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體育教學后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腹腔鏡輔助陰式較大子宮肌瘤切除術;術中出血;垂體后葉素;縮宮素;止血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2-0065-02腹腔鏡輔助陰式較大子宮肌瘤切除術的主要問題是術中出血及術后血腫形成,減少術中出血是重要問題,出血不僅會加重患者創傷,而且會使術野暴露不清,增加手術難度[1]。2006年7月至 2011年2月我院行145例腹腔鏡輔助陰式較大子宮肌瘤切除術,術中分別在子宮肌層注射垂體后葉素及縮宮素止血,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145例子宮肌瘤患者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其中74例應用垂體后葉素者為研究組,于切開漿膜層前子宮肌層注射垂體后葉素12u+生理鹽水100ml;71例應用縮宮素者為對照組,注射縮宮素20U。患者均已婚,23~45歲,平均 (34.2±5.4)歲。入選標準:均選擇肌壁間肌瘤及無蒂的漿膜下肌瘤, 12孕周<子宮<16孕周,肌瘤數為1~3個,至少1個肌瘤>9CM,術前無任何合并癥,術中未行除肌瘤切除外的手術,均無盆腔手術史。術前均經B超或彩超及陰道檢查診斷為子宮肌瘤,常規進行全身檢查,無心臟病、高血壓或中重度貧血等手術禁忌證。行宮頸細胞學檢查,常規診刮排除內膜病變。
1.2 手術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及心電監護,患者取仰臥位,頭低30°,術中持續導尿。常規形成CO2氣腹,于臍輪、右下腹麥氏點、左下腹對稱右麥氏點位置穿刺Trocar。宮腔置入舉宮器,擺動子宮以利手術操作。用穿刺針由恥骨聯合上腹壁穿刺入腹腔,刺入子宮肌瘤基底部位,研究組注入垂體后葉素12u+生理鹽水100ml,對照組注入縮宮素20U。注入垂體后葉素后可見子宮立即收縮變白,切開子宮漿肌層后子宮出血很少,幾乎不用電凝止血,容易縫合。用單極電凝鉤縱形切開子宮漿肌層(與肌瘤直徑等長),劃開肌瘤包膜直達瘤體,用抓鉗及分離鉗致肌瘤包膜分離,瘤體暴露近1/3,雙極電凝止血,轉陰式手術。如為前壁肌瘤則環形切開宮頸前唇陰道粘膜,上推膀胱,暴露膀胱子宮腹膜反折,剪開前腹膜,艾利斯翻出子宮前壁,挖除肌核后縫閉瘤腔,將子宮碘伏消毒后回納盆腔;如為后壁肌瘤則采用經陰道后穹隆,剪開后腹膜,翻出子宮后壁,挖除肌核后縫閉瘤腔。縫合腹膜陰道粘膜,放置盆腔內引流管 1 枚,并常規陰道塞入碘伏紗布一塊壓迫止血,術后24h取出。鏡下復探:再次形成氣腹,滴入甲硝唑溶液250ml沖洗腹盆腔,檢查創面有無活動性出血及較多滲血,雙極電凝或縫扎止血,生物蛋白膠涂抹于創面以防粘連,手術完畢。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組間比較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 P
2 結果
兩組手術均用腹腔鏡完成,手術順利。平均手術時間對照組為(115.30±62.50)min,明顯長于研究組的(95.60±52.80)min(P<0.05),術中出血量研究組(70.20±34.60)ml,明顯少于對照組的(160.20±52.50)ml(P<0.05);術后血紅蛋白下降值研究組為(8.22±1.17)g/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10±3.42)g/L(P<0.05)。
3 討論
3.1 子宮肌瘤為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良性腫瘤。由于腹腔鏡手術具有損傷小,對腹腔干擾小,術后病率低,康復快等優點,近年腹腔鏡子宮肌瘤手術逐漸被患者與醫師接受[2]。但對于較大子宮肌瘤切除術,由于腹腔鏡操作不如開腹手術靈活,尤其鏡下縫合遠不如開腹手術迅速、可靠。單獨經腹腔鏡不能很好的解決術中出血問題,常因縫合困難,發生術后子宮血腫。所以,有必要對容易出血部位采取預處理,減少術中出血量,提高手術切除術的成功率。電凝止血對肌壁間肌瘤效果較差,且電凝過多可導致子宮切口愈合不良,反復多次局部電凝可致組織壞死,切口愈合不良。我院在臨床中于子宮肌壁注射垂體后葉素12u+生理鹽水100ml與注射縮宮素20U,兩組比較,手術時間對照組明顯長于研究組(P<0.05);術中出血量及研究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小劑量垂體后葉素可增強妊娠末期子宮的節律性收縮,大劑量可引起子宮強直性收縮,壓迫子宮肌層內血管起止血作用。其作用較麥角新堿快,但持效時間短(約0.5h),本品所含的抗利尿素具抗利尿和升壓作用。由于含抗利尿素,現產科已少用。一般每次5~10U,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胎位不正、產道狹窄障礙者禁用[3]。我們觀察的74例患者均無高血壓等內科合并癥,無一例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3.2腹腔鏡輔助陰式較大子宮肌瘤切除術的主要問題是肌瘤切除后創面的止血和切口的縫合,除了術中適當應用垂體后葉素,肌瘤部位的選擇及縫合方法也很重要[4]。術中盡量應用雙極電凝基底部血管,加強止血。盡量不電凝子宮肌層,避免日后肌層壞死形成瘺道。因為垂體后葉素作用較快,但持效時間短,故手術縫合應盡量在半小時內完成。
總之,在一定條件下,腹腔鏡輔助陰式較大子宮肌瘤切除術具有開腹手術不可替代的價值,術中使用垂體后葉素止血效果顯著,能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是一種有效的止血方法。
參考文獻:
[1] 馮鳳芝,冷金花,郎景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進展[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39(1):65-67.
[2] 彭存旭,湯玲,蘭守敏.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中子宮動脈預處理的方法和臨床意義(附24例報告)[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7,12(2):101—103.
一、中小學教師從事研究的特征
(一)研究問題的日常實踐性
理查德?普林格曾講過,“當我談到教師是研究人員的時候,我并沒有把他們同那些用控制組和實驗組進行復雜實驗,并且用各種技術手段來驗證和測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們是那種認真地使實踐理論化或者是能夠系統而嚴格考慮本人所從事的工作的人。”
研究問題的實踐性是中小學教師研究的最為重要和明顯的特征。
首先,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是源于實踐的研究,即他們的研究問題來源于教育教學實踐。這從教師研究的選題中可以看出。教師的研究選題多來自于他們的課堂和教學實踐,研究較多的問題包括:(1)學生問題。如“低段學生數學讀寫習慣的培養”“如何讓小學四年級學生學會接納他人”“心理偏差學生如何教育”等研究問題。教師從自己的教育對象身上發現自己的研究問題;(2)教材問題。如“教材主題圖處理方式研究”“小學體育教學中小場地、大班額的教材處理策略研究”等,就是教師從自己使用的教材中發現的研究問題;(3)課堂教學問題。如“小學語文教學中插圖利用策略研究”“高段英語課游戲實效性研究”“小學中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參與的策略研究”“小學高年級語文仿寫訓練教學策略的研究”“讀寫結合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等,就是教師從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發現的研究問題。課堂教學可以說是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教師對課堂教學問題的研究集中體現為對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的研究,這也反映了一線教師希望通過研究提高自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目的。(4)班級管理與學校管理問題。如“新接班級中教師與家長的磨合研究”“校園網與校園文化關系的研究”等研究課題,就是教師從班級管理和學校管理的實踐中尋找的研究課題。
從以上研究選題可以看到,一線教師的研究問題就來源于自己的教學實踐,研究緊貼自己所教的學科,緊貼課堂教學。教師的研究其實是教師關注和反思自己日常教學實踐的結果。有研究發現,在小學教師全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有關學科教學的文章大約占到了總數的一半;在所有的文章中,有將近62.9%的文章是對自身教學實踐的反思和總結。這再一次說明,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是源于實踐的研究。
其次,一線教師的研究目的是改進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小學教師是以教學為業的,他們的研究是“為了實踐而研究實踐”。因此,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既著眼于實踐又著手于實踐。中小學教師從事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進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他們希望通過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最后,中小學教師從事研究的過程是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實踐的。對于中小學教師而言,研究的過程就貫穿于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難以分割。他們從實踐中發現自己的研究問題,通過實踐進行研究,并在實踐中檢驗研究成果。總之,教師研究是來自于實踐、為了實踐和通過實踐進行的研究。研究更多的體現為教師的日常工作態度。
例如,“情境教育”的創立者李吉林老師,她就是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思考,在教學中進行研究,邊研究邊教學,在日常教學生活中不斷研究和探索,逐漸搭建了一條“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教學―研究之路,最終提出了影響深遠的“情景教學”理論。
綜上,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是來源于日常教學實踐的研究。中小學教師所從事的研究并不是在實踐之外另起爐灶,而是將教學活動與研究活動融為一體,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研究,并在教學中不斷檢驗和修正自己的研究。最終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的目的。研究不是獨立于教師教學之外的任務,而是教師的日常工作方式和態度。
(二)研究表達的敘事性
通過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與教育理論研究者的研究相比,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種帶有“草根性”特點的、自下而上的研究。首先,從事研究的是來自最基層的從事具體、瑣碎的教學工作的教師;其次,教師們的研究往往是基于課堂現場的研究,他們的研究著眼于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問題;最后,與專門教育理論研究者的“書齋式”“實驗室式”的研究方法不同,中小學教師往往通過課堂觀察的方法直接進行研究,從觀察中發現問題、探尋原因并思考解決策略。
此外,對于一線教師而言,他們很難進入那些描述和界定他們教育教學實踐的理論語言體系,他們往往是能承受專門教育研究者的理論話語的界定。而敘事性則使他們能夠以自己的話語體系參與到教育研究中,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對研究結果進行表述。
所以,教師研究的“草根性”、自下而上的特點和教師本身的話語體系決定了中小學教師研究成果的表達帶有敘事性的特點。
教師研究成果的表達方式主要有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育日志、教育課例、課題論文等。不論教師研究最終采用何種表達方式,其中都包含有大量的課堂故事、教學案例等。通過敘事,教師呈現出了真實具體的教學情景,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了教師的日常教學生活,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面臨的困惑、問題以及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嘗試。可以說正是通過這種敘事的表達方式,教師向讀者呈現了一個鮮活的教育世界,也呈現出了教師個人的研究、成長的軌跡,表達出了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真情實感。如“小學語文低段練習改革與創新作業設計研究”以《好作業就這樣多起來》的研究故事來呈現。通過講述研究故事,這位教師呈現了語文教學中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作業設計問題,向讀者展現了整個研究過程中作者對作業布置合理性的反思,體現了作者對研究問題的深入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大膽嘗試。同時,也生動表現了作者(也就是研究者)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歷的困惑及其思考。這也引起了廣大一線教師的思考和共鳴。
這種敘事性的表達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樹立教師們的研究信心,拉近研究與實踐的距離,破除教師中的“研究神秘論”和“研究無用論”觀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這些研究成果在廣大的一線教師中進行推廣。因為敘事性的表達方式更接近教師們的日常生活實踐,其中有很多他們熟悉的,甚至就是發生在他們自己課堂上的教學故事,因此更能在中小學教師中引起思考和共鳴。
二、中小學教師從事研究要注意的問題――研究成果的思想化
雖然中小學教師研究成果的表達帶有敘事性的特點,但是這并不是說中小學教師研究不需要理論思想的指導,也不是說中小學教師的研究可以停留在單純敘述案例、故事或經驗的層面上。相反,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成果必須有理論的支撐和引導,必須是思想化的,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研究的價值,才能使教師的研究生命長青。
教師通過敘事傾吐他們在課堂中的想法和行動,這就是教師的經驗。教師的經驗往往是獨特的和個人化的,正是這些課堂經驗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和潛在的意義。教育中“真正的核心問題是教師的實踐本身,教師通過實踐形成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智慧,它是與每個具體情境相連的,它必須考慮到在實踐中的各種復雜性,它依賴于隨時生成的各種判斷和決定,它根據各種不確定的因素而發生改變,它關注各種特定事件,它隨時會在過程中因需要而改變其原定的目標。”
但是,如果教師的這些實踐經驗僅僅局限于敘述故事的層面,那么經驗就僅是簡單的積累而已,不能實現經驗的重構,也就不能起到促進教師能力提升的作用。久而久之,這些經驗就成為教師習以為常的思維,不再被重視了。所以,中小學教師的研究還得形成思想化的成果。那么,怎樣才能使教師的經驗思想化呢?
曾有學者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沒有反思的教育經驗是狹隘的教育經驗。我們從這些經驗中學到的東西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有限的,教師的發展空間也是有限的。同樣,這種經驗也只局限于經驗提出者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不能在更大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影響到更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才能突破這種局限性,實現教育經驗的重構和提升。通過反思,教師可以將教育教學實踐與教育研究結合起來,實現教育教學實踐和教育經驗與教育理論、教育思想的嫁接、融合,從而產生和發展屬于自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
例如,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老師。她之所以能夠成為影響深遠的教育家,就是因為她能夠從自己50年豐富的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提煉出富有個性的語文教育理論。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于漪老師就對自己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進行反思、加工和提煉。通過寫教后記,她“不斷地記錄下教學實踐中的種種情況,積累資料,提煉上升到理論,再放到教學實踐中去檢驗,正確的,堅持,錯誤的,修正”。通過撰寫文章和專著,她將自己的經驗和理論分享給更多的教師同行,為更多人的教學提供幫助和指導。再如李吉林老師,她也同樣從自身的日常教學出發,不斷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積累和反思,并加以梳理、歸類和總結,實現了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最終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教育理論,提出了情景教學、情景教育、情景課程三部曲。
我們期望能夠有更多的像于漪老師、李吉林老師這樣的教育家型教師。但是,怎樣才能成為教育家型的教師呢?就是要善于對自己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抽象概括,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感覺的層面”。只有像于漪、李吉林兩位老師這樣不斷對感覺或經驗進行反思、沉淀、澄清,才能增加教育思想的“理智深度”,最終構建出更具有思想性的教育理論。
培根說,科學認知論者應該像蜜蜂一樣,把采集來的花粉進行消化和加工,釀造成蜜漿。我們的中小學教師也應該成為這樣的“蜜蜂”,不僅要廣采博取各種“花粉”,還應該自我“生成”豐富而新鮮的“花粉”,再釀之為蜜。這個“消化和加工”的過程就是艱難跋涉又充滿樂趣的思想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