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葉的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凱時注射液;靜脈炎;護理
凱時注射液是以脂微球為藥物載體的靜脈注射用前列地爾(前列腺素E1)制劑,由于脂微球的包裹,前列地爾不易失活,且具有易于分布到受損血管部位的靶向特性,從而發揮本品的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另外,本品還有穩定肝細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因此,凱時注射液臨床應用廣泛。我科使用凱時注射液治療者均為糖尿病病人,據趙通洲[1]報道凱時注射液能促進糖尿病足的愈合,據張吉[2]報道凱時注射液能明顯的降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尿蛋白,因此,凱時注射液在我科為常用藥。常見的靜脈炎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容易導致病人對我們護理人員的不滿,導致護患關系的惡化,因此,減少靜脈炎的發生有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到2009年8月在我科使用凱時靜脈治療的糖尿病病人100例,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56歲,均為外周靜脈彈性良好,本次使用凱時靜脈注射前一個月未靜脈注射過任何藥物。
1.2方法
遵醫囑將患者依照凱時注射液用藥方法的不同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均為首次注射該藥。觀察組將凱時注射液10μg加入0.9%的生理鹽水100ml中,靜脈滴注1小時內滴完;對照組將凱時注射液10μg加入0.9%的生理鹽水20ml中,靜脈推注5分鐘左右推完。分別觀察兩組患者有無出現靜脈炎。
2結果
通過對此兩組100例患者進行觀察、比較,其結果如下:觀察組有13例患者在注射過程中或輸液結束后,出現注射部位疼痛,并且由注射部位開始沿血管走向的皮膚出現一長約15~25cm不等的條索狀帶的表面發紅、局部有壓痛現象,一般持續30~60min后能自然恢復,未發現全身癥狀。上述13例發生靜脈炎者,其中2例放棄凱時治療,余11例改為靜脈推注后,無再發生靜脈炎。對照組:未發現有患者出現皮膚條索狀帶發紅,僅2例患者自訴凱時注射液推注時注射部位有輕微的疼痛,要求減慢推注速度后疼痛緩解。
3護理
3.1 藥物護理
應用凱時注射液需單獨配制,避免與其他藥品混合使用,而且儲藏時應避光,保存溫度0~5℃,避免凍結,如超出以上條件,脂質微球會破裂而影響療效[3]。又因本制劑對血管壁有刺激,有時會出現對注射部位的不良反應,如出現血管疼、血管炎、發紅、偶見發硬、瘙癢等,所以一般采用生理鹽水配制滴入,現用現配,藥物配好后需在2小時內輸入病人體內。
3.2靜脈炎護理
在用藥的同時向患者說明此藥的藥理作用及有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減少患者的顧慮。如發生靜脈炎,一般不用處理就可以自行恢復,若癥狀嚴重者可進行濕熱敷,一般用濕熱毛巾進行熱敷,每次20分鐘,一天4次,并避免再度穿刺已發炎的血管,且須等到發炎血管癥狀完全消失并恢復彈性方可使用。
4討論
凱時注射液是一種新型的具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藥物,臨床應用較廣,尤其我區,但根據王曾[4]報道,在臨床使用中約30%的患者靜脈點滴凱時注射液后會出現靜脈炎。據我們有限的臨床觀察也發現靜脈點滴凱時有26%的患者會出現靜脈炎,而靜脈推注則無發現。這表明改變液體輸入方式可能會減少靜脈炎的發生,減少患者的痛苦及保護血管,避免患者產生恐懼不適,增加對護理工作的信任感。但由于我們只是做了很有限的觀察,樣本量較小,方法簡單,沒有具體觀察滴速與靜脈炎產生的關聯等,存在一定的干擾因素,其臨床指導意義有待進一步分析、驗證。
參考文獻
[1] 趙通洲、曾龍驛、張國超 等.前列腺素E1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初步觀察[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1,2:108~109.
[2] 張吉吉、于德民、趙偉 等.前列地爾對糖尿病腎病患者尿蛋白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5:276~279.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ways of life with different ages,genders,marriage status,and occupations.METHODS: Subjects marked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 (QZPS) and the score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 by ages,genders,marriage status and occupations.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subjects of different ages,genders,marriage status, and occupations.The elder the subjects,the lower the scores on Ways of Life (F= 1068, P
【Keywords】 China;personality;personality scale; occupations; age factors
【摘要】 目的: 探討中國人處世態度的特征以及與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和職業的關系.方法: 各種職業被試共1672名完成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根據其在“處世態度”維度上的分數,比較不同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和職業的被試在分數上的差異.結果: 不同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和職業的被試在處世態度人格維度上的分數存在顯著差異,年齡越大處世態度分數越低(F=1068,P
【關鍵詞】 中國;人格;人格量表;職業;年齡因素
0引言
西方“大五”人格結構的確立是根據詞匯學假設,在系統收集英文人格特質形容詞并進行評定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已經得到了一系列實證研究的支持[1].由于文化和語言方面的差異,中國人的人格結構與西方的“大五”模型并非完全相符,而且采用“詞匯學假設”,通過對中文人格特質形容詞的系統收集和評定,發現中國人的人格結構由7個因素構成,而不是西方人的5個因素[27].王登峰等[810]在此基礎上編制了測量人格7因素的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并對其信度和效度進行了驗證.
通過對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所測量的不同被試人格特點的分析,可揭示不同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和職業等被試的人格結構特點,從而驗證中國人的人格結構以及QZPS的效度.中國人人格的7個維度分別為外向性、善良、行事風格、情緒性、人際關系和處世態度.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較第7個人格維度,即處世態度在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以及職業等人群的人格特點.處世態度(Ways of life)反映的是個體對人生和事業的基本態度.高分者往往目標明確、堅定和理想遠大,對未來充滿信心、追求卓越;低分者則安于現狀、得過且過、不思進取、退縮平庸.該維度包括自信和淡泊兩個小因素.① 自信(Assertiveness): 反映對理想、事業的追求.高分者對生活和未來堅定而充滿信心,工作積極進取;低分者無所追求、懶散和不喜歡動腦筋.② 淡泊(Not seeking fame and wealth): 反映對成就和成功的態度.高分者無所期求、安于現狀、退縮平庸;低分者則永不滿足、不斷追求卓越和渴望成功.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1672名被試.男881人,其中工人農民385人,行政管理315人,教科文衛181人,婚姻狀況為已婚404人,未婚477人;女791人,其中農民314人,行政管理302人,教科文衛175人,婚姻狀況為已婚379人,未婚412人.年齡分布為20~62歲,青年組(20~35歲)768人,壯年組(36~45歲)435人,中年組(46~62歲)479人.被試的選擇是隨機進行的,由北京大學的400名志愿參與的大學生假期回鄉時邀請當地熟悉的人填寫問卷.所有參與研究的大學生及填寫問卷的被試均得到一定報酬.
1.2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由王登峰等[6]編制,共包含180個項目,測量人格的7個維度及其18個小因素.被試對每一個項目都做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的評定.
1.3方法
采用問卷法進行研究.由大學生寒假帶回QZPS問卷,邀請他們熟悉的學生以外的人員作答.統一指導語,被試單獨作答QZPS,每個被試都得到一定報酬.
統計學處理: 統計處理采用方差分析,采用SPSS110進行處理.
2結果
2.1處世態度人格維度的方差檢驗各組被試在處世態度維度及其兩個小因素(自信、淡泊)上的平均分數和標準差見Tab 1.以處世態度為因變量,性別、年齡、職業和婚姻狀況為預測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主效應中年齡(F=1068,P
Fig 1表明,男性被試中行政管理組的處世態度分數最高,其次是教科文衛組,最低的是工人農民組,且差異顯著;而女性被試中行政管理組與教科文衛組之間分數差異不顯著,但都顯著高于工人農民組.Fig 2表明,在青年組和壯年組,工人農民組和教科文衛組分數差異不顯著,但都顯著低于行政管理組;但在中年組中,教科文衛組的處世態度分數最高,其次是行政管理組,最低的是工人農民組,且差異顯著.
2.2自信因子的方差檢驗以自信為因變量,性別、年齡、職業和婚姻狀況為預測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主效應中婚姻狀況(F=389,P
2.3淡泊因子的方差檢驗以淡泊為因變量,性別、年齡、職業和婚姻狀況為預測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主效應中年齡(F=3135,P
3討論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的心理學研究一直采用西方的理論和概念,特別是通過修訂西方的量表,直接應用于有關的研究和教育咨詢、臨床研究以及職業指導等相關領域.有關中國人人格結構的研究表明,中國人在描述人格特點時有自己獨特的角度,西方人格量表很難涵蓋中國人特有的生活內涵與經驗.本文采用本土的測量工具QZPS,對中國人人格結構中處世態度這一維度進行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
按照A. H. Maslow[11]和K. S. Yang[12]的觀點,對人生和事業的追求屬于人類的高級動機,科文衛和行政管理人員的分數可能會高于工人農民,男性分數可能高于女性,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分數可能會降低.這一推論在本研究的結果中得到了證實: 中國人的處世態度存在明顯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和職業差異.
處世態度的總分反映的是個體進取和追求卓越的傾向,存在顯著的年齡與職業以及性別與職業的交互作用.工人農民與教科文衛人員的性別差異不顯著,但行政管理人員中男性分數顯著高于女性.事實上,在工人農民和教科文衛人員中,性別對個體的事業發展和人生追求并沒有太大的影響,至少在機會上的差異不大.但行政管理人員中盡管也強調男女平等,但女性的事業發展畢竟在目前還遠遠沒有達到平等的程度,女性的發展機會遠遠低于男性.同時,隨著年齡的增加,工人農民和行政管理人員的處世態度分數遞減,而教科文衛人員在壯年組分數降低以后到中年組又顯著增加.說明前兩組被試年齡越大,事業發展的機會或個體追求卓越的愿望就越小,這與實際情況是一致的.而教科文衛人員中青年組分數較高,但在壯年組分數有所降低,反映了個體追求卓越的期望水平越來越接近實際;但由于職業的特點,這組被試隨著年齡的增加其事業和人生發展的機會實際上也在增加,因此其人生和事業的追求也會相應地提高,只是這時的較高水平的人生追求比青年組的追求更能反映真實的情況.因此本研究中揭示的在處世態度維度上性別和年齡與職業的交互作用應該是對現實中群體行為的驗證.
在對處世態度小因素的分析中,自信分數存在顯著的職業差異,但只有行政管理人員與工人農民的差異顯著,年齡與職業的交互作用與處世態度總分的趨勢一致,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同時,已婚者比未婚者的自信分數低表明結婚以后人們對事業的追求有所降低.結婚意味著個體開始組成自己的家庭且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投入比婚前更多的精力,因此對事業和名利的追求必然會有所降低.值得指出的是,這一特征其實在所有職業中都具有一致性.
淡泊是對個體淡泊名利傾向的反映,青年組分數顯著高于另外兩組應該是對現實情況的真實反映.職業與性別的交互作用顯著,即男性中行政管理人員淡泊名利的傾向最低(或最不甘于碌碌無為),教科文衛人員次之,工人農民最高;但女性中則是工人農民和行政管理人員分數沒有差異,但均顯著高于教科文衛人員,這可能再一次反映了在行政管理人員中女性與男性的差異.
總之,處世態度是中國人人格結構中直接反映個體動機水平,特別是成就動機或追求人生發展動機的人格維度,其分數的高低決定了個體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和特點.本研究對不同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和職業人員的分析,不僅反映了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和職業的不同特征,而且這些特征與群體行為實際情況的一致性也為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的預測效度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參考文獻
[1] John OP.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M].ed. by L. Pervin, Guilford Press, 1990.
[2] 崔紅.中國人人格的詞匯學研究與形容詞評定量表(QZPAS)的建立[D].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3] 崔紅,王登峰.中國人人格結構的確認與形容詞評定量表的評定結果[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2):89-95.
Cui H, Wang DF.Confirmation and rating results of Chinese personality with adjective personality scale (QZPAS)[J]. Psychol Behav Res,2003;1(2):89-95.
[4] 崔紅,王登峰.大五與大七: 中西方人格結構的建立[M].王登峰,侯玉波主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論叢(一),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5-114.
[5] 楊國樞,王登峰.中國人的人格維度[D].第三屆華人心理學家大會報告論文,北京:1999.
[6]王登峰,崔紅.文化、語言、人格結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37(4):38-46.
Wang DF,Cui H.Culture, language, and personality[J]. J Peking Univ(Philos Human), 2000;37(4):38-46.
[7] 崔紅,王登峰.中國人人格形容詞評定量表的信度與效度[J].心理科學,2004;27(1): 185-188.
Cui H,Wang DF.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adjective rating scale (QZPAS)[J]. Psychol Sci, 2004;27(1): 185-188.
[8] 王登峰,崔紅.編制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論構想[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8(6):48-54.
Wang DF,Cui H.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n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QZPS)[J]. J Peking Univ(Philosop Human), 2001;38(6):48-54.
[9] 王登峰,崔紅.中國人人格量表(QZPS)的編制過程與初步結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5 (1): 127-136.
Wang DF,Cui H.Constructing proces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 (QZPS)[J]. Acta Psychol Sinica, 2003;35(1): 127-136.
[10] 王登峰,崔紅.中國人人格量表信度與效度[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36 (3): 347-358.
Wang DF,Cui H.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 (QZPS)[J]. Acta Psychol Sinica, 2004;36 (3): 347-358.
關鍵詞:機電類專業 創新意識問題 策略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共涉及江蘇城市職業學院武進辦學點師生452人,其中,教師44人,學生408人。
(二)調查內容
為了解機電類專業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我們以江蘇城市職業學院武進辦學點為例,針對該校機電類專業中的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等五個專業中高中起點的專科大一、大二年級、五年制起點專科的三、四年級的學生及專業教師進行了調查,涉及問題三十余個。
二、調查的結果
(一)學生問卷
在江蘇城市職業學院武進辦學點的機電類專業中,共發放調查問卷410份,實際收回408份。被調查人員中男生333人,女生75人;初中起點五年制專科210份,高中起點專科198份;機電一體化專業82人,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專業166人,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82人,電氣自動化專業40人,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39份。
被調查的408名學生,有335人認為應該將創新意識教育納入到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有26人認為應該在其他時間進行創新意識教育,有46人對是否應該將創新意識教育納入到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持無所謂的態度。
對于學校的創新教育需要重視學生的培養方面,有277人認為應該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有285人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130人認為應該通過創新大賽加強創新教育的培養,263人認為應該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從而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在談及創新人才應具備的條件時,228人認為應具備獨到的思維方式,229 人認為應具備高科技素養,226人認為應具備團隊精神,305人認為應具備探索精神,190人認為應具備勤奮的精神,134人認為應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與責任感,有130人認為應具備交流能力,有19 人認為應具備其他方面的條件,如良好的創新環境,不懈堅持的精神,較強的動手能力等。
調查中,有63人認為家庭教育對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影響最大,213認為應該是學校的活動和教學才是影響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63人認為是創新大賽,93人認為是個人因素,19人則認為是先天因素對其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影響最大。
在對問題“您認為高職學校機電類學生要創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的調查中,48人認為最缺乏資金,193人認為最缺乏氛圍,58人認為最缺乏信息知識,141人認為最缺乏技術指導,絕大多數同學希望能將創新意識教育貫穿于全部年級的教育教學中去,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于創新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84名同學認為最重要的素質是有大無畏的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有176人認為最重要的素質是有較強的永不滿足的求知欲和永無止境的創造欲望,有106 人認為最重要的素質是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較強的創造才能,有39人認為最重要的素質是有獨立完整的個性品質和高尚情感。
(二)教師問卷
在對機電類專業教師的44份問卷中,多數教師對機電類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提出了好的意見和建議,并賦予了較高期望。
問卷調查顯示:認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較好的老師有13人,其中認為很好的只有1名老師,僅占總人數的2%。被調查的44名老師都認為有必要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育,多數老師都希望能將學生創新教育貫穿于每個年級的教育教學中,并通過創新意識教育的培養,增強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提高學校的專業競爭力和影響,從而幫助學生就業和創業。
在問及影響學生創新意識的因素時,認為是家庭教育的7人,36名老師認為主要因素為學校的創新氛圍,22名老師認為是課堂教學,認為是學生個人因素的有27人,認為是教師引導為主要因素的則有21人。
對于制約學校創新意識教育的因素問題,被調查的老師中,31人認為是資金支持,23人認為是制度扶持與激勵,23人認為是專任師資的缺乏,36人認為是學校缺乏創新氛圍,22人則認為制約學校創新意識教育的主要因素是領導的重視不夠。
對于“您認為,學校應該從何種途徑加強學生創新意識的教育”的問卷調查顯示:有20位老師認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加強學生創新意識教育,35名老師認為應該通過每年舉行的創新大賽加強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認為應該通過講座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33位老師,29名老師認為應該通過外出的參觀學習來加強和豐富學生的創新意識教育。
三、結果分析
一、基于吳文化的化學美妙課堂內涵
“美妙課堂”的特點,大致可以概括為“情境引人人勝,氛圍真實至善,語言風格獨特,課堂高效愉悅”。“美妙課堂”的呈現,離不開教師的精心備課和巧妙設計;離不開學生的主動思考,活躍參與;更離不開豐富的文化資源作為載體并呈現其意境。
把文化的軟實力變成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所要思考和探索的永恒課題。而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開發化學教學資源,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經歷,增進學生對文化的認識,拓展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我所任教的蘇州市第一中學是蘇州地區的吳文化教育傳承基地。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充分開發吳文化資源,傳承吳文化精髓的工作非常重視。以化學學科為例,我們不僅通過化學校本課程的教學,向學生展現吳文化中的化學知識,更不斷嘗試以學科知識為主線,以吳文化資源為情境的化學學科教學,并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吳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如吳地的冶金工藝、御窯金磚的燒制工藝、蘇州絲綢的制造工藝、蘇州美食的烹調工藝、吳地茶葉的炒制工藝等,都和學生高中階段所學的化學知識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努力嘗試將這些吳文化資源真正融入化學課堂教學,充分利用此資源,為學生創設真實而吸引人的知識情境,努力在化學課堂中呈現出溫潤、典雅的人文氣質,給學生帶來別樣而“美妙”的心理體驗。
二、打造基于吳文化的化學美妙課堂原則
一堂課,―定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科特點為基礎,以課堂教學的科學性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突顯出課堂教學的獨特美感、實用和創新的特點,這才是成功的美妙之課。
―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課堂教學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初中化學相比,高一的化學內容相對抽象,系統性和綜合性較強,對學生的分析、歸納和思維開拓能力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我們不做好承接過渡工作,就會使學生對高一化學的學習產生不適應感。所以,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重要依據。在此前提下,我們嘗試挖掘與吳文化有關的化學教學資源,注重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融合,使知識的呈現更加生動形象且貼近本地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是尊重化學學科特點,以科學性為前提。化學學科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是化學的形成和發展,起源于實驗又依賴實驗,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化學學習,學生能體驗到實驗探究的樂趣,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其二是化學是一門很“繁”的學科。這個“繁”實際上反映了化學學科知識點既多又分散,并且有大量知識需要識記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以學科知識為主線,以吳文化資源為情境來展開教學,嘗試通過實驗、觀察和閱讀資料卡等方法,通過了解與學科知識相關的吳文化資源中的實例,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關學科知識。
三是突出與吳文化相契合的化學課堂溫潤之美。以學科知識為主線,以吳文化資源為情境,來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很美妙的課堂感受。吳文化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吳文化的資源內涵豐富,其中包含了太多的關于人物、歷史、技藝等的故事和傳說。因此,在吳地學校,用這些吳地人民所熟知的真實情境案例來引出知識,當然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中,我們運用吳地特有的語言風格來營造整個課堂氛圍,讓整個化學課堂呈現出嚴謹而不失文雅的特點。
三、基于吳文化的化學美妙課堂實踐
高中化學教學涉及很多重要的化學知識,通過選擇、整合與之相關的吳文化資源,作為知識呈現的情境和闡述知識點的例證,能使學科知識的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形象,貼近文化,聯系生活。下面,以我開設的一堂關于《吳地茶文化與化學》的高三復習課為例,來詮釋美妙課堂。
首先,在教學的開始便創設教學情境。教學開始,我從學生對碧螺春的已有認識出發,通過呈現圖片和“資料卡”的方式,展現碧螺春茶的歷史和茶文化的底蘊,為教學設置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其次,由茶藝的介紹引出重點知識。通過介紹和現場展示碧螺春茶藝,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角度思考問題,感受“預處理操作”的原理和用途,進而引出浸取操作在茶藝中的應用,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知識:“物質檢驗的一般流程”――預處理的重要操作方法。對于浸取操作這個高一學生比較陌生的知識點,我通過泡茶工藝的展示和問題的設置,以讓學生得到原汁原味的模擬體驗。
最后,設置多個實驗闡明物質檢驗的一般流程在介紹了基本操作后,我開始引入本節的重點:物質檢驗的一般流程。茶葉成分包含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其預處理和檢驗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
教學中,通過介紹碧螺春茶特殊的炒制工藝――高溫殺青,引出綠茶的重要有機成分“茶多酚”。茶多酚是學生比較陌生的新物質:所以通過簡單介紹,在學生熟悉茶多酚結構后,我根據教材呈現的關于植物中所含成分的不同預處理方式的圖爪,選擇合理的方法進行預處理和檢驗。
然后,課堂設置了大量的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進行“濃茶水中茶多酚的檢驗”、“茶葉灰酸浸液中鈣元素檢驗的實驗”、“茶葉灰酸浸液中鐵元素檢驗的實驗”等。通過實驗,不但提升了學生對茶葉成分和檢驗流程的直觀感受,更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導教師教學思想的依據,本文就以《茶藝》課程建設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變革與發展,對教學產生的影響,談一些個人體會。同時,介紹我個人在《茶藝》課程教學中的變革嘗試。
關鍵詞:《茶藝》課程 整合教材 職業技術能力 信息化教學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在2001年開始將茶藝作為一門選修課程進行開設,時至今日,茶藝課已經成為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的一門關鍵課程,并逐步形成了課上教學與課下教學齊頭并進,最后通過茶藝師職業等級鑒定考核進行實踐技能提高的教學模式。作為《茶藝》課程教學的教師,就此談一些個人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改革關聯性的體會。
一、整合教材,推出適合高職高專院校培養模式的專業教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引導教師教學思想和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必須緊密結合課程設置目的建設。《茶藝》課是各類旅游院校近些年才開設的一門新課,沒有專業的教材。市場上有關茶藝的書籍很多,但都缺乏系統性,不適合高職高專院校使用,因此要想設置該門課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教材問題。我校于2002年開始自編教材《茶藝基礎知識》,通過5年的使用、總結,于2007年正式出版,并更名為《茶藝服務與管理》。該書密切結合當前茶藝行業的發展需求和高等職業院校茶藝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參考了大量同類教材。編寫體例、編寫形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每章前都設有課前導讀、關鍵詞,每小節中都設有小思考、案例分析、補充閱讀資料以及相關知識鏈接,每章后附有本章復習題和實踐操作內容,方便教學效果的檢查和評估。內容安排上圖文并茂,并附有電子課件光盤,以期在實際教學中收到較好的效果。就目前該教材的使用情況來看,基本上解決了這門課程“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滿足了《茶藝》課程教學的需要,并且兼顧了學生進行“國家中級茶藝師”技能等級鑒定的需要,為老師們的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持。
二、以職業技術能力培養為主線 ,兼顧一般能力培養
《茶藝》是一門綜合學科,集琴、棋、書、畫、詩各傳統文化于一體,并通過泡茶這一技能手段來具體詮釋這些文化。《茶藝》課程的能力結構要求是: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一定人際交往和社會協作能力、具有勝任茶藝服務和茶藝館基層管理的能力、具有繼續學習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吸收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創新和創業能力。因此,在教學主要是以茶藝服務應具備的職業技術關鍵能力為主,兼顧其他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多重教學方法達到開闊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加強學生茶藝實踐動手能力的教學目的。如:第三章“茶藝基本要素”,第四章“茶藝表演”的教學中,通過視(觀看圖片、影音文件)、聽(音樂、講解)、問(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問題)、練(實踐操作訓練)等方式,要求學生們不僅能夠熟練掌握每種茶葉的具體沖泡手法,還能夠獨自進行茶藝表演的編創、演示以及茶藝活動的策劃。此外利用茶藝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一些與茶文化有關的詩詞、書畫,從而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們的文化修養。
《茶藝》課程內容中每章都有明確的知識點和能力目標,以及形成能力目標所需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例如:該課程的第二章“茶葉知識”有三個知識要點:茶葉的分類、茶葉的鑒別、科學飲茶,這三個知識要點會通過一周的 “茶葉審評”實訓聯結起來,從而達到熟練掌握茶葉基本知識能力目標,并為第三章“茶藝基本要素”的知識與實際能力的掌握打下基礎。
三、實訓內容改革反映時代的客觀要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茶藝實訓內容要注重與茶藝企業工作實際相結合,反映時代的特征。如:學習第三章第五節“茶葉沖泡”時,除了要使學生們掌握六大基本茶葉的沖泡手法,更要結合當前茶藝館內流行的泡茶、飲茶趨勢,使學生的泡出的茶符合現代人的口味需要。在學習第四章“茶藝表演”之前應補充介紹茶席設計知識、禮儀基本常識、演講與口才知識,以及國內外茶藝表演的潮流趨勢,使學生們設計的茶藝表演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四、體現信息化教學要求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增加茶藝課程的互動性,使教學效果更加明顯。因此,在進行理論教學過程中,利用大量的圖片、影音文件等可以使學生對枯燥的知識要點理解得更加透徹。應用到實訓教學中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中,除了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完善的教學課件以外,還制作了可在網上運行的教學輔導課件及相關專業資料,將重要的茶藝課程教學資源上網,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和參考,開辟網絡輔導站,較好地促進教與學的溝通、互動,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廣闊空間。
參考文獻:
[1]《茶藝師》,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9。
[2]賀永玲:《深化高校教學改革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07.1。
[3]方倩琳:《高校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中國教育報》,2007.3。
茶和茶文化本都起源于我國,經歷華夏千載風雨,沉淀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隨著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興起和互相交流,茶和茶文化也伴隨外交步伐走出國門,聲名遠播。其中尤其受歐美人民的歡迎和推崇,并藉此形成了以英美為代表的具有顯著西方文化特點的茶文化。因中西方文化基礎、行為習慣、禮儀風俗和語言環境等方面各不相同,故兩地在英語教學上的側重點也必然不同。因此,本文將圍繞中西方茶文化差異這個主題,對兩地茶文化進行跨文化比較,并淺析其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茶文化;跨文化比較;大學英語教學
1茶文化源流和英語教學
茶和茶文化都起源于我國,且種茶飲茶歷史淵遠,最早可溯及神農氏。我國第一部茶葉百科全書《茶經》記載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這說明茶葉多產于我國南方地區,我國南方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孕育出了獨一無二而又神秘幽靜的茶文化。它經歷過漫漫歲月的精雕細琢,終于自成一體,成為泱泱華夏的象征之一。而世界各種文明的興起和發展,以及海陸商路的不斷開拓,也為我國茶葉和茶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客觀條件。茶葉在中世紀的英國雖沒有廣泛種植,但也不算是一種罕見的植物,當時英國人對茶葉的認識僅限于粗淺的藥物作用方面,對于其食用價值和食用方式尚未加以研究,以至于在茶葉初期流行的時候鬧過笑話。該笑話說英國商人和使團最初和我國進行貿易時,發現天朝上至皇親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歡飲茶,于是便購買了許多茶葉回國,一時在英國皇室和權貴間引發了茶熱,但許多吃過茶的貴族都表示不解,這么苦澀難吃的茶葉,中國人怎么還能吃得津津有味呢?后來雙方使團交流時,英方向中方提出了這個對他們而言十分費解的問題,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原來英國人是這么“吃茶”的———他們把茶葉一股腦倒進大鍋里煮沸,再加上許多調料,然后撈葉子吃。中國人啼笑皆非,這件事也讓當時的國人堅定了西方蠻夷不化的印象。當然,這只是調侃歷史的一個笑話,認知觀念的局限由當時局限的信息獲取能力所決定。事過百年,如今的英國卻和中國一樣,變成了一個嗜茶如命的國家。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茶傳入英國后,的確受當地文化所熏陶,但帶上紳士帽子,穿上小西裝的茶文化,同樣十分可愛。而英語作為一門使用范圍最廣泛、應用渠道最多樣化的語言,成為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必修外語課程之一。就我國而言,英語課在我國教育中開設時間早,普及范圍廣,幾乎可算得上是除了國語以外最流行的語種。但盡管我國大學生自小就開始學習英語,卻因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和學生慣用母語習慣來幫助記憶英語語法和理解英語語境,造成了英語教學中式化的現象,即所謂的“changlish”。中式化英語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某種程度上埋沒了原語言文化背景,它的確能讓外來語種和本土文化相兼容,但是亦容易讓人忘卻該語種的本來面貌。然而就如同茶文化在中國和英美地區有所差異一樣,我們雖不能強求在異國他鄉的背景中做到傳授真正地道的牛津英語,但可在理解異國文化的前提下盡可能更好地學習異國語言。下文筆者將對中國和英美茶文化進行跨文化比較,并且通過比對結果,淺析其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和影響。
2中國和英美茶文化的異同點
中國茶文化起源甚早,傳說神農氏嘗百草身中奇毒,便是茶救了他一命,才有《神農百草經》的流芳千古。傳說歸傳說,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千百年前便對繁雜的植物世界,不論是在藥食方面還是在紡織方面,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茶便是成千上萬種植物中既普遍又特殊的一種。言其普遍是因神州地大物博,適合茶葉生長的地方十分廣泛,故而茶葉也十分常見;言其特殊,則是因為相比茶葉,其他作物并未有相應成熟的文化,就比如我國江南地區的主食大米,并沒有聽說有古人擺了一桌炒飯、蒸飯、粥飯大肆宣揚米飯文化,此種場景,大多數見于祭祀和設宴,大米相比于茶過于貼近日常生活,反而沾染了一絲俗氣,難以做到像茶那般不食人間煙火。因此,茶和茶文化無論在古代中國還是現代中國,都是一種清淡典雅氣質的象征,茶香裊裊,茶煙飄飄,十分夢幻,藉此所發展出的茶道,更是在清淡之上多了自律、自制等等意志元素。再者,古代中國無論哪個朝代,茶文化都跟當時的政治環境相互掛鉤。周朝時期舉國上下崇拜敬畏鬼神,于是茶便成了祭祀鬼神的祭品之一;魏晉時期文人大夫之風盛行,于是品茶便成了墨客文人花前月下談詩論道的借口;隋唐初時國力昌盛,飲茶樂事便飛入尋常百姓家,從此茶文化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全面補充,變得更為完善;明清時期茶葉已經成了跟外國交互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因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使得茶葉和茶文化變得更為神秘和誘人。相比之下,英國茶文化的起始便較晚,但是茶葉到底是何時從中國傳入英國的,筆者查閱了許多文獻,都沒有發現有明確具體的記載,但是有點可以肯定的便是,在英國稱霸海上,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那段時間,曾經把許多國家變成了它的殖民地,荷蘭便是其中一個國家。因此,筆者推測,在英法聯軍尚未用堅船利炮敲開天朝大門之前,英國的茶葉最早是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輸入的。而英國的茶文化,一開始便與權力和權利的象征———皇室有了直接聯系。因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東方國家對于在開辟新航路的各個西方國家而言都是十分神秘又誘人的存在,再加上當時的中國閉關鎖國,排斥外商,這在神秘基礎上又罩上了一層面紗。故而在和中方最初的貿易中,英商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他們亦認為東方的產物便是最好的產物,因而貿易得來的上好茶葉和綾羅,最后都落入了貴族的手中。也即是說,茶葉在一開始傳入英國,變成了富貴和奢華的象征。再加上“飲茶皇后”凱瑟琳的宣傳,茶便徹底在英國盛行了起來,尤其在1840第一次之后,英國從中國和其他殖民地掠進大量茶葉絲綢瓷器,茶變得十分普遍和便宜,從此,茶便在英國各階層人士間盛傳,這個習慣一堅持就是上百年。美洲地區的茶文化最初由英國侵略時植入,英美本來生活習俗差距不大,因而英美茶文化十分相似便不再多敘。總體說來,中國茶文化和中國文化一脈相承,都秉承了“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淡泊明志”、“清靜典雅”、“天然淳樸”的茶道精神,在我國盛傳千年而不衰。而英美茶文化初始便帶了明顯的階級和個人主義,后經英美文化的熏陶,在茶中加入奶糖精等調料,更是自成一體,概括而言便是“活潑鮮明”、“傲然自信”等文化的集合體。
3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和啟示
英語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早在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我國就開始設置英語教學,而且在全日制普通大學推行英語等級考試,作為對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必修課課程的達標要求。因為種種緣由,英語教學雖然在中國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許多大學生并未能理解英語文化,更不用說詳細追究其語法語境的來龍去脈,如此一來反倒令人產生舍本逐末、買櫝還珠的感覺。因此,若要細細鉆研一門語言,將其學精學好,是必須在該語言的文化背景之下進行的,就如同上文所提及的中國茶文化和英美地區的茶文化,就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性。舉個簡單的例子,“紅茶”在中文稱為“紅茶”,若學生用”redtea”來直譯指代紅茶,便會顯得十分不專業,而英文所說的”blacktea”也顯然并不是“黑茶”,而就是我們所說的紅茶。許多學生弄清楚”redtea””blacktea”的差異后便不再深究。但記憶是有時間規律的,時間一長,學習的東西一多,學生們就很容易忘記該掌握的知識點了。還是用“紅茶”舉例,”blacktea”的稱呼由來是因英國最初在中國收購的茶葉便是廈門的半發酵茶———武夷茶,武夷茶茶色偏黑,所以被稱為”blacktea”,這個叫法也一直延續至今。由此看來,學習英語,不僅要掌握英語單詞,還應該了解熟識英語的背景文化,否則不僅記憶不扎實,還會犯低級錯誤。還是以茶舉例,英美茶文化跟中國茶文化迥然不同,如英國人的喝茶方式和中國人的喝茶方式不一樣,英國人一天三餐要佐茶,相當于他們一天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與茶度過,飲茶時還會佐配許多別致的茶點,茶點這個詞最早也是出于此處。喝茶的這個時間是漫長而又悠閑的,因此英國民謠歌手LongJohnBaldry唱到:”whentheclockstrikesfour,everythingstopsfortea.”(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因此,當大學生從文化本源上追究英語用詞習慣和中國漢語用詞習慣的不同,英美行為上的喜好和中國行為喜好的差異,英美習俗和中國習俗的區別時,才能牢固掌握英語,才能嫻熟運用英語。這點便是從中英茶文化比較分析上得出的啟示。
4結束語
總之,茶文化最早產生于中國,但英美賦予了茶文化新的內容和靈魂,使得茶文化在英美地區更加的光鮮奪目,富有特色。無論是淡泊優雅的中國茶文化還是鮮明活潑的英美爵士茶文化,都在同一個世界屋檐下和平共存,大放異彩。文化的差異性告訴我們學習語言不能只拘泥于語言,還要深刻理解語言所產生的背景和語言所運用的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英語教學,使大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
作者:羅燁 李智勇 單位:承德醫學院 承德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李亦桃,朱曉東.英語中“茶”話探微——兼議中國與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較[J].農業考古,2007(6):211-213.
一、選擇比較有難度跟教材內容又緊密聯系的材料題進行教學
教師評講的時候要選擇比較有難度跟教材內容又緊密聯系的材料題,讓學生先有一定的挫折感。有了這個前提條件才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評講,而且聽了之后才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比如教材《中國近現代史》上冊《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一節有道材料解析題,題目要根據材料回答:(1)材料中的早期輪船航運以什么形式出現?為什么要采取這種形式?(2)從中國輪船航運興起的史實中可以看出它的發展有哪些規律性的東西?其中,第(2)問難度明顯較大。相當部分學生基本抓不住要點。如果此時教師能把握好學生的心理對這個問題進行重點、清晰、透徹的講解,肯定是能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的。
二、要從材料中來
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是第一步,接下來是教師向學生示范如何從材料中一點一點地得出答案的。做好這一步需要教師首先立足于材料,為深入分析、挖掘材料做準備。教師需要把參考答案擺在一邊,努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引導學生認真剖析每一個關鍵的句、詞、字。通過多設巧設疑問,一個個破解疑問讓答案自然而然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呈現出來。
三、評講要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用起來
很多學生平時背了不少東西,但一到考試碰上材料解析題便不知千言萬語從何說起。這需要教師在平時評講中注意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用起來,通過評講中恰當的設問,先將學生頭腦中一個個相關的舊知識點再現,讓問題一點點變得清晰起來,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解題的思路并細細體會這一過程。體會了這一過程學生才有“會運用”的感覺,才能慢慢培養起知識的遷移能力。
比如教材《中國近現代史》上冊這道材料解析題: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饑不可食,寒不可衣,末業所存,易荒本務。乃自各國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爭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種愈多……矧近年以來,外洋印度等處產茶日多,行銷日滯,富商大賈,歷次虧折,裹足不前。……而鄉僻愚民,猶剔壤挖巖,種植不已,等良田于磽確,置耕織為緩圖,逆料數年后,工本徒拋,衣食無出,勢將坐困。……現在種茶之區,市疲山敗,民心頗知改悔。”
――卞寶第《卞制軍政書》
回答:
(1)“各國通商之初”,武夷北苑農民為什么爭相種茶?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2)“現在種茶之區市疲山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結合現實應當從中吸取什么教訓呢?
學生解答此題時,其中第一個小題中的“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和第二個小題中的“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兩問是比較難的。如果教師只是簡單照搬參考答案――“這種變化說明了中國自然經濟正在解體”,“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學生不僅覺得突然,而且會沒法理解,根本體會不到學以致用的。如此以后越發難得動腦去運用知識,越是不動腦就越是不會運用。當然,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培養的目標也沒達到。
【關鍵詞】幾何直觀;數形結合;問題本質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幾何直觀主要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幾何直觀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幾何直觀是《數學課程標準》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巧妙地運用幾何直觀能將相對抽象的對象“圖形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概念、把握問題本質、優化解題過程,使課堂精彩紛呈.
下面筆者結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談談如何運用幾何直觀成就精彩的數學課堂.
一、借助幾何直觀,深入理解概念
小學數學的概念大部分是比較抽象的,如果在教學中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借助具體圖形理解抽象的知識,把學生思考的內在隱性過程化為直觀圖形的顯性內容,就能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比如,在教學“近似數”時,教師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求近似數常用的“四舍五入”法?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數字去誰家”的圖示,讓學生們看圖,想一想11~19這9個數選擇最近的路,會去誰的家?學生們興趣濃厚,紛紛舉手發言:11,12,13,14到10的家近一些,它們都會去10的家;16,17,18,19離20的家要近一些,這些數都會去20的家.教師在黑板上寫出11≈10,12≈10,…學生在給數兒找家中還發現15離10和20這兩個家一樣近,是不是兩個家都可以去呢?教師指出,為了不讓15為難,我們規定它去20的家,記作15≈20.
學生在觀察教師寫出的約等于式子時,還發現末尾是1,2,3,4的時候就舍去,末尾是5,6,7,8,9的時候就進1變成了20,自然得出“四舍五入”這一求一個數的近似值的方法.
像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運用了幾何直觀,讓數與形有機結合,生動形象地理解“四舍五入”法,讓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從而收到很好的教學實效.
二、呈現幾何直觀,把握問題本質
在小學數學中,很多時候需要學生理解數學問題背后的本質聯系.對于抽象的數學本質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呈現幾何直觀,巧妙地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形操作,讓學生直觀清晰地理解知識要點,并能牢固記憶,靈活運用.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除法時,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可以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用畫圖的方法圈一圈,給“蘋果”裝“盤子”.教師出示:“有16個蘋果,每5個蘋果裝一個盤子,這些蘋果能裝滿幾盤?”先讓學生列式.學生很快列出算式16÷5,而計算結果讓他們陷入困惑.
教師抓住契機,讓他們直觀操作進行探究.學生們動手在16個蘋果的圖上畫圈,把每5個蘋果畫在一個圈里,裝成“一盤”,通過畫圖得知,16個蘋果只能裝滿3盤,還余1個.教師寫出16÷3=5(盤)……1(個),說明用省略號表示余下的蘋果個數,在數學上稱除得商后余下的數叫作余數.在與以前學法有什么不同中,明確今天學習的是有余檔某法.接著,結合畫圖操作進一步探索,如果蘋果總數再增加1個,算式17÷3=5(盤)……2(個);總數繼續增加1個蘋果,算式18÷3=6(盤),正好裝滿6盤.啟發學生思考:如果蘋果個數依次增加,裝滿盤子后,最多能余下幾個呢?學生結合畫圖,很快得出:最多只能余2個.教師追問:為什么余數最大是2呢?學生:如果滿3個,就可以再裝一盤了,因此,余下的數必須比除數3要小.
在有余數的除法中,這一知識點學生難以掌握與理解,幾何直觀讓學生在被除數的不斷變化中,了解余數與除數的大小關系,既能直觀感受,又能深刻理解問題的本質.
三、運用幾何直觀,優化解題過程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數學問題條件較多、紛繁復雜,學生不易理出頭緒,這些問題如果利用幾何直觀畫出解題思路,就可以把問題變得一目了然,學生經過分析推理,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例如,芳芳給客人燒水沏茶,洗水壺要1分鐘,燒開水要12分鐘,洗茶壺要1分鐘,洗茶杯要1分鐘,拿茶葉要2分鐘,芳芳至少要多少分鐘才能沏茶?
思路:洗水壺是燒開水的先決條件,開水,茶葉,洗茶壺、洗茶杯是泡茶的先決條件,他們的相互關系用下圖表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洗水壺要用1分鐘,接著燒開水要用12分鐘,在等水開的同時,可以完成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水開就沏茶,這樣要花13分鐘.
解:1+12=13(分鐘).
答:至少要花13分鐘才能沏茶.
一、選準知識點,營造創造性思維的情境
教學中要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小學數學圓面積計算公式,一般是通過由教具的直觀演示對圓形面積的割補轉化,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思維過程。學習圓面積計算方法時,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補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初步經驗,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應體現在幫助學生樹立假設,一步一步地展開推理論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設計四個思考題:1,能否將圓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2,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周長和半徑有什么關系?3,如果圓的半徑是r,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4,依據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整理出圓面積計算公式。通過上述四個問題的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地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創造性地獲取新知識。
二、精心設計問題,點燃思維火花
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問題,以提問的形式把問題引發出來,使學生迅速進入緊張的思維狀態。例如:在教學求最小公倍數后向學生提問: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里,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包含各自獨有的質因數。這是這部分教材的難點,也是學生理解算法的關鍵。面對這一問題,許多同學不禁會想:“是啊,到底為什么呢?”急于尋求原因,教學過程變得積極活躍起來。
三、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進行探索
動手操作是一種由多個感官參與的以感知形式為主的認識活動,特別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了,可能就忘記了,看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了,才會真正理解。通過操作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探索、思考的環境,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具體事物的感知出發,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想象等途徑,有效地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使他們獲得清晰、深刻的空間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幾何形體的特征,從而發展空間觀念。例如在進行“軸對稱圖形”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判斷哪些基本的平面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可以組織學生借助課前準備的學具: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找出其中的軸對稱圖形,并畫出其對稱軸。這樣,學生通過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很容易地就判斷出其中的軸對稱圖形,并畫出了相應的對稱軸。
四、激發求異,培養思維的創新性
在數學生活中,要不斷提供學生創新的機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比較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則等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學“圓柱的表面積”這一知識時,教師放棄了一直沿用的講授談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于是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小小設計師”,讓學生課前準備一張一邊長2厘米,另一邊任意長(但比2厘米要長一些)的紙,要求學生為我們宜興著名的陽羨雪芽茶葉筒上設計一張包裝紙。課上,給每個小組發了一個筒高20厘米的圓紙筒,假定為茶葉筒,問學生,如果你準備把這個茶葉簡側面包裝一下,應該裁剪多大的紙呢?學生都在考慮包裝紙的大小問題,自然會考慮到包裝紙面積的求法,繼在圓面積和側面積已知的基礎上得到新的發展,推導出圓柱體的表面積的公式,這是第一次思維創新過程。然后再將新舊知識進行對比,即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表面積與體積公式的比較,說出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是又一次思維創新過程。
五、延遲評價,發展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