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康復醫學專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融合教育特教院校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0(c)-0236-02
近年來,由于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渴望和健全學生一樣,接受同樣的教育,所以特殊教育慢慢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當前,國家高度重視特殊教育,2016年全國政協召開特殊教育專題會議,提出殘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倡導特殊學生走進普通學校班級隨班就讀,接受平等教育,但隨著殘疾學生走進普通學校課堂,諸多問題逐漸顯露,教育教學效果有待提高[1]。
1研究背景及意義
目前,我國特教院校大多同時招收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在融合教育[2]背景下,實現殘健學生在同一課堂環境下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平等接受教育,最終回歸主流社會,這是特教院校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
但由于班級學生差異比較大,部分殘疾學生會因身體缺陷而難以適應,如果融合只是學習環境上的融合,依舊采用傳統授課方式,這既不能體現教育公平,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所以,改變我國特教職業院校目前的教學模式,實現個性化教育,分層教學是不二選擇。在當前情況下,如何結合特教院校教學對象的特點進行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對象研究
在融合教育課堂,特教院校教師對教學對象的自身特點、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等進行研究,采用手語、講解、多媒體等多種方式相結合進行授課,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跟進和理解。
2.1教學對象自身的特點
由于特教院校是殘健結合的教育,隨班就讀[3]的殘疾學生分為聽障學生、視障學生、肢體障礙學生等。其中,聽障學生聽力受損,接收視覺的內容較為敏感;視障學生視力受損,接收聽覺、觸覺的內容較為敏感;肢體障礙學生因肢體器官損傷或功能缺陷以致肢體活動困難,但接收聽覺或視覺的內容沒有問題。因此,聽障學生和視障學生弱化的地方正好相悖,不適合同堂上課。
2.2教學對象的知識水平
殘疾學生由于諸多原因,一般在特教學校學習。由于學生自身特點,接受知識和分析問題能力較低,學習內容主要源于教材,對知識的寬度和深度缺乏一定的延伸。聽障學生主要通過手語或唇語獲取信息,視障學生主要通過聲音獲取信息,獲取的信息量大大降低。所以,總體上學生的知識水平較低。
2.3教學對象的認知力、適應力和協作能力
由于學生殘疾程度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以及前期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導致其認知力、適應力和協作能力有很大差異。
認知能力是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信息后進行加工、儲存和提取的能力[4]。殘疾學生由于自身原因,信息來源受限,提取的信息量少。通過融合教育,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在相同環境下接受教育,突破其原來信息來源的局限,收到的信息量會越來越大,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其認知能力,激發學習的動力,接受更高級、更深層次的教育。
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他們和普通學生一樣面對同樣的課程、同樣的授課環境,統一的現代化教學方式,而不再是以前為他們特設的單一學習環境,這需要克服內心的障礙,調整心理狀態來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較強的適應能力有助于認知能力的提升。
認知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離不開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的培養。尤其在當今融合教育環境下,小組協作學習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式,通過和健全生的溝通協作,進一步加深知識的學習。協作、溝通能力的培養,更有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2.4教學對象的自學能力
自我學習能力是在沒有老師和同學幫助或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自身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進行學習的能力。在非融合教育環境下,老師盡最大努力對殘疾學生進行細致的輔導,想盡一切辦法幫助殘疾學生學習,導致學生失去了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過分依賴于老師的教,阻礙了學生主動擴充知識的積極性。融合教育環境下,殘疾學生和普通學生一起學習,參與活動,一般采用小組協作學習,這就需要殘疾學生克服自身障礙,主動學習,加強和老師、同學的溝通交流,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完成學習任務[5]。當前正處于互聯網+的時代,利用網絡學習是一項必備的學習技能,這對殘疾學生提高自我學習能力來說尤為重要。目前,很多特教院校均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配備了必要的教學輔助軟件和學習平臺,像視障學生的讀屏軟件、聽障學生文字交流平臺等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提供了保障。
3分層教學的實施步驟
在融合教育環境下,實施分層教學必須考慮學生自身特點、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幾個方面的因素,這關系到課程的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進而關系到融合教育的教育目標。
3.1確定教學目標
在融合教育環境下,學生情況復雜多樣,存在層次差異,每個階段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自己選擇所學內容,為以后工作、升學或自主創業奠定基礎。
學生如果選擇就業,那么所學內容應該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主要培養學生關鍵職業技能方面的競爭力;如果選擇升學,那么所學內容應該以理論知識為主,通過輔導班提升學習成績,為繼續深造奠定基礎;如果選擇創業,那么應該以培養職業素養為核心,包括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扎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能力素質,為學生創業打下基礎。
教師通過對教學對象的分析,結合課程的知識結構,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體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層次和溝通、學習、協作等能力層次。要求所有學生對重點知識都要掌握,難點知識根據學生各自的情況靈活掌握。要求肢體殘疾和健全生能達到溝通無障礙,具有較強的小組協作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聽障和視障學生溝通基本無障礙,具有小組協作、自主學習能力等。
3.2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設計依據教學目標,篩選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等,教學過程設計體現所有學生都要掌握重點內容,部分學生掌握難點內容,使知識呈現梯度。篩選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當前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包含所能考取證書的知識點,體現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教學活動,要求體現知識與技能、職業與學業的結合,體現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層次性。
比如,有聽障學生參與的課程,授課內容可視化要強,通過背景渲染、圖片感知、指示性的語言標識、播放有字幕的視頻等方式進行設計;有視障學生參與的課程,授課內容主要通過講授、觸覺感知等方式體現,具體實施時輔助播放音頻、有聲音的影像資料以及觸覺感知等方式。在教學活動環節,教師設計一些和所學知識有關的任務,所用知識區分重、難點,安排學生分小組協作。學生根據任務要求,小組內相互溝通、分工合作,最終提交任務。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對提交的結果進行分層次點評,點評過程中對重點、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分析。
3.3評價教學效果
分層評價,要求教師對不同平臺上的學生依照教學目標,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看到每個學生在各自平臺上的進步。
依據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能力、知識掌握情況等進行評價[6]。在分層教學活動環節,教師根據活動完成的情況,對照教學目標,分層次分析點評,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
教師通過考試或考查的方式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操作技能進行考評,對試卷進行分析,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進行評價。教師通過教學過程性考核以及期中、期末考評等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這樣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4結語
融合教育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特教院校開展分層教學使融合教育的實現成為可能。由于融合教育的課堂兼容殘疾學生和健全生,不同類別學生各方面均有差異,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等,使之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會發生動態變化,分層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評價標準等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融合教育背景下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也是一個長期研究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李堅強,陳俊金.畢業生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教育的滿意度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104-106.
[2] 雷江華,羅司典,亢飛飛.中國高等融合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殘疾人研究,2017(1):4-12.
[3] 童琳,顧定倩,周利華,等.隨班就讀與融合教育——基于教育公平視角的比較[J].綏化學院學報,2017(1):12-16.
[4] 楚洪波,吳啟航.視障大學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能力條件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7(1):117-120.
[5] 張玲.普校與特校的融合[J].現代特殊教育,2017(1):69-70.
一、調劑我校的考生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達到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考生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包括總分線和單科線,我校屬一區)。
(二)必須為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含應屆和往屆),一律不接收專接本、專升本、成考生和自考生的調劑。
(三)調劑臨床醫學專業者,必須具有全日制臨床醫學本科學習的背景。
(四)考試科目中無西醫綜合,不能調我校含西醫綜合考試科目的臨床醫學專業。
(五)考試科目中無數學一(或數學二),不得調劑我校含數學一(或數學二)的專業。
(六) 必須專業對口,其中臨床醫學學術型不可以調劑到臨床醫學專業型;本科為中西醫結合、中醫類專業不得調劑西醫類專業;本科為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專業背景考生限調劑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學術型)、基礎醫學、理學專業;本科為護理專業限調劑護理學、基礎醫學專業、理學專業。詳見我校2016年碩士招生簡章備注欄各專業報考說明。
二、調劑我校考生的部分優惠條件:
(一)來自“985”、“211”等高校的優秀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1)我國康復醫學的發展狀況:我國現代康復醫學以臨床康復模式為主,包括機構康復、社區康復兩種服務方式;在學派上分為現代臨床康復學派、中醫康復治療學派、中西醫結合康復學派等;分別由衛生系統、殘聯系統、民政系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負責領導和管理。即在機構設置、學科建設、人員培養、服務開展上已形成一定規模和水平,具有自己的特色。(2)我國康復醫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康復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康復醫療服務能力不高;康復醫學專業人才匱乏,據稱[2],我國現階段需要康復治療師11.47萬人,人才缺口達10.09萬人;康復醫療體系不完善;康復醫療配套政策支持不足。
2企業醫院發展康復醫學的意義
(1)是社會和民眾的客觀需求:康復醫學能有效降低殘障的發生,是殘疾人及需要康復治療的患者能夠盡早回歸家庭及社會的重要途徑,其不僅能夠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可以合理解決衛生資源配置不平衡問題;康復醫學順應了當前醫改的需要,有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康復醫學可以滿足老年人群對康復的需求,滿足各種外傷及創傷所致傷殘者對康復的迫切需要。(2)是協助政府開展深得民心的民生工程:2009年4月國務院頒布的醫改方案中,強調了預防、治療、康復并舉,確認了康復醫療地位,凸顯了康復醫療的價值觀,明確了康復治療的基本醫療屬性,將康復醫療納入醫保。(3)是適應新的醫學模式的重要舉措:現代康復醫學綜合考慮了生物、心理及環境因素之間的聯系和影響,在康復治療中以患者為中心,以人與環境和諧適應為基礎,開展心理與身體康復治療及保健、預防疾病。(4)是醫療機構提高醫療效果的需要:目前,臨床治療越來越需要康復醫學的早期、及時介入,康復醫學和臨床醫學能夠相輔相成并延續臨床醫學的治療效果,甚至能夠使功能障礙得以恢復;發展康復醫學已成為醫療機構提高醫療效果的自身需要。
3企業醫院發展康復醫學的優勢
(1)掌握發展康復醫學的新機遇:當前,企業醫院在既得不到企業的投入和補貼、又得不到地方政府投入的境況下,必須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找尋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與途徑;而康復醫學因起步較晚,政府的相關政策(如醫保)尚未完全惠及,尚屬于“冷門”專科,故企業醫院恰好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拾遺補缺,進行康復醫學的探索,從而也掌握了發展康復醫學的新機遇。(2)具有發展康復醫學的基礎:企業醫院在以往承擔企業職工及家屬的全部預防、醫療、保健和康復工作的過程中,在康復、護理及傳統骨傷、推拿、針灸理療等方面積累了經驗,為發展康復醫學奠定了基礎,企業醫院的康復專業人員也成為了創業者和開拓者;而企業醫院還有將部分醫療資源改造成康復病房和治療中心的條件,具有發展康復醫學的資源。(4)有綜合性醫療資源做后盾:企業醫院大多數曾經是綜合性醫院,當部分醫療資源改用于康復醫學后,仍有綜合醫療資源做支撐。一方面,在臨床科室就診的患者可由康復醫師早期介入進行康復治療,病情穩定后能夠及時轉入康復病房實施進一步康復治療;另一方面,住在康復病房的患者如有突發病情,則可得到臨床醫師的及時處理。
4企業醫院發展康復醫學需要重視的問題
企業醫院要使康復醫學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必須始終站在領先位置,必須從人才培養、制度建設、學術地位、學科建設、科研教學、優質護理、規范服務等多方面全面提升,準確、及時地把握相關信息,加強學習交流,追蹤最新國際學術動態,從而才能促進康復醫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5結語
關鍵詞:康復治療技術專業 人才培養 特色 分析
Quality Gao Zhuan is restored to health analysis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raises the pattern characteristic
Huang Yi Yu Jinglong
Abstract: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is the medicine important branch,is promotes sickness,the wound,the remnants recovery medicine discipline,with the health care,the prevention,clinical and calls four big medicine.The recovery treatment technology specialty is 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clinical demand important supplement,its raise cycle is short,may fill our country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quickly treats personnels vacancy,the development is rapid,the potential is huge.The quality high specialist only then raises the pattern the characteristic mainly to manifest in take ability as the standard,take the application as the master line,take serves as the objective,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Whil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 specialized technology ability raise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raise,these idea infiltrometer curriculum,the plan of instruction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s really teach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o quality Gao Zhuan to raise the characteristic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Keywords:Recovery treatment technology specialized Personnel train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12-0175-01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能力為本位、以應用為主線、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在注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把這些理念滲透于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實踐實訓中[1]。因此,有必要對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特色進行分析探討。
1 建立“三橫兩縱”康復治療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和思維方法
以康復基礎醫學、康復治療技術、康復臨床醫學為三條橫線,以傳統康復醫學、現代康復醫學為兩條縱線,以臨床需求為導向,以實用技術為要點,建立起“三橫兩縱”的課程建設和技能訓練體系。根據培養目標確定專業技術核心課程,[2]包括:康復評定、傳統康復治療技術、運動治療技術、物理因子治療技術、作業治療技術、言語治療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康復心理學等。依據核心課程搭建本專業的課程結構,理論課與實訓課的比例接近1∶1。教學內容涵蓋了物理治療師PT、作業治療師OT、語言治療師ST等應掌握的內容。
2 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實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特點
凸顯深度“工學結合”,利用教學模擬醫院實行課堂教學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即“院校結合”;推行“實訓-見習-實習”一貫式教學模式,貫徹“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理念。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專業技術實習、實訓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實踐性階段,我們給學生選擇了全部有康復科二級甲等以上醫院作為實習單位。為學生的課間及畢業綜合實習、職業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另外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帶教教師。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最先進的康復治療技術。我們說臨床見習、實習是康復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臨床教學基地的教學條件、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康復醫學人才培養的質量,應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及臨床實習教學管理,整合當地各醫院的醫療優勢,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全面地實踐[3]。同時專業實訓中心建設要切合市場需求,在專業課程基礎上,構建模擬、仿真實踐教學體系,課堂教學以外,業余時間開放實訓中心,學生通過康復技能的模擬實訓、專業臨床見習和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專業技能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為培養技能型高級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3 形成“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并重、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
學生主要學習康復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康復醫學的臨床治療技能,掌握一定的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醫學等方面知識,接受中醫傳統康復技能和現代康復治療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常見疾病和殘疾的康復治療、評價及預防工作的基本能力,懂得醫學的、工程的、教育的、職業的、社會的各種綜合康復手段,在校期間取得“高級按摩師”資格證書,成為康復領域內的技能型人才。與國外康復專業人員相比較,我國康復醫療機構專業人員的結構有兩個特點:一是配備有中國傳統康復醫療專業人員,為患者提供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康復治療;二是提倡一專多能的康復治療師(士)[4]。
4 畢業考核模式與康復治療師考試模式接軌
教學安排和課程設置應附合康復治療師考試的要求。使學生畢業后能夠迅速順利地通過康復治療師資格考核,以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附合社會需求。為了能使“以服務為宗旨,與就業為導向”這一特色在高職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在專業教學計劃制定中結合專業資格考試――康復治療師(士)資格考試所涉及的考核內容,修訂中應該緊緊圍繞各種康復治療技術和康復訓練方法以及相關醫學基礎知識。[5]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康復評定、物理治療技術、作業治療技術、言語治療技術、臨床醫學概要、臨床康復學、針灸治療技術、推拿治療技術等是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技能課程。
5 構建“可持續性”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通過網絡和畢業后培訓,延伸學生教育時限,進行畢業后技術技能培訓,指導學生職業生涯,實現一次入學,終生學習的目標,提高學生的就業及創業能力。
6 結語
康復醫學教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既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的理論知識,又要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很好地應用與實踐。[6]高職高專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是康復醫學臨床需求的重要補充,其培養周期短,可以較快填補我國康復治療人員的空缺,發展迅速,潛力巨大。[7]2002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衛生部、民政部、財政部、公安部、教育部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六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的意見》,要求到2015年,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8]康復治療技術專業高職高專教育在我國尚屬起步階段,國內各院校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都在摸索之中,本專業的特色應在注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把這些理念滲透于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實踐實訓中。
參考文獻
[1] 馬金 《高職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探討》 衛生職業教育 2006.24(11) 11-12
[2] 藍巍《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程設置探討》 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 2005.23(15)109-110
[3] 吳小平《對康復醫學專業醫師學歷教育的思考》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05.Sept22
[4] 金安平.強剛.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思路探討[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2):24-25
[5] 尹憲明.呂俊峰等.高職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內容設置的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11):1036-1037
[6] 劉忠良等《寓情感教育臨床康復醫學教育之中》[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12):1108-1109
一、數據來源與方法
1.數據來源
根據《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定向)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以下簡稱“培養方案”)編制《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調查問卷》,對179家醫療機構221名醫務人員展開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對適應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知識結構、技能以及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應設課程的重要性評價,了解基層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真實需要。有效問卷221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搜集、整理相關文獻,借鑒相關文獻。利用Excel軟件錄入問卷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研結果
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工作單位屬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有23家,最多的是縣級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分別占40.7%和30.8%;從事臨床工作的人最多,有133人,占60.2%,其次是管理和臨床崗位的有64人,占29.0%;多數人屬中、初級職稱,分別占38.5%和35.3%;40歲至49歲人最多有73人,占33.0%,30至39歲70人占31.7%。大部分調查對象屬于基層醫院,工作在臨床一線,有評定職稱并在崗位上工作了有些年數,相信其對基層具體需要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綜合素質有較深了解,能較大程度的反映基層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素質的真實需要。
2.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綜合素質調查
對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綜合素質調查,內容包括素質、知識結構、技能等三個要素,各要素內又包含若干項目,對各項目進行重要性評價。1分表示不重要,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重要,4分表示比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素質重要性評價有5個項目。結果顯示,“遵紀守法,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養和職業操守”以及“能夠積極地認識醫師職業,珍視生命,關愛病人,具有人道主義精神”此兩項重要性評分均值最高,達到4.83;“具有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規范、倫理和法律意識,能夠自覺履行維護醫德的義務”項目的重要性評分較高為4.71;“能夠以維護和促進健康為目標,向個人、家庭、轄區居民提供綜合性、協調性、連續性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的理念”是對基層醫生的素質要求,其與前三項比較沒有那么受到重視,但是也超過4分,是非常重要的素質要求。在校培養應著重以上素質的培養與發展。最低的是“身心健康,能夠達到國家規定的外語、體育和軍事訓練合格標準”項,為3.76分,相比其他素質則沒有那么重視,但仍然接近比較重要指標,不容忽視。
(2)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重要性評價有9個項目。結果顯示,“具備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掌握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項重要性評分最高,為4.82分,可見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是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知識結構中最重要的知識;“具備系統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和“具備基本的藥理知識及臨床合理用藥原則”項,均超過4.5,分別為4.79和4.72,在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應著重以上知識的教育;“具備重點人群的保健與康復知識,掌握計劃生育的醫學知識”及“了解祖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特點和診療原則”評分最低,分別為3.96和3.86,相比其他知識,重點人群的保健和康復,計劃生育知識在基層沒有那么得到重視,但相當接近比較重要值4分,在人才培養中不能忽視該知識的教育。而對祖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特點和診療原則則未引起足夠重視,可能是基層醫療機構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中醫學知識要求較低所致。其他各項均超過比較重要值4分,理應重視該部分知識的教育。
(3)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技能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技能重要性評價有8個項目。結果顯示,“具備全面、系統、正確、規范地進行采集病史、體格檢查、書寫病歷的能力”項重要性評分均值最高,為4.80分,是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備良好人際交流與醫患溝通能力,具有較好的協調和團隊協作能力”項為4.56,可見醫患溝通能力受到基層重視,該部分內容應在人才培養中得到體現。最低的是“具備創新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維和研究意識,具備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項,相比其他技能,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在基層重視程度稍低,但超過4分,在人才培養中不容忽視。
3.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應設課程
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應設課程重要性評價共有25個項目,結果顯示,有19項超過比較重要值4分,其中內科學重要性評分均值最高,為4.83;其次是外科學,為4.82;然后依次是診斷學、系統解剖學、兒科學、局部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婦產科學(含計劃生育技術)、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傳染病學、全科醫學概論、神經病學、醫學影像學、組織胚胎學、醫學免疫學、生物化學、預防醫學;有6項均值未達到比較重要值4分,由高向低依次是社區預防與保健、中醫學、人體寄生蟲學、康復醫學、醫學微生物學,社會醫學。
三、對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啟示
1.培養方案較符合基層需要,培養內容應有所側重
《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定向)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中所提出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素質、知識、技能和課程設置均較符合基層需要,大部分項目均值超過4分,最高接近5分,最低接近4分。但重要性評價中,均值有高低差距,培訓內容重要程度呈現出不同水平,故對基層重視程度高的項目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資源投入,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內容應根據基層的需要有所側重。在培養過程中需要貫穿基層服務知識,融入基層特色,滲透醫學人文精神,體現出專業的“基層性”,使培養出的人員到基層后能適應基層的需要,更好地守衛基層群眾健康。
2.醫學人文精神是重要素質,國家規定的外語、體育和軍事訓練也不容忽視
成都中醫藥大學從法律意識、思想道德、文化倫理、職業責任、服務目標、服務理念、體育、軍訓和英語訓練等方面對學生需具備的素質提出要求。結果顯示,基層對醫學人文精神是非常看重的,體現在基層認為臨床醫學人才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養和職業操守,有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規范、倫理和法律意識,能夠自覺履行維護醫德的義務,并珍視生命,關愛病人是很重要的。作為基層的臨床醫生,精湛的醫療技術不及醫學人文精神重要,也可以說醫術不如醫德重要。[2]一個有醫學人文精神,有醫德的醫生,其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能關心并關注病人的生命與健康,病人的權利和尊嚴,其定會提升醫術,為人民健康負責。啟示高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應著重醫學人文精神培養與發展,可以通過開設相應的課程,亦可注重教師日常授課中的言傳身教達到此目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動態,多方努力以強化其醫學人文精神。“身心健康,能夠達到國家規定的外語、體育和軍事訓練合格標準”項是應具備素質重要性評分的最低分,相比其他素質并沒有那么受基層重視。可能是基層醫院工作力度不那么強,不如大醫院般需要超負荷的勞動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致。但是,身心健康是做好臨床工作的重要前提,且隨著醫改的深入,社區、基層衛生單位將承擔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并承擔公眾的大部分衛生保健服務,基層醫院將不在人浮于事,工作強度會有增加,所以此項內容在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不容忽視。
3.重視診療知識教育,加強對祖國傳統醫學的教育
成都中醫藥大學著力于面向基層的臨床學生的與醫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臨床診斷和治療知識,全科醫學基本知識,重點人群的康復保健知識,流行病學相關知識和方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祖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特點和診療知識的培養。在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應具備知識結構重要性評價中得分最高的三項是“具備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掌握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具備系統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和“具備基本的藥理知識及臨床合理用藥原則”。可見,基層醫療機構特別重視臨床醫生的診療知識。自新醫改以來,基層出現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而輕基本醫療服務的現象,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量明顯增加,而醫療服務量逐漸減少,使得基層的診療能力普遍滑落,基層醫療技術留不住病人,大醫院門庭若市,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問題突出。基層醫療機構也看到了此問題,開始重視其診療能力的提高,所以,現階段醫學高校應著重臨床醫學生診療知識教育,在課時設置上可增加此方面內容的學習課時,加強臨床實踐,讓學生能夠在臨床實踐中鞏固和運用,后將其融會貫通于基層診療活動中,為基層提供值得信賴的醫療服務,最終實現基層“醫療、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康復”六位一體的服務職能。“了解祖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特點和診療原則”項是基層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重要性評價中的最低分。可見,基層對其臨床醫學人才的中醫學知識的掌握重視不足。此可能與當前普遍重西醫輕中醫有關,但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障華夏子孫幾千年來的身體健康,了解祖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特點和診療原則是非常有必要的,其關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在中醫藥高校應重視此問題,加強對祖國傳統醫學的教育,讓其了解祖國傳統醫學的精髓,認同中醫藥的診療效果和重要意義,而后在工作中宣傳中醫藥知識,提升基層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和認同度。
4.加強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醫患溝通能力的提升
在技能要求方面,成都中醫藥大學主要著力于臨床思維、臨床實踐能力、醫患溝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結果顯示基層醫療機構對這四方面都比較重視。基層重視臨床醫生綜合能力的體現,需要其臨床醫生能夠在醫療實踐活動中有較好的臨床思維,能合理運用其所學知識來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基層最重視的兩項技能是“具備全面、系統、正確、規范地進行采集病史、體格檢查、書寫病歷的能力”項和“具備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診斷處理的基本能力和對急、難、重癥的初步處理能力”項,故高校在培養過程中應加強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因為所有的知識和思想教育,最終都是通過臨床應用而得以體現,所以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也應重視學生臨床過程中臨床思維的系統性培養,探索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將知識、思維融會于臨床實踐,提升其臨床能力,然后升華為新的知識。“具備良好人際交流與醫患溝通能力,具有較好的協調和團隊協作能力”項在8項技能重要性評分中排名第四,可見醫患溝通能力已受到基層重視。此可能與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糾紛常有發生有關。廣泛的醫患糾紛使患者及社會人群和醫務人員都迫切需要溝通,醫患間有效、良好的溝通有助于解決醫患矛盾,所以醫患溝通在我國已不再是一個煩惱、一個名詞,已逐漸成長為一門學科。《醫患溝通》、《醫患行為與醫患溝通技巧》等相關書籍全面、系統地介紹醫患溝通,并深入透徹地介紹從醫人員與患者間有效溝通的方法。高校應注重醫患溝通能力的提升,可開設《醫患溝通》課程,更好的讓學生學習、了解醫患溝通技巧,減輕醫患矛盾,減少醫患糾紛。
5.課程設置應更契合基層需要,應著力于綜合素質的提升
面向基層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應設課程重要性評價結果顯示內科學和外科學重要性評分均值最高,可見基層較重視涉及面廣、整體性強的臨床醫學學科。而診斷學作為基礎學科過渡到臨床醫學各學科的橋梁課程,解剖學作為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為學習其它基礎醫學和臨床專業課程奠定基礎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也得到基層的普遍重視。兒科學排名靠前,可能是現在兒童疾病基本都是急診,基層憑借地理可及性優勢長期要接收兒童患者,此就對基層的臨床醫生兒科學知識提出高要求,兒科學也是基層很重視的一門課程。社區預防與保健、中醫學、人體寄生蟲學、康復醫學、醫學微生物學,社會醫學則稍顯沒有那么重要,重要性評分均值均在4分以下。這種重要性的差異在課時設置中可得以體現,有目的、有重點,科學合理的安排課程,體現課程中的“基層性”。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是改革發展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5]基層也認識到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所以在課程中更偏重于醫療課程,而對社區衛生服務所需的課程則沒那么重視。在校教育中,將社區衛生服務所需的課程有機融入到專業培養課程體系中,合理安排預防保健、康復醫學、社會醫學等課程或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提升學生對未來職業崗位的認知度,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特點和任務,后主動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能力是當前工作重點。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可將課程設置分為人文素質課程群、職業基礎課程群、崗位課程群、素質拓展課程群等模塊,在各個模塊課程設置中打破學科界限,強化知識在基層醫療服務中的實用性。課程設置不應單純呈現專業知識,也需滲透基層特色,熏陶醫學人文精神,更新內容,與時俱進,加強和改進人才培養模式,不斷適應基層群眾的新要求和期待,積極為基層培養適宜的臨床醫學人才。
四、小結
主要欄目
專家論壇、研究快報、論著、技術方法、綜述、理論探討、科研報道與臨床總結、病例報道、隊醫園地、文摘、譯文等。
投稿要求
投稿前最好先閱讀本刊,以便對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問題。
2.1 作者和單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郵編分別列于中英文題目之下,單位的英文名稱應是系統內認可的、符合規范的。
2.2 個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體作者,應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應有簡短的中英文自傳:姓名、性別、學位、職稱、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頁的左下方。副高職稱以上的作者應有親筆簽名。
2.3 受資助的情況(資助單位、項目名稱、合同號)用中英文分別列于文稿左下方。
2.4 所有稿件都應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論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作者應能使讀者通過閱讀摘要就能掌握該文的主要內容或數據。為便于國際讀者檢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應比中文摘要更詳細。
2.5 每篇文章應標注中英文關鍵詞各3~8個。
2.6 縮略語、簡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現處必須寫出全稱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簡稱。如新術語尚無合適的中文術語譯名可使用原文或譯名后加括號注明原文。
2.7 用于表示科學計量和具有統計意義的數字要使用阿拉伯數字。
2.8 研究對象為人時,需注明試驗組、對照組受試者的來源、選擇標準及一般情況等。研究對象為試驗動物時需注明動物的名稱、種系、等級、數量、來源、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和健康狀況等。
2.9 藥品、試劑使用化學名,并注明劑量、單位、純度、批號、生產單位和生產時間。
2.10 儀器、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范圍。
2.11 圖和表格與文字的內容不要重復,圖、表應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圖意、表意。圖題和表題均應中英文對照。
2.12 所引的參考文獻應僅限于作者親自閱讀過的。未公開發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發表的著作如確有必要引用,可用圓括號插入正文或在當頁地腳加注釋說明。原文作者若不超過3人應將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間用“,”隔開,3位以上作者則列出前3位,逗號后加“等”。
通信地址
編輯部通信地址:北京市崇文區體育館路4號西門《中國運動醫學雜志》編輯部
郵政編碼:100061
關鍵詞:醫學院校;傳統體育養生;價值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2—0096—02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養生學文化,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如五禽戲、導引等養生功法。養生學是現代體育與傳統醫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是我國傳統體育的內容之一,同時又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體育養生從字面意思理解, 就是用傳統養生方法進行保健的體育運動。自古以來, 人們對養生保健的研究就十分重視, 并在實踐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 創建了系統的理論及風格獨特的傳統體育養生方法。這些養生方法內容豐富, 在增進人類健康,養生保健、延年益壽方面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一、研究方法與對象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與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醫學院校開設傳統體育養生課的學生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
二、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在普通醫學院校開展的現狀
1.傳統體育課的開展情況
目前傳統體育養生課程在醫學院校開設的課程較少,主要以開設太極拳為主,不能全面體現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的內涵。此外,在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課程教育中,課程教學過于簡單、基礎教育缺乏、民族文化意識淡薄,對構建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課程體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研究方法簡單,缺乏完整的研究體系,很多人忽視了傳統體育養生所特有的預防保健作用——“動靜相兼”,相當一部分人對養生體育功能缺乏全面認識。
2.大學生身體素質調查
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從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中可以得到結論,學生身體素質在逐年下滑,具體表現在學生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障礙,運動能力不斷下降,既有家庭的過度溺愛,也有來自社會激烈的競爭壓力造成的,同時還與學校的教學管理的模式以及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關,所以要求家庭、學校、社會通力合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現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醫學院校開設傳統體育養生課的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養生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是古代中醫理論與傳統文化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瑰寶。
(1)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的康復醫學價值。在紀樹榮《康復醫學》一書中,對康復醫學的定義主要以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設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也就是功能障礙的治療、訓練和處理的醫學學科。體育療法是現代康復醫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其中民族傳統體育養生項目可以作為康復體育療法很好的內容之一,如健身氣功五禽戲、八段錦等。因為,這兩種傳統健身體育養生功法以活動筋骨、疏通氣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為目的,以內氣運行為主,重視意念的鍛煉,體現了形、意、氣的合一,符合中老年人的運動規律。所以,醫學院校康復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好康復醫學專業課程,還可以把傳統體育養生課程作為第二專業課程來學習,這樣不僅可以用專業知識去治療一些病人,還可用所學到的體育康復知識去給病人做康復治療。
(2)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養生價值。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健康才是最寶貴的財富,而中華傳統體育養生從古至今都在不斷探索著強身健體之道。以“生為第一”、“延年益壽”為目的,是人們不斷追求之事。從中華傳統體育養生發展史來看,歷代享有盛譽的中華傳統體育養生名士層出不窮,其中華陀、陶弘景等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兩千多年來,養生家在人體科學、醫學、保健學等領域中積累了豐富的體育養生思想。當然,限于當時歷史條件,中華傳統體育養生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養生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們研究傳統體育養生,主要是研究他的體育養生思想及其現代養生價值,古為今用,特別是醫學院校的大學生更應該認真學習傳統養生理論,為人類的醫學保健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3)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的中醫養生價值。中國的醫學吸收了當時已廣泛流行的陰陽、五行等觀念,并結合當時行醫治病的實踐,探討了人體結構和機能,在此基礎上確立了以醫養生、養生為醫的觀點。醫學院校學生學習古代養生理論,主要的是能讓學生了解養生文化、養生方法和養生思想及其與中醫養生的關系,不斷探索新的養生運動理論,為廣泛開展養生運動提供科學的借鑒和依據,使傳統體育文化不斷地走向世界,服務于人類。
(4)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學價值。 醫學院校開設的傳統體育課是在吸收了古代哲學與古代醫學理論精華而形成的一種課程體系。古代醫學理論中的“天地一體”、“五臟一體”、“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同樣適用于傳統的保健體育。而中醫理論認為,人的五臟六腑是一個整體。傳統的健身思想也認為體育的作用不僅在于發展身體的機能,或是治療身體的某種疾病,而是通過調整人的身體心理,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得到調理,不斷增強人的適應能力,以增強體質。作為醫學院校學生在學習醫學時,也應該接受傳統健身文化的熏陶,從而為傳統體育課程在大學的開設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四、開設傳統體育養生的意義
現代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由于國民的健康對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幸福都至關重要,所以,人們在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 養生”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重視。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是體育養生家在從事與養生有關的體育活動中萌發、沉淀下來的傳統養生思想,是養生人士從事體育養生活動的思想依據和思想方法,也包括養生人士已取得的養生成就中蘊蓄的思想精華。傳統體育養生主要是通過有氧運動等健身途徑促進人體健康,增強人的社會適應能力,要繼承和發揚傳統養生理論與方法,就得使人們對這些傳統的理論與方法有深刻確切的認識,要使人們從不同側面了解養生的原理、功法。高校在體育課教學中應加大傳統體育養生課的教學,不斷地推廣,將有力促進中華養生理論的發展,對繼承、發揚中華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精華,大力宏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不斷提高居民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結論與建議
1.醫學院校學生通過體育課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課程,使學生認識到體育養生課意義及價值所在,通過不斷的學習,最終運用到所學專業上去,特別是康復醫療專業的學生,最終對個人和社會都會產生有益作用。
2.學生通過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課程不僅可以學到養生保健知識,還可以宏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使我國悠久的養生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播。
3.高校體育教學可以把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課程作為教學改革試點內容,加大推廣力度。
4.從本次調研醫學院校開設傳統體育養生課的情況來看,開展并不盡如人意,開設有關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的課程較少,不能全面體現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鄧躍飛,李煒.傳統體育養生的現代價值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研究,2006(12).
[2]紀樹榮.康復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0.
[3]張敏.傳統體育養生在高校體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大理學院學報,2011(04).
[4]王麗麗.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再探討—基于大學生不良生活方式的思考[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2(02).
[5]劉博.我國傳統養生發展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0(02).
傳統飲食養生學側重于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來調節人體陰陽,滋養五臟六腑和預防疾病。所謂食物的“性”,指食物的性質,可以分為寒涼、溫熱、平性等幾類。我們日常經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溫熱者次之,寒涼者最少。
熱性食物有:芥子、鱒魚、肉桂、辣椒、花椒等。
溫性食物有: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姜、蔥、大蒜、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櫞、佛手、鱔魚、鳙魚、鰱魚、蝦、海參、鵝蛋、雞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食物有:大米、玉米、花生米、黃豆、蠶豆、赤小豆、黑大豆、豌豆、扁豆、白薯、土豆、芋頭、蓮子、榛子、芡實、香菇、銀耳、黑木耳、白菜、薺菜、大頭菜、圓白菜、胡蘿卜、洋蔥、李子、無花果、葡萄、黃魚、鯧魚、青魚、鯉魚、鯽魚、鰒魚、鰻鱺魚、泥鰍、雞蛋、牛奶、牛肉、豬肉、鴨肉等。
涼性食物有:小米、大麥、小麥、蕎麥、薏米、綠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蘿卜、冬瓜、絲瓜、油菜、菠菜、莧菜、芹菜、橘子、橙子、蘋果、梨、鴨蛋等。
寒性食物有:苦瓜、番茄、黃瓜、蕨菜、竹筍、茭白、蓮藕、荸薺、甘蔗、柿子、香蕉、桑葚、西瓜、甜瓜、紫菜、海帶、蟶子、田螺等。
所謂食物的“味”,主要是指食物的味感,分為“辛甘酸苦咸”等五味。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咸味與酸味次之,辛味更次之,苦味最少。甘味食物包括米面雜糧、蔬菜、干鮮水果、雞鴨魚肉類等。酸味食物包括番茄、山楂、葡萄、杏、檸檬、橙子等。辛味食物包括生姜、大蔥、洋蔥、辣椒、韭菜等。咸味食物包括海產品、豬肉、狗肉、豬內臟等。苦味食物包括苦瓜、苦菜等。正常飲食以甘味食品為主,兼而其它四味調和口感。氣候寒冷或外感風寒時,可適當增加辛熱食物的食用,以祛寒解表。氣候炎熱或患有熱性病時,可適當增加一些苦味或寒性食物,以清熱降火。飲食中略佐以酸苦味,可開胃消食。飲食中酌加咸味食品有補腎益精的功效。
所謂食物的“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別對機體五臟六腑產生不同的滋養和治療作用。例如傳統養生學認為,小麥、綠豆、赤小豆、西瓜、蓮子、龍眼肉等歸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黃豆、薏米、山楂、蘋果、大棗等歸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番茄、櫻桃、油菜、香椿等歸肝經,有舒肝理氣的功效。白蘿卜、胡蘿卜、芹菜、柿子、生姜、大蔥等歸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類、桑葚、黑芝麻、枸杞子等歸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
關鍵詞:針灸學;教學改革;康復專業;PBL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11-0062-02
通訊作者簡介:李建軍,博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臨床與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2012年度教學改革課題“基于PBL的參與式教學法在中醫臨床教學的應用研究”(編號:YJ002012006)的科研成果。
針灸學是中華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治人體疾病、保護人類健康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針灸學》是中山大學康復治療專業的主干課程,通常安排在第三學年下學期講授。如何有效提高西醫院校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充分認識針灸診療技術和價值的康復專業人才,這是我們近年來進行教學改革的著力點。
一、原有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1.重現代康復輕傳統醫學。西醫院校康復專業的學生以學習現代康復醫學診療技術為主,對《針灸學》并沒有足夠的重視。除了課堂講授的傳統醫學內容之外,大多數學生課外很少主動拓展該學科知識,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樣,傳統醫學的優勢和應用價值并沒有傳授給學生,日后更不會主動建議病人采用針灸療法。
2.重課堂講授輕臨床見習。《針灸學》的理論學習主要采用教師在課堂講授的形式,而臨床實踐通常安排在課程末段。這一時期是學生各學科集中復習備考階段,造成針灸臨床見習流于形式,影響了臨床教學的效果。雖然授課教師全部來自臨床一線,由不同的附屬醫院選派和約定講課內容,但缺少每學期所有教師集中討論環節。由此導致課程內容容易脫節,教師更多的是照本宣科,缺少了對針灸臨床實踐的發揮。
3.重書本理論輕科研創新。中山大學康復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多數繼續攻讀海內外重點大學的研究生,發展后勁較大,因而前期的理論學習可為日后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他們對科學研究有濃厚的興趣,單純的理論學習并不能提高對針灸學科鉆研的興趣。目前,針灸科研方法已經與現代醫學接軌,而康復醫學的許多研究方法也可供針灸借鑒。針灸學科為康復專業的人才提供廣闊的研究空間,如果能調動他們一起推動中醫針灸的現代化,這將有助于提高學科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水平。目前的教學注重書本理論知識,而對科研創新方法的介紹非常欠缺。
二、教學改革方法
1.全面融入PBL教學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問題是學習的起點也是選擇知識的依據。[1]其核心是采用基礎學科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應“先問題,后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整體醫學觀,掌握系統整體性的方法和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同時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3]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1)科學設計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組織理論和臨床教學。根據《針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準備典型病例。可依據以下三點設計問題:①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問題,以傳統醫學內容為主,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和康復醫學的發展趨勢,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問題之間有適當梯度;②根據啟發性原則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鍛煉思維能力;③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問題的設計具有開發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培養創新思維。以問題貫穿于理論和臨床教學的始終,改變傳統教學“滿堂灌”和“一言堂”的陳舊模式,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學生的自學能力、辨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得以培養。[4]
(2)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多元”合作學習。提前臨床見習時間,在針灸理論與臨床教學中的實施過程如下:①分組。將4~6名學生分為一組進行小組學習和討論,指定其中一名學生為組長,目的是培養學生協調合作的能力;②自學。把設計的典型針灸病例問題分給組內學生,指導學生根據問題獨立思考和研究;③合作學習。針對臨床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組內學生根據所給的實際病例問題,提出初步設想和學習路徑,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臨床資源等信息可以翻閱教材、查閱文獻,或通過網絡搜索,也可向相關學科的教師請教而獲得。目的是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④歸納總結,提出對實際問題的初步診斷、治療和預后評估等結論;⑤教師評價。每組提交學習和討論結果,要求每個學生提交相應的針灸病案分析資料及相關知識檢索結果,教師對初步結論及學生的報告進行評價,重點是從臨床資料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查詢資料、臨床推理、系統陳述及相關知識的合理設計等方面進行,強調傳統醫學和現代康復知識相結合的重要性;⑥結果共享。教師根據每組提出的具體問題,引導啟發學生用現代醫學、科學技術和傳統醫學、人文等“多元”思維思考、分析討論,最后針對學生回答問題存在的不足,全面系統地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共同分享資料與討論結果。
2.引入針灸科研方法。康復專業的學生對針灸科研方法非常感興趣,通常會更加認真聽課和思考,然后提出問題也有一定深度。例如,介紹近年來基礎研究的熱點,“經穴效應特異性”的研究連續兩次獲得國家973項目資助,其中應用了體組織膜片鉗、微透析、基因敲除等先進的研究技術,學生會提出經穴效應的特異性可能是中樞與周圍神經整合生物學信號的結果。臨床研究方面,可向學生介紹目前世界上最具權威的針刺臨床試驗干預措施報告的國際標準-STRICTA(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ontrolled Trials of Acupuncture),部分學生會聯想到是否也有循證針灸學。通過引入科研方法介紹,有效調動課堂學習氣氛,課外主動查閱相關資料的學生明顯增多。因此,在每個知識點,如經絡、腧穴、刺灸、治療等,適當引入針灸前沿科技動態,滲透基礎與臨床研究內容,穿互動式的PBL教學中,把僵硬的課本知識轉化為生動的科研故事,學生對針灸學科的認同度更高。
3.調整考核內容。《針灸學》教學的重點是對學生進行針灸基本理論知識的傳遞,同時培養臨床科學思維方法、分析和實踐能力。教學中采用了PBL教學法和科研方法,因而考核的內容也要做相應的調整,達到既掌握知識又學到技能的目的,也為日后的發展指引方向。[5]加強考試指揮棒的作用,可通過撰寫綜述、PBL教學參與程度、穴位定位操作等進行綜合考核,將各項考核成績按比例計入針灸學科考試總分,這樣可保證學習效果。
三、教學改革體會
PBL教學法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教學;引入基礎與臨床科研方法,使學生主動拓展針灸學科的知識。這些探索也契合中山大學醫科“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實踐”的教學模式。通過嘗試教學改革,可以逐步解決原有教學模式存在的“三輕三重”弊端,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例如,PBL教學案例的設計、教學人員PBL培訓、考核方式的轉變等環節需要整體協同進行,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可在此過程中教學相長、良性循環,從而實現康復治療專業學生針灸基礎理論好、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和發展后勁大的目標。
參考文獻:
[1]Prince KJ,VanDe wiel M,scherpbier AJ,et a1.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training in a PBL-medical school[J].Adv Hea1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5,5(2).
[2]張翠彥,袁巍.西醫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針灸教學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2).
[3]苗茂,郝華.《針灸學》案例教學效果分析[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12,(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