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生實習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R 179G 479R 13
【文章編號】1000-9817(2007)06-0544-02
【關鍵詞】 知識;安全;臨床實習;學生,醫科
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去向是各級醫院臨床實驗室,如臨床檢驗科、檢驗中心 等,而臨床實驗室是患者和患者血液、體液、排泄物的集中場所,是各種臨床微生物集居地 和培養鑒定中心,也是醫院重要的污染源、傳染源,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1-2 ]。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畢業實習必須到臨床檢驗科進行,這些學生的生物安全意識和實 驗室防護能力,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為此,筆者對即將到臨床實習的醫學檢驗 專業本科生的生物安全知識進行了調查,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某醫學院5 a制醫學檢驗專業即將到臨床實習的學生94名, 其中男生45名,女生49名;年齡為21~24歲,平均22.5歲。該組學生均學完《臨床微生物和 微生物檢驗》、《臨床血液學和血液學檢驗》等全部專業課程。
1.2 方法 設計統一的調查問卷,調查前向被調查者說明目的和要求,以無記名答卷形式當場填寫并收回問卷。共發放問卷94份,收回合格問卷91份,回收率為97%。 對收回的問卷逐一檢查,剔除不合格問卷。
2結果
結果顯示,學生對馬上要進入二級生物安全防護的臨床檢驗科應采取的防護措施,如生物安 全柜使用、職業暴露后處理、實驗室廢物處理等認知率極低,見表1。
3討論
生物安全是避免危險生物因子造成實驗室人員暴露向實驗室外擴散并導致危害的綜合措施 [1,3-4]。實驗室生物安全屬實驗室安全管理范疇,其目的是防止試驗人員和合作者 感染,防止生物因子外泄污染環境,保護家人和患者及社會群體的安全[3-5]。新 加坡、臺灣和北京等地區發生的實驗室SARS感染事件[3],已引起了有關部門高度 關注,并相繼出臺了多個有關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法規和文件[6]。臨床檢驗科工作 必須頻繁接觸各種危險生物因子,如HIV、肝炎病毒、細菌等,所以加強生物安全防護就顯 得尤為重要[2,7-9]。SARS期間醫務人員極高的感染率和因醫務人員造成SARS的傳 染,與醫務人員生物安全意識淡漠、醫院生物安全管理不到位有關[9-12]。因此, 醫學院校應加強生物安全防護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教育,醫院應高度重視對院內感染的控 制。
調查結果說明,目前的學校教育存在不足,學生除對醫院感染概念有較好的掌握外,對臨床 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的基本知識了解甚少,對應采取的主要防護措施認知率極低。調查中發 現,有82.42%的學生沒有接受過生物安 全防護教育,不清楚檢驗科應采取幾級生物安全防護和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圍,這可能與目 前我國醫科類高校的教育理念落后有關。因此,學校和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增強預防意 識,強化生物安全防護教育,將生物安全防護知識作為實驗技術人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專業 素質進行培養;對教師進行系統的生物安全防護知識的培訓,包括禽流感、埃博拉等新病毒 的預防知識教育[13];開展生物安全防護教育第二課堂,讓學生到臨床檢驗科見習 規范的樣本處理過程;重視臨床實習前的培訓,如學習《臨床實驗室廢物處理原則》、《實 驗室消毒技術規范》、《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范》等法規文件,掌握六步洗手法、職業暴 露后的處理等防范措施[6,8],強化標準預防意識,增強安全防護能力,做到自身 不被傳染,環境不被污染。
4參考文獻
[1]鄧云清,羅碧茹,李艷華.醫院實驗室工作人員生物安全防護中存在的問題和措施.現 代預防醫學,2005,32(6):670-672.
[2]梁建群,賓利.加強檢驗科生物安全的思考.臨床檢驗雜志,2006,24(2):148.
[3]周乙華,莊輝.實驗室感染與生物安全.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5,39(3):215-217.
[4]高樹田,伍瑞昌,王運斗.國內外生物安全實驗室發展現狀與思考.醫療衛生裝備,2 005,26(11):33-34.
[5]VELICHKOVSKII BT.The pathogene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t 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population health.Vestn Ross Akad Med Nauk,2003, 3(3):3-8.
[6]ZIELINSKA-JANKIEWICZ K,KOZAJDA A,SZADKOWSKA-STANCZYK I.Occupational e xposure to biological agents and the protection of exposed workers according tothe new legal regulations.Med Pr,2005,56(4):319-323.
[7]ZIELINSKA-JANKIEWICZ K,KOZAJDA A,SZADKOWSKA-STANCZYK I.Protection ofhospital workers from risk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iological agents.Med Pr ,2005,56(5):367-373
[8]GHITTORI S,FERRARI M,NEGRI S,et al.Recent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occup ational risk analysis:Control Banding and Sobane.G Ital Med Lav Ergon,2006,28(1) :30-43.
[9]申子瑜.淺談臨床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27(3):134.
[10] 張正.檢驗操作者感染急性呼吸綜合征二例報告及建議.中華檢 驗醫學雜志,2003,26:383-384.
[11] 叢玉隆,李力.抗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中檢驗科遇到問題與對策.臨床檢 驗雜志,2003,21(6):324-326.[12] 魏華,李素英,劉坤,等.北京地區醫務人員SARS感染的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 雜志,2003,13(8):703-706.[13] NYAMATHI AM,FAHEY JL,SANDS H,et al.Ebola virus:Immune mechanisms o f protection and vaccine development.Biol Res Nurs,2003,4(4):276-281.
【關鍵詞】教育;循證醫學;眼科;臨床;實習帶教;考核;滿意度
眼科實習帶教能夠提高醫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水平,幫助其快速過渡轉變專業醫護人員的角色,但影響眼科實習帶教成效的因素較多,其中帶教人員業務能力與帶教模式問題不能忽視。傳統灌輸式的帶教模式,忽視了醫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的提升[1]。循證醫學帶教模式是一種基于問題的終身學習與自我教育的醫學教育模式。在眼科實習帶教中貫穿循證醫學思維方法與概念,能夠將醫學生從傳統學習觀念與態度中脫離出來,更利于臨床思維能力等綜合素養提升[2]。為進一步提高眼科臨床帶教的成效,對2017年2月—2019年7月前來本院實習的學生采用循證醫學帶教,取得較好效果,現將具體結果匯報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眼科在2017年2月—2019年7月進行實習的48名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生當作觀察對象,采用數字隨機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24名。其中對照組年齡22~25歲,平均(22.32±1.21)歲;男性14名,女10名。研究組年齡22~26歲,平均(22.54±2.23)歲;男11名,女13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實習帶教模式,采取一對一帶教方式,由1名帶教教師全程帶教,分為白班、夜班、門診、治療四種班次,每2天安排一種,帶教教師根據情況合理安排知識講授與實踐操作。研究組接受循證醫學實習帶教模式,方法如下:(1)知識培訓。由眼科副主任醫師撰寫帶教教案,對全體學員進行系統的知識培訓,主要內容包括循證醫學知識和眼科臨床知識,使學生系統的掌握眼科臨床基礎知識、醫患溝通技巧、循證醫學資源數據庫、互聯網檢索資源方法、學習文獻評價方法等方面。(2)循證醫學訓練。實習生以6人一組分成4個教學小組,在帶教教師指導下,實習生分工合作,兩人負責問診與病史資料收集、體格檢查工作;兩人負責查找文獻資料;兩人負責咨詢專家意見;小組工作每天輪換。帶教教師根據眼科患者體征與檢查結果提出需解決的問題。教學小組結合病歷資料意見、文獻資料擬定診療方案,在帶教教師指導下將修改后的方案用于臨床,下班后小組交流活動心得與經驗總結。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考核結果。組建考核小組對兩組進行考核,考核項目分為理論測試和操作考核,其中理論考核滿分40分,操作考核滿分60分。(2)對比兩組的帶教滿意度調查問卷。向兩組發放自擬帶教滿意度調查問卷,了解兩組對帶教目標與教學方法、溝通能力等方面的滿意評價結果。調查問卷采取百分計,超過9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60~79分為較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用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考核結果比較
研究組的理論測試成績與操作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兩組帶教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的滿意度為95.83%,高于對照組的62.50%,差異有統計學意(P<0.05),如表2所示。
1.實習生未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當前醫學環境與醫療條件得到迅猛發展,為醫學生實習提供了良好環境,但在醫院實習生管理中存在著部分醫學生未認識到臨床實習重要的現象,實習過程中仍然生搬硬套理論知識,未實現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實習成績不合格,難以勝任現今醫院醫療發展中的專業人才需求,并且在實習過程中增加了醫院相關管理工作難度。
2.醫院實習環境不佳。在醫院實習管理中往往存在著相關工作不完善的情況,且部分醫院醫療環境欠佳,醫療器械也不夠充分,這就會導致實習過程中學生難以得到充分有效的鍛煉,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如當醫院實踐操作條件及場地環境有限時,一定程度上不足以滿足大量醫學畢業生的實習要求,不能科學合理的安排與設置實習崗位,不利于醫院實習生管理工作的開展。
3.實習生實習質量不高。隨著社會經濟與精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后選擇考研,醫學生也不例外,在傾向于備考的前提下而不去實習,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醫院醫學生整體實習數量明顯下降,極為不利于醫院培養出高素質、高質量的醫學生,若此種現象長期出現則會影響到醫院自身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醫院實習生管理制度及措施的創新及改革
1.加強實習生崗前培訓教育管理力度。對于參與實習的醫學生,醫院需在開展相關工作之前進行崗前培訓,相關內容需由實習生管理工作人員依據學生實際狀況制定,確保其現實可行性。具體可包括醫院概括、布局及醫德醫風、法律及醫療安全知識、傳染病預防及無菌操作理念等。掌握實踐操作技能是醫學生實習的主要目的,在崗前培訓中可組織學生觀看與學習相關臨床技能操作等視頻,并依據具體內容進行交流溝通,以便更加專業深刻的了解臨床基本操作要求與步驟,規范臨床實踐技能。在進入正式實習后,需合理安排學生進入各個科室學習,并由科室對其進行入科教育,告知科室基本情況與相應的帶教教師與實習任務等,為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工作及學習安排,遵從明確的方向與目標開展實習工作。
2.完善實習生日常管理工作計劃。醫院在明確實習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前提下,需安排固定的臨床教學工作管理團隊,定時或不定時的對實習生的實際工作進行考勤檢查,深入了解實習工作的開展情況與具體效果,對其展開綜合分析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檢查方案,督促與優化整體質量。另外,需對相關的日常管理工作體系進行完善,在帶教實習中教師實現教學動態管理,更加充分的了解學生實踐狀況,并依據教學情況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與水平進行綜合考核與評價,對管理制度進行切合實際的完善與調整。
3.教學模式及教學過程創新管理。當前醫院實習管理中,教學模式管理存在明顯弊端,在明確其問題的前提下實現相關創新,開展多樣化的教學管理,為醫學生提供更加良好完善的實習環境。該過程中需明確實習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知識接收能力,再同科室的實踐內容及不同學生的發展方向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如可適當開展典型病例分析研討會,并讓實習生依據相關內容及自身日常隨診中所了解到的實踐方式嘗試查體、問診等基礎診療工作,切身參與相關實踐,并依據自我了解與嘗試制訂具有可行性的醫療方案,鍛煉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逐漸培養并形成相對良好的臨床治療思維,提高專業能力與水平。
三、結語
醫院醫學生實習具有現實的必要性,醫院作為基本主體需明確該項工作進行的重要性,并依據現實環境對管理工作予以改革創新,對其所存在的難題展開分析,進而針對性的進行優化管理,為醫學生提供良好實習環境的同時,確保相關管理工作開展的整體有效性,為現代醫療發展中輸送專業與實踐能力并舉的綜合人才,以滿足人們與醫學發展的基本需求,促進我國醫療事業的健康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冰.綜合性醫院加強實習生管理的措施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22):194-204.
[2]韓冰.淺談醫院實習生管理的創新與改革[J].中國衛生產業,2016(8):12-14.
【關鍵詞】 口腔 醫學生 實習 臨床實踐 新模式
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交叉性很強的臨床醫學學科,應注重學生動手能力、交流能力和社區工作能力等臨床實踐能力的訓練,所以臨床技能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口腔醫學教學的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勢下的口腔醫學臨床教學與過去的教學有很大不同,過去學生口腔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臨床操作技能上主要是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在病人身上完成的。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相繼出臺,由于醫學生未獲得合法的醫師資格,臨床實踐中在病人身上進行臨床技術操作是不合法的[1]。這就限制了口腔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臨床技能操作,影響了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
全國口腔醫學教育研討會提出,五年制口腔醫學教育仍是我國較長時間內培養口腔醫師的主體[2]。為了讓我們的學生成為患者信賴的口腔醫師,完成對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創新性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對口腔醫學生的培養模式提出以下設想:
1 整合口腔臨床醫學課程群
目前對本科口腔醫學生講授的口腔臨床醫學課程,其中牙體牙髓病學、牙周病學、預防口腔醫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臨床藥物學及口腔正畸學等的理論課及實驗課的部分內容有重復,有些實驗學時不夠學生不能按時完成實驗。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課學時,節約教學成本,我們設想整合口腔臨床醫學課程群,合理安排每門課程的講授內容和實驗內容,使各門課程相互聯系、交叉融合、相互補充,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以及遺漏,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提高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
2 充分拓展仿真頭模在實驗技能操作中的作用
目前,我們的仿真頭模系統主要用于牙體牙髓病學、口腔修復學和口腔頜面外科學的實驗課教學。為了配合臨床口腔醫學課程群的實施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設想充分拓展仿真頭模系統的使用,讓學生在仿真頭模上進行牙體牙髓、牙周、口腔修復、口腔頜面外科、口腔正畸等各種口腔臨床醫學技能的訓練,模擬病人口腔環境進行規范的操作,讓學生通過練習各種口腔診療器械的正確握持和使用、就診時醫患等,熟練掌握牙體預備充填、根管治療、潔治術、印模制取、拔牙術、矯治器制作等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使實驗課操作更貼近于臨床,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解力,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避免進入臨床實習后出現恐懼心理和束手無策的窘境。
3 實行實驗室開放
設想課余時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到實驗室學習和研究。實驗室開放的目的主要是開展大學生科研課題,讓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學生進行口腔基本操作技能練習等,在實踐中鍛練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研究和動手能力。
4 組織口腔醫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設想學生三年級進入口腔臨床課程后,動員和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和周末輪流到口腔門診學習,安排他們預診、協助拍X線片、做牙醫助手、練習書寫病歷等。讓他們早期接觸患者,熟悉醫院工作環境。醫學生早期臨床實踐不僅可以增強對醫學專業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拓寬了知識面,利于學生增加感性知識,提高臨床理論教學的效果,對未來的臨床工作起著重要作用。并利用“920愛牙日”、“科普宣傳周”等活動積極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組織學生深入社區、企業、學校、敬老院進行口腔健康檢查、預防保健知識宣傳與咨詢等社會實踐活動。
5 構建口腔醫學生實習前模擬臨床診療全過程教學新模式
臨床實習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臨床實踐能力是人們根據醫學發展不同時期的人才培養目標而定義的,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臨床操作能力,即對臨床技能的應用,包括病歷文件的書寫、手術及各類臨床操作等,可以通過不斷練習來提高熟練程度和操作水平。(2)臨床思維能力,主要依靠人的大腦通過觀察、思維、實踐運籌等來完成,是實踐能力的深層表象。(3)人文關愛及溝通技巧。因為醫療的對象是有生命的人體,所以醫生必須善于溝通,贏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和支持。上述能力都必須通過臨床實踐獲得,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同樣的內容,由于臨床思維以及醫患關系等不同,可以在對病例的分析速度、結論的準確性以及預后的判斷方面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因此,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要從這三方面入手,更應注重加強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3]。因此,我們在學生完成了口腔臨床課程理論及實驗室技能操作學習后,對學生進行實習前模擬臨床診療全過程訓練。具體設想如下:
5.1 臨床實習前教育
設想安排教師為學生進行8學時的專題講座,主要包括醫德醫風教育;常見醫療法律法規及醫院規章制度;醫患溝通交流的技巧;口腔專業醫療糾紛的特點及防范;口腔各專業學科的專業特點;無菌觀念及無菌操作。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自己即將充當的角色,并對醫療環境、醫療儀器設備、口腔醫學專業的臨床特點等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做好進入臨床實習前的充分準備。
5.2 利用角色扮演進行口腔醫學生臨床實習前訓練
設想需要12學時,先由教師進行演示。其方法是:教師扮演醫生,抽取1名學生扮演患者,扮演為患者的學生在扮演前可指定為一個具體的疾病,允許其針對該疾病閱讀教科書10~15min,以使其把該病種的癥狀和體征盡可能多地套在其身上。然后扮演為“醫生”的教師對患者扮演者進行現病史、既往史、個人史和家族史詢問[4]。病史采集結束后,進行全身及口腔局部檢查,寫出病歷摘要、診斷及治療方案。示范結束后,把學生分成每2人一組,其中一個學生扮演患者,另一學生則扮演醫生,進行指定某一疾病醫生和患者的角色扮演,并寫出病歷摘要、診斷及治療方案。該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詢問病史的技巧、口腔檢查的方法及病歷書寫的規范要求。
5.3 進行綜合病歷分析
綜合病歷分析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設想需要12學時。組織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編寫80~100道病例分析試題及病例分析標準答案,試題包括所有口腔臨床課程的常見疾病、多發病。讓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分析病例,另一組學生根據標準答案給分析病例的學生打分,并糾正其診斷和治療方案錯誤。該項訓練的目的是培訓學生對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水平,了解口腔專業疑難病例的處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4 結合仿真頭模系統模擬口腔臨床治療全過程
口腔臨床治療步驟多,方法復雜、療程長,需要多次復診。根據口腔臨床醫學診治的特點,為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技能,在學生完成了病歷書寫、診斷及治療方案設計后,我們將對學生進行綜合臨床技能訓練。設想需要36學時,如學生的治療方案正確,我們就讓學生在準備好的仿真頭模上進行首次治療(動手能力培養),治療完成后讓學生在病歷上寫出治療過程、醫囑及復診時間,并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項(綜合、交流能力培養)。依次進行第二、三次治療及病歷書寫、醫囑等直至整個治療過程完成。如前牙急性根尖周炎的治療方案是根管治療。首次治療應是應急處理,方法為在局麻下開髓,用拔髓針進行牙髓拔除,置藥捻于根管,開放二日(動手能力培養),寫病歷、囑患者注意事項及兩日復診(綜合、交流能力培養);第二次復診檢查第一次的治療效果,如療效好行第二次治療,即根管預備,方法為確定根管數、1~6號擴大針、擴大銼逐號擴大根管、測根管長度、用棉花針置藥捻于根管、封閉開髓孔,寫病歷、囑患者注意事項及1周復診;第三次復診檢查第二次的治療效果,如療效好行第三次治療,即根管充填術,手工或用機器將根管封閉劑及牙膠尖充填于根管,拍X線片如根管充填滿就可完成根管治療,寫病歷、囑患者注意事項,整個治療過程完成。該綜合臨床技能訓練涉及牙體牙髓病、牙周病、預防口腔醫學、兒童口腔醫學、修復學、頜面外科學、正畸學等。通過臨床知識的強化訓練及在仿真頭模上的技能操作,讓學生能加強記憶,熟悉各專業的臨床工作流程,掌握臨床規范操作、嚴格無菌觀念,盡快適應從臨床前期進入臨床實習期的各項工作,避免進入臨床實習后因對操作程序不熟悉而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從而克服了學生的膽怯心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達到良好的臨床實踐能力培訓效果。
總之,培養和提高口腔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是口腔醫學教育的一個永恒主題。口腔醫學生實習前臨床技能和綜合能力培養新模式的設想對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創新性實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錢金方.醫學生臨床綜合能力培養的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6,5(2):134-135.
[2]周昌龍,張引成,胡浩屯.五年制口腔臨床實習階段面臨的新問題和對策[J]. 北京口腔醫學, 2004,12(3):169-171.
關鍵詞: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6-0070-02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患者對醫療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患者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也逐漸增強,醫療過程中碰到的糾紛越來越多,導致醫患關系日益緊張。[1]醫患溝通越來越成為醫生診斷與治療疾病過程中的重要工作環節。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生,不僅要具備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有醫患溝通能力,可以減少臨床實習和日后工作中醫療糾紛的發生。因此,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是醫學院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醫患溝通教育的內涵
醫患溝通是指在臨床工作中,醫生和患者及其家屬圍繞疾病的診斷、治療等問題進行信息交流與溝通。醫患溝通教育是指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醫學生樹立起醫患溝通理念,提高醫患溝通能力。
二、醫學生醫患溝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是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的要求。1989年3月,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發表了著名的《福岡宣言》,該宣言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同情應該視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2]1999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公布了《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其中“溝通技能”是7項最低基本要求之一。2008年9月,我國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制定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要求醫學生不僅要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還應具有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技能。[3]由此可見,當今國內外醫學教育界都非常重視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
2.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可以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近年來,醫療糾紛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調查顯示,50.56%的醫療糾紛是由于醫患溝通不夠所引起的,而醫療技術水平低下造成的醫療糾紛僅占17.56%。[4]因此,加強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使醫生了解患者的需求,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解答疑惑,同時也使患者理性認識醫療活動,這樣就可以加深醫生與患者之間的理解與信任,有利于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的產生。目前,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多注重醫學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訓練,對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使得醫學生缺乏溝通技能,醫學生引起的醫療糾紛從無到有,逐年遞增。因此,對醫學生加強醫患溝通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溝通能力是防范日后執業生涯中醫療糾紛發生的需要。
3.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有利于臨床實習順利進行。醫學生學習的最后一年是離開學校進入醫院進行臨床實習的時間。臨床實習是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橋梁,為醫學生畢業后成為一名合格醫師奠定基礎。[5]因此,臨床實習是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階段。醫學生剛開始臨床實習時,由于體格檢查及治療手法還不嫻熟,患者不愿意接受他們的問診查體,更不愿意接受他們的實踐操作,這將大大減少醫學生的學習機會,影響了臨床實習質量。如果醫學生能積極主動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關心、幫助他們,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將有利于得到更多的臨床實踐機會,提高臨床實習質量。
4.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是提高醫療質量的需要。通過采集病史可以獲得病人的醫療信息,這對疾病的診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病史的采集過程就是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過程。醫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才能獲得正確、全面、可靠的病史。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醫生同樣依賴于有效的溝通,才能了解病人對藥物及手術治療的反應,有助于醫生改進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生,將在日后的醫療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提高醫院的醫療質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6]因此,醫學生在學校學習和醫院實習期間就應該加強對醫患關系的認識,努力學習各種醫患溝通技巧,為日后提高醫療質量打下基礎。
三、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主要舉措
1.開設醫患溝通教育課程。歐美國家的醫學院校很重視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通過開設醫患溝通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播醫患溝通的知識與技能。[7]例如,美國大多數醫學院校開設了《醫患溝通的藝術》、《與病人溝通》等課程。英國許多醫學院校開設了《醫生與病人相處的能力》、《醫患溝通》、《如何告訴病人壞消息》等課程。而我國絕大多數醫學院校尚未開設醫患溝通教育課程,僅少數試點高校開設了《醫患溝通學》等課程,且存在課程性質大多數為選修課、課時數相對偏少等問題。[8]尚未開設醫患溝通教育課程的醫學院校,只是在《臨床技能》、《臨床導論》、《醫學倫理學》等課程中才涉及與醫患溝通有關的內容,講授內容十分有限,不能滿足醫學生進入醫院以后與患者溝通的需要。因此,我國醫學院校應該借鑒歐美國家成熟的教學經驗,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調整,開設醫患溝通教育課程,并列為必修課程,提高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
2.實習前教育。醫學生在進入醫院進行臨床實習之前,對醫院的情況缺乏了解。因此,教師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實習前教育,內容包括醫療法律法規、醫院規章制度、醫療技術操作規范、職業道德規范、醫患溝通技巧、醫療糾紛的防范和處理等等,使醫學生認識到目前嚴峻的醫療形式,增強醫患溝通意識,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防止醫療糾紛的發生。
3.在臨床實習中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在臨床實習階段,醫學生每天與患者接觸,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能力,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醫患溝通能力。鼓勵學生多去病房,與患者交談,幫助患者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當學生在與患者交流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多請教臨床教師,使老師了解學生的醫患溝通情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起與患者溝通的信心,增強其溝通能力。此外,醫學生在實習時應當仔細觀察臨床教師如何與患者溝通,學習老師的溝通技巧。醫學生應當掌握的常見溝通技巧包括:(1)良好的儀表和儀態。醫生良好的儀表和儀態可以給患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后續的醫患溝通順利進行。如果醫生衣冠不整、手忙腳亂,則會給患者留下邋遢的印象,失去患者的信任。(2)耐心傾聽。醫生應當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不要隨便打斷,這既是對患者的尊重,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有助于正確診斷。(3)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規定: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有知情同意權。因此,醫生在適當的時候要向患者介紹各種檢查的目的、必要性和局限性、疾病的診斷、各種治療方案的利弊及選擇的依據、治療后的效果和并發癥、疾病的預后和醫療費用等,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4)提高語言溝通能力。在醫患溝通時,醫生應當使用禮貌的語言,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要傷害患者的自尊心。在告訴病人壞消息時,要運用保護性言辭,防止交流信息對患者心理產生不良刺激。此外,醫生在溝通時,應當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便患者容易理解,盡量少用患者不易聽懂的醫學專業術語。(5)正確使用肢體語言。研究發現,影響面對面溝通效果的三大因素中,肢體語言占55%,語氣、語調占38%,語言僅占7%。[9]因此,在語言溝通時要配有肢體語言。例如,醫生在門診與患者交流時,面帶微笑,同時給予患者親切的目光和關愛的身體觸摸,讓患者感受到醫生的關懷,增強了患者對醫生的信賴,有利于溝通順利進行。(6)避免沖突。有些患者在患病期間心情不好,脾氣比較暴躁,作為醫生要理解病人的痛苦,學會寬容,避免沖突。
4.提高臨床教師的素質。臨床教學實踐證明,臨床教師的言談舉止會對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指導醫學生實習時,臨床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患者積極溝通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傳輸給學生,這對學生在日后的臨床工作中建立起良好的醫患溝通模式具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因此,要提高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臨床教師隊伍。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建立:(1)建立臨床教師資格審核制度,聘請教學能力強、臨床經驗豐富、醫患關系融洽的臨床醫師擔任教師。(2)通過舉辦“醫患溝通能力培養”專題講座,對現有臨床教師進行培訓,提高其臨床帶教水平。(3)嚴格的教學評估。根據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教學副院長、科教科和教學督導組專家定期檢查臨床教師的教學質量,發現及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另外,科教科定時召開醫學生座談會,由醫學生對老師的帶教進行評價,并將評教結果反饋給帶教老師,對優秀教師進行表彰、獎勵,對存在問題的教師提出整改意見。
5.對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進行考核。為了讓醫學生認識到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在醫學生的出科考試中,除了考查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外,還要考核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國外許多醫學院校主要采取真實臨床場景考試法。[10]在真實的臨床環境中,學生被告知需要完成的任務,例如獲得病人對某項治療的知情同意、告訴病人壞消息等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后,教師根據專門制定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技能進行評估。其他的考核方式還有理論考試、問卷調查、學生自我評估等。
總之,學校應該通過各種途徑來加強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徐敏,趙瑋,李淼晶.醫學生醫患糾紛防患意識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4):1117-1118.
[2]宮麗婭,韋運杰.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初探[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9(1):94-96.
[3]彭麗,冉素娟.醫學生醫患溝通課程教學設計現狀與反思[J].重慶醫學,2011,40(25):2594-2595.
[4]朱英,陳日蘭,蒙珊.針灸科實習醫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探討[C].全國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工作研討會論文集[A],2010:134-136.
[5]賴亞寧,姚巡,卿平,等.新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下臨床實習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8-11.
[6]鐘遂平,沈玉潔.加強醫患溝通教育,培養學生醫患溝通能力[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12):1913-1914.
[7]劉明遠,楊光遠,趙錦程,等.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1,34(3):89-90.
[8]楊丹靜,凌云,謝春,等.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訓的意義及其實現途徑[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2,33(5):96-97.
[9]趙云生.加強醫患溝通對醫患關系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10):4220.
[關鍵詞]臨床實習 教學質量 醫學生
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醫學基礎知識與臨床實際工作銜接的重要時期,是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學的關鍵階段,是醫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培養的關鍵時期,是由醫學生到住院醫師的必由之路。良好的醫療工作作風、熟練的各種基本醫療技能和診療技術的掌握以及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都與臨床實習密切相關。因此,臨床實習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醫學生的培養質量,關系到醫學生今后的工作與發展。然而,近年來,諸如考研、就業、市場經濟等多種因素都對臨床實習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針對這一現狀,以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為出發點,在提高臨床實習教學質量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健全臨床實習管理制度
學校健全各種臨床教學管理制度、強化臨床教學的組織與管理至關重要。只有加強教學管理的力度,制定具體措施,才能調動臨床教學積極性,為實習生創造一個較為規范、系統、嚴謹的臨床實習環境,學校和醫院同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我校長期以來對臨床教學工作一直較為重視,對實習生的教學管理方面堅持在學校教務處的統一領導下以學院為主體的醫院教務部門、教研室、臨床科三級負責制,明確各級職責,派專人負責臨床實習的組織、行政管理、檢查和考評,并專門指派了一名督導老師全程負責實習生的管理,檢查實習生的紀律和出勤情況等。多年來我們已經建立起了一系列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明確規定了各級人員的職責,如臨床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專題講座等制度,以及對實習生的出科考核制度、實習中期考核制度、畢業技能考核制度等,從而保證了各項臨床教學活動的開展。確立分工,明確責任,各科教學秘書負責本科實習生的教學管理與監督,安排組織各種教學活動。統一制定了《科室教學活動記錄本》,詳細記錄科室小講課、病例討論、教學查訪等教學活動,以全盤掌握科室日常教學活動和臨床老師實習帶教情況,督促臨床科室重視實習教學,通過以上措施,有效地規范了臨床實習的管理,使臨床實習教學有章可循,管理者監督有據可依。
二、培養造就高素質的臨床教師隊伍
高素質的臨床實習帶教隊伍是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的根本。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帶教老師的能力、敬業精神以及工作態度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實習生的成長,直接影響到醫學生今后從事臨床工作的醫德醫風、職業習慣、業務技能水平、身心健康的養成、智能結構的形成以及發展的后勁。作為臨床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臨床醫師,集“醫、師”雙重身份于一體,承擔著救死扶傷和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通過不斷加強宣傳教育,使臨床醫師對臨床教學工作的深遠意義有統一認識,提高了臨床教學意識和自覺性,認識和理解“教學相長”的規律,明確臨床教學是一個老師和學生雙贏的過程。醫院施行了“臨床帶教資格”認定制度,只有那些思想品德好、責任心強、基礎理論扎實、臨床經驗豐富、熱愛臨床教學工作的醫師才有資格參加臨床帶教,使帶教資格成為一種榮譽、一種責任。此外,教研室在每一輪實習生出科時,均組織他們填寫《實習問卷調查表》等,采用合理科學的評估實習教學質量體系,作為年終教學評先評優的依據之一。提高了臨床教師的實習教學積極性,促進了臨床實習質量的提高。
三、加強崗前培訓,促進學生角色轉變
臨床實習意味著醫學生從課堂走向了病房,從向書本學習理論知識為主過渡到以臨床實踐為主,在臨床實踐中學習鞏固醫學理論知識,掌握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面對這種陌生的學習環境、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人際環境,開始時醫學生往往會感到壓力較大,在工作中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為了幫助他們盡快實現由醫學生到臨床實習生的角色轉變,我院多年來一直堅持對初到醫院的醫學生進行系統的崗前培訓。崗前培訓是醫學生進入臨床的第一課,也是必修課。崗前培訓的內容通常包括:學習實習生職責、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介紹醫院的組織結構和基本情況,學習臨床醫學道德規范,了解醫療衛生相關的法律知識以便有效防范、杜絕各種問題的發生,強化訓練臨床基本技能包括問診查體技巧、醫療文書書寫規范、無菌操作與消毒技術、徒手心肺復蘇的基本方法、內、外科急重癥及其處理原則等,崗前培訓時間通常為1周,醫學生經過這種系統規范的實習崗前培訓,在短時間內對醫院能有所了解,明確了自身的職責,樹立了安全意識,增強了防范醫療糾紛的觀念,明白實習期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怎樣做,從而縮短了進入臨床的適應期,較快進入角色,提高了實習質量,延長了有效實習的時間。
轉貼于
四、強化實踐教學,提高臨床技能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臨床實習階段應注重基本功的培訓,它需要實習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參與臨床上各種各樣的醫療實踐活動,包括問病查體、各種醫療文書的正確書寫、臨床常規操作如胸穿、腹穿、腰穿、骨穿、心肺復蘇等以及換藥、手術觀摩與實施,只有身臨其中,才可從中掌握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此,我們首先規范了帶教老師的各項臨床操作,提高其臨床操作技能。其次,教育引導實習生重視“三基”的學習、訓練,充分利用崗前培訓的寶貴時間復習鞏固相關技能,力爭規范、系統掌握每一個檢體手法。要求實習生在臨床實習期間盡量對所負責的每一個病人都進行一次系統全面的體格檢查,爭取一切可能的機會以熟練手法,提高檢體技能。教育學生克服好高騖遠、盲目追求主刀數量、完成穿刺數量等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不明智做法,明確規范化操作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要注重技能操作的規范化,用心去看、去做,不輕視各種醫療常規工作和技能操作,力爭規范地去完成臨床實習中各種醫療活動,包括病歷、病程記錄和處方的規范書寫、診療技術的規范操作,甚至醫療工作中著裝、言行的規范等,確保在有限的時間里,培養良好的醫生素質,學到終身享用不盡的知識和技能。
五、注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臨床思維即運用醫學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知識,以病人為中心通過充分的溝通與交流,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得到第一手資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證據和信息,結合病人的家庭與人文背景,將多方面信息進行批判性的分析、綜合、類比、判斷和鑒別診斷,形成診斷、治療、康復和預防的個性化方案并予以執行和修正的思維活動過程。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的能力,是我們臨床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們臨床教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臨床帶教老師切不可僅僅強調醫學生的臨床動手能力,而忽視醫學生臨床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為此,我們嘗試從多方面加強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包括: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法,提高主動學習的能力。勤看,勤問,勤思,在臨床醫療實踐中去積累和獲取經驗和知識。堅持三級查訪制度的落實,加強床邊教學活動。每2周為實習同學安排教學查房,教學查訪由臨床科室的高級職稱以上醫師主持,教研室老師參加。查訪圍繞典型病例展開討論,對臨床診斷和處理向學生提問以形成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
六、實施系統考核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臨床醫學;醫學生;實習;醫生
Abstract:The clinical medicine is a practical extremely strong discipline.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 present education system, the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bachelor's degree) of techn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is 4 years, but the medical college is 5 years. It is because that the medical students will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life-saving mission once graduating, and they still need clinical practice session to built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work. The quality of the clinical practice has a direct effect on students whether they qualified to the future clinical job. In the present practical process some questions are worth discussing,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the medical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dical clinical practice quality.
Key words:Clinical medicine;Medical students;Medical practice;Doctors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人們對身體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希望能健康長壽,這就要求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探索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同時也需要培養具有高水平的臨床醫生,要能擔負起救死扶傷的重任,為人類的健康、醫療事業貢獻,因此對醫學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近幾年,高等院校、醫院和帶教老師普遍反映臨床實習質量不斷下降,實習醫生也覺得沒有獲得真正的訓練機會[1]。我們認為目前的實際教學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本文結合自己的臨床工作、帶教經驗,總結分析醫學生實習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1臨床實習現狀
高等醫學教育中關于醫學生臨床教學的研究一直是備受關注而又存在諸多矛盾的問題,臨床教學是醫學生由一名學生向醫生轉變的關鍵環節[2]。經過四年的基礎及臨床理論課學習,學生就進入了臨床實習階段,這是一個將理論知識學習向臨床實踐過度的階段,在剛剛進入臨床的幾個月內,可能是有一種好奇、新鮮的感覺,還是較認真的進行臨床實習,但在對臨床工作程序有所了解的后期實習階段,由于新鮮感的消失,工作熱情、耐心有所減退,加之五年制的本科學生存在著就業壓力等各方面的原因,95%的學生在該階段要復習準備考研,此時的臨床工作基本處于敷衍了事的狀態,實習生的值班制度也形同虛設,其結果是既沒有獲得應該掌握的臨床知識和技能,也沒有達到理想的復習效果(因管理嚴的科室要點名考勤),因此這種實習狀態亟待盡快改善。
2對醫學生實習階段的建議
2.1養成隨筆記錄的好習慣 在臨床實習期間,大量的學習是靠高年資上級醫師的言傳身教,他們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早查房時的床旁教學[3]中,老師們特別是那些老教授、老專家們會結合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的分析,根據臨床表現、相關的檢查以及自己的經驗提出問題、診斷及鑒別診斷,以及下一步的診療計劃,即使有些患者的病情復雜,還不能做出確定的診斷,老師們的分析及思維方式,也是值得學習的寶貴經驗。這些凝聚著老師們豐富經驗的知識,是單靠書本無法獲得的,而這卻常常被很多學生所忽略,大部分學生都不做床旁筆記,盡管他們很年輕,記憶力好,但這僅僅是短期記憶,可能過不了多久,大部分內容將會因輪轉入另外一個科室實習而被遺忘。如同“猴子掰包谷”,如若能隨時記上筆記,隨后與所復習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則記憶深刻,學習效果倍增。另外對每一個專業的專題講座,也應該認真記錄筆記,因為臨床實習期間的講座不同于單純的理論課講授,各臨床亞科的專業知識和具體的實施方案,是普通教科書上無法學到的。比如腎病綜合征的治療過程中,糖皮質激素經誘導期治療效果不佳時如何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劑,老年人、中年人以及青少年在加用免疫抑制劑時各應該注意什么?劑量如何掌握?什么時候糖皮質激素該減量?怎么減?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大量循證醫學和臨床經驗的積累。
2.2學會掌握資源共享 因在每個專業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在某一個專業實習期間,醫學生親自負責病例數也有限,所以不一定能將該專業的常見病都見到,建議同學全面了解本科室所有患者的情況,對自己未負責的常見病病例、典型病例或特殊病例,都進行了解和學習,對該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進行關注和學習分析,甚至需要查閱相關文獻深入學習。對某些罕見病的一次接觸和深入了解,將終生不忘,裨益今后的醫學事業。比如,我們收治的一位68歲女性患者,經過老師和學生們詳細詢問病情、仔細查體,共同查閱大量文獻、進行資料分析后,診斷為巨唇-面癱-舌裂綜合征,該病為臨床罕見疾病,但在本科室實習的學生卻印象深刻、收獲良多,他們表示如果以后遇到類似情況,他們一定會想到這個患者的診療經過,也會按照這樣的診療程序和思路去解決臨床問題。又如既往在本科實習醫生聽說我院內分泌科收治一位年輕女性患者,診斷為較為罕見的“進行性脂肪營養不良(上半身)”,在帶教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內分泌科查看患者后表示,這一學習過程對其影響很大,有學生說,僅從提供的臨床資料而不去查看患者,根本想不到她會有那樣的表現(即外貌體征),我會終生記住的,以后有類似的患者,我覺得會想到該種疾病。
2.3積極參加科室的醫療活動 科室組織的疑難病例科內或院內討論旨在對患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存在的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和討論,是一個綜合多專業知識、集思廣益的過程,醫學生在此過程中應積極參與,提早復習病例、查閱書籍和文獻資料,聽取專家們的分析意見,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借此難得學習機會增長自己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科室對每個死亡病例的討論,就是總結經驗、尋找有無診斷及處理不當之處的過程,以便為以后的患者更好的服務,因此從討論中能學習到很多的知識,包括教授們分析、思考的問題的方式等各個方面。
2.4重視教學查房 在臨床實習階段,每個專業都安排有教學查房,與床旁教學及專題講座不同,教學查房的模式,是學生為主體,一般由教師選擇好病例或學生提出病例,由主管患者的學生準備病例資料和PPT制作,并將要討論的病例提前告知所有參加討論的同學。討論中要求主管該患者的學生首先對該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詳細分析,提出存在的問題及討論的目的,其他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相關文獻查閱,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一學習過程需要相關知識的橫向聯系,該教學模式對臨床工作能力、臨床思維的培養非常重要,就現實工作中遇到的真真切切的病例進行學習分析,整個過程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及熱情,教師僅僅是起到引導和穿針引線的作用。這種教學模式,是提高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很好學習方式,對實習醫生尤為重要[4]。
2.5主動參與各種操作 在實習期間,有些診斷性或治療操作,實習醫生是不能親自實施的,但可作為助手,如果反復觀摩、主動配合,一定會掌握這項操作的基本步驟、基本方法、基本要求及禁忌證。對于實綱要求的基本操作,如沒有合適的病例,則需要通過模擬人教學工具進行反復練習,直至手法靈巧、規范,掌握各種操作的適應證及禁忌證[5]。
2.6做到手、腿、腦“三勤”
2.6.1手勤 如果有可動手操作的機會,一定主動提早將規范的操作程序默記于心,然后按照操作規程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大膽細心地完成。積極練習書寫各種醫療文件包括病例書寫、病程記錄、操作記錄和會診記錄等書寫,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將完成的各項醫療文件書寫主動與帶教老師交流,聽取其修改意見,如此可發現不足之處并在以后多次的病例書寫中加以改進。
2.6.2腿勤 腿腳勤快的實習醫生為醫護帶教老師和患者所欣賞和接納,對病區患者的多次訪視,不但可體現作為醫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學習醫患溝通,更可通過與患者就疾病發生的交談,發現診斷疾病的“蛛絲馬跡”,陪同患者前往院內其他科室(如B超室、影像科和血液凈化科等)進行相關的檢查或治療,可學習到實習計劃安排之外的知識并學會相關疾病診療的細節處理。
2.6.3腦勤 要善于思考問題、善于提問題、善于問為什么?很多疾病都有它的診療指南,但實際工作中一定應結合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如果有個患者的治療方案不是完全按照指南治療的,一定要知道是為什么?如果不知道,就應及時問老師,及時解決問題。比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需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強的松1mg/kg?d), 如果老師給體重60kg的患者用強的松30mg/d,那你一定要知道為什么?有可能是該患者存在著感染沒有完全控制或血糖高等一些具體的原因。總之,應該多動腦筋,多想為什么?對你以后的工作肯定是受益匪淺的。
2.7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 在整個的臨床實習過程中,除了學習臨床醫學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及基本操作,學習與帶教老師交流、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做一個有職業道德的人,一個有責任擔當的人,學習老教授、老專家的敬業精神,和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精神,培養自己為醫學事業甘于奉獻的精神和品質。
參考文獻:
[1]李慶艷,王苗.當前臨床實習問題和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7):6553-6554.
[2]彭侃夫,吳雄飛.重視醫學生臨床教學之我見[J].重慶醫學,2009, 28(2):227-228.
[3]蘇春燕,張佐茹.高等中醫院校七年制教育(西醫內科學)教學方法探討[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11(4):110-111.
[關鍵詞] 實驗操作;動手能力;臨床實習
[中圖分類號]G642.45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7(a)-187-02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高等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對高等醫學院校培養21 世紀的創新醫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知識寬、基礎厚、能力強、素質高”的醫學人才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者的共識,加強對醫學人才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高等醫學教育改革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1]。
醫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培養出的學生絕大多數屬于以實踐動手能力為基礎的應用型人才,其中醫學人才培養最為典型。醫學生除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之外,心理素質及動手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但事實上,影響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教育思想和人才理念根深蒂固,實踐教學始終沒進入“課程”教學的主流。
臨床實習既是全面鞏固醫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重要環節,又是醫學生順利轉變成為一名合格臨床醫師的關鍵階段。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特別強的學科,這就要求醫學教育必須在培養學生堅實理論的基礎上,重點加強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是評價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在近幾年的臨床實習教學工作中,我們重視了這方面的實踐與研究工作。
1 構建臨床實踐教學體系
臨床醫學專業是為社會培養高級臨床醫學人才的專業,臨床實踐教學是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基礎理論學習固然重要,但臨床綜合技能的培養更是不容忽視的。臨床教學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到畢業生培養質量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質量,同時也是醫學院校辦學能力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提高臨床教學質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而以學生為中心,密切聯系實踐是提高臨床教學質量的重要原則[2]。
2 提高臨床教師的帶教水平
要提高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質量,就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臨床教師隊伍。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高水平的臨床技能,還要有較系統的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知識,善于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臨床實習教學階段實行導師制。在實習開始前,由臨床學院和教研室共同確定實習導師人選。導師必須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比較豐富的臨床經驗,教學意識較強,熱心帶教。導師的主要職責是:全面負責臨床實習的具體工作,制訂臨床實習計劃的實施細則,監督各類教學活動(小講課、病例討論及臨床操作示范等) 的落實,對病區帶教教師的業務水平進行指導和監督,組織實習出科考核。在實習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各科室輪轉,而各科室的導師是固定的。在實習結束后,組織學生對各科室的導師進行橫向評估,對優秀導師給予表彰、獎勵,以提高教師的教學工作積極性,同時也通過教學相長來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有了高水平教師的直接指導,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使醫學生臨床綜合技能得到正規的、全面的培訓,為他們將來從事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這個問題上目前還存在著許多問題:①實習醫院和床位的增加沒有與招生量相適應,部分學生沒有很好的動手機會并且一些新建的教學醫院帶教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②大部分醫院都存在著實習的學生多,能帶教的教師少的問題,不能給每個學生都提供操作和動手的機會。甚至有個別的教師責任心不強,以講代替實際操作。③由于疾病譜的變化,部分典型病例明顯少,學生在教材上學到的疾病,在實踐中往往看不到。④患者法律意識增強和“執業醫師法”頒布實施,導致學生在實習中病人不配合,拒絕在他們身上進行各種技術操作,使實習成為“講座”。⑤由于就業壓力的加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一部分考研的,有一部分往返各地招聘會找工作的,所以有的學生對實習不感興趣。
針對這些情況,為了確保學生動手實踐機會,我們采取了很多方法。如督促學生在平時的動物實驗操作中多觀察、多揣摩、多練習,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在臨床實習中,各科的帶教教師在實習之初,通過看錄像、CAI 課件及教師臨場操作等各類臨床操作方式進行示范,使學生掌握各種臨床操作的步驟、要領、注意事項等。尤其是CAI課件早已廣泛應用于教學,應用CAI課件教學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在教學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在實際工作中,對于體檢等常見的臨床技能,教師盡可能督促學生多做、做好,對于胸穿、腰穿及骨穿等各類臨床操作,教師則盡可能安排給學生做,少數風險較高的操作安排學生做助手。操作結束后,帶教教師及時指導學生總結經驗和教訓。通過以上舉措,大大緩解了學生動手機會減少的矛盾,全面提高了學生臨床實踐操作的質量。
在臨床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全過程、多方面動手實踐”的原則,在理論授課階段,要確保基礎實驗的時間和質量,同時強化臨床實習的實踐教學。“三個層次相呼應”是指第一層次課堂教學、第二層次基礎實驗教學、第三層次臨床實習教學,三個層次互相呼應,前一層次是后一層次的基礎和鋪墊,后一層次是前一層次的結果和目標。通過這樣的措施,全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醫學生以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3 改革考核方法,確立科學的評估方案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和學生都十分注重考試分數,以往的考試側重點在理論,使醫學生成天在背書,而忽略了動手操作技能的學習和培養。為了糾正這一不良現象, 我們運用綜合教學反饋,調控教學過程,通過提問反饋,建議反饋,實驗報告反饋,網絡反饋等方法了解學生信息,適時調整教學思路[4],重新制定了合理的考核方案,把平時實驗的成績、期末實驗考試的成績以及臨床實習時出科考試的成績一并算入學生的總成績,讓其成為衡量一位學生優良與否的一個指標。并把這一方案明確告知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動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動手能力的提高并不是死背課本理論,而是重在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想順利通過本科學習并在畢業出科時取得高分,必須在平時實驗操作和臨床實際工作中珍惜每一次機會,多動手,多動腦,做到眼勤、手勤、腿勤、口勤、腦勤,并結合實驗操作和臨床實踐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去復習理論知識,才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而不是遇到問題就退縮,遇到不敢操作的自己害怕的動物就不操作,遇到些特殊的病例就一味依賴帶教老師。同時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多鼓勵學生在病房、在門診接診患者,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操作。
目前,平時實驗和臨床實習在現階段還沒有一套成型的教材或經驗可以借鑒,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討和摸索。現時的教學確實面臨著一定的實際困難,大學生使命感不強、責任意識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和動手能力差,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分低能現象。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實踐動手的機會,總結出具有科學性、規范性、系統性、創新性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措施和辦法是當務之急[5]。
[參考文獻]
[1]彭義香,鄭軍,付燕,等.加強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2003,4(2):42-43.
[2]郭勁松,張東華,薄紅.加強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 (7):863-864.
[3]梁剛.談CAI課件在中醫教學應用中的意義[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3):116.
[4]譚春艷.醫學留學生生理實驗教學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3):99.
【關鍵詞】醫學生 溝通能力 醫患關系
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與患者及家屬在診斷、治療、護理過程中形成的人際關系,是以醫療職業為基礎,以道德為核心,在醫療實踐中產生與發展的人際關系。現代社會醫患關系及醫患溝通問題是全球性的,是醫務工作者必須正確面對并正確處理的職業問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頒布,在法律上給醫療衛生行業,同時也給高等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具體的要求。另一方面,現今醫學教育基本都僅僅強調對醫學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要求,而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特別是與患者交流能力的培養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有鑒于此,為了讓醫學生在實習、工作中能盡早適應現今復雜的工作環境,引導醫患雙方走向良好的發展軌道,重構相互尊重、理解、配合的醫患關系,規避醫患矛盾,高等醫學院校需要對醫學生進行醫患關系技能的培養,以利于醫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順利地從事治病救人的工作,為人民服務。
一 醫患關系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進行,緊張的醫患關系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有學者對108起由醫生造成醫療糾紛的原因調查中發現,因醫生責任心不強而引起的就占三分之一,因醫生法律意識淡薄、不會保護自己所致的占15.4%,二者相加占到一半。2002年4月,南京大學專家組對30所醫院調查結果顯示,患者對醫務人員不信任的比例達43.8%,醫務人員認為雙方相互信任的比例僅為25.9%,這種不信任正逐步演變成“集體不信任”。正因為醫療糾紛的不斷發生,不僅使得患者(家屬)對醫療質量感到不滿,進而引發社會對醫務界的不滿和誤解。同時,緊張的醫患關系也同樣困擾著醫務人員,阻礙著醫學的發展。處于焦點之上的醫生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社會模式轉型、人們思想意識轉換、政府投入不足、各種矛盾轉嫁為醫患緊張。由于醫療行業的特殊性,醫患之間的認識存在差距,由此也會引出各種糾紛。作為可以增進醫患間的信任,改善醫患關系,減少醫患糾紛,保證醫患雙方的利益,增進醫院的綜合競爭力的舉措,醫患溝通在醫院運行和管理中越來越發揮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生存質量與生活質量,對醫療服務的需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對醫院和醫務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醫療體制改革以及責任舉證倒置等醫療法規出臺后,病人法律意識逐漸增強,病人知道自己有隱私權,有權拒絕成為醫學生見習和實習的對象,因此,醫患溝通對剛剛進入醫療第一線的醫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現今的醫學生在穿上白大衣進入臨床之日起即要面對這一現實,在懷疑和審視的目光中完成見習、實習,直至畢業成為一名正式的臨床醫生。此后將不斷地與患者及家屬談話、溝通,力求取得他們的理解,在不斷的懷疑和審視中成長。因此,醫患關系的大環境成為當前醫學院校培養合格的專業醫務人員所要考慮的問題。
二 醫學生溝通能力亟待提高
通過在校醫學生進行發放問卷調查顯示,多半的學生認為醫療糾紛會越來越多,對今后的醫療工作有壓力。九成大學生認為有必要進行防范醫療糾紛教育,這有助于自己以后開展醫療衛生工作。說明學生對醫療安全防范教育存在迫切要求。另一方面,當前正處于舊的生物醫學模式在向新的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初始階段。患者的權利和法律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日益重視自己的就醫權利(如隱私權、知情權、治療方案同意權等),因此,醫生除了關注疾病情況,尚需同時關注患者的社會背景和心理特征,摒棄以前“看病不看人”的習慣。然而,現今我國的醫學教育大部分仍停留在對醫學知識的傳授,在培養學生與患者交流能力方面尚無相關的系統課程。
溝通能力的培養是實習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目前,在嚴峻的醫療安全形式下,國內各級醫療單位均在疾呼溝通是緩解醫療糾紛的重要環節,然而如何提高醫務人員的溝通技巧、溝通水平,尚未成為各醫療單位對職工繼續教育的重要議程。作為培養醫療隊伍后備力量的教學基地,同樣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實習生要從帶教老師的言傳身教中學習醫患溝通的技巧,這種原始的師父帶徒弟的教學模式缺乏系統性、條理性及規范性,有時極少數帶教老師自身便缺乏溝通能力,使得學生在實習期間對醫療安全意識和溝通技巧處于朦朧模糊狀態,其醫患溝通能力也因帶教老師的水平不同而相差迥異。
實習生極少接觸社會,缺乏人際關系交流經驗。我國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應試教育為主,從小學至大學畢業,衡量學生能力的標志就是分數。考上大學后,仍不能擺脫應試教育模式,成績的好壞決定考試及就業。很多醫學生在校期間只重視專業知識學習,輕視人文素質修養,書生氣十足。固然勤工儉學有助于接觸社會,然而,由于社會傳統觀念的阻礙及就業機會的匱乏,使得我國在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會遠低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
因為缺少經驗,實習中,我國醫學生常顯得缺乏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加之對醫患關系認識不深,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不強,在醫患溝通上缺乏技巧和策略,與患者交往中普遍存在著自信心不足、緊張、焦慮等心理狀態。這使他們在今后處理復雜的醫患矛盾中,極易處于被動狀態。
三 提高實習醫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對策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Luria認為:“醫學在本質上具有兩重性,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人學,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國外醫學教育界早已重視醫學生與患者的溝通能力的培養。1987年英國醫學會已將對醫生交往能力的評估作為醫生資格考試的一部分。
要提高實習醫生醫患溝通能力,首先需要加強與醫師職業有關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教育。人文科學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引導大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最終使大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養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多維知識視野。時代要求臨床醫師必須把這一認識帶到臨床醫療實踐中去,要由傳統的以“病”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正如英國著名教育家弗列克斯所說:“把醫學作為一種技術來掌握是非人道的”。
醫療工作中應當尊重患者的人格,保障患者的根本利益,還須具有愛心、責任心和同情心,讓患者真正感覺到“春風般的溫暖”。此外臨床醫師必須懂得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人文科學知識,才能真正從心理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患者、診治患者。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著名的《福崗宣言》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
其次,需要設立相關課程開展與醫學生醫患溝通有關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溝通能力教育。面對現代醫學的有限與無奈,需要醫患雙方共同承擔風險。醫生希望共同承擔,就必須應用與醫療技術同等重要的交流溝通能力與技巧,使患方充分信任、理解與配合。醫生需要通過醫患溝通與人際交流技巧的培訓,方能準確地表達自己內心的這種愿望,以此獲得病人及家屬的理解、信任與尊重。
早期接觸臨床是當前世界各國高等醫學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甚至提出學生進入醫學院校的第一年、第一周、第一天開始就安排接觸患者。而在我國,目前醫學院校基本無系統的溝通能力課程。研究表明:醫患溝通技能的培養可提高醫學生和醫生的臨床技能,積極影響患者的回憶和理解、精神依附、癥狀消除和某些生理反應等,因此各個階段的醫學教育均應重視醫患溝通技能的培養。
最后,應當強化進入實習基地前后的培訓。臨床實習是醫學生由理論學習向臨床實踐的重要轉折,是培養醫療實踐技能的重要階段。為幫助醫學生順利轉變,在進入實習基地前應告知學生作為醫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給學生講解相關臨床規章制度,介紹規范的醫療流程,而不是僅停留在專業知識的培訓上。在進入實習基地后,教學醫院應介紹實習地區人情風俗,注重培訓醫患溝通能力,美國專家在醫療實踐中對交流技能的研究表明,以下的交流能力是合格醫生所應具備的:(1)和患者及家屬交流時能自然地展開和終止話題;(2)能充分獲知與疾病相關的信息;(3)了解患者的所需所想;(4)簡潔明了地解釋疾病的診斷情況、治療手段、重要檢查的目的、結果及愈后;(5)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有問題出現時協調解決。有些學院還要求學生觀察帶教老師和護士如何與慢性病患者溝通,和患者談病情和治療方案,了解患者和患者家屬的意見和建議,回答家屬想要了解的問題等。真實的工作環境可迅速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兩種東西能治病,一是藥物,二是語言。”可見溝通技巧在疾病治療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效溝通可使醫患雙方獲益,提高患者滿意率,促進醫患間良好和諧的合作氛圍,減少醫療工作中的差錯和糾紛。
參考文獻
[1]許雙虹、陳治珍、胡小英等.醫患溝通問題的調查分析[J].中華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5):56~57
[2]盧仲毅.實施醫患溝通制,改善醫患關系[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2):726
[3]邱俊霖、鐘黎黎、黃慧等.醫學生對醫療糾紛認識情況的調查和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509~510
[4]張慧.對提高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06(4):362~382
[5]李義軍.加強對醫學生的醫患關系溝通教育[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3(2):89~90
[6]盧仲毅.從醫患關系現狀看醫患溝通在醫學繼續教育中的必要性[J].重慶醫學,2003(4):385~386
[7]陳文軍、鐘雷、馬莉.當今醫患關系的心理學淺釋[J].解放軍管理,2001(2):159~160
[8]王勁、戴肖黎.美國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及啟迪[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5(3):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