等40多個 。
5.功能:問候、介紹、告別、建議、感謝、祝愿、請求、贊美、道歉、勸告、喜好、提醒、邀請、年齡、喜歡不喜歡、數量、能夠不能夠、顏色、就餐、價格、特征、星期、時間、季節、形狀、打電話、位置、存在、順序、原因、方向、問路、就醫、日期、遺憾、高興、比較、打算、愿望、警告和禁止、應該不應該、意愿和打算、判斷和評價等40多個。
6.文化知識:24條。
7.歌曲:24首。
8.歌謠:16首。
9.學習提示:64條。
(二)單元板塊
小學英語教材每一冊均安排了8個單元和2個Project,前4冊和后4冊的板塊設置因教學內容有所變化而不完全相同。
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上冊到四年級下冊4冊書由Story time(課文學習)、Fun time (趣味操練)、Cartoon time (趣味閱讀)、Letter time/Sound time (字母學習/語音學習)、Song time/Rhyme time (歌曲演唱/歌謠誦讀)、Checkout time (復習檢測)、Ticking time (自我評價)
7個板塊組成。
小學英語教材五年級上冊到六年級下冊4冊書由Story time(課文學習)、Grammar time(語法歸納)、Fun time(趣味操練)、Sound time(語音學習)、Cartoon time(趣味閱讀)、Culture time/Song time(文化知識/歌曲演唱)、Checkout time(復習檢測)、Ticking time(自我評價)8個板塊組成。
單元板塊的主要功能如下:
Story time:通過情景對話或短文,呈現語音、詞語、句型、功能和話題等語言基礎知識,著重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等語言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的能力。
Fun time:根據本單元所學內容,通過趣味性、互動性較強的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基礎知識,熟練語言基本技能,提高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的能力。
Cartoon time:通過以小老鼠(Bobby)和小貓 (Sam) 等卡通人物為中心的對話或短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Letter time(三年級上冊):通過字體、筆畫筆順的示范以及插圖的形象展示,幫助學生從音、形兩個方面熟練掌握26個字母,并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習慣。
Sound time(三年級下冊~四年級下冊):通過例詞和簡短押韻的小歌謠,幫助學生了解單詞中字母和字母組合的基本讀音;通過符號,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句子的重讀、連讀和語調等現象。
Culture time(五年級上冊~六年級下冊):通過照片、圖片和簡要的文字說明,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
Song time:通過唱歌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身心,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鞏固所學內容,提高聽說和思維等能力。
Rhyme time:通過誦歌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身心,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鞏固所學內容,提高聽說和思維等能力。
Checkout time:根據本單元詞語、句型和日常交際用語等方面的學習要求,通過聽、說、讀、寫等形式多樣的綜合性語言測試,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的主要內容,并檢測掌握情況。
Ticking time:通過自我檢測,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所學主要內容的掌握情況,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體驗進步與成功,
認識自我,明確方向。
按照2011版課標的精神,在每個單元特地設置了Learning tips,在每4個單元之后還安排了一個Project(綜合語言實踐項目)。
Learning tips:通過簡要的提示和說明,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幫助學生了解一些英語基礎知識以及在英語學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Project:由幾個環環緊扣、聯系緊密的綜合語言實踐活動組成。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經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環節,綜合運用前幾個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完成學習任務,展示學習成果。
總的來說,教材修訂比較全面地考慮了形成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
方面,并采用了比較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的編排方式。
(三)主要特點
1.著眼學生發展,注重素質教育。
教材修訂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強了德育滲透,強化了語言實踐活動,增加了學習方法指導(Learning tips)和中西方文化介紹(Culture time)等內容,使學生在獲得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初步的語感和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能力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發展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國際意識,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2.遵照課標理念,突出語言運用。
修訂后的教材做到以話題為核心,以任務為目標,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重新設計了Story time和Fun time等語言學習板塊,增加了Cartoon time 和Project等語言實踐活動,使教學活動形式比較多樣,情景比較真實,語言比較自然,趣味性比較強,進一步突出了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
“在玩中學、學中玩”,“用英語做事情”是教材的編寫理念和主要特色,此次修訂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點。修訂后的小學英語教材大量刪減了原教材中語言操練的內容,將原有多個操練板塊的內容整合為趣味性強、操作性強的Fun time 板塊,突出“在玩中學、學中玩”的編寫理念。Fun time 形式多樣,包括游戲、手工、模仿、調查等,鼓勵學生兩兩合作或多人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的學習機會和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新增的Project板塊,讓“用英語做事情”的教學理念在教材中得到了切實有效的落實。Project 綜合了每冊書前4個單元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編排科學、新穎,操作性強,既能很好地融合所學內容,又能激發學生有效使用語言和發展創造性思維。
3.遵循認知規律,重視教學引導。
修訂后的教材在設計和編排上加強了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新增的Learning tips板塊增強了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Ticking time 板塊優化了教材中的評價方式;Grammar time 板塊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學會歸納與比較;教材練習或活動的編排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由易到難,采用分層設計:5~6 年級Story time部分的閱讀理解活動從對課文的理解入手,Checkout time 則注重對整個單元的復習和檢測。這些
設計和編排,既能導教導學,也增強了教材的可操作性。
4.重視文化介紹,拓展學生視野。
修訂后的教材對中外文化和習俗的介紹內容更為豐富,范圍更加廣泛。3~4年級,文化內容的介紹主要隱含在單元相關板塊中;
5~6年級,在各單元中設置了獨立的文化知識板塊(Culture time),使原教材中隱性的文化內容顯性化,將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原教材中沒有將文化背景作為獨立的內容進行介紹,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補充。修訂后的教材則根據單元話題,將獨立編排的相關文化內容介紹合理地融入各個單元,更方便了學生對中外文化和習俗的理解,學生的視野得以進一步拓展。
5.根據教學需要,豐富課程資源。
根據教學需要,積極開發資源,努力使小學英語教材成為由教科書、教師用書、練習冊、詞匯手冊、錄音磁帶、教學光盤(教師用)、學習光盤(學生用)、教學掛圖、教材培訓包、教材網站等組成的立體教材。教材的各個組成部分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密切配合、優勢互補,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有利于學生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英語及英語運用。
6. 按照標準規范,注意裝幀設計。
【關鍵詞】 舒利迭;異丙托溴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作為呼吸內科常見病與多發病之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 穩定期患者如不給予藥物有效控制, 轉為急性加重期幾率顯著提高, 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 [1, 2];如何有效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肺功能, 延緩病情進展已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本次研究選取本院近期收治COPD穩定期患者患者150例, 分別給予異丙托溴銨單用和與舒利迭聯用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和血氣分析指標, 探討舒利迭聯合異丙托溴銨對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本院呼吸內科2011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COPD穩定期患者患者150例, 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診斷及分期標準 [3], 并排除近1個月來內下呼吸道感染、急性加重及使用過糖皮質激素者。入選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75例)和觀察組(7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57例, 女18例, 平均年齡(62.74±7.84)歲, 平均病程(12.17±2.45)年;觀察組患者中男54例, 女21例, 平均年齡(62.52±7.80)歲, 平均病程(12.11±2.4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對癥支持治療, 包括祛痰、平喘及止咳等;對照組患者給予異丙托溴銨吸入治療, 500 μg溶于2 ml生理鹽水中, 2次/d;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舒利迭吸入治療, 丙酸氟替卡松 50 μg+沙美特羅500 μg, 2次/d;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4個月。
1. 3 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指標:FEV1/FVC、FEV1及FEV1%;②血氣分析指標:PaCO2和PaO2。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3.02行數據雙平行錄入、邏輯糾錯及, 在此基礎上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各項肺功能指標均顯著優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各項血氣分析指標均顯著優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于COPD治療除應有效改善患者咳嗽、咳痰及喘息等臨床癥狀外, 還需關注肺功能改善已成為醫學界的共識。美國胸科協會和歐洲呼吸學會推薦給予COPD特別是穩定期患者β受體激動劑和糖皮質激素聯合應用以提高肺部通氣功能[4, 5]。
異丙托溴銨屬于經典膽堿拮抗劑, 可有效改善支氣管平滑肌痙攣, 提高纖毛運動功能, 控制呼吸道腺體分泌[6], 對于減低氣道高反應性具有重要作用。而舒利迭是近年來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的一類復合吸入劑, 組成成分為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羅, 具有糖皮質激素與長效β受體激動劑雙效作用, 可在降低呼吸道炎癥水平的同時, 發揮平滑肌舒張功效。已有實驗及臨床研究證實[7, 8], 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羅具有協同治療作用, 即沙美特羅可提高糖皮質激素受體活性, 縮短起效時間;而丙酸氟替卡松則有助于增加β2-受體合成水平, 增強沙美特羅緩解氣道痙攣功能。
本次研究結果中,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各項肺功能和血氣分析指標均顯著優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舒利迭聯合異丙托溴銨可顯著改善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 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趙陽.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人劑對老年COPD穩定期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臨床肺科雜志, 2009, 14(11):1473-1476.
[2] 顏正茂, 王昌惠, 張國良, 等.舒利迭治療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療效評價.上海醫藥, 2010, 3l(12):562-563.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7, 30(1):8-17.
[4] 張飛華.舒利迭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療效及對肺功能的影響.中國現代醫生, 2010, 48(27):31-32.
[5] 周燕, 胡蝶, 楊厚宇.舒利迭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研究.吉林醫學, 2011, 32 (20):4121-4122.
[6] 吳浩, 張海霞, 孫永勛, 等.吸入復方異丙托溴銨與異丙托溴銨對COPD肺功能的影響.臨床肺科雜志, 2012, 17(5):923-925.
[7] 尤宜, 朱慕云.吸入噻托溴銨聯合舒利迭治療穩定期中重度COPD的臨床研究.臨床肺科雜志, 2010, 15(10):1377-1379.
關健詞:電力行業 盈利能力 資本結構
目前我國國內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在經濟結構轉型的浪潮下一直扮演著能源行業方面重要的角色,但就企業存在的內部問題而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內部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受到所處地區本身的影響,各地區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在盈利主要來源、盈利結構組成、盈利能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各地區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在企業經營規模、業績表現、整體盈利財務報表幾個方面顯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距。第二,從國內電力行業上市公司的絕大部分盈利情況來判斷,其盈利能力與發達國家同等規模企業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是由公司在管理模式的科學性和資產配置結構上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的。第三,處在經濟結構轉型關鍵時期和國外經濟形勢下的資本市場一向和國內電力行業企業在資本結構配置和企業盈利能力方面存在著如歷史原因造成的產權不清晰、現實上經濟市場上的信息失靈、對經營方向上的決策不科學等多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因此,深入研究我國電力行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配置組成與盈利能力表現多方面的關聯程度就對國內電力行業上市公司的持續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實踐和理論指導意義。
一、資本結構配置及公司盈利能力的相關基礎理論
(一)資本配置結構的概念
公司資本結構配置定義為通過在市場上籌集資金占有公司的總體資產結構一定的比例。資本結構配置的定義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的資本配置結構是指公司各個部分所占該公司總體資本比例。狹義的資本配置結構則只是指上市公司的長期負債和股權兩方面以一定比例所組成的企業總體資本。廣義和狹義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資本結構的衡量標準上,廣義的資本結構衡量的是企業各種資本的組成比例,狹義的資本結構衡量的是公司長期負債和股權資本兩方面的組成比例,但均是對公司財務狀況好壞的重要評判指征。
(二)資本配置結構的評判指標體系
從公司的所定下的短長經營目標來看,通過對短期資本配置結構多個指標和長期資本配置結構指標兩方面深入考慮,可從短期、長期上市公司的清債能力、公司對資本的運用效率財務指標來進行進一步分析.
(三)公司盈利能力的評判指標體系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是衡量企業在其價值上的大小重要指標,可以用來衡量上市公司投資者的獲利回報比。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的評判指標多方面,由企業銷售所獲得利潤、企業經營利潤率、總資產收益率、收益總額、長期資本收益、上市公司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等多個指標。
(四)資本配置結構與公司盈利能力的相關聯程度分析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僅對公司價值觀能否得到實現起著至為關鍵的作用而且也是衡量公司清償債務能力的重要指標因子。通過深入研究我們已經了解到企業資本配置結構與公司在市場上的盈利能力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利用權衡模型得出公司整體價值與公司債權資本兩者的比例關系大致呈現出數學上U型圖的關系。權衡模型的理念引入公司財務拮據成本及其成本的方法對公司的資本配置結構和整體盈利能力的相互關聯程度作出更為全面的研究。另一種則是利用信號傳遞理論,基本理念針對市場在交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來展開。企業經營管理者作為公司的直接掌管經營者會在一定程度上比企業產權所有者、市場上的投資者掌握更多內部信息,也就是三者間存在著一定程度信息傳遞鴻溝。從信號傳遞理論基本得出企業整體實力素質較好的企業可以在長期盈利能力方面采用的財務杠桿力度能夠更大,進而公司的價值度也隨之增加。
二、國內電力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配置與盈利能力的關聯實際分析
國內電力行業資本結構配置與公司盈利能力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研究證實電力行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絕大部分由多種不同的成分所構成。本文在對21家國內電力行業上市公司抽樣分析的基礎上,得出21家國內電力行業上市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平均值為37%,標準差為15.32%,其中資產負債率較高的分別為長沙電力、河南豫能、通寶能源、烏江電力和桂冠電力五家企業,這5家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平均資產的負債率高達56%,而從近期及5年企業市場規劃的趨勢來看,由于電力行業在產業上的不斷擴張,資產負債率也會隨之進一步增長。
根據上述統計結果,綜合分析得出:第一,國內電力行業上市企業在資金的使用效率方面來講,資產負債率的不斷高企使電力行業上市后在股票市場上的融資成本大幅上漲,進一步影響到電力行業上市企業的整體資本收益率。第二,由于國內電力行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不斷攀升影響到市場融資渠道的拓展。
21家國內電力行業上市企業抽樣統計得出凈資產收益率平均數為14%,標準差為9%,21家上市企業在這個方面呈現出比較大的振蕩性,而抽樣調查得出凈利潤增長率的標準差達到49%,國內電力行業上市公司之間因此在持續發展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隱患。
因此對21家國內電力行業上市企業的資本結構配置與其盈利能力關聯度指標分析得出在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增長率等多個指標都存在著明顯關聯,21家國內電力行業上市企業的資產平均負債率與其資金流動比率呈現負相關性,而與電力主營業務利潤率關聯系數最大達到0.5,與國內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存貨周轉率的關聯系數僅為0.05。
【關鍵詞】 資本結構 制造業 影響因素 盈利能力 償債能力
20世紀80年代以前,資本結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上。之后,資本結構研究逐漸由以理論分析為主過渡到以實證研究為主。國內外大批學者在不同的國家和經濟體中,對資本結構理論進行了廣泛的檢驗,得出了多個或相互支持或相互矛盾的結論。在這些研究中,關于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成為最熱門、同時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一個主題。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對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期提出對制造業有借鑒意義的政策建議。
一、樣本選取與變量定義
本文在選擇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時,參考了資本結構的三大理論。在權衡理論中,資本結構在稅率、資產種類、經營風險、盈利能力和破產概率的共同影響下,逐步接近于一個既定的最優結構。優序理論的中心就是金融市場是不完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對稱阻礙了企業再投資的能力,如果企業必須依靠外部資金的話,他們寧愿選擇負債而不是權益,因為信息不對稱對負債的影響較小。成本理論中,內外部投資者的利益沖突決定了最佳的資本結構就是使這種沖突所產生的成本與其他的融資成本達到平衡的負債比例,事實上很難對這些理論進行區分。在截面數據的分析中,權衡理論中的影響因素,也往往是優序理論或成本理論的影響因素。在使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時,很多實例分析都缺乏足夠的統計數據來明確區分這些理論。所以,現在很多實證分析都運用橫截面數據來對以上三種理論中的部分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樣本選取
本文實證研究所選取的樣本是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普通制造類企業剔除ST、PT 類上市公司后的388家上市公司2008年的財務數據與相關統計數據。所有數據均來自國泰安CSMAR研究數據庫,所有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均使用Eviews7.0。
2、變量定義
(1)因變量的定義。資本結構(Y)作為因變量,使用的是資產負債率,即負債總額/總資產,數據都采用年報中的賬面價值。
(2)自變量的定義。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很多,有宏觀因素的影響,如利率、稅率等;還有企業內部微觀因素的影響,如抗風險能力、變現能力等。本文只分析公司成長性、盈利能力、公司規模和償債能力這四個因素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其一,企業規模(X1)。本文中用Ln(總資產)來反應企業規模變化情況。其二,成長性(X2)。本文選用總資產增長率指標來反映企業的成長性:總資產增長率=本年度總資產增長量/本年初總資產。其三,盈利能力(X3)。本文選用總資產凈利率指標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總資產凈利潤率=凈利潤/平均總資產。其四,償債能力(X4)。本文采用速動比率指標來反映企業償債能力: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二、模型構建與回歸分析
假設資本結構與它的各影響因素存在線性關系,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u
其中,Y代表資本結構,X1、X2、X3、X4分別代表公司規模、成長性、盈利能力、償債能力,β0、β1、β2、β3、β4為待估參數,β0為常數項,β1、β2、β3、β4為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系數,u為隨機誤差項。利用Eviews軟件,運用最小二乘法OLS對上述模型進行了回歸分析。同時,應用懷特異方差檢驗法檢驗出模型存在異方差,發現誤差項與解釋變量X1密切相關。因此,以解釋變量X 的平方根為權重,應用加權最小二乘法WLS再次對模型進行了回歸分析。表1給出了運用OLS和WLS的估計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無論是用OLS還是用WLS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由決定系數R2≥0.69可知,大約69%的資本結構的變化可以由企業的規模大小、成長性、盈利能力、償債能力這四個變量來解釋,模型的擬合效果良好。在未消除異方差的情況下,用OLS進行回歸分析后得到:企業的規模大小、成長性、盈利能力、償債能力都與資本結構具有相關性,只有償債能力與資本結構的相關性在統計上是顯著的,其他影響資本結構的因素均不顯著。在消除異方差的情況下,用WLS進行回歸分析后得到:企業的規模大小、成長性、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與資本結構之間的相關性有所增強,除成長性與資本結構的相關性在統計上不顯著外,其他影響資本結構的因素均顯著。從參數估計值的正負符號可以看出:以凈利潤與平均總資產的比例為代表的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負相關,符合優序理論;以總資產對數為指標的企業規模與資本結構正相關,說明大公司愿意多負債,與理論的預期相同;公司的償債能力與資本結構正相關,與理論界的普遍觀點和以往的實證研究相符;在OLS下,以總資產增長率為代表的成長性與資本結構正相關,這與以往的理論和實證結果相符,而在WLS下,成長性與資本結構負相關,但無論是OLS,還是WLS,t檢驗均不顯著,說明公司總資產增長率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并不明顯。
三、回歸結果分析與結論
1、企業規模與資本結構呈正相關關系
一般來說,規模大的企業信用能力強,信譽較好,經營風險較低,更傾向于多元化經營或縱向一體化,以分散風險,提高效率,并通過內部調節有效使用資金,因此大企業破產的可能性較小,可以比規模小的企業更多地負債。而且在我國,企業規模越大越易得到政府扶持,享有銀行信貸。因此,企業的規模與負債率呈正相關關系。
2、成長性與資本結構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一方面高成長性的企業大多為新興產業和民營企業,技術上和管理上均不太成熟,經營風險大,且在政策方面也得不到更多的支持,這會對負債比值造成負的影響;另一方面成長性好的企業需要的資本量較大,但長期融資受限較多,加上目前在中國國內股票融資有諸多限制的狀況下,往往會通過舉借短期債務進行融資,這又給負債比值帶來正的影響。
3、公司盈利能力與其資本結構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這說明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受盈利能力的影響較大,這是符合融資優序理論的,即盈利性高的企業獲利能力強、投資報酬率高,其內部積累能力也較強,可以保留更多的內部盈余,因而負債率較低;而盈利能力較差的企業由于得不到股權融資的機會,不得不依賴更多的負債融資,尤其在我國大多經營效益差的企業都伴隨著高負債率。
4、償債能力與資產負債率呈負相關關系
這是因為企業資金變現能力強,說明企業能夠在短時間內滿足公司擴大生產等資金的需要,但是發行債券融資畢竟有一定風險。如果企業有足夠的變現能力,且能夠滿足資金需要,當然可以少運用財務杠桿,規避企業財務風險。而變現能力差的企業在短期內自身不能滿足擴大生產等資金的需要,只能進行外部籌資,在籌資中依據優序融資理論,最好選擇發行債券,提高資產負債率。因此,企業的償債能力與資產負債率呈負相關關系。
【參考文獻】
[1] 陸正飛、辛宇:上市公司資本結構主要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1998(8).
[2] 韋德洪、吳娜: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2005(8).
[3] 張淑英、張菊、蔣蕊:公司資本結構對盈利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來自安徽省上市公司數據[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8(2).
關鍵詞:公益營銷;慈善捐贈;企業盈利能力
作者簡介:張 立(1974- ),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企業管理與消費經濟研究;鄭 玲(1987- ),女,江西上饒人,湘潭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企業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3)02-0089-06收稿日期:2012-11-01
作為社會的一種營利性經濟組織,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只是單純地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通過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中去實現市場空間和社會空間的無限擴展。湖南冰災、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使得眾多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得到空前提高,同時,它們對公益營銷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即從“純粹的利他型無償捐贈”到“互利共贏型公益營銷”的轉變。
國內外與公益營銷和慈善捐贈相關的理論研究較多,但實證分析相對較少。本文中的慈善捐贈區別于傳統理念上的無償性捐贈,是指能為企業、消費者、公益性組織和社會創造共同利益的公益營銷活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從策略性慈善捐贈的視角出發,通過我國上市公司年報中的慈善捐贈支出額、慈善捐贈收入比兩項指標來探析公益營銷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同時,本文也考慮到企業盈利能力客觀上對企業慈善捐贈水平的影響,認為企業盈利能力強將更有利于其慈善捐贈。本文基于汶川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災害所引發的中國上市公司對公益營銷觀念和實踐兩方面的轉變,以2009年~2011年滬市356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分別利用ols模型、固定效應(fe)模型和隨機效應(re)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企業本年度的慈善捐贈與其盈利能力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公益營銷與企業盈利能力在短期內呈現出互為因果的關系。
一、文獻綜述與基本假設
(一)公益營銷與慈善捐贈
國內外學者對公益營銷有多種叫法,如“事業關聯營銷”、“善因營銷”等。盧泰宏等(2002)在《營銷新策略:事業關聯營銷》一文中第一次以“事業關聯營銷”這一概念將公益營銷引入中國,但未能引起國內營銷學術界的重視。劉勇等(2011)將公益營銷定義為“一種將企業的盈利目標和公益目標相融合,借助公益活動的有效宣傳、執行以及消費者的主動參與,以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以此來影響消費者心理及行為,使其對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產生偏好,并優先選擇購買該企業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新型營銷方式”。本文將公益營銷界定為與權威性非營利性組織合作,提高已有消費者的忠誠度和吸引新的消費者,并實現企業、公益性組織、消費者和社會四者共贏的營銷活動。
李領臣(2007)認為企業出于人道主義動機、以利他性為原則的傳統意義上的慈善捐贈應具備四項條件,即以社會慈善為目的;以扶貧、幫困、助他、利人為主要內容;對象是具有慈善公益性質的機構等;決策者不能與被捐贈者有利害關系,即沒有因捐贈獲得個人利益。hunt(1986)在《策略性企業慈善行為》中首次關注了以“企業、社會雙贏”為核心特質的策略性企業慈善行為,并概括了策略性企業慈善行為的一些核心特征。田利華等(2007)則將策略性慈善捐贈定義為“企業的捐贈被導向既有利于企業商業利益又服務于受益組織或個人的慈善行為,企業通過這種行為能兼容企業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盧現祥等(2010)、遲愛敏等(2010)也持類似觀點。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慈善捐贈內涵的界定還未達成統一的認識。慈善捐贈為公益營銷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本文從公益營銷的角度出發,將慈善捐贈視為一種能夠有效實現企業、員工、慈善組織和社會互利共贏的公益營銷活動。
(二)慈善捐贈與企業盈利能力
到目前為止,從策略性慈善捐贈的視角出發去探析公益營銷與企業盈利能力的實證研究還未達成統一的結論。一些研究支持慈善捐贈對
企業績效有顯著正影響。hall等(1998)的研究認為企業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并宣告捐贈對其股票價格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尤其是生產環境友好型產品的企業。汪鳳桂等(2011)認為慈善捐贈能夠提升企業的財務績效,而且這種潛在的收益有一定的連續性和滯后性,但滯后效果僅為一年。鄭杲娉等(2011)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中國364家上市公司的數據為樣本,研究得出慈善捐贈對股東財富的提升僅體現在大股東非絕對控股和機構持股的公司中,且必須以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為前提的結論。也有部分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朱金鳳等(2010)通過中國滬市a股2006年689家上市公司的數據,研究認為本年度的捐贈額、捐贈收入比與企業盈利能力均呈非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三)公益營銷與企業盈利能力
公益營銷對于企業而言,如同一把雙刃劍。高勇強(2007)認為公益營銷可以為企業贏得來自社區的善意;區分企業與其競爭對手的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贏得政府的支持;增加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建立和發展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等。而劉勇等(2011)則認為公益營銷的實施將會為企業帶來三
種風險:消費者認知風險、財務風險和法律風險。andreasen(1986)提出企業的公益活動可能會被公眾認為是企業在利用非營利組織的良好聲譽,來掩蓋其產品或服務上的缺陷,從而遭致消費者的反感及抵觸。ross等(1991)認為公益營銷的資金來源于企業的營銷預算,公益營銷會減少企業其他營銷活動的市場預算。到目前為止,國內學者就公益營銷所進行的實證研究已有一些理論成果。唐更華等(2011)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企業公益營銷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兩者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于坤章等(2009)研究認為,消費者在企業善因營銷活動中所產生的評價對其行為意向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本文假設:企業本年度的公益營銷與其盈利能力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二、實證設計
(一)樣本篩選與數據來源
本文收集了2009年~2011年中國滬市所有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年報數據及cpi值,數據來源于巨潮網與和訊網。總樣本數為995家上市公司,剔除st、*st及其他奇異樣本,并挑選出具有連續3年完整數據的上市公司作為有效樣本。某些上市公司的年報中未公開披露的慈善捐贈支出額,則將其視為零。本文所使用的356家上市公司的數據均直接來源于該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財務數據,我們對其進行了相應的整理和分析。
關鍵詞:房地產行業 資本結構 盈利能力 因子分析法
一、引言
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房地產行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由于我國人口壓力大與東西部發展相差懸殊及傳統文化等因素,致使我國房地產行業倍受關注。金文輝、張維(2009)統計分析上交所提供的41家上市房地產公司2005年至2008年連續四年的財務報表指出,我國房地產公司包括內地滬深上市房地產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尤其是金融性負債率較高,房地產公司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比較強。房地產行業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過分依賴,會加大企業財務風險。近年來,我國限制發展過熱的房地產行業并改革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制度,嚴重影響著房地產行業的經營與發展。因此,企業調整籌資渠道及優化資本結構也隨之而越顯重要。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不發達,經濟體制不完善,上市公司的發展依然存在諸多我國所特有的因素,如資本市場發展不平衡、公司治理機制存在缺陷、經濟法律不健全、債務融資軟約束、政府的間接盲目干預等,這些都會阻礙上市公司高速、健康的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現階段我國房地產企業較其他國家發展狀況不發達、不完善,其資本負債率過高,需適當調整,以促使產業發展升級和完善。本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實證研究房地產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關系較具有現實意義。同時,通過對房地產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的實證分析,可檢驗國外文獻研究得出的同樣結論在中國的適用性。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 Masulis(1983)檢驗資本結構變化對公司市場價值影響表明:普通股的股票價格與公司的財務杠桿呈正相關;公司績效與公司負債水平呈正相關;對公司績效產生影響的負債水平變動范圍為0.23-0.45。Wiwattanakantang從資本結構決定因素角度對泰國1996年224家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認為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負債率呈正相關。
(二)國內文獻 高國偉(2009)選用2007年全體制造業A股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為樣本,實證研究表明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的關系具有一定的行業差異影響,即不同行業的資本結構與其盈利能力的相關性不同。黃賢玲(2006)以廣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利用2002年至2004年公開的年報,以資產負債率作為公司資本結構的代表變量,并以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和主營業務利潤率等指標作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變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呈負相關。趙選民、張曉陽(2009)從資本結構、股權結構、公司規模、公司風險、公司治理結構、營運效率和成長性多個方面,選取了可能影響盈利能力的多個指標變量,以上海和深圳交易所39家房地產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6年的財務數據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較高的資產負債率和較慢的總資產周轉率抑制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股權性質與股權集中度對盈利能力的影響不大。通過觀察以上國內外的研究,國外多以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呈正相關為結論,而國內多以兩者呈負相關為研究結論。國內眾多實證文獻多以盈利能力作為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即解釋變量之一來進行研究,少以資本結構作為盈利能力的解釋變量來進行研究。然而,資本結構同樣給予了盈利能力反作用力,即資本結構也同樣可以影響盈利能力。同時,趙選民、張曉陽(2009)的研究表明以往國內文獻對于資本結構影響盈利能力的研究中,缺少對盈利能力其他影響因素的排除。本文試著將作為盈利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的總資產周轉率加以控制,來研究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的關系。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負債可以節稅獲得利益,然而在其之后的最優融資結構理論在節稅理論基礎上指出,要著重考慮負債帶來的各種費用以及財務風險。成本理論指出,隨著企業債權資本的增加,監督成本會隨之增加。同時,財務風險會加大,甚至會有破產風險。根據啄食順序理論,企業盈利能力越強,越容易優先考慮內部融資,此時資產負債率較低。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不成熟,盈利能力差的企業獲得資金能力較差,內部籌資的可能性越小,對于外部的股權融資企業可能考慮到不能發揮杠桿作用,且股東權益不易被稀釋等原因,偏向于債券融資,從而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我國房地產行業的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呈負相關關系,即資產負債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差.
(二)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所選樣本為近幾年間持續經營的滬深兩市A股的房地產上市公司。對樣本進行下列處理:剔除被ST/PT的公司,主營業務增長為負的公司,排除發行B股、H股的上市公司。應用數據來自東方財富網2010年財務報表數據及指標。樣本所選取的時間為2010年的數據,一是因為房地產上市公司樣本量比較少,二是此時間前后發展比較穩定,沒有太大的波動,基本上呈上升趨勢,期間則是盈利能力比較好的研究對象。上市公司具有房地產業代表性,本文依據數據的可獲得性與代表性,嘗試選用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營業利潤率、每股現金流量作為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標。選取資產負債率為解釋變量,對于每股收益、總資產收益率、營業利潤率、每股現金流量,先將其用因子分析法評價出反映盈利能力的綜合指標,再將此綜合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再用總資產周轉率作為控制變量,以研究公司資本結構對盈利能力的影響。文中的數據處理運用的是spss17.0專業統計軟件。
(三)模型建立和變量定義
研究模型:F=α+?茁1DA+?茁2TAT+?著,F:上市公司綜合盈利能力指標;β1、β2:回歸系數;α:常數項;ε:隨機誤差項;DA:資產負債率;TAT:總資產周轉率。相關具體變量定義見(表1)。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從(表2)可以看出,所選取的反映房地產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中,每股收益均值最高,達0.6831,而總資產收益率相對較低,均值只有5.84%,離散程度最小的是總資產收益率,為0.033。除此之外,樣本指標差異相對較小。
(二)因子分析 由(表3)可得出,每股收益與總資產收益率的相關系數為0.334,Sig.值為0.059,表明相關性顯著。數據說明盈利能力的4個指標當中,兩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在0.3左右,所以取其中任何一個指標表示盈利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為了全面表示盈利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運用因子得分法分析并綜合評出盈利能力的綜合指標。(1) 提取主成分。根據(表4)可以看出,Bartlett檢驗P(Sig.)< 0.05,則拒絕零假設,且KMO值>0.6,根據Kaiser給出的KMO度量標準可知原有變量適合作因子分析。從(表6)中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只包括一個成分,又根據方差貢獻率為45.062%,較大,因此可以選取第一主成分來代表原變量的信息見(表4)、(表5)、(表6)。(2)盈利能力的綜合得分。根據因子分析法分析其得分系數與原變量的標注化的值,可以計算出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數,具體計算系數得分見(表7),然后將綜合得分后的盈利能力設為F。由(表8)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對每股收益、每股現金流量、總資產收益率、營業利潤率四者的因子載荷矩陣均較大。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的新變量為F,得出房地產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綜合評價指標。可以得出一下公式:F=0.41EPS+0.206CFPS+0.386ROA+0.441PM。
(三)相關性分析 用由因子分析法得出的代表盈利能力的綜合因子F為因變量,資產負債率為自變量,總資產報酬率為控制變量:F=α+?茁1DA+?茁2TAT+?著,其中,F:上市公司綜合盈利能力指標;β1、β2:回歸系數;α:常數項;ε:隨機誤差項;DA:資產負債率;TAT:總資產周轉率。經過相關性分析,由(表9)可知,房地產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與盈利能力的綜合得分指標的相關系數為-0.12,即負相關,但顯著性水平較低。
(四)回歸分析 通過回歸分析,從數量關系上導出資產負債率對盈利能力的影響。首先,以盈利能力綜合能力指標F作為被解釋變量,資產負債率與總資產周轉率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如(表10)、(表11)、(表12)所示。由(表10)可知R值在(0,1)范圍內,(表10)可知Sig.值
五、結論
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綜合評價盈利能力指標,實證分析法分析了上市房地產公司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的關系,得出結論與假設相同,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呈負相關,相關性并不顯著。一定的債務資本可以提高企業價值,但過高的債務資本會給企業帶來過重負擔,承受較大的財務風險。企業舉債超過一定限度時,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呈負相關。較顯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現狀引起的,即過高的貸款比率導致了資本均處于一種高負債的結構,在過高的負債率情況下,隨著負債的增加更會導致財務風險加大,企業不斷的以借款來維持生存發展,可見盈利能力較低。當企業經營不善企業的債務到期時,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壓力,甚至有破產風險。因此,企業在籌集資金之時應該明確自身的籌資動機,將自己的籌資做到有規劃。同時,在長期負債與短期負債之間,企業要做到盡量使兩者比例合理,長期負債成本會高于短期負債成本,然而短期負債過多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因此,短期負債不能過多,但也不能缺少,因為短期負債的合理安排會降低負債的籌資成本。這就需要企業管理層有明確的計劃和目標,對企業的債務資本進行一個清晰的規劃,從而保障以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來高速有效的運行整個企業。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還處于一個不完善的環境中,這就需要政府、法律、金融機構以及各個監管部分建立健全的機制,促使上市公司債券市場大力發展,為提高上市公司債券融資比例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債券融資比例可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過高舉債會使財務風險增加。政府要減少對上市公司的干預,給予企業市場利率一定的靈活性,讓企業市場利率盡快市場化。市場化可以使企業各個方面都比較公平、公正的競爭。完善企業信用評級制度,根據企業的信用級別和市場導向讓銀行來確定是否給予貸款,從而使貸款更有效率。另外,可以引入機構投資者,使機構投資者代替個人或集體投資,從而使得投資項目更加具有可行性,會促進治理機制的完善。總之,加快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大力發展,不僅要從其本身的資本結構出發,還要使我國的經濟環境更加健康,金融機構更加完善,法律、政策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政府機構方面也要做出一定的貢獻,各個方面共同進步才可以完善、健全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環境,以至于促使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飛速發展。
*2010年度河北省社會發展研究課題 “企業投融資價值評估與風險規避研究”(項目編號:HB10EYJ176)及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區域經濟的中小企業融資研究”(項目編號:20100205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金文輝、張維:《我國房地產公司資本結構現狀及其風險特征研究》,《求索》2010年第10期。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本監管;效率效應;實證檢驗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093-05
巴塞爾協議III的核心是加強銀行資本數量和質量監管。對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商業銀行一級資本要求從4%提高到6%,核心一級資本從2%提高到4.5%,此外,留存緩沖資本要求2.5%,逆周期資本為0%~2.5%,系統重要性銀行還要額外附加資本。在資本充足率要求提高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盈利行為反應如何?盈利能力將有何種變化?如何提高銀行經營效率?本文定義銀行的盈利能力為銀行的經營效率,資本監管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結果定義為資本監管的效率效應。利用16家上市銀行2008—2011年度的面板數據,研究了中國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的效率效應,初步探討并回答了上述問題。
一、文獻綜述
Haslem(1969)利用美國1963—1964年12家聯邦儲備地區商業銀行數據,分析了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因素,認為資本資產比率(資本/資產)、資本/總存款、貸款收益率、資產收益率、貸款凈損失/貸款量等8個變量對銀行盈利能力影響最大。Berger(1995)認為較高的資本充足率是銀行管理層對銀行未來看好的信號,另一方面,資本增加降低了銀行喪失清償能力的可能。
Ganesan(2001)分析了印度銀行業盈利能力,發現銀行設立成本與長期盈利能力正相關,與短期盈利能力負相關。董適平(2000)年對日本銀行業1968—1996年資本比率與銀行資本收益率進行了格蘭杰因果檢驗,也發現銀行資本比率與盈利能力正相關。其對智利1985—1996年銀行業資本比例與資本收益率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但是,Williams(2003)利用大利亞1989—1993年外資銀行面板數據,沒有發現外資銀行盈利能力與資本水平的相關性。
王亞雄(2002)運用主成分析法研究了中國10家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認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高于國有商業銀行。李紅坤(2008)研究了30家銀行的數據樣本,通過曲線擬合選擇最優擬合函數關系,得出了資本充足率(CAR)與資本收益率(ROE)之間存在三次多項式關系。存在CAR的最優值,在最優值之前,ROE與CAR呈正相關關系,超過最優值之后,呈負相關關系。
二、中國銀行業基本情況分析
(一)資本充足率提高,實現了銀行業全面達標的監管目標。
據統計, ① 2003年,中國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到8%最低資本要求的銀行僅有8家,達標銀行總資產占全部銀行業總資產的0.6%,而到2011年實現了390家商業銀行全部達標的監管目標,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問題已將全面解決。行業平均資本充足率從2007年的8%,提高到2011年的12.7%,并在2012年年中達到了12.9%,已經在整體上達到并超過了巴塞爾協議Ⅲ的資本監管標準(見下頁圖1)。
(二)盈利規模增加,盈利能力提高
從銀行業稅前利潤來看,2003年銀行業稅前利潤322.8億元,2011年末達到了12 518.7億元,增長了28.8倍,同期總資產增長了285%,說明銀行盈利規模的增長主要來源于規模因素的增長。盈利能力的提高,為銀行資本金的補充提供了內生性融資來源。從銀行業平均ROA和ROE盈利能力指標來看。2007年銀行平均ROA為0.9%,2011年末平均ROA達到了1.2%;同期ROE則由16.7%,提高到了19.2%,提高了15%(見下頁圖2)。
(三)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長較快
2006—2011年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總額從6 537.7億元,增加到22 338.3億元,增長了242%。但是,從盈利增長率來看,區域性銀行利潤增長率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也高于大型商業銀行,體現了資產規模與利潤增長率的反向關系。
(四)上市銀行資本回報率有升有降
2006—2011年上市銀行ROE整體來看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動趨勢,2006—2008年以前,上市公司平均ROE從26.61%,提高到31.72%;2009—2011年期間上市公司平均ROE為17.25%、17.17%和18.5%。從銀行類型來看,大型商業銀行ROE呈逐年提高趨勢,股份制銀行和區域性銀行資本回報率的變動差異性較大。
(五)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長率呈M型走勢
2007年銀行盈利凈利潤增長率達到頂點,之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凈利潤增速下降,2009年達到底部。個別銀行同比增速為-13.5%,2010年盈利能力開始恢復,2011年增速再次下滑,整體走勢呈M型。
三、模型的建立與說明
(一)模型的構建
資本水平和經營效率之間存在同時決定的關系,模型設計應當反映這一內在協同關系。我們參照Shrieves and Dahl(1992) 創立的局部調整的聯立方程組模型,建立資本監管與經營效率的聯立方程組模型,如函數式(1)和(2)所示:
以上表明,銀行在t時期的資本和經營效率變動分別是銀行當期資本和效率的目標水平,滯后一期的資本和效率水平,以及外部沖擊因素的函數。但是,銀行當期的資本和效率水平無法直接觀察,根據Haslem(1969)、Ganesan(2001)、董適平(2000)等研究,可以分別表示為貸款利率、資產規模、存貸比、監管壓力等變量的函數。如前所述,聯立方程模型中內生變量ΔCAPj,t和ΔROAj,t也分別作為解釋變量。
為驗證上市銀行與非上市銀行資本監管的激勵效應的差異,本文通過加入啞變量的方式,檢驗兩類銀行風險行為的差異,本文假定:
DUM=1 上市銀行
0 非上市銀行
(二)變量選擇與說明
資本充足水平。本文擬采資本充足率(CAR),在資本方程中作為被解釋變量。
收益水平(ROA)。本文采用資產收益率指標(ROA)代表效率水平,在效率方程中作為被解釋變量。
風險指標(RISK)。本文采用了不良貸款率指標。不良貸款率影響銀行貸款撥備水平,從而影響銀行的贏利水平。
資產規模(SIZE)。一般認為,資產規模越大,更容易多元化的配置資產,實現風險的分散化。本文選用總資產指標,計量時取自然對數。
貸款利率(R)。取人民銀行公布的1年期法定貸款利率,如果遇貸款利率調整,按加權計算年度平均貸款利率。
資本壓力(PR)。資本壓力指銀行實際資本充足率與監管標準之間的差距。本文選用銀行實際資本充足率與監管當局公布的年度行業平均資本充足率的差額,作為該指標變量,并采用滯后一期PRt-1。
GDP指標。宏觀經濟環境對銀行的收益和資本有實質影響,銀行的經營業績和資本水平也具有順周期性,本文采用GDP增長率表示宏觀經濟環境。
資本和風險滯后項。銀行根據上一期資本充足情況及風險水平調整下一期的行為,因此,在模型中加入了資本滯后項(CARt-1)和風險滯后項ROAt-1,考察銀行行為的調整。
(三)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127家銀行2008—2011年四年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共計3 048個樣本點,將基本樣本數據分為兩類,一類是上市銀行數據樣本,共16家銀行,2008—2011年合計384個樣本點;另一類為非上市銀行數據樣本,共計111家銀行,共計3 664個數據樣本點。
本文數據來源于畢馬威2007—2011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Wind萬德數據庫,各家上市銀行年報,部分銀行網站年報披露等。所有數據均來源于公開渠道,并經審計師審計,數據質量和真實性較高。
四、回歸結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Jacques and Nigro(1997)以及Aggarwal and Jacques(2001)使用的三階段最小二乘法(3SLS),運用Eviews6.0回歸結果如下:
(一)資本方程回歸結果分析
ROA在5%置信區間顯著,相關系數為-1.464,表示非上市銀行的收益率對資本充足率具有顯著的負相關影響,證明非上市銀行的盈利能力對資本充足率具有實質性的影響。
DUM*ROA不顯著,且相關系數為1.11。證明上市銀行資產收益率對資本充足率的影響并不明顯,這與非上市銀行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上市銀行資本補充更多依賴外部融資。
資本方程的擬合優度較好,R2達到了0.745,A-R2為0.741,D-W為1.626,各項參數控制良好。
(二)收益率方程回歸結果分析
R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正相關,表示貸款利率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增強,這與直觀分析的結論一致。
CAR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015。證明非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對其盈利能力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即資本充足率約束要求提高時,銀行的資產收益率降低,資本充足率約束下降時,銀行盈利能力增強。說明在資本監管提高的背景下,非上市銀行存在資本監管的負向的效率效應。
DUM*CAR不顯著,但相關系數為0.008。證明上市銀行的盈利能力對資本監管約束要求的變動不敏感,說明上市銀行資本監管的效率效應不顯著。這主要是因為上市銀行資本補充對盈利能力依賴程度較低的原因。
收益方程的擬合優度較好,R2達到了0.603,A-R2為0.598,D-W為2.139,不存在自相關,各項參數控制良好。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實證檢驗證明,非上市銀行資本約束提高可能產生負效率效應,而上市銀行的效率效應則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兩類銀行資本金補充的機制和渠道差異的原因造成的。上市銀行資本補充渠道更加多樣化,比如可以增發股份、配股融資,也可以方便地發行長期次級債券融資,而非上市銀行則資本金補充渠道相對狹窄,更加依賴內源性資本補充渠道,對資產的安全性要求更加高,為此,不得不犧牲更多的經營效率。
參考文獻:
[1] Shrieves, R.and D.Dahl(199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capital in commercial bank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6:
439-457.
[關鍵詞] 資本結構 影響因素 主成分分析 多元回歸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和法律制度環境的不斷完善,國內證券市場發生了嶄新的變革。諸多實證研究表明,很多上市企業經營行為已具有與發達國家類似的特征,對資本結構的選擇與過去相比逐步趨于理性和和務實,但仍然存在盲目性。資本結構不僅是財務理論研究中的熱點及難點,也日益成為公司理財決策的關鍵。本文以2006年部分上市公司數據為基礎,在考慮數據可觀測性和可獲得性的前提下,運用多種統計方法,分析各因素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試圖為國內企業資本結構決定因素提供新的實證研究證據,并為企業財務決策提供支持。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在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中,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是常用且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維的思想,在損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個指標轉化為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方法。由于各主成分之間互不相關,且在研究復雜問題時只需考慮少數幾個主成分而不至于損失太多信息,因此使用該法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揭示事務內部變量之間的規律性,使問題得到簡化,提高分析效率。基于以上優點,我們首先依據所掌握的數據資料,盡可能多地羅列影響企業資本結構的指標變量,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進行降維,提煉出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主要影響因素,最后用主成分得分對企業的資產負債比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確定各因素對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程度。
2.研究假設
國內目前對資本結構的實證研究現狀為:盧福才通過對上市公司負債率與企業融資成本關系的實證分析,認為長期財務杠桿與上市公司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權益資本成本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但短期財務杠桿對資本成本沒有顯著影響。李書峰對資本結構影響因素進行的實證分析結果為:國有化程度和股利政策對公司總負債率有很強的解釋力,現金流和企業成長性對資本結構沒有顯著影響。文忠橋利用上市公司的截面數據,從初評角度對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進行比較和分析,結果發現影響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因素不是穩定不變的,同一因素在不同年度對資本結構的影響程度不同。洪錫熙、沈藝峰采用列聯表行列獨立性的卡方檢驗得到的結果表明:公司負債比率與其規模和盈利能力顯著相關,但公司的權益性與成長性兩個因素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并不顯著。馮根福、吳林江的研究結果顯示:股權流動性、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負相關,而公司規模則與資本結構正相關;成長性因素、抵押價值與負債比率相關性并不大。陳維云、張宗益對深圳市217家公司進行的研究表明:企業資本結構與企業資產抵押價值、利息保障倍數和實際稅率不相關;企業資本結構與企業盈利能力、資產變現能力、資產運營能力負相關。
借鑒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試提出以下若干待檢驗的假設:
假設1:行業對資本結構有顯著影響。
假設2:非債務稅盾比例與資本結構負相關。
假設3:公司規模與資本結構正相關。
假設4: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負相關。
假設5:有形擔保資產比率與資本結構正相關。
假設6:成長性與資本結構正相關。
假設7:償債能力與資本結構正相關。
3.變量設定
本文所使用的變量的定義和計算如表1所示。其中,總負債率和流動負債率為被解釋變量,反映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其他指標為解釋變量,反映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
4.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選取上海證券交易市場部分A股公司作為樣本。選擇過程遵循下列原則:(1)金融類上市公司不予考慮,因為此類公司資本結構具有特殊性;(2)上市年限較長,以保證公司運營相對成熟;(3)剔除ST類和PT類公司,這些公司的財務狀況已經出現異常,或連續虧損,會影響研究結果;(4)選取只發行A股的上市公司,以保證樣本數據的可比性。根據上述原則,選取了1226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數據來源于各上市公司2006年度的年報。
三、實證分析過程及結果
1.主成分分析
通過統計軟件SPSS對所選取的18個指標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KMO檢驗結果為0.555,認為基本適合因子分析,并得到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及累積方差貢獻率。由于一個因子與各變量的相關系數常常不明顯,難以從總直觀地看出各個因子所代表的意義,為此需要對其進行旋轉(本文選取方差最大旋轉法),以達到一個變量盡可能僅與一個因子相關,且一個因子只與全部變量中的極少數變量有親緣關系,并使其系數向0和1兩極轉化。
觀察特征值及累積方差,得到第8個主成分對應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9.271%,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選取前8個主成分,并計算出各主成分的得分。
主成分1:該主成分在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資產報酬率和權益報酬率上均有很大載荷,而對其他變量的載荷則較小。變量反映了公司的盈利情況,因此可以將該主成分識別為公司盈利能力。
主成分2:該主成分在總資產取自然對數和主營業務收入取自然對數兩項指標上有較大載荷。這兩項指標是用以衡量企業規模的,據此可將此主成分識別為企業規模。
主成分3:該主成分在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上載荷為0.937,在主營業務利潤增長率上載荷為0.941,遠遠超過其他指標的載荷量,據此判斷該主成分為企業成長性指標。
主成分4:在該主成分中,流通股比率載荷為0.874,同時,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這一指標載荷為0.870,較其他指標顯著,因此將該主成分定義為股權結構。
主成分5:該主成分在主營業務資產收益率和內部留存收益兩項上有最大載荷量。該兩項指標服務于盈利能力的度量。因此可將其與主成分1一起看作是識別企業盈利能力的標志。
主成分6:該主成分在非債務稅盾一項上的載荷明顯大于其他指標,而非債務稅盾是稅收效應指標。
主成分7:該主成分在流動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數上載荷最大,這兩個指標度量了企業償債能力的強弱,因此,該主成分應定義為償債能力。
主成分8:在該主成分中,有形資產比率載荷量為0.764,充分說明該主成分主要可以用來說明資產擔保價值,據此給出該主成分的定義。
2.回歸分析
通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我們已經得到主成分得分矩陣,以此矩陣作為自變量,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分別對總資產負債率和流動資產負債率做多變量線性回歸。
由于用做回歸分析的兩個負債比是大于0而小于1的,不滿足正態分布假設,同時也不會是回歸因素變量的線性或二次函數,一般的多項式函數也不適合,這樣就給回歸分析帶來了很多困難,使回歸的結果失真;另一方面,當負債比(Yi)接近0或1時一些因素即使有很大變化,Yi的變化也不可能太大。從數學上講就是函數對自變量的變化在0或1的附近是不敏感的,緩慢的,因此可用Logit變換,即:
,i=1,2
變換后的θ(Yi)∈-∞,+∞ ,i=1,2滿足了正態分布假設,況且由于變換是單調遞增函數,用θ(Yi)代替Y作回歸分析,其他各因素的相關關系是不受影響的。
根據運算結果,進行以下分析:
(1)擬合優度檢驗。在對總資產負債率的回歸中相關系數分別為:R=0.531,R2=0.282,調整后的R2=0.277;在對流動負債率的回歸中相關系數分別為:R=0.405,R2=0.164,調整后的R2=0.157。可知該方程的擬合程度并不是特別理想,但以總資產負債率作為因變量,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
(2)F檢驗。兩方程的F檢驗值分別為47.635和23.771,由此判斷總體模型顯著且非常健壯,并且以總資產負債率作為被解釋變量的方程的回歸結果要更為理想。
(3)T檢驗。對總負債率的回歸中,在99.5%的置信度下,只有盈利能力,企業規模稅收效應和償債能力對負債率有顯著影響。對流動負債率的回歸情況也是如此,但T檢驗值要略優一點。
回歸系數表顯示的結果表明:
①盈利能力因子與兩種負債比顯著負相關。該結果與前文中的假設相符。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內部積累能力較強,可以保留較多盈余,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內部資金的使用會優先于負債融資,因此這類企業會更傾向于低水平負債。而那些盈利能力較差的企業則不得不依靠擴大債務融資來解決資金問題。
②企業規模與兩種負債比率正相關。由于企業規模可以被看作是破產成本的指標,因此它對財務杠桿有正的效應。企業規模指標對總資產回報率指標有顯著影響,回歸系數均為正,說明規模越大,上市公司的負債率越高。這是因為大公司能夠實現多元化經營,從而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強,破產概率較低,從而較容易獲得貸款;此外公司規模往往代表著公司的實力、發展前景,同時又意味著在同行業中的地位,因此大公司信譽較高,破產風險較小,其采用債務融資的可能性也較大。
③償債能力與兩種負債比率均為正相關,這一結論與本文的原假設相符。說明了我國現金流量充裕的企業可以大量舉債,通過債務籌資,擴大規模。同時也反映了優質企業在向銀行貸款時存在優勢和便利性。
④本文以折舊率作為衡量企業非債務稅盾的指標,得出了與文獻不一致的結論:負債比率與非債務稅盾程度正相關。其中,以流動負債率作為因變量的回歸結果更為顯著。一個可能解釋是非債務稅盾是企業資產安全性的工具變量,具有更多可擔保資產導致更高的杠桿比率。
⑤資產擔保價值與總資產負債比率正相關,而與流動負債比率負相關,但兩種回歸結果均不十分顯著。而前文中的理論假設是有形擔保資產比率與資本結構正相關。造成流動負債率與假設不相符的原因可能是:總負債中短期負債部分不需要抵押品或者不需要擔保,而我國上市公司的短期負債占總負債的比例相當之高。
⑥從對兩種負債比率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看,企業的成長性和股權結構這兩個因子的回歸結果不顯著,且所得到的結論與其他文獻中的相關論述有所沖突。這可能是數據的缺失等原因所致,故本文略去對這幾個主成分的討論,以免偏頗。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的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可以確定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主要因素及其影響為:(1)盈利能力與企業資本結構負相關;(2)企業規模與資本結構正相關,且對資本結構影響顯著;(3)償債能力與資本結構正相關;(4)非負債稅盾均與資本結構正相關;(5)資產擔保價值與負債比率關系尚不確定,成長性和股權結構對我國資本結構無顯著影響。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企業盈利能力是企業現有資本結構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盈利能力較好的企業往往會有較多留存收益,傾向于采用內源融資形式,而較少采用外部融資方式,這可能會由于資金量的不足制約上市公司的發展。因此,應積極引導盈利能力較強的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外部融資,充分利用財務杠桿,促進上市公司快速發展。
第二,企業規模與資本結構正相關,說明我國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長期依靠銀行融資,采用較多負債的經營形式,而小企業則更為偏好股權融資。因此,支持小企業發展就應該積極研究如何改善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拓寬其融資渠道。
第三,以固定資產折舊表示的非債務稅盾對資本結構有顯著影響,因此企業應該根據非債務避稅的理論,合理安排上市公司的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比例,從而使企業能夠最大限度地享受稅盾帶來的收益。
參考文獻:
[1]盧福才:企業融資效率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2]李書鋒: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因素的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06,9
[3]文忠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研究[J].財貿研究,2006,3
[4]洪錫熙 沈藝峰: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2000,3
[5]馮根福 吳林江 劉世彥: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形成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學家,2002,5
[6]陳維云 張宗益:對資本結構財物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