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性學習的感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自主學習;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15-3585-03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1],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種任務,是自信心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參與具體的活動來體現個體的能力。由此可以看來,自我效能感能夠在影響個體的目標和行為過程中同時也受到同一環境中個體的行動和條件的制約。自我效能感越強的人,設定的目標就越高或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在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的過程中,投入到任務中的時間和努力也會相對增加,這樣就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自主學習是學生一種的內在潛質,當確立了學習目標后,適當的選擇學習內容,制定準確的學習計劃,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對學習過程、學習策略和學習時間貫穿著監控和調節,在營造出有利于學習的物質和社會環境的氛圍后,一個學習活動結束后對取得的結果進行自我總結和評價的一種方式[2]。學習自主性是自主學習的一種表達方式,所有自主學習的過程及因素都是學習自主性的某個方面、某種水平的體現。
班杜拉和他的同事們通過研究發現,學生自主學習信念中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對他們的學業成績高低做出預測。這對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是有積極影響的。申克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與自主學習之間是相關的,自我效能感是影響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動機因素[3]。齊莫曼發現自我效能感與學習者組織、評價、計劃、目標設置的能力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4]。在大學教育里,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正確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對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感都將會有重大的意義。
1 開展調查設計
自我效能感無法從具體的任務中孤立出來,自我效能感本身會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這在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所體現,可以采取定量或定性的調查分析方法來研究清楚這些問題。
1)調查對象
調查的對象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信息科學技術系2010級、2011級、2012級三個年級的學生,共159人,收到的有效數據共157份。通過課堂教學和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展開調查。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程的狀況是: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是學生所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內容,主要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思維、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應用軟件的能力;選修課是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學習任務,主要培養的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努力程度,在開展具體的學習任務時也能體驗到的情緒感受。
2)調查問卷的設計方案
首先,對調查的內容分維度進行項目編寫,采用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的模式,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即“非常認同”、“認同”、“不能確定”、“不認同”、“非常不認同”。對每個回答給一個分數,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有利項目分別為5、4、3、2、1,對不利項目的分數就為: 1、2、3、4、5。然后,根據問題陳述的符合情況給每個題目配備一定的分值,分值越高的題目就說明該題中涉及的內容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就越大。自主學習得分從30到150之間,學習任務和目標分值在10到55之間,學習策略的分值12到60之間,心理狀態的影響分值在11到55之間。
3)自我效能感量表的開發使用
自我效能感量表[5](GSES)由Schwarzer等人編制,中文版由王才康、胡中鋒、劉勇等人于2001翻譯修訂,用此表對相關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信度和效度進行分析后發現,GSES 具有良好的信度,取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 A=0.87,重測信度r=0.83(p
4)數據的處理及統計分析
表1、表2和表3是調查的數據利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之后所得到的結果,對回收的問卷的結果采取描述性統計和平均值方差檢驗后,利用Excel軟件進行數學計算的統計和數據處理之后所得到的結果。
2 自我效能感對自主學習的作用機制
通過問卷調查對數據的分析和以上3個表的數據值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以下4個方面的影響。
1)自主學習的動機
明確的自主學習的動機是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強弱的。自主學習的動機是決定學習過程中行為取向的內在動力,是產生“支配行為、產生導向”的一系列因素[6]。齊莫曼等的調查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夠影響學習者的動機性信念以及是否能夠體驗到的學業成功感[7]。Wenden 認為,學習者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也會努力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8]。所以當學生遇到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時,強烈的自我效能感能促使學習者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持之以恒,直至最終完成任務。在面臨困難或者失敗時,自我效能感能影響學習者的決心和恒心以及他的努力程度。由此可見,自主學習的動機正是建立在學習者較強的自我效能感的基礎之上的。
2)學習任務和目標的設置
社會學習理論的三元交互決定論指出,“人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營造者”[3,9],由兩者共同決定。當個體面臨新的任務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因素就可以決定把任務是當作挑戰呢還是當作困難進行回避[10]。個體在應付各種環境的過程中,行為活動方式的選擇必然受到環境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他們一般選擇熟悉的環境,而避免無所適從的陌生環境。恰恰這個時候,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習者具有較強的接受挑戰的能力以及非常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申克認為,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習者對學習任務的選擇和目標設置[3]。楊心德等的研究也表明學習者設定的各項目標取決于自我效能感的強弱[11]。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習者在學習目標的選擇上表現出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信心不足的情形,因此大多數選擇簡單的學習任務。反之,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習者面對困難勇于挑戰,不但在學習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學習能力同時也收獲了自信心。
3)學習的策略
自我效能感弱的學習者與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習者相比,學習策略的運用能力是不同的,明顯后者高于前者,所以學習策略也是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一個因素。周勇、董奇發現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越強,他們對學習的自我監控能力也就越強[12]。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會主動地進行自我觀測、自我調節、自我評判,不斷地調整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策略。自我效能感影響著學習者運用學習策略的動機及正在實施的策略。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習者具備成功運用學習策略的能力,他們相信自己對學習策略的應用能力,并且相信學習策略的正確使用必能產生一些好的效果。因此,他們能實時的調整學習策略,使學習策略更加有效。
4)心理狀態的影響
張升和袁莉敏的調查發現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焦慮情緒越低,自我效能感就越高,成績相對也越好[13]。可見自我效能感的強弱是影響學習者情感障礙的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的強弱決定了學習者的身心反應過程,比如:焦慮反應、應激狀態等。這些反應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行動和各種技能的發揮。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習者在面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時,能從容不迫的應付和控制整個局面。在困難和挑戰面前的心理狀態很重要,決定了一個人的各種行為。而自我效能感弱的學習者在困難面前,以退縮行為被動地應對環境,心理上會產生強烈的應激和焦慮心態。
3 結束語
本研究對計算機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探討了自我效能感與自主學習能力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確實是自主學習的基礎,仍需要在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這個問題上繼續進行深入研究,以期達到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behavior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 (3):191-215.
[2] 袁紅梅.大學生學習自主性量表的修訂及區域性常模的建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6).
[3] SCHUNK D H.Goal Setting and Self-Efficacy dur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0,25(1):71-86.
[4] ZIMMERMAN B J.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0,25(1):3-17.
[5] 王才康,胡中鋒,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N].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應用心理學,2001,7(1):37-40.
[6] 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7] ZIMMERMAN B J,Bandura A.Impact of Self-Regulatory Influences on Writing Course Attainment[J].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1994(31):854-862.
[8] WENDEN A.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M].New York: Prentice Hall,1991.
[9] 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Annu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M].London: JAI Press Inc,1989.
[10] BANDURA A.Self-Efficacy// RAMACHANDRAN V S.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C].NY: AcademicPress,1994:71-81.
[11] 楊心德,徐鐘庚,陳朝陽.初中生的自我有效感及其對學習目標的影響[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3(3):13-19.
[關鍵詞] 低分子肝素;維持性血液透析;血脂代謝;影響
[中圖分類號] R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3(a)-0042-02
有研究表明,慢性腎衰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脂代謝異常,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首選的治療方案為維持性血液透析[1-3]。治療的關鍵在于有效控制機體的血脂代謝,常用的藥物為肝素[4-5]。為了探討低分子肝素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脂代謝的臨床價值,本研究選取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7例采用不同藥物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5月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腎功能衰竭患者37例,根據用藥將其分為兩組,18例患者使用普通肝素為對照組,年齡為24~75歲,平均(48.9±18.6)歲,男性13例,女性5例;病因分析:高血壓腎病2例,慢性腎炎9例,間質性腎炎3例,糖尿病腎病3例,狼瘡性腎炎1例。19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為觀察組,年齡為25~76歲,平均(49.6±17.8)歲,男性13例,女性6例;病因分析:高血壓腎病2例,慢性腎炎10例,間質性腎炎2例,糖尿病腎病4例,狼瘡性腎炎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因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透析儀為費森尤斯4008型血液透析機,行碳酸氫鹽透析,2~3次/周,3.5~4.0 h/次,透析液流量為500 mL/min,膜面積為1.2~1.5 m2,材料為德國金寶的8LR,17R。對照組使用普通肝素0.3~0.5 mg/kg靜脈推注。觀察組使用低分子肝素鈣5 000 IU靜脈推注。治療6個月,檢測患者的血脂指標(三酰甘油、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使用南京豐達醫療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快速血脂檢測儀進行檢測,試劑盒均由該公司生產,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血脂分析結果顯示(表1),治療后,對照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顯升高,對照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明顯降低,觀察組三酰甘油、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明顯降低,觀察組高密度脂蛋白顯著升高,觀察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腎炎或尿毒癥的有效治療方法[6-8],治療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血脂代謝異常,尤其是三酰甘油、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異常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異常降低,原因在于腎炎患者的脂蛋白脂酶與肝脂肪酶活性出現了明顯下降,而卵磷質膽固醇?;D移酶也會發生缺失,造成膽固醇酯轉運蛋白快速升高,同時載脂蛋白B存在時間延長,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也會減緩,使得載脂蛋白的分布發生了變化,出現血脂異常,會增加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肝素作用于人體后會加速脂蛋白脂酶與肝脂肪酶的釋放,快速分解血液內的三酰甘油,生成大量的游離脂肪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脂情況,但長期用藥后會造成機體肝素化,大量脂蛋白脂酶釋放會減少組織內的儲備,強化活性后會增加三酰甘油的分解,使得血漿含量明顯升高,同時游離脂肪酸也會反饋抑制低密度脂蛋白,使得機體內含量出現升高。低密度脂蛋白的顯著升高會造成高密度脂蛋白快速降低。這與此次研究結果相同,對照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顯升高,對照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明顯降低。
低分子肝素對脂蛋白脂酶的活性激發效果較差,阻斷受體介導的脂蛋白脂酶和脂蛋白相結合的效果較差,使得機體內的脂蛋白脂酶消耗較少,釋放的游離脂肪酸也相對較少,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改善機體的血漿脂溶活性。低分子肝素可強效刺激機體內源性激活物的釋放,強化抗凝效果,有效減輕粥樣動脈硬化的病情,改善患者預后。這與此次研究的結果相同,觀察組三酰甘油、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明顯降低,觀察組高密度脂蛋白顯著升高。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低分子肝素控制患者的血脂狀況明顯好于普通肝素。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可顯著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脂代謝,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曉峰,張金元,許龍根,等. 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及相關因素研究[J]. 中國血液凈化,2005,4(6):310-313.
[2] 楊雪梅,李菁. 居住農村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遵醫行為及影響因素的分析[J].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547-549.
[3] 左川,邱紅渝,李孜,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癥、氧化應激狀態與心血管并發癥的關系[J].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39(1):119-121.
[4] 韋芳寧,紀玉蓮,林芳宇. 低分子肝素對糖尿病腎衰竭透析患者血脂代謝的臨床觀察[J].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2,3(8):460-462.
[5] 潘萌. 低分子肝素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脂代謝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 (7):58-59.
[6] 許梅,宋芬,李林玉. 慢性腎功能衰竭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調查分析[J]. 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4):1315-1316.
[7] 張云萍,薛小玲.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癥性皮膚瘙癢的研究進展[J]. 護士進修雜志,2011,26(5):399-401.
摘要:目的:探討人臍血單個核細胞的分離培養和誘導后神經干細胞標志物mRNA的表達,并觀察其致瘤性。方法:使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得到臍血單個核細胞,用體外貼壁生長的方法獲得臍血間質干細胞(MSCs)。觀察培養過程中臍血MSCs形態的變化,通過流式細胞儀檢測干細胞表面抗原的表達。使用NGF和RA聯合誘導后,用RT―PCR方法鑒定誘導前后神經干細胞(NSCs)標志物巢蛋白(Nestin)及Musashi-1蛋白mRNA的表達;收集培養后7d的MSCs,接種于裸鼠皮下,觀察是否有增生物的出現,并觀察細胞組織形態學變化。結果:臍血單個核細胞貼壁生長后大部分細胞呈梭形,誘導后可分化為神經元樣細胞。流式細胞儀檢測該細胞不表達CD34,CDlla和CD11b,強表達CD29,符合MSCs特征。誘導后,NSCs表面標志Nestin及Musshi-1表達明顯增強(P<0.05),48h達高峰,然后逐漸減弱:細胞接種后12周,在裸鼠皮下不能形成腫瘤,與對照組相比,細胞形態學未出現惡性變化。結論:臍血中存在MSCs。分離后可以體外擴增,誘導后分化為神經元樣細胞,并表達NSCs表面標志。在裸鼠體內不具有成瘤性。臍血能夠成為NSCs的新來源。
關鍵詞:臍血單個核細胞;神經干細胞;誘導分化;巢蛋白:致瘤性
中圖分類號:R741
干細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與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它們在細胞療法、基因治療、發育學研究、藥理及毒理學等研究中己顯示出無可比擬的作用和優越性。近年來,神經干細胞fneural stem eells,NSCs)移植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在動物實驗中獲得了較好的療效,NSCs被認為是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良好載體。但是,由于來源的局限,NSCs的應用受到限制。成體干細胞是存在于發育成熟個體組織中的可自我更新和分化為原組織所有細胞類型的未分化細胞。根據其發育潛能可分為全能干細胞、多胚層多能干細胞、單胚層多能干細胞和定向專能干細胞。存在于骨髓基質中的間質干細胞(mesenehymal stem cdls,MSCs)是研究最早和最為深入的一類多能干細胞,其來源于發育早期的中胚層和外胚層,具有廣泛的分化潛能,已經有多項研究顯示,外源骨髓MSCs移植入腦內,可以分化為神經細胞。表達神經元特異性標志蛋白。因為臍帶血來源的MSCs和骨髓MScs有極其一致的生物學特性,且易于采集、制備及保存。免疫反應性低,因此可能更易于在臨床上使用。本研究結合密度梯度離心和體外貼壁生長的方法得到臍血MSCs,誘導后檢測其NSCs標志物Nesfin及Musashi-I的表達情況,并將培養后的臍血MSCs接種于裸鼠皮下,觀察臍血MSCs對裸鼠的致瘤性,為應用于組織及其功能修復中提高該細胞的生物安全性提供新的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主垂試劑
高糖IMDM培養基(Gibco公司);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淋巴細胞分層液(Cibco公司);RNA提取試劑Tfizol(invit-rogen公司);氯仿、異丙醇為國產分析純試劑;DEPC水(sigma公司);RT-PCR試劑盒(大連寶生物公司);瓊脂糖(sigma公司)。
1.2實驗方法
1.2.1臍血間質干細胞的體外分離和擴增培養無菌條件下采集健康產婦足月妊娠順產或剖腹產的嬰兒臍帶血50~100md肝素抗凝,與0.01moL/pH7.4的PBS按1:1混勻,再與3%的明膠1:1混勻,靜置60min沉降紅細胞。吸上清離心,棄上清,用PBS制成單細胞懸液,疊加到相對密度1.077的淋巴細胞分離液上,2000dr/min離心20min,取界面層,加PBS制成單細胞懸液,離心洗滌3次,棄上清。所得細胞以1.0x102/cm2(T-25培養瓶)的密度接種于含有15%胎牛血清的IMDM培養液(Hyclone公司,置于37℃、體積分數為5%的cm2、飽和濕度的孵箱內培養,3d后換液,棄去懸浮細胞,貼壁細胞繼續培養,用倒置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的改變并照相。待細胞長到80%融合時,用2.5g/L的胰蛋白酶消化后傳代。
收集分離后1h、培養后36、48、72h和5d的細胞,離心洗滌,在顯微鏡下,臺盼藍染色、計數,調整細胞密度備用。
1.2.2流式細胞儀檢測取擴增一代的臍血間質干細胞,PBS洗滌后用2.5 WE的胰蛋白酶消化后制成1:0x106的單細胞懸液,共7管,1號管和2號管為陰性對照,分別加入抗鼠的IgG-FITC和IgG-PE單克隆抗體各5ml,其余5管分別加入抗人的CD34-PE,CD31-FITC,CDl3-PE,CD29-PE,CD44單抗各5m1.室溫下孵育20min,流式細胞儀檢測。
1.2.3臍血間質干細胞的誘導分化取原代細胞,加入20ng/m1 NGF和RA聯合誘導培養,收集誘導前,誘導后36、48、72 h、5d的細胞,調整細胞密度備用。
1.2.4 RNA提取取誘導前,誘導后36、48、72h、5d的細胞各3x106個,融于1 mlTRIZOL試劑中,用吸管反復吹打后室溫下孵育5min。加入0.2ml氯仿,劇烈振蕩后室溫下10min。4℃,12000r/min離心15min后將上層無色液體移入新的EP管中。加入異丙醇,室溫下放置10min,4℃,12000r/min離心10min棄去上清。加入75%乙醇,4℃,7500r/min離心5min,棄去上清液,風干,加入DEPC處理的純凈水40μl溶解后,55℃孵育15min。
1.2.5 RT-PCR采用相關軟件設計引物,并由賽百盛生物工程公司合成。Nestin上游引物:5TCCTTTGACTTrCCTTGTC―TACCTCC 3,下游引物:5AAATCTGAAACTCAAGCACCA3:Musashi-l上游引物5TAATTCCTGTCCAGCAGTCTC3:下游引物5GAACCATCCCGTCCTGTATCAT3。對所提RNA進行定量,取1μgRNA轉錄成cDNA,在EP管中先后加入MgCL2×PCR buffer 1μl,RNase free H2O 3.75μl,dNTP lμ,RNase inhibor0.25μl,AMV逆轉錄酶0.5μl,oli-.go-dT接頭引物0.5μl,RNA樣品1μg,按照如下條件進行逆轉錄反應30℃10min,48℃50min,99℃5min,50℃5min。合成的cDNA進行PCR擴增。在EP管中依次加入下列物質:Taq酶0.25μl,10xPCR buffer10μl,純凈水27.75μl,
特異性上下游引物各0.5μl。內對照GAPDH上下游引物各0.5μl(30 μmol/L),cDNA產物10μl,按照以下條件進行PCR反應。94℃預變性5min,94℃30s,57℃30s,72℃30s,30個循環后,72℃延伸7min。取5μlPCR擴增產物加樣至含溴化乙錠(EB)20g/l的瓊脂糖凝膠中,在5V/cm下電泳60min,紫外透視儀下觀察結果,并用凝膠掃描成像系統照相,PCR定量分析軟件進行分析。
1.2.6致瘤性取18只BALB/C裸鼠,隨機分為3組,背部皮下組、頸部皮下組、對照組各6只。收集培養7d的MSCs,用PBS重懸并調整細胞密度為1x107/ml,非麻醉狀態下,于裸鼠背部及頸部皮下分別無菌注射細胞懸液0.5ml,每只各4點.注入生理鹽水作為對照組。定期觀察,于3d、2周和8周取材,制作冰凍切片,HE染色,鏡下觀察。之后繼續觀察裸鼠生長情況至12周。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x+s表示。采用SPSSl2.0軟件對數據進行重復測量數據的分析,顯著性水準取α=0.05。
2.結果
2.1臍血單個核細胞體外分離、培養后形態改變
培養前,臍血單個核細胞胞體較小,呈大小均一的圓形,直徑約17μm,顏色較深,住高倍鏡下可見其不停振動;培養后,細胞胞體增大,有破骨樣細胞和梭形細胞兩種形態。破骨樣細胞胞體較大,呈圓形,多個核。梭形細胞大小不等。形態類似于骨髓MSCs,但較骨髓MSCs稍小。隨著時間的推移,破骨樣細胞減少而梭形細胞增多,即所需要的間質干細胞
2.2臍血干細胞的鑒定
流式細胞儀檢測顯示,擴增后的臍血MSCs既不表達造血干細胞的特異性表面標志CD34,也不表達內皮細胞的表面標志CD31,而CD29,CDl3,CD44等間質干細胞的表面標志均為陽性。這表明臍血MSCs是臍血中一群區別于造血細胞的處于未分化狀態的非定向干細胞。
2.3誘導后NSCs標志物的表達
Nestin和Musashi-1作為NSCs的標志物已經得到廣泛應用。通過RT-PCR檢測誘導后這兩個基因的表達,使用PCR定量分析軟件,分析各樣本的PCR光密度。將各樣本的PCR光密度值除以內參GAPDH的PCR平均光密度值,重復測量5次。結果發現Nestin RNA在誘導前細胞中低表達,誘導后36h逐漸升高(p<0.05),72h后開始降低(p<0.05):Musashi-1RNA在誘導前細胞中低表達,誘導后48h呈高表達(P<0.05)。
2.4致瘤性
于注射后3d、2周和8周取材,肉眼觀察裸鼠背部無明顯增生物形成。組織學觀察接種3d局部有細胞團塊存在,團塊中心細胞部分壞死。2周時,細胞團塊不明顯,大部分細胞被吸收。8周時,接種區組織結構與未接種區無明顯區別。裸鼠存活12周以上,未見有腫瘤形成。與對照組比較,生長情況與皮膚狀況無明顯差別。
3.討論
N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潛能,為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阿爾海默病、卒中的功能重建帶來了希望。無論是作為腦組織移植的供體,還是作為體內誘導分化的靶細胞,NSCs都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建和神經再生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但NSCs來源有限,不適于展開大規模臨床應用。如何獲取大量的NSC供臨床使用已成為當今干細胞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年發現骨髓MSCs和造血干細胞(hematopoldie stem cells,HSCs)可分化成神經細胞。由于臍血MSCs和骨髓MSCs有極其一致的生物學特性,臍血中的干細胞可能更原始,增殖分化能力更強;而且臍血來源廣泛、取材方便,所含有的干細胞數量更多。因此使用臍血干細胞定向誘導分化為NSCs用于臨床研究有廣闊的應前景。
目前國內外學者已經使用多種方法從臍血中分離干細胞,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臍血干細胞體外貼壁生長的特性,將其從造血系統細胞中分離。此外,還可利用密度梯度離心、流式細胞儀分離法和免疫磁珠等方法。最近,有學者采用負極免疫篩選及限制性稀釋的方法,分離得到臍血干細胞,使用流式細胞儀和免疫磁珠分離干細胞,操作方法復雜,花費高昂而且實驗條件要求高。本實驗結合使用密度梯度離心和體外貼壁生長的方法獲得臍血MSCs,簡單有效,成本低廉,對細胞損傷小,既適合各級實驗室進行基礎研究,也適合大規模將臍血細胞分離純化,用于臍血干細胞建庫㈣,應用于臨床。
成功分離臍血干細胞后,使用NGF和RA聯合誘導培養,用RT-PCR和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神經干細胞表面標志物巢蛋白(Nestin)和Musashi的表達。NeSin最早由Lendahl等發現,其表達始于神經胚形成時,當神經細胞遷移基本完成后,巢蛋白的表達量逐漸減少,并隨神經細胞分化的完成而停止表達。此外,Sakakibara等亦鑒定出一種RNA結合蛋白Musashi,作為神經干細胞的標志物,Nestin和Musashi作為早期原始神經細胞的標志物已被廣泛地應用于NSCs的鑒定。本研究發現新鮮分離的臍血干細胞弱表達Nestin.不表達Musashi-I;誘導后,臍血干細胞的Nestin和Musashi-1表達域逐漸增強,48 h達到最強,進而逐漸減少。這表明臍血細胞具有向神經細胞分化的潛能。
我采用龐維國等人編制的修訂后的學習自主性量表和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Schedule,A1F1Fazio,1977)中文版,采取了指定班級進行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四五六年級學生共計300名,在利用spss統計分析后,得出以下結論:
一、幸福感
1.小學生幸福指數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提高,六年級的幸福感指數最高,四年級的幸福感指數最低,說明小學高年級學生總體上感覺比較幸福。而這與我們的預期稍有差池,我們原本以為六年級學生的幸福感可能會低于四、五年級,因為他們畢竟面臨著小升初的壓力,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學校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業進度并適時進行一些心理講座幫助學生降低壓力,二是四、五年級的學生在做問卷時有文字理解方面的困難,我們比較傾向于原因一。
2.男生的幸福感總指數要高于女生,尤其是自我價值方面,而正性情感、負性情感方面男生顯著低于女生。這可能與家庭環境、性別特征有關。我們學校處于城鄉接合部,外來務工人員較多,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男生的整體優越感和幸福感較高,女生在小學階段大多比男生早發育成熟,情感體驗和情緒變化相對于男生應該更加豐富。
3,.學生所在年級對他們的幸福感是有影響的。利他行為、友好關系等三個維度六年級學生顯著高于四年級和五年級,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更愿意和朋友分享快樂,有困難時尋求朋友幫助,并且樂意幫助他人,這與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尋求友誼、珍惜友誼的年齡特征有關。
二、自主學習水平
1.各年級學生的自主性水平各個維度強弱不同,由強到弱排列的順序分別是: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學習動機、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和學習結果。根據文獻參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在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大多數出現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是對于正在學習的知識或技能,還是對于掌握知識或技能的策略、方法,教師的教學都是直接的,高效的,學生的學也是最迅速和準確的,因此整個學習過程的自主性發展要相對快一些。這一結果的出現,既與學生自身素質基礎息息相關,也與教師和學生對學習結果的急功近利、重視程度、教師指導的程度等都有關系。
2.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總的發展趨勢是上升的,這是基本符合小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但六年級學生與五年級學生相比,自主性水平降低了,由于目前中國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他們的學習目標是升學、考試,取得好成績,他們可以自由支配的在校學習時間相對越來越少,導致學生們對自己學習能力的知覺進一步下降。
3.女生的自主學習發展水平要優于男生水平,但并不能一概而論地說女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很強,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很弱,因為統計處理的結果表明,他們只在學習時間、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環境方面存在顯著性別差異,而且學習時間方面的性別差異極為顯著。
我認為,在學習的某些方面,女生自主能力高于男生,可能與小學階段兒童生理、心理發育的性別規律差異相一致。小學階段,女生各方面的生長發育、發展成熟程度都早于男生,女生在學習的自我控制能力,學習時間的計劃和管理能力一般都要優于男生。這種差異,可能與傳統觀念下人們對男、女生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期望有關系。傳統觀念下對女生的定位是文靜、穩重、自律、自覺等,而對男生的定位則是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等,正是這種期望的不同,導致男女生出現不同的成長和發展方向,從而在學習的某些方面出現性別差異。但是五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這也暗示我們,只要平時老師能進行必要和有效的指導,學生自己盡可能多地去主觀努力與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可教的。
三、二者相關
1.自主學習水平和幸福感二者存在顯著相關
統計結果與當時的假設一樣,自主學習水平越高的學生,幸福感指數越高,首先被測群體是中高年級,他們經過幾年的學習經歷,大部分已經可以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這與家長和教師的引導息息相關,尤其是學習時間上的管理和支配,學習方法的靈活運用和良好學習結果都會影響幸福感。
1、2.學習動機和幸福感呈負相關,學習動機較高的學生,幸福感指數處于中等水平,學習動機較低的學生,幸福感指數較高
3.學習內容和幸福感無相關
因為學習內容的選擇是隨機的,因此此次測量和幸福感無相關。
4.學習時間和幸福感存在正相關,時間管理和計劃較好的學生,幸福感越高
對于會合理規劃學習時間和有計劃地進行學習的學生來說,時間相對寬松、自由,自我支配的時間較多且學習效率高效,幸福感自然就會提升。
5.學習結果和幸福感呈正相關,學習結果越好,幸福感指數越高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組織 研究性學習
1 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一般要求
初中生剛剛從小學畢業,只掌握讀寫的基礎知識,好其心強,可塑性強。他們既需要學量語文知識打基礎,也需要研究性學習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與其他學習方式相比,首先,它更注重語文知識技能的運用,而非掌握語文知識數量。重在親身參與語文探索性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因此教師不要只注意學習的結果,學生寫了多少篇獲獎作文,而應重視學生學會語文學習與研究的方法。其次,它面向全體學生而非個別尖子學生。教師眼睛別只盯著論文寫得好的學生,而應重視每個學生在每個階段的不同表現。再次,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要把研究性學習講授式學習對立化。因為初中學生年紀小,為了讓學生真有收獲,最好能把每個環節設置得更具體些,教師要多些“導講”,不要放任自流。要允許學生提問。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
2 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采用以小組合作方式展開學習探究的較多。以《魯迅自轉》為例:首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確立研究課題,預先準備數個課題供學生選擇:①談我最喜歡的一部魯迅作品;②別人眼中的魯迅;③魯迅精神今天還用嗎?接著組成3~6人的課題小組,學生自選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為組長,可以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教師、家長、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組員要分工協作,各展所長,協助互補。有時,為了了解學生個人的研究能力也可采用個人研究的方法,但這要在大多數學生已經較好地掌握了研究 性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才可實施。為了節省時間,全班集體討論結合的方法有時也可以在語文課堂運用,但這需要學生預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3 指導初中學生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
以“魯迅專題研究”(其作品在初中語文課本有十幾篇)活動課進行的研究性學習為例,指導研究性學習一般程序是:
3.1 開設魯迅作品文學講座,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誘發探究的動機。
3.2 指導選題。研究性課題可以由老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而定。也可以師生合作,確定題目。與學生生活直接關聯的,切入點較小的課題較受歡迎并容易實施。如:“魯迅精神還有用嗎?”、“少年閏土和我比童年”等。
3.3 制定研究講劃。課題組可由學生自由組合,共同制定計劃,教師適當調節。研究講劃要有目標、有方法、有過程,教師可整體指導,學生修改,避免走彎路。
3.4 實施研究。學校、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保證,創造必要的條件,并對研究過程中的問題給予指導。例如組織參觀魯迅博物館,介紹圖書資料的查找方法和渠道。學生也要隨時記下自己的感想體會。
3.5 寫論文。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整理魯迅的有關資料,根據自己課題的需要來進行取舍。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寫論文的基本方法,提供一些范例讓學生模仿、學習。論文交上來后,要指導學生修改。
3.6 論文交流研討,思維硬拼,大家對魯迅其人、其文有更深入的了解,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因此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必要部分。
以上只是我在實施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中一種常規做法,在實際操作中語文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截取其中的某一環節,或著重做資料收集工作,或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料討論結論等等。
4 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評價
4.1 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評價要重視過程、重體驗、重全員參與,不只看結果。教師要邊指導邊評價,隨時激勵學生。
4.2 要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①開題評價與指導。不要譏笑學生的選題,打擊其積極性;②定期評價與指導。表楊做得好的小組,鼓勵遇到困難的小組,給予幫助;③結題時的評價。不要求過高,更重視每個小組的閃光點。可多團結性、創新性等多方面進行評價。
4.3 學生參與評價。可以組織學生評判團給論文評分、論文答辯,還可以讓學生在墻報欄搞論文展覽。
4.4 評價學生成績要多層次,每次活動有評價、有表彰,還有小獎品。尤其多鼓勵能力較弱的學生,讓他們盡快趕上。
5 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還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5.1 加強指導,逐步放手。由于初中生年紀小,教師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時,一定要主動介入,要加強指導力度,逐步放手。在每個階段,教師要自己嘗試一下,預見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例如:課題啟動階段,要教會學生怎樣上網找資料,也要防止學生上網游離課程內容做其他事情。課題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隨時指導,例如用中午時間,輪流值日接待求教學生,及時解答學生問題。
5.2 形式活潑,力求多樣化。初中學生對新事物好奇、有興趣,但維持時間較短,為讓學生始終對語文研究性學習保持一種興趣和熱情,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選題”階段,教師可安排圖書館查找資料、上網收集資料、問卷調查、就近訪談、口頭演講……這樣一來,學生表現得積極、活躍。
5.3 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與高中學生相比,初中學生閱歷更少,面對突發事件時的自我保護能力更低,因此教師在實施研究性學習時,應立足本校,同時,爭取家長的支持,為孩子出謀劃策,利用自己專來和職業給孩子提供建議和幫助。這種形式家長力所能及,也愿意去做,它不僅使課程開設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而且成為語文學科課題研究的寶貴資源庫。
關鍵詞: 博客 研究性學習 功能 《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
“博客”(Blog)是Web-log的縮寫,叫“網絡日志”,但實際上,它集文章、記事、交流、新聞、個人主頁為一體, 在教育中的具體應用主要包括教育敘事、教育反思、學習敘事、過程性評價四點,最突出的特點是思想的共享性、實時的交互性,更重要的是操作簡單易用。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Blog更能為研究性學習開拓一種更輕松、更開放、更簡單易用的環境,是學生開展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的高效工具。
本文對Blog在教育中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和應用方面進行了論述,以《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研究性課題為案例,說明Blog不僅可以用于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而且是基于網絡研究性學習的好幫手。Blog將會成為解脫傳統教育束縛的重要工具,將會在今后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信息導航的功能
Internet上有種類繁多的教育資源,如教育網站、電子書刊、虛擬圖書館、各種專題網站、專題新聞組等。豐富的資源和便利的搜索機制極大地方便了教師和學生圍繞主題開展廣泛且深入的探究活動,大大拓展了學生學習的外延空間。在主題為“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的探究學習中,學生利用Internet上的資源,從臺風的成因、命名、幾次蒼南大臺風的危害,自救防患事項等方面出發。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資源過于開放,如果放任學生按主題的關鍵字搜索,便會出現信息海量與冗余過多的問題。而且,“主題”牽涉的學習信息很多,這些信息之間可能還存在著復雜的關系。所以我們應通過研究課題Blog網站提供大量搜索鏈接網站,從而起到信息導航的作用,以防止學生迷航在網絡海洋,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學生做研究性學習之前,我們可提前給學生一些網站,使學生在網絡海洋中有明確的前行方向。比如:
zt.zjmb.省略/tfzt/ (浙江氣象臺風專題)
typhoon.省略/index.php?style=0 (中國臺風網)
省略/ (溫州臺風網)
師生每天都能從各種繁雜的信息中精心篩選、整理和記錄、與學習有關的信息,這樣不斷地整理、學習、記錄,就為學生實現課題探究提供了豐富資源,對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大有好處。
二、協作探究的功能
受交流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學生只能在組內交流。Blog的出現為網絡教育下的學習提供了便捷,時空分離的不同個體和群體可以進行充分和形式多樣的信息交流活動。教師建立的研究專題Blog:eblog.省略/userlog24/170640/、學生的個人研究Blog,以及《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研究性學習小組Blog,通過互相鏈接共享彼此的經驗和文檔材料。同時教師與學生可以通過在Blog上留言進行交流。教師可記下自己在教學中的心得和體會,從而對《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的研究性課題進行總結、評價,提出改進意見。學生可以參與到其中,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方案,和老師進行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互相交流,以取長補短,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交流的內容可以是各個方面,比如申請《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研究性課題時的開題報告的內容、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等在研究蒼南臺風中的所有過程多方面同同行或教師進行交流。
三、資源共享的功能
教師可把研究過程記錄下來,出版和公布到網上,以達到Blog“分享”功能,讓學生更上一個層次,把自己的學習與周圍的群體交流結合在一起。學生可以在自己的Blog中發表知識和見解,其他有相同興趣或同樣學習范疇的人也可以參考,還可以作出評論。這樣學生可在群體的分享和交流中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使以后研究《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的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起點更高。隨著Blog的不斷積累,學生還可以在閱讀自己的Blog過程中復習或者品味自己過去所寫的內容,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從而產生更多的體會和感受。行為不斷持續下去,便會養成一個終生受用的學習習慣。
四、過程記錄的功能
Blog天然具備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是主動建構知識和主動學習的過程。Blog在教育中的應用,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學習,運用Blog記錄他們在《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研究性課題中的所想與所思,也可以用來積累材料以便日后查找和應用。這正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旨。
Blog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供他們在研究課題中去記錄《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中所需要的資料,寫下自己的感想,抓住一瞬間的思緒。在寫與錄的同時,人們可積極地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斷力,在寫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五、提供學習的功能
在一個人的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習也許不是太難的事情,但因為學了在當時沒有太大的用處,所以就沒有學習的動機。學生在做《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研究性課題時,會遇到不少研究性學習中的理論性問題。比如訪談的方式和方式,調查研究的方法,文獻資料收集方法,結題報答的書寫格式等。學生可以從博客:eblog.省略/userlog24/170640/理論范例中學習或從blog.省略/lby11111/研究方法中學習。這比學生的在線學習更有意義,能體會到成就感。在利用Blog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寫出自己的所見、所得和所思,久而久之,登錄Blog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因為這里非常明晰地記錄和展現了自己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的成績,特別是當有人提出不同意見的時候,更能夠激發學習者“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探究精神。這些記錄就是自己學習、實踐和對教育理論認識的發展軌跡。所以,Blog能夠促進學習者不斷學習,將學習進行到底,為他們將來適應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六、評價的功能
對研究性學習進行評價一直是一個難題,Blog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Blog的縱向以時間歸檔,橫向以用戶分類歸檔的方式,可以詳細記錄學習者探究過程的點點滴滴,為評價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從而使過程性評價成為可能。
Blog對評價的數據支持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探究過程的記錄
《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的研究過程都可以通過Blog平臺記錄下來;蒼南幾次比較大的臺風的情形和學習臺風形成等知識也可以通過Blog記錄下來,實現隱性知識的顯性化;蒼南臺風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數據和人們對臺風的認識的調查研究的數據也可以記錄下來,這些都將成為學生學習的線索,詳細記錄學生參與活動的每個細節。Blog記錄下這些過程,并通過分類機制進行歸檔,便于教師和學生檢索。這些數據也成為進行過程性評價的有力證據。
2.參與度的統計
系統的數據庫詳細地記載了學生在《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里發表帖子,回復帖子,照片和留言的數量。這些數字還可以實現部分的計算機評價,減輕人為評價的負擔。
3.他人評價的參考
在《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中,Blog里的他人的評論也可以成為互評體系的一個參考。比如教師在《蒼南臺風的形成和危害》的評論和學生的評論。
Blog的出現使評價的客觀性大幅度提高,也為在研究性學習中實現過程性評價提供了足夠的數據支持,從而使真實性評價和電子檔案袋成為可能。
綜上所述,Blog以其特性表現出它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優勢,能夠為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提供高效平臺,成為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利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對于學生來說,要求他們靈活地應用Blog進行研究性學習,也非一日之功。所以在進行Blog在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應用時,我們需設計一個合理的模式,從而使Blog在基于網絡的研究性中發揮高效作用。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元祥.走向課程領導――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案例研究叢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3.
[3]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J].教育發展研究,2001,(5).
[4]張慶勉.探究性學習與探究性教學[M].
[5]王文輝.基于Blog技術的研究性學習的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6]王偉.Blog在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J].中國遠程教育,2005,(3).
附錄:
【關鍵詞】高中地理 研究性學習 地理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B-0024-02
研究性學習指的是通過研究主題的確定,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性、探究性的學習,積極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其開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加深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以《大規模的海水運動》這一知識的教學為對象,就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認真的探討。
一、捕捉生成,確立研究主題
研究性學習的開啟需要確定明確的主題,這樣才能確定研究的具體方向。而地理研究主題的明確需要將具體的知識內容作為核心,把握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保證主題與教學重點切合。通常情況下,高中地理教材中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但是教師必須注重主題的優化,避免內容的過于寬泛。
在《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中,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筆者認識到學生在理解世界洋流分布規律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不能用僵硬的教學方式導入內容,而是應該設置生動的教學情境,運用靈活的方式組織主題活動:首先,筆者引入了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等五幅圖,引入了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延伸性資料,讓學生對海水運動有大概的認識。這時筆者再引入了研究的主題――“海水是流動的”,并且對活動的內容進行了介紹:知識導入、圖片分析、案例探討、小組活動等各個環節。另外,筆者還在確定大主題的基礎上確定了研究的小主題,設置了“鴨子的傳奇之旅”“尋找馬航MH370遺跡”等主題活動,通過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地理知識的生動性。
這些研究主題的確定能夠調動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主動性,但是教師需要注意研究主題導入的手法,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相關知識點的指引來提出主題,還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資源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教師應該注重研究主題類型的豐富,通過暢享型、反思型、分析型、論證型等多種主題的提出,促使地理教學能夠更加充實。
二、多元互動,優化研究過程
研究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重要地位,旨在讓學生通過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獲取知識。因此在這一學習過程中不能忽視師生、生生的有效互動,這樣才能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彌補學生在知識結構上存在的不足,避免出現“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的情況。對此,教師應該在確定主題的基礎上創造民主平等的互動氛圍,打造學習的“共同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靈動起來。
例如在“尋找馬航MH370遺跡”的主題活動中,筆者讓學生組成了合作小組,就馬航的蹤跡進行追尋:首先筆者導入了馬航MH370事故的背景,將學生帶入到尋找馬航的情境之中,激發起小組探討的興趣與責任;隨后,筆者引導小組發言人分別闡述本小組研究分析的方向,各個小組分別從氣候、海洋水文的分析、洋流的運動等多個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意見,筆者在掌握學生對知識的基本掌握程度的基礎上,批準各個小組的深入分析方案;各個小組在引導下,借助《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這一圖,具體探究了研究對象馬航MH370殘骸在各個大洋的漂流情況,并且結合氣象、海洋、區域國家等地理知識大致分析了殘骸的運動方向;各個小組又推選了專家,組成了專家代表座談會,對世界洋流運動的成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最后,筆者再揭示了馬航殘骸的實際位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探討馬航殘骸位于實際位置的具體原因。
多元化的互動是提高研究性學習質量的關鍵,但是教師需要認識到,在生生互動中,教師不能僅作為旁觀者,而是應該走下講臺,參與學生的互動、傾聽學生的交流、加入小組的討論,這樣才能及時規范學生的討論,避免出現互動水平低的情況。
三、有效主導,調控研究方向
雖然研究性學習強化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精神,注重學生的自我突破性發展,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依然需要教師作為領路人、指導人,確定并且規范研究的具體方向。目前雖然有少數地理教師開始嘗試推行研究性學習,但是卻存在著教師退居到教學的“邊緣”,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局外人的情況。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要重視自身的主導地位,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不成熟,加強對這種學習方式的指導與管理。
例如在大課題“海水是流動的”研究中,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世界表層洋流分布的規律,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筆者組織學生在課下搜集了有關于表層洋流流動的相關資料,并且引導學生通過相關的案例來佐證。學生在課下搜集了“一封羊皮紙信”、鄭和下西洋、日本和秘魯漁業資源豐富的原因等多個資料,從網絡上搜集了“絢爛的洋流”“洋流下的紅珊瑚”等視頻素材以及相關的圖片等多種素材。這些素材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成為課堂講學的亮點。部分學生以這些素材為基礎,自己到講臺上進行“海水是流動的”這一主題的講解。在學生做好自身的研究與探討的同時,筆者也做好了必要的主導工作,筆者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及時跟蹤了解學生在資料獲取上的情況,對其研究方向進行了引導,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了精心的篩選,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的評價。
教師應該認識到其主導作用的發揮主要包括協助學生、支撐學習、表率指引等多個方面的作用,這些作用不僅貫穿于情境創設的過程中,還應該在學生研究學習時,加強對學生的監控與指導,促使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這樣才能避免學生陷入盲目的研究學習中。
四、歸納整理,升華研究理論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同樣需要收尾與總結,通過系統性的歸納整理能夠讓學生全面地理解地理知識,升華其感受與領悟。傳統的地理教學中,一般是由教師擔任研究學習的總結者,歸納分析教學的重難點,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在研究性學習階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書寫研究報告,結合學情整理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加深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進行“海水是流動的”主題研究后,筆者指導每一個學生選擇一個方面并完成一份研究報告。有的學生選擇從暖流與寒流的比較出發,在分析兩者區別的同時,對“暖流與寒流是否代表著絕對溫度的高低”這一論題進行了研究,并且列舉了具體的案例;有的學生選擇挪威卑爾根、索馬里半島等具體的地點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這些地點的洋流性質有什么差別,結合圖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有的學生則選擇了具體的案例進行了探討,其中較為典型的案例有“哥倫布出行路線”、“阿摩科?卡迪茲號”郵輪失事事件等,不僅研究了洋流的性質,同時還全面探究了洋流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做好自身總結的基礎上,對研究性學習進行完善的結尾,將具體的知識點提煉為具體的問題,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另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說說自己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感想,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價值。
總而言之,教師要想充分調動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必須靈活運用研究性學習這種方法,在確定研究主題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全面的互動,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應該明確自身的角色,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規范與指導,避免教學落入俗套。
【參考文獻】
[1]沈新榮.基于項目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選題指導課例[J].教育,2016(5)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應該以活動和體驗為主。心理活動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之一,而筆者所在學校在七、八年級開設了心理活動課,周課時均為一節。學生經過七年級對心理活動課的適應和八年級第一學期進一步的積累,八年級第二學期,筆者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組織為主的課堂模式,大膽嘗試,給學生提供一個成長的舞臺,通過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確定選題、合作研究,并通過心理活動課來匯報展示成果,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獲得直接體驗。小組合作是讓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在積極地互動交往中培養組織協同能力、溝通交往能力及包容尊重的態度。研究性學習則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兩者的結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環境,讓學生在充分自主的環境中主動學習。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擁有了互動交流的機會、釋放活力的場所、施展才華和表達思想的平臺。
一、實施過程
1.教師宣布課堂改革
八年級第二學期第一次心理活動課,教師宣布課堂改革。由以往教師組織課堂,變為學生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班級學生自由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選擇一個主題進行研究,并將研究內容設計成一節心理活動課,活動時間安排在35分鐘左右,剩余10分鐘由教師和學生總結。
2.組建研究性學習小組
研究性學習小組的組建采用自由分組的辦法,在教師宣布課堂改革之后,學生根據意愿在五分鐘時間內完成小組組建,每一組人數控制在4~7人之間。分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分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落單學生,判斷原因后及時幫助其加入某一小組。同時,教師還要協調人數較多或者人數較少的小組,提醒學生學會包容和放棄等。
3.分組討論,確定相關信息
分組完成后每組發放一張表,學生需根據表中的要求進行相關討論并填寫完整。(見表1)
表1 分組討論表
抽簽號
成員
組名 組員人數
口號
研究性學習主題
備注:
①課程按照抽簽順序(序號)依次進行。
②每一組需要準備35分鐘左右的心理活動課一節,主題積極向上,有現實意義,圍繞學生關注的心理問題或者社會熱點問題進行選擇和設計(例如積極品質培養、同學交往、與父母和老師相處、青春期困惑、情緒調整等),課程要緊密圍繞主題進行。課前三天需向心理教師匯報教學內容和思路,需要獲得指導和幫助的也要提前與心理教師溝通。
③課前需充分搜集資料(心理游戲、案例、故事、視頻等),設計教學過程,可制作課件、編排情景劇等輔助教學。
④第一位成員是組長,組長負責本組研究性學習開展的統籌安排以及與教師的溝通,各組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
⑤每組上課結束后要交一份課程活動報告,內容包括組名、分工、課程設計思路、活動總結和反思(報告中每人署名寫一段個人總結)。
(1)確定組名和口號
組名要積極、響亮,有一定的內涵。例如“少年崛起”小組,象征著少年積極向上勢不可當的力量;“smile girl”小組,名字里撲面而來的是陽光和朝氣;“that's real me”小組,帶給人一種自信的活力;“琢鋮挽月”小組,將組員許卓、屠鋮、陳蘇婉、楊月的名字巧妙地組合起來,充滿詩意。
因為供學生討論的時間較為倉促,所以學生呈現的組名和口號應簡明扼要。
(2)選擇研究性學習主題
學生通過討論確定主題。從學生的選題分析,選擇人際交往主題的占50%,主要包括青春期男女生交往、同學友誼、與父母的交往等,如“過早的愛情”“兄弟姐妹好相處”“友誼最珍貴”等;學習方面的主題占20%,如“作業熊貓眼的誕生”“誠信?分數?”等;還有20%是關于情緒調整、挫折應對、認識自我等主題,如“我要我的快樂”“在挫折和磨難中成長”“觸摸你的內心世界”“叛逆如我”等,另外10%是社會熱點問題,如環境問題等。
從學生的主題選擇來看,八年級學生對人際交往的關注度很高,人際交往可以帶給學生很多的快樂,也會帶來很多的困擾,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問題對學生順利而快樂地度過青春期大有益處,因此需要教師和家長的關注。學習壓力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如何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壓力和應對挑戰對學生而言意義重大。
(3)抽簽決定上課順序
教師提前準備好簽條,每組組長到教師處抽簽,并將抽簽號填在分組討論表中。
4.課前準備
分組討論表填寫完畢后統一交至教師處,教師將分組研究性學習信息統計后制成班級心理活動課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安排表,并迅速發至各班教室,以備學生查看和提前準備之用。(見表2)
表2 八()班心理活動課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安排表
序號 組名 人數 組 員 口號 課題
1
2
…
從學生的研究開展情況看,小組合作過程中既要防止一人獨攬大權,又要防止組員偷懶怠工,因此任務分配做到具體細致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需要指導小組成員先通過討論確定研究的方向和具體內容,確定心理活動課的課程設計思路和教學過程,然后分工搜集資料,制作幻燈片,合作整理,確定心理活動課的人員分工。
學生的備課內容必須提前三天與教師進行溝通,教師對學生的備課內容進行審查,防止學生出現原則性或者科學性錯誤,同時對學生課程設計的環節和材料的選擇等進行整體的分析并提出建議,對學生的課件進行審核修改,為學生成功完成心理活動課助力。
5.課程實施,撰寫課程活動報告
將課堂交給學生,學生帶給自己、同學和老師的是大大的驚喜。本來以為學生只是通過朗讀的方式將主題相關的內容展示給班級其他同學,沒有想到學生上課的方式多種多樣,編排話劇、拍攝心理短劇、視頻欣賞、互動游戲、心理測驗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方式)被學生生動形象地運用到了教學中。當然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但學生在生澀的嘗試中感受著課堂上的快樂。
小組完成課程內容后需要提交課程活動報告。課程活動報告包括八個項目:①組名;②口號;③組長;④組員;⑤課題;⑥分工;⑦課程設計;⑧每個人的活動感想或總結(組內每個成員都要署名寫一段話)。課程活動報告要求在課程開始前兩周發放給組長,課程結束后由學生完成報告并及時提交。
二、學生的收獲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筆者發現,學生對于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興趣非常濃厚,很愿意參與到活動中來,愿意與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且品嘗到新的學習方式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快樂。心理活動課堂成為一個大舞臺,一個學生施展才華、分享快樂的舞臺,一個學生獲得知識、收獲友誼的舞臺,一個學生體味辛苦、獲得成長的舞臺。課后學生所提交的課程活動報告非常集中地反映了他們的感受,現采擷一二為例。
1.體會到團結的重要性
李諾在課程活動報告中寫到:“我認為此次活動我們團隊的長處和短處顯而易見。我們此次的課上得比較有創意,不足的是我們的團隊榮譽感稍微欠缺,沒有很好地團結協作,這一點對于我們以后的活動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李巧妍認為:“這次心理活動課的課前準備可以說是一波多折,幻燈片制作還算順利,但排話劇時大家有許多分歧,好在最后圓滿解決。這次我最大的收獲是——團結與責任!”
楊冬冬說:“在準備的過程中,我明白了團結的力量和不懈的堅持的重要性,也收獲了很多友情?!?/p>
2.真切地感受到個人的成長
“這次經驗讓我懂得了很多,膽量也變大了一點,不再那么內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體味到了有朋友支持和幫助的美妙滋味,真是太棒了!讓我們一起加油吧!”隗莉如是說。
范毅對自己的行為有一些反思:“這次活動中我缺乏集體精神,讓組員有些‘分裂’,我有責任,如果下次有機會,我一定與大家多商量,不私自做主?!?/p>
另外,筆者通過連續的課堂觀察,發現學生的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悄悄發生著改變。
三、教師的總結與反思
此次教學變革,不僅學生感觸頗多、收獲甚豐,作為教師的筆者,也在肯定此種嘗試的基礎上,努力在細節上尋求更加令人滿意的突破。
1.對學生的各項要求務必具體到位
因為是自由分組,所以不同組的學生構成情況肯定存在著不同的層次,為了保證研究性學習的效果落到實處,每組成員能夠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每一組學生在活動中都有所收獲,具體細致的要求非常重要。比如組長的任務,組員的任務,時間的安排,課程設計中可能涉及的問題,課堂上人員的分配,課后如何完成課程報告等,教師應注意提出全面具體的要求,否則完全指望初中學生的自覺性及細致的協調分工是非常冒險的行為。
2.第一小組的示范引領特別重要
由于此次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是抽簽決定匯報課的順序,上課順序完全隨機。從課程的實施情況來看,第一組上課思路清晰、內容豐富的班級,后面每一組都能很好地進行;而第一組沒開好頭的班級,后面則可能需要好幾組的摸索實施才能出現一個表現精彩的小組。第一組不僅是“第一個上課的組”那么簡單,實際上,他們表現出色,對后面的小組能夠起到很好的引領和激勵作用。因此,在對第一組進行指導時,教師一定要格外細致。教師在點評時也要明確指出第一組整個準備過程及上課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這對后面的小組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3.細致的評價評比制度必不可少
筆者此次嘗試開展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開始時只在口頭上提醒各組之間要競爭,組內成員之間要注意合作,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并沒有把競爭機制建立起來,導致實施過程中出現個別組不當回事、松懈大意、敷衍了事的情況。事后,筆者猛然醒悟:完全依靠學生的興趣、自覺性和責任心很難保證課程實施的效果,如果一開始建立細致的評價評比制度,即每節小組學習成果匯報課教師都能夠認真地把上課過程做一個完整的聽課筆記,通過筆記分析學生的整體表現,再進行學生自評和互評,那么課堂效果可能會好很多。因此評比環節必不可少,不僅對匯報組進行考評,也應對聽課的學生進行考評。評比能夠發揮小組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規范聽課學生的言行,讓匯報的學生能夠有更加精彩的表現,聽課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并有盡可能多的收獲,一舉多得。
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編制活動評價手冊,將每個研究性學習小組的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總結及平時表現作為評價大項,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評價手冊。另外,在設立等級評價的同時,還可以設置一些特別獎項,如最佳課堂表現獎、最具創意獎、最有默契獎等。
4.對教師的要求更具挑戰性
學生上課,教師應該輕松很多,其實不然。從課前的準備、課程的開展到課后的點評,每個環節都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不一定要事無巨細,但一定要全盤掌控大局。
課前對每組學生的上課內容進行悉心指導,從課程內容的選擇,各個環節設計到幻燈片制作,視頻短片的選擇,都要一一過目,當學生在準備中遇到困難時,要及時給予點撥。課堂上突發狀況的處理,如學生幻燈片突然無法播放,教師對這樣的問題都要提前考慮到。課程結束時的鼓勵點評,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們渴望老師和同學的認同,所以課程結束時教師的點評一定要以鼓勵為主,發現學生課上的閃光點。教師還應預計到學生會因為緊張、準備不足等情況出現課堂留白,這時教師要及時補充。因此,教師在課前也要注意收集與學生上課主題相關的資料,以便及時有效地處理可能突發的各種問題。
四、總結
中學語文對話教學中學習方式的優化實施不是機械地照搬某種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而是針對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需求和現實可能性設計個性化的教學和學習方案。它著眼于不同的的課型和特定的教學問題的解決,立足于現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其實施策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現實性和創造性,在語文教學的諸多課型中,優化實施最典型的就是閱讀課,其思考拓展的空間與形式寬廣而豐富。
閱讀,是閱讀主體通過與閱讀對象(文本)的對話和交流,尋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達到構建“新我”的創造過程。閱讀的實質和對話教學以及學習方式的優化理解,為我們的閱讀課的學習方式優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行為準則。目前有的學者根據學生的發展和中學閱讀教學兩方面需要,把閱讀教學活動分為五種類型:即瀏覽性閱讀、理解型閱讀、鑒賞性閱讀、借鑒性閱讀、探究性閱讀。根據這五種類型,可以設計出五種對應的閱讀課,并且將其與一定的學習方式相結合,使學習方式的優化落實到具體的不同類型的閱讀教學活動中。
(1)流覽性閱讀——泛讀課
針對這種閱讀類型,我們重點是設計出泛讀課,進行瀏覽性閱讀能力訓練??刹扇∽灾骱献魈骄康膶W習方式,具體實施策略可以這樣優化設計:自主查找資料——感知理解——觀點交流匯報——價值評判等環節。
(2)理解性閱讀——精讀課
針對理解性閱讀,我們設計出精讀課,可以組織學生就文本的重點、難點、特點質疑問難,達到深入把握文章內容和形式的目的;與這種教學相適應的學習方式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或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來組織學習,具體的實施策略可以這樣優化設計:自讀感知——多重對話——質疑問難——自我總結。
(3)鑒賞性閱讀——欣賞課
鑒賞性閱讀,指為獲得審美愉悅而進行的閱讀。針對理解性閱讀,我們設計了欣賞課,對學生進行鑒賞性閱讀能力的訓練??山M織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典型作品和課外的經典名著、精美時文。教師應當加強鑒賞的方法指導,并讓學生深入體驗,可采用體驗式學習方式,具體的實施策略可以這樣優化設計:自主預習——誦讀涵詠——情境體驗——感悟交流——拓展延伸。
(4)借鑒性閱讀——讀寫課
借鑒性閱讀,指的是為提高寫作能力而進行的閱讀。針對借鑒性閱讀,我們設計出讀寫課,以讀促寫,讀寫結合。進行借鑒性閱讀訓練,可以組織學生揣摩分析范文,選定一個角度進行模仿。與這種閱讀教學相適應的學習活動可以這樣優化設計:自讀指導——集體討論——作品分析——品讀促寫。
(5)探究性閱讀——研究課
探究性閱讀,指為研究特定的問題而進行的閱讀。這是一種極有發展價值的閱讀。通過精思細審,參照比較,使認識更全面,更深入,以至于產生創造性的見解。它可以鍛煉閱讀主體的才干。針對探究性閱讀,我們設置研究課,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生圍繞一個或多個問題展開探究。與這種閱讀教學相適應的學習活動實施可以這樣優化設計:問題的提出(發現)——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討論心得——問題解決——書面報告。在此提供筆者的一個研究性學習的案例來說明:
研究性閱讀設計
研究內容:大秦興亡之啟示
取材范圍:(1)文本材料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蘇洵《六國論》,杜牧《阿房宮賦》
蘇教版語文讀本二:賈誼《過秦論》,蘇軾《六國論》,蘇轍《過秦論》
(2)音像材料《復活的軍團》
研究步驟:
一、材料解讀(1周)
1.學生結合工具書自主解讀教材中的有關文章,疏通文意,理解主旨。(對于文言解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在閱讀中標劃并提出,由教師協助解決。)
2.提出自己的認識與感想,與小組同學一起交流解讀心得,通過討論加深認識。
3.觀看音像材料,拓展閱讀視野,豐富知識積累。
二、論文選題(2課時)
1.閱讀往屆學生研究性論文佳作,了解研究性論文的寫作方式。教師點撥要點,作出本專題的論文選題及寫作指導。
2.分析總結自己的閱讀心得,確定研究的方向,報出論文題目。
3.論文選題交流。學生展示自己選定的題目,并簡單介紹寫作思路(或提綱)。同學共同評議,明確寫作方向。
三、材料整理與搜集(1周)
1.根據選題重新閱讀指定篇目,搜集整理相關的素材。
2.圍繞選題拓展閱讀空間,或上網搜索,或閱讀相關書籍,摘錄素材。
四、論文寫作(1周)
整理素材,梳理成文。
五、論文交流(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