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病理學概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衛生職業技術院?!?a href="http://www.shiyuli.com/haowen/234529.html" target="_blank">病理學 課程 教學 改革
為適應醫療體制的改革、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從1996年開始招收醫學高職專業學生,2005年升格為高等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職業性、實用性和服務性”是職業教育的內涵和特點。要體現職業教育的內涵和特點,就必須改革醫學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課程和教學的改革是推行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幾年來,我們不斷進行課程和教學改革。課改前我們首先在師生中進行了相關的調研,主要存在的問題有: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不夠合理,課程內容基本上是普通本科課程的壓縮,課程思想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課程呈現方式呆板,課程內容不能聯系專業實際,課程內容缺乏遷移性等。因此,我們在辦學實踐中不斷對課程和教學方法作修改,力求針對不同專業崗位的職業能力特點,構建以培養職業能力為重點的、科學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指標體系。課程和教學改革的依據是專業崗位能力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根據畢業生將來崗位職業能力特點和各專業的培養目標,我們系統編寫了各專業崗位能力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并在教學實踐中修改完善。本著理論知識以“必需、實用”為度,教學內容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的原則,我們對醫學基礎課程進行了精減,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我們把培養“實用型”衛生技術人才作為辦學宗旨和目標,在改革和實踐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9年,我院順利通過了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育工作評估。本文就我院的“病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和教師的教學方法談一些經驗和體會,并希望與同行分享,以期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有更好的表現。
一、合理設計病理學課程內容,強化病理學與專業課程的對接
1.強化基礎課程服務與臨床崗位實際需要。病理學是主干醫學基礎課程,它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及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功能、代謝、形態結構的改變、病理臨床聯系,從而闡明疾病的本質,為認識和掌握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和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因此,病理學是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必要基礎。為此,我們對病理學課程教學內容做了相應的調整,淡化學科意識。從三年制高職高專專業人才規格培養目標要求和臨床崗位的實際需要出發,做到課程教學內容體現高職高專專業人才規格的特色。在內容編排上盡量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加強與相關課程的協調和溝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復。
2.寓人文教育于專業基礎病理教學中。醫學技術手段對病人的康復非常重要,但是要使患者順利康復,還需要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配合醫療、護理和康復訓練,以正確的觀念和健康的心態戰勝疾病,因此,醫學已不再是單一的生物醫學,而是集人文、社科、生物醫學為一體的綜合學科。醫護人員要具有愛崗、敬業、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職業道德,尊重患者、關愛生命的人文精神,慎獨精神,辯證思維的品質,科學的健康觀、疾病觀,科學的態度和精神等素質,以及高超的實踐動手技能。據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我們逐步形成了寓人文教育于專業基礎病理教學中的教學特色,在疾病的原因中強化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的致病作用,有助于學生較深入地認識疾病病因特點,形成完整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觀,科學的健康觀、疾病觀。
二、把好病理學授課計劃制訂關
1.課程標準是制訂課程授課計劃的依據。要規范課程授課計劃,使課程授課計劃與專業崗位培養目標相相適應。必須根據專業崗位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再根據課程標準制訂課程授課計劃。課程學期授課計劃的制訂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執行。
2.課程授課計劃要體現課程間承前啟后的聯系。衛生職業教育兼顧了職業教育和醫學教育的特點。整個醫學教育是以各門課程的教學來體現的,而醫學的各門課程又是密切關聯的整體,把握課程間的前后聯系十分重要。病理學與基礎醫學中的解剖生理學等課程密切聯系,又是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打基礎的,是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間的橋梁學科,因此把握好課程間承前啟后的聯系在病理學的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在制定課程標準、課程授課計劃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把握這種聯系。
三、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病理學的橋梁作用
1.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指導學生課前回顧復習相關基礎醫學知識。如學習肝、肺淤血前,要指導學生回顧肝、肺的正常血液循環和組織結構;病理學“缺氧”章節中“血氧指標”的變化是判斷每一型缺氧的重要特征;“微循環功能障礙”是休克發生的中心環節和本質;心衰發生的機制與心肌正常的興奮收縮過程密切相關等。在講授以上章節內容時先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復習前期基礎課程知識,課堂上講解這些章節內容時學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新課的知識點。
2.以相關的基礎知識為切入點逐漸導入新課。教師每次授課,不要急于講授新內容,要用提問等方式,復習與本節課程相關的基礎知識。由于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過,相對比較熟悉,興趣較高,較容易導人新課內容。在授課過程中要不斷運用已學知識啟發學生自行推導、闡明發病機制,說明病理變化,同時還要運用剛剛學過的病理學知識來分析可能出現的臨床癥狀與體征。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教師教得靈活,學生學得扎實。
3.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課后復習。教師在每次授課完畢后,除要求學生預習外,還要引導學生用病理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小病例。教師可以將自己搜集的小病例印發給學生,讓學生用學過的病理學知識進行分析、討論。在不斷應用病理學知識解釋、分析病例的過程中,鞏固病理學知識和基礎醫學知識,為以后學習臨床專業醫學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4.備課中要加強知識的前后聯系。教師在備課中要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深入臨床搜集病例資料,積累臨床知識和經驗,查閱資料,了解最新醫學動態和最新知識。在教學中注重知識的反復性和連續性,在課堂教學中解決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四、發揮“導學”技巧,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終身學習是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大趨勢,更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要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就必須做到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全面素質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把獲取知識、終身學習及自我提高的能力教給學生。教師充分發揮“導學”技巧是教會學生自我學習提高的一條途徑,有利于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根據病理學的特點,我們靈活運用多種導學技巧。如前面提到的指導學生課前回顧相關基礎醫學知識、預習下次課內容,通過預習知道薄弱環節,帶著問題聽課,并且把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教師的課堂講解相比較,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預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學科聯系為紐帶,引導學生復習;以學習掌握共性內容為基礎,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在病理學的教學中表現為總論與各論之間的聯系,使總論和各論兩者有機結合能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如炎癥是總論的內容,而肺炎、肝炎等是各論中的具體炎性疾病,學習這些炎性疾病時我們要抓住炎性疾病的病變性質,應用總論知識歸納總結。總之,靈活應用共性和個性的關系能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自學能力,以助學活動為補充,努力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認為95%的學生都可能成為優等生。許多學生之所以在學校中沒有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其原因在于未能得到適合他們特點的教學幫助和足夠的學習時間。因此,我們要積極探索改進班級教學,使學生能夠更為有效地應用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讓學習速度快的學生幫助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這項活動的開展使所謂的“差生”進步很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助人為樂的職業品德。
五、靈活運用教學法,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恰當合理的教學方法是教學質量的保證。醫學高職教育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教學方法要適應培養目標要求,教學方法要突出基本技能和基礎素質培養,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注重融入醫學新信息,拓展視野,緊密聯系專業崗位實際應用,注重實驗教學,引入臨床新成果,大力推進教學手段現代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筆者認為必須針對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習內容有效地趣味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病理學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法有:
1.回顧法。在病理教學中復習回顧相關基礎學科知識,遵循溫故而知新的思維發展遷移原則,提高教學效果。
2.媒體法。病理學是形態學科,比較適合運用媒體法來教學。如腫瘤細胞的分化不成熟這一知識點較為抽象,也是“腫瘤”章節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我們首先運用多媒體圖片給學生復習展示動畫文字圖片分化概念,指出分化的特點是組織、細胞的形態不斷地發生動態變化,然后展示胚胎學和組織學中的相關圖片,如血細胞發育過程的鏡下圖片、肌體四肢發育過程演變大體圖片等。通過多媒體圖片將細胞組織在分化成熟過程中細胞形態與大體結構不斷演變的特點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在此基礎上教師針對“胚胎顏面部發育成熟過程大體圖片”,提醒學生在胚胎早期人耳的部位;針對“血細胞發育成熟過程鏡下圖”,告訴學生成熟紅細胞無核等,通過復習展示胚胎學和組織學的相關前期課程的圖片引入“腫瘤細胞分化不成熟”的特性;展示腫瘤的組織學圖片使學生理解“腫瘤異型性概念”、腫瘤惡性程度與異型性間的關系等。在教學中將疾病的病理變化用多種教學媒體表現出來,增強教學的生動直觀性,使學生便于理解和記憶知識點。
3.比較法。病理學中有許多名稱相似而本質卻完全不同的知識點,如肉芽腫和肉芽組織,我們將這些知識點加以比較,避免了概念的互相混淆。
4.歸納總結法。如以肉芽腫形成和在腸道形成潰瘍為特征的疾病很多,我們在教學中將帶有共性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案例法。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典型的臨床案例應用于教學,嘗試“工學交替”的模式,將教室搬進病房、將病房當成教室。在病理教學中安排適當的臨床見習,讓學生提前接觸臨床,深刻體會病理與專業課程的緊密聯系,將枯燥的理論與具體病例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職業能力,很好地體現了病理教學服務于臨床專業課程的教學、服務于臨床崗位工作實踐能力培養的理念,使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崗位能力培養目標得到了有機的結合。教學中典型案例的運用也是我們的一大教學特色,病理學是一門橋梁性學科,是全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開始,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醫學學生后期臨床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將來在醫學事業上的發展。因此,針對病理學課程的特色,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如我們在講脫水時首先引入三個發病情景不同的腹瀉案例,告訴學生三者雖然都是腹瀉病例,但補液原則是不同的,腹瀉處理原則并不一樣,根據三個病例的特點,引出脫水的概念、類型、分型依據以及各型脫水的特征和處理原則,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理論,又能將理論應用于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為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在病理教學中應用的教學方法很多,如病理生理學的內容與多學科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把數學變量關系引用到“酸堿平衡紊亂”等單元的教學中。
六、利用網絡化教學手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我院網絡教學硬件環境建設起點高、質量高,計算機配置高,八百五十余臺教學計算機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上網瀏覽條件。我院病理學課程組已將“病理學”建成院級精品課程,課改教材201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電子教材、授課電子教案、教學課件、教學錄像、實驗教學指導、習題及參考答案、課程參考文獻等全部上網,網上資源及網絡課堂的一體化,為學生提供了立體化的教學資源,滿足了學生全天候自主學習的需要,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關鍵詞 顯微數碼互動 比較教學法 CPC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Reform of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Based on
Digital Microscope Mutual System
SHAN Wenjiao, ZHANG Xiaodong, LONG Juan
(Medical College of Changsha,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hare vivid microscopic image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athology.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of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indicates great limitation for the exclusive and non-interactive microscopic images. It is beneficial to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and to carry out the comparative teaching and clinic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and to improve experimental test means and to rais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for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icroscope mutual system in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Key words digital microscopic mutual system; comparative teaching; CPC; teaching reform
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其學習是醫學生成長為臨床醫生的重要環節,同時它又是臨床醫學實踐中疾病診斷所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病理學著重從形態學角度闡述病變組織器官的大體形態和鏡下改變,從而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揭示疾病的本質。在病理學的實驗教學中,形象直觀性和真實具體性顯得尤為重要。
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學習過程重在觀察實踐,主要通過大體標本和組織切片觀察,認識疾病的病理變化,以達到印證和加深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初步培養臨床思維的目的。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采用單目光學顯微鏡觀察病變組織器官形態結構改變,顯示較大局限性。集顯微圖像、聲音、文字、動畫及靈活互動為一體的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應用于病理學實驗教學,形成了師生互動、圖像共享的高效教學模式,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并為推動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了必要的設備支持。
1 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局限性
利用顯微鏡觀察組織切片是病理學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方法為:教師講解―學生觀察―教師小結。教師與學生都使用獨立的光學顯微鏡,鏡下觀察圖像的獨占性與非交互性,使教學內容局限,師生不能很好地溝通交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只能針對部分提問的學生進行指導,更多學生得不到指導,學生學習積極性受挫,學習效果參差不齊,影響教學質量。學生僅能觀察自己的鏡下切片,對觀察到的典型結構用繪圖方式加以理解記憶,不能有效的與其他學生共享圖像資源。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因信息量小、效率不高、師生互動少、缺乏共享等局限性,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2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組成與優勢
2.1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組成
我校9間微觀形態學實驗室引進了Motic顯微數碼互動系統,①②其中病理學教研室占5間。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是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由數碼顯微鏡、計算機、軟件系統、語音通話系統及投影儀等構成。其特點是通過清晰的圖像和豐富的交互手段,實現師生間的語音、圖像、文字全方位實時互動,有效的改變了傳統實驗教學中師生缺乏溝通以及帶教老師工作強度大、效率低的局面,為教學質量大幅提高提供契機。
2.2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優勢
2.2.1 圖像逼真,示教效率高
通過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教師端顯微鏡下的圖像可通過計算機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師在真實圖片下示教,重點、難點突出,為教學贏得充裕的時間,增強了實驗教學的指導性,示教效果理想。另外,學生顯微鏡下的圖像均可通過教師端計算機顯示出來,便于教師實時瀏覽與監控,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指導,典型圖像可全屏放大,供全班交流。學生還可以通過調節自己顯微鏡內置的指針對有疑問或不清楚組織結構進行定位并提問,教師有的放矢地答疑解惑,對普遍性問題集體示教,對個別性問題單獨指導,避免同一問題重復解答,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2.2.2 語音系統良好,實現雙向交流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為教師與學生都配備耳機和電子呼叫系統,這個系統具有雙向語音通話功能,包括全通話模式、師生對講模式、學生示范模式、分組練習模式這四種通話模式。師生在課堂上可通過耳麥進行實時語音交流,實現師生對話。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創造了良好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使效率較低的“點對點”的教學模式向效率較高的“點對面”教學模式轉變,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也減輕了教師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3 圖像資源共享,彌補教學資源不足
組織切片不足是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少見病,如風濕性心肌炎、腎小球腎炎和非典型性肺炎等,切片資源顯得相對緊張。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提供切片資源共享,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得很少的切片也可以完成這一教學過程。此外,數字切片為少見病的切片資源共享提供新手段。學校可以購買或者自行建立數字切片,學生可通過數字切片觀察少見病的病理改變,不受切片數量的影響。數字切片還可為學生的課外自學提供條件。
3 立足優勢,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3.1 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應用,生動形象的圖文和多樣的交流方式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教師端與學生端的數碼顯微鏡都含內置攝像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罕見或典型的病變結構可隨時進行捕捉、照相并保存到圖片庫中,并可利用保存的鏡下圖像,制作個性化病理學顯微圖冊,便于以后的復習、交流或上傳到網上共享。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其學習積極性,改變了“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使學生逐步成為教學主體。
3.2 利于比較教學法的開展
病理學是一門橋梁課,其學習需以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課程為基礎。應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在課堂上即可對相關內容如正常器官的大體形態和組織學結構等進行復習,亦可進行相關切片之間的比較,如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對比,發現它們的異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例如在講解慢性肺淤血時,先詳細講解肺組織的正常結構,然后觀察肺淤血的病理切片,接著讓學生應用比較思考法,理解病變肺組織出現肺泡間隔增寬、毛細血管和小靜脈擴張淤血、肺泡腔出現水腫液、紅細胞和心衰細胞等病理變化,并解釋慢性肺淤血病人的臨床表現,從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學生能夠把理論與實踐、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相結合,為他們以后的臨床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及臨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3.3 利于臨床病例討論的開展
把“臨床病例討論(clinic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③引入病理學實驗教學的課堂是一個很重要的創新。成功的病例討論一般由課前病理資料預告、課堂閱片、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四個部分組成。實驗教學中以臨床病例為主線,合理地創造遷移情景,把病理學知識與患者的臨床表現聯系起來,順利完成理論知識向臨床病例的遷移。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提供的圖片共享和多種通話模式,使病例討論變得簡單、易行。
3.4 實驗考試方法的改革
實驗考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病理學實驗考試方法為:給學生一定量的切片和大體標本,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描述切片的鏡下結構和大體標本的形態特征,并做出病理診斷。此方法考前準備工作量大,監考難度高,費時費力。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引進,發展了多媒體截圖考試法。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可使這一方法更簡便、高效。其方法為:大體標本用數碼相機拍照,切片鏡下挑選的典型視野用顯微鏡內置攝像頭拍照,并將圖像制成自動播放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中切片可以采用低倍鏡和高倍鏡圖片組合,學生看自動播放的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作答。此方法與傳統的考試模式相比有如下優勢:可以批量考試,考前準備工作簡化,監考工作量減小,效率明顯提高;可同時準備不同難度或同一難度的多套考題,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隨堂考試,避免了考題泄露的可能,提高考試的準確性和公平性。此外,可適當應用網絡輔助考試。數字切片和數碼互動聯合應用,老師可將大量的考試內容制成試題庫并到網上,學生可通過網絡參加考試,考試形式得到進一步優化。
4 存在的不足
在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的使用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不足。例如過分依賴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忽視傳統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忽視了授課藝術的提高;上課時忽視教態與語態,掌握不好上課節奏,教學重點難點不突出,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授課信息量大,教學效率高,但對于部分基礎相對薄弱接受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意味著授課速度太快,這樣使學生囫圇吞棗,應接不暇,影響教學效果,反而沒有發揮其教學優勢。此外,學生機數碼顯微鏡的攝像頭像素偏低,拍下的圖像不夠清晰或圖像顏色失真,所以必須和顯微鏡切片觀察相結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5 小結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為病理學實驗教學提供一種全新理念。其將數碼顯微鏡與計算機系統和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新穎、有趣的實驗環境。其將講解、示教、觀察、問答、討論、測試和監督等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改變了傳統的抽象、枯燥、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是傳統病理學教學的突破和創新,同時為推動了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充分發揮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學生參與、師生互動”的作用。但教學過程是一種“情感的交流,靈魂的對視”,機器終究代替不了人。只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相結合,才能更好的發揮其優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注釋
① 劉萬珍,姚秀玲,宋芳等.Motic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在醫學形態學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 包頭醫學院學報,2009(25).
【摘要】 目的 通過研究血必凈對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大鼠肺病理學改變的作用,探討血必凈對PQ中毒大鼠的肺損傷是否具有保護作用。方法 取SD大鼠72只,隨機分為3組:中毒組、血必凈組、正常對照組。中毒組及血必凈組用百草枯120mg/kg灌胃,一次性染毒;血必凈組從染毒后2小時開始,腹腔內注射血必凈10ml/kg,每日一次,至處死前;中毒組及正常對照組用等體積無菌生理鹽水腹腔內注射,每日一次,至處死前。分3個不同時間點(6、24、72小時)處死大鼠(每組每個時間點8只)并取肺組織。制備標本后分別在光鏡及電鏡下觀察各組各時間點肺組織的病理學改變。結果 中毒組大鼠肺的病理學改變為急性彌漫性肺損傷,表現為肺泡腔內出血、滲出、炎性細胞浸潤,肺泡隔炎性細胞浸潤及纖維組織增生,Ⅰ型和Ⅱ型上皮細胞壞死脫落。血必凈組的病理學改變為局灶性肺泡隔少量炎性細胞浸潤,而Ⅰ型上皮細胞完整,Ⅱ型上皮細胞也無明顯損傷,未見纖維組織增生。結論 從病理學角度觀察,血必凈對PQ中毒大鼠的肺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關鍵詞】 百草枯 中毒 病理 肺損傷 血必凈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on the Xuebijings effect on the rats pathological change in lung from acute paraquat intoxi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protecting effects of Xuebijing injection. Methods 72 rats were randomly dievided into 3 groups, toxication control group, Xuebijing group, negative control group. 120mg/kg paraquat was intragastrically administrated for once in both toxication control group and Xuebijing group, 10ml/kg of Xuebijing injection was peritoneally administrated once a day till execution. Rats were executed 6, 24, 72 hours after treatment(8 rats per time point per group) and lung tissue samples were taken out for pathological study.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lungs were observed under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at different observing point respectively. Acute diffuse lung injury were identified in toxication control group, intra-pulmonary alveoli hemorrage, effusion, inflammotory cell infiltration and inter-pulmonary alveoli, fibroplasia were seen; necrosis and abbscission were seen in of typeⅠand Ⅱ epithelial cells. In Xuebijing group, a few inter-pulmonary alveolis inflammotory cell infiltration were seen locally, while no apparent injury were seen both in typeⅠand Ⅱ epithelial cells, no fiberblast was seen. Conclusions The patholoical study shows that Xuebijing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lung during paraquat intoxication.
【Key words】 Paraquat Intoxication Pathology Lung injury Xuebijing
百草枯(1,1-二甲基-4,4-聯吡啶二氯化物),又名克蕪蹤,是速效觸殺型除草劑,噴灑后能很快發揮作用,接觸土壤后迅速失活。于1962年作為除草劑上市后,在130多個國家廣泛使用,由于其中毒死亡率甚高,有報道口服病死率達60%~87.8%,且存活者中絕大多數存在肺間質纖維化,預后極差[1],而引起人們重視。PQ中毒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故其治療尚處于探索階段。血必凈注射液是以古方血府逐瘀湯為基礎,反復精煉篩選出的靜脈制劑。具有調節免疫及炎性介質、降低內毒素、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環、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穩定細胞膜結構、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作用[2]。本實驗從病理學角度,探討血必凈對PQ中毒大鼠的肺損傷是否具有保護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均為雌性,購自昆明醫學院動物科,標準喂養,體重200g~250g。主要試劑:20%百草枯水劑(深圳瑞德豐農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血必凈注射液(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成分為紅花,赤芍,川芎,丹參,當歸等,每支10ml。
1.2 方法
1.2.1 動物分組及百草枯中毒模型建立 采用隨機數字表述法,將大鼠隨機分為3組,每組24只,中毒組及血必凈組用百草枯120mg/kg灌胃,一次性染毒;血必凈組從染毒后2小時開始,腹腔內注射血必凈10ml/kg,每日一次,至處死前;中毒組及正常對照組大鼠用等體積無菌生理鹽水腹腔內注射,每日一次,至處死前。
1.2.2 標本采集與制備 分別于中毒后6小時、24小時、72小時分批處死大鼠,每個時間點每組8只,摘取肺臟。用95%乙醇固定,包埋切片、行常規蘇木素-伊紅(HE)染色,光鏡下觀察;按電鏡常規制備標本,染色,電鏡下觀察。
2 結果
2.1 光鏡觀察(HE染色) 中毒組(6、24、72小時)見肺瘀血,表現為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并可見肺泡腔內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的浸潤。血必凈組(6、24、72小時)可見局灶性肺泡隔內少量炎性細胞浸潤。
2.2 電鏡觀察 中毒組6小時出現Ⅰ型肺泡上皮細胞腫脹、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內板層小體減少,并可見空泡(板層小體內容物排空);24小時出現肺泡腔出血,Ⅰ型上皮細胞腫脹,Ⅱ型上皮細胞壞死;72小時出現Ⅰ型、Ⅱ型上皮細胞壞死、脫落,肺泡腔內出血,且有滲出液,并可見肺泡隔內增生的纖維組織。血必凈組6、24、72小時均可見Ⅰ型上皮細胞完整,Ⅱ型上皮細胞無明顯損傷,肺泡腔內無出血、滲出,肺泡隔內纖維組織增生不明顯。
3 討論
PQ進入人體內后可引起多臟器受損,其中以肺受損最為嚴重,早期為急性彌漫性肺損傷,后期為肺纖維化,多數患者最終死于呼吸衰竭。近二十年來,關于PQ選擇性染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肺臟已被公認,但對PQ毒作用的原發靶細胞尚有不同的意見[3~5],Smith[3]等報道PQ首先直接損傷肺毛細血管和小靜脈的內皮細胞。Smith[4]和Skillrud等[5]報道,PQ于染毒后3~4小時電鏡下Ⅰ型上皮細胞最先出現損傷。本實驗觀察到:于染毒后6小時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突出,表現為胞質小泡伸出和明顯空泡形成;12~24小時,空泡增多增大,胞質電子密度消失,HRP顆粒出現在毛細血管基底膜內外,表明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由于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通透性增高,導致肺泡壁水腫,繼而水腫液和大分子物質進入肺泡腔,從而揭示血-氣屏障嚴重損傷。
Ⅰ型上皮細胞對PQ也是較敏感的靶細胞,但其形態改變稍晚于內皮細胞,本實驗在染毒12小時后,Ⅰ型上皮細胞出現胞質水腫和空泡形成,3天后廣泛退變伴部分崩解剝落。Ⅱ型上皮細胞也是PQ敏感靶細胞之一,染毒后24小時細胞線粒體腫脹,板層體空化和核質靠邊。此外,肺泡巨噬細胞(AM)也是PQ作用的靶細胞,染毒后12小時,觀察到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AM存活率顯著下降,電鏡下AM有退行性變,與Robert等[6]近年體外實驗所觀察一致。
血必凈是由紅花、赤芍、川芎、丹參、當歸等組成的中藥制劑,具有調節免疫及炎性介質、降低內毒素、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環、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穩定細胞膜結構、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作用[2]。有研究表明血必凈能有效的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釋放,明顯提高內毒素誘發的MODS模型動物的存活率,還能在體內外拮抗內毒素,抑制體內多種炎癥介質的病理生理作用,回復受到抑制的免疫反應[7]。
本實驗血必凈組大鼠肺組織在光鏡下未見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及彌漫性炎癥反應,表明血必凈抑制了過度的炎癥反應,保護了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改善了肺臟的微循環。電鏡下未見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細胞的壞死脫落,Ⅱ型上皮細胞板層小體無明顯排空,無明顯纖維組織增生,表明血必凈穩定了肺泡上皮細胞細胞膜和細胞器的生理功能,減少了肺內自由基及炎癥介質、細胞因子對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細胞的損傷,維持了肺泡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維持了肺臟的功能。故本實驗結果表明血必凈對PQ中毒大鼠肺損傷有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
1 Yamashita M, Yamashita M, Ando Y. A long term follow up of lung function in surivors of paraquat poisoning. Hum Exp TOXICOL,2000,19:99~103.
2 隋宏,營向東,楚中華,等。大鼠急性百草枯毒血清中細胞因子的動態變化,毒理學雜志,2007,21(1):27~29.
3 Smith LL, Mechanism of stuquat oxicity in lung and its relevance to treatment. Hum Toxicol,1967,6:31.
4 Smith P, Heath D. The ultrastructure and time sequence of the early stages of paraquat lung in rats. J Pathol,1974,114:177.
5 Skillrud DM, Martin WJ. Paraquat-induced injury of type Ⅱ alveolar cells. An in vitro model of oxidant in fury. Am Rev Reapir D IS,1984,129:995.
【關鍵詞】病理學實驗教學 CPBL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43-02
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護理工作者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的同時還要掌握熟練的技術和過硬的本領。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1]為護理專業學生認識疾病的本質和后續臨床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病理學又是一門形態學科,內容多、涵蓋知識面廣,需要掌握大量的病理特點和臨床病理聯系。病理學實驗的目的除了驗證理論教學的知識外,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能利用病理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而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主要是觀看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這種教學方法,只能直觀觀察病變,學生一般不會進行深入思考,更不要說與臨床相聯系了。因此,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為此,我們結合貴陽護理職業學院病理學實驗教學現狀及學生特點,把CPBL教學模式(Case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CP-BL)引入病理學實驗教學,學生易于接受,效果良好。
1.CPBL教學法概述
CPBL教學法是基于“學教并重”的教育思想,在精選臨床病例的前提下,以問題為基礎,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達到牢固掌握知識技能,培養臨床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2]并且學生在病案分析的實踐中能發現自身的不足,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臨床處理能力。
2.CPBL教學法的實施
2.1病例選擇及設計問題
精選病例是CPBL教學法的重要環節。以疾病為中心,設計一個典型的臨床病例,必須緊扣病理學教學大綱,符合教學目標,與學生學過的醫學知識水平相適應,病例簡明扼要,病例中的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和病理變化要能全面體現主要知識點。設置的問題既要能夠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能理論聯系實踐,從而提高護理專業學生分析和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2實施方法
授課前一周,將相關臨床病例以及針對病例所提出的討論問題發放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及利用網絡資源,做好預習。例如《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章節的實驗課,選擇病例:患者,男,76歲,因高血壓心臟病,心力衰竭數次住院治療。死前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吐粉紅色泡沫痰。觀察要點:大體:雙肺腫大,顏色暗紅,切面有粉紅色液體流出;鏡下:①大多數肺泡壁毛細血管及小靜脈擴張充血。②大部分肺泡腔內充滿淡紅色、比較均勻的水腫液。③一些肺泡腔內有少量巨噬細胞,胞漿內含有灰褐色顆粒。思考題:肺臟的病變與臨床表現有何關系? 開展病例討論時,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每組12人。首先,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觀察肺淤血的大體標本及組織切片,同時要求學生通過案例的臨床表現,結合所講理論知識展開討論,并作出病理診斷,找出診斷依據。每組選取一名代表發言,得出初步答案,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肺淤血的病因、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系,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將CPBL引入病理學實驗,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獨立觀察大體標本及組織切片,總結病變特點,學會用病理學知識解釋病變出現的原因。
3. CPBL教學法引入病理學實驗的意義
3.1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開展臨床病例討論,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典型病例分析,而后將相應疾病的大體觀、鏡下觀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用病理學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3.2在CPBL教學過程中,教師由傳統教學中的主導者轉為引導者,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加強,另外,分組教學逐步提高了學生的協作能力和演講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業務水平的提升,教學相長。
4.CPBL教學法引入病理學實驗存在問題
4.1我院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總課時只有54學時,實驗課僅8學時,課堂時間有限。CPBL教學法因有討論環節,需要學生大范圍參與,導致教學進度減慢,課時不夠用,因此無法全面開展。
4.2與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相比,CPBL教學法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較強的自學能力及自覺性。而我院大部分高職學生入學成績較差,基礎知識薄弱,面對問題時無從下手,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且學校網絡資源有限,學生無法獲得更新的資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學效果。
5.體會
實驗教學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的目的除了驗證理論教學的知識外,關鍵在于從實踐中發現新知識,提升獲得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學生僅限于觀察病變,甚至有學生以看到病變為目的,不會深入思考,也不易于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動態過程,更不會主動聯系臨床。CPBL教學法應用于護理專業病理學實驗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生對問題的處理能力及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CPBL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通過總結教學經驗,逐步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CPBL實驗教學模式,以最適合有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
參考文獻:
其處分權.以及研究這些材料產生可能的商業利益后的利益歸屬問題進行概述,認為生物性的材料一經離體,按照相關
法規應南醫院保管并遵守一定的保管時限:病人有權復閱作為其部分醫學記錄的病理資料,但是沒有這些離體的生物
材料的直接所有權。病理學家及其實驗室將這些病理組織、病理切片和組織塊用于研究或其他非治療目的時要保護病
人的隱私:獲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和授權是保護患者隱私和病理學家利益的最好的辦法,也是解決由于研究這些材料產
生的商業利益的歸屬問題的可行辦法。盡快制定各相關行業的行為規范和法律法規,予以法律的效力,是解決上述問題
的根本措施。
【關鍵詞】病理組織;病理切片;所有權;處理權;利益歸屬
【中圖分類號】d913:r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 1007—9297(20__)01—0032—06
隨著我國醫學知識的普及和人們法律意識的逐
漸提高.醫療訴訟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其范同涉及
醫學各個領域。在我國目前的醫療糾紛訴訟中,涉及
病理組織、病理切片和組織塊的所有權問題尚無案例
報道。當患者要求到另一家病理研究機構會診時,他
有權獲得其病理資料及其原始組織嗎?這就引發了病
理組織、病理切片和組織塊這些離體的生物材料的所
有權的問題:(1)它們究竟歸屬患者本人還是病理實
驗室?(2)病理學家及其實驗室對處理這些離體生物
材料具有什么樣的權限?(3)在處理這些離體生物材
料時如何保護病人的隱私?(4)誰有權從研究切片、組
織中獲益?由于我國法制建設尚處于發展階段,有關
病理切片、組織等的保存也無統一的法規規定,本文
就我國目前的法規及規章制度,參考國外的相關立
法,對以上4個問題概述如下
一
、關于離體的病理組織、病理切片和組織塊的
歸屬問題
在20__年的《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第2
條規定:病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形成的
文字、符號、圖表、影像、切片等資料的總和。由此可
見.病理切片等屬于病歷資料的一部分,理應由醫院
歸檔保管。任何與治療和診斷相關聯的切片和組織塊
都是病人醫學記錄的一部分,按照該規定,醫院、實驗
室或者制作這些記錄的科室都被要求保存并維護這
些醫學記錄.這表明患者對其病理組織、病理切片和
組織塊不具所有權。筆者認為,這些離體的生物性的
材料對患者而言毫無專業價值,它們是在病理學家的
專業知識基礎上制備而成,是專業技術的產物,在病
理學家等專業技術人員從事專業研究的時候才具有
臨床價值。因此,由醫院保管更能體現其價值和實用
性.并且理應由原制備單位進行保管。
當然,病人有獲知這些保存在醫學記錄中的信息
的權利,包括會診中使用其組織塊和切片。我國允許
患者為求會診時可以復印或復制病歷資料。然而,在
《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第15條規定中,醫療機構
可以為申請人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包括:門(急)
診病歷和住院病歷中的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
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治療)
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報告、
護理記錄、出院記錄。在該條例中,僅有病理報告屬于
可復制的范疇,病理組織、病理切片和組織塊不包括
在內。這意味著當患者要求到另一家病理研究機構會
診時,他(她)也不能獲得其病理組織、病理切片和組
織塊 但現行的醫院工作制度允許患者可以憑會診單
位的借條用借病理切片,并規定借出切片應于1個月
內歸還:【1j而蠟塊原則上不能借出,如會診單位認為切
片質量不理想、影響診斷,而原單位又無法保證切片
質量時應予借出:如會診單位要求做特殊染色或免疫
組化等檢查時,原單位不能完成或不能保證質量時,
也應予以借出。同意出借的蠟塊原則上只能做一次切
片,以不超過10張為宜,蠟塊用后應及時歸還。[11
因此,盡管病人所指定的會診單位、醫生可以從
i作者簡介】謝英(1971一),女,四川省內江市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從事法醫病理學研究。
tel:+86—028—85446597:e—mail xieyingl 024@1 26 com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2卷(第1期)
原醫療機構中獲得原始切片.病人一般不可能直接擁
有這些離體材料。至于借 的這些生物材料的保管和
維護職責限定,我國目前尚無具體規定。管理條例允
許醫院向借方收取一定的押金,如果逾期不還者,可
以沒收押金,并未限定保管和維護職責,這可能導致
切片借出后的管理混亂。如果切片因此而丟失,誰承
擔責任呢?關于這點,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國外相關法
律,如美國康涅狄格f州)的法律要求,在有病人、病人
的人或病人指定的健康保護人的書面要求時,醫
院或實驗室應“直接分送原始保存的組織切片或者碎
片給病人指定具有許可資格的機構、醫生或實驗室”;
l|“如果原始切片或組織塊不能提供或者他們的新切
部分能夠完全代替原始的切片或碎片組織塊”時.允
許醫院或文驗室分送新的切片給病人的健康保護人:
這些材料的接收者獨自對保護和返還給醫院或實驗
室負責,任何發出原始切片或碎片或者新切片的醫院
或實驗室,這些材料損壞或者丟失承擔任何責任:它
們還允許醫療機構收取“必要的費用來支付這些材料
的關于提供原始保存切片、原始組織塊或者保存的病
理組織碎片中新切的切片而產生的費用”。
在該領域有一個案例可以明確地表達出上述觀
點:在connelio v stamford醫院,一個同意進行多張涂
片檢查的病人要求重新得到這些涂片,以作為誤診證
據向其醫師索賠,3康涅狄格的最高法院認為該病人
不具備“直接擁有這些切片的”資格。該法庭認為原告
的這些涂片是她醫療記錄中的一部分.因此,當然屬
于醫院擁有。法庭推斷醫院沒有被要求直接發 出這些
原始切片給病人,而只能給被病人指定的健康保護
人?!耙粋€可假定的知道怎樣處理這些切片的人。 。
二、關于病理學家及其實驗室對處理這些離體生
物材料的權限問題
病理學家及其實驗室在保管這些病理組織、病理
切片和組織碎片應該有什么樣的權、責呢?主要包括:
(1)保管的時限。(2)病理學家及其實驗室是否可以隨
意分發這些生物材料給其他醫療機構或者用于治療、
診斷以外的其他目的
(一)保管時限
某職_t二醫院一位60多歲的女性心包積液患者,
(美)corm general statutes annotated§19a一49oh(a).
2 (美)corm general statutes annotated§19a一49oh(a).
connelio、stamford hospital,246 corm 1 998;45.
connelio、stamf ord hospital,246 corm 1 998;45.
(美)42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493.1257—1259
(美)42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493.1257—1259
· 33 ·
其心包穿刺液檢查發現有“癌細胞”,1周后該患者出
院到另一家醫院診治.此時患者的病況不允許再進行
心包穿刺,當患者家屬要求原醫院提供細胞涂片會診
時,原醫院病理科已將涂片丟棄。那么,這些生物性檢
材究竟該保存多長時間呢?
在我國的相關條例中,關于病理組織、病理切片
和組織碎片保管時限的規定尚不明確。在1991年發
布的《醫藥衛生檔案管理暫行辦法》中,僅提及病理切
片應該歸檔管理,無時間限定:在一些醫院管理或制
度、職責或規范的書著中,對病理組織、病理切片的時
限有一些規定,但并不確切。如:活檢大體標本一般保
存1個月.而后根據需要,分別保留或丟棄:凡有教學
研究價值或兇其他原因而必須保留的標本,可制作永
久性的標本保存:蠟塊應長期保存:切片等予以歸檔
存放。?又如:1982年衛生部制定的《醫院] 作制度》
規定:病理切片應編號長期保存 有價值的病理標本
要妥善保管。活檢大體標本一般保存半年,組織切片
和蠟片以及有科研、教學價值的標本應分類長期保
存。這些規定不統一,時間限定模糊,病理學家及其實
驗室實際操作起來有一定的肓目性 兇此,參考美國
1998年的臨床實驗室提高修正案(clia)和美國病理
學學會(cap)制定的條款對我國相關法規的制定有
一定的指導作用。
美國臨床實驗室提高修正案(ci ia)規定:實驗室
必須保存“被染色的切片至少10年(從被檢之日起).
而碎片標本至少2年”: 濕組織應該存放給出最后的
報告結果后保存至少2周:[31保存所有的細胞切片制
本自檢查之日起.不管診斷與否,至少5年:
美國病理學學會(cap)提 實驗室保存切片、組
織碎片和手術病理報告至少10年:濕組織應該在被
給出最后的報告結果后保存至少2同;保存所有細胞
切片5年,好的針吸切片和細胞報告至少20年;cap
還推薦實驗室應該保存細胞遺傳學切片3年,任何診
斷影像(被數字化的資料或底片)和最后的報告至少
20年。[21
在美國不同的州法律和其他的聯邦法律還可能要
求將這些材料保存更長的時間。例如,紐約要求“組織
病理切片應保存20年”。 另外.?丁學術或研究目的
· 34 ·
的切片可能值得被特別的實驗室更長時間的存儲。
f二)病理學家及其實驗室是否可以隨意分發這些
生物材料給其他醫療機構或者用于治療、診斷以外的
其它目的
在我國目前的病理機構現狀中。病理組織會診是
一種常見的運作方式。除此之外。病理組織還可能會
用于治療、診斷以外的其他目的而分送出原保管機
構,如研究、健康保險、上報給國家醫療機構等。由于
分發這些生物材料可能涉及患者的個人健康信息的
隱私,原保管機構能否隨意支配這些材料呢?在我國
目前的法律、法規中尚無任何明確規定。嚴格說來,原
醫療機構理應保護這些材料中包含的患者的隱私不
被泄露,在分發這些病理材料給其他機構時,不管出
于什么目的,原則上都應得到患者本人的同意才能體
現出對患者隱私權的尊重。由于病理學家通常被認為
是間接治療者,他們一般為其他醫生進行檢測并且為
他們報告結果。因此。作為間接治療者,病理學家可能
會使用或公開帶有個人識別信息的病理組織、病理切
片和組織碎片用以治療、支付或健康照顧操作目的、
質量保險計劃中使用而不經過病人的任何允許。①因
此.限定其處理權責對保護患者隱私有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如何支配這些材料應據他們分發病理
組織、病理切片和組織碎片的具體目的而定。例如在
美國,當分發病理組織、組織碎片和病理切片用以研
究時,以下情況可以不經患者同意:(1)公開是被社會
公共機構調查部門或有特別檢查明確保密要求的保
密部門所贊同的。(2)該個人健康信息將被用于發展
一個研究記錄。(3)公開的個人健康信息僅限于死者
的信息。(4)公開局限于去除了可以識別個人健康信
息的數據且遵從數據使用協議。②除以上情況外,病
理學家及其實驗室分發這些病理組織、病理切片和組
織碎片都應該獲得病人的同意或授權后才可以實行。
三、在處理這些離體生物材料時如何保護病人的
個人隱私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要求醫師在執業
活動中不得泄露病人的隱私.這要求病理學家及其實
驗室分發這些病理組織、病理切片和組織碎片時要保
護病人的隱私。當一名癌癥患者要求對他的癌癥診斷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2卷(第1期)
進行病理會診時,必然會涉及其個人信息的轉移。原
保管機構如何才能在這種操作環境下保護患者的隱
私呢?關于個人健康信息的隱私權標準,我國尚未明
確界定。本文仍以美國的現行法案為參照。對這一領
域進行概述,希望對國內可能出現的類似情形起一定
的借鑒作用。
美國1996年的健康保險的可攜帶性和責任法
案,publ04—191(hipaa),建立的關于個人健康信息
的隱私保護的權力標準可供我們參考。個人可識別的
健康信息(phi)就是以下信息:(1)被健康提供者、健
康計劃、雇主或健康保護票據交換所建立或接受的信
息。(2)與一個人身心健康或狀態相關的、一個人健康
保護提供、或支付個人健康保護提供相關的信息。(3)
鑒別個人或提供一個合理的基礎以相信這些信息能
夠被用于個人識別。③具體而言,個人可識別的健康
信息既是攜帶有18個指定的識別符的信息, 這些被
hipaa指定的識別符包括:名字、地點、日期(尤其是
年份)和年代早于1989年、電話號碼、傳真號碼、郵件
地址、社會保障號碼、醫學記錄號碼、健康計劃受益人
號碼、賬戶號碼、證書或執照號碼、機動車識別號碼和
連續號碼、設備識別號碼和連續號碼、統一資源土地、
國際互聯網原始地址、生物統計識別符包括指紋、聲
紋、全臉的照片以及任何其他獨特的識別號碼或特
征。
按照hipaa.病理組織、組織碎片和病理切片本
身不是被保護的健康信息,但當其被公開。與公開伴
隨的信息基于法律條款的規定則可能是受保護的健
康信息。例如,一個人提供細胞給研究者,并且告訴研
究者這些是可識別的個人的癌細胞,與之伴隨的情形
就是被保護的關于個人的健康信息。⑤因此如果一個
實驗室分送切片用以會診。這個切片必然包括個人的
可識別的數據。在這種場合下,實驗室必須遵從關于
個人健康信息相關的hipaa條款。
獲得授權是保護和尊重患者隱私權的一種重要
且有效的手段。美國1996年的健康保險的可攜帶性
和責任法案條例提出大量關于授權的要求。病理學家
和研究室為了研究目的,在分發帶有任何可識別信息
的病理組織、組織碎片和病理切片前,必須從病人處
健康照顧操作包括品質評價和改善活動、委派證書、執照,或委任行為、醫學檢查、法律服務、或審核功能{或商業計劃、發展、管理、和一般的行
政活動。see:(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 64.506(a)and 45 c f r§1 64.520(c)(2)(ii)
(美)conn general statutes annotated§1 64.5 14(e).
④ (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64.501—514.
(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64.501—514.
(美)65 federal register 82462,82533(december 28,2ooo).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2卷(第1期)
獲得有效的授權。病理學家可能會使用這些早年收集
的材料用以研究,如果他們獲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形式
的表示,即使這個同意沒有符合現行的hipaa應允
授權的要求,它們也可以被用于研究。然而,如果沒有
獲得知情同意.而病理學家又希望使用這些材料用于
研究,他們要么從病人處獲得授權(這可能是不切實
際甚至不可能的,有賴于這個材料獲得有多長的時
間),要么在20__年4月14日以前(hipaa條例的
應用時間),通過社會公共機構審查部門獲得一個明
確同意的棄權證書,以便使用這些材料 。
在一些少見的場合下,病理學家是應病人要求進
行檢測并出報告結果給病人,此時實驗室及病理學家
被認為是直接的處理供體。在這種情況下,在使用病
人的個人可識別的健康信息用以治療、支付或健康照
顧操作前,病理學家必須獲得病人書面的保密準則通
知的確認書,該確認書要按照hipaa條例羅列出提
供者的保密要點。②
美國1996年的健康保險的可攜帶性和責任法案
規定的授權在以下情況可以不予實行:④(1)公開個
人可識別的健康信息是因為公共健康的原因,如在國
家法律要求下報告新癌癥病例給國家癌癥調查機構。
(2)作為調查的一部分公開個人可識別的健康信息、
發給許可證或紀律的行為或法律行政行為。(3)響應
傳審或發現要求公開個人可識別的健康信息。
四、誰有權從研究切片、組織或組織碎片中獲益
隨著醫學技術和病理學的快速發展,對病理組
織、切片進行研究可能會與商業利益聯系起來,這時
勢必涉及利益的分配問題。在被美國醫學機構提出的
5個專利申請中,其中一個發明來自于病人的體液或
細胞。i4]如moore對加利福尼亞大學董事的訴訟案5_
中.一個細胞系的來源也是得益于對患者已切除的脾
臟組織的研究。由于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研手段
的提高,從研究切片、組織或組織碎片中獲益的事例
會越來越多,分清誰有權從研究切片、組織或組織碎
片中獲益顯得尤為重要,病理學家應該怎樣做才能更
好地保護他們在使用其用于研究或其他非治療目的
時的利益呢?我國目前無相關規定,也無此類案例發
生。在國外,目前也只有很少法律、法規明確了病人具
有其組織的所有權.如美國喬治亞州明確規定基因信
息是個人的財產。同但是,這些法律沒有直接陳述誰
有權從研究組織、切片和組織碎片中獲益的問題。在
· 35 ·
這個問題上,分析moore對加利福尼亞大學董事的訴
訟這一典型案例對病理學家及其實驗室以后的實際
操作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導作用。
原告john moore,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醫學
中心的一名多毛細胞白血病患者。兇為moore的病況
很少見且具有特征性,醫生確信其組織有著重要的研
究價值。醫生告知moore,切除他的睥臟是臨床治療
所必需的,并收集這些標本進行研究 moore不知道
他的醫生使用其脾臟并非用于治療目的.而他的醫生
和一名研究者用這些組織來發展出一個細胞系.他們
憑此取得淋巴因子產生方法的專利權 這些專利的市
場評估價值是l0億美元。而研究者,moore的醫生、
加利福尼亞董事與一生物技術 公司簽定了股份合同.
并且從來自moore的組織的研發產品中獲益 在法庭
上,moore辯稱他的組織以及由其組織產生的細胞系
是他的財產,因此他有權從研究產品中獲益。moore
還他的醫生沒有得到其本人的完全同意而使用
其組織進行研究的欺詐行為。
受理訴訟的加利福尼亞法院認為,財產法也適用
于組織內容物及研究結果,moore有權提出訴訟。然
而,在上訴中,加利福尼亞的高等法院駁回財產訴訟,
并因此了初審法院的庭審結果。高等法院主要從
3個領域駁回初審法院財產權的裁決 第一,高等法
院認為,缺乏條例或案例來支持moore對人類異常的
組織成分的財產權的申訴。第二,根據加利福尼亞的
法律,該州有權決定怎樣處理組織。盡管條例提到公
共健康和安全目的,加利福尼亞的高等法院解釋了這
個條例作為一個病人對離體組織的所有權力的普遍
性的縮減。第三,加利福尼亞高等法院發現這個細胞
系及其任何伴隨產品都不是moore的財產,因為他們
不同于那些自然發生的細胞。當然,發展自moore組
織的細胞系和方法的專利是“人類創造性”的產品。該
專利被當作法律上的重要手段來區分來自moore原
始細胞的細胞系。因此,即使moore曾一度擁有他的
細胞.但他的所有權不會擴展到源自他的或這些細胞
的細胞系和產品。加利福尼亞高等法院以強調公共政
策的正當理由來駁回moore的財產訴訟,認為通過阻
止令人心寒的責任承擔方向的影響,促進研究是公共
的最好利益。它認為moore和其他潛在的原告應該經
由其他法理為這種違法類型尋求法律援助,例如,違
背信用職責(應訴欺詐行為)和知情同意權法律(應訴
① (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64.501—514.
② (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64.506(a)and 45 c f r~164.520(c)(2)(ii)
③ (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64.501—514.
· 36 ·
隱瞞使用moore的細胞的目的)。加利福尼亞高等法
院表達了他們的擔心:應允這類類型的案件可能會在
財產權力上擴張得過多,而不是在有價值的研究的代
價上。因此,在該案例中,加利福尼亞高高等法院認為
病人無權從用于研究的組織應用中獲益。然而,加利
福尼亞高等法院也通過聲明把他的結論限制在具體
的場合下,“我們并不支持持有這樣的觀點:那些離體
細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作為財產”。
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案例明確了諸如誰有權從
研究病人的組織中獲益等問題。它們多集中在移除的
器官(如角膜)和生殖材料(如)的財產權上。盡管
這些案例引發了法律討論,他們還沒有直接應用到最
近的涉及病理學家的問題上.即關于擁有組織、切片
和組織塊的權利和從研究它們而獲益的權利。
由于在這個領域里尚缺乏可解決的法律,一些職
業協會已經尋求制定“從使用組織獲益的問題上和關
于組織所有權的一般法律及倫理關系”指導標準。這
些指導盡管沒有法定約束力,但可能會幫助病理學家
了解怎樣實際對付這些問題。美國醫學協會(ama)出
版了一個針對目前醫學問題的倫理守則和觀點——
《關于人類組織的商業使用》的倫理準則規定:[刀(1)
在使用器官或組織進行臨床研究時,必須獲得病人的
知情同意。(2)在利益被實現成生物源性材料的產品
之前,具潛在商業價值的應用必須對病人公開。(3)沒
有得到提供原始細胞材料的病人的同意,人類組織及
其產品不得用于商業目的。(4)使用人類組織及其產
品獲得的商業利益可以被病人分享,要與法律合同協
議一致。(5)醫生提供給病人的診斷和治療的選擇應
當符合良好的醫學實踐標準,而不應當受到病人組織
的潛在商業價值的影響 雖然這些美國醫學協會的倫
理準則還沒有直接地指明利益的歸屬權.但它們強調
了當從事具潛在商業價值的應用性研究的時候.尊重
病人的知情同意權顯得尤其重要。美國病理學學會關
于《使用人類組織用于研究、教育和質量控制》的法規
也強調知情同意權的重要性,[81他們尤其建議承諾的
形式應該是書面的而非空白的承諾,以便病人明確地
表示接受或拒絕捐獻其組織用于教育或研究目的。
而病理學家能做些什么才能最好地保護他們在
使用組織、切片或碎片用于研究或其他非治療目的時
的利益?正如moore對加利福尼亞大學董事的訴訟案
所提倡以及專業協會的觀點,獲得病人的使用其組織
的完整的知情同意.是病理學家和實驗室回避職責和
保護病人在研究方面的利益的最好的方式 [5_對于已
經被實驗室擁有的組織標本.得到知情同意可能太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2卷(第l期)
遲,然而,病理學家可能希望使標本匿名化來保護捐
獻者的隱私.病理學家也應該咨詢社會公共機構審查
部門的公共機構來決定怎樣處理這些材料。
為了尋求獲得標本,病理學家應決定適當的公開
和承諾尺度,也就是真正的知情同意。例如,合適的公
開范圍可能依賴于:(1)組織標本最初被用來治療還
是研究目的。(2)組織標本是獨特的(也就是moore似
的組織標本),還是普通的(也就是做常規檢查的組織
標本)。[61通過更多的向病人公開,病理學家和實驗室
能夠更好地確保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遵守知情同意的
要求 例如,根據美國醫學協會指導準則,醫生應該公
開:(1)標本將被用于研究,和(2)從研究中獲取的經
濟利益的可能性的范圍。[7]
在類似moore對加利福尼亞大學董事的訴訟案
中,在病人的組織是特別的情況下,醫生可能希望向病
人揭示它的獨特性和他們組織潛在的價值和研究的特
別目的??赡艿慕洕娴墓_,應該小心地用詞,既
不夸大商業獲利的可能性,也不強制參與。醫生可能會
在利益的驅使下加入病人放棄所有關于他們組織離體
以后的權利的條款,這樣的解決方案應當避免,因為如
果放棄的條款太寬廣(即病人放棄太多權利),法庭可
能會認為他們是不能執行的條款。[91另外,實驗室可
能還希望考慮到一個可能的決定退出的策略。
在以上關于知情同意要求的建議內,病理學家應
該做什么?病理學家可能希望得到以下保證:(1)病人
已被告知參與研究的可能的風險和利益。(2)病人已
經同意使用其標本進行研究。(3)病人已被告知在其
研究中可能的任何商業利益。(4)已經被實驗室保存
的組織是匿名制備的或被授予社會公共機構審查部
門棄權的
五、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生物性的材料一經離體,按
照相關法規應由醫院保管并遵守一定的保管時限:病
人有權復閱作為其部分醫學記錄的病理資料,但是沒
有這些離體的生物材料的直接所有權。 當病人要求進
行病理會診時,醫院應當直接提供原始切片、組織塊
或者是足以代替原始切片的重新切片給病人指定的
會診單位.而不應交給患者本人;病理學家及其實驗
室分發這些病理組織、病理切片和組織碎片用于研究
或其他非治療目的時要保護病人的隱私:獲得病人的
知情同意和授權是保護患者隱私及病理學家利益的
最好的辦法,也是解決由于研究這些材料產生的可能
的商業利益后的利益歸屬問題的可行辦法。因為在這
個領域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規定,病理學家在實際操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2卷(第1期)
作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病理學家應小心遵循我國的
醫院工作制度、職責及規范,讓自己熟悉在其權限內
的法律要求,尋求專業協會的意見指導,使之順從涉
及科學和商業研究目的之間的倫理關系。在處理實際
工作中謹慎行事,以免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
時,盡快制定各行業的行為規范,予以法律的效力,才
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病理學家和患者雙方面的利益,推
動我國醫學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世明,李旭,郭曉東主編,現代醫院診療常規[m].合肥:安徽科學
技術出版社.20__:1569~1571
[2]
[3]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rentention of laboratory
.
records
and materials[m] . adopted august 1995;and revised november
2o01
livolsi va.use of human tissue blocks for research[j].am j clin
pathol,1996,105:260
· 37 ·
andrews lb:my body,my property[j].hastings center pep,1986,
16:28
moore v regents of univerity of california,793 p.2d 479(cal 1990)
mohapatra s,kalogjera l:who owns these slides?overview of legal
issues facing pathologists an d laboratories when saving and senging
out tissues,slides,and tissue blocks[j].pstholo~-case reviews.20__
8(3):90~97
ama current opinions of the council on ethical and judicial affairs
§2.20__:08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policy on uses of human tissue in
research,education,and quality control[c].adopted august 1996;
reaffirmed august 20o0
greenberg w ,kamin d.:property rights an d payment to patients for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tissues:an economic analysis[j].soc sci
關鍵詞:電鏡;內質網;病理變化
Abstract:There is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about cell ultrastructure depending 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chnology. The structure of the various kinds of organelles, and its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change provides the intuitive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people to judge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under the proj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Key words:Electron microscope technology; Endoplasmic reticulum; Pathological changes
20世紀30年代,德國的RUSKA第一次發現了電子顯微鏡,隨后利用剛剛形成的電子顯微鏡技術第一次看到了煙草花葉病毒[1]。隨著電子顯微鏡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電鏡的應用使人們對細胞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亞細胞結構,各種細胞器的結構也不斷被人們認知。同時,在醫學科研和診斷疾病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Gyorkey[2]等在2000例腫瘤診斷中8%要靠電鏡幫助診斷。Kuzela[3]等對49例腫瘤的診斷結果分析,11例電鏡可進一步提供明確的診斷,占22%,糾正6%的錯誤診斷,確診率28%。國內周曉軍[4]報道223例腫瘤電鏡診斷,電鏡確診135例,占60%,糾正原病例診斷11例,占5%。有診斷價值者占65%。有由此可見,電鏡技術在診斷疾病中的應用價值。
電鏡分為掃描電鏡和投射電鏡。由于其分辨率高,放大倍數大,而且使用較為方便,電鏡已經成為研究細胞微觀結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5]。本文所的總結的內質網超微結構變化主要通過投射電鏡來觀察。
1 內質網的超微結構及生理功能
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ERKR. Porter、A. Claude 和 EF. Fullam等人于1945年發現,是細胞質內由膜組成的一系列片狀的囊腔和管狀的腔,彼此相通形成一個隔離于細胞基質的管道系統,為細胞中的重要細胞器。它實際上是一個連續的膜囊和膜管網,可分為粗面內質網(RER,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和滑面內質網(SER, 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兩大部分。粗面內質網上附著有大量核糖體,合成膜蛋白和分泌蛋白;滑面內質網上無核糖體。
內質網是哺乳細胞中一種重要的亞細胞器。膜分泌性蛋白、氨基多糖、磷脂、膽固醇及鈣信號等的代謝均與內質網功能直接相關,例如分泌性蛋白的合成與空間折疊、蛋白質糖基化修飾、蛋白質分泌等均在內質網內發生。目前研究認為,胰腺細胞、心肌細胞、神經元細胞等內質網功能障礙可能分別是糖尿病、心腦組織缺血梗塞、退行性神經疾病等發生的重要原因[6-8]。
真核細胞的內質網具有四個主要的生理功能:合成膜蛋白和分泌蛋白;折疊形成蛋白質正確的三維空間構象;儲存Ca2+;參與脂質和膽固醇的生物合成[9]。
2 內質網的病理性變化形態觀察
2.1內質網增多 內質網的多少可以反應細胞病變狀況。例如在蛋白質合成及分泌活性高的細胞(如漿細胞、胰腺腺泡細胞、肝細胞等)以及細胞再生和病毒感染時,粗面內質網有增多現象。
李穎智[10]等研究了脊髓損傷后繼發骨質疏松的骨組織超微結構,發現進行手術后第11w,脛骨成骨骨細胞核空化,粗面內質網增多。熊娟[11]等觀察了鋸緣青蟹病毒感染的超微病理變化,發現其胃細胞中粗面內質網腫脹增多。
2.2內質網減少 和水祥[12]等用秋水仙素灌大鼠慢性肝損傷大鼠,用電鏡觀察細胞,發現胞漿內內質網減少。謝學軍[13]等研究了糖尿病大鼠視覺系統三級神經元的病理變化,發現糖尿病大鼠視皮質,神經細胞胞漿中,粗面內質網減少且變形。山羊冰川棘豆中毒[14],缺血[15,16]等也可導致細胞內粗面內質網減少。
2.3內質網增生 張潔[17]等用分離到的鵝副粘病毒毒株進行人工發病實驗,并取實驗結束時存活鵝的大腦進行電鏡觀察,發現粗面內質網有增生擴張現象。
張瑞祥[18]等在慢性遷延性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電鏡檢查中可以看到細胞內滑面內質網增生現象。
2.4內質網擴張及囊泡化 內質網擴張和囊泡變(dilaftation and vesiculation of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細胞損傷最常見的內質網病變之一。內質網擴張是指內質網口徑增大,但仍保持原有結構并具有網狀外形。囊泡變是指內質網擴張成大小不等的囊泡。缺氧、中毒、感染、營養不良和放射線照射均可引起內質網擴張和囊泡病變。
李艷飛[19]等用人工復制的腦軟化癥雛雞摸型.研究其主要免疫器官病理解剖學變化、病理組織學變化以及超微結構的變化。其中脾臟的粗面內質網擴張呈池狀。李穎智[10]等研究了脊髓損傷后繼發骨質疏松的骨組織超微結構,發現進行手術后第11w,可以觀察到明顯的病變,周肱骨骨細胞,粗面內質網空化。人工感染雞卡氏住白細胞原蟲病引起心、肝、脾、肺、腎、腸、胰等組織的核染色質內出現內質網擴張腫脹現象[20]。
引起組織細胞內內質網擴張的病癥還有:急性酒精肝損傷 [21],家兔主動脈粥樣硬化[22],高膽固醇飲食引起動脈內皮細胞變性[23],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24],豬生殖-呼吸綜合征[25],海洛因成癮[26]等。
2.5粗面內質網脫顆粒 當細胞受損時,粗面內質網上的白體往往脫落于胞漿內,粗面內質網的蛋白合成乃下降或消失;當損傷恢復時,其蛋白合成也隨之恢復。
帖利軍[27]等研究甲狀腺機能減退大鼠腦發育臨界期神經元超微結構變化,實驗大鼠頂葉皮質神經元在電鏡下可見內質網變性、擴張,白體脫落、游離。李任飛[28]觀察經胃左動脈熱灌注化療藥物對照正常胃組織超微結構,其中56℃組胃小彎上皮細胞胞質內,內質網擴張脫顆粒。
2.6同心性小體 宋福林[29]等對纖維組織細胞性腦膜瘤的臨床病理進行了病理學觀察,發現纖維組織細胞細胞胞質內的粗面內質網成板層狀或擴張成池分別,可見同心性小體分布。
2.7池內隔離 鄭曉剛[30]等在軟骨樣脊索瘤的超誒病理對比研究中觀察到普通的脊索瘤瘤細胞內的粗面內質網擴張呈大泡。
內質網正常的生理功能維持著細胞以及組織器官的正常運作,因此,通過觀察內質網發生不同形式的形態異常,可以判斷組織器官出現的病理情況。了解和熟悉細胞內個細胞器的正常形態和病理形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判斷疾病,深入探討疾病的致病機理。
參考文獻:
[1]王嘉倫. 中國電子顯微學應用概況[J]. 沈陽醫學院學報,2002,4:63-64.
[2]Gyorkey F, Min K, Krisko I, Gyorkey P. The usefulness of electron microscopy in the diagnosis of human tumors[J].Human pathology,1975,6:421.
[3]Kuzela D, True L, Eiseman B. The role of electron microscopy in the management of surgical patients[J].Annals of Surgery,1982,195:1.
[4]周曉軍, 張秦和. 223 例腫瘤的電鏡診斷研究[J]. 中華病理學雜志 1990,19:179-181.
[5]王永康,夏立芳,雷廷權,等. TiAlN/Ti 多元復合涂層的截面透射電鏡研究[J]. 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000,23:12-15.
[6]Harding H, Ron 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J].Diabetes,2002,51:S455.
[7]Mouw G. Activation of caspase-12,an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sident caspase,after permanent focal ischemia in rat[J].Neuroreport,2003,2003:183-186.
[8]Mattson, P M. Excitotoxic and exeitoproteetive mechanisms:abundant target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J].Neuroreport,2003,3:65-94.
[9]滕旭, 齊永芬, 唐朝樞. 內質網應激與心臟疾病[J]. 生理科學進展 2009,40:106-110.
[10]李穎智, 楊有賡, 于艷波,等. 大鼠脊髓損傷繼發骨質疏松的實驗研究[J]. 中國實驗動物學報, 2004,12:134-141.
[11]熊娟, 陳吉剛, 楊季芳, 等. 鋸緣青蟹呼腸孤病毒感染的組織病理和超微病理觀察[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11, 30(5): 640-645.
[12]和水祥, 汶雅娟. 硒抗肝纖維化作用的實驗研究[J]. 西安醫科大學學報,1999,20:480-482.
[13]謝學軍,. 糖尿病大鼠視覺系統三級神經元的病理學研究[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1,9:348-350.
[14]李勤凡,王建華. 山羊冰川棘豆中毒的病理學觀察[J]. 中國獸醫學報,2001,21:75-78.
[15]徐明,楊惠林.經椎間動脈栓塞法建立急性脊髓缺血損傷模型[J]. 中華創傷雜志 ,2000,16:88-90.
[16]花放, 丁曉慧, 劉文瑞,等. 頸動脈負壓分流制作大鼠全腦缺血/再灌注模型[J]. 中國實驗動物學報 ,2001,9:33-39.
[17]張潔,辛朝安. 鵝禽副粘病毒病的病理學研究[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0,21:84-86.
[18]張瑞祥,張潔茹. 235 例疑難病理標本的電鏡診斷價值[J].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2002,18:560-562.
[19]李艷飛,王洪偉. 雛雞腦軟化癥主要免疫器官的病理學研究[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2002,33:48-52.
[20]殷中瓊, 汪開敏. 人工感染雞卡氏住白細胞原蟲病的病理形態學[J]. 中國獸醫學報, 2002,22:597-600.
[21]趙云霞, 陶明煊, 程光宇, 等. 雞樅菌多糖對急性酒精肝損傷小鼠超微病理結構及 ADH2, ALDH2 mRNA 表達的影響[J]. 食品科學, 2015, 5: 39.
[22]李琦, 歐陽靜萍, 余追, 李銀萍. 當歸抗高脂致家兔主動脈粥樣硬化效果觀察[J]. 湖北中醫學院學報 ,2003,5:29-30.
[23]李瑞, 劉善云. 運動對高膽固醇飲食小鼠主動脈脂質沉積影響的透射電鏡觀察[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2,17:8-10.
[24]李青, 詹文濤. 三七總皂甙對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臟器損傷的保護作用研究[J].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2000,12:390-393.
[25]孟帆, 姚敬明, 吳忻, 等.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變異株感染豬超微結構研究[J]. 中國畜牧獸醫, 2012, 39(6): 196-199.
[26]朱華, 李躍明. 海洛因成癮者胰腺的透射電鏡觀察[J]. 昆明醫學院學報, 2001,22:1-3.
[27]帖利軍, 潘建平. 甲狀腺機能減退大鼠腦發育臨界期神經元超微結構變化[J]. 中國公共衛生, 2002,18:51-52.
[28]李任飛, 申寶忠, 楊光, 等. 經胃左動脈灌注熱化療藥物對家兔胃壁超微結構影響的實驗研究[J]. 腫瘤防治研究,2002,29.
關鍵詞:整合課程;臨床醫學;基礎醫學;方案設計
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臨床醫學各學科的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的特征日趨明顯,培養醫生的整體觀是現代醫學科學發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當前醫學教育中亟待解決的課題。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醫學課程模式注重各自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便于教學實施、組織管理和教學資源安排等優點。但學科之間界限過于分明,各學科內容之間存在交叉重復或表述不一;臨床技能訓練、職業素養和科研能力培養不足;教學方法單一,考評體系不夠全面客觀。鑒于此,醫學教育課程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借鑒國內外醫學院校課程整合的經驗,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構建地方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整合課程的方案。整合課程是指將原來自成體系的各門課程或教學環節中的教學內容,通過整理與融合,使相關課程形成內容冗余度少,結構精簡、整體協調的新型課程環節,以發揮其綜合優勢[1]。實施整合課程的目的在于強調知識的整體性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適應知識爆炸時代的要求;有利于學生建構完善的知識結構;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有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有利于醫學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課程的銜接。
1醫學整合課程的發展現狀
1.1醫學課程模式的回顧
1993年,愛丁堡世界衛生醫學教育峰會推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綜合型課程教學模式[2],使醫學生從真正意義上認識和理解一個器官與系統的關系,形成醫學整體觀。1999年,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PapaFJ教授和卡格雷大學醫學院HarasymPH教授系統論述了醫學課程模式[3],將醫學課程模式劃分為5種:①以帶徒培訓為基礎的課程模式(apprentice-ship-basedcurriculummodel,ABCM);②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模式(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model,DBCM);③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④以問題為基礎的課程模式(problem-basedcurriculummod-el,PBC或PBL);⑤以臨床表現為基礎的課程模式(clinicalpresentation-basedcurriculummodel,CPB-CM)。世界高等醫學教育經歷了3次改革浪潮:①1910年,以弗萊克斯納(Flexner)報告為導引[4],形成了以學科為基礎的醫學教育模式;②20世紀中期,隨著PBL的提出,醫學教育迎來了以PBL和課程整合為創新手段的教育模式[5];③21世紀,隨著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普及,醫學教育的中心任務是提高醫學生的核心崗位勝任力,提倡以崗位勝任力為基礎的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新型職業素養,推動了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全面醫學人格塑造教育模式的發展[6]。
1.2我國醫學整合課程的發展現狀
20世紀中葉開始,國內許多醫學院校借鑒國外醫學院校課程整合的成功經驗,從不同角度采取多種形式對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整合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2008年9月,教育部、衛生部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明確要求醫學院校應積極開展縱向或(和)橫向綜合的課程改革,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2009年2月,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醫學院校要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與醫學知識相結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2009年11月,醫學發展高峰論壇以“醫學整合”為主題,《北京共識》,指出醫學整合式實現全民健康宏偉目標的重要方略。2011年,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改革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推進醫學基礎與臨床課程的整合”。2015年10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國家醫學考試中心、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主辦的“中國醫學整合課程聯盟成立大會”暨“首屆中國醫學整合課程論壇”在西安舉行,國家衛計委首套“器官-系統”整合規劃教材正式。“整合”成為新形勢、新挑戰下的醫學發展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風向標。目前,國內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整合的模式主要分兩類[7]:以器官系統或疾病模式和以問題為基礎模式。器官系統或疾病模式又分為:①水平綜合,相互平行的學科打破學科界限,分別局限在基礎醫學學科或臨床醫學學科;②垂直綜合,基礎醫學學科與臨床醫學學科的綜合滲透。以問題為基礎的整合模式,是以問題為基本元素,將教學內容有機聯系起來,以小組討論為基本教學形式。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通過解決問題獲取連貫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培養自學能力。如浙江大學醫學院的《基礎醫學總論》與《基礎醫學各論1-4》整合模塊[8];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以能力為主線的基礎醫學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實現了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上的真正融合[9];汕頭大學醫學院的模塊課程教學[10];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橫向基礎醫學整合課程、以臨床問題為引導的基礎醫學教程、器官系統整合基礎醫學課程,促進了基礎課程教學結合臨床工作實際[11];北京大學醫學部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構建基礎醫學新型課程體系,形成了以學科為中心向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轉化[12]。紹興文理學院為地方性院校,學生起點較低,師資等各種教學資源均有限,如何進行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模式的改革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課題。遵循“一體現、兩符合、一致性原則”,參考國內外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以及《臨床醫學專業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試行)》”的原則要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自主學習為導向的現代教育理念,符合綜合素質培養的基本要求,符合國家對臨床醫學專業提出的“早臨床、多臨床和反復臨床”的倡議,與國家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一致。經過廣泛調研、論證和頂層設計,“小步慢跑、分步實施”,構建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整合課程方案,在臨床醫學專業2017級卓越醫師養成班初步實施,皆在探索適合地方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方案,開拓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醫學教育改革模式。
2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整合課程的構建
2.1構建方法
學校成立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整合課程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在深入調研國內外課程整合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教學研究項目為導向全面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課程整合的頂層設計。專家組查閱資料、調研學習、專家咨詢、反復論證,確定整合課程方案,征求校外醫學教育專家建議。經過學院教學工作委員會論證,黨政聯席會通過后逐步實施,并通過持續的教學改革促進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整合課程模式的不斷優化。
2.2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指導思想
即“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疾病到藥物治療”為指導思想,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按照人體器官系統逐一學習基礎醫學知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使醫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學習更加符合學習的規律。按照人體器官系統教學,“從宏觀到微觀”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從形態到功能”可以幫助學生對功能的理解;“從正常到異?!笨梢约訌姳容^,增加對疾病的認識;“從疾病到藥物治療”有利于學生對藥理知識的掌握,為實施以問題為基礎(PBL)創造良好的條件,可為后續學習臨床醫學課程打下更系統和堅實的基礎。
2.3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方案思路基礎醫學課程
包括醫學細胞生物學、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免疫學、醫學遺傳學、藥理學、局部解剖學等,它們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醫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免疫學、醫學遺傳學等課程的教學是按各自的規律進行授課。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是各自按人體器官系統分別進行教學。即同一個系統的知識在不同的課程中進行教學。例如在系統解剖學中學習人體器官系統的宏觀結構,在組織學與胚胎學中學習器官系統的組織微觀結構和器官系統的發生,在生理學中學習器官系統的生理功能,在病理學中學習器官系統的組織病理變化,在病理生理學中學習疾病狀態下器官系統的功能改變,在藥理學中學習治療各器官系統疾病的藥物作用、療效和不良反應。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同一個器官系統的知識有時需要間隔半年至兩年在不同的課程中學習。傳統的、以學科課程為單位的教學模式還存在一些缺陷,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和病理學以大量的記憶學習為主;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主要以理解學習為主。限于授課任務和授課時間的關系,難以清楚地介紹同一個系統的宏觀與微觀、形態與功能、正常與異常的關系,因此,給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學習(包括理解和記憶)帶來一定困難。鑒于此,有必要對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進行綜合改革。整合課程方案是從整體上改革基礎醫學教學課程體系,將基礎醫學課程中按人體器官系統教學的課程,包括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等課程進行整合,目的是使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更符合學習的規律,同時提高教學效率。將以往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構建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以結構-功能-環境-臨床為主線的課程新體系,對原有的基礎醫學課程進行選擇、優化和重組。把基礎醫學14門課程進行分解整合為生命基礎模塊、環境與健康模塊、基礎醫學綜合實驗模塊(見圖1)。強調人體整體觀,以器官系統為中心,體現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到功能、正常與異常、環境與健康、基礎與臨床的相互聯系,幫助學生建立起醫學的整體認知觀念.①細胞分子生物學。整合傳統的醫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強化醫學生的生物學基礎,圍繞“人體由分子組成細胞”,強調細胞是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教學內容注重統一知識點的前后呼應、層層推進和理解不同角度,減少不必要和不恰當的重復,盡可能統一或說明不同學科對統一現象使用的術語,減少學生混淆,強調跨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各種知識點的適當平衡,突出人體正常結構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分子和細胞基礎。②基礎醫學導論。依據“從形態到功能、從微觀到宏觀、從正常到異常、從疾病到藥物治療”的認知規律,整合傳統的系統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核心內容、總論和概述,是一門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整合課程。③器官與系統。將基礎醫學課程中按人體器官系統教學的課程,整合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等課程,形成運動系統、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內分泌系統,實施了基礎醫學課程的整合。④感染與免疫。整合傳統的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免疫學,以及涉及免疫系統的解剖學、組織學,傳染病相關的病理學與抗感染有關的藥理學內容進行了有機整合。以病原生物入侵與宿主免疫防御為主線,使學生對兩者的相互作用有較全面、系統、整體的認識。⑤醫學遺傳與胚胎發育。整合傳統的醫學遺傳學與胚胎學[13],打破了醫學遺傳學和胚胎學之間的學科界限,強調遺傳物質的傳遞、分子遺傳病和胚胎發育中的作用,使遺傳學在醫學中的作用凸顯。力圖從群體、個體、細胞和分子水平闡述人類遺傳病發生及發展的規律,為遺傳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理論依據。⑥醫學機能學實驗是以人體功能觀察、動物實驗、虛擬實驗為教學手段,探索人體功能的活動規律及其在疾病狀態或藥物干預下的變化規律,并闡述其發生機制的綜合性醫學實驗課程。該課程有機融合了傳統的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相關理論和實驗研究手段,引導學生學習機能學的實驗方法和驗證理論課所學的知識。⑦臨床導向基礎綜合實驗。根據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圍繞臨床常見問題進行全方位相關信息的整合,不受固有學科限制,包括醫學知識、醫學能力、醫學素質和醫學心理。該課程使學生熟悉實驗流程、學會實驗設計,訓練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協作、合理分析、清晰表達等素質,傳遞臨床思維習慣及臨床人文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分析總結能力、溝通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嚴謹性、團隊合作、創新精神。
2.4改革教學方法
開展CBL/PBL學習整合課程的特點是多學科交叉、學生自主學習、早期接觸臨床的融入。為促進學生所學融合知識,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開展以案例為基礎(CBL)、以問題為基礎(PBL)等教學,將CBL/PBL案例貫穿各整合課程學習中,促進基礎與臨床學科的縱向或橫向聯系,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溝通與協作意識的養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團結協作的能力以及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
2.5創新評價模式
實施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各模塊學習效果評價涵蓋基礎知識及理論評價、基本技能評價、PBL/CBL評分、學生互評等;學生整體能力評價;學生基本知識評價通過兩次基礎醫學綜合測試形成所有評價結果,及時收集學生對教學的各種意見或建議,配合整合課程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的總體目標。
3實施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整合課程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理念是實施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整合課程的前提
學校采取“請進來、送出去、自充電”,培養一批教育理念先進的教學骨干。邀請國內外醫學院校的醫學教育專家來校開展醫學教育學術交流。派出骨干教師赴國內外學習或參加學術會議,使教師了解國內外醫學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提高對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課程整合改革的感性認識。學校、學院教師發展中心要定期開展教師培訓,通過親身體驗,提高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課程整合的實踐能力。
3.2持續的教育教學改革是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整合課程的根本
學校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作為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學校成立課程整合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在深入研究國內外課程整合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教學研究項目為導向全面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探究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方案,經過學院教學工作委員會論證后逐步實施,并通過持續的教學改革促進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整合課程模式的不斷優化。
3.3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團隊是整合課程的基石
學校依據各器官系統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建立由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教師組成的多學科交叉教學團隊,明確教學團隊負責人的職責,各學科教師合作實施器官系統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課程整合教學團隊實行集體備課和預講制度。通過集體備課,學科內和學科間的教師能夠充分剔除重疊的內容,進行講授內容的分工合作,真正做到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合作教學,保障各器官系統知識結構的整體性、系統性,提高教學效率。在預講過程中,可以幫助教師找到整合的最佳結合點,加強各學科教師教學內容的有機銜接,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腸;胃腸間質瘤;臨床病理;免疫組化
[中圖分類號] R73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6-010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immune phenotype,diagnosis,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mall intestin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I tumors(GIST). Method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in 13 cases of small intestin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with review of the relative literature. Results Of 13 cases,age ranged from 34 to 76 years (mean 52 years),including 8 males and 5 females. There were 8 cases in jejunum,3 cases in ileum,2 cases in duodenum. In 13 patients,1 case was low risk,4 cases were middle risk,and 8 cases were high risk The diameter of tumors was 1.6-18 cm. Of 13 cases,there were 6 cases of spindle cell type,3 cases of epithelioid cell type and 4 cases of mixed cell type. Immunohistochemically,tumor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D117,DOG-1,Vimentin,but negative for Desmin, S-100. CD34 and SMA were positive in 5 cases,nestin was positive in 10 cases. The positive rate of Ki-67 was from +8% to +30%. Conclusion 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re rare tumors of alimentary tract, the prognosis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in gastric GIST. Surgery is the principal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the tumors.
[Key words] Small intestine;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Clinicopath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類以CD117蛋白表達陽性為特征的間葉源性腫瘤,可以發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胃最為常見,占60%~70%,其次為小腸,占20%~30%[1]。小腸胃腸間質瘤和發生在胃的胃腸間質瘤一樣,這些病變最初被認為是平滑肌腫瘤[2]。小腸胃腸間質瘤多見于空腸,其次分別為回腸和十二指腸,男性稍多。小腸GIST的惡性率為35%~40%,是胃GIST的2倍,而且腹腔內擴散亦較胃GIST多見[3]?,F在認為這種腫瘤起源于間質的Cajal細胞或向間質Cajal細胞分化的腫瘤,間質Cajal細胞是起搏細胞[4,5],插在腸壁自主神經系統和平滑肌之間。本文研究13例小腸原發胃腸間質瘤進行臨床病理及免疫組化分析,并結合文獻進行探討,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3~2014年手術切除的小腸原發胃腸間質瘤共13例。男8例,女5例,年齡34~76歲,平均52歲。8例位于空腸,3例位于回腸,2例位于十二指腸。12例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反復腹痛及腹部包塊,8例患者以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癥狀就診,表現為貧血、黑便及慢性失血癥狀,3例就診時已有腫瘤破裂,2例有急性腸梗阻,1例合并左腎結石及肝臟多發囊腫。
1.2 方法
所有標本均采用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組化采用En Vision二步法。所用抗體CD117、CD34、DOG-1、Vimentin、Nestin、Desmin、S-100、Ki-67均來自福建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操作按說明書進行,每種抗體均設陽性及陰性對照。
2 結果
2.1 巨檢
腫瘤8例位于空腸,3例位于回腸,2例位于十二指腸。腫瘤直徑1.6~18 cm。大部分位于腸腔外,并長入腸腔(封三圖6)。切面局限,實性,灰紅色,部分呈灰褐色,質脆,魚肉樣,灶狀區域囊性變伴出血壞死。本文有7例患者腫瘤>8 cm,有囊性變及壞死區域。
2.2 鏡檢
腫瘤按細胞形態和各種細胞所占比例,分為梭形細胞型、上皮細胞型和混合細胞型。以梭形細胞型為主,其次是混合型,上皮樣細胞型最為少見。梭形細胞型細胞均勻一致,細胞核卵圓形或細長,排列成束狀或漩渦狀,核有柵欄狀排列,部分可見核端空泡。上皮樣細胞型主要有上皮樣圓形或多角形細胞構成,一般排列成片塊或細胞巢,胞質豐富,嗜酸性或透亮,細胞核位于中心或者偏位(封三圖7),混合細胞型即梭形細胞與上皮樣細胞混合存在,所占比例大致相當。5例病例中含有“絲球樣”纖維,散在分布于腫瘤細胞之間的小球形或曲線形嗜酸性絲狀物質的集聚。有學者認為,上皮樣形態與高的有絲分裂活動有關,反映了其惡性程度[6]。本文13例中,梭形細胞型6例,上皮細胞型3例,混合細胞型4例。
2.3免疫組化
13例CD117(封三圖8)、DOG-1、Vimentin均陽性,僅5例CD34陽性,5例SMA陽性,10例Nestin陽性,13例Desmin、S-100均陰性。Ki-67陽性(+8%~+30%)。
3討論
3.1概述
小腸原發胃腸間質瘤通常年齡>50歲,臨床癥狀與胃GIST相似,但急性綜合征更常見,包括小腸梗阻和破裂[6]。同時小腸原發胃腸間質瘤早期不易發現,出現癥狀時周圍多有腹腔臟器侵犯,惡性程度高。臨床上對病情反復而又高度懷疑病變為小腸間質瘤的患者應盡早行急診剖腹探查以利于明確診斷及治療[7]。間質瘤沒有明確的良惡性界限,所有的間質瘤都應看作是一種低度惡性有復發和轉移可能的腫瘤?,F在多主張使用4度分級標準:極低度侵襲危險性(發生在任何部位的腫瘤大小2且≤5 cm,核分裂象≤5個/50HPF);中度侵襲危險性(發生在非胃部位,腫瘤大小≤2 cm,核分裂象>5個/50 HPF;發生在胃的腫瘤有兩種情況,腫瘤大小>2且≤5 cm,核分裂象>5個/50 HPF;腫瘤大小>5且≤10 cm,核分裂象≤5個/50 HPF);高度侵襲危險性(任何部位如果腫瘤破裂,即為高度侵襲危險性。任何部位只要腫瘤大小>10 cm或核分裂象>10 個/50 HPF或腫瘤大小和核分裂象均>5 cm即為高度侵襲危險性;如果是非胃原發,則有以下兩種情況就視為高危險性:第一種為腫瘤大小>2且≤5 cm,同時核分裂象>5個/50 HPF;第二種情況腫瘤大小>5且≤10 cm,同時核分裂象≤5個/50 HPF)[8]。這種分級方法被多數學者認同對間質瘤的生物學行為判定較為合適。本組13例,低危險度1例,中危險度4例,高危險度8例。隨訪時間3個月~5年,其中2例患者死于間質瘤復發并肝轉移,余8例間質瘤患者術后未復發,3例術后復發者再次手術切除后用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至今未復發和轉移。伊馬替尼是目前FDA批準用于GIST治療的唯一靶向治療一線藥物,尤其是對手術無法完全切除、術后轉移、復發及已失去手術機會的患者。目前GISTs的治療效果尚不滿意,伊馬替尼的耐藥等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9]。
3.2診斷
術前CT檢查對診斷有一定的價值。大體上,腫瘤可以突向腸腔,也能向漿膜面突出,或者同時向兩個方向生長,形成啞鈴狀結構。有些腫瘤可延伸到腸系膜或腹膜后[10]。少數情況下,可能為多發。本文有8例向漿膜面突出,有3例同時向兩個方向生長,2例突向腸腔。鏡下腫瘤或浸潤到周圍正常結構中,或形成假包膜,常常具有發育良好的微血管結構,因而易于局部出血。少數GIST以出現嗜酸性絲團樣纖維為特征[11]。細胞核的柵欄狀排列可以很明顯,伴有顯著炎癥成分的GISTs(類似于炎性假瘤)已有報道[10]。CD117與DOG-1具有高度的一致性,CD117陽性率為94%~98%,DOG-1陽性率為94%~96%,而CD34在小腸多為陰性,Desmin、S-100幾乎均為陰性。本文中CD117、DOG-1陽性率均為100%,CD34陽性率為38%,Desmin、S-100均為陰性。
3.3 鑒別診斷
小腸原發胃腸間質瘤可與以下疾病相鑒別,并且細胞形態相似,主要靠免疫組化可能更好。①平滑肌瘤 細胞梭形、短梭形、細胞較一致、編織狀,SMA、Desmin均陽性,CD117、CD34均陰性。②神經鞘瘤 細胞梭形,短梭形,細胞較一致,柵欄狀,S-100陽性,CD117、CD34均陰性。③炎性纖維肉 可發生在所有年齡段的成人,在小腸常形成有癥狀的團塊,并導致腸套疊性梗阻,大小為1~5 cm,常有蒂,突出于腸腔內,灰白色,鏡下主要表現為水腫,并有典型的梭形或上皮樣細胞。CD117、DOG-1均陰性,CD34、SMA陽性。
3.4治療與預后
PET-CT掃描是目前診斷GIST和評估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療效最為敏感的手段[8]。手術切除是小腸GIST的首選治療方法。術中腫瘤應完整切除,避免腫瘤破裂。手術治療的徹底性與預后密切相關。腹腔鏡由于易引起腫瘤破裂,導致腹腔種植,而不作為常規應用。內鏡下不易根治性切除,且操作的并發癥發生率高,故也不作為常規推薦。小腸GIST的5年存活率為55%,低于消化道其他部位的GIST[12]。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可以在術前和術后應用。伊馬替尼是復發轉移及不可切除GIST的一線治療藥物。并且,存在11號外顯子KIT突變的GIST比存在9號外顯子突變或沒有檢測到突變的GIST對于伊馬替尼的反應可能更好。詹文華等[13]報道,對高度惡性傾向的胃腸道間質瘤完整切除后4周開始口服格列衛。手術后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腹膜和肝臟。最重要的預后標志是腫瘤大小和每50個高倍視野的核分裂數。小腸這個解剖部位與預后不好有關。有專家認為,即使是極低危險的GIST有時也能復發。因此,即使是偶然發現的非常小的病變,某些病理醫師也避免應用良性GIST這一術語。
[參考文獻]
[1] 來茂德. 病理學高級教程[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235-242.
[2] Appelman H D Smooth muscle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hat we know now that Stout didn’t know[J]. Am J Surg Pathol 1986,10(suppl.l)83-99.
[3] 劉彤華. 診斷病理學[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7.
[4] Appelman H D Smooth muscle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hat we know now that Stout didn’t know[J]. Am J Surg Pathol,1986,10(suppl.l):83-99.
[5] Sircar K,Hewlett B R,Huizinga JD,et al.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as precursor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Am J Surg Pathol,1999,23:377-389.
[6] 高春芳,王仰坤. 消化系統腫瘤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434.
[7] 宋敏. 小腸間質瘤的臨床診治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4, 12(24):22-23.
[8] 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 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J]. 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18(11):1025-1030.
[9] 彭樹松,崔建芳,劉 霆,等. 小腸間質瘤 57 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2,20(2):32-34.
[10] 回允中譯,Fletcher,CDM著. 腫瘤組織病理學診斷[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381-383.
[11] Ojanguren I,Ariza A,Navas-Palacios JJ. Gastrointestinal autonomic nerve tumors:further observations regarding an ultrastru ctur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six cases[J]. Hum Pathol,1996,27:1311-1318.
[12] 廖松林. 腫瘤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學[M]. 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28-129.
所需材料
一個大玻璃廣口瓶:
一個可以放進廣口瓶口的小塑料容器――小塑料杯就很適合此項實驗;
一個大頭針或圖釘:
自來水;
鹽:
食用色素:
一把勺子或串肉扦,用來將鹽和食用色素攪拌在一起。
活動步驟
1 將廣口瓶中灌滿自來水,然后將瓶子放在桌子上靜置10分鐘,直到瓶中的水完全靜止。
2 用大頭針或圖釘在塑料容器底戳3個分布均勻的洞。
3 在塑料容器中倒入約1厘米厚的鹽。
4 向鹽中加入約10滴食用色素,然后攪拌至顏色均勻。
5 將塑料容器放人廣口瓶中,使塑料容器底接觸到瓶中的水。要確保在水和塑料容器底之間沒有空氣氣泡。
6 仔細觀察鹽和食用色素從塑料容器底的小孔中慢慢滴下進入水中(就像水母的觸須一樣慢慢伸展)??赡芤?分鐘左右的時間才能開始這個過程。你能看到鹽水形成的線嗎?看到有小小的色環圍繞在鹽水線的周圍嗎?
活動概述
你正在觀察的是運動中的流體動力學。流體動力學是研究運動液體的科學。液體就是一種可以流動的物體,它可以根據所處容器的形狀而改變自身的形狀。例如水、洗發香波和火山熔巖都是液體。甚至氣體也是一種液體,雖然我們不能總是看到氣體四處流動。
此項實驗中滴落下的鹽水比廣口瓶中自來水的密度要高一些。密度高意味著某種物體中有更多的物質存在:在我們的實驗中就是鹽溶解于水中。當一種高密度的液體滴落入一種低密度的液體中時,就會發生有趣的現象。
移動中的液體可以是流暢地運動,這被稱為層流或片流,或者是流體在運動過程中不流暢并混合在一起,就被稱為湍流或紊流。當一種流體是湍流時,移動液體間的摩擦力就會產生不穩定的湍流模式。在此項實驗中你就可以觀察到一些湍流,這是在一種被稱為瑞利泰勒不穩定性(Rayleigh-Taylor instabilty)的情況下產生的,也就是當兩種不同密度的流體接觸時會產生的情形。
這種類型的湍流可以形成渦環,你可以在滴落的鹽水形成的水線周圍看到這些小小的環狀圈。當水在滴落時,向下運動的水就會在身后留下一小部分低壓力的空間,這樣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這些環形圈。下落水滴上部和下部壓力的差異使這些圓環不斷旋轉形成渦環。
我們可以在很多情況下看到這種類型的湍流,例如太空中的星云或者火山群上方的蘑菇云。
活動應用
流體動力學在很多工業都有廣泛應用,例如航空業、制造業、礦業和食品加工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