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期末學業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技師學院 電氣自動化 教學模式 改革 創新實踐
引言:技師學院一直以來將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宗旨,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教育的目標,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教學中我們也將貫徹落實這一宗旨[1]。現如今,電氣自動化的觸角已經延伸到各個機械工程相關的行業,可以說小到一個螺絲釘的制造,大到航空母艦、宇宙飛船的開發,都有電氣制動化的存在,社會對技術過硬、實踐能力強的自動化技術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一、校企結合,優化課程
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教學特點就是理論性與實踐性強,概念抽象[2]。由于技師學院的學生都是初中畢業落榜或者由于各種原因沒有上大專、大本就讀于技術學院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電氣自動化專業知識的學習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們必須要以實際的就業需要為基礎,讓自動化課程更加貼近企業的生產實踐,為學習提高今后在企業中的競爭力,促M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電動機、輸送器、自動裝置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設計組裝傳送帶,首先我們將組成傳動帶的模擬裝置為學生準備好,給出單臺機組織控制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參數,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最后讓簡易的傳送帶能夠運作起來,這樣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實際化,更加有利于學生的理解,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二、實踐教學,優化教師隊伍
技師學院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大多數電氣自動化專業教學中教師都是“雙師型”就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由同一個教師完成[3]。教學中可用于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械設備較少,學生對于電氣自動化機械的了解也僅局限于書面。因此,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案,讓學生走出課堂,豐富學生的視野,積極的帶領學生參加一些電氣自動化博覽會,或者組織學生深入企業,了解電氣自動化企業的生產運作模式,實時的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讓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例如:教師應該積極的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畢竟在電氣自動化發展迅速的今天,新型的機電系統不斷問世,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參加電氣自動化博覽會,熟悉SCADA\EMS等系統的應用原理,讓學生見識更多的新型設備,豐富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在技師學院對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學習,提高電氣自動化教學的教學質量。
三、工學結合,優化教學過程
學生在技師學院的學習都是為了今后更好的適應企業發展,那么,要如何工學結合,優化教學過程呢?一方面,我們必須將工作與學習相結合,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將課堂教學搬到實習實訓色基地中,建立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積極的發揮教師的督導作用。另一方面,我們要將“教”與“學”相結合,在實習的基地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體驗電氣自動化機械的操作流程,學會總結錯誤,探究解決方法,提升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4]。
例如:在學生掌握的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之后,我們就帶領學生到實習的基地進行實際的操作,在保證學生不耽誤生產的前提下,盡力讓學生自己練習安裝、操作、維修機器,讓學生明白電氣自動化在實際的企業生產中發揮出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的發現自己的錯誤,并且自己探究解決的方法,在實踐中提高自己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結束語:綜上所述,電氣自動化專業技術引入技師學院的教學中,對學校的教學設備和教師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進行電氣自動化教學的時候,要不斷的歸納總結,優化課程,讓自動化教學與企業的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要立足實踐、開發創新,努力的提升教師的自身教學素質,提高自動化教學質量,探討出符合技師學院自身的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技師學院的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電氣自動化技術人才。
參 考 文 獻
[1]劉剛.淺談技師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J].機械工程(自動化教育).2015年11期
[2]曹春霞.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現代機電工程.2014年08期
【關鍵詞】電氣技術;模塊式一體化;教學探索
一、“模塊式一體化”教學實施過程
(一)成立課題小組,制定工作計劃。
學校成立了電氣技術應用專業"模塊式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實施課題組,教務科、教研室、實習工廠等部分負責人擔任課題組組長和副組長,電氣教研組骨干教師擔任成員,并負責定制工作計劃及具體的研究和實施方案。
(二)課題研究工作。
1.確定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專業教學培養目標。根據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和社會需求以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就業為導向,制定一體化培養目標,將學生所學專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分成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有核心技能和輔助技能,各技術模塊又都具體理論和技術要求。根據縱向分等級,橫向分功能的原則來劃分等級模塊和功能模塊。每個等級模塊從簡單到復雜,縮短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使教學更加科學系統化。每個教學功能模塊相對獨立,可以進行積木式多重組合,靈活多變。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教學層次需要來編排,對行業中出現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可以隨時建立新的模塊添加進去。
2.課程模塊基本結構。根據確立的專業教學培養目標,考慮生源素質參差不齊的實際,結合專業理論,操作技能的特點,設立文化基礎課程、基本技能模塊,專業課程三大模塊。專業課程模塊是主體。專業課程模塊分為電工基本功,電力拖動控制線路,工廠供電,電機與變壓器,照明安裝,五個子模塊,每個子模塊由若干個課題組成,它們既相互獨立,又互相關聯。
3.課程模塊的特點。
(1)突出能力培養 。緊緊圍繞專業教學培養目標設置模塊,強調在傳授知識、操作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2)理解深刻立體。各模塊教學內容層次分明。教學內容安排先易后難、由淺至深、由簡至繁循序漸進原則,并打破學科系統編排的課程內容,以課題為中心,將涉及到的各門學科知識編排在一起,不同學科的知識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便于學生集中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突出實踐性和先進性。模塊教學內容結合生產實際,注重將生產實踐中普遍應用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材料技術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來,使學生在學校既能學習到扎實的基本功,又能了解到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水平,確保學生學到知識、技能及培養起來的職業能力就是當前生產實踐中所需的,從而保證學生能很快適應企業工作,很快達到企業技術要求。
(4)強化技能教學。打破多年來重理論,輕技能培訓的傳統,樹立專業理論知識教學為技能訓練教學服務,為職業能力培養服務的新觀念。加大技能教學內容比重,對于理論知識強干弱枝,以必需、夠用為度,學生在操作技能訓練中體驗印證理論知識,使理論知識易于理解和吸收;注重理論知識對實際操作技能訓練發揮指導作用,原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都做了大幅度調整。
4.開發出一套模塊式一體化教材。為配合實施一體化教學工作,我校組織電工專業教師及時編寫了電類專業"模塊式一體化”的校本教材,有《電工基本知識與技能訓練》(包含電工安全知識、電工儀表使用、電工工藝等),《常用電氣設備的安裝與維修》等。
5.教師“一體化”。實施模塊“一體化”教學模式,必須有一支即懂得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技能訓練的“一體化”師資力量。我校將電氣理論教研組、實習教研組合并成電氣設備安裝教研組,理論、實習教師按模塊分小組辦公,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備課,共同帶班。利用業余時間或假期時間對理論老師進行專項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創造機會讓實習老師多上理論課,增強他們理論課教學的能力。
6.運用行為導向教學方法實施一體化教學。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教學方法必須改革。主要方式是推廣行為導向教學法。教師的角色由過去課堂教學的主要講授者,變成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這一教學法以職業活動為導向,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由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行為變為學生的主動探索行為,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逐步培養職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實施“模塊式一體化”教學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促進了教師能力的轉變。
在一體化教學實踐中,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理論到實際操作,均需具備足夠的能力,這是實行一體化教學成敗的關鍵。這就要求原來的專業理論教師要多深入生產第一線,加強實踐,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實習指導教師則需要提高文化和專業理論水平,鉆研教材和教學理論,掌握各種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在授課過程中進行規范、準確的操作演示,才能成為所謂“雙師型”教師。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培訓,我校的很多專業教師已把理論、實操兩種融為一體,基本通過講師/技師的“雙師”評定,有效地促進了教改的步伐。
(二)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模塊式一體化”教學模式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一體化教學實施幾年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從以前上理論課時老師口若懸河講演而學生昏昏欲睡的狀況,轉變成現在學生直接參與教學,主動進行技能訓練,幾乎每個實訓室都出現了放學了學生還和老師在討論的情況。這幾年在中級電工考證的應知考核和應會考核中,我校學生的合格率從80%提高到93%以上,可見一體化教學確實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三)解決了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相結合的問題。
一體化教學模式使技能操作訓練與專業理論高度統一,緊密銜接,學生有機會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反復對照理解。由于運用了感知記憶、理解記憶、運動記憶等促進記憶的方法,解決了以前理論教學與實際教學相脫節的現象,大大提高了理論教學的效果。
(四)產生輻射效應,加快了我校專業建設的步伐。
電氣技術應用實施“模塊式一體化”教學模式帶來的變化,在我校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他專業看到這一現代化教學模式的成效,備受鼓舞,積極投入到專業建設中。他們運用這種新理念,針對其專業的實際情況,調整了專業教學計劃,越來越多的專業教研組正著手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一體化教學工作研究計劃,為實施這一模式創造條件。
三、體會
1.該教學法可使技能操作訓練與專業理論相對應,緊密銜接,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理想與感性的同步認識。
2.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的反復交叉,內容不斷更新,學生有新鮮感。理論指導下的技能訓練,能使學生感覺學到了實在的本領,自信心增強,教學效果提高。
3.“模塊式一體化”教學加強了師生的直接接觸,教師能比較直觀的了解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于切合實際地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導、因材施教,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四、建議
1.各模塊間知識的銜接、時間的安排及教師的分配有一定難度,要根據教師和學生的反映以及教學的實際狀況,及時進行調整、優化和完善。
2.模塊化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雙師素質,既會講專業理論,又熟悉操作技能,要加大相應培訓力度,為教師盡快轉型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 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早期;腦脊液細胞學
腦膜炎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一種炎性疾病, 主要是中樞神經系統受到細菌或者病毒侵襲而發生的, 其起病急、臨床癥狀嚴重, 容易發生漏診和誤診, 引起嚴重的后果[1]。有效的鑒別和診斷腦膜炎, 為指導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及時的理論依據, 是潛江市二醫院神經內科研究的熱點問題。作者通過對本院收治的40例腦膜炎病例臨床資料進行匯總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2月~2012年4月神經內科收治的腦膜炎病例40例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齡19~69歲, 平均年齡(40.3±10.2)歲,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頭痛、發熱、嘔吐等臨床癥狀, 抽搐5例, 意識障礙12例, 昏迷5例。依據腦膜炎感染來源不同分為結核性腦膜炎20例和病毒性腦膜炎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提示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腦膜炎患者均為急性早期, 入院24 h內進行腰穿, 留取腦脊液2 ml, 對其常規和白蛋白進行測定。采用自然沉淀法, 等到腦脊液涂片的玻片干燥后, 進行MGG染色, 顯微鏡下觀察腦脊液細胞情況。對每張玻片進行標準的鏡檢掃視, 根據富式計算法對細胞數進行計算。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種腦膜炎患者腦脊液各細胞百分比情況:主要觀察小淋巴細胞、大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轉化淋巴細胞、激活單核細胞、漿細胞等細胞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建立數據庫, 對兩組腦膜炎患者的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進行分析, P
2 結果
兩種腦膜炎患者腦脊液各細胞百分比情況(如表1)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嗜中性粒細胞反應相對明顯, 其嗜中性粒細胞所占比例明顯高于病毒性腦膜炎患者, 而病毒性腦膜炎患者雖然也有噬中性粒細胞反應, P
3 討論
結核性腦膜炎按照病程可以分為早期、中期、晚期, 其中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 結核菌在早期的檢出率又較低, 給診斷帶來較大的困難, 很容易誤診為病毒性腦膜炎, 延誤了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的最佳時機[2]。選擇有效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方式, 有效的區分結核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膜炎成為本科室研究的熱點問題[3]。腦脊液細胞學可以判斷病情轉歸,絕大部分隨著病情好轉,中性粒細胞或異形淋巴細胞逐漸下降,小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比例接近正常,符合Rhem氏交叉現象。結核性腦膜炎是結核菌通過血行播散引起, 其以原發性結核的縱隔淋巴結干酪樣壞死物進入血管或者腦結核瘤干酪灶直接蔓延對腦膜侵犯而引起的[4]。其腦脊液早期主要以嗜中性粒細胞所占比例較高。病毒性腦膜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腦膜和腦實質發生炎性反應。一般病毒進入人體先進入血液, 逐步從血液侵犯全身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病毒性腦膜炎患者急性期的嗜中性粒細胞比例也較高, 但是很快會以淋巴細胞反應為主, 進而出現混合細胞反應。本研究通過對本院收治的結核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細胞學情況進行分析比較, 結果表明, 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嗜中性粒細胞反應相對明顯, 其嗜中性粒細胞所占比例明顯高于病毒性腦膜炎患者, 而病毒性腦膜炎患者雖然也有噬中性粒細胞反應的, 但是其很快以淋巴細胞所占比例增高為表現。綜上所述, 通過早期結核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膜炎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比較可以為兩種腦膜炎鑒別診斷提供可靠地理論依據, 為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莎莉亞, 李紅艷, 趙進.結核性腦膜炎與病毒性腦膜炎早期腦脊液細胞學的變化對照觀察. 新疆醫學, 2005,35(1):74-75.
[2] 李陳渝, 李光勤, 秦楓.結核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炎患者的血腦屏障破壞與腦脊液蛋白質指數變化.重慶醫科大學學報, 2008,33(1):85-86.
一、企業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自從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后,在經濟水平不但得以提高的同時,也使得我國面臨了較強的競爭壓力。并且,人們在企業信息化模式的推動下,使得自身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都在不斷發生變化。使人們真正意義上的從以前的農業社會逐漸轉化為經濟型社會,讓人們從思想觀念上對企業信息化模式有了一個本質的區別。同時,企業信息化又是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下所形成的,它是世界與社會共同發展的產物。在新世紀競爭壓力的推動下,一個企業若想在世界上站穩、變強,就必須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而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是促進這一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的首要方法。
二、我國會計教學模式研究現狀
由于信息化技術在我國企業會計及管理方面的使用率較高,使得傳統會計的運用方式已經逐漸被信息化技術所替代。但也正是由于這種新技術的出現,才使人們對會計教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與會計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異,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為主,并且,教師的教學方式及教學理念仍然保持著傳統會計教學的思維模式。所以,在傳統教學方式中培養出來的人才很難適應、融入到信息時代中。所以,分析研究我國當前的會計教學現狀及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只注重理論,缺乏實踐
會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它不僅要求會計工作者要有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還要有超強的實踐經驗與能力。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將課本上所學習到的知識通過生活實踐使其得以鞏固與升華。但是,在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只注重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只重理論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學校對實踐教學的認識不足,且沒有固定合作的實習基地。到實習時間時,學生很難找到單位去實習。由于學校長時間的不重視、學生自己能力有限,從而導致學生在思想上也對這一實踐教學有所懈怠。另一方面,教師對實踐教學的指導力不夠。并且教師缺乏與企業溝通的能力,導致學生在實行過程中很難掌握到專業的技能。因此,形成了學生與市場企業會計相脫軌的局面。
2.教學方式落后
在我國眾多的會計培訓學校中,教師仍在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為主,教師很難在課后對學生進行輔導。且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缺乏與學生互動的能力,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也難以發現其中的樂趣,缺乏新鮮感。并且,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導致學生只重視專業知識,而對忽略了實踐能力。
3.對信息化的會計教學缺乏認識
在人們傳統的思想觀念里總認為,會計工作就是經常跟錢打交道的,所以也就認為會計教學就是跟數字、公式、管理有關的“工具”性教學。其實,人們并沒有對新時代的會計教學的認識是片面的。事實上,對企業信息資源的管理與業務流程的規劃,進行整體性的創新與優化的工作模式,并將這種工作模式運用到會計教學中來的方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會計信息化教學模式。由于,人們長時間的受“工具性”教學模式的影響較深,使得人們對真正意義上的會計信息化教學認識比較片面、對會計信息化教學與其他專業的整合度不夠。正是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才使得會計教學與新世紀所需的會計專業人才標準相脫離。
三、信息化會計教學模式改革措施
1.豐富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它包括:知識儲備量、教師隊伍的建立、教學設備、教學經驗等各個環節。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會計教學更應使教學資源得到豐富與優化。例如,學校可以增加信息化教學實驗課、建立師資力量較強的教師隊伍、培養一批具有高水平會計信息技術的教師隊伍等,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會計信息化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能有效的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轉變教學觀念
以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依據,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時,應適當的加入信息技術與會計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技術等新的會計信息化知識。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先對這一信息化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從而使信息技術與會計知識有效的融入一體,提高教學效率與實用性。所以,要使得會計行業的發展進入信息化時代,教師對會計教學觀念的轉變也是尤為重要的。
3.教師要有正確的教學目標
眾所周知,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科技非常發達的年代。正是在這種高科技水平影響的驅使下,才使得我國的會計行業也越來越重視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在這一發展要求下,教師才更應從傳統的教學目標中走出來,樹立一個新的、正確的教學目標。因為在現代會計行業的發展中,企業需要的是對會計軟件、應用系統、管理系統等程序都比較熟悉的高科技人才,而以往教師對學生所采用的教學目標已經不符合現代會計行業發展的要求。同時,現代的會計行業對會計專業的學生要求是極為嚴格的,例如,要求學生要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超越自我的學習精神等。而這些專業素質及自身素質的提高都是在教師正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所實現的。所以,教師要以正確的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在這種教學目標下完善自我,體現自己的人身價值。
4.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這些話語的提出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因為會計原本就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它課程里面的公式運用、模擬操作、管理程序等這些信息化的理論課程,都是需要在實踐中完成的。即便學生對這些公式達到了熟記于心的程度,但不會使用也是枉然。由于學生在書本上學到的都是些死板的知識,學生也只是記住了它的概念、公式,而沒有將這些死板的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因此,才會出現剛步入工作崗位的畢業生卻要從頭再學習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學習的機會,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將課本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來,讓學生從實踐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及時改正。這不僅是學生在實踐中對自己專業知識進行鞏固的一種有效方式,更是學生通過實踐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徑。
【摘要】
目的 探討兔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清和腦脊液(CSF)中S100B蛋白的變化及其意義。方法 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動物隨機分為正常組、穿刺組、鹽水對照組和SAH組,正常組于飼養觀察3d后取其血清及CSF,其余各組分別于建模后1h、3d、5d、7d、10d取血清及腦脊液。應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各組血清及CSF中S100B蛋白的濃度。數據結果應用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處理。結果 SAH組血清及CSF中S100B蛋白濃度在各個時間點均明顯高于其余3組(P=0),并呈現血清S100B蛋白濃度于SAH后1h即開始升高,3~5d達到高峰后逐漸恢復,而CSF中S100B則于SAH后1h升高后稍下降;再于5~7d第二次達到高峰的變化。鹽水組則呈現血清和CSF中S100B蛋白于造模后1h高于穿刺組及正常組(P
【關鍵詞】 蛛網膜下腔出血 S100B蛋白 血腦屏障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hanges of the S100B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serum and 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in rabbit model and their significance. Methods Rabbit SAH model was induced by the cisterna magna puncture and injection two times of autogeneic blood into the cisterna magna. The animals were pided randomly into SAH group, saline group, puncture group and blank group. The serum and CSF were taken in blank group after 3 days breeding. At 1h, 3d, 5d, 7d and 10d after the first infusion, the serum and CSF of the other groups were taken. ELISA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S100B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serum and CSF. The result data was analyzed by software SPSS13.0. Results S100B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serum and CSF of SAH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P=0). S100B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serum ascended from 1h after SAH, reached the peak at 3~5d after SAH, and then descended slowly. S100B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CSF ascended from 1h after SAH, then slightly descended, ascended and reached the peak at 5~7d after SAH, and then descended slowly. S100B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serum and CSF of salin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uncture group and blank group from 1h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 (P
KEY WORD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100B protein; bloodbrain barrier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一種常見的出血性腦血管病[1]。該病常可導致顱內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其中腦血管痙攣(cerebral vasospasm, CVS)繼發的腦缺血是最常見的病理變化。另外,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損害可引起血漿中很多有害物質進入腦組織,加重SAH后腦組織水腫,在SAH后的發病過程中亦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對BBB的研究主要是觀察其結構的變化。本研究通過檢測實驗性兔SAH后血清和腦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中S100B蛋白濃度的變化,旨在探討SAH后BBB的功能改變及其S100B蛋白在SAH后的變化規律及其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實驗動物為雄性日本大耳白兔80只,健康狀況良好,體重2.0~3.0kg,在相同的條件及環境中(飼料和溫度均相同)飼養3d后進行實驗。所有實驗用兔均購自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
實驗試劑及藥品:S100B蛋白ELISA試劑盒購自第四軍醫大學生理學教研室;40g/L多聚甲醛灌注液和250g/L烏拉坦溶液購自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器材科;利多卡因注射液及5.5號頭皮針由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提供。
1.2 實驗分組
動物隨機分組,其中SAH模型組25只,鹽水對照組25只,穿刺對照組25只,空白對照組5只。SAH模型組、鹽水組和穿刺對照組根據建立模型后的不同時間段分為5個亞組,分別是:建模后的1h、3d、5d、7d、10d組。空白對照組取5只檢測血清及CSF中S100B蛋白的正常濃度。
1.3 動物模型的建立
采用常規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2]。剪去頭皮針外套管少許,自制固定穿刺深度為5~7mm的5.5號頭皮針,兔枕部剃毛消毒后俯臥位,取穿刺針以與軀體成角30°于環枕間隙穿刺枕大池,穿刺深度自5mm開始,至輕負壓回抽見清亮CSF流出為穿刺成功,取耳中動脈非抗凝血1.5mL/kg,0.5mL/s注入枕大池,頭低位放置30min。首次注血后48h按注血量1mL/kg重復以上操作。
1.4 標本取材
所有大耳白兔飼養到預定時間后,自耳中動脈取動脈血5mL,置于離心機內3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置于-70℃低溫冰箱保存待測。頭皮針穿刺枕大池取CSF 2mL,置于-70℃低溫冰箱保存待測。然后用40g/L多聚甲醛灌流固定腦組織觀察大體標本。用ELISA方法檢測血清及CSF標本中S100B蛋白的濃度,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差異采用單因變量多因素方差分析、LCD檢驗,組內差異采用LSD法。以P
2 結果
2.1 SAH模型組的大體觀察
SAH組動物腦組織在1h可見廣泛的SAH,3、5、7d可見枕大池、基底池附近及基底動脈周圍明顯血凝塊,隨時間推移,血凝塊逐漸消退,到10d時,枕大池、基底池及基底動脈周圍血凝塊已基本消失,僅存少量SAH。
2.2 血清S100B蛋白濃度的變化
SAH組血清S100B蛋白濃度于造模后1h即開始升高,明顯高于正常組、穿刺組、鹽水組(P
2.3 CSF中S100B蛋白濃度的變化
SAH組CSF中S100B蛋白自1h開始升高,明顯高于正常組、穿刺組、鹽水組(P
2.4 血清及CSF中S100B蛋白濃度變化的比較
分析比較血清及CSF中S100B蛋白濃度的變化,可以看出:①血清及CSF中S100B蛋白于SAH后均立即升高并明顯高于鹽水組和正常組;②血清S100B蛋白于SAH后3~5d達到高峰,CSF中S100B蛋白則在輕微下降后于SAH后5~7d達到高峰;③鹽水對照組于造模后輕微升高后即逐漸下降。SAH后血清和CSF中S100B蛋白的動態變化見圖1。
3 討 論
S100B蛋白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個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特異性組織生化標志物。在人及哺乳動物,S100B蛋白特異性地表達于CNS神經膠質細胞中,因而被認為是腦特異性蛋白。正常情況下,S100B蛋白的表達水平受到精確的調控,當BBB結構完整、功能正常時,S100B蛋白不能通過BBB,故血中水平極低,而僅出現在CSF。只有在BBB受到損傷時,S100B才能通過受損的BBB進入血液,血中S100B蛋白明顯升高[35]。故此,現在研究認為血清S100B蛋白可能是BBB開放的標志物,它是反映BBB損傷較為特異和敏感的指標[3]。
從本實驗結果可以看出:①血清S100B蛋白在SAH后1h開始明顯升高,于3~5d達到高峰,至10d恢復至正常。馮華等[6]在使用激光多普勒技術及電鏡對大鼠SAH后局部腦血流量和BBB超微結構觀察的研究中發現,大鼠BBB的損傷始于SAH后早期,于12~24h達到高峰,并持續較長的時間。謝宗義等[7]在使用伊文氏藍和電鏡觀察大鼠SAH后BBB損傷時發現BBB的通透性改變在24~60h內發生,36h達到高峰。而GERMANO等[8]研究報道,BBB通透性在SAH后36h開始增加,于48h達最高峰,至72h恢復正常。雖然研究結果存在差異,但都表現出相同的變化趨勢,即SAH后BBB的損傷始于急性期,且能自我修復。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實驗采用的物種、動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不一致有關。另外,結合本研究結果CSF中S100B蛋白濃度的變化,考慮當BBB損傷達到高峰后腦損傷進一步加重,CSF中S100B蛋白繼續升高,從而使透過BBB進入血液的S100B蛋白顯著增加,使血清S100B蛋白在時間上表現出輕度的延遲。故在SAH后早期或腦損傷較輕時,血清S100B蛋白可以敏感的反映BBB的開放,其濃度變化與BBB的開放程度呈正相關。而當SAH后腦損傷較嚴重時,血清S100B蛋白的濃度是BBB通透性增加和腦損傷致S100B蛋白釋放增加共同作用的結果。②SAH后急性期BBB損傷的機制十分復雜。一般認為顱內壓在SAH后所引起的腦灌注壓的改變是短暫而有限的,故顱內壓在SAH后BBB的損傷中所起作用有限[9]。但褚曉凡等[10]研究認為顱高壓是SAH后BBB損傷的主要因素。本實驗SAH組S100B蛋白明顯高于其他3組,考慮在SAH后急性期BBB的損傷中,蛛網膜下腔的積血及其產物、以及顱高壓均起著作用,且以蛛網膜下腔的積血及其產物刺激為主,而鹽水組在造模后早期也出現S100B蛋白升高,可能與顱高壓有關。
綜上所述,SAH后血清與CSF中S100B蛋白濃度呈明顯的動態變化,測定血清與CSF中S100B蛋白濃度對判斷SAH后BBB的病理生理改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DUMONT A, DUMONT R, CHOW M, et al.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uttive role of inflammation [J]. Neurosurgery, 2003, 53(1):123133.
[2]宋錦寧,梁琦,張明,等. 兔實驗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超微結構的病理特征與動態變化 [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7, 28(4):388391.
[3]KAPURAL M, KRIZANACBENGEZ L, BARNETT G, et al. Serum S100beta as a possible marker of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J]. Brain Res, 2002, 940(12):102104.
[4]ROTHERMUNDT M, PETERS M, PREHN JH, et al. S100B in brain damage and neurodegeneration [J]. Microsc Res Tech, 2003, 60(6):614621.
[5]KANNER AA, MARCHI N, FAZIO V, et al. Serum S100beta: a noninvasive marker of bloodbrain barrier function and brain lesions [J]. Cancer, 2003, 97(11):28062813.
[6]馮華,王憲榮,章翔,等. 大鼠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局部血流量與血腦屏障動態變化 [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02, 18(4):242245.
[7]謝宗義,馬穎,程遠. 大鼠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血腦屏障通透性變化 [J].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07, 29(9):834836.
[8]GERMANO A, AVELLA D, IMPERATORE C, et al. Timecourse of blood 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changes after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J]. Acta Neurochir(wien), 2000, 142(5):575580.
關鍵詞:汽車檢測與維修;模塊化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6)10-0053-04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度程度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正呈良好態勢快速發展,但由于傳統教學模式不夠靈活,培養出的適合社會需求和市場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相對較少。專業模塊化教學是現階段職業教育普遍認可的教育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全方位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最終目標。模塊化教學的教法與學法均強調知行一體,是集中師資、場地、設備等資源學習理論知識和培訓操作技能相輔相成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模塊化教學的建設實施,通過市場人才需求分析,崗位能力分析,結合課程的知識點進行課程建設。鶴壁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汽車工程系以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為試點探索實施了模塊化教學,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共同探索解決。
一、模塊化教學實施過程
(一)確立專業模塊化教學目標
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實施模塊化教學,宗旨是服務各層次的職業類學生,實現中職到高職、高職到本科的快速銜接,促進職業教育聯合辦學模式發展。也可承接汽車技能社會培訓,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實施模塊化教學,建立淘汰機制,進一步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維修、服務能力,使就業率提升,就業質量明顯提高,自主創業人數明顯提高,形成專業特色,提升汽車類職業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品牌形象。
(二)專業模塊設置
模塊設置要立足于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培養目標,以職業素養和能力本位為出發點。汽車工程系針對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不同層次、不同學制的學生使用一套教學資源進行不同層次的模塊化教學。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模塊設置遵循實用性和系統性原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遵循模塊設置與技能考核原則,根據培養目標將專業教學內容分為九個模塊(見表1),各模塊的時間分配按模塊復雜程度和難易程度劃分。
將學生分成9組,分別進入9個模塊學習,各模塊同時開始同時結束,學生輪替循環進行各模塊的學習。學生進入模塊,教師告知本模塊的操作規程、安全事項、學習要求和考核要求。學生正常學完9個模塊共需72周,剩余時間為論文、就業指導模塊。2學年在校學習期間結束。
(三)模塊化課堂教學實施
教學方法采用項目教學法,以實操為主,理論為輔,理實結合一體化式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實行分組管理,采用組組競爭、人人競爭的學習方式,將壓力施加于每一位學生身上。最大程度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令學生做到自覺學習,自我約束,文明規范。
每個教學模塊在相應的模塊教學區實施,并將其分成若干個教學任務,每一個教學任務在實施前,教師須完成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案,學生須完成對應的學習計劃,選定學習方法。任務結束,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生表現填寫評估單,評價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要進行自我評價。一個完整的模塊學習結束后,請第三方進行測評,并進行學習成果展示。
二、模塊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模塊化課程體系建立問題
實施模塊化教學改革,要具體解決“理論脫離實際”的難題,就必須打破傳統學科教學體系,建立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破舊立新,是實施模塊化教學的核心難題。模塊化課程體系建立要考慮培養目標是否明確,課程體系主線是否明確,課程體系實施過程與行業是否脫軌。新的課程體系要顧及不同學制、不同層次的學生,要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促進課程不斷優化,能指導新且具體的問題。課程體系的是否健全,影響模塊化教學推進速度和實施質量。
(二)模塊化教材問題
相應的模塊化教材對教學能否實施也尤為重要。目前,各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模塊化教學各自為政,專業、行業內沒有出臺權威且標準的模塊內容,這導致模塊化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這給專業教學造成很多障礙,影響了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模塊化教學改革的速度、廣度和深度。
(三)模塊化教學設施問題
模塊化教學強調學生 “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這對教學硬件的投入要求較高,教學設備、教學軟件、檢修設備工具和耗材的質量和數量要有保證,教學軟、硬件的先進性及配套性要有保證,教學場地(實訓室和理論教室)及多媒體設備要有保證,多媒體教學資源要有保證,這樣,才能較好地實施模塊化教學。
(四)模塊化教學師資問題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執行者、指揮協調者。模塊化教學對專業教師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是幫助專業教師更加專業化和精英化,挑戰是新的教學模式下的適應性。模塊化教學要求“雙師型”師資的職業技術能力和水平更高,模塊化教學要求專業教師更新專業理念、更新專業知識、更新專業教學方式方法,模塊化實施要求專業教師理論通、善操作且有實際企業工作經驗。
(五)模塊之間的銜接問題
模塊化教學實施過程中發現,模塊與模塊之間是各自獨立的環節,相互之間的聯系不緊密。模塊與模塊教學之間沒有銜接的過程,很難把不同的模塊聯系在一起,這對專業知識體系的建立有一定影響,部分簡單問題,反而會混淆。
(六)模塊內容難易不均問題
由于各模塊的難度不一,各模塊同時開始,有些學生一開始就學習難度較大的模塊,沒用相關理論基礎。
三、模塊化教學改進策略
(一)建立靈活多變的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建立是實現模塊化教學的重要保障。不同模塊之間包含相互關聯的課程,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可以初步構建自己的知識能力結構。
基于行業企業的技術發展建立的課程體系。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的建立,須對當下行業、企業市場進行調查分析,確定相應模塊的具體目標,明確各模塊各任務應知應會的內容,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并行,綜合各種教學組織形式實現教學效果。
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要靈活。為滿足不同學制、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需要,為實現中高職、高職到本科教學銜接及學歷提升,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不同類型的學生在學習同一模塊時要在難易程度、知識深度、掌握熟練程度等方面有所區別,形成層層遞進的教學長效機制。汽車檢測與維修的不同模塊,以發動機電控模塊舉例說明本模塊具體對應課程及任務分解如圖1 所示。
(二)校企聯合編寫模塊化教材
教材建設是職業院校專業內涵建設、專業特色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教材質量的高低是培養優秀人才的保證。建立以職業崗位技能為本位的新教材體系,是當今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的趨勢。通過長期的實踐,我們深知高技能人才培養需要依托企業,校企聯合開發模塊化教學教材,教材的開發編寫由汽車維修企業的有一定學歷層次高級技術人員和學院專業教師共同完成,結合二者的優勢,彌補相互不足,共同開發制定教材大綱。模塊化教學的教材編寫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崗位技能為目標,秉承夠用、實用原則,更新教育理念,創造性的體現實踐能力培養,注重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準確把握模塊化課程體系及崗位能力標準,體現模塊化課程教學理念,緊扣模塊教學目標。我們要明確,職業教育模塊化教學培養的應用型人才不是去做研究,也不是簡單的一線操作工人,而是既能從事生產又能解決生產設備及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可以將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學生應掌握的技能等級考試內容、崗位技能要求按照各大模塊分成具體學習任務,進行任務編寫后匯總成獨立模塊教材。編寫過程中,遇到技術問題,須邀請企業專家進行探討,初稿完成后請行業專家和企業技術專家共同審定,以保證教材能夠結合當下的新技術,避免閉門造車情況出現。教材內容的編排與呈現要以學生能夠接受,樂于參與并能促進思考、拓展眼界、激發興趣為目的,為學生創造出一個生機盎然的模塊學習空間。
(三)完善模塊化教學場地及配套設施
教學場地及配套設施應能滿足基本技能訓練、崗位技能訓練、創新綜合訓練三個層次,互成體系,層層遞進。
以汽車維修工程實訓中心為核心,建設模塊化理實一體化實訓室,通過有計劃和側重點的投入建設經費,確保建設有真實過程的訓練學習環境。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掌握專業技能,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場地及配套設施要接近企業的真實環境且適于教學的開展,技術應與企業現狀同步且適當超前,以適應汽車檢測與維修行業在技術、工藝及規范等方面的發展創新能力,并能以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為核心且能提供專業群平臺,實物教學與計算機輔助相結合。對現有的實訓車間和一體化教室進行統一的設計和規劃,按照上述九大模塊建設模塊化的理實一體化教室。現已建成汽車發動機模塊一體化教室、汽車底盤模塊一體化教室、汽車電氣模塊一體化教室、汽車發動機電控模塊一體化教室、汽車整車檢測與維修模塊一體化教室等。各個一體化教室按照模塊負責專業教師及企業兼職教師的要求進行工位配備,設備、工具、耗材、教學軟件及教學資源進行配置,要求滿足本模塊教學的實施。
(四)建設專兼職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打破企業、學校用人界限,采用專職+兼職、技師(工程師)+教師的方式聘用教學人員,同時積極引進和培養“雙師型”教師,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和學位進修、技能資格認證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實行專業教學管理和企業實踐的雙教研室主任制度,聘用企業一線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能手作為兼職導師,滿足模塊化教學與企業崗位對接需求。同時,派骨干教師到企業參加崗位能力調研,通過學習和培訓,提升“雙師”素質。多管齊下,建設適合模塊化教學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五)引入過渡性課程及學制互補
對于模塊間的銜接與難易不均問題,在開學初期,未實施模塊教學前引入汽車概論和汽車認識實習環節,先建立基礎的專業整體性概念,為后續模塊銜接做鋪墊。在一個模塊實施后,安排整車教學模塊課程,讓學生走出獨立學習模塊,進行各個模塊之間的交流和組合。可以把汽車模塊分解成各獨立模塊再組合,這樣把汽車發動機、汽車變速器、汽車底盤、汽車空調等有機聯系到一起,形成整車概念,這樣既鞏固了模塊教學內容,也將不同模塊有效銜接到一起,也解決了難易不均問題。再者,如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有三年制和五年制之別,三年制大專未接觸過專業知識學習,可從簡單、基礎的模塊開始,五年制學生在大專階段已經學習過基礎層次的專業課,因此可以直接從復雜的、難度較大的模塊開始,這也有效避免了難易不均的問題。
汽車檢測與維修模塊化教學的實施,提升了學生的崗位技能水平,提高了專業教師教學能力和技能水平,技能鑒定的通過率、企業滿意度明顯上升。
參考文獻:
[1]喬仁銘,任珊.有關動畫專業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構筑研究[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2(22):75-16.
關鍵詞: 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 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
一、引言
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已經進入轉型與提升階段,在這個時期,作為高職教育發展抓手的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已越來越深入人心。通過校企共建合作,可建立“教學工廠”,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推廣具有生產性、工程性、實踐性的訓練項目,以開展項目化教學的教學改革,加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極大地提高高職教育的育人質量與社會認可度。
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積極投入到校企合作共建的活動中,但是在實際運行操作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方面存在的問題。
1.學校對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認識還不足,認為簡單地將學生推到企業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見的就是“頂崗實習”。
2.教師對校企合作的認識深度不夠,對教師下企業實踐有抵觸情緒,而且在教師的考核業績、工作量計算上也沒有得到體現,所以推進起來比較困難。
3.高職院校自身優勢不夠明顯,本科院校有科研優勢、技術服務優勢和學術圈優勢,能夠吸引知名企業進行合作,而高職院校的科研與技術服務能力比較差,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又比較重,所以很難吸引企業。
(二)企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1.企業往往對校企合作的準備工作不足,盲目接受頂崗實習的學生,在具體工作崗位上通常只安排一些技術低層次的工作,學生只能學到一些皮毛,對一些核心技術掌握不牢。
2.很多企業過于追求經濟利益,沒有認識到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是企業的責任,導致最終的校企合作還是停留在遴選自己滿意的人才上。
三、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
我院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從2002年招生以來,已有多年的教學實踐沉淀,也在不斷地與周邊的行業企業進行互動,尋求合作的機會,實現互惠雙贏,但是效果總是不太理想。所以我們一直在不斷地思考如何深入推進這項工作。
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是培養以現代化的高層建筑和高檔社區為工作背景,面向智能化弱電工程施工類、維保類企業,從事建筑安防系統、建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建筑設備控制系統、建筑網絡與通信設施系統、綜合布線系統等智能化弱電系統施工、調試、運行、維保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該專業是一個工程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而且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專業,設備多、散、雜,且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學校一次性投資建設實訓中心多年無法更新替代實訓設備,導致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都比較陳舊,很難跟上企業對新型設備使用的腳步,所以光依靠學校的力量建設的話比較困難,可見該專業進行校企共建合作的意義非常大。
四、如何推進該專業的校企合作
(一)以互惠互贏為基礎,讓利于企業。
學校是社會公益類單位,企業是盈利性單位,在合作前期為了充分調動與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學院可以讓利于企業。比如可以提供場地為企業培訓員工,利用學校的實驗實訓儀器為企業研發提供支持,優先為合作企業提供優秀的頂崗實習的畢業生,以適應樓宇智能化工程項目對現場施工人員的彈性需求,樓宇智能化行業是隸屬于建筑機電安裝大類,項目實施對人員的需求量彈性變化很大,在當前勞務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學校的優良資源應該為企業提供很大的便利,學校還可以為企業進行品牌推廣。
(二)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激勵機制。
首先學校要專門建立校企合作工作辦公室,有學校領導牽頭會同當地的行業企業協會,有專門的立校企合作工作辦公室主任負責,各系部各專業要成立自己的校企合作辦公室并由專人負責。其次要規范校企合作文件的制訂,與合作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書,明確雙方的權利與職責。再次學校要出臺一系列鼓勵教師開展校企合作的激勵政策,對工作優秀的教師要有專門的表彰,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的工作崗位就是面向工程一線,工作環境相對較差,可以適當加大對教師的補貼力度,比如樓宇專業的教師在現場參與指導學生的可以酌情補貼工作量,如果在工作過程表現優秀的可以得到學院專門的表彰基金。
(三)體現學院自身優勢,吸引企業主動合作。
長期依賴企業幫助,沒有自身優勢,這種校企合作是不能長久的,學校一定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不斷挖掘自身的優勢吸引企業,比如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是多學科、多專業交叉性很強的專業,企業員工通常沒有完善而全面的知識結構,而學校各專業可以相互的補充,為企業解決一些問題。樓宇專業是工程類專業,對現場施工的人員數量彈性很大,學校有穩定的生源,可以滿足企業對員工數量的需求。
(四)深入企業進行文化交流,實現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不光可以實現技術層面上的融合,更深入的是可以進行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學校可以采用企業對員工的管理模式,按企業員工的要求進行考核,比如實現實訓場所的5S管理。校園文化也可以走進企業,比如定期舉行聯誼會,促進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在這期間兩者可以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基礎,為校企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改變實訓室形態,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
學校可以根據校企合作的要求,從改變實訓室形態入手,對實訓環境進行改造,破除原有格局,對于樓宇智能化專業來說可以以實訓室作為智能建筑對象來建設,對實訓室的門禁系統、防盜防入侵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照明控制系統進行工程化的改造,符合企業工程施工的規范與要求,與企業實現無縫化融接。企業也可以配備一些實訓裝備,讓教師參與指導實訓。
五、結語
校企合作沒有一套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每個學校都有自身的特色與情況,每個專業都有自身的特色,只有在各自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探索與完善,所以校企合作這種辦學模式的探索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參考文獻:
[1]丁金昌,童衛軍,黃兆信.高職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創新.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7).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關鍵詞 石墨烯;室溫離子液體;尿酸;電化學傳感器
1 引 言
2004年,英國Manchester大學Geim等發現了石墨烯(Graphene),它具有完美的兩維周期平面結構, 兼有石墨和碳納米管等材料的一些優良性質, 例如高熱導性和高機械強度, 更為奇特之處是它具有獨特的電子結構和電學性質[1-3]。未修飾的石墨烯在水和其它常見有機溶液中的溶解能力非常差。大量的探索性的工作發現,經過功能化的石墨烯,不僅其溶解性顯著改善,而且通過繼承被修飾物的特性,還賦予了石墨烯新的物理化學性質[4,5]。近年來,很多文章報道了將生物活性分子共價鍵合到石墨烯表面,用于生物分析的研究,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石墨烯 生物分子復合納米結構在生物化學領域有望成為具有重要應用潛能的分析材料[6,7]。
室溫離子液體(IL)具有保持和促進蛋白質活性的能力,近年來已在生物和生物電化學領域中引起越來多的關注[8,9]。IL 是一種環境友好試劑,在室溫時完全由離子組成,具有一定的粘度和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例如高的熱穩定性、較小的蒸汽壓和相對較高的離子導電性。尤為重要的是,其具有較好的電化學穩定性和保持甚至提高酶的生物活性的能力,使IL 在生物及生物電化學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本研究采用石墨烯與離子液體,通過簡單的研磨可非常容易地將石墨烯分散均勻。IL GNs復合物可作為一種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電子媒介體和固定酶的新型生物平臺,尿酸酶 室溫離子液體/石墨烯對尿酸表現出良好的安培響應,為臨床尿酸檢測提供了一種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檢測方法。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和試劑
尿酸氧化酶 (Uox, Sigma 公司)。石墨粉、肼、KMnO4、H2SO4、氨水、尿酸(北京化學試劑公司)。 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0.1 mol/L磷酸鹽緩沖溶液(PBS,pH 7.4)作為支持電解液。實驗用水均為Millipore Milli Q純化過的超純水。
2.2 修飾電極的制備
以石墨粉為原材料.通過Hummers法液相氧化合成氧化石墨[10]。將23 mL H2SO4冷卻到0 ℃后加入1 g石墨粉,攪拌均勻得到溶液A。將適量KMnO4在攪拌下緩慢加入A溶液中。在35 ℃下水浴中反應2 h。然后緩慢加入適量去離子水稀釋,過程中保持溶液不沸騰。再用30% H2O2處理, 然后趁熱過濾。將得到的濾餅烘箱中100 ℃干燥,備用。將5 mL氧化石墨(1 g/L) 加入3.5 μL 肼和40.0 μL氨水,攪拌數分鐘后在95 ℃油浴中1 h。冷卻到室溫后, 過濾后得到石墨烯。將20 mg 石墨烯和0.2 mL IL 的混合物在研缽中研磨約20 min, 得到黑色粘性的IL GNs 復合物。在光學顯微鏡下小心地將適量的IL GNs復合物刮涂于工作電極表面, 得到IL GNs/GC電極。Uox/IL GNs/GC電極的制備基本相同, 只是將Uox溶于IL中之后再與石墨烯混合。
2.3 實驗方法
原子力顯微鏡(AFM)測試在SPA 400 儀器上進行,控制軟件為SPI 3800(Seiko Instruments Industry Co., Tokyo, Japan)。循環伏安實驗和計時安培測量用CHI660B型電化學工作站(美國)測定,采用常規的三電極體系,未修飾的和修飾的玻碳電極(GC)為工作電極,旋狀鉑絲為對電極,Ag/AgCl 電極(飽和KCl 溶液)為參比電極。在實驗前,通入高純氮氣至少30 min, 得到氮氣飽和的溶液。所有實驗均在室溫下進行。
3 結果與討論
3.1 離子液體 石墨烯復合膜的表征
采用原子力顯微鏡表征了離子液體 石墨烯復合膜的表面形貌(圖1)。從圖1可見,單層離子液體 石墨烯復合膜高度為1.8 nm,比未功能化的石墨烯厚度(0.5 nm)明顯增大,說明IL成功修飾到了石墨烯表面。
3.2 IL GNs/GC修飾電極對H2O2的電化學還原性能
為考察室溫IL GN/GC電極對H2O2的電化學還原性能, 明確實驗是單一組分起作用, 還是室溫離子液體和石墨烯的協同作用,將室溫離子液體修飾的電極IL/GC、石墨烯修飾的電極GN/GC 和室溫離子液體與石墨烯復合膠修飾的電極IL GN/GC 置于0.1 mol/L氮氣飽和的PBS緩沖溶液(pH 7.4)中,分別在加入H2O2和不加入H2O2的情況下,以50 mV/s 的掃速進行循環伏安掃描。從圖2可知,電極IL/GC(A),GN/GC(B),IL GN/GC(C)均出現明顯的還原峰,峰電位分別起始于
, 0.08 V。說明3種電極都能催化H2O2的還原。同時測定了IL GNs膜自身的抗干擾性能。相比IL/GC,GN/GC的還原峰電位有了輕微的正移,但是還原電流比IL/GC大很多,這主要是因為石墨烯較大的比表面積。與此同時,復合溶膠修飾的電極IL GN/GC表現出更好的電催化活性,還原電位起始于
0.08 V,比IL/GC電極正移了40 mV,且峰型最好, 峰電流最大。圖2表明,復合膠修飾的電極IL GN/GC表現出了對H2O2最好的電化學還原性能。復合溶膠電極中還原峰電流的改變不是因為室溫離子液體或石墨烯單一組分作用,而是因為二者的協同作用,iIL GN >iGN+iIL。最近已有關于碳納米管和氧化還原媒介體直接的綜合體系的協同作用的報道[11,12], 認為氧化還原媒介體的引入能夠提高碳納米管的電子和離子傳輸能力,同時增加了復合膜之間的電子交換。在這里,可以借用這種機理解釋IL GN納米復合膠的協同作用。另外, 通過不斷加入干擾物質AA,DA,NE等,證明IL/GNs具有很好的抗干擾性能。同時,從圖3可見,隨著H2O2濃度增加,催化電流也逐漸增大。這些結果都表明IL GN復合溶膠能夠作為一種媒介質應用于電化學生物傳感器中,具有導電性和生物相容性好、成本低和毒性低等優點。
3.3 基于Uox IL GNs/GC修飾電極的電化學傳感器對尿酸的檢測在IL GN復合物中混合尿酸酶Uox,用于尿酸的催化,從而制備出檢測尿酸的酶生物傳感器。尿酸酶在氧氣的存在下,尿酸氧化成尿囊素,同時產生H2O2。 通過檢測產生的H2O2電化學還原電流就可以測定尿酸的濃度。電位在0~
0.3 mV,電流響應值持續增加,而這之后增加速度減慢,而且更加低的電位會導致噪聲的增強,所以在實驗中操作電壓選擇
mV。在電位
0.30 V的條件下,在電解質中不斷加入不同濃度的尿酸,產生的穩定的電流 時間曲線見圖4。實驗中,傳感器對尿酸的加入響應相當迅速,響應時間10 s以內。反應迅速的原因主要是在不斷攪拌的電解質中,電極上Uox IL GN復合物對H2O2還原的協同作用。從i t曲線得出本方法檢測尿酸的線性范圍為0.002~4.5 mmol/L,檢出限為0.85 μmol/L。 正常人體血清中尿酸濃度為0.3~0.5 mmol/L, 尿液中尿酸濃度為1.4~4.4 mmol/L,因此本傳感器可用于實際血液和尿液樣品中尿酸的檢查。上述結果表明,石墨烯 室溫離子液體復合膠能為基于尿酸酶的尿酸傳感器提供一個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平臺。
3.4 基于IL GN/GC修飾電極的尿酸電化學傳感器的抗干擾性能
在實際樣品中,有一些與尿酸共存的電活性物質,如葡萄糖、AA、NE、DA等, 可能影響生物傳感器的響應。圖5顯示了此傳感器的抗干擾性能。在圖5中, Glucose (5 mmol/L), AA (0.1 mmol/L), NE (0.1 mmol/L), DA (0.1 mmol/L)幾乎不引起電信號,而尿酸產生了非常明顯的響應。結果表明,生理濃度范圍內,葡萄糖、AA、NE、DA等不影響尿酸的測定。這種理想的選擇性歸功于檢測過程中采用了比較低的操作電壓,因此,本方法未使用選擇性滲透膜或酶的預處理,對尿酸具有特異性的的響應。這一點相較于以前報道的傳感器有
明顯的優勢[13],同時這一結果也預示了這種傳感器在實際樣品的檢測中的適用性。
3.5 實際樣品中尿酸濃度的測定
采用本傳感器對5份血清和尿樣進行分析, 并與湖南省長沙市第四醫院分光光度法的結果相符合(見表1),表明此傳感器可用于實際樣品的分析。
3.6 傳感器的重現性和穩定性
考察了Uox GN IL修飾電極的重現性,相同條件下制備的6 支電極, 對20 mmol/L UA進行檢測,電化學信號的相對標準偏差為4.1%;同一只電極對同一樣品重復3次測定的RSD為2.6%,還考察了該多層膜修飾電極的長期穩定性。將修飾電極貯存于4 ℃冰箱內,每天取出進行測量,結果表明,在2 個月后,電化學信號降低5.2%。
上述實驗結果表明, 將離子液體和石墨烯復合物溶膠(IL GNs)修飾在玻碳電極表面, 由于石墨烯和離子液體的協同作用, 可大大改善電極的導電性和生物相容性,成為良好的生物電化學平臺。 IL GNs復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能力和容易制備等特點, 有望在生物傳感器和其它生物電化學相關領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References
1 Geim A K, Novoselov K S.Nat. Mater,2007, 6(3): 183-191
2 Neto A C, Guinea F, Peres N M R, Novoselov K S, Geim A K.Rev. Mod. Phys., 2009, 81(1): 109-162
3 Stankovich S, Dikin D A, Dommett G H, Kohlhaas K M, Zimney E J, Stach E A, Ruoff R S.Nature, 2006, 442(7100): 282-286
4 Schniepp H C, Li J L, McAllister M J, Sai H, Herrera Alonso, Adamson D H, Aksay I A.J.Phys.Chem.B, 2006, 110(17): 8535-8539
5 Park S, An J, Piner R D, Jung I, Yang D, Velamakanni A, Ruoff R S.Chem. Mat., 2008, 20(21): 6592-6594
6 Liu Y, Dong X, Chen P.Chem. Soc. Rev., 2012, 41(6): 2283-2307
7 Stankovich S, Dikin D A, Dommett G H, Kohlhaas K M, Zimney E J, Stach E A, Ruoff R S.Nature, 2006, 442(7100): 282-286
8 GU Yan Long, SHI Feng, DENG You Quan.J. Chin. Sci. Bull., 2004, 49(6): 515-521
顧彥龍, 石 峰, 鄧有權. 科學通報, 2004, 49(6): 515-521
9 SUN Wei, GAO Rui Fang, BI Rui Feng, JIAO Kui.Chinese J. Anal. Chem., 2007, 35(4): 567-570
孫 偉, 高瑞芳, 畢瑞峰, 焦 奎. 分析化學, 2007, 35(4): 567-570
10 Hummers Jr W S, Offeman R E.J. Am. Chem. Soc., 1958, 80 (6): 1339-1339
11 Zhang M, Gorski W.J. Am. Chem. Soc., 2005, 127(7): 2058-2059
一、指導思想:
根據學校工作計劃,以落實市縣教學質量管理年活動為重點,以課堂教學實踐和校本教研為抓手,進一步推進學校教學常規和課堂教學制度的完善與實施,加強教研組和教師培訓力度建設,探索“有效教學”和“有效教研”的規律,提升學校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二、工作重點:
1、以課程實施為主重點,規范辦學行為。
2、推進以有效教學和課題研究為主的課堂教學研究創新活動,提升教學效能。
3、加強校本教研,促進發展型師資隊伍建設。
4、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5、強化教學常規管理,完善教師評價體系。
6、加強教導處規范管理,為教學第一線做好服務工作。
三、具體措施:
(一)抓教學常規管理,確保教育教學的質量。
1、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活動要體現新課程理念。
教學理念要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教學目標要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表述具體、準確,符合學生實際。教學內容要體現理論與實踐的聯系、課內與課外(內容、活動)的聯系、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教學過程要思路清晰,結構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做到接受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有機結合。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實際,恰當地選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各種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教學效果要當堂檢測達標率在80%以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良好學習習慣得以培養與發展,學生滿意度在80%以上
要確立有效教學,打造成功課堂的理念,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在課堂教學中要縮短機械無效的講練時間,增加有效的思維訓練時間,提高課堂的時效。要以“實、活、勤、精、細”來規范教學行為。
2、嚴格執行課程計劃。課程計劃是法規,任何人無權變更,教導處將不定期抽查教師上課情況,嚴格督促教師自覺按課表上課,嚴禁私自調課或侵占技能課等現象發生。
3、認真落實教學常規“六認真”制度(“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輔導、測試”),促進教師形成嚴謹、認真、細致的教風。強化教師對學生的服務意識,不但要讓學生學好,還要讓學生學得輕松。
(1)抓實備課。力求做到確保集體備課的質量。集體備課制度化、規范化和高效化,同組教師相互聽課、研討,每周不少于1節,對集體備課效果進行捆綁式考核。加強青年教師的備課指導。
(2)抓活課堂。要求每堂課師生情緒飽滿,互動面廣,思維空間大,并留有一定時間練習消化,以達到當堂鞏固的效果。“活”不僅在于教學手段運用,課堂氣氛活躍,更在于知識呈現方式的靈活,師生互動的多樣,思維程度的深刻,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最終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
(3)抓勤輔導。要求學生要明確學習內容,教師要及時輔導。確保學生能較好地完成作業,溫習預習功課,使疑問及時得到解決。
(4)抓精練習。每天各科作業除了量的要求適度外,特別注重質的要求,強調出題規范化、有針對性、分層要求。精心組織每次考試,考前抓命題,考中抓考風,考后抓分析。
(5)抓細分析。精細分析每階段、每學科教學策略及具體措施;精細分析考試質量,分析到每門學科、每個學生、每種題型、每個知識點、每次考試后,年級組開好質量分析會、進行橫向、縱向、對比分析,重在揭示問題,查找主觀原因,落實改進措施。
4、加強檢查,作好教學常規反饋工作。本學期教導處將建立健全教學常規檢查評價制度,建立“備、批、聽”月檢制度和教學常規反饋制度。同時通過隨堂聽課的形式對教師的課堂效率、教學水平、教學手段等進行評價。
5、加強教研組工作的管理。各教研組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制定出具體的教研計劃,切實落實課程理念,真正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不流于形式,各教研組要有研究性課題,要有活動記載,有總結,期末對教研組進行評比,真正通過教研活動落實改革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6、加強備課組建設。備課組對同一教材進行集體備課,共同探討,特別是參照杜郎口教學模式制定切實可行的學案,努力發揮備課組應有的作用,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二)嚴格按照課程方案開設課程,嚴格按照執行省市縣素質教育的規定:開齊國家課程科目,尤其是綜合實踐活動與音體美等課程按照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安排表要求的周課時數開設。
(三)加強學生學科課程評價工作:
1、平時作業:
(1)作業布置:作業要有計劃性、針對性,作業量要適中,對不同類型學生、不同類型題目,提出不同要求,不搞“一刀切”。布置作業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注意作業的開放性和自主性,增強作業對不同學生的適應性和選擇性。作業分必做、選做和推薦作業。
(2)作業設計:語文設大小作文、語文知識和配套練習冊。數學和英語設作業本和配套練習冊。物理和化學設作業本、配套練習冊和實驗報告冊。歷史、地理、生物設課堂練習本作為課外書面作業。不得使用其它未經教育部門批準的練習冊作為作業。
(3)作業數量: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每節課后可以留課外書面作業,但各科作業總量每天不得超過1小時。其他學科作業當堂完成,語文作文每學期大小作文不得少于8次。
(4)作業批改:凡教師布置的作業必須批改。作文批改詳批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大作文詳批要有50字左右的批語。配套練習冊要按正規作業對待,全批全改。作業批改要規范,要有等級(評語)、對錯符號和批改時間。批語不得使用分數,一律分ABCD四個等級。作業批改要及時,不得讓學生代批,講評要及時。
2、單元考試(平時質量檢測)
(1)單元測試等平時質量檢測主要用于反饋教與學的信息。測驗題體現課標要求,密切聯系實際,以考察能力為主,重視考察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控制機械記憶性題目的比例。考試完成后教師要及時進行講解和總結。
(2)考試次數根據單元數量在開學初制訂教學計劃時一并確定。單元考試的次數不得隨意更改,兩周不能超過1次。
(3)單元考試時間在集體備課時同年級一同確定。
(4)單元考試成績不使用等級制,更不得使用分數,只有對錯符號。
3、統考
(1)學校每學期組織統一考試兩次,即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
(2)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成績卷面使用等級。
(3)期中、期末考試成績教師不得當眾宣布、不得張貼成績。可以將學生本人的成績等級以“紙條”的形式通知學生和家長。
(4)不以考試成績作為學生評優的唯一依據,不按學業成績排列學生名次。升學率作為評價和獎懲師生的主要標準
(5)期末學業成績評價實行日常評價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評價辦法,成績實行等級制,其中,期末學業成績=期中×30%+期末成績×70%
(四)加強藝體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的管理工作。
1、教師要高度重視藝體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工作。必須嚴格按照常規要制訂計劃、認真上好課,認真組織評價工作。未按照規定上課按照曠工處理。
2、加強藝體衛工作。體育教師認真組織好早操和課間操。每周五下午安排一節集體體育活動。要加強課外活動小組的計劃制訂、組織工作。要認真做好學生成績的評價工作。
(五)重點抓九年級教學工作。
畢業班是學校的窗口,九年級工作是教學的核心工作。努力擴大優生面,抓好學科平衡,全面提高學生成績,為完成畢業和升學積極作好準備。作好九年級師生的動員工作,增強師生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發揮集體智慧,打好團體戰。學科間不擠占時間,相互協作,著力提高課堂效率。要面向全體學生,課堂上做到精講精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要科學設計合理安排學生作業,及時組織必要的單元、章節的針對性診斷檢測,認真研究中考方向及近兩年考試的改革思路、走向、題型、結構、知識點、知識體系,制定有效的教學計劃。注重教學質量的跟蹤、管理等一系列監控評價體系,及時召開月考、期中、模擬考試教學質量分析會,針對存在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及時調控學科的教學工作。
(六)認真做好教師評價工作
通過建立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教師評價制度,充分發揮評價的規范、導向與激勵功能,杜絕片面依據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對教師進行獎懲性評價的現象。通過評價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結合教師年終考核的需要,在涵蓋教師工作德勤能績等方面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教師工作特點,針對當前教師評價考核中忽視教師教學行為規范、過分注重以學生考試成績評價教師、重教書輕育人等突出問題,將教師評價的內容分為6個一級指標:職業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現、專業發展、育人效果和合格率。21寫作秘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