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等教育的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醫學英語的定位 教學模式 應對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國際化合作越來越密切。面對越來越多的公眾健康問題和越來越嚴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勢,人們已逐漸意識到跨國界的國際醫療合作的重要性。醫學作為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其相關工作是一般外語人才無法勝任的,因此社會迫切需要醫學院校培養一大批既懂得專業知識又具有相當外語水平的復合型醫學人才。
由于英語已逐漸成為許多國際會議的通用語言,新世紀的醫學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與世界各個國家的醫學工作者進行交往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了解世界各個國家在醫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獲得第一手資料。因此,醫學院校的學生除了應具有基礎英語知識外,還應具備扎實的專業英語水平。
二、醫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4)明確提出:“各高校應設計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
大多數醫學院校的學生在完成大學英語學習后進行醫學英語學習。據調查(張燕,2006),全國54所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學英語教學中,開設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翻譯課的比例分別為15.4%、7.7%、100%、21.2%、13.5%。醫學英語教學不同于基礎英語教學,醫學英語課(通常作為一門選修課) 雖然也由應用語言系的英語教師(中教和外教都有)講授, 但側重點不同。隨著大學英語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提高大學生英語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基礎英語教學已把重心從以往的閱讀領先逐漸向聽說轉移。而醫學英語教學目前仍側重醫學詞匯構成規律及有關的一些閱讀和翻譯等方面的內容。而且,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平均課時數為40學時,是基礎英語課時數的1/6(張燕,2006),這遠沒有達到《大綱》規定的不少于100學時的最低標準。由于醫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過分強調醫學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無疑忽略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對醫學生的專業外語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隨之大打折扣。
目前絕大部分醫學院校在部分學生中間開設了雙語教學課程。與醫學英語教學不同,雙語教學是指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語言來講授非語言專業知識的一種教學形式,任課教師為醫學專業教師。在雙語教學中,兩種教學語言既是獲得專業知識的教學手段,又是教學目的,即通過雙語教學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但通過幾年的實踐發現,能夠真正勝任雙語教學的專業教師還很少。有的教師雖然有留學經歷,但缺乏雙語教學經驗;一些職稱較高的教師雖然在專業上有所建樹,但駕馭外語的能力卻有所欠缺;一些青年教師外語口語表達能力不錯,卻缺乏相關的學科知識,授課經驗不足。師資的外語水平嚴重制約了各醫學院校雙語教學進一步發展,從而影響了醫學生專業外語運用能力的提高。
三、針對醫學英語教學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針對醫學院校學生的英語教學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筆者認為醫學英語教學應作為雙語教學的初級階段,確立新的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手段,建立新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首先,要加強醫學英語的教材建設。相關主管部門應組織有經驗的醫學專業的專家學者及應用語言系的英語教師合作編寫醫學英語教材,使編寫的教材既遵循中國的規范和標準,使其風格和秩序與國內教師的教學思路相符合。為了適應醫學院校多層次、多學科的不同需要,教材的編寫層次化、循序漸進。編寫教材的方式也應多樣化,難易度要有區別。比較適合的編寫方式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為中英文對照方式,面向較低層次的學生使用。另一種形式是加中文注釋及中文導讀的外文教材,面向重點院校和較高層次的學生。選用教材時,要符合本校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能力,給學生選擇權。另外,可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對統編教材進行一定的刪改。其次,建立醫學英語教師的培訓制度。政府相關部門不僅應對雙語教師的培訓進行統籌安排,還應加大對科研與培訓費用的投入,派優秀教師出國深造,特別是派往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國家接受有關專業的培訓;若經費不足,也可選派一部分的專業課教師到外語專業學校或者大學進修學習。再者,各院校要定期組織舉辦形式多樣的醫學英語教學培訓班;對沒有教學經驗的教師進行培訓,尤其是年青教師,要有專門的導師帶教。各級行政主管部門應力爭使這種培訓制度化、規?;?、效益化,避免使培訓流于形式??傊?只有在整體師資問題解決之后,醫學英語教學的開展才能有實質性進展。第三,統一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管理,形成統一的英語教學體系。基礎英語教學是醫學英語教學的基礎,雙語教學是醫學英語教學的延伸。在學生完成大學英語學習后,醫學英語教學應側重醫學英語詞匯的構成及醫學英語聽說能力的訓練,在學生聽說能力提高后,再進行醫學英語翻譯及寫作方面的訓練。到了臨床階段, 還應加強學生臨床醫學口語的培養,側重英文病例的閱讀與討論,開展英文文獻的學習討論與交流。從而達到醫學英語基礎階段與臨床階段的專業英語教學不斷線。
四、結論
國外未來學家曾預言,在21 世紀,世界上最激烈的競爭,不是在工業中,不是在科學技術上,而是在高素質人才上。醫學英語教學正是培養這種高素質復合型醫學人才的重要途徑。但從目前來看,醫學英語教學應處在探索階段,缺乏一整套獨特的教學模式,一套系統的統編教材以及一支成型的教師隊伍。醫學英語教學將是一項長期的、循序漸進的工作。為了搞好醫學英語教學,各級主管部門還應對醫學英語課程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對醫學英語教學進行及時跟蹤,及時地發現和解決醫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應重視對醫學英語教學工作的研究和交流,通過與外界的交流,吸納其他院校的成功經驗,并及時了解醫學英語的發展動態,這樣才能保證醫學英語教學健康、有序地發展。醫學英語學習是醫學生英語學習的高級階段,對提高醫務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和人文素質都將起到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淑霞:《加強與改進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工作的若干思考》,《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洪源、沈劍虹:《醫學英語教學模式拓展》,《考試周刊》,2008。
[3]趙慶紅:《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與改革初探》,《醫學與社會》,2005。
[4]張燕、吳新煒、張順興:《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
【關鍵詞】高等教育 經濟 協調發展
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如何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成為了促進二者共同發展最為關鍵的話題。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較為復雜,主要是因為構成這一系統的要素具有多樣性、多元性等特征。高等教育經濟協調發展是指二者在各自內部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發展過程中,二者為實現共同目標而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狀態,最終形成保障這種狀態穩定運行的機制。一旦高等教育經濟這一復合系統的發展不協調,就會造成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高等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相符等問題,因此,采取積極措施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顯得尤為必要。
一、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的定義及特征
(一)定義
系統是一群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個體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集合。根據這一定義,可以認為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是指一定區域內的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通過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而構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
(二)特征
整體性。高等教育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不同行為主體的參與,每個主體各自的目標可能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和利益大體保持一致。可以說,不同系統的目標具有客觀上的一致性,這為宏觀管理提供了可行的前提條件。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的整體目標是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各個子系統的目標務必要與整體目標保持一致。
有序性。構成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不是雜亂無章的關系,它們按照一定的鏈接方式,有組織、有秩序的形成排列組合,正是這些有秩序的組合,使得各個要素的性質和意義得以體現,以促進高等教育經濟系統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在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中,其子系統和各個要素之間的協同功能體現著其整體的有序性特征,各要素之間的協同作用越大,系統整體結構就越來越傾向于有序化。
二、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的協調發展與控制
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的協調發展,實際就是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并利用這種優勢促使二者共同發展。發展的協調性要求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要想實現這一系統的協調,必須控制好二者的關系,主要包括系統結構的協調、組織管理協調以及內部和外部的協調等多種機制。協調,即組成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在發展過程中彼此作用的和諧一致,這種和諧一致的程度被稱為協調度,協調度決定著系統的結構與有序性,促使整個系統實現由無序向有序的過渡。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的協調度則是指教育與經濟之間的協調程度,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的結構關系如圖所示。
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結構圖
由上圖可以看出,在構造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協調度模型時,不僅要重視系統內部自身的協調,也要注意整個系統的外部環境對系統的影響。在對復合系統進行建模時,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第一,注重系統功能的協調。整個復合系統功能的實現借助于各個子系統功能的實現,但系統功能又不是簡單的將子系統的功能疊加。就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而言,保證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利益、教育發展速度的快慢與教育效益等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優化,才能實現系統功能。第二,注重結構的協調。復合系統的協調發展不單單是指其內部多層次結構系統的協調,還包括是否與外部環境相適應。復合系統的機制應具有一定的自適應性,其結構不僅能適應紫自身系統的發展演變,還應該能夠很好的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到內部與外部協調。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對于高等教育所培養出的人才的要求也不盡相同,若不能將二者有機協調,可能會出現教育不足或是教育過度的現象,反而不利于經濟的發展。第三,注重時空動態的協調。不管時間和空間發生怎樣的動態演變,復合系統自身都應避免失調,保持穩定、協調、持續發展。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教育系統應為之提供相應的智力及人力的支持。在對教育進行資金投入時,應著眼于長遠利益,考慮到教育效益具有滯后性,教育投入務必要超前。
三、結論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對經濟的增長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相關部門要重視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加大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不斷實施教學改革,并以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為指導,在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內部及外部形成更好的信息流、物質流的循環,使得高等教育系統的有序度得以提升,以適應經濟系統的有序化發展,進一步促進高等教育經濟復合系統的協調發展與控制。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國高等教育;雙語教學;國際化
【Abstract】The rapidly updated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 intersection fusion of different countries’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mad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becom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issue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Therefore, “bilingual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to promote the global advanced knowledge and develop international talents should always insist supporting the internal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o be its time errand. Moreover, it is better to us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o estimate the significance, aim and method of bilingual education.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represent the general trend, but also provide the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s and debates that have happened during their developing processes. It may also contribute on supporting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o enter the world stage and undertake the global challenge.
【Key words】Chinese higher education;Bilingual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8-0003-02
1 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與雙語教學概念簡析
1.1 中國高等教育的時代背景:“經濟全球化”、“地球村”早不再是學術文章開頭的客套話,而是實實在在影響且改變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大時代背景。中國作為新興國家的排頭兵更是為接納,融入世界經濟政治舞臺正在做出巨大的改變。商務部數據顯示,至2010年底,在華外資企業數量已超過65萬家。而至2009年底,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金額也高達480億美元。除了經濟地位,正如美國宣稱的一樣,中國還是“擁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政治大國”?;粮?、布熱津斯基提出的“G2”(中美共治)概念也體現了中國在世界政治舞臺的重要性。于此同時,在高新科技的協助下,中國文化也越來越為他國所推崇。從中國功夫到中國美食,從孫子兵法到孔孟文化,甚至之前被西方國家嚴格控制的中醫草藥如今也漸漸獲得準入資格。
世界各主要國家間經濟政治文化的溝通理解需要國際化的人才,而教育是承擔這一重任的支柱產業。也正是這樣,號稱“世界語言”的英語地位作為是其他任何語種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目前全球已經有60多個國家以英語作為官方或者是第一語言。現今,眾多高新科技和現代文明幾乎都是用英語詮釋傳播的,不同語言的國民利用英語可以更好的交流和溝通。使用英語是時代潮流也是國際慣例。單語言即使是技術型人才也已無法滿足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緊密的雙向溝通交流的需求,培養能熟練運用英語于工作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正是中國高等教育中推廣“雙語教學”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關系
二戰后,通識教育在美國興起并逐漸發展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大主流。西方發達國家對通識教育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國內的一些院校也正在進行小規模的改革嘗試。雖然教育界的大部分專家學者普遍認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研究也日趨白熱化。但限于各種機制的制約,具體的操作實施方法尚不十分明朗,但不可否認,通識教育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意義重大、不可或缺。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于通識教育的關注度和接受相對滯后,因此,在教育發展的全新時期,進一步厘清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關系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意義重大。
一、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區別
近年來,有關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區別觀點紛呈。從定義、特點和功能三個方面,對其進行辨析,進一步明晰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界限,以期更加全面直觀地呈現二者的區別。
1.定義。學術界對通識教育的定義有50多種,有不同層面、不同角度,見解也不盡相同。我國教育學專家李曼麗綜合梳理諸多定義后,對通識教育從性質、目的和內容三方面進行了界定。從性質方面看,通識教育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目的看,通識教育旨在為社會培養有責任感、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高級人才;從內容看,通識教育是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具有非專業性、非功利性的特點。這個定義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卻明顯打上了社會本位的烙印。顧明遠先生對通識教育也有獨特的見解,他認為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專業學生都需要進行的學校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人格而進行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擁有適應社會能力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成為繼承社會發展的國家公民教育。顧明遠先生對通識教育的定義非常明顯地反映了通識教育的核心,即文明教育。臺灣學者黃俊杰先生對通識教育也進行了一番系統的研究并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通識教育“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與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的關系”。[1]這個定義被學術界普遍認可。專業教育是指針對某一個學科、某一個領域,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實施的教育。專業教育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專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與高等教育同義,區別于中小學實施的普通教育,也包含一些“專業”以外的教育。狹義的“專業教育”即是指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它是為學生從事某一領域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作準備的高等教育。哈佛大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中將專業教育定義為“旨在為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作準備的教育”。
2.特點。通識教育來源于兩千多年前的自由教育思想,后幾經演變,逐漸成為了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主流思想,影響十分廣泛。縱覽通識教育的諸多定義,我們可以看到,通識教育是實施文明教育,將人的自由發展作為最主要的培養方向,發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期全面探究世界的真理,因此,全面性、本真性、自然性是其主要特點。全面性是讓學生接受全面的知識學習;本真性是讓學生接受該接受的教育,形成最本真的自我;自然性則是對學生的教育講求自然,不加任何的、專門的、特意的雕琢,讓學生自由發展。專業教育是具有一定行政性烙印的教育,根據國家發展需求,在高等教育中設置專業課程,讓學生充分掌握某一學科、某一領域的知識技能,以便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專業人才。專業教育的突出特點便是專業性,在某一行業及領域內的精專性,其行政干預性和目的性十分明顯。
3.功能。教育最本真的功能就是教化人,促進社會發展。作為兩種教育思想,通識教育更加注重培養自由發展的人才,讓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學習應該學習的知識,接受必然的教育。而專業教育則意在推動學生側重某方面發展,旨在為社會某領域、某專業培養專業性的人才。1945年,哈佛委員會在《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一書中指出,通識教育是作為社會成員和公民原本應該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是教育過程中必然接受的一部分。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和公民,專業教育在于培養學生具備從事一定職業的能力。[2]雖然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但在整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不可分割。兩者區別明顯,但是也有相通之處。
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聯系
近年來,專業教育在我國高校教育發展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了諸多專業人才,大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然而,專業教育帶來的弊端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逐漸顯露端倪且日趨嚴重。一方面,專業教育培養下了一批“單一人才”,他們熟知自己專業領域內的知識,對其他方面的知識相對匱乏;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知識更新較快,在大學學到的專業知識,出校門后可能滯后于當前社會的發展。在這種大背景下,源自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重新被人們重視,并在時代的演變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定義,即通識教育,教育界也開始關注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研究。
(一)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基礎
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基礎,通過二者的定義得知,通識教育旨在造就獨立、全面發展的人,注重個體的自我解放、個體與他人的和諧關系、融會貫通能力的提高,為社會培養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之人才;專業教育則具有拔高性與目的性,為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成為某一范圍、某一領域的高級人才,讓學生接受某一專業、某一范圍的教育。因此,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基礎。
1.通識教育知識面更加寬泛,為專業教育奠定基礎。專業教育僅限于某一范圍內的知識,通識教育的知識面更加寬泛,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新奇思想,滿足他們對專業外知識的渴求,了解本專業以外的知識,為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提供更加充分、厚實的知識資源。學生在學習、涉獵并掌握眾多知識的同時,對其進行專業教育,提升其在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精專水平,從而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高、精、專人才,這種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于一身的人才,更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2.通識教育能夠拓寬專業教育范圍,有效改革教育方式。通識教育旨在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造就注重個體的思想、創新精神以及全面發展的高級人才。體現專業性和非職業性的教育,具有更加科學、更加自由的教學思路與教育理念,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效改革教育方式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在發展專業教育的同時,離不開通識教育的雄厚鋪墊。有通識教育作為基礎,專業教育才能更好地發展,教育方式才能日趨科學化、前沿化,助推教育發展功效自然不言而喻。
3.通識教育為專業教育培養出學業、智力、品格和身心全面協調發展的人才。教育是科學、是藝術,在于求真,在于創新。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的、系統的教育思路和教學方式,為其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發展的平臺。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之上,針對學生的特點、特長,分門別類、有區別地進行專業教育,才能培養出專業范圍內的高素質、尖端科技人才。通識教育不僅是一種全面的教育方式,科學適宜的教育理念,更是專業教育的基礎。專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通識教育的鋪墊,只有搞好通識教育,才能促進專業教育的縱深化發展。
(二)通識教育服務于專業教育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從通識教育的性質和培養目的出發,筆者認為通識教育服務于專業教育,為專業教育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通識教育為專業教育的縱深發展提供全面資源。專業教育是針對某一行業、某一領域設置的專業性教育,比較注重細化專業范圍內知識,單一訓練該專業范圍內的技能。以培養出專業性較強的高端人才,滿足某行業或者某領域的需求。而通識教育是一種全面的教育,讓學生接受應該接受、可以接受的教育,在綜合教育的基礎之上,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與特長,選擇性地進行專業教育,以利于專業化人才的發展。
2.教育的長足發展迫切需求通識教育服務于專業教育。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動力,對于教育的發展十分重視。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這樣說道,要積極發展教育事業,通過教育普及,達到啟迪人類心靈、陶冶性情、傳承知識,創造價值的目的。由此可見,教育不再僅僅是專業教育的舞臺,在培養高端專業人才的同時,更要加強人才多方面的科學、健康、創新性發展。而在演講中說的啟迪心智、傳承知識、陶冶情操、溝通心靈、開闊眼界等等,都離不開通識教育。
3.專業教育的良性循環發展迫切需要通識教育作為鋪墊。近年來,專業教育在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社會及教育的縱深發展,專業教育的弊端逐步顯露,且在某些方面嚴重阻礙教育發展。專業教育的單一性、片面性、滯后性也讓諸多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找不到適合的位置。通識教育,恰好可以彌補專業教育發展中的不足,通識教育以培養完整的人為目標。
(三)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為素質教育的兩個方面
素質教育比較重視人的思想品德素質、個體能力、性格以及身心的健康。國家教育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對素質教育進行了全方位的科學闡釋。素質教育分為內在和外在兩方面,所謂內在素質,是指人們對于外界的各類觀念,比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等;而外在的素質,則是一個人依靠自身的能力以及某種行為所取得的某種成就等。通識教育即是素質教育的內在方面,而專業教育則是素質教育的外在方面。
1.通識教育為素質教育全面通融的一面。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在1936年發表的《高等教育在美國》一書中第三章就對“通識教育”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辨析與論證。哈佛大學校方在1945年發表的《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一書中的也對通識教育進行了闡釋。以上兩個文獻對于通識教育的認識一脈相承,認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相對而言的,通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科學、健康以及可持續的發展。素質教育講求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素質全面提升。我國自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都有了非常明顯的改善,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已經大大改觀,取而代之的是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靈活運用、融會貫通。通識教育對于學生個體學習中全面知識的解構以及人格的培養等,都是素質教育中全面通融的一種體現。
2.通識教育為素質教育專業升華的一面。素質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注重全面、科學、可持續發展,注重人才的實效性、適應性與高端性。讓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注重學生某方面能力的精端化升華,為社會培養出全面發展且有專精、專攻行業的高級人才。專業教育,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拔高、提升,從而培養出社會所需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的精專化高級人才。近年來,對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研究頗多,并日趨科學化、嚴謹化,而且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整合研究也有所突破,最終必然會發展成二者的有機融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不管是作為兩種教育思想,還是素質教育的兩個方面,都是相對獨立又內在統一的,并且不可分割的。二者的有機整合,不僅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前提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厘清與辨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二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縱深發展。
作者:曾婷
參考文獻:
[1]張英.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研究[D].安徽大學,2013(5).
[2]周光禮.論高等教育的適切性———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分歧與融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
[3]谷建春.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整合的理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4).
[4]鄭旭輝.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高校教育管理,2012(5).
[5]韓高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辨析[J].文教資料,2008(1).
關鍵詞:獨立學院 人才培養模式 教學手段 辦學模式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近年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支新生力量越來越受到國內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它不僅開創了高等教育辦學的創新模式,而且為高等教育受眾群提供了更加寬泛的選擇。2008年4月在《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中獨立學院被定義為“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不同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機構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1]據統計,全國目前已興辦獨立學院319所獨立學院作為新興的高等教育載體,[2]其辦學模式比普通高校靈活度高,可選擇范圍大,但由于發展歷程短,還有許多不成熟的方面需要改進。本文試對國內外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梳理及對比,從中挖掘歸納出適合我國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供深入研究參考。
1 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
在早期的研究中,一些學者對人才培養模式做出了概念性的解釋。劉俊明(1994)在其主編的《大學教育環境論要》中最早提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辦學條件下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選擇或構思的教育教學式樣?!?[3]龔怡祖(1999)在《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一書中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某種標準構造式樣和運行方式?!盵4]周遠清(2003)對人才培養模式做過更為明確的解釋: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決定著高等學校所培養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體現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5]
西方對于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概念并沒有確切的定義,他們認為培養模式是與社會對人才素質需求密切相關。在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中他們以教育哲學為基礎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和闡釋。美國高等教育學家布魯貝克就提出指導高等教育發展的哲學主要有兩種:一是以認識論為基礎的,即以人的性格陶冶和智商開發為主的大學教育;二是以政治論為基礎的,即以滿足各種社會需求為目的的大學教育。[6]借鑒于西方的教育發展模式,筆者認為對于人才培養不應定義為一種狹隘的、固定化的規范模型在眾多的高校中不斷復制,而應從宏觀角度對高等教育進行引領和指導。并隨時豐富其內容以解決社會急速發展變化與高校教學固式化之間的矛盾。
2 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內容及借鑒
2.1 國外人才培養模式的借鑒
位于歐洲的博洛尼亞(bologna)大學建于1088年,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大學??梢娢鞣降母叩冉逃l展已將近1000年歷史。我國的現代大學教育起源于西方,發展僅有100多年。因此,西方大學的許多發展模式和經驗值得我國高校借鑒。
2.1.1 辦學模式多樣化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突飛猛進,社會對于人才的素養和能力的提高有了進一步要求,高等教育開始從精英化走向普及化。由于各個層次的教育受眾有不同的職業訴求及人生規劃,因此,高等教育機構被進一步細分,為社會提供更加多樣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大學分為博士授予型大學、碩士授予型大學、學士授予型學院、??坡殬I院校、專業性院校(集中某一領域的教學及科研,擁有從學士到博士的學位授予權)及土著族裔院校。英國的大學則以歷史及學術層次來劃分為萊佛士大學(由19所頂尖大學組成,經歷百年歷史,類似美國常春藤學院),紅磚大學(校區在郊區且僅建校50年以上)及92年之后建立的新興學院。這樣的劃分使得人才培養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培養體系更加專業,培養路徑更加清晰,培養機制更加完善??蒲泻蛻妙I域有了更加準確的定位和人才培養方式。
2.1.2 教學手段多樣化
教學始終是高等教育中最核心的環節。關于教學我們不僅要從課程設置、授課內容上有所突破,也應轉變思路,將傳統的以老師為主體的傳授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及課堂外的互動討論形式。要提倡立體化教學確保教材內容超文本化;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空間擴展化。[7]對于增強學生的能動性,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①增加社區實踐參與,提高“服務學習”能力
大學生參與社區活動即為服務學習,通過社區實踐,他們能將學術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使學術與從業者之間保持更緊密的聯系,改善當地社區條件,建設文明社區。從而達到鞏固學習和改進社區條件的互惠目的。(Power,2010)社區實踐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擇業觀。有利于大學生及早為自身定位,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關鍵詞:商科教育;教學;學生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商科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和檔次,這不僅表現為具有商科學位授予權學校的不斷增加,更表現為培養層次的逐步豐富和培養質量的提高。從培養方向看來,目前我國廣義的商科涵蓋了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個主要領域的若干專業。從培養層次看來,我們擁有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的不同培養層次。從培養模式來看,商科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多元化——既有比較系統的學歷教育,也有偏重實務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在最為重要的商科碩士培養方面,既有以面向研究為主的教育模式(比如各大學統招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也有以面向實務為主的教育模式(比如目前比較流行的MBA、會計碩士等)。教育模式的豐富拓寬了學生的選擇空間,也為商科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商科教育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目前我國商科教育也正面臨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部分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學校學科調整步伐較慢,難以滿足市場變化的需要。考察西方主要國家的商科教育,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西方國家的大學在商科教育方面都有非常明確的市場導向,學科、專業甚至課程的設置都與市場需求緊密相關。學校有權力根據市場狀況隨時調整自己的專業設置與講授課程,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商科教育是市場導向的。反觀國內商科教育,不管是哪個辦學層次,都要通過政府教育部門統一論證和審批,專業調整步伐比較慢,甚至經常出現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情況,不利于商業人才的培養。
2.過于將商科教育局限在課堂教育,商科教育出現過于理論化的傾向。商業人才需要的是綜合素質,僅僅依靠課堂上學習的理論是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商務人才的,需要大量的案例和實踐。但目前很多學校的學習內容過多地局限于書本知識,對于實踐性的內容強調不夠。比如,很多學校設置過多的數學課程和純理論課程,這對于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這樣的課程設置比較適合于研究性較強的學校,對于大部分人才培養面向應用的學校是不合適的。
3.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過于傳統,培養的學生無法適應現代商業的需要。商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能夠適合現代商業競爭的現代商業人才,因此其辦學理念、辦學模式的創新就變得非常重要。很多學校的商科是從傳統的財經學科發展而來,重宏觀、輕微觀;重國家政策,輕企業決策;重價值判斷,輕實證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院校的理論體系更新較慢,給學生灌輸大量過時的知識,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畢業后適應現代社會競爭。這樣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更是無法吸引國外師資和學生,離國際化的要求相去甚遠。
4.教學設備陳舊,相關配套設施不足,缺少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我國眾多高校目前仍然面臨著比較嚴重的資金短缺,學校沒有足夠的資金更新教學設備,改善教學手段。尤其是本科教學和國家計劃內研究生教學部分,學校的辦學成本更是難以彌補。除了少數拿到國家特別補助的重點院校,普通高校的教學手段和設施往往非常落后。學生在學校接觸的硬件環境和畢業后到工作單位接觸的硬件環境條件差別較大,影響學生自信心和用人單位對學校的評價。以這樣的硬件條件進行全面的國際化教學更是不可能實現的。
5.辦學國際化程度不足,與經濟國際化高度發展很不適應。隨著我國商業領域的國際化,學校商科教育的國際化也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但是,目前我國商科教育的國際合作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
國際化戰略是很多發達國家高校的一貫做法,也是后起國家高校正在加緊推進的一項重要戰略。作為一個目標和實施過程,國際化對于高等學校的作用如何,同高等學校本身的辦學目標有關。然而,事實上,相比盈利組織或者政府組織,高等學校的辦學目標并不是一個具有高度共識的概念。希拉·斯勞特(Sheila Slaughter)和拉里·萊斯利(Larry L. Leslie)觀察了自1970~1995年間學術勞動性質的不斷變化,發現20世紀末以來的政治經濟全球化正在打破過去一百年發展起來的大學專業工作模式?!叭蚧跒閷W術職業的某些方面創造新的結構、激勵和獎勵,同時對這一職業的其他方面造成限制和抑制?!盵1]高等教育的辦學目標從來不是一個確定或者固定的概念,而是隨著社會發展在不停地變化。
(一)教育國際化的定義
瑞爾森理工大學(Ryerson Polytechnic University)的簡·耐特(Jane Knight)在1998年的一次關于全球化的會議上對高等教育國際化作出了最簡練、全面、深入的定義:“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將一個國際的或跨文化的尺度納入到一個教育機構的教學、研究及服務職能中的過程。一個國際尺度指能將一種國際的、文化間的、全球的視野及觀點引進并結合到一所從事高等教育的機構的一個觀點、一項活動或服務?!蹦吞貙Ω叩冉逃龂H化的定義將對國際化的理解充分地擴展為一個復雜的、綜合的發展過程,避免了將國際化與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混為一談的臆斷。格林(Green)和奧森(Olson)也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了不能將國際化和國際教育的概念互換,因為這將“把國際教育歸為一個單獨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斷續的活動實現,成為一種片斷式的過程”,且“極易使其被誤解為它眾多組成部分中的一項,導致對國際化概念外延和內涵的過分簡單的理解?!?/p>
愛倫堡(Ellingboe)在她的一項研究(1998)中說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將國際性的觀點整合到一所高校的體系中去的過程”,“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面向未來的、多元化的、學科間的任務,需要眾多的參與者協作來改變一個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機制使其適應一個日益多樣化、全球聚焦的、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她的研究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將國際性相關材料、知識及活動包含到一所大學的教學、研究和服務中去,從而將任何國際性的見解都能在學生、教師及行政人員中發展。而這些國際性相關材料、知識及活動將會用來衡量一個機構的國際化程度。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先驅哈拉里(Harari)在1972年提出,一個國際化的校園是要求眾多條件的一個綜合。他認為在這樣的校園里“教師承擔著將其所授課程國際化的義務;是整個機構都采取積極的態度去更好地了解其他的文化和社會,對同其他的文化和社會進行交流互動抱有真正的興趣,且熱切渴望了解人類所面臨的問題及地球的生態生存問題”。
在所有的定義中,簡·耐特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定義包含了高等教育機構教學、研究和服務的使命,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現象提供了最簡要全面的描述。對該領域的其他定義僅涉及了這個復雜過程的一些方面,因此避免將國際化理解為其包含的眾多組件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
【關鍵詞】數列;上下極限;集合列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equence about limit with to gather the row about limit and it’s the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also discussed between them the relations.
[Key words] Sequence;About limit;Set row
1.引言
極限的概念是數學分析的一個最重要的理論部分。極限思想在數學中起著無語倫比的重要作用。極限思想是早在清代時期著名數學家明安圖發現的。上下極限的概念是極限概念的延伸,與極限概念相比,當然處于次要的地位,成為數學分析中重要的理論部分。此外由于上下極限的引入,使得極限多了一條判別定理,對于某些定理和題目的證明開通了一條全新的思路,都有著種要得意義。
2.集合列的上下極限集與性質
2.1定義:設是任意一列集合。由屬于上述集合列中無限多個集的那種元素的全體所有組成的集成為這一集列的上級或上極限,
記為 或 。
對集合列那種除有限個下標外,屬于集合列中每個集合的元素全體所組成的集合稱為這一集合列的下極限集或下極限。
記為 或 。
盡管定義是這么給出的,但也講究合理性。
2.2與數列極限的區別與關系
對數列而言: 已有上、下極限概念,這里是對集合列規定上下極限概念,兩種極限概念在定義對象上有區別,但又應該有聯系,那么聯系在何處呢?
對數列而言:
=,
這里是剛好不小于所有的數 .
是剛好不大于所有的數。
對集合列而言:
由屬于無限多個集合的元素所組成的集為,且它的全體元素所組成的集不大于所有的集是,
故為集合列的上極限是合理的。
同理,為集合列的下極限也是合理的。也就是說集合列的上、下極限概念是數列的上、下極限概念的平移。
當上、下極限相符時,稱集合列收斂,并稱其上、下極限為極限,這也只不過是數列上、下極限概念的評議而已。
例1. 設E,F為集合作集合列由上、下極限的定義得到,于是集合列收斂
例3 ,
,求上下極限。
解:
① ,
② 則
③當,即 , ,可以 且
④時當時但即而從而 可以得而
⑤,時,當時,但 從而 但 , ,可以得 , 由此可得
=
=。
參考文獻:
[1]徐森林等,實變函數論,第一版,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年
[2]曹廣福,實變函數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 ,2002年
[3]程其嚷等,實變函數與泛函分析基礎,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姚允龍等,數學分析,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年
[5]林源渠,數學分析解題指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6]李成章,數學分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7]常庚哲等,數學分析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陣紀修等,數學分析,第一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關鍵詞: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08 文獻標識碼:A
在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教育并不占有一席之地,然而,20世紀的發展無可辯駁地證實了教育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人力資本理論將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人力作用高度提純,使之在廣泛的經濟分析中得以抽象地運用,并由此打開了教育與經濟相聯系的視窗。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而教育扮演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資本理論作為一種教育變革的理論,對教育的變革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人力資本與教育
人力資本理論的基點是把教育與經濟結合在一起,把創造經濟效益作為發展教育的目標,通過教育帶來的經濟效益評價教育,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提供了更為充分的理論依據。要發揮教育的經濟功能涉及了這樣兩個主要領域的變革,一是學校結構的變革,包括學校的類型結構、專業結構、課程結構都要以適應科技和經濟發展為軸心來調整它們各自的坐標,與經濟相關的方面被大大強化;二是教育與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教育不能孤立于社會經濟之外而發展,教育極大地參與了生產過程。
這里利用人力資本理論的基點,借用經濟中的產業結構優化的論述來定義高等教育的結構和結構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是高等教育系統的內部各要素的構成狀態。高等教育結構可以分為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以及個體結構。宏觀結構指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的構成,主要有層次水平結構、科類與專業結構、形式結構、地區布局結構以及宏觀管理結構;微觀管理結構指高等學校內部的教育結構,主要有專業結構、課程結構、師資結構、基礎設施結構以及微觀管理結構。任何一個動態系統,皆由結構、功能、機制三個相互關聯的要素組成。功能和結構是密切相關的,一定的功能有一定的結構和機制所決定。因此還用了結構―功能分析方法來分析高等教育的結構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系統的功能,使其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討論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中,西方經濟學家一般都從教育與人力資本的形成的關系、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研究成果等方面進行分析,有很多相關的數量分析的模型,但是很少把教育的發展從結構的問題上來考慮。國內大部分研究都是介紹新經濟增長模型,或者引用外國的一些實證資料來論證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真正討論教育結構問題往往是教育學的課題,因此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沿用產業結構優化的定義來延伸高等教育的結構優化問題。高等教育的結構跟其他的結構一樣,是一個與社會環境不斷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開放系統,與社會其他結構相互作用,發揮自己的功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動態結構,可以說,這一結構是由高等教育內部和外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決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發展狀況、社會產業、行業及職業結構的變化,國家與高等教育有關的政策、方針和改革措施、人口構成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社會、家長及其子弟的高等教育價值觀、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等等,在某一特定時空條件下,這些因素對科類結構的影響各不相同,就某一因素而言,在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同時期的影響也有變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所謂高等教育的結構優化,就是通過研究高等教育各個亞結構變化與社會其他結構(特別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互動關系,調整高等教育各系統各個亞結構之間的比例關系,達到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提高其整體功能的目的。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系統的功能,使其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等教育為了適應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同時為了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實現自己的目標,必須保持本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動態平衡,充分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而做到這一點,有賴于系統內各亞結構的合理化。
二、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考慮到論述的問題,我們在此提到的結構優化是沿用產業結構優化的分析思路,把教育作為一個產業來探討高等教育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產業結構的優化,是指通過產業調整,使各產業協調發展,并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的過程。該過程包括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及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在現有資源和技術條件下,生產要素得到合理配置,產業間能協調發展,能產生良好經濟效益的過程。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產業結構向著產業的技術結構和產業內部的綜合生產率提高的方向演化的過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是在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基礎上實現的。以上的概念分析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在聯系,這就是,經濟發展不能離開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結構的優化能夠促進經濟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后,一些經濟學家通過對許多國家經濟增長與發展情況的統計與歷史分析,指出了經濟結構狀況和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提出經濟結構因素是影響經濟增長的變量之一。
庫茲涅茨從需求的角度出發,研究了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產業結構的變動情況。庫茲涅茨認為,經濟增長因素主要是知識存量的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結構方面的變化;羅斯托采用非均衡動態結構演進分析法,論證了經濟增長并不是脫離產業結構而單獨發生的經濟過程,恰恰是產業結構不斷變化而使其功能不斷提高的結果;帕西內蒂認為結構變動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帕西內蒂的方法與總量增長分析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把結構變化明顯納入了經濟增長的分析中。這是增長理論發展中的一個突破性的進步。
由此可見,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產業結構有不同的整體效益,從而可以導致經濟以不同的速度長,而不同速度的經濟增長又對產業結構有不同的要求,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這就是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辨證關系。
三、高等教育的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
(一)高等教育的結構與結構優化
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組織,也成為結果-功能主義研究的對象。由于高等教育是社會大系統的一個比較大的子系統,其組成要素十分復雜且具有不同特性,形成多層次、多種類和非線性結構,產生十分復雜的功能。經常受到關注和探討的高等教育的結構有:層次(水平)結構、類型結構、形式結構、管理體制結構、地區分布結構、科類(專業)結構、財政結構、師資結構、學生結構、教學結構等10種。其中的前5種,通常在全國或地區范圍內研究,可稱為宏觀結構,而后5種,往往在一所學校的范圍內進行分析,可稱為微觀結構。
在此,我們沿用產業結構優化的定義來延伸高等教育的結構優化問題。所謂高等教育的結構優化,就是通過研究高等教育各個亞結構變化與社會其他結構(特別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互動關系,調整高等教育各系統各個亞結構之間的比例關系,達到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提高其整體功能的目的。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系統的功能,使其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等教育的結構跟其他的結構一樣,是一個與社會環境不斷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開放系統,與社會其他結構相互作用,發揮自己的功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動態結構,可以說,這一結構是由高等教育內部和外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決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發展狀況、社會產業、行業及職業結構的變化,國家與高等教育有關的政策、方針和改革措施、人口構成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社會、家長及其子弟的高等教育價值觀、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等等,在某一特定時空條件下,這些因素對科類結構的影響各不相同,就某一因素而言,在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同時期的影響也有變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高等教育為了適應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同時為了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實現自己的目標,必須保持本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動態平衡,充分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而做到這一點,有賴于系統內各亞結構的合理化。
(二)高等教育的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
克拉克•科爾是美國20世紀極負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實踐家和勞動經濟學家??茽枅猿忠环N多元化巨型大學觀,將現代大學描繪為一個具有多重教育目的、多重教育職能、由多個社群構成的新型社會機構,認為高等教育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充分展現其對于個人發展、學術繁榮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動力作用。此外他還具有高等教育國際化思想,認為國際化是時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高等教育應在立足民族化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在他的思想里,我們雖然看不到高等教育的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的直接描述,但是從中能發掘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
在我國國內,早在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楊賢江等教育家就開始探索教育與中國經濟發展間的聯系。古煤先生更率先提出“建立中國教育之經濟學”,“以‘經濟’為出發點”,“站在經濟的立場上觀察中國的教育,推論中國的教育”,但他們只是停留在直覺的層面上,沒有也無法對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很深入的理論探討。從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內,國內主流學界及政府層面“沿用蘇聯教育學原理基調”,均強調“教育這一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適應,而不敢妄談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張鐵明,2002),但是在政治經濟學的框架內一些教育對經濟增長存在貢獻的思想仍若隱若現,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存在于勞動力的再生產中。20世紀80年代初,一些專門研究教育經濟學的書籍、文章開始出版,《教育經濟學》(厲以寧,1984)的出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厲以寧(1984)開始強調智力投資的生產性問題,最早提出“教育的社會經濟功能”、“能力工資”以及“知識與技能標準分”(厲以寧,1984)等今天看來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屬于人力資本范疇的概念。
從這些研究中,涉及到高等教育的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的直接內容很少,但是由他們的研究思想出發,聯系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我們能發現高等教育結構的優化依據于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和高等教育自身的結構特點,社會經濟是教育發展的物質條件,一個合理的優化的高等教育結構對發揮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科技以及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使高校更加靈活有效地利用區域資源,提高投資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效率。但是,合理的高等教育結構不是靜態的,需要不斷得到調整與優化,需要在調整優化過程中充分考慮經濟、科技、文化等具體情況以及高等教育規律等因素的制約,開拓優化高等教育結構的途徑,動態完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優化是通過技術進步所形成的產業關聯,來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分工和專業化,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創造新需求的。分工和專業化的不斷拓展和深化,必然要對勞動力的專業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無論是科學的發展還是先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都依賴于勞動者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一般來說,勞動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其科學技術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就越高,其勞動生產率也就越高。不合理的勞動力知識結構會通過制約產業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來影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因此,高等教育可以通過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來提高受教育者的勞動生產率,進而帶動需求因素和工資因素的有序變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高等教育正是可以通過優化勞動力知識結構來優化各產業之間的技術結構和產業內部的技術結構,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這種要求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需求必然是增長的。在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過程中,產業結構的優化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著高等教育的結構發生變化,同時,高等教育在自身結構優化的過程中給經濟提供了更多高素質的人才,推動著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楊汗清等.比較高等教育概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也即是通過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的方式發展本科階段的職業教育。在轉型過程中,“應用技術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關系”、“普通院校如何轉型”等一系列的問題都亟待解決,因此,需要理清應用技術類型高校發展的概念邏輯:1.應用技術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從屬邏輯;2.高校發展類型與地方高校轉型的關系邏輯;3.專科高職與本科高職的層次邏輯。
在明晰了上述邏輯關系的基礎上,作者分析了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建設與發展的阻礙和困境,首先是制度,這是一種外在阻滯,它包括:1.教育相關政策制度限制過嚴;2.高校招考制度失之偏頗;3.學校評估制度重“標準”輕“特色”;4.教師評聘制度重“學”輕“術”。其次,存在條件性束縛,這是一種內在窘境,包括:1.辦學定位盲目攀高;2.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脫節;3.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對接度不高;4.人才培養模式陳舊單一;5.內部治理結構封閉單一;6.教師隊伍專業實踐能力偏低。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了應用技術類型高校發展的“立交”路徑建構:1.高屋建瓴:頂層設計制度層面的標準體系;2.優質競爭:筑構公平公正的政策制度環境;3.擴大自主:建立管、辦、評分離的制度;4.優勢鏈接:對接區域經濟的“地氣”以長高校發展的“底氣”;5.縱橫貫通:構建交互融通的立交貫通體系。
行業企業舉辦職業院校的
現實困境與對策研究
童衛軍、任占營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中撰文,分析了行業企業舉辦職業院校所存在的三大困境,闡述了當前職業教育形成產教融合的新生態,并針對三大困境,提出了行業和企業舉辦職業院校的建設性意見。
首先,作者分析了導致行業企業辦職業院校存在的三大困境:1.“身份困境”,主要表現在院校辦學性質的模糊帶來政策缺失,院校的公益性質與企業逐利目標的背離等方面;2.“資金困境”,表現在缺少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導致辦學經費很難得以保障,以及辦學身份尷尬,導致政策扶持缺位;3.“模式困境”,具體表現在,一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難以實現,二是“產教融合”的優勢不能發揮,三是行業的指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其次,隨著新世紀以來第三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順利召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也開始呈現新的生態。作者著重介紹了新生態的四個方面:1.支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規有新突破;2.行業企業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主體;3.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機制初步形成;4.政府在職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更加明確。
最后,基于當前我國行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三大“困境”,并結合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辦學的新生態,作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1.建立和完善相關法規和職業教育管理體系,明確參與主體在職業教育中的權利和義務,為不同辦學主體的職業院校提供平等的政策待遇和評價體系,創新多元化職業教育培養機制,為行業企業舉辦職業院校提供法律支持;2.改善行業企業舉辦職業院校的辦學環境,包括認可行業企業舉辦職業院校的公益性,明確職業教育企業辦學主體的相關制度,完善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工作體系建設;3.保障行業企業辦學的資金來源,明確生均撥款政策適用于行業企業舉辦的職業院校,加大其專項經費投入,促進辦學經費來源的多元化;4.創新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促進行業企業辦學,由行業牽頭組成由多家企業剝離院校組成的股份制職業教育集團等。
英國高等教育普職融通運行
機制及啟示
胡茂波、朱夢政、伍海泉在《高教探索》2015年第12期中撰文,介紹了英國高等教育普職融通的發展歷程,闡述了英國高等教育普職融通的動因,分析了當前英國高等教育普職融通機制框架、特征和政策效應,并對我國完善現代高等教育機制提出了詳細的建議。
英國高等教育體系和運行機制經歷了從普職分離到普職融通的發展歷程,主要表現為一元制到二元制和二元制到一元制的兩次轉變。其中“二元”指自治高等教育機構和公共高等教育機構,前者以傳統大學為主,后者主要由多科技術學院、開放大學等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院校組成。經濟發展的利益驅動、教育公平的價值追求、質量要求的趨同轉變,推動著英國高等教育完成了從二元制到一元制的普職融通改革。
英國高等教育普職融通運行機制主要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1.確保普職平等發展的統籌管理機制,包括高等教育體系中統籌管理及決策的教育部(DfE)和商業、創新與技能部(BIS),以及高等教育領域中負責制定產業政策和技能培訓政策、擴展學徒制、發展高等教育及繼續教育體系的英國資格及考試監督辦公室(Ofqual)和英國教育標準局(Ofsted)。2.確保普職學分轉換的協調評估機制,包括英國職業資格和職業資格認可框架的資格與學分框架(QCF)以及行業技能委員會(SSOs)制定的國家職業標準。3.確保普職質量對等的監管機制,包括由院校自行完成自我評估與改進的內部質量保障系統、資格監管機構和質量監督機構實施資格審查與質量評價的外部質量保障系統。
英國高等教育普職融通運行具有管理模式市場化程度高,職業資格證書與學術資格證書并重,普職院校質量評價歸一的特征。同時具有能夠提供多樣教育機會選擇,促進人力資源供給市場定位,擴大技能創新人才供給的政策效應。
通過解析英國高等教育普職融通的發展背景與改革經驗,作者提出了我國完善現代高等教育的現實啟示,具體表現為:1.構建普職融通的有效通道,建立普職銜接的資格證書框架,從制度上實現普通教育證書和職業教育證書等值,保留高等職業教育機構辦學特色的前提,改善教育質量,發展學位制度。2.構建市場主體參與普職融通的管理模式,突破職能部門利益格局的束縛,實現高等教育普職融通體系中政府宏觀管理下各職能主體的合作式管理。3.構建質量歸一的普職院校質量評價體系,營造競爭與公平兼具的環境,結合質量評估結果與撥款資金或優惠政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激發高等院校提高教育質量的內生動力。
關于以效果為導向構建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思考
唐以志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年第6期中撰文,從質量概念變化趨勢及國外評估模式和質量評價標準的分析入手,借助過程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將效率、效益、相關性、影響、有效性等效果指標作為職業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
質量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與根本,是提升職業教育活力和院校競爭力的關鍵。質量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最初源于工商業領域并被工商企業看作是未來市場上最重要的制勝法寶,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變化。美國學者加文(David A.Garvin)曾經在1984年對戰后30多年出現的各種質量定義進行分類,他認為存在著五種主要的質量定義,即超驗的質量定義、產品導向的質量定義、使用者導向的質量定義、生產導向的質量定義、價值導向的質量定義,并且隨時代變化每種定義體現出不同的質量觀和質量評價標準。
近年來,在質量管理和評估中,效果的概念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并被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逐漸成為當今社會質量評價的重要標準。從國際評估理論和實踐來看,效率、效益、有效性、相關性、影響、可持續性等效果指標成為衡量質量的主要指標。
作者舉例闡述了當今主流的評估模式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共同發展趨勢:1.新的CIPP評估模式突出了效果要素。2.SPO的質量評價模型是一種效果導向的質量標準體系。3.世界銀行“邏輯模型”(Logic Model)指明了效果導向評估模式的發展方向。因此,從評估理論和實踐的視野來看,將產出(Output)及其使用產出(Use of Output)后產生的成果或直接效益(Outcome)以及帶來的影響或間接效益(Impact)等作為構建評估體系的基礎是當今主流評估模式共同的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認為按照輸入(Input)――輸出(Output)――成果(Outcome)――影響(Impact)之間互為因果關系的邏輯模型,職業教育活動可以理解為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的要素構成的多個相互關聯的過程,這一過程的要素包括:輸入源、輸入、活動、輸出、成果。有了這些質量標準,我們就可以對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效果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測量。如果按照這種標準對職業教育進行評價,我們就建立起了以效果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質量標準。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建設
框架與實施保障
劉曉、申屠麗群在《教育與職業》2016年第1期中撰文,描述并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現狀和問題,厘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框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實施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保障措施。
首先,作者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現狀與問題。自《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戰略一年多以來,各省市相繼出臺了各自區域的本科院校轉型方案,我國的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已經初步構建成型。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在初期自然面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1.院校定位不清,發展面臨困境;2.學生的評價與教師的結構比較單一,院校特色和優勢不明顯;3.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跟不上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其次,作者厘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設框架。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內容上構建大致框架,主要包括:1.基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發展定位轉型。應用技術大學所培養的人才應該是既具有一定專業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擁有在技術應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術知識,能承擔專業技術開發、應用、實施的多元任務。2.基于綜合素質的學生評價體系轉型。新形勢下,教育評價應該趨向于評價內容多維化、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的“立體評價”。3.基于“術學型”的教師隊伍轉型。“術學型”教師應偏重于應用以及實踐,既在學術領域有一定造詣,又熟諳實踐技能的培養,是集專業知識講授和專業實踐指導于一體的復合型專業教師。4.基于校企合作的產學研人才培養平臺建設。
最后,作者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實施保障。地方本科院校能否成功按照預設的框架進行轉型,需要能夠支撐的配套的保障措施:1.政府進行良性引導而非硬性強制;2.構建高職與本科有效銜接的制度保障;3.完善行業企業參與院校轉型的保障。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
平臺建設研究
童衛軍、姜濤在《中國高教研究》2016年第1期中撰文,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計劃的啟動和建設,帶動了職業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但目前資源庫的建設和應用也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資源庫的平臺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
首先,作者分析了專業教學資源庫平臺建設的現狀。目前,網絡上有關教育類的資源平臺系統非常多。有國家層面的教育服務平臺,有高等教育出版社運營維護的中國大學精品開放課程平臺,也有企業投入的教育服務平臺,同時還有很多地方和院校自主開發的資源平臺,適合于局域網的安裝系統,有的不提供互聯網模式。而教育部官方指定使用的高職專業教學資源庫平臺目前有兩個:“數字校園學習中心”和“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中心”。專業教學資源庫平臺存在的問題:1.資源建設缺乏標準和規范。2.資源庫應用忽視師生互動。3.缺少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機制。4.推廣應用缺少利益驅動機制。
其次,作者提出了專業教學資源庫平臺的構建與思考。1.構建應對產業人才培養需求的資源開發與管理系統。應以人才培養為主線,依照區域產業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分析勝任崗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要求并細化為“能力單元”,形成涵蓋一個專業所有崗位“能力單元”的教學標準體系。2.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一站式學習平臺。教學系統主要包括教學資源、課程管理、項目管理、互動教學、實訓管理、作業測試、分析評價等;學習系統主要包括課程選擇、學業檔案、在線學習互動、職業生涯定位導航等。3.創建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的運行機制。行業企業應作為建設主體主動參與資源庫平臺的建設并享有一定的權益,專業教學資源庫應成為行業企業職工培訓的重要平臺,資源庫學習平臺不僅僅面向學生,還要為在職者與社會訪客的能力提升、自主學習提供支撐。4.借助平臺戰略建立利益驅動機制。整合各類利益相關方的資源與需求,明確各類資源建設者、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權利保障機制,完善利益驅動機制和自我造血功能,從而構建多方聯動的生態環境。
面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職業資格銜接難點與實現探討
李夢娥,張登銀在《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1期中撰文,分析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資格銜接的關系,剖析了與職業資格銜接的難點,并提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資格銜接的途徑。
職業資格銜接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課題,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計劃制訂、課程設置以及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資格銜接的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與職業資格銜接彰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和屬性;2.與職業資格銜接契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和標準;3.與職業資格銜接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規律和要求。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分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管理體系和運行體系。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資格銜接之所以難以推進,原因有五個:1.行政程序不通暢。2.找不到利益的最大結合點。3.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目標與質量規格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標準的契合度有待磨合。4.個別行業有強烈的職業專屬特征,但卻沒有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5.職業資格體系不完善。
社會各行各業發展不同、需求不同,各個專業學位類型設置的背景不盡相同,各行業的職業資格準入制度也各有差異。根據社會需求和教育規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資格銜接的總體思路可以歸納為橫向分批次和縱向分模式。在某一時期某一類別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的銜接,實施途徑可以有制度政策、行政審批、改革試點以及主動合作四種方式。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作者以教育碩士為例,闡述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資格銜接的具體實施方式。
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空間特征及其形成機理
――基于A省數據的實證分析
李玲、黃宸、鄒聯克在《教育與經濟》2015年第6期中撰文,運用DEA方法測算了A省76個樣本縣(區)中等職業教育的資源配置效率,運用ESDA方法分析了資源配置效率縣(區)際差異的空間特征及其形成機理,并就所得結果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議。
作者先對國內已有的關于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基于綜述結果,作者從研究方法、數據來源、指標選取三個方向介紹了自己的研究設計。首先,作者通過數據包絡分析(DEA)得出,各縣(區)的平均水平表現為9項投入指標均存在冗余現象,資源配置的平均技術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不理想。其次,作者利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SDA)對資源配置效率進行全域空間自相關檢驗,得出各縣(區)資源配置效率存在顯著的空間相關。最后,作者對資源配置效率進行局域空間自相關分析,得出資源配置效率接近的縣(區)在地理空間上趨向聚集,特別是效率較低的決策單元集聚效應更為明顯。
在此基礎上,作者對資源配置效率空間特征的形成機理進一步分析,主要從內在依據和外部歸因兩個方面展開。內在依據為:1.作為資源配置動力機制重要內容的政府競賽具有空間性;2.作為資源配置信息機制重要內容的信息傳遞具有空間性;3.作為資源配置決策機制重要內容的財政分權具有空間性。外部歸因為:1.不同的地理位置塑造了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空間異質性;2.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影響了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空間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1.考慮鄰近縣(區)域之間的中職發展互動,建立中職教育發展集群與合作機制,加強區域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中職教育發達區域產出效率不高的現狀;2.制定按地理區位成片推進的中職教育發展戰略,發揮相鄰區域中等職業教育聯動功能和外溢效果,推動相鄰縣(區)域中等職業教育政策與規劃的協同制定和聯動實施,促進省域中等職業教育整體效率的提高。
中職學生的群體偏好:基于社會
認同理論的分析
王卓琳在《教育學術月刊》2016年第1期中撰文,基于社會認同理論的分析,以廣東省一所中職學校為個案,證實了社會認同理論更適用于解釋低地位群體的群際偏好差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證預言”效應的觀點,回應了兩大理論學派尚未達成共識之處,并提出了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