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校應急管理體系范文

    學校應急管理體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校應急管理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校應急管理體系

    第1篇:學校應急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課堂管理技能 高中英語 教學效率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教師的角色和地位悄然發生了改變,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道授業者,還具有了引導者和組織管理者的身份,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還要注重自身的課堂管理技能,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影響作用。在高中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能就是尤為關鍵的因素,它對于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效能,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有直接的作用。

    一、教師課堂管理技能的涵義

    教師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具有一定的組織和管理技能,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能應當包括以下幾種:

    1.預見與干涉技能。在高中英語課堂上,教師應當具有盡早發現課堂問題征兆的預習技能,可以采用一般性預防和重點預防兩種方式,為了預防課堂問題的激化,教師要事先交代清楚,便于學生遵循和操作。其次,還要注重對班風、特殊情境和重點人物加以預防,免得出現措手不及的現象發生。為了更好地管理課堂突發問題,教師還需要干涉性技能,要能夠采用正確的方法和手段,使課堂問題迅速化解于無形。

    2.正向激勵和負面激勵技能。在高中英語課堂上,教師要把握好正向激勵和負面激勵的運用時機和技巧,要選取適宜的激勵方式,以達到對課堂秩序的維護。在運用這項技能的過程中,教師的經驗非常重要,也是檢驗教師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3.語言技能和非語言技能。在高中英語課堂上,教師對課堂上的紀律問題,可以采用口頭語言干預的方式,并且要注重口頭語言干預的技巧,不可簡單粗暴,而要用開放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同時,在適當的時候,教師還要運用非語言技能,如:沉默、注視、手勢、面部表情變化等,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非語言技巧,良好地管理課堂。

    二、高中英語課堂管理技能提升的對策

    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能對于英語教學效率的提升,有直接的作用,并具體體現為:建立課堂秩序;維持課堂秩序;恢復課堂秩序。還可以間接性地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創設出良好的課堂氣氛,全面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1.以現代課堂教學管理目標和理念為引領。高中英語教師要樹立現代教學管理目標和理念,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尊重學生的獨立自主人格,并注意在教學中采用師生互動、對話、交流、探討等不同的方式,創設出多維的、互動的高中英語教學情境,使學生自然地沉浸在英語教學情境之中,深入地理解英語語言的應用方法,從而有效地提升高中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

    2.健全教師保障措施。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能的提升,與健全、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密切相聯,國家要細化相關政策法規,完善《教師資格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教師準入政策,將教師課堂管理技能納入到職業準入關卡之中,使其成為教師職業資格必備的課堂管理技能,從而更好地提升教師的課堂實踐管理能力。

    3.加大對教師的管理技能培訓。為了拓寬教師課堂管理技能的提升渠道,可以采用強化職前教師課堂管理技能的培訓方式,將課堂管理技能內容納入到職前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使教師在就業之前,就可以形成對課堂管理技能的系統性認知,并能夠在日后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同時,還要加大對職后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能培訓,使教師不斷探索適合于自己教學特點的課堂管理模式,在實踐中歸納和總結,進行認真的反思,從而建立適宜于自己教學風格和特點的課堂教學管理技能。還要通過校本培訓的方式,擴大教師之間交流的范圍,采用師徒結對法、理論學習法、實地觀摩法等方式,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管理技能,并可以開展技能競賽,評價和選拔課堂教學管理技能優秀的教師。

    4.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高中英語教師課堂管理的技能提升過程中,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可以將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能實踐納入到管理文庫之中,生成優秀英語課堂教學的影像資料,櫧淥地域的教師提供觀看學習他人經驗的機會,用網絡資源的開放性特征,實現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管理技能的共享。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能對于提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有極大的影響,通過教師良好的、適當的課堂管理技能和手段,可以建立秩序化的課堂,使學生專心地進入到英語教學情境之中,并在教師的組織和管理之下,深入到英語知識的探究之中。因而,教師在高中英語教學課堂上的管理技能可以較好地活躍課堂氣氛,維持正常的秩序,確保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第2篇:學校應急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 營養狀況;運動活動;肥胖癥;知識;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53.2 R 179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2-0103-04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Knowledge Abou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Among Pupils/ WANG Dong, CUI Zhao-hui, PAN Hui, et al.Institute for Nutrition and Food Safety,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1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hildhood obesity and knowledge abou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chil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policies. MethodsA total of 4 517 children aged 8-12 years old were recruited from urban Beijing. Their knowledge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s, and their weight, height and circumference were measured, then BMI was calculated. Correlations were analyzed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ResultsThe variable which had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physical activity knowledge was that "physical activity can make bone and muscle robust"(0.82). The variable which had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nutrition knowledge was that "more expensive does not mean the more nutritional"(0.64). The variable which had the strongest effect to obesity knowledge was that "obesity is not healthy"(0.62). Effects of knowledge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on body feature were 0.07,0.02 and -0.0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Among the knowledge of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the knowledge of obesity preven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control childhood obesity, that deserves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s on.

    【Key words】 Nutritional status;Motor activity;Obesity;Knowledge;Students

    【基金項目】 荷蘭NUTRICIA基金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 王冬(1980- ),男,河北定興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兒童肥胖。

    【作者單位】 1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北京 100050;

    2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3 北京市崇文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4 北京市東城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

    【通訊作者】 胡小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北京 100050。

    小學生對營養、體力活動、肥胖等的相關認知水平,是制定合理的兒童肥胖干預措施的重要依據。為了對兒童肥胖相關認知因素的合理解釋做進一步探索,筆者使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研究營養認知、體力活動認知、肥胖相關認知和體型這4個不能被直接觀察的潛變量(Latent Variable)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外顯指標(Observable Indicator)對潛變量的直接效應[1-2]。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2階段隨機整群抽樣方法,先從北京市8個城區中隨機抽取東城、崇文2個區,再在從2個區中各抽取10所小學的三、四年級所有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調查4 517人,其中男生2 342名,女生2 175名,年齡8~12歲。

    1.2 營養、體力活動以及肥胖預防相關認知的測量 自行設計問卷,包含三大部分:營養相關認知、體力活動相關認知以及肥胖相關認知。每個問題均為多項選擇題,體力活動(PA)部分的選項為:沒有影響、影響不大、不確定、有點影響和有影響;分別賦值為0,1,2,3和4。營養相關認知(NU)和肥胖相關認知(OB)的選項為:不同意、不完全同意、不確定、有點同意和同意;除了NU1,NU2,NU4,NU5,OB1,OB2,OB4和OB8為反向編碼外,其余各問題的選項均賦值為0,1,2,3和4。

    1.3 身高、體重和腰圍測量以及體質量指數的計算 測量時,所有調查對象脫去外衣和鞋襪,男孩身穿內褲,女孩身穿內褲和內衣。空腹體重的測量采用數字電子體重計(Seca, model 890, Hamburg),精確到0.01 kg;身高的測量使用金屬身高坐高計,精確到0.01 cm;腰圍的測量以厘米為單位,精確到0.1 cm,要求調查對象身體直立,腹部放松,兩臂自然下垂,雙足并攏(兩腿均勻負重),測量者立于被測者正前方,以腋中線肋弓下緣和髂嵴連線中點的水平位置為測量點,在雙側測量點做標記,重復測2遍,記錄平均值。體質量指數(BMI,kg/m2)根據體重(kg)/身高(m)2計算,依據中國肥胖工作組2004年制定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3]將所有調查對象分為非超重、超重和肥胖3組。

    1.4 數據分析 結構方程模型可以分成測量模型(measurement equation)和結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2部分。測量方程描述潛變量與指標之間的關系,該組指標是調查對象對問卷中各問題的評分,以及調查對象的BMI和腰圍。潛變量為體力活動相關認知、營養相關認知、肥胖相關認知和體型。結構模型則描述潛變量之間的關系,該文描述體力活動相關認知(ETA1)、營養相關認知(ETA2)、肥胖相關認知(ETA3)以及體型(KSI1)之間的交互關系。使用SAS 8.2軟件包清理和分析調查對象基本人體測量學指標。使用LISREL8.51(Jreskog & Srbom)來估計測量模型和結構模型。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的人體測量學指標 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15.99%和19.52%,女生分別為10.67%和10.80%,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檢驗,P<0.000 1)。見表1。

    2.2 測量模型中各指標對潛變量的直接效應 模型修正過程中,由于指標OB5(運動少的學生容易發生肥胖)和OB9(經常長時間看電視的學生容易發生肥胖)在潛變量ETA1(體力活動相關認知)和ETA3(肥胖相關認知)的修正指數(modification index, MI)均較高,因此,OB5和OB9指標不僅對肥胖相關認知有直接的影響,而且對體力活動相關認知有影響(P<0.05)。指標OB6(吃油多的學生容易發生肥胖)和OB8(只要營養好即使不運動身體也會很棒)在ETA2(營養相關認知)和ETA3中的MI均較高。因此,OB6和OB8不僅對肥胖相關認知有直接影響,而且對營養相關認知的效應也是有統計學意義的(P<0.05),見表2,圖1。

    2.2.1 體型 BMI和腰圍對于體型的直接效應分別為0.85和1.10,相關有統計學意義。相對于BMI,腰圍對于潛變量體型的直接效應更大一些。

    2.2.2 體力活動相關認知 各項指標中,對體力活動相關認知潛變量ETA1直接效應最大的為PA6,直接效應為0.82。即運動能強壯骨骼,肌肉的關系最能改變調查對象參加體力活動的意愿,其余依次為運動與肺活量(0.81)、抗病能力(0.80)、身體素質(0.76)、身高體重(0.75)、預防肥胖(0.74)、提高學習效率(0.32)、提高學習成績(0.28)、看電視容易發胖(0.14)、運動少容易發胖(0.12)。

    2.2.3 營養相關認知 對于營養相關認知直接效應最大的指標是NU2,直接效應為0.64,即能夠認識到貴的食物不一定是有營養的食物的調查對象有較為正確的營養知識。其余依次為:包裝鮮艷的食物不一定有營養(0.62);好吃的食物不一定有營養(0.57);少見的食物不一定有營養(0.46);只是營養好,但是不運動,身體不會很棒(0.21)。在模型中發現NU3,NU6,NU7和OB6指標對ETA2變量的直接效應為負效應,其中NU3和OB6的直接效應絕對值最大,皆為-0.18,即大多數認為白開水是學生最佳飲料以及吃油過多的學生容易發胖的調查對象,營養相關知識不是很正確。其他依次為營養來自于各種食物(-0.14),水果不能代替蔬菜(-0.09)。

    2.2.4 肥胖相關知識 對于肥胖相關認知直接效應最大的是OB2,直接效應為0.62,即能夠認識到正常體重學生比肥胖超重學生更健康的調查對象,具有較好的肥胖預防方面的相關知識。其余依次為:肥胖對健康有害處(0.58);我現在不胖,但我將來可能變胖(0.41);只是營養好,但是不運動,身體不會很棒(0.30);父母都胖的學生容易發生肥胖(0.17);長時間看電視容易導致肥胖(0.08);吃油多的學生容易肥胖(0.08)。在模型中也發現了OB3和OB5指標對肥胖相關認知的直接效應是負效應,即肥胖是一種疾病(-0.16)、運動少的學生容易發生肥胖(-0.10)。

    2.3 結構模型中各潛變量之間的交互關系

    2.3.1 體力活動、營養和肥胖相關認知與體型之間的交互關系 體力活動、營養和肥胖相關認知對于體型的直接效應分別為0.07,0.02和-0.03;但營養相關知識對于體型的直接效應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2 體力活動、營養和肥胖相關知識之間的相關關系 營養知識和肥胖相關知識之間為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66(P<0.05)。體力活動認知和營養認知之間為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12(P<0.05)。體力活動認知和肥胖相關認知之間為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07(P<0.05)。

    3 討論

    相對于傳統的統計方法,結構方程模型有以下優點:(1)容許自變量和因變量含有測量誤差;(2)SEM容許潛變量由多個外顯變量構成,并可同時估計各個指標的信度和效度;(3)SEM可采用比傳統方法更有彈性的測量模型,即在SEM的模型中,某個外顯變量可以從屬于多個潛在變量;(4)可以研究潛變量之間的關系[4-6]。國內最早在心理學領域引入這一研究方法[7-9]。在營養學領域,SEM為飲食行為失調(eating disorder)[10-11]、牛奶和軟飲料消費[12]、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危險因素[13]、代謝綜合征相關危險因素[14]、遺傳因素對兒童體脂及BMI的影響[15]、肥胖與抑郁癥、炎癥因子的交互關系[16]等各個方向提供了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對體力活動潛變量有直接作用的各個影響因素里,人們慣常思維中體力活動的有益作用,如強壯骨骼肌肉、增強肺活量、增強抗病力和增強身體素質等的直接效應都較高,負擔系數均在0.80左右,說明通過長久以來的健康教育、大眾媒體的宣傳,兒童對這些觀念都知曉并已接受。但是,對長期看電視可能導致發胖、體力活動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以及少運動容易發胖等問題方面,小學生們的認知還是較低的。Gortmaker等[17]發現,看電視時間與肥胖的發病率之間存在著劑量-反應關系。因此,兒童對看電視與肥胖關系的忽視應引起高度關注。

    對營養知識潛變量有直接作用的各個影響因素中,兒童對食物的包裝、口味以及食物的價值與食物營養的認知還是較高的。研究發現,食物營養對小學生選擇食物的偏好方面的作用高于學齡前兒童[18]。值得警惕的是,他們在白開水是學生的最佳飲料、吃油過多容易發胖、營養來自于各種食物以及水果不能代替蔬菜這些問題方面往往會有著錯誤的認知。此前的研究也發現,各種飲料取代白開水成為我國兒童飲料消費的主流等諸多問題[19]。因此,今后有關飲料的營養需重點加以宣傳。

    對肥胖相關認識潛變量有直接效應的各個影響因素中,肥胖有害健康、現在不胖將來可能發胖等認知,對于正確預防知識的形成有著較高的直接效應。電視導致發胖、吃油多導致發胖、父母都胖小學生容易發胖等觀點在孩子中認知率卻不高。甚至在肥胖是一種疾病、運動少的學生容易發胖等方面,小學生們往往存在一些錯誤的認知。

    在結構方程的各個潛變量之間的關系中,營養相關認知對體型的直接影響不顯著,即擁有較高營養認知的小學生的體型不一定健康,在營養知識方面采取干預措施可能對小學生的體型影響較為微弱。這與目前的社會輿論中對于減肥的飲食調整方面一味強調節食或者使用一些保健食品,使得他們忽略了食物多樣化、合理飲食對于保持正常體型的重要性。體力活動對體型的影響為正效應,且效應顯著,說明肥胖的小學生往往對體力活動認知較高,這可能與目前媒體關于采取運動減肥的宣傳較為廣泛有關。肥胖相關認識對體型為負效應,且效應具有顯著性意義。說明有著較好肥胖相關認識的兒童,比較容易保持較好的體型,這與肥胖預防相關認識較之體力活動和營養知識更為直接、側重點更突出有關。

    在3項認知潛變量的交互關系方面,營養與肥胖相關認知之間的相關系數最大,且為正相關,說明具有較好的營養相關認識對于正確肥胖預防知識的形成來說是比較重要的。體力活動認知和營養認知以及肥胖相關認知都呈負相關,進一步說明了肥胖兒童對自己體型往往較為關注,進而去關注輿論中關于運動瘦身的宣傳,而往往忽視了正確的營養知識和肥胖預防相關知識。

    北京市兒童超重肥胖的發病情況極為嚴重。此次調查中,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15.99%和19.52%,女生分別為10.67%和10.80%,已遠遠高于全國城市的平均水平。兒童時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對他們在營養、體力活動和肥胖預防知識方面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能夠長期有效地遏制兒童超重肥胖的發展趨勢,并且防止成年以后的不良健康后果。采用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能在最大的程度上考慮到兒童體型認知方面的各個影響因素,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便于肥胖干預工作者有針對性的采取健康教育、膳食和體力活動干預等有效的干預措施。

    (致謝:感謝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市東城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北京市崇文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感謝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市東城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北京市崇文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所有調查員以及北京市東城區、崇文區相關小學領導、教師和同學的大力支持與配合;感謝荷蘭NUTRICIA基金的大力支持!)

    4 參考文獻

    [1] 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從書: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2-21.

    [2] 黃芳銘. 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 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5:2-29.

    [3]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97-102.

    [4] 方平,熊端琴,蔡紅. 結構方程模型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心理科學,2001,24(4):406-408.

    [5] 劉大維. 結構方程模型在跨文化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心理學動態,1999,7(2):48-51.

    [6] 龍立榮. 結構方程模型:心理學方法變革的邏輯.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23(5):26-30.

    [7] 李旭,GAIL H, 錢銘怡. 在臨床心理學領域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的思路與步驟.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1,9(2):149-152.

    [8] 杜紅,王重鳴. 外資企業跨文化適應模式分析:結構方程建模. 心理科學,2001,24(4):415-417.

    [9] 凌文輇,張治燦,方俐洛.影響組織承諾的因素探討.心理學報,2001,33(3):259-263.

    [10]ATA G. Structural modeling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risk factors for eating disorder. Eating Behaviors,2003,3:387-396.

    [11]VEERLE D, CAROLINE B.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for eating disorder: A direct evalu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obesity. Eating Behaviors,2005,6:211-220.

    [12]JENNIFER OF, DIANE CM, HELEN SW, et al. Maternal milk consumption predicts the tradeoff between milk and soft drinks in young girls' diets. J Nutrition,2000,131:246-250.

    [13]HYUNSOO O, WHASOOK S.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causal relationships among arteriosclerosis risk factors. Pub Health Nurs,2001,18(6):409-417.

    [14]JCN C, JCK C, CDA S, et al. The central roles of obesity-associated dyslipidaemia, endothelial activation and cytokines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an analysi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t J Obesity,2002,26:994-1 008.

    [15]MYLES SF, ANGELO P, CHRISTOPHER N, et al. Evidence for independence genetic influence on fat mass and body mass index in a pediatric twin sample. Pediatrics,1999,104:61-67.

    [16]GREGORY EM, KENNETH EF, ROBERT MC, et al. Pathways linking depression, adiposity,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Brain, Behav & Immun,2003,17:276-285.

    [17]GORTMAKER SL, MUST A, SOBOL AM, et al. Television watching, energy intake, and obesity amo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6-1994.Arch Pediatric Adoles Medic,2001,155(3):360-365.

    [18]胡小琪,馬冠生,馬文軍,等.我國4城市兒童少年食物好惡及其影響因素調查.中國校醫,2002,16(2):107-109.

    第3篇:學校應急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字:高校 檔案管理 問題 對策

    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檔案管理是重要構成部分,從實際工作來看,它具有嚴肅性、真實性、唯一性的特征,是對學生在校學習和成長的一種全過程記錄,同時也是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重要依據。做好檔案管理工作,是現階段高校學生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但是,結合實際工作來看,大多數高校在這一工作的落實上并不是很到位,檔案管理水平較低,不利于學生的健全發展,本文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1.高校學生檔案管理的現狀分析

    1.1認知上的不到位,忽視了重要性

    富裕高校學生的管理是一項復雜且繁瑣的工作,涉及到W生在校學習的方方面面,包括心理教育方面、生活教育、思想素質教育方面等等,管理內容較為冗雜,而這些又是構成學生檔案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旦在管理中出現失誤或遺漏,就會給學生的未來就業造成不利影響。但是,就目前我國現狀來看,大多數高校在制定管理計劃時,并沒有將檔案管理作為重點來抓,沒有清晰看到學生檔案管理的重要性,認為檔案管理只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不必要花費過多精力和時間,久而久之就導致了檔案管理在實際落實過程中所沉積的失誤越來越多,嚴重制約了檔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也間接影響到對學生的高校管理,例如經常出現學生檔案的丟失和損壞等現象。同時作為檔案管理工作主體的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也亟待提升,在意識上缺少深層次認知,工作責任心較差。

    1.2管理上的投入不夠,管理手段過于落后

    高校對學生檔案管理重視度的不夠,很大一方面原因是由于管理上的投入不夠造成的,尤其是資金方面的投入,沒有了資金做基礎,相應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就難以有效落實。很多高校由于資金不足,對學生的檔案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不僅缺少系統性和協調性,而且科學性也難以保障,這樣只會導致檔案管理效率愈加低下,學生的檔案沒有一個獨立的存放場所,保管條件也很差,即使再有效的管理手段也很難發揮作用。除此之外,高校生源的急劇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檔案管理難度,檔案管理所需的成本更高,高校在管理人員任職上也無暇考慮專業素質,這樣管理手段選擇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更為突出,自然也就難以確保管理水平的提升。

    1.3檔案內容單一化,管理思維過于局限

    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普及,高校學生教育工作也得到了整體上的改善,對于學生的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評和了解最主要的還是以檔案為主,這在側面就需要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和考核時,務必要做到全面性和科學性,將學生的各方面素質都真實記錄在檔案中。而當前大多高校的學生檔案內容過于單一,模式化現象較為嚴重,很多內容都與社會用人需求不相一致,形成一種脫節現象,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考核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方面,更多關注的是人才的敬業精神、團隊協作意識、誠信度以及健全的人格等方面,但是,在檔案內容記錄中并不包含這些方面,這會給人才考核造成一定難度,很難全面得到學生各方面的真實信息。此外,管理人員的思維局限性也會直接影響到管理水平的提升,沒有從長遠考慮學生檔案管理的現實意義,工作的中心只放在了檔案的記錄和保管上,忽視了學生的未來就業需要。

    2.加強學生檔案管理的措施

    2.1提高重視度,強化檔案管理職能

    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檔案管理是重要構成部分,對學生的未來就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這一點來說,就需要高校切實負起責任,對學生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個明確認知,并將其作為工作重點來抓。一方面需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培訓,從意識上形成重視,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另一方面還要健全完善檔案管理相關法律法規,以制度來帶動管理規范性的提高,將學生檔案管理的各項要點實施到位,不斷提高檔案管理職能,從檔案的收集整理到檢查核對、鑒別歸檔以及保管等整個過程都要認真負責,不能粗心大意,應付了事,這樣就可以將管理意識和管理措施有機融合,從而促進檔案管理水平的提升,為學生的未來就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2.2創新管理技術和手段,增大投入力度

    在信息技術帶動下,高校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不斷創新和完善檔案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合理運用計算機技術、檔案管理軟件、掃描儀等現代化設備和技術,減少檔案整理和核對中的誤差,而且這樣也可以為檔案收集所涉及到的各部門提供及時有效的交流平臺,在此基礎上,高校也可以構建學生檔案信息數據庫,通過電子檔案來避免傳統管理模式的弊端,方便學生檔案的查找和鑒別,與此同時,高校還要增加資金、人力方面的投入,安排專業的管理人員擔任管理崗位,為設備和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上的支持。

    2.3檔案內容的多樣化,堅持市場導向原則

    現階段,社會用人單位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就需要高校在制定學生檔案時堅持全面性原則,把握市場動向,將學生的道德素質、技能素質、理論水平等都納入檔案體系,使用人單位可以從檔案直接了解到學生在校期間的各方面素質,同時這對學生的就業也可以提供有力支持,可以準確定位自身,不斷完善自身綜合素質,管理了人員也要以學生的未來發展作為出發點,切實為學生提供服務。

    總結:

    高校學生檔案管理工作關系著學生未來發展,針對于當前檔案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高校立足于市場,創新管理思維和管理手段,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對策來提高檔案管理效率和水平,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楊麗娜.高校學生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辦公室業務,2016,(3):77-77.

    [2]王豫飛.高校學生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之我見[J].時代教育,2015,(19):121 -121.

    [3]仝夏蕾.高校學生檔案管理的問題反思及對策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5):42 -44.

    第4篇:學校應急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 內隱學習 外顯學習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學生在中學學習英語時,由于詞匯量不大,通常會感到英語學習很輕松;然而一旦進入大學,就會感到對詞匯量的要求提高,很多學生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背單詞,效果仍然不好,導致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英語學習。英語詞匯學習的關鍵是對詞匯的記憶。詞匯的記憶首先涉及形音關系、音義關系和形義關系的建立。其次,英語詞匯記憶涉及記憶的長久性和牢固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可避免地會遺忘。如何能使學生高效準確地識記單詞是廣大英語教師面臨的嚴峻問題。

    1相關理論和研究

    1.1詞匯記憶策略的研究現狀

    以往英文詞匯記憶策略的研究,不外乎兩個出發點:一是以英文單詞的結構為出發點;二是以英文單詞的語境為出發點。以英文單詞的結構為出發點,英文詞匯的記憶策略大致包括:機械復述策略,漢字擬音策略,構詞解析策略和意義加工策略。以英文單詞的語境為出發點,英文詞匯的記憶策略主要包括語境法。

    雖然漢字擬音策略、構詞解析策略、意義加工策略較機械記憶法在記憶效率上有很大提高,但歸根結底仍是一種外顯學習,需要學生付出較多的注意力。在繁復的記憶任務面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保持多久呢?形成的表象或語句聯想雖然能啟動音義關系或形義關系,但這種關系能否保持得牢固和長久呢?

    1.2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相結合的研究

    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區別在于:

    (1)內隱學習是自動的,外顯學習是需意志努力的;

    (2)內隱學習是穩定的,外顯學習是易變的;

    (3)內隱學習是深層的,外顯學習是表層的。

    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著聯系。雖然在內隱學習研究的早期,人們從實驗邏輯上習慣于將內隱學習看作和外顯學習完全獨立的全新系統,但實驗研究表明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混雜在―起的,有機結合的,某種學習任務可能都處在內隱和外顯學習連續體的某一點上,如圖1所示:

    雙錐體的圖形表示:大部分學習任務既包含了外顯學習,也包含了內隱學習。

    內隱一外顯連續體是從實際學習任務的角度考察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的相互關系。杜建政和楊治良通過加工分離研究發現:不管在內隱指導語下,還是在外顯指導語下,被試的學習都是意識和無意識的雙重貢獻。因此,所有學習任務都是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共同作用的結果。

    既然內隱和外顯系統有機結合在一起,那么內隱系統是否對外顯學習也有促進作用昵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之間是否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呢?

    郭秀艷等采用匹配法設定內隱學習,編輯法設定外顯學習的新方法對內隱和外顯學習相互作用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在許多情況下是積極的,起促進作用的。郭秀艷提出,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相互作用其實應表現為兩個方面四種情況――從作用上可分為協同或沖突:從貢獻大小上可分為誰大或誰小。

    總之,就內隱和外顯學習的關系而言,研究表明了兩者的相互作用。其產生的內在機制是內隱學習的抽象性,外在條件是外顯學習的適時配合。由此推論,學習復雜任務時應先具備一個內隱知識基礎,然后再試圖建立外顯的任務模型。

    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因此當內隱學習提出之后,早期研究者總希望通過純粹有效的分離手段論證內隱學習的絕對獨立性。就像Lewicki曾提出的,內隱獲得的知識完全獨立于外顯知識。然而隨著內隱學習概念本身的不斷成熟和發展,研究者勢必要考慮到內隱和外顯兩種學習同時處在學習過程的大范疇下,更重要的是它們畢竟同時整合在同一個有機體――人類的適應行為中。因此,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不應只有區別而沒有聯系,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可能絕對獨立,而應該是相對對立又有著相互作用的。

    理解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不僅有助于我們從理論上更好地貼近人類學習過程的復雜本質,也同時具有實踐的意義。

    2實驗研究

    由于本實驗的目的是總結出識記英語詞匯的高效率方法,因此實驗材料對于被試來說必須是生詞。鑒于此,實驗材料皆來自GRE詞匯表,從詞匯表中挑選出180個單詞,作為漢字擬音記憶材料、會意記憶材料和詞根詞綴記憶材料:每份記憶材料皆為60個生詞,又根據音節多少分成難度高和難度低的單詞。

    在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2011級10個班中隨機挑選3個班級,將六份詞匯表發給學生,讓其挑選出認識的單詞,保證最終確定的詞匯表的識別率小于l%。最終每份記憶材料保留50個生詞。將材料分發給隨機選擇的3個班級,測試記憶效果。

    3結論

    通過研究和實驗證明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是一種高效的單詞學習方式。目前,應用諧音、會意和詞根詞綴策略來提高英語生詞記憶效率的書很多,如能夠在此基礎上,加入內隱學習機制,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嘗試,值得廣大英語教師實踐于教學活動并作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杜秀芳.內隱記憶和內隱學習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00(Z2).

    第5篇:學校應急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0

    一、引言

    開展綠色教育是綠色大學的特點之一,綠色大學的教育體現在學校的管理、學校的校風、師生言行、教學和學習氛圍等等各個方面,其中,學校的管理及其運行是相當重要的方面,學校整個運行有著很強的教育性,它比單純的環保知識的課堂教學更有行為教育意義。所以,綠色大學應當將環境管理的思想納入日常全面管理工作中,制訂環境管理制度,開展有效的參與性環境育活動,創設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全面提高師生的環境素養[ ]。ISO14000的核心內容,如持續改進、污染預防等與我國現行環境管理制度所遵循的可持續發展等指導思想基本一致,而綠色大學的本質特征,就是在學校建設中體現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由此可見,將ISO14000標準的理念引入到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中,能夠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必然會為大學的環境建設和管理發展帶來全新的活力。

    結合ISO 14000環境管理體系實施學校環境管理,能夠產生使學校的環境教育由集中于課堂教育轉向面對全校和社區,由偏重顯性課程轉向發揮隱性課程等一系列的作用,既能夠全方位帶動環境教育的開展,又同時檢驗環境教育的效果,無疑能夠推動學校環境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

    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介紹

    ISO14000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第207技術委員會(TC207)組織制定的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其標準號從14001至14100,統稱為ISO14000系列標準[ ]。ISO14000系列標準融合了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在環境管理方面的經驗,是一種完整的、操作性很強的體系標準,包括為制定、實施、實現、評審和保持環境方針所需的組織結構、策劃活動、職責、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 ]。

    隨著人類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一直以來,管理專家和環境專家都在尋找一種系統地管理環境問題的方法。1992年,英國頒發了BS7750—1992《環境管理體系規定》標準;1993年7月10日歐共體正式公布了《環境管理審計規則》(EMAS);德國于1995年依據EMAS制定了《環境審計法》及三個條例;國際標準化組織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環境管理委員會(ISO/TC207),正式開展環境管理體系和工具方面的標準工作,其核心任務是研究制定ISO14000系列標準,規范環境管理的手段,以標準化工作支持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 ]。

    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是ISO14000系列標準中編號為14001—14009這一部分,它是整套標準的“龍頭標準”,是唯一的規范性標準[ ],它要求在其環境管理體系中,必須適當地控制各個基本要素,通過要素的有效實施,實現預防為主、不斷改進的過程。

    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分為五大部分:①環境方針;②規劃;③實施與運行;④檢查與糾正措施;⑤管理評審。這五個基本部分包含了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過程和建立后有計劃地評審及持續改進的循環,以保證組織內部環境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提高。ISO14000體系又可分成17個要素,這17個要素構成了環境管理體系的基本要求,而按照17個要素(標準)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執行程序就構成了運行體系[2]。

    三、基于ISO14000標準的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體系

    3.1 體系的構建目標

    在當前環境問題的危機中,學校教育在推波助瀾,扮演著物化人性再生產者的角色,真正的環境教育應該是對整體教育的重新思考,為現代學校教育重植人性根基[ ]。而綠色大學是在當今生態文明時代,用可持續發展觀念進行綠色教育和綠色管理的大學,未來建設和發展將會把環境管理概念融入日常環境教育之中,把學校的環境管理作為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來抓。

    學校環境管理是環境教育的一部分,學校環境管理的全過程包括方針、指標、管理方案、檢查整個過程及其生成的各種程序、規范和制度本身都可以成為學校的環境教育,或者是它的一個組成部分。對環境教育來說,環境管理的建立與運行過程也是實施環境教育的過程[ ]。而環境管理和環境教育最終目的是相同的,即是培養人們良好的環境行為來保護我們共同的生存環境,環境管理與環境教育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借鑒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就是試圖為環境管理融入環境教育尋找對策[ ]。

    3.2 體系的構建原則

    ①符合14000的普適性原則

    ISO14000體系適用于任何類型、規模、以及各種地理、文化和社會條件下的組織。基于ISO14000標準構建的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體系,同樣符合普適性原則。綠色大學在現有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學校在管理的各個領域納入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思想,與其他各個管理層面相結合,提高管理水平、加強環保意識,起到可持續發展功能區的社會示范作用。

    ②針對綠色大學特點

    綠色大學提供了全體師生參與的學校氛圍,表現出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學校管理方面的要求。而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體系的構建,正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本質觀,立足學校長遠發展來制定和規劃各項管理的方針和政策。環境管理體系的構建,切合綠色大學的特點,強調各項環境管理工作要令學生以及現實社會獲取最大的滿意,為學校進一步發展打下更扎實的基礎。

    ③強調全過程管理

    ISO14000要求組織從項目立項、設計、施工、驗收、運營等生命周期的各階段控制環境因素,減少有害的環境影響。綠色大學構建環境管理體系時,本著在實施管理時,做到事先控制準備過程,事中控制實施過程,事后控制整改過程的全過程管理原則,通過環境管理體系的例行監測、內部審核、外部審核、糾正和預防措施等手段的實施對環境教育以及相關活動進行全過程管理; #p#分頁標題#e#

    ④強調綠色大學整體功能的持續改進與提高

    構建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體系,通過改進與優化綠色教育的結構要素,采取必要的結構改革措施,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各類具備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相關知識的綠色人才,以實現環境教育與管理的最終目標;通過改進與優化綠色科技的結構要素,對社會綠色科技產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適時改進與優化綠色校園等相應的結構要素,始終保持模范綠色校區,更好地為全社會的綠色社區建設做出貢獻。

    3.3 體系構成

    基于ISO14000標準的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體系包括五個組成部分:一是理念系統,二是策劃系統,三是制度系統,四是監控系統,五是改進系統,并由此構建了科學的運行機制.

    (一)理念系統

    基于ISO14000標準的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體系的構建是基于以下基本觀點:

    ①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本質觀,環境管理服務于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的關心重點由最初的單純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逐漸地轉移到現代的對整個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模式的反思、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審視、對人類未來生存形態的思考,這正是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環境教育及管理中的集中反映[ ]。

    ②堅持“滿意的管理觀”。環境管理的全過程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管理是否有效,是保證環境教育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不斷提高滿足學生和社會要求的能力,就是提高環境管理的有效性。

    (二)策劃系統

    實施環境管理的監控首先應該對環境管理監控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好事先的策劃工作,這可以保證所建立的體系本身的質量,以及體系運行的有效性。根據ISO14000的要求,做好事先的策劃工作。

    在實施環境管理監控中可對環境管理制度,管理計劃的制定、調整,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及各項環境管理監控措施的出臺等等,都做好事先的策劃工作,并根據綠色人才培養目標所規定的在環境管理方面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制定監控目標,對環境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分層次解決,始終堅持“綠色人才的培養,以及綠色科技的創新與應用”為環境管理監控的目標。

    (三)制度(文件)系統

    綠色大學采用ISO14000標準的模式編制文件,文件分為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文件、報告記錄四個層次。除了滿足ISO14000標準要求,制度系統還應保障文件的適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以及文件間及不同活動和職責間的順暢銜接。

    制度系統對作用、職責和權限需要做出明確規定,并形成文件予以傳達。為便于有效的環境管理,應建立保持一套程序,管理本標準所要求的所有文件。

    (四)監控系統

    監控系統建立的關鍵性工作是要全面識別綠色大學環境管理的主要過程,并針對管理的主要過程,設計管理控制點,制定管理標準。同時,建立了內部審核、管理評審、檢查與評估、管理質量投訴、滿意度調查等手段有機結合的環境管理監控體系。

    (五)改進系統

    持續改進是基于ISO14000標準的環境管理體系的精髓,其主要通過日常檢查、目標管理、學生滿意度調查等方式及時發現管理活動中的各種“不符合項”,通過分析原因,及時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使環境管理的改進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內控機制。

    四、基于ISO14000標準的綠色大學環境管理保證運行機制

    科學的運行機制是基于ISO14000標準的環境管理體系區別于傳統管理的重要方面。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體系參照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的PDCA管理模式:策劃(P)—實施(D)—監控(C)—改進(A)即P—D—C—A的方式循環,從機制上確保對管理過程中的每一環節實行實時、動態的監控管理,推動環境管理的不斷發展和環保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體系是個動態的,需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體系,環境管理體系的PDCA循環不是封閉的,而是一個開環系統,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停滯不前,而是通過管理評審等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標,實現環境績效的持續改進[1]。

    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體系首先應制定切合實際的方針,指引管理工作的實施。

    環境方針必須包括的內容如下:(1)學校承諾污染控制及污染預防,提出污染控制對象;(2)學校承諾持續改進,提出改進方向;(3)遵守環境法規及其他相關要求;(4)建立科研、生產部門及后勤部門的應急系統,制定相關方案;

    (一)規劃

    (1)初始環境評審:初始環境評審是明確環境管理現狀的手段,其結論是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技術基礎和前提條件。

    環境評審的內容主要包括:①對組織的環境表現進行評價,確定改進的需求和可能性;②利用產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確組織產品;③收集、分析和評審組織現有與環境相關的制度、職責、程序等信息資源和文件,作為體系的基礎。

    (2)行動計劃:包含以下的內容:①方案制定的必要性;②方案執行和相關人員組成和分工;③經費預算及其分配;④方案實施時間和工作進度安排,每項工作的具體目標要求;⑤檢查或考核的方法和要求。

    (二)實施與運行

    綠色大學環境管理部門的組織機構及其各自的職能如下:

    ① 校長

    主持大學的全面工作;制定和頒布環境方針;任命環境管理者代表;批準環境管理目標;批準和頒布《環境管理手冊》;確保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策劃,對大學的環境負最終的責任;落實組織結構,確保組織內的職責和權限得到確定和溝通;落實各級各部門環保責任;主持環境評審等。

    ②主管副校長

    按照ISO14001標準建立、實施和維護環境管理體系;向校長匯報環境管理體系運行情況,并提出改進意見;負責與相關方協調環境問題,聯絡認證機構;審核環境目標、指標與環境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批準認定的重要環境因素;主持重大事故的調查分析和處理;組織管理評審等。#p#分頁標題#e#

    ③基層部門

    基層各部門是具體貫徹執行環境方針和目標的部門,主要負責組織本部門環境因素的識別,做好與其他部門的協調工作,接受上級部門的監督與指導等。

    下面就一些部門的職責具體介紹:

    院長/系主任:選擇環境教育的課程,指定環境課程的實施方式以及環境教育課程的評價方式;組織制定本院的環境保護規章制度;指派相關負責人指導、協調、監督、檢查本院工作,對院里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等。

    后勤管理部門:負責大學整體環境因素的識別,進行匯總登記;組織制定環境目標、指標及環境管理方案;組織對校園整體環境績效的檢查、監督;對潛在的事故和緊急情況制定應急預案等。

    科研部門:負責識別科研活動中環境因素;做好實驗室化學品的管理,制定科研活動中的環境管理方案;對可能產生重大環境影響的科研活動進行定期的檢查,并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等。

    生產部門:編制清潔生產計劃并組織實施,編制物料需求計劃;控制物料的使用并負責產品的質量;在生產過程中開展節約資源、材料及其再利用的活動;做好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廢棄物的分類和管理工作;對生產過程中潛在的事故和緊急情況制定應急預案等。

    (三)檢查與糾正措施

    在實施建立綠色大學環境管理方案和措施的過程中,根據制定的計劃目標和工作進度安排,定期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并及時予以糾正,以實現不斷改善學校環境的目標。

    (四)總結工作

    體系經過一段時期試運行,管理者代表組織培訓合格的內審員實施內部審核。審核文件的完整性、一致性、與ISO14000標準的符合性等內容,審核結果形成文件并報送最高管理者。此后,最高管理者應組織中層管理者對內審結果、目標指標完成情況、體系改進的可能性和需要等進行評審,以確保體系持續適用,充分和有效。

    至此,環境管理體系已完成一輪PDCA循環。組織在實施改善的同時,環境管理體系進入了新一輪的循環[ ]。環境管理體系是通過建立內部組織機構和各環節工作評估、監控和反饋系統,加強管理控制,實現對環境管理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監控,形成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閉合體系,保證環境管理體系的穩步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宏立,付永川.論環境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1在綠色學校創建中的應用[J].大眾科技,2006,6:95-96.

    [2] 沈劍.ISO 14000與學校環境管理關系淺析[J].污染防治技術,2010,23(4):42-44.

    [3] 黃敬文.建立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的研究[J].五邑大學學報,2002,16(1):67-70.

    [4] 劉雙赫,裘奇龍,朱亮.構建國際綠色貿易制度的探討[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2):110-111.

    [5] 張劍青.企業15014000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實施與審計[D].天津:天津財經學院,2001.

    [6] 翟亞軍,方淑芬.ISO14000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J].資源與環境,1997,(2):23-26.

    [7] 高德勝.找回失落的人性——論環境教育的轉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2):1-6.

    [8] 吳祖強.ISO14001與綠色學校[J].環境教育,2001,(5):31-32.

    [9] 朱琨.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應用于高校環境教育的探索[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4(4):92-98.

    [10] 吳祖強.關于高校開展環境教育的思考[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2):20-26.

    第6篇:學校應急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高校 安全風險 安全教育 安全管理體系

    雖然目前高校安全得到了高度重視并采取了諸多有效措施,但在學生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的漏洞,安全事件仍時有發生,一些安全管理問題需要長期關注和不懈努力,完全杜絕安全事件發生不太現實,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風險管理和控制,減少不安全事件發生,把風險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一、高校學生面臨的安全風險

    1.由心理問題引發的安全問題

    進入大學后,全新的生活、學習、人際關系環境帶來的適應問題,之后又面臨經濟的、學習的甚至預期的就業等種種壓力,這樣一部分同學因為心理承受能力差,就產生了心理問題甚至精神障礙,如果自身不能很好調適,又得不到學校、老師等外部關懷,就有可能發展成精神疾病,甚至發生自殺或攻擊他人的安全事件。

    2.網絡引發的安全問題

    當前大學生的生活日益網絡化、數字化,網絡對高校學生安全的影響日益加劇,一方面互聯網的開放性、隱蔽性、虛擬性使大量不良的黃色、暴力等信息充斥集中,部分大學生沉溺網絡,嚴重傷害部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走上自殘或者犯罪道路,另一方面許多不法分子利用網絡開展各種犯罪活動,如網絡詐騙、盜竊等造成大學生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

    3.消防安全問題

    由于高校規模擴大,高校學生和設施密度不斷增大,特別是部分高校老舊建筑物多,電氣線路老化,消防和防火設施也不完善。再加上高校消防制度宣傳貫不力,管理不到位,師生消防意識不強,部分學生宿舍內違規用電,私拉亂接電源,亂丟煙頭等導致近年來我國高校火災事故頻發,更有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學院學生宿舍火災4名女生被迫跳樓身亡的慘劇。校園里學生公寓和禮堂、會場、食堂、超市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的消防安全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4.食品安全

    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發展,高校食堂由社會力量承包,社會餐飲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食品品質、安全和衛生狀況有所下降,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故發生率不斷上升[1](高校食堂衛生安全隱患及其消除)。另外當前高校周邊有許多大排檔、小飯館、街邊燒烤、小食攤點,這些攤點、飯館規模較小,經營不正規,甚至沒有正規執照,沒有為了降低成本,以劣充優,衛生條件差,食品安全隱患重重。

    5.交通安全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擴招,高校校園面積一般都比較大,校內各種車輛均有通行,許多高校門口就是主干道,車流量大,特別是一些郊區的高校,周圍交通狀況更為復雜,學生為采購物品、休閑或其它消費,常常出入校門時要穿越交通要道,若安全意識不強或管理設施不到位,也常常釀成嚴重交通事故甚至人員傷亡。

    6.治安安全

    校園治安問題可區分為校園內治安問題和校園周邊治安問題。大學生由于不同的生活習慣、道德水準、性格差異等,常發生矛盾引起沖突甚至打架斗毆。還有個別學生素質不高,物品失竊現象也會時有發生。另外校外人員入內盜竊、行兇搶劫以及詐騙等刑事案件亦時有發生。現在的大學校園,尤其是新校區,大都是城鄉結合部,治安狀況比較復雜。同時校園周邊還形成了不少私營網吧、小飯店、個體的出租房等,這些地方往往也是與學生相關的安全事件常發生的地方。

    7、政治安全

    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也就成為西方敵對勢力得主要拉攏腐蝕的對象[2]。西方思潮、價值觀和宗教的滲透使得部分大學生思想上動搖、價值觀扭曲,甚至成為敵對勢力的幫手,開展非法集會、間諜等破壞活動,影響校園和社會穩定。

    8、因學校自身管理因素可能引發的安全問題

    現在的大學生多數自我意識較強,也有不夠成熟的地方,理解和處理問題易片面沖動。學校在實施管理和服務的諸多方面都可能產生或引發安全問題,如公寓管理、水電供應安全、食品安全、餐飲供應的質量和價格等,各類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執行等,這些都可能引發校方與學生之間的糾紛、摩擦,如處理不當,亦可能產生安全問題,甚至釀成影響穩定的重大事件。

    二、高校學生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近年來高校學生安全事故頻發,不少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受到傷害,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不少,高校沒有足夠的防范措施是其中極為重要的原因,從而暴漏當前高校學生安全管理體制的問題,高校缺乏一個有效的對學生安全風險預警和防控、指揮與協調的平臺-安全風險管理體系[3]。如何建立高校學生安全管理體系,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梳理現有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想建立起切實有效的高校安全管理體系,必須制定好高校學生安全管理制度體系[3]。應在對當前學生所面臨的安全風險進行充分認識的基礎上,認真梳理高校現有的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完善、便于執行的安全制度體系,包括建立健全學校校園安全保衛制度、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值班制度、消防制度、請銷假制度、師生定期健康體檢制度和情況報告制度等安全、衛生制度,制定和完善突發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建立責任追究制度,使學校安全工作有章可循,使安全安全首先有制度保證。

    2.明確劃分安全責任

    高校內部的每個部門、崗位都要有安全責任并承擔相應的義務,編織嚴密的安全責任網絡,層層落實安全責任制,簽訂《學生安全工作責任書》,包括與學生安全沒有直接關系的部門和人員,設立科學的安全評估和獎懲機制,并加大、宣傳和考核力度,約束不安全行為和防止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營造全員安全觀念,以確保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實。

    3.加強安全基本建設,提供可靠硬件保障

    一要加大安全投入,要按照國家和教育部對高校校園安全事故防范的要求和相關文件規定,加快改善校園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加大校園監控探頭、監控攝像機等各項校園安全設施的建設,確保校園安全設施的建設符合高校校園安全防范規定;二要加強安全保衛部門的機構建設、職責完善、人員與設備的配備,積極協調當地公安部門和其他監管部門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力度,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確保人防、物防、技防的順利建設,從而從硬件上保證學校的安全。

    4.構建安全文化體系

    高校要充分發揮各種媒介的力量,做到宣傳輿論到位,通過文化的滲透和制度的制定、執行以及考核,加強師生對學生安全管理工作的了解和認知。同時高校保衛部門要經常對師生進行安全管理業務上的指導,引導師生參與到安全管理工作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把具有文化專長的教師發動起來,參加到校園安全文化建設中來,如擔任社團指導,開設講座等,不斷提高師生的業務素質和組織能力,提高安全意識與防范技能,調動大家重視安全的積極性,讓“安全”觀念深入人心,并貫徹到教學、科研和學習生活中,創建安全的校園環境。

    5.強化學生安全教育,培養學生安全素質。

    從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應重點抓好以下方面:一要建立一支高效的安全教育工作隊伍,包括安保隊伍、輔導員等學生管理隊伍、心理咨詢和輔導教師隊伍、專業教師隊伍和學生骨干隊伍,使他們懂安全、熟知識、掌技能;二要完善安全教育內容,建立以安全知識與防范技能為核心的內容體系,包括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教育、安全知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廣大師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了解和掌握諸如起居安全、用電安全、交通安全、社交安全、突發事件應急反應以及避災、逃生等最基本的安全文化知識和自我保護技能;引導大學生學會心理調適,提高心理調適能力,預防因心理問題引發安全事件。三要綜合運用各種安全教育的手段,包括日常教育、文化活動、輿論宣傳、講座等,特別是將安全教育納入正規的教學中,編制安全教育教材,利用已有的教學體系,強化安全教育等。還要做好學生的各種安全事故應急演練,突出重點,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和防范隊伍;四要積極分析和研究新形勢下學生工作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探索切實可行的安全教育方法和途徑,真正使安全教育成為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

    6.建立校園維穩機制,維護校園政治穩定

    一要通過高校輔導員、黨員等學生骨干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特別是境外敵對勢力、民族分裂勢力以及“”等活動的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要特別注意學生的網絡上的動向,防止學生相信或者通過網絡傳謠、進行敵對活動等網絡政治安全事件的發生;三要搭建維穩平臺,制定維穩工作預案,確保“”敏感期等的校園政治穩定和學校無群體鬧事事件。

    7.加強學生安全風險管理機制建設,制定科學應急響應預案

    7.1完善安全信息管理機制,及時識別危險源

    7.1.1學生報到后應立即通過查閱學生檔案、學生家庭情況調查表、新生心理普查、入校體檢等手段對全體新生進行摸底排查,初步確定家庭困難、家庭變故(單親家庭、再婚家庭等),少數民族、心理可能存在缺陷、身體缺陷或者患有疾病的學生名單,初步建立起特殊學生信息檔案[4]。之后,通過輔導員、任課教師、學生骨干的觀察、了解,對特殊學生名單和信息檔案進行補充,爭取建立比較完善的特殊學生信息檔案暨學生風險檔案,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做好鋪墊。

    7.1.2建立學生安全形勢報告制度

    建立學生安全信息基層日報、二級學院周報的制度,學校的安全保衛或者學生工作部門設立專門的會議和機構,負責收集整理各類影響學生安全的信息,以便于后續的分析和解決。

    7.1.3建立師生員工思想動態調查和匯報機制

    學校各級組織圍繞學校廣大師生員工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集中座談、個別走訪、調查問卷、意見信箱或電子郵件等各種形式定期進行思想動態分析,主要包括思想傾向和影響師生員工穩定的各種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做好總結歸納、形成書面分析報告,逐層報告,及時發現影響學生安全的問題。

    7.1.4在經過安全管理基礎知識培訓之后,專職教師、輔導員、行政人員和學生骨干,根據各自所處的生活、學習、工作環境中不安全因素等,按照危害類別填寫危險源清單上報安全管理職能部門。職能部門也可以組織專家、教師和學生骨干依據設計好的安全檢查表定期對校園區域和部門進行逐一檢查,辨識出可能危害學生安全的各類問題,形成安全檢查表。

    7.2建立學生安全形勢分析研討機制

    由高校學校領導牽頭,學生安全保衛部門和學生工作部門負責組織,建立包括學校領導,安全保衛部門、學生工作部門、院系學生工作領導、專家、教師、心里輔導老師、輔導員和學生骨干組成的學生安全形勢分析小組,定期召開學生安全形勢分析會,分析從各方面匯總的學生安全信息,找出危害學生安全的隱患和危險源,評估其危害,商討解決辦法,提出解決方案建議,包括制度的改進與完善、新的措施的提出、安全警示的等等。定期召開安全形勢研討會,分析研究學生面臨的新的安全形勢,提出解決措施。

    7.3風險控制機制

    7.3.1學生管理部門、安全保衛部門將學生安全形勢分析會、學生安全形勢研討會等學生安全風險評估的結果及時、準確地反饋給學校領導和院系及基層學生安全管理工作者,保證改正和控制措施得以及時有效的實施,并跟蹤措施的實施及問題的解決效果。

    7.3.2根據不同時期學生面臨的安全形勢安全警示,包括夏季游泳安全警示、假期出游安全警示、政治敏感時期的維穩警示等等。

    7.3.3根據學生安全形勢分析會、學生安全形勢研討會等學生安全形勢評估結果,對現有的學生管理工作機構和人員配備、學生安全制度體系、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和方案等進行修正,并跟蹤新制度、新方案、新方法的實施結果,發現問題及時再予以糾正。

    7.3.4制定科學的應急響應預案,做好應急演練

    高校應在全面評價學生面臨的潛在的安全事故風險和應急響應需求的基礎上,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的要求,科學制定安全事故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預案要簡明實用,便于操作,針對性強,切忌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同時要定期進行應急演練,測試預案的效果,不斷修正,并讓廣大師生熟悉應急預案的內容和操作流程,最大程度減少安全事故和突發事件的危害。

    加強高校學生的安全教育,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防范能力,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有著迫切的必要性。建立完善的高校學生安全管理體系將幫助高校有效地預防、規避和控制學生安全風險,對高校的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關德軍.高校食堂衛生安全隱患及其消除[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70-71.

    [2]孔德瑞. 當代大學生信仰體系教育研究[D]. 蘭州理工大學, 2011.

    第7篇:學校應急管理體系范文

    一、學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

    現階段各高校及中小學都基本普及了校園網絡,其中大部分也已開始進行信息系統的建設,以校園一卡通系統、校園安全監控系統、科研管理數據庫等為主。 還有一部分開始推行普及整個校園的身份認證系統,提供賬號支持師生設備上網。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對信息系統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

    隨著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對信息系統建設的深入和完善,數據大量產生并持續快速增長,信息系統數據庫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隨著其承載的信息量的不斷增加,這些信息的安全性也就凸顯出來,系統保護和數據防災就變得愈發重要。

    二、威脅學校信息系統數據安全的因素

    網絡故障、病毒侵害、非法訪問、軟件設計缺陷、數據庫破壞、拒絕服務攻擊、系統物理故障、使用人員人為失誤、信息泄密、自然災害等,都可對系統數據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的進行破壞,從而對信息系統構成威脅,由此而造成的安全后果是難以估量的。

    三、學校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

    學校信息系統應用是多方面的,一旦投入使用,就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面對來自多方面的威脅,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災難性后果。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即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簡稱ISMS),勢在必行。

    1. 構建學校ISMS的方法和目的

    針對信息安全在不同網絡層次上(物理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應用層、用戶終端層等)的需要,參照國際標準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MS),明確信息安全的方針和目標,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強化安全技術的應用,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證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2. 安全策略與防范措施

    (1)強化安全技術

    從安全技術實施上,進行全面的安全漏洞檢測和分析,針對檢測和分析的結果,完善安全策略,制定防范措施和完整的解決方案。

    采用冗余技術 。學校信息網絡是運行整個學校業務系統的基礎,更是數據處理及轉發中心,首先需要通過增加設備及鏈路的冗余來提高其可靠性,包括電源冗余、處理器冗余、模塊冗余、設備冗余、鏈路冗余等技術。

    部署網絡安全設備。在Internet出口處部署主動入侵防御設備(IPS)及流控設備,開啟實時防御和安全過濾,優化網絡帶寬,構建可視、可控、高效的網絡。通過防火墻與IPS的緊密配合,抵御來自校園網內外的各種惡意攻擊和病毒傳播,確保校園核心業務和核心資源的安全,真正實現校園網絡與應用的安全保障。

    加強用戶終端管理。制定統一且便于管理的終端管理方案,強制準入制度,對特定區域、數據及設備設定訪問權限,保證整個網絡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根據物理位置、功能區域、業務應用或者管理策略等分VLAN,對需要接入網絡的用戶與設備進行實名認證,并保證用戶帳號的唯一性。同時,部署上網行為管理設備,對校內終端用戶的網上行為進行有效監管,降低因終端用戶的違法網絡行為帶來的安全及法規風險。

    強化數據安全。建立統一的數據存儲中心,增加負載均衡設備及同步磁盤陣列,提高數據庫服務器業務連續性及應用服務器負載能力,并針對整個信息系統進行統一定時的D2D2T備份,并結合重復數據刪除等技術,提高數據備份效率和數據保留周期。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第8篇:學校應急管理體系范文

    對高校應急管理能力進行評價,涉及管理、經濟、建筑、交通、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指標體系不可能反映所有內容。將所有因素都納入評價指標體系既不現實,又浪費資源。①有些能力內容太過抽象、模糊,不具有可評估性;②有些能力內容雖可評價,但由于對總體應急能力水平影響甚微,可以忽略不計。因此,要通過分析、比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評價指標應簡單易懂、易于獲取并便于量化。應急管理能力是一個動態非平衡系統,會隨著內外環境的改變而做出調整。因此,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相應的也要具備一定的動態適應性。設計評價指標時要在嚴格符合客觀實際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未來環境的變化,使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前瞻性,可以滿足未來變化的需要。

    2高校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內容

    2007年1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以下簡稱《應對法》)是關于應急管理領域的根本性法律,是國家指導、建設、發展應急管理工作的法理依據。《應對法》中,將應急管理分為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4個方面,對于高校應急管理能力評價,也要對應《應對法》的整體框架和細節內容來建構評價指標體系。因此,依據《應對法》和高校應急管理能力內容分析,高校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可分為4個1級指標、13個2級指標及45個3級指標。

    2.1預防與應急準備能力維度及指標

    科學有效的應急管理是涵蓋突發公共事件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管理,而事前管理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視的環節。因此,應急管理要“關口前移”,實現應急管理工作從事后被動型到事前主動型的積極轉變[2]。預防與應急準備能力維度分為應急預案建設能力、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能力、教育宣傳能力、應急保障能力4個2級指標,其中應急預案建設能力包括總體應急預案科學性、專項應急預案科學性、應急預案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發揮的作用3個3級指標,體現著高校應急預案編制及執行工作的水平;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能力包含應急管理機構設置的合理性、應急管理機構決策能力、部門執行能力、專家顧問數量、專業救援隊伍人數5個3級指標,用來衡量高校應急組織架構的完備性;教育宣傳能力分為防災減災專項宣傳活動次數、應急安全知識普及讀本發放次數、校園突發事件安全演習次數3個3級指標,可以評估高校日常的應急安全教育宣傳工作的組織能力;應急保障能力包括資金保障能力、應急物資保障能力、應急裝備保障能力、通訊保障能力、緊急避難場所可容納人員數量5個3級指標,能夠表明高校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的準備能力。

    2.2監測與預警能力維度及指標

    由于突發公共事件具有規律性和可預測性的特點,因此,大多數突發公共事件是可以預知預判的,這就需要高校應具備靈敏的監測能力與高效的預警能力,以積極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該維度分為突發公共事件監測能力、風險研判能力、突發公共事件預警預報能力3個2級指標,其中突發公共事件監測能力包含危險源排查周期、校園輿情動態掌握情況、監測數據準確性、監測結果漏報率4個3級指標,用來衡量高校對于各類突發事件監測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風險研判能力包括鑒別監測結果能力、分析研判及時性、分析研判準確性3個3級指標,表明了高校對于其所得到的監測結果的利用情況;突發公共事件預警預報能力分為預警信息及時性、預警信息精確性、預警信息渠道廣度3個3級指標,體現了高校向師生發送預警信息的有效性。

    2.3應急處置與救援能力維度及指標

    高校中聚集著眾多學生、教師、行政人員等,并存放著大量昂貴科學研究儀器及珍貴文獻資料,因此當突發事件發生時,高校需要采取快速有力的措施予以應對,以保護師生生命安全與學校財產安全。應急處置與救援能力維度分為應急反應能力、應急救援能力、信息能力3個2級指標,其中應急反應能力包括控制危害結果擴散能力、現場疏散安置情況、師生應急意識水平、師生應急自救互救能力4個3級指標,可以體現組織和個人對于緊急情況的反應能力水平;應急救援能力包含生活必需品供應能力、醫療救護能力、衛生防疫能力3個3級指標,能夠衡量高校對于突發事件處置、控制的有效性;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權威性、信息及時性、信息透明性3個3級指標,顯示著高校消除負面影響的公關能力。

    2.4事后恢復與重建能力維度及指標

    第9篇:學校應急管理體系范文

    [關鍵詞] 國外; 高校; 應急管理; 經驗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17- 0105- 02

    1 背景介紹

    所謂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是指高校及其主管部門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通過建立必要的應急管理機制,采取一系列相應的應急措施,預防事件的發生或減輕事件的危害,恢復學校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維護學校和社會的穩定[1]。

    20世紀60年代,西方的危機管理理論開始發展,隨后,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視。國外(主要指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對校園危機產生和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其中,較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研究成果應屬美國學者Lemer等的《校園危機反應實戰指南》和專門分享交流高校突發事件信息的校園危機反應網站[2]。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和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關注校園危機的學者愈來愈多,并研究了校園危機的應對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許多西方國家政府將高校突發事件作為重要公共事務之一,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舉措以加強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

    2 國外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經驗

    2.1 美國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經驗

    美國高校已經構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應急管理體系,具體表現在:第一,在應急預案方面,美國各高校根據聯邦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針對各級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預案中的方法和措施科學、具體,責任明確,針對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第二,在應急體制方面,美國已經建立了比較高效的“聯邦—州—市(縣)—高校” 的分級管理體制,并在高校應急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在應急機制方面,美國高校的應急機制遵循統一管理、分級響應、標準運行等原則,建立起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應急機制。第四,在應急法制方面,美國注重校園安全立法、注重制定學校應急管理政策、注重制定應急管理制度和辦法,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具體、翔實、責任分明的應對法案,使高校應急管理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軌道。第五,在高校突發事件發生之后,美國政府采取相應的積極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恢復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美國有一套系統完善的校園危機恢復計劃體系,這個體系主要包括危機評估、短期恢復、重建以及恢復管理等。

    2.2 日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經驗

    日本政府十分重視校園環境的安全,日本高校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也建立在較為完善的法律基礎之上。1961年后,日本出臺了多項應對災害策略的基本法,在此基礎上,各大高校紛紛制定防災應急制度,確保應急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日本校園的危機教育比較普及,2003年,千葉理科大學在日本首次設置了危機管理學系,此后,危機管理課程也在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并積極地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據調查顯示,76%的學校對學生進行突發性危機教育,67%的學校每年組織學生學習如何防范和處理突發性事件。而在應急機構設置上,日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采取公共安全管理委員會制度,學校通過成立安全管理委員會可以有效地對學校突發事件進行有序的應急管理,更好地保障學校師生的自身利益和生命安全[3]。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有一套完善的應對校園危機的預防系統。這套預防措施系統在經費、制度、設施等方面為校園突發事件的預防應對提供了保障。日本政府不僅僅對高校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對提供經費支持,還有專門的應對計劃,應對計劃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訂和完善,并予以執行。此外,日本的校園有可作為避難所的指示牌,有助于高校學生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安全的場所避難。

    2.3 英國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經驗

    英國高校校園應急管理體系中的公共安全管理機制較為完善,但由于受判例法的影響太過深刻,立法數量遠遠不及美國,立法進程也較為緩慢。而比起日本在高校內專門設置的安全管理委員會,英國并無專門的大學生危機事件應對處理機構,英國高校一般是在危機發生后成立臨時性的處理機構,比如“緊急內閣委員會”等,來處理相關事務。此外,英國高校均設有安全部門,由全職保安在各校區24小時執勤巡邏,確保高校校園的和諧穩定。且高校內所有輔導員都接受過專門的校園危機預警與應對機制方案訓練,這對減少突發事件的傷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國還有無政府組織的,專門負責加強精神健康教育并預防兒童、大學生自殺的慈善機構,此類慈善機構的設置有利于減少高校的自殺現象,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4]。

    3 國外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對我國的啟示

    綜上所述,美國、日本和英國對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都非常重視,它們在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當然,有成功的經驗也會有失敗的教訓,所以,我國要積極借鑒它們的經驗,并汲取它們在失敗中的教訓,不斷地完善我國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通過對美國、日本和英國在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方面的了解,可以得出對我國的啟示,簡單歸納如下:第一,它們都有比較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和法律保障,我國必須加強針對校園突發事件的立法,讓校園應急管理有法可依。第二,高校可成立安全管理委員會,一方面做好高校突發事件的預防工作,另一方面有效應對、妥善處置高校突發事件,保障高校正常秩序。第三,加快相關學科建設,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論支撐,此方面可學習日本的做法,專門成立相關的學系和專業。第四,動員全校力量,積極調動師生、輔導員、全校員工的力量,眾志成城,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貢獻力量。第五,我國高校校園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行為一般是重視事后總結,忽視事前準備。所以,要做好事前預防,不僅要在高校內部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還要成立專門負責加強精神健康教育并預防大學生自殺的慈善機構,保障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由于心理危機導致的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

    4 結 論

    創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部分,而鑒于高校突發事件的頻發及其破壞性,加強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刻不容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的基本社會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等國情與美國、日本和英國等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國內外在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上也會存在不同之處。所以,我們應該從本國國情出發,不僅僅認真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理論與方法,推進我國高校應急管理工作的開展,維護高校的穩定與發展。此外,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有賴于廣大師生員工和各種社會力量今后的共同努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思佳,李晶.高等學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現狀及改進措施[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5).

    [2]王東.美國校園危機管理的經驗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在线网址|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成人在线第一页|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91啦中文成人|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网| 成人毛片视频免费网站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app| 久久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成人五级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a一级试看片|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