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細胞生物學認識范文

    細胞生物學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細胞生物學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細胞生物學認識范文

    【摘要】 目的 研究人食管鱗癌細胞的體外培養及生物學性狀。 方法 自原發食管鱗癌組織中獲取標本,應用消化培養法培養出可連續傳代的腫瘤細胞,對培養的細胞進行形態學觀察、免疫組織化學鑒定;MTT法測定細胞數,繪制生長曲線和計算細胞倍增時間,平板克隆實驗以測定平板克隆形成率、流式細胞儀測定細胞周期分布。 結果 30例患者的腫瘤組織有6例成功體外培養出腫瘤細胞,培養出的細胞符合鱗癌特性;細胞生長具有平臺期,細胞倍增時間(33.12±6.10)h,平板克隆形成率(15.73±4.46)%;(77.57±6.57)%細胞處于細胞增殖的G0、G1期,少數細胞處于活躍的增殖期。 結論 人食管鱗癌細胞成功獲得了體外培養;腫瘤細胞的增殖能力不同,只有少數細胞增殖活躍。

    【關鍵詞】 食管腫瘤; 癌,鱗狀細胞; 腫瘤細胞,培養的; 腫瘤干細胞

    目前,在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以及肺癌、卵巢癌、乳腺癌、神經母細胞瘤等腫瘤的研究提示,腫瘤細胞的增殖能力不同,大部分腫瘤細胞已經失去了生長潛能,只有一小部分細胞具有無限增殖和在體內外形成腫瘤的能力,這些細胞被稱作腫瘤干細胞,是腫瘤組織中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及增殖能力的腫瘤細胞,雖只占腫瘤細胞的一小部分,卻是腫瘤起源、發展與轉移的根源[17]。腫瘤干細胞如能成功分離鑒定,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可能是癌癥治療的一個方向。本系列研究在成功建立能夠體外長期培養的食管上皮細胞系的基礎上,旨在研究食管癌中是否存在著腫瘤干細胞[8]。本實驗首先對人食管鱗癌細胞進行體外原代培養,并對培養的可連續傳代的食管鱗癌細胞系進行生物學特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人食管鱗癌細胞的體外培養

    1.1.1 標本 來源于本院及上海長海醫院30例行食管癌手術(術前無放、化療史)患者的腫瘤組織,均經病理確診為鱗狀細胞癌。手術切除腫瘤后,立即切取小塊癌變組織置于含雙抗(青霉素100 U/mL,鏈霉素100 μg/mL)PBS液無菌培養基的小瓶內,去除壞死組織,剪碎至1~2 mm3。

    1.1.2 將標本置于培養瓶中,加入10%膠原酶(美國Amresco公司)的含血清DMEM培養基(美國Gibco公司)5 mL,在37 ℃、體積分數為0.05的CO2的培養箱內消化過夜;次日1 000 r/min離心;分瓶接種,加入含血清的培養基,37 ℃、體積分數為0.05的CO2中培養,每48~72 h換液1次。待有細胞貼壁生長后,用記號筆在倒置顯微鏡下對成纖維細胞生長的地方作標記,用自制的細胞擦刮除成纖維細胞,反復進行,直到上皮樣腫瘤細胞純化為止。細胞生長至80%匯合時,0.25%胰酶消化,繼續傳下一代。第3代起細胞生長逐漸穩定,一般3~5 d傳代1次(1∶2~3稀釋)。

    1.2 人食管鱗癌細胞的生長曲線 取20代以上的對數生長期的細胞,稀釋為2×104 mL-1,以每孔200 μL接種于96孔培養板中,每間隔24 h進行噻唑蘭(MTT)法測定細胞數。每孔加入MTT 20 μL,培養4 h,加入二甲基亞砜(DMSO)150 μL顯色,酶聯免疫檢測儀于570 nm處測定各孔光密度值(D),繪制細胞生長曲線。計算細胞的倍增時間(Patterson公式):

    Td=Tlg2/lg(Nt/N0)

    Td:倍增時間(h);T:細胞數由N0增至Nt所用時間;N0:起始細胞數,Nt:第t天的細胞數。

    1.3 平板克隆形成率 取第20代以上的80%匯合細胞,制成單細胞懸液,加入6孔板內,每孔接種400個細胞,培養13 d后,純甲醇固定30 min,Giemsa染色15 min,晾干。計算細胞數>50的克隆數。

    克隆形成率=克隆數/接種細胞數×100%

    1.4 細胞周期 20代以上90%以上匯合細胞,用體積分數為70%的乙醇溶液4 ℃固定1 h,加入RNA酶,孵育30 min,加入碘化丙啶染液染色30 min,FAC Scan流式細胞儀測定熒光強度,CELL QUEST軟件采集數據,Modfit LT 2.0軟件進行DNA含量分析,確定細胞周期分布。

    1.5 細胞爬片免疫組織化學 把部分細胞培養在小蓋玻片上,3~4 d后取出蓋玻片,純丙酮固定,一抗為CK7鼠單克隆抗體(細胞角蛋白抗體,美國Sigma公司),二抗為羊抗小鼠/兔IgG(美國Santa Cruz公司),DAB顯色。

    2 結 果

    30例腫瘤組織有6例成功體外培養出腫瘤細胞,其臨床資料見表1。 表1 體外成功培養出可傳代腫瘤細胞的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2.1 形態學觀察 第2天大部分細胞已貼壁,上皮細胞聚集成小團塊狀,較規則、圓形、透亮。原代培養第3~4天上皮細胞團塊周邊開始出現細胞爬出,并逐漸形成上皮暈,第12~18天上皮細胞可鋪滿瓶底的70%~80%(圖1)。細胞主要呈三角形、多角形或短梭形,大小不等,細胞質豐富,胞核圓形、卵圓形,大小不等,體積增大(圖2A、2B);電鏡下核形不規則,核質比增大或增大不明顯,核仁明顯,1~6個,核分裂活躍,細胞質中細胞器較少,線粒體峭少而短,可見較多粗大的張力原纖維束及細胞間橋粒(圖2C)。細胞爬片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CK7染色陽性(圖2D)。傳代后,12 h后細胞基本完成貼壁,3~5 d即可形成連續的單細胞層。此后細胞生長逐漸穩定,在體外持續生長9~12月,可傳至第40代以上。傳代細胞的形態特征和原代細胞基本相同。

    2.2 細胞生長曲線 生長曲線呈近似“S”形,細胞接種培養后第1~2天為生長潛伏期,第3~5天為指數增生期,第7天后即進入平臺期(圖3)。細胞群體倍增時間為(33.12±6.10)h(表2)。

    2.3 平板克隆形成率及細胞周期 細胞生長融合>90%時,大多數細胞處于靜止期,少數細胞處于

    細胞角蛋白陽性染色位于細胞質,呈棕黃色顆粒.

    3 討 論

    食管癌腫瘤細胞原代培養較為困難[9]。目前已報道的來源于中國人原發食管癌細胞系大約10個。筆者采用的30例標本中,只有6例獲得成功。目前培養的方法有消化培養法、組織塊培養法、機械分解培養法。筆者前期比較了這幾種培養方法,只有消化培養獲得成功。這可能是因為組織塊經膠原酶消化后上皮細胞間粘附較疏松,易于游出生長;膠原酶能較特異地消化纖維組織,使纖維組織分散表2 食管鱗癌細胞培養的倍增時間、平板克隆形成率及細胞周期

    成單個細胞或小細胞團,而癌上皮細胞團對膠原酶較不敏感,消化后形成細胞團,比重較大,選擇細胞懸液的下層細胞懸液進行培養提高了成功率。因此筆者在食管癌腫瘤細胞原代培養時傾向使用消化培養法。

    筆者初步建立的食管癌細胞系均是來源于分化較高(中至高分化)的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培養的細胞電鏡下具有核形不規則、核質比增大、核仁明顯、核分裂活躍等細胞異型性,具有張力原纖維束及細胞間橋粒等鱗狀上皮細胞的特點;細胞爬片免疫組化染色示CK表達強陽性,表明其為鱗狀上皮來源。對可連續傳代的食管鱗癌細胞系進行生物學特性研究,發現這些細胞的生長曲線呈近似“S”形,約到7 d進入平臺期生長;在平板形成克隆的能力較強,但并非所有腫瘤細胞都能無限生長;大多數細胞處于細胞增殖的G0、G1期,少數細胞處于活躍的增殖期。這些結果初步驗證了腫瘤干細胞的理論,即腫瘤細胞的增殖能力不同,大部分腫瘤細胞在增長過程中逐漸失去了生長潛能,處于細胞增殖的靜止期,只有少數細胞增殖活躍。

    本研究成功對人食管鱗癌細胞進行了體外培養,并對培養的可連續傳代的食管鱗癌細胞系進行生物學特性研究,為下一步研究食管癌中是否存在著腫瘤干細胞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Gluzman D F,Nadgornaya V A,Sklyarenko L M, et al. Study of morphocytochemical and immunophenotypic features of acute leukemia stem cells[J]. Exp Oncol,2008,30(2):102105.

    [2] Matsui W,Wang Q,Barber J P, et al. Clonogenic multiple myeloma progenitors, stem cell properties, and drug resistance[J]. Cancer Res, 2008,68(1):190197.

    [3] Sung J M, Cho H J,Yi H,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stem cell population in lung cancer A549 cell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8, 371(1):163167.

    [4] Zhang S,Balch C,Chan M W,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varian cancerinitiating cells from primary human tumors[J]. Cancer Res, 2008,68(11):43114320.

    [5] AlHajj M,Wicha M S,BenitoHernandez A, et al. P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umorigenic breast cancer cells[J]. Proc Natl Acad Sci, 2003,100(7):39833988.

    [6] Hansford L M,McKee A E,Zhang L, et al. Neuroblastoma cells isolated from bone marrow metastases contain a naturally enriched tumorinitiating cell[J]. Cancer Res, 2007,67(23):1123411243.

    [7] HombachKlonisch S,Paranjothy T,Wiechec E. Cancer stem cells as targets for cancer therapy: selected cancers as examples[J]. Arch Immunol Ther Exp, 2008, 56(3):165180.

    第2篇:細胞生物學認識范文

    關鍵詞:細胞生物學;應用型;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158-02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ell biology,the reform of the cell biology in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and examination mode must be carried out.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continuously optimized,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diversified,which it could be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ing;reasonable appraisal way should reflect students' mastery of knowledge. Through the reform,it coul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ell biology and transmit of cell biology talents with applied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Cell biology;Applied;Teaching reform;Practice

    細胞生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的前沿基礎學科,緊跟時展。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研究的不斷出現,細胞生物學迅速發展,已經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直接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1]。細胞生物學也是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為適應新形式下的教學目標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細胞生物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面進行改革,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提供參考。

    1 教學內容的改革

    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通過課堂教學、實驗實踐教學和校企合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用能力[2]。教師在教學中,也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理念,結合學生自身情況,在教學內容上體現應用性知識和能力的傳授和培養,提高教學水平。

    《細胞生物學》課程內容繁多,與其他學科交叉較多,學生容易出現思維混亂,難以抓住學習重點。所以,在與其他學科交叉的問題上,可以合理取舍教學內容。比如,細胞的統一性與多樣性中關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的介紹。由于這部分內容在《微生物學》課程中已經詳細介紹過,采用以學生自學為主,課堂上不再介紹這部分內容。再比如,物質的跨膜運輸、蛋白質的合成,在《生物化學》課程中都有介紹,課堂上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幫學生回顧這部分的內容,但不再詳細講述。細胞生物學雖然內容龐雜,但也有自己的邏輯性,我們采用的是翟中和第4版的教材,本書分為17章內容,第4章至第12章主要介紹細胞的結構,內容方面或多或少與膜有關,比如細胞質膜、物質的跨膜運輸、膜相細胞器、細胞信號轉導、與細胞質膜有鏈接等,這樣連起來講解,讓學生知道這些章節的共性和聯系,學生就更容易理解。

    細胞生物學發展十分迅速,新理論、新觀點、新發現不斷的涌出,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必須改革,緊跟前沿發展動態,及時將新知識傳授給學生。比如,在轉基因技術、細胞信號轉導、細胞凋亡方面,由于新研究不斷增多,在上課時,可以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知識講解給學生聽。再比如,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在細胞凋亡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細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過程,這一成果已被應用于治療癌癥的新藥。對于這樣的實例,既能增加學生的興趣,又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同時教師還可以把自己科研體會融入教學中,以科研促教學,增強學生對科研和應用的興趣。

    2 教學方法的改革

    第3篇:細胞生物學認識范文

    1當前護理專業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盡管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嘗試,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碰到一些問題:①教學時數的限制。我院細胞生物學的教學理論時數為30學時,實驗為20學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要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又要適時補充前沿動態、保證教學質量是一個挑戰。②醫學細胞生物學不僅教學內容多,而且知識枯燥抽象,因此,如何把這些微觀事物,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是教師面臨的關鍵任務。③鑒于部分護理專業學生在高中階段沒有接觸或學習過生物學及其相關知識,而一進校就學習需要較高基礎背景的細胞生物學,由于課時數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顯得很吃力。如何兼顧基礎扎實和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值得進一步摸索。

    2護理醫學本科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2.1調整課程實施計劃

    由于細胞生物學的快速發展已廣泛輻射醫學及生物的各個學科,為夯實醫學生的生物醫學基礎以適應現代醫學更高要求,經學校批準,已將原有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由40學時增加為50學時,其中理論課由原有的24學時增加為30學時,實驗課由原有16學時增加為20學時。作為醫學教育的基礎學科,既往我校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即學生接觸、學習的第一門生物或醫學學科。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前導課程僅為高中生物學,并且護理本科專業一部分學生沒有接觸或學習過生物學及其相關知識。受其限定,既往細胞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深度、廣度顯然已不能適應現代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同時由于主要相關生物學科如生物化學、分子遺傳學的課程均設置在第二學年,為逐步實現生物學科的系統教學,經相關學科一起反復論證,并經廣泛調研國內、國際細胞生物學課程,經學校批準,已將醫學生細胞生物學課程調整至第三學期(第二學年的第一學期)。

    2.2針對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型人才

    筆者在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過程中,以突出護理醫學專業特點為宗旨,一方面遴選合適的教材。目前我校使用的是衛生部規劃教材《醫學細胞生物學》(陳譽華主編),該教材的優點是在保證細胞生物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前提下,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聯系比較密切,刪除了一些經典細胞生物學的內容,如有關低等生物細胞、植物細胞的結構及其功能(包括葉綠體等細胞結構)的描述等。另一方面,對教學大綱進行修訂,以堅持“基礎實、內容新、知識活”的原則,大膽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合理的取舍、調整、深入或更改。鑒于細胞生物學教學內容多,知識枯燥抽象,筆者重新對教學方法進行了審視,作出了以下改進。除了講述式外,還可以采用問題式、啟發式或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學生,讓學生多動腦筋,帶著問題去學習。比如筆者介紹細胞信號轉導一章,在導入的時候,先放幾張臨床病人的照片。如肢端肥大癥病人和重癥肌無力病人的照片,然后告訴學生這些人的患病是因為細胞信號轉導機制出現了問題。通過學習這一章的內容,學生就可以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為了改革傳統的醫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國內有一些院校也在嘗試使用PBL,但在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還少有運用。我們正在嘗試將PBL教學法引入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教學中,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2.3倡導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建立在擁有大量動態圖像(視頻、動畫)、靜態圖像(圖片、圖形)、文字、聲音、電子模型等教學資料基礎上,以電子技術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核心,利用各種電教器材綜合處理文字、聲音、圖像、圖形、動畫、電子模型等信息的技術[2]。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節省時間,容量大等優點,深受廣大師生歡迎的教學方法。例如醫學細胞生物學理論課中關于物質跨膜運輸過程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內容,在應用多媒體課件后,能展示不同物質在跨膜運輸過程中的動態過程。學生容易理解,反應良好。在講授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這兩部分時,利用多媒體靜態圖像、連續動畫、片段動畫、多側面、多層次形象地模擬出染色體在整個細胞分裂過程中的變化,以及分裂過程的差錯將產生何種遺傳病及其病例照片,這種圖文并茂的授課方式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使學生印象深刻,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優化實驗內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課教材使用的是本科室2007年編寫的實驗指導,并且在此基礎上筆者不斷充實、完善和更新實驗內容。該實驗指導詳細介紹了常用的細胞生物學實驗技術,增加了新實驗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針對醫學護理專業的學生,實驗也有所側重,如除了讓學生熟練使用普通光學顯微鏡,還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各種涂片、滴片和壓片等,并且能熟練運用光學顯微鏡對自己制作的標本進行觀察,從而能認識常見細胞在光學顯微鏡下的一些基本形態,為其后續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另外還增加了骨髓細胞染色體制備、觀察實驗,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這些實驗操作性強,動手較多,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效果好。

    2.5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輔導網站

    在課堂教學之后引入網絡教學輔導,是對細胞生物學教學的有效補充[3]。教研室在2007年成功申報校級精品課程的基礎上,制作了細胞生物學教學網站,該網站覆蓋了講授的細胞生物學理論課程,還包括學生練習自測、模擬實驗。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給學生介紹一些生物方面的網站以及優秀雜志的網站,讓學生及時了解在醫學細胞生物學領域或生命科學領域最新進展或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通過瀏覽網站,查詢、下載相關文獻,完成作業,成為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2.6采取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

    第4篇:細胞生物學認識范文

    關鍵詞:醫學細胞生物學;選修課;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277-02

    隨著對細胞結構、功能及其分子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細胞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醫學細胞生物學已成為現代醫學教育的重要基礎課程,也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對于現代醫學生,具備醫學細胞生物學的相關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其他課程的重要基礎[1]。在我校,醫學細胞生物學這門課程,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它是一門必修課,而對于口腔醫學、醫學檢驗、醫學影像、護理、助產和藥學專業的學生,它則屬于一門限定選修課。這門課作為必修課時,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態度明顯優于選修課。本文對醫學細胞生物學這門選修課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問題的對策,以期為這門選修課更好地開展提供參考。這門選修課存在問題主要有四方面。

    一、學生到課率低

    這門課作為限定選修課學生的到課率比起作為必修課到課率明顯降低。學生到課率降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學生對選修課不夠重視,部分學生選修這門課是為了“湊學分,混畢業”,出現“選而不修”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學校教室資源短缺,選修課往往被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課,一小部分學生,由于要參加學校組織的其他的一些活動,不得不請假。

    二、學生上課不專心

    學生對選修課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選修只是為了應付學校對學生在校期間修習學分的要求。對于選修課,有的學生為了應付老師的考勤而到課,雖然每節課都在聽,但卻往往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上課時心不在焉,更談不上知識面的擴充、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更上一層樓了。選修課對這樣一些學生來說,完全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2]。學生上課心不在焉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1)醫學生的專業課比較多,學習任務比較重,學生疲于對付,導致一些學生在上選修課時把時間花在他們認為比較重要的課程的學習上或者把時間花在即將要考試的科目上。(2)在網絡及其發達的今天,小部分不愛學習的學生,抵制不住網絡的誘惑,在課堂上偷偷用手機上網。(3)周末晚上上課時,經常會遇到學校有晚會活動,教室外充滿誘惑力和干擾力的聲音,讓學生無法專心學習。

    三、課程較為抽象,學生基礎較低

    醫學細胞生物學是一門在細胞水平、亞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細胞生命活動的學科。主要研究細胞的結構、細胞的生命活動、細胞的功能及分子機制等,所以這門課的抽象性可想而知。《醫學細胞生物學》作為護理,醫學檢驗等專業的學生的選修課,這些專業的學生甚至還有小部分是文科生,比起臨床本科專業的學生來說,基礎相對薄弱,加之這門課較為抽象,所以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會感到吃力。

    四、學時少,內容多

    這門課一共有十三章內容,包括緒論、細胞的基本特征、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的物質運輸、細胞的信號轉導、細胞的能量轉換、細胞運動、細胞內遺傳信息的流動、細胞增殖、細胞分化、干細胞與組織再生、細胞衰老以及細胞死亡,包含內容比較多。學校安排18個學時,要求完成這門選修課的教學任務,顯然時間上是捉襟見肘的。

    五、問題對策

    1.要解決學生到課率低的問題。首先,學校應對選修課給予重視,盡量不要把選修課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課,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要參加其他的一些活動而請假不上課;其次,應該改革選課制度,讓學生能真正選修到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再者,教師也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杜絕學生“選而不修”現象的發生,可采取多種方法,比如不定時的考勤,課堂提問,課堂作業等方法。當然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不可能每次課都進行考勤。課堂提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出勤率。每次課盡量留出一些時間給學生做課堂作業,作業的成績直接和這門課的最終成績掛鉤。課堂作業不僅可以鞏固課堂知識,也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到課率。出課堂作業也有講究,盡量不要全部出選擇題,這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到課同學幫缺課同學做作業的現象發生。

    2.要解決學生上課不專心的問題。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選修課的重要性,嚴格要求學生,課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避免“滿堂灌”,盡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這門課比較抽象,可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多展示一些精選的精美圖片或動畫視頻,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另外,盡量和醫學結合起來,多舉一些與醫學有關的例子,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這樣學生才會專心聽講。課堂上還可以和學生互動,讓學生回答問題,這樣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還有,在切換幻燈片時,可適當加一些背景聲音,這些背景聲音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提神”作用。

    3.要解決課程抽象,學生基礎低的問題,教師應該考慮到授課對象不同而調整課程的難度,充分利用多媒體,講授盡量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既注重知識性,也要注重實用性,盡可能與醫學結合,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選修課和必修課一樣,都需要有足夠的學時才能保證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得應得到的知識,所以學校應盡可能增加授課學時。在授課學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精選教學內容,既要突出重點,也要兼顧內容的新穎性與實用性[3]。

    總之,要解決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校應重視選修課,改革選課制度,合理安排上課時間;學生應認識到選修課對擴充自身知識,提高自身素養的重要性;教師應有飽滿的上課熱情,調動學生上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不斷實踐,總結經驗,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劉云,等.“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探索[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0,(25).

    [2]曹樹國.也談高校選修課建設[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4,(17).

    [3]化前珍,等.醫學生選修課《老年健康保健與護理》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護理教育,2005,(11).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項目(201106LX440)。

    第5篇:細胞生物學認識范文

    關鍵詞:留學生;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098-02

    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最前沿的學科之一,是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最受青睞的領域[1]。伴隨著先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細胞生物學新理論、新技術越來越多地滲透到臨床醫學專業各學科中[2]。因此,細胞生物學成為當代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的基礎課程之一,是學生理解疾病形成過程中所涉及的遺傳和分子機制的前提,是明確包括分子靶向、干細胞療法等新穎的轉化醫學手段的基礎,其學科地位不可替代[3]。然而,目前對醫學專業本科留學生開設該門課程的院校數量較少,筆者將以浙江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留學生《細胞生物學》課程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為基礎,對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旨在提高醫學本科留學生課堂教學效果和推動醫學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一、臨床醫學本科留學生《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細胞生物學》課程理論性強、知識更新快、內容豐富且深奧難懂,使用我國“老師講,學生聽”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容易使學生因為課堂內容枯燥乏味而失去聽課興趣。再加上授課對象為來自不同國家的、教育背景較為復雜的國際班學生,使得教師在《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中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1)各國學生教育背景不同,對《細胞生物學》認識程度參差不齊;(2)課程理論性強且較為抽象,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教學目標死板教條,忽略了學生對于重點知識的主動挖掘和深入理解;(4)教學過程中仍采用“教師教為主體,學生學和考為任務”的傳統教學模式;(5)英語對于教授方(教師)和學習方(學生)都不是母語,而不同國家和地區來源的人,其英語發音都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增加了授課和口語交流的難度。教師花費成倍的精力,學生學習效果卻難令人滿意。因此,尋找適合留學生的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二、醫學院校本科留學生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的初探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技巧等的集中體現,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留學生迫切的學習需求與高校嚴峻的教學現狀,迫切需要我們教學人員在現有課程設置、教學計劃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適應留學生學習《細胞生物學》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效率,獲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1.簡化知識點,巧用比喻和視頻素材。大部分國際班學生反映《細胞生物學》課程信息量大,記憶點多,課堂上無法跟上教師步伐,時常伴有挫敗感。因此,我們對教學方法進行修改,對知識點化繁為簡、抽絲剝繭,用形象的比喻和直觀的視頻素材來展示晦澀的生物學現象。比如,在講述Importins介導Cargo蛋白入細胞核的機制時,將Importins比喻成Uber打車,Cargo蛋白NLS序列與Importins相互識別就好比客人信息與Uber司機的信息匹配,成功匹配后才能上車。通過簡單的比喻,使復雜的生物學機制變得一目了然,加速學生理解。

    2.優化教學模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管教師在授課時已經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增加了視頻素材,但是許多復雜機制仍較為抽象,留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通過仔細分析,我們首先將教材知識分割、提煉成不同的專題,每次課圍繞一個專題進行闡述,避免過度灌輸。其次,我們對教學模塊進行優化,將課堂教學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引入”:通過觀看視頻短片、提出貼近日常生活的問題等課前活動引出主題,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學生聯系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學習經驗,引導學生的思維走進課堂。比如,講授“細胞內信號傳導”這一專題時引入與學習任務緊密聯系的主題――腫瘤,鼓勵學生自由發言闡述腫瘤的致病因素,有哪些行為會增加患癌幾率等問題。

    第二階段“探索”:在此階段,教師為學生提供活動基礎(小組討論的方向),引導學生完成特定目標的探索。如布置學生隨機從多種致病因素中選出一種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查閱文獻及教材分析各因素映射到細胞水平所對應的通路類型以及傳導過程,學生建立起自己對“細胞內信號轉導”的理解方式。

    第三階段“闡述”:該階段是基于學生在前兩階段積累的經驗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對于概念理解、問題處理技能和行為的機會。

    第四階段“加工“:教師對本專題知識點系統地講解,闡述各種概念之間的聯系,點出本專題重點、難點,幫助學生鞏固前三階段學習的知識。

    第五階段“評價”:此階段為教師評價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提供依據,也鼓勵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

    3.強化學習主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我國傳統教育方式是“教師為中心,教材為導向”,對于教育背景復雜的國際班學生并不適用[4]。盡管有部分教師已開始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綜述總結的方法接觸細胞生物學領域最前沿的知識,但大部分還是羅列文獻數據,沒有科學地引導,學生很容易在復雜的信息和數據中喪失學習的信心。因此,我們認為國際班學生的《細胞生物學》授課應通過設計真實性任務,強調把學習融入到接近日常生活、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學生間相互幫助來解決問題,從而主動挖掘隱含在任務背后的科學知識,不斷增加解決問題的技能,培養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

    4.弱化期末考試,構建多元化考核體系。普通層次本科生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學習效果通常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即――課程結束時閉卷考試的分數決定一切。試卷中理論性、概念性、原理性的考題偏多,需要花大量時間記憶,不適合教育背景復雜、學習習慣差異的留學生班。為了更科學地評價留學生的教學效果,我們構建多元化考核體系。首先,降低期末考試分數所占比例;其次,將課堂報告納入考核,留學生可以對課程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擴展,寫出專題報告在課堂上和教師、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記錄分數;另外,將課堂提問、隨堂測試和課后作業加入考核體系,均記錄分數。

    5.克服英語障礙,自編細胞生物學教材。我校本科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差異較大且地方音濃厚,授課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口語交流障礙。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聽說能力,標準自己的發音的同時,更應該在課下多與留學生交流,在日常交流中適應他們的英語口音。另外,為了便于留學生的學習,授課教師應根據教學計劃,參考國內外的優秀《細胞生物學》教材,自編適合留學生專用的基礎教育教材,并每年根據學生特點結合本年度細胞生物學領域研究熱點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新。

    以上是筆者從事醫學專業本科留學生細胞生物學教學的一些心得。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攀升,來華學習的留學生越來越多,留學生教育已經成為醫學院校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細胞生物學》作為當代醫學的基礎課程,在醫學本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應該成為醫學本科留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掌握細胞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是留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醫學課程的前提。留學生教育是我國高校面向世界的窗口,提高留學生教學質量是每一位從事留學生教育教師的責任。面對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教師應在尊重各國留學生信仰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各國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學習習慣,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的不斷探索創新,才能在教學工作中積累更加豐富的經驗,教學水平獲得更大程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翟中和,等.細胞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蕤.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J].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0,(1):88-91.

    [3]余曉麗,等.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5(6):75-78.

    [4]謝暉,高明悅,劉天驕,朱漢越.醫學院校留學生(英語授課)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初探[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0):352-355.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Cell Biolog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f Clinical Medicine

    TIAN Nan*,FAN Chun-lei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53,China)

    第6篇:細胞生物學認識范文

        1 當代大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生物相關專業的學生對生物科學技術具有濃厚的興趣,生物科學技術基礎知識扎實,對生物技術發展持積極的肯定態度,具備良好的科技強國的信念。但是,他們對高新生物科學技術知識和先進實驗技術了解較少,生物科學實驗實踐技能較差,對生物科學科研精神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不足。有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對于當前的一些生物熱點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高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的科學研究領域的認識不足。在理性上,有43%的學生是盲目的懷疑,或者是盲從專家和他人的觀點,對事物較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探索求知精神上,“科學功利主義”對學生的影響最大,使得學生視野狹窄、目光短淺;在實證精神上,有62%的學生缺乏實驗實證精神,偏重抽象思維,缺乏科學實驗的精神和價值眼光。②此外,許多高校只注重生物專業課的常規教學,很少舉辦專門的科研活動,且科學技能培養與鍛煉的途徑缺乏,這使得大學缺乏濃郁的科學素養氛圍,學生較難形成一定的科學技能,由此科學實踐能力也較差。

        2 細胞生物學教學中培養科學素養的意義

        細胞生物學是生物學類及農林醫藥類本科生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現代生命科學的前沿分支學科之一,它是以細胞為研究對象,從細胞的整體水平、亞顯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個層研究細胞和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細胞的生活史和各種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細胞生物學是一門承上啟下的學科,和分子生物學一起同是現代生命科學的基礎,并廣泛滲透到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生殖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和免疫生物學等的研究中,和農業、醫學、生物高新技術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是生命科學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的基礎作用。同時,細胞生物學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重要理論與實踐密切地聯系著。隨著生命科學自身和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對生命科學相關領域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由此可見,細胞生物學課程中科學素養的培養對于建立與其專業層次、研究方向相符合的細胞生物學知識構架體系,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細胞生物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細胞生物學作為生物學類及農林醫藥類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具有舉足輕的重要作用。然而,科學素養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師應始終將其貫穿于自己的教學之中。如何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想法和體會。

        3.1 加強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化”融合

        細胞生物學的知識理論性強,內容抽象深奧、難于理解,教師可以試將抽象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相聯系,使學生有此聯想起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場景或事物,這不僅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和動態化,使其容易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例如講解“蛋白質的分選”時,引導學生由細胞社會聯想到人類社會。細胞中的各種蛋白質發揮結構或功能作用的部位幾乎遍布細胞的各種膜區和組分,只有當蛋白質各就各位并組裝成結構和功能復合體,才能參與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這就好比在人類社會中,各專業的畢業生只有找到適合其自身特點的工作崗位才能發揮所長。總之,運用發散性思維,盡可能地將細胞生物學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配合以多媒體輔助手段,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易于理解掌握。

        3.2 側重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新穎性

        細胞生物學發展極為迅速,隨著科學家們研究成果的不斷涌現,其內容處在不斷更新的動態過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聯系學科的前沿和熱點,講述較先進的科學結論,跟蹤國際上最新進展。此外,教師在注重教學的同時,宜以科研并舉,以科研引導和促進教學;教學與培養科學研究型人才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與最新科研進展同步,使學生在正確掌握細胞生物學基礎上學會解決與之相關的科學研究問題。如將教師的主要科研成果與基礎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結合教學內容介紹自己的科研成果,這樣既生動又貼切,學生又很熟悉,使學生獲得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亦可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鉆研精神。

        3.3 增加細胞生物學實驗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

        綜合性實驗注重知識的綜合運用,實驗原理和方法步驟較為復雜,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原理,正確使用儀器設備,鍛煉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設計性實驗是指學生根據實驗項目,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準備實驗材料,自主配制實驗所需試劑,根據自己的時間自主安排實驗進程,設計性實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由此可見,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可以鍛煉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然而目前許多高校由于實驗條件和課時安排的限制,細胞生物學實驗主要以基本操作和驗證性實驗為主,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較少甚至沒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的培養。④因此,教師應根據科學性、可行性和實用性原則增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如我們精選了真核生物基因組的提取、純化、鑒定、擴增、酶切、重組、轉化、篩選的大實驗,膜蛋白的分離與鑒定等綜合設計型大實驗,這些實驗中的每個實驗都構成了一個綜合性整體,同時,在實驗材料的選擇上盡量做到由學生自主選擇。通過每一次的綜合設計實驗,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已學習的知識和已掌握的技術,并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合理的正確的資料采集、整理、分析和歸納,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4 組織各種“科學小組”,布置學科發展前沿的討論,與全程科研訓練對接,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第7篇:細胞生物學認識范文

    一、合理優化教學內容

    醫學細胞生物學是醫學生的基礎課程,教材普遍篇幅較大、知識覆蓋面很廣,內容涉及許多后續的相關學科。學生覺得教學內容多,重點不突出。首先需要教師在有限的學時內,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取舍,和相關學科進行探討,了解細胞生物學與它們的銜接、重復部分,做好對后繼課程的引導作用。比如在講授生物大分子時,重點講解脫氧核糖核酸的化學組成和分子結構,對于其復制、轉錄和翻譯,在生物化學課程中要重點學習,因此在這里只需要簡單介紹中心法則即可。其次每章的授課內容要做到條理清晰、重點分明,引導學生理清知識脈絡。要求學生有大局觀,掌握整個知識體系,注重醫學細胞生物學內容上的系統性與全面性。教學章節是以“細胞器”為單位,按照“顯微、超微結構—化學組成—功能—和疾病的關系”為知識鏈講解,將醫學細胞生物學與其他課程相關知識點有機融合,使學生建立起細胞整體進行生命活動的概念,加強醫學細胞生物學在基礎理論內容上的系統完整與學科交叉性。同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自己的科研工作及專家前沿講座、學術報告等,引入課堂,保證教學內容的前沿性與科研性。在豐富學習內容的同時,開闊學生眼界。培養學生的醫學學習能力,作為一年級醫學生,要引導他們思考基礎醫學知識和將來的臨床工作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學習基礎醫學課程的重要性。

    二、更新教學方法和形式

    1.理論課教學與臨床聯系的緊密性。

    作為醫學生,關注所學的知識和將來的臨床工作有何關聯。同學覺得學習細胞膜、細胞核這些中學都知道的內容,今后的臨床工作能用到嗎?因此第一章緒論部分的講授非常重要,要學生們明確醫學細胞生物學是一門什么樣的課程,和醫學有什么樣的關系,重點介紹細胞生物學近年來的前沿領域和重大發現,特別介紹了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實例。如2010年的生理或醫學諾貝爾獎,獲獎內容是試管嬰兒技術,2012年日本科學家研究可以重新編程的成熟細胞以及誘導多能干細胞,獲得諾貝爾獎,對再生醫學領域的影響,通過這些介紹,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細胞生物學和醫學實踐的相互促進和發展,并非只是毫無價值的基礎理論,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醫學細胞生物學與臨床密切相關,在每一章節的教學中,也可以引入相關病案分析,比如在講解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中,提出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疾病高脂血癥,介紹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發病機制,學生對大分子的物質運輸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使具體疾病和發病機理通過細胞生物學有了直觀聯系,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時增強了主動性和自覺性。

    2.BOPPPS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并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筆者在山東大學教師培訓中心培訓中,學習了BOPPPS教學模式,是近年來北美諸多知名院校所采取的一種互動教學模式,并在教學實踐中應用。BOPPPS式教學在加強教學反思、師生互動性等很多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BOPPPS式教學6個板塊:

    (1)Bridge-in(導入),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入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2)LearningObjectives(學習目標),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本次課的教學重點內容。

    (3)Pre-as-sessmen(t前測),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為后續內容做鋪墊。

    (4)ParticipatoryLearning(參與式學習),課堂教學的主體,通過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5)Post-assessmen(t課內評估),檢測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6)Summary(總結),對課堂教學的內容總結,強調教學目標,并引出下次課內容。例如在講染色體時,首先問:大家知道唐氏篩查嗎?這和臨床婦產科相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學習染色體的組成、形態結構。學習染色體的化學組成時,提問學生以前學過的DNA的組成和結構,進而引入染色體結構的學習,在講解染色體的基本結構單位———核小體時,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學形式,請幾位學生上講臺,利用自己的一只手當作組蛋白八聚體核心顆粒,圍巾當作DNA鏈,纏繞組蛋白核心,另一只手當作組蛋白H1,每位同學是一個核小體。下面的同學可以同桌模擬。以前在講解核小體組成和結構時,學生覺得很抽象,通過自己演示了核小體的結構,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最后總結核小體的組成和結構,并引入下一部分內容:染色體的二級結構。BOPPPS教學模式從教師教學組織實施層面,進行了“教學目標教學行為學習活動教學評估教學目標”的教學循環過程,督促教師有效地組織課程教學,從學生方面,改變了學生被動地聽老師講課,增強了師生互動,學生有機會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加強網絡課程建設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在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對于教師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翻轉課堂、慕課等新興教育教學形式已對我國傳統教育理念帶來革命性變化,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積極投身于這一生動實踐之中。為推動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教師也要提高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引領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改革,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網絡化學習具備學習資源充足、學習方式自由、不受時間限制等眾多優勢,結合傳統課堂教學,對于當前課時數有限與教學內容增加的矛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課堂教學和網絡課程結合起來,既發揮了教師引導、啟發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還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性,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創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在課程網站課前預習內容、相關參考資料等,課堂授課中利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圖像、視頻、音效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限的課時里完成教學內容,課后教師通過網絡課程平臺上傳課件、布置習題、批改作業及答疑等輔助教學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習效果。學生在課后可以自主分配學習時間,進入網絡課程平臺進行下載學習資源、復習、在線自測、實時討論交流等學習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開放的網絡課程學習。師生之間還可以通過網絡教學資源,以及QQ、微信等網絡交流工具進行學習和交流等。傳統的課堂教學和網絡課程學習相互融合,不斷補充和完善,逐漸形成實踐教學中有效可行的教學體系。這種教學模式發揮了課堂教學和網絡化學習各自優勢,突出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協作和創新能力,并有效增強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學相長,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

    第8篇:細胞生物學認識范文

    關鍵詞: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醫學細胞生物學 應用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種以小組學習為形式,旨在促進學生合作,從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它能改善課堂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并且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已經廣泛地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可并采用。

    醫學細胞生物學是我院大一新生第一學期開設的課程。由于醫學細胞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且為后續其它的基礎醫學和臨床課程的學習搭建牢固的知識平臺,因此,熟練掌握其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十分必要。

    一、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生物學基礎知識參差不齊。

    我院生源不統一,如護理、預防專業,招收的高中文、理科畢業生皆有,因此剛接觸學習醫學細胞生物學時,文科畢業生不太習慣這種知識體系,對學習醫學細胞生物學相對倦怠和恐懼,容易產生抵觸學習情緒,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學習成績。

    2.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新興人才的培養。

    傳統的以教師為“絕對中心”、滔滔不絕的“填鴨式”教學法,使學生失去以飽滿狀態進行持續聽取整堂課的興趣,學習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的調動和發揮,教學效果不敬人意。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原則,不僅有利于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而且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在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教學中,以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作為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是十分必要的。

    二、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中的應用

    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責任分工學習模式,也是一種互助學習模式,是教師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流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潛能,齊心協力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由以下幾個步驟構成。

    1.學生自主合理劃分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課前)。

    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其基本教學形式是小組活動。分組采取自愿原則,但必須兼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即按照性別、興趣愛好、知識基礎、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特征將整個班級平均分成若干組,每組6―8人。每組設一個組長,負責工作。組長可以由組內成員輪流擔當。組內成員有男有女,有文有理,有強有弱。這樣互補型的組內成員優化組合,不僅能使學生產生新鮮感,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學生興趣。

    組內成員課前各自預習即上新內容(如小分子的跨膜運輸),并相互協作通過課本、互聯網、圖書館等途徑收集即上新內容的相關資料,達到預習的功效。

    2.教師課堂進行班級集體授課,制訂教學目標(課堂20min)。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中的班級集體授課,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前提準備,也是合作學習模式策略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集體授課中,教師需要解決的任務有以下幾個。

    (1)激發興趣。教師在計劃時間內,高效講授新的課程內容的基本點,以積極、振奮、飽滿的情緒感染學生,用影視、圖像、聲音、動畫與文字等多媒體信息進行授課,如各種小分子跨細胞膜膜轉運的動畫素材,感染學生的聽課情緒,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

    (2)目標設計。做好合作學習的啟動工作,根據講授內容抓住重、難點,按照“從大到小”的原則提出在學生能力范圍內的可操作性問題。如:“細胞膜是不是完全封閉的結構?”“是不是所有的小分子跨膜運輸都需要膜轉運蛋白?”“小分子跨膜運輸都需要消耗ATP嗎?”“小分子物質的跨膜轉運主要分為哪兩種?”

    3.學生小組研究討論,教師走動觀察(課堂15min)。

    各小組分別就所提出的問題,根據課前收集的信息和資料進行“主動參與、交流合作”的組內研究和討論,由組長總結得出的結論。

    教師在班級里走動觀察各組討論情況,及時表揚一些好的行為,鼓勵一些膽小不愛表達的同學積極發表意見,及時將一些偏離主題的同學拉回正題上來。另外,如有必要,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合作技能,如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學會尊重,如有不同意見,應先保留,等對方講完,再提出不同的見解。

    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平等地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來,共同討論,共同進步,既可以從別人那里獲得寶貴知識,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認識,又能加強語言表達能力和發展人際交往能力。

    4.師生共同總結工作(課堂10min)。

    先由某一組組長匯報討論結果,如“小分子跨膜轉運主要有簡單擴散、協助擴散和載體蛋白耗能介導的運輸”。然后其他組組長作出評價和補充,如“簡單擴散和協助擴散屬于被動運輸方式,載體蛋白介導的耗能運輸是主動運輸方式”。最后教師進行適當的誘導和啟發,師生共同對本課所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達成一致共識,得出結論:小分子跨膜轉運按照是否需要消耗能量被分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

    5.建立獎勵制度(課后)。

    獎勵合作學習中表現優異的小組,如分工最為明確的小組、最為團結互助的小組、最具發散思維的小組、最具創新能力的小組、言語最為精煉的小組等,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每個同學都加強個人的責任感和團隊意識。且每次得優的小組成員都會在平時分上加相應的分數,以資鼓勵。

    三、結語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醫學細胞生物學中的科學、合理應用,有利于學生對完整知識體系的構建,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主動學習的潛能,有利于學生從他人的思維中獲得啟發和創新思維,有利于學生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有利于教師發現自身存在的知識和能力不足,有利于教學質量的不斷改進。像這樣“師生共同進步、共同分享教育成果”,才是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荊艷萍,潘超.美國大學的生物教學方法與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5,(3):61-62.

    第9篇:細胞生物學認識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討經絡實質。方法:從分子解剖學、細胞生理學、細胞藥理學等方面已取得成果,多層面分析、探討。結論:傳統中醫的經絡現象之秘將會在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邊緣學科研究進展中得以揭示。

    [主題詞] 經絡實質;經絡現象;經絡學說;解剖學;神經生物學StudyandAnalysisofMeridianEssenceChenJunde,

    LiWu(HejinMunicipalDeformityFederationRehabilitationCenter,Shanxi0433

    00,China)

    [Abstract] Purpose Toapproachmeridianessence.Methods

    Analyseandstudymeridianessencefromachievmentsattainedbymolecularana

    tomy,cytophysiology,cellularpharmacology,etc..Conclusion

    Meridianessenc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llbeexploredinstudyadv

    ancesofcytobiology,molecularbiologyandothersciences.

    [Keywords] MeridianEssence;MeridianPhenomenon;

    MeridianTheory;Anatomy;Neurobiology

    針灸學的發展,離不開經絡現象與經絡學說。

    近年來由于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邊緣學科不斷取得的研究進展,使得人們有可能從更為細微的水平來認識人體結構和功能活動發生、調控等方面的客觀運動變化規律,這就為經絡實質的揭析提供了科學的基礎。圍繞著這方面的研究進展,有可能從分子解剖學、細胞生理學、分子發生學、細胞藥理學等不同的方向全面推動新世紀醫學發展的進程。

    1 分子解剖學―――以經絡結構特征研究進展為前奏的解剖學研究發展

    盡管20世紀的許多解剖學家都把活體的、分子水平的結構學特征作為研究的基本對象,但事實上在整個20世紀解剖學的研究都是沿著固定、顯微鏡下觀察這一模式發展的。最早對這一模式提出挑戰的就是經絡現象的結構學特征研究。

    1.1 經絡現象的科學驗證近幾十年來,全世界的研究者面對豐富多變的經絡現象動用了幾乎所有的解剖學研究方法卻終無所獲,致使一部分人對經絡的客觀存在提出了疑問。但也有人對現代解剖學的研究方法產生懷疑,這是因為從細胞生物學的研究角度看,人體活體細胞對于機械刺激的凝膠收縮反應是可以借助細胞連接結構自動進行傳布的。而有人研究證實,針刺經穴誘發的循經感傳活動其實具有活體細胞的刺激―反應―傳導耦聯特征的[1]。這就從活體細胞實驗研究這一角度證實了經絡現象的客觀存在。既然經絡現象在細胞生物學研究領域內確是客觀存在著的,人們何以會找不到其結構學上的特點呢?1.2 細胞連接通訊的結構學特征很久以來,細胞生物學家們就對細胞連接通訊現象極感興趣,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使得細胞連接通訊成為當前細胞生物學研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領域。然而在區分、鑒別不同分化細胞或相同分化細胞間不同的細胞連接通訊結構特點的研究工作則毫無進展。這時人們發現現代解剖學的研究其實并不包括分子水平的結構學特征,因為迄今為止的所有解剖學研究方法都是不能用來證實分子水平的結構特征的。

    1.3 細胞連接過膜連接子結構模型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表明,組成細胞連接過膜連結的微管蛋白是一個大的基因家族,使得這些看上去相同的蛋白質具有不同的抗原性。由于微管蛋白表面的不同附著點將成為細胞外基質連接蛋白、細胞膜表面的整合素、跨膜結合蛋白以及細胞內的微絲蛋白、信號傳導蛋白等的結合部位,因此,以微管蛋白為核心的細胞過膜連接結構就具有了分子解剖學方面的特征,而決定這種結構特征的主要因素在于細胞的胚胎來源性。由于個體發生過程的連續性,以細胞連接過膜結構為主的分子解剖學通道可能會自我封閉成為一個一個的子系。因此,未來解剖學的主要研究任務之一,就是要闡明證實這些體系的具體存在方式,而經絡現象則因同時具有細胞連接通訊和整體功能活動的雙重特征,有可能成為這方面研究的最佳突破口。

    2 細胞生理學―――生理效應轉換模型與針灸作用機理研究

    針刺經穴引起特定相關組織、器官功能代謝活動相應改變的作用機制,雖多年來為生理學家們所關注,但迄今為止尚未有一致的意見。近年來,隨著細胞生物學有關細胞內信號轉導研究的進展,使得人們可以從細胞水平重新考慮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產生及調節作用。

    目前的研究進展表明,有機體幾乎所有分化細胞對所有刺激、調控作用的反應,首先都是從細胞膜的信號轉換作用這一方式開始的。例如,第二信使、G蛋白、酪氨酸蛋白激酶以及一些小分子物質如NO、CO、Ca2+等。與這些轉換作用相對應的則是細胞內眾多蛋白質以功能、活性相關的信號傳導方式組合成相關的序列。如果有機體細胞內各信號傳導序列之間是嚴格區分開來分別進行著的,則人們自然可在信號傳遞與效應之間劃上等號。然而細胞生物學的研究資料表明,細胞內的眾多信號傳導序列之間事實上經常存在著一些自動的“作用交叉點”,即某一信號傳導序列的某種蛋白質可以同時又是另一信號傳導序列的作用環節,從而使得不同信號傳導系列之間可以發生直接的轉化,人們稱其為細胞信使級聯現象[2]。對不同分化細胞的特定功能活動來說,細胞信使級聯現象可能會導致不同生理效應的轉換。有實驗表明,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的作用一般是由細胞表面抗體與特定抗原結合后引發的;如果用細胞松弛素B破壞細胞內的微絲結構,則這一特定的釋放作用即可受到阻滯;反之,若用一種Ca2+通道激活劑使肥大細胞內Ca2+濃度升高,即使沒有抗原―抗體結合肥大細胞仍可釋放組胺。表明不同分化細胞的信使級聯現象可以直接轉換成為特定生理效應的形成或調節。這樣人們就可以從細胞信號轉導的角度研究特定生理功能活動的形成及調節作用,而針刺經穴的作用機制也就可能從此得以闡明。

    3 細胞藥理學―――分化細胞對藥物的不同易感性及其整體藥理效應的形成

    實驗研究表明,在不同經穴注射不同的藥物可以引起不同的藥理學效應,這種效應的形成與經典藥理學研究中的常見因素,如藥物的吸收速率,藥物在血液及效應組織、器官內的濃度以及神經系統的完整性等并不直接相關,但是卻與注射藥物穴位經絡循行區域內細胞外基質的存在狀態直接相關。表明藥理學研究亦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3.1 分化細胞的信使級聯與藥物的易感性盡管活體分化細胞基本上都具有對生活環境、整體調控因素產生信號轉換、傳導作用,但不同分化細胞對同一刺激、調控因素的信號轉換作用可以是不相同的;即便是同一種分化細胞,由于其細胞連接通訊功能信息傳遞作用可以是各不相同的,故其信使級聯綜合反應的特點也就可能不同。因此,對同一刺激、調控因素的反應也就可以是不相同的,這就為不同經穴注射同一藥物可以產生不同的藥理效應奠定了內在的基礎。

    3.2 信使級聯綜合平衡模式與中藥復合式藥物作用根據細胞生理學信使級聯理論,不同分化細胞內功能、代謝活動狀態是由信使級聯綜合平衡模式決定的,其最大的特點在于,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形成及調節是多個作用因素同時作用的結果;某種非特定刺激、調控因素可以誘發組織、器官的特定功能。從多元性相互作用這一角度看,傳統中藥的復合式藥物作用與細胞信使級聯綜合平衡模式是基本相適應的。這樣,經穴對藥物的不同易感性可能會演變成為對不同分化細胞功能活動狀態的綜合性影響,可以將這一藥理作用模式稱為細胞藥理學假說。

    3.3 特化細胞連接通訊的信息放大作用由于細胞連接通訊可在不同分化細胞間傳遞同一種功能活動信息,而經過信使級聯的綜合作用,使得這一非特定的功能信息傳遞作用最終表現為不同組織、器官、系統的不同活動狀態。特化細胞連接通訊是將不同部位的不同組織、器官、系統連結在一起的特殊分化前聯系體系,其信息放大作用更具特殊性。這樣一來,經穴對藥物的不同易感性及其對信使級聯綜合平衡體系的影響,就可借助特化細胞連接通訊的特定放大作用形成整體性的藥理作用。這種以細胞藥理學為基礎,以特化細胞連接通訊為主要作用途徑的新藥理學理論可能是新世紀醫學研究趨勢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綜上所述,21世紀醫學發展的基本趨勢可能是將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邊緣學科的研究進展,全面引入解剖、生理、藥理等學科的研究領域中,而傳統中醫的經絡現象將會在這一歷史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啟動作用。

    4 參考文獻

    1 E.J.安布羅斯,D.M.伊斯蒂.細胞生物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2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成人毛片免费看| 午夜视频免费成人|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成人永久福利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人福利视频app|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视频观看|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欧美成人片在线观看|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