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語文教學輔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引導文教學法;嬰幼兒撫觸技能;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趙瑩瑩(1991―),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原理; 路海萍(1967―),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碩士導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江西南昌 330031)
近年來,應學前教育發展的需求,育嬰師職業應運而生,該職業不僅要求要熟練掌握基礎性的理論知識,更要求具備較高的實踐操作能力。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人才的發展,因此必須進行深入的改革。“引導文教學法”來源于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種以行為導向為目標提高學生獨立工作能力而開發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而是一種相對有效的教學方法。[1]
一、引導文教學法概述
(一)引導文教學法的含義
引導文教學法是指學生借助教師預先準備好的一種專門教學材料――引導文,獨立設計工作計劃、實施計劃,自行控制學習,最終完成工作任務的教學方法。歸根結底就是教師將傳統方式講授的內容轉化成引導性的文字材料,學生根據材料,自主學習、自我調控,并獨立完成相關任務。[2]引導文教學法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觀,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教學觀,即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借助教師指導,利用教學資料,自身不斷探索、不斷建構,從而系統形成一套完整行為模式。
(二)引導文教學法的特點
1.在引導文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宗旨,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工作能力為出發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教師角色從“權威”單一身份轉換成觀察者、引導者、協作者等多重身份,幫助學生共同完成任務,這民主、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師生、生生間的合作,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非常有幫助。
3.這一教學過程是在學生愿意、樂意的氛圍下實施的,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一步一步完成各項任務,極大的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激發了求知欲,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激勵強化作用。
(三)引導文教學法的步驟
引導文教學法以“完整行動”為理論向導。以計劃、實施、評價為基礎構件,具體包含6個步驟。其中,每一個步驟既可以作為單獨的活動個體展開,又與其他步驟互為連接,成為一套任何環節都缺一不可的完整行為單元(見圖1)。[3]
二、引導文教學法的實施――案例嬰幼兒撫觸
育嬰師這一職業要求動手操作能力非常扎實,因此,在講述“嬰幼兒撫觸”部分時,采用引導文教學法,布置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一)學習目標
1.鞏固撫觸所應掌握的相關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2.熟悉嬰幼兒的身體結構和心理發展規律。
3.提高對突發狀況的處理能力。
4.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能力。
(二)學生應達到的要求
1.掌握撫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2.熟悉撫觸的原理,并能熟練進行撫觸。
3.與嬰幼兒進行積極的情感互動。
4.做到愛護嬰幼兒,具有耐心、細心和恒心。
(三)教學準備階段
首先設計好引導文,在撫觸教學中,教師應將教材中的學科知識系統化,并將相應技能以文字形式轉化為任務形式的引導文:①說出撫觸的功能;②嘗試寫出撫觸的操作技能要點;③明確寫出撫觸的注意事項;④寫出撫觸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及應對策略。教學時,根據班級人數、能力情況劃分5-6個小組;每組配備4-5個“嬰兒娃娃”,相應數量的“育嬰師”扮演者,另外舉薦一名組長,擔任統一協調,分配任務,進行記錄、拍攝的工作。
(四)教學實施階段
1.信息資訊。教學目標:學生更夠獨立分析任務,查找資料,并能甄別、篩選。
教師的工作:①采用頭腦風暴法,組織學生討論育嬰師在撫觸中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及職業道德素養;②發放引導文,提供資料。
學生的工作:①接受任務后,進行分組分工;②仔細閱讀引導文,分配任務,完成相關資料的收集。
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組內成員任務不明確、參與意識不強,需要教師進一步講解、協調。
2.計劃、決策。教學目標:①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表達、合作完成任務計劃;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加深理解。
教師的工作:是咨詢者、幫助者的身份。在決策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對各小組的工作計劃進行可行性分析,確定最終的方案。
學生的工作:①根據引導文的指示,分析任務的相關步驟及所需的工具,擬定方案、做出計劃和決策;②制定計劃,小組成員討論,分工;③就疑難問題向教師請教。
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小組成員對任務的看法不統一;小組分工不協調等需要教師指導和幫助。
3.實施計劃。教學目標:①各小組獨立完成工作計劃,進一步加深撫觸技能與知識的理解;②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教師的工作:扮演觀察者、指導者的角色,主要觀察學生方案實施的進展情況,必要時給予指導。學生的工作:實施本小組的決策方案,布置模擬場景,由“撫觸者”對“嬰兒娃娃進行撫觸。組長統籌管理,從旁協助,并進行記錄、攝像。
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在撫觸過程中學生錯誤的手法,撫觸動作不規范,教師要認真觀察并做好記錄,以便在評價總結過程中,能針對性的給予指正。
4.檢查、評價。教學目標: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并協同各小組客觀、公正的對學習成果給予評價;②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嘗試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以實現撫觸技能與知識的統一。教師的工作:客觀、公正地評價各小組方案,對本教學活動進行總結。學生的工作:①設計本組的方案評價表,進行自評;②客觀評價其他小組方案,進行活動總結、反思。
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在評價過程中各小組可能存在矛盾或沖突,教師需要協調、引導;不積極的學生,需要教師調動其積極性。
四、引導文教學法在實際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4]引導文教學法的順利實施,最關鍵的是教師如何設計好引導文。既不能設計簡單的“關于是什么”的陳述性問題,也不能設計只讓學生操作,獲取技能的“關于怎么做”的操作性問題,如此學生對于獲取的技能難以達到深刻的理解。
(二)教師角色轉變的統一。[5]在引導文教學法中,教師不再像傳統教學中單一的講授者、權威者、管理者,而是要實現引導者、解惑者、協助者、管理者、觀察者、評價者等多種角色轉變的統一。即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獨立學習和工作的狀態,遇到問題時,教師就要擔任起協助者角色,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就要統籌管理、引導正確方向,保證各方面正常運行,當工作完成后,教師便要進行評價,讓學生達到“知”與“用”的統一,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及時轉換角色,保證教學的順利實施。
五、結束語
引導文教學法的真正目的是教學生“會學”。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發現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循環往復,最后總結成果,這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獨立學習、計劃、實施和檢查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未來職業過程中“會學”、“能解決”遇到的問題。[6]
一、單元教學與單篇教學的關系
語文學科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要培養這些能力就離不開各種訓練。單元是作為能力訓練的單位而設置的,較之單篇,它有更大的容量,便于圍繞能力訓練的目標進行多種形式的內容組合,形成一個訓練周期,達到單元訓練的目的。對中學生而言,能力的形成有一個從無到有,由低到高的進步過程;對教師而言,教學上有一個從傳授、示范,到引導、幫助,到督促、指導的教學過程,以實現從“教”到“不教”的目的。而語文教材中講讀、自讀和課外讀三類課文的教學,大致上就對應了由“教”到“引”再到“放”的過程,配合單元知識短文和聽說寫作等專項訓練,就共同構成了一個以讀寫為重點的能力訓練的有機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每一個局部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環,都將嚴重損害單元整體的訓練效果。例如,將自己不喜歡的講讀課改為學生的自讀課;為了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刪去自讀課文的教學;由于對學生不放心,將自讀課文改為老師的講讀課文。講讀、自讀(包括課外閱讀),是單元教學的一個整體,二者有機結合,不可或缺。
二、著眼于單元能力訓練的整體目標
教師進行單元教學時,必須著眼于單元能力訓練的整體目標,弄清單元內各個組成部分的作用,圍繞單元目標進行總體設計,作出必要的取舍和詳略安排,使每一局部尤其是自讀課文部分都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全局在胸,才能下出一步步好棋;一招下錯,可能會導致全盤皆輸。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真正認識到語文教材設置單元、安排自讀課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正確地進行自讀課文的教學;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真正認識到整體和局部的辯證關系,閱讀教學中的許多難題也就迎刃而解。如何突出整體和局部的重點,如何根據單元訓練步驟安排課時內容,如何針對不同的局部使用適當的課型和方法,如何使單元知識與訓練內容緊密結合,如何圍繞重點有效地組織課內外的活動等,都可以作出適當的安排,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取得進步,打開一個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如教學人教版八上第三單元,老師講讀《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學生自讀《橋之美》《說“屏”》,老師帶領學生完成單元寫作內容:“說明文要抓住特征”,并布置恰當的作文題目,讓學生在課內限時完成,以檢測學習效果。這樣,就能夠很好地達成單元能力訓練的整體目標。
三、設計優秀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要有好的單元教學,必須要有好的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這是當前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之一。除教學輔導用書可以更多提供這方面的指導建議和優秀范例外,任課教師還應該在熟悉新課標、新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既要了解全冊內容,也要了解各個單元的內容,而不是簡單地臨時照搬教參了事。好的單元教學設計是建立在對舊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之上的,關鍵在于教師轉變教學思想,牢固樹立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智力的觀念。這樣,聽說讀寫各方面的教研教改成果皆可為我所用,根據不同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突出不同的教學目的,設計出一個個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單元教學方案。
四、突破自讀課文的教學難點
要有好的單元教學設計,還要突破自讀課文教學這個難點,這也是當前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之一,許多教師知道它的重要,但苦于找不到可行的方法,所以一旦上起課,往往成了教讀,或流于形式,達不到訓練目的。因此,關鍵仍在解決教學思想的問題。如果教師的目的不是只放在把范文“講深講透”,而是教給學生讀這類文章的步驟、方法和技巧。那么,學生在老師講完講讀課之后,能夠自覺地運用老師的步驟、方法和技巧去學習自讀課文,并進行課外閱讀。當然,在學生學習課內自讀課文和進行課外閱讀時,老師仍要給予指導和關注。教師的指導方法有如講讀課一樣,根據不同的文體和教學目標,也可以有多種課型和方法可供選用,只要真正重視,不難在實踐中總結出適合本人特點的課型方法。作為可行的一步,教師在教案中具體寫出自讀課的指導方式步驟,尤其是提問引導、幫助釋疑及督促檢查各項,有助于突出“自讀”的特點。
【關鍵詞】初中語文 生本教育 教育理念 課程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A-0009-02
在語文生本課堂中,心靈的碰撞隨處可見,思想的火花閃耀迸發,我們無須多說、多做,只要相信與依靠學生,只需丟下一塊小石頭,就能激起千層浪。實行生本教育以來,在筆者的語文課堂上,再也不是一個人的說教,而是被熱情掌聲、熱鬧笑聲、熱烈討論聲和激烈的爭辯聲所取代。筆者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本語文課堂教學。
一、轉變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主要包括“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高度尊重學生”的倫理觀以及“全面依靠學生”的行為觀。教學要發揮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貫徹“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解開師本思想的束縛,靈活處理好“課標”要求、“考綱”精神與“教材”內容,分析學生的學情,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做一個服務者,等待學生的咨詢或者求助;“高度尊重學生”的倫理觀,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其關鍵是從內部和外部了解學生,承認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創新家,并有無限的潛能;“全面依靠學生”的行為觀,是指生本教育的方法就是全面依靠學生,認識到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學生將在教育教學生態環境中蓬勃發展,并且學生的狀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筆者在班上開始試行生本語文教學的時候,讓學生由被動式的學習方式向主動式的學習方式轉變是很難的。可是生本教育本身就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所以,筆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轉變學生的這種被動式的學習思維模式。課堂上,筆者只引導學生去發現并提出問題,接下來的工作,筆者沒有像以往那樣教學生如何去尋找答案,當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時候筆者不會直接就把答案說出來。筆者要求他們自己想辦法把問題的答案找出來,不要問老師,不要從老師這里得到現成的答案。從那時開始,筆者上課的時候并不著急,而是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討論、思考、探究。筆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準備,期待他們破繭成蝶,華麗蛻變。生本教育實際上是把問題看作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讓問題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又能產生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就是發現、提出、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經歷了風雨,終于見到了彩虹。一次語文課上,筆者問道:“讀完《春》這篇課文,你想說些什么?”筆者以為還會像往常一樣,只有寥寥無幾的幾個聲音,可沒有想到筆者剛剛問完,有一名女生就直接站了起來。雖然她有點緊張羞澀,聲音還有點稚嫩,表達得并不流利,可是,她說出的觀點確實是教學輔導書上沒有的。筆者聽了之后忍不住問:“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嗎?”這名女生說是自己想出來的,她就是這么認為的,就是不知道對不對。筆者帶頭鼓掌,因為這是筆者開展生本語文教學以來收到的第一份驚喜,這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信號,代表著有些學生已經完成了轉變,完成了一個心理歷程,從此他們將迎接一個嶄新的開始。
二、更新課程觀
(一)小立課程,大作功夫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采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忽視學生的實際需求,制約著學生思維的發展。要么所提的問題過于簡單,表現為學生的“大合唱”,學生無需思考跟著喊,提問毫無價值,要么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要么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沒有新意,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壓抑學生的個性思維與學習興趣。
“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是生本教育的課程觀,指的是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盡可能的精簡,要騰出時間讓學生進行大量的活動,讓學生在生本語文課堂中“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生本教育的課型分為新授課、評研課、展示課,這充分體現了生本教育重準備、重過程、重參與、重體驗、重合作、重探究、重開放、重生成的理念。構建一個生動的語文學習平臺,主要看教師如何搭建。前置問題的設置是體現“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的關鍵,而在問題的設置上做到“簡單、根本、開放”是使學生“動”起來、語文“活”起來的源泉。
(二)激起思想火花,蕩千層浪
思源于疑,由疑問而進行思考,由思考而解決問題是生本課堂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現代教學論的研究表明,產生學習動力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問題是生成新思想、新方法與新知識的種子。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樣的哲學思想在生本課堂上得到充分體現。源于學生而又歸于學生,這是使學生“動”起來、語文課堂“活”起來的靈魂。
生本教育的課堂是全面依靠學生的課堂。根據前置問題,學生小組分工合作,共同探討,展示成果,互相質疑、補充,以問題推動課堂。“激起思想火花,蕩千層浪”主要體現在互相質疑、補充的過程,這也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產生的過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學生對所提問題各有獨到的見解,并對課文的故事進行了精彩的表演。學生無所顧慮,暢所欲言,每一次發言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觀點,每一次學生觀點的碰撞都會激發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三、收獲教育的幸福
因為生本教育,筆者和學生走得更近、更加緊密了。而生本教育要求的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也讓學生之間更加了解和融洽,友誼正在慢慢地培養。老師與學生是朋友一樣的關系,學生c學生之間是如此和諧的同窗之情,這樣在教學中,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的呢?生本教育本身就要求我們要“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只有尊重學生,才會得到學生的信任,只有信任學生,才能發掘出學生最大限度的潛力,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是真正的教學相長。在生本教育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沒有人會置身事外。比如小組在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必須是幾個人一起完成,如果有人不參加集體討論,小組將會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懲罰,這些懲罰也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增進與維護小組內的團結。在這樣的小組討論的氛圍中學習,不僅能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也有助于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前有些懶散、不愿學習的學生在小組其他成員的帶領下慢慢地對學習產生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