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防疫的方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環境帶給企業的深刻變化是:復雜、動態與不確定性。我國企業不僅受到經濟體制轉軌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約束,還受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這些都使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更為凸顯,同時也導致了價值轉移與范式轉變,由此帶來了產業升級、戰略變革與創新等問題。戰略作為協調企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有機系統,在企業環境發生變化時必然會提出轉換或變革要求,以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在財務管理領域的延伸,是實現企業戰略的資金支撐和關鍵后盾。因此,如何根據變化了的環境調整財務戰略,保持其與企業戰略的動態一致,是企業財務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企業柔性戰略觀的提出
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不少學者開始關注環境、戰略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學者阿爾里奇(1979)、錢得勒(1962)、安得魯斯(1972)和查爾德(1972)等人認為,環境是真實的,組織與環境是相互分離的,所有構成戰略態勢的環境要素都獨立于觀察者。戰略制定者必須通過掃描客觀存在的環境以發現機會和威脅,并找到與這一環境事實相匹配的最佳戰略方案,理性的分析過程是尋求特定環境態勢下最佳戰略方案的關鍵。為了應對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需要謀求戰略變革和創新,原先用于制造業的柔性思想逐漸被應用到了企業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夠對變革或新情況做出反應或適應的質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將柔性思想用于企業戰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戰略觀點,認為企業柔性包括內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內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組織快速適應環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則是指組織能動地影響環境的能力,它通過保護性(防御性)策略或開拓性(進取性)策略來減少組織的脆弱性。劉益、李垣等(2005)認為,柔性戰略不僅僅是一種適應性戰略,它更強調創造或利用變化。或者說,它是一種破壞舊的競爭優勢并通過變化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的戰略。阿克和馬什卡雷尼亞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實現柔性戰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資于未經充分利用的資產以及減少專用性承諾等)。桑切斯(Sanchez,1995)則結合資源理論和能力理論,認為柔性戰略的成功實施依賴于兩方面,即企業可用資源的固有柔性(如備選資源的使用范圍、資源的轉換成本與轉換時間)以及企業運用現有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柔性戰略觀是指企業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時,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通過運用、整合或創造內外部資源,對環境變化做出的能動性反應。理解柔性戰略觀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柔性戰略關注環境的變化強調利用變化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僅僅適應環境變化。
(二)柔性戰略強調的柔性是建立在穩定性基礎上的韋克(Weick,1982)指出,絕對的柔性使組織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續性的感覺,容易導致決策混亂。范漢姆(VanHam等,1987)強調,對于保持一致性和組織的控制能力而言,穩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在強調運用柔性戰略的同時,并不是要否定傳統戰略的剛性和計劃性,它是剛性基礎上的發展。
(三)柔性資源與能力是實現柔性戰略的根本保證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企業必須有能力發現新資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擁有的各種資源以使資源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四)柔性戰略依賴于企業的柔性系統企業柔性系統包括柔性的管理思想、柔性的組織和管理控制以及柔性的生產系統等,以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柔性戰略觀下企業財務戰略思想的轉變——從剛性財務轉向柔性財務
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管理思想在財務管理領域的延伸和發展。傳統財務戰略是建立在剛性戰略思想的基礎上的,認為企業在理財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和制度,以保持企業理財系統的有序性和穩定性(鄧明然,2005)。然而,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僅使企業戰略觀發生了變化,也對傳統的、相對靜態單一的剛性財務戰略思想提出了挑戰:一方面,外部環境中持續發生的、不可預測的變化要求公司財務戰略能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調整;另一方面,企業財務戰略具有長期性、穩定性特征,需要較長的動態反應時間,而且存在著很大的因果模糊性。為解決財務戰略的長期穩定性與環境變化的持續不可預測性之間的矛盾,需要實現由傳統的靜態思維方式向動態思維方式的轉化,從傳統的以計劃預算為主的剛性財務向剛性基礎上的柔性財務轉化。許多財務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如,王化成(1992)提出了在財務管理中必須遵循彈性原則,進行了如何保持合理彈性的研究。鄧明然(2005)將柔性戰略觀點運用到企業財務管理中,認為以適應性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穩定性為主要特征的剛性同時存在于企業理財系統中,理財系統的柔性是保持理財系統動態穩定性的條件。趙華等(趙華等,2006;余海宗、何浩,2003)借助企業柔性戰略思維來解決財務戰略問題,正式提出了柔性財務戰略觀。
上述研究都從不同側面運用了柔性思想去研究財務,解決了柔性財務戰略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但卻未能很好地確定財務戰略的研究范圍并建立相應的研究體系。與傳統財務戰略體系一樣,柔性財務戰略體系也包括理財環境分析、財務戰略制定和戰略目標分解、財務戰略實施與控制、戰略實施績效評估四個方面,但其戰略思想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具體表現在:
(一)對待環境的態度轉變傳統財務管理強調環境的重要性,主要是從環境的適應性角度強調根據變化調整戰略;而柔性背景下的財務戰略更關注戰略的能動性,強調根據不同的環境設計財務戰略,運用企業資源和能力持續性的適應并利用環境。
(二)柔性財務戰略強調戰略的靈活性在傳統財務戰略中,戰略計劃是實現戰略的重要環節,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主要通過不同層次的計劃來實現;而柔性戰略下的財務戰略要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通過實行彈性預算,推行滾動計劃法和實行分權式管理等手段,隨時整合資源和提升能力,通過動態的博弈來實現戰略。
(三)柔性戰略觀更注重價值鏈創新和價值管理,強調企業在整合利用企業內外部資源和能力的基礎上,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企業的價值增值。
三、柔性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及其整合
(一)柔性財務戰略及其構成要素
柔性戰略觀不僅改變了企業的財務戰略思想,也要求對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進行調整或變革。劉益、李垣(2005)認為,為適應動態變化的環境需要,企業戰略的范圍必須包括競爭的各類因素,柔性戰略應該包括組織柔性、資源柔性、能力柔性、生產柔性和文化柔性等五個方面。作為戰略思想的具體財務體現,財務戰略應保持與企業戰略的動態一致性。筆者根據上述柔性戰略內涵的界定標準,認為柔性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包括財務組織柔性、財務能力柔性、財務資源柔性以及財務活動柔性四個方面:
1.財務組織柔性財務組織柔性包括組織結構柔性和組織管理柔性。在柔性財務戰略中,財務組織機制不僅要滿足企業戰略目標的要求,還要適應環境變化,以促使企業員工不斷提高素質,增強企業的財務運作能力。因此,組織結構決不可能靜止不變,有效的財務組織柔性來源于組織內部的要求、組織結構的彈性、組織成員對變化的適應性與組織外部的競爭狀況、組織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組織氛圍和群體和諧等方面。組織管理柔性是指財務組織對財務人員的管理及部門間溝通以適應變化或超前行動的管理制度、程序及方式方法所具有的靈活性。財務戰略柔性的程度及其有效性集中體現在組織結構轉換的高效益、高效率及組織創造性的提高上。
2.財務資源柔性財務資源柔性是指企業原有財務資源的轉化能力,某種財務資源的用途越寬泛,且其轉化成另一種資源的難度較小、時間較短時,該財務資源的柔性就越大。如,企業內部保持較低比例的固定資產特別是專用性資產投資,通過提高企業資產的變化能力和周轉速度從而提高財務資源的柔性水平。再比如,在集群內部,通過企業與集群企業的合作關系,使用轉包或接受訂單等方式,借助集群的生產能力虛擬出企業的生產能力,通過資源柔性提高企業的收益水平。因此,財務資源柔性是財務戰略成功實施的物質基礎。
3.財務能力柔性財務能力柔性是指在變化環境下企業整合舊資源、發現新資源并有效組織財務資源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鄧明然(2005)認為,柔性財務能力從低級到高級劃分為:緩沖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緩沖能力是企業理財系統具有的吸收或減少環境變化對系統影響的能力;適應能力是企業理財系統具有的隨環境變化而快速適應變化的能力;創新能力是企業理財系統具有的積極影響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能力。作為財務資源的人是保證財務能力柔性的主體,財務能力柔性則體現了企業財務戰略實施中的控制能力,是財務戰略成功實施的管理能力保證。
4.財務活動柔性財務活動柔性是柔性財務戰略得以實施并獲取成功的依托,因為企業的財務戰略柔性都是柔性組織運用柔性資源和能力,通過財務活動表現出來的。財務活動柔性一般包括柔性籌資系統、柔性投資系統和柔性的營運資金管理系統以及柔性分配系統。企業只有能籌集到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并合理地投放配置和使用資金以獲取最高的投資回報,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目標。
在柔性財務戰略的四大組成部分中,財務組織柔性、資源柔性和能力柔性是基礎,財務活動柔性是整合前三種柔性基礎上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柔性財務戰略實際上是企業柔性戰略在財務管理中的延伸,它以企業戰略和財務環境分析為起點,通過財務活動的組織,利用并整合企業的財務資源、財務能力和財務組織應對環境變化,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與企業戰略相比,柔性財務戰略更多體現的是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和利用,而不是改變或制造環境。
(二)柔性財務戰略各要素間的整合
成功的財務戰略需要依賴協調過程才能使戰略意圖得到實現。企業應該創造出一種和諧的環境,只有當所希望的新戰略相匹配的資源、能力、組織、活動等得到改變并達到彼此協調時,柔性財務戰略的實施才有保證,財務活動才能順利開展。柔性財務戰略的實施過程實際上是企業選擇利用每一個要素,并將其組合起來建立一個不斷強化的柔性系統的過程(劉益、李垣等,2005)。在一個相對多變而復雜的非均衡環境中,柔性財務戰略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具體如下(見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環境、戰略與企業財務組織、財務資源、財務能力之間是一個相互協調配合的體系。柔性財務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應根據環境的變化,在分析各要素特征的基礎上對各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個動態變化的有機系統。
1.柔性財務戰略的實施,總是要求企業對財務資源和能力根據環境變化與目標的要求做出相應的整合和變動。一方面,要求企業財務資源的配置從根據計劃分配資源轉變為注重資源本身的多用途和適應性,如,企業內部保持較低比例的固定資產特別是專用性資產投資,通過提高企業資產的變化能力和周轉速度來提高財務資源的柔性水平;另一方面,要求財務能力從原來單一的規范化、秩序化的計劃性管理轉變為靈活、快速的集成化管理,實現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在財務戰略的形成過程中,除了要考慮財務資源或財務能力的單純影響外,還要注意它們之間的互動影響,并按照新戰略及其實施要求對二者進行重新整合,拓展財務戰略的形成和戰略目標實現的可行路徑,為戰略措施提供更廣闊的可行區域和更合理的選擇標準。
2.柔性財務戰略的實施是在高度復雜化并不斷變化的非均衡環境之中進行的,人作為組織中最重要的資源,對戰略實施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因此,企業柔性財務系統中的財務機構設置以及人員素質(包括價值觀和創新意識)與配備對財務系統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顯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3.財務戰略的成功實施需要通過相應的財務活動加以落實,財務活動是實施財務戰略的基礎和土壤。一般來說,在企業不同的生命周期會經歷快速擴張型財務戰略、穩健發展型財務戰略以及防御收縮型財務戰略等,體現出不同的財務活動特征。因此,如何根據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及擁有或可以整合的資源、能力和組織結構實施戰略變革和創新,是財務活動順利實施的前提。
關鍵詞:鄉鎮動物防疫;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8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35
引言
動物防疫工作是杜絕傳染病發生與傳播的關鍵措施。但是,目前鄉鎮動物防疫的工作實際狀況而言,強制性免疫工作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這也為動物防疫工作留下較為嚴重的安全隱患。對此,結合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可行的優化對策有著@著的現實意義。
1 鄉鎮動物防疫工作存在的問題
鄉鎮動物防疫工作主要存在4個方面的問題:動物疫病防控經費缺口大,強制免疫疫苗配套款不足,監測經費、防控經費和應急物資儲備經費沒有列入財政預算,縣財政沒有設立畜禽撲殺補助儲備金,影響免疫密度和重大動物疫病的控制與撲滅工作;動物疫病監測化驗室綜合樓建設用地未落實,儀器設備未能全部發揮作用,影響動物疫病的監測、診斷和控制工作開展;縣鄉畜牧獸醫隊伍長期得不到補充,存在技術人員缺乏、隊伍老化現象;村級動物防疫員待遇偏低,影響工作積極性。
2 鄉鎮動物防疫工作存在問題的對策
2.1 實行強制防疫,確保免疫有效性
免疫是防控重大動物疫病最有效措施,將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4個病種列入強制免疫計劃。對散養戶采取春秋兩季集中免疫和月月補免的“免疫日”制度相結合的免疫辦法;對規模養殖場按照程序進行免疫的辦法,實施強制免疫,保障4個強制免疫病種的免疫密度達到動態90%。在免疫同時建立免疫檔案和佩戴免疫標識,豬、牛、羊等牲畜免疫耳標掛標率達100%。每年春秋季集中免疫結束后,全面開展免疫抗體抽樣監測工作,對免疫抗體水平不合格的畜禽進行補免,達到“以測促免,以測督免”的目標,確保免疫抗體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構筑有效免疫屏障。
2.2 實施流動檢測,全面掌握疫情
動物疫病的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是掌握疫情發生規律,判斷動物疫病發生風險和流行趨勢,科學評估動物疫病流行狀況和防控效果的重要手段。采取定點持續監測與全面集中監測相結合、常規監測與應急監測相結合的辦法,加強對重點部位(如活禽市場、屠宰場)、重點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奶牛“兩病”、小反芻獸疫等)、重點畜禽(水禽、野鳥、奶牛、羊等)的監測。同時要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主要動物疫病的定點流行病學調查,并定期開展分析評估,為疫情預警預報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對監測陽性畜禽及時處置,對監測過程中發現的疫情隱患及時消除。
2.3 規范疫情報告,規避疫情傳播
規范疫情報告。要進一步明確疫情報告職責,嚴格疫情報告程序,及時準確報告疫情。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要嚴格實行快報,堅決杜絕瞞報、謊報、遲報、漏報或者阻礙他人報告動物疫情的現象發生;嚴格疫情核查。縣鄉畜牧獸醫部門一旦接到疫情舉報,要立即按照規定認真組織核查,對發現的重大動物疫情或疑似病例要及時報告,請求上級主管部門協助診斷和確認,并及時采取隔離、消毒等防止疫病擴散傳播的基本措施,確保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果斷處置疫情。一旦發現可疑疫情,要堅持屬地管理的原則,按照“早發現、快反應、嚴處理”的要求,采取邊采集病料樣品送檢,邊實施隔離、封鎖、撲殺、消毒等措施,果斷、徹底地把疫情撲滅在疫點上。
2.4 強化檢疫監管,保障動物安全
進一步加強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工作,切實做到“三必檢”,即動物離開飼養場必檢、動物進入屠宰場必檢、動物及其產品進入市場必檢;推進動物檢疫申報點建設,在養殖重點村設立動物檢疫申報點,方便養殖戶申報,提高產地檢疫申報率;加強養殖環節監管,建立健全各項檔案,逐步建立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活禽經營市場秩序,研究制定活禽定期休市制度,積極推動禽類定點屠宰、集中檢疫工作。五是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非法收購、加工、販賣病死畜禽及其產品的行為,嚴格實行“四不準一處理”(即對病死畜禽一律不準宰殺、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轉運,按無害化處理的要求就地消毒深埋)制度。
3 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鄉鎮動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各項問題,采取“抓好強制免疫,構筑有效免疫屏障”、“開展監測流調,全面掌握疫情動態”、“強化疫情報告,及時消除疫情隱患”等控制對策,可以有效的提高鄉鎮動物防疫工作開展質量,并為鄉鎮動物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張開明,徐筱艷,況愿華.鄉鎮動物防疫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340-344.
[2]王艷銳,廉家琨,康永偉.鄉鎮動物防疫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6(10):242-243.
一、各鄉鎮人民政府要按照“防疫有人管、上崗有標準、誤工有補助”的原則,切實加強村級動物防疫協助員隊伍建設工作。
二、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從本鄉鎮動物防疫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做好村級動物防疫協助員的選聘工作,原則上每個村配備1-2人,并建立健全村級協助員管理制度。
三、村級動物防疫協助員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遵紀守法,熱愛動物防疫工作;
(二)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三)基本熟悉動物免疫、檢疫、疫病普查、疫情報告、動物常見病診療、消毒等獸醫常用知識和操作技能;
(四)基本了解動物防疫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
(五)能勝任動物防疫協助員的各項工作;
四、村級動物防疫協助員在基層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指導下,具體負責強制免疫、疫情普查報告,并協助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做好有關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
五、各鄉鎮可根據當地動物養殖和動物防疫工作量,參照當地自然條件、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合理確定村級動物防疫協助員的補助標準,將補助金額納入財政預算,并及時發放。
六、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也要配備動物防疫協助員,其聘用、報酬及管理由場方負責。同時接受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監督指導。
關鍵詞 疫病防控;形勢;問題;對策;云南石屏;異龍鎮
中圖分類號 S851.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6-0276-02
近年來,為了有效防控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確保畜牧業穩定發展,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公共安全,石屏縣異龍鎮動物疫病防控始終堅持以《動物防疫法》為指導,按照“防疫就是增收,少死就是增效,發展與保護并重”的思路,突出抓好免疫、普查、檢疫、監測等工作,全面提高了預防、控制、撲滅動物疫病的技術水平和綜合防控能力,有效地控制了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促進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但是,由于當前我國動物疫病病種多、病原復雜、流行范圍廣,給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1 疫病防控工作情況
1.1 深入貫徹執行動物疫病法律法規
嚴格貫徹執行《動物防疫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獸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防檢結合”的動物疫病防控方針,不斷強化動物疫病防控責任,深入落實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措施,保障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1]。
1.2 全面落實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措施
一是全面落實春、秋2季集中免疫措施,強化對農村散養新補欄,超過免疫期的畜禽以及種母畜補免;二是開展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狂犬病等重大動物疫病的免疫、普查、監測等工作;三是全面推行動物防疫整村推進新模式;四是常規疫病防控常抓不懈。2012年禽流感免疫342 183羽、口蹄疫免疫387 091頭(其中豬免疫351 343頭)、豬瘟免疫263 837頭、雞新城疫免疫343 850羽、狂犬病免疫1 121只,確保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肉類總產量達2.5萬t、禽蛋產量達1 541 t、奶類總產量達1 470 t,畜牧業產值3.5億元)。
2 動物疫病防控面臨的形勢
2.1 老疫病新發生
原有動物疫病特點:一是病原變異加快,毒力增強,致死率升高,可感染多種動物;二是多病原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病性復雜化;三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呈隱性感染,降低機體抵抗力,致使免疫無效;四是因濫用抗菌類藥物,造成細菌耐藥性增強[2]。
2.2 面源污染,增加防控難度
林下養殖的大量出現,存在養殖生產管理不規范和動物防疫制度不健全、防疫措施不落實,以致面源污染,增大疫病防控難度。
2.3 引入性動物疫病風險加大
隨著規模養殖的不斷發展,養殖戶從外引入動物,勢必有引入動物疫病的風險。
3 疫病防控存在的問題
3.1 動物防疫意識不強
目前,占據農村養殖業主導地位的主要是個體養殖戶,其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未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養殖技術落后,片面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疫病防治意識淡薄,甚至有的養殖戶故意隱瞞疫情,私自將病畜低價賣給不法商販,致使疫情嚴重擴散[3]。
3.2 濫用獸藥
在規模飼養條件下,由于養殖技術水平低下,部分養殖廠,盲目使用抗生素,增加了動物機體和病原體耐藥性,使許多傳統藥物失效。
3.3 動物防疫中的免疫副反應補償缺乏明確的政策規定
在大面積動物免疫或疫病監測工作中,由于動物數量龐大,加上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致使少數地方出現畜禽死亡的現象。由于國家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和經費支持,致使動物疫病防控常處于扯皮狀態,形成防疫空檔[1-4]。
3.4 基層動物防疫隊伍素質與動物防疫工作的要求不相適應
由于動物防疫工作較為辛苦,加之村級獸醫員工資待遇低(每月80元補助),以及有的獸醫員年齡偏大,現有的村級獸醫大多靠跟師學藝,未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面對養殖方式和養殖產業結構的改變,對動物防疫工作提出了高標準要求,部分獸醫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需要。
4 動物疫病防控對策
4.1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全面落實“政府保密度、業務部門保質量”的雙軌目標責任制和動物防疫整村推進新模式,切實增強動物疫病防疫意識,正確引導養殖戶、規模養殖業主、動物經營者的生產經營理念,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濫用飼料和獸藥,不使用違禁藥物,保證動物生產和動物產品安全。
4.2 全面落實動物免疫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防檢結合”的方針,全面落實動物疫病綜合防控措施:一是認真落實農村散養動物春、秋集中免疫,強化對新補欄的畜禽、超過免疫期的畜禽及種母畜補免;二是抗體監測未達標的畜禽免疫病種進行拉網式補免,切實降低動物疫病發生風險;三是強化規模養殖場防疫條件建設,督促養殖場業主落實動物防疫措施;四是強化動物防疫監管,確保動物疫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4.3 強化動物檢疫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動物檢疫執法工作,確保動物檢疫工作落到實處;二是嚴把屠宰檢疫關;三是切實加強外調入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和產地檢疫,嚴厲打擊私屠濫宰和經營病害動物及動物產品的違法行為,嚴防外疫傳入。
4.4 強化動物疫病監測
定期開展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和血清檢測,提高監測密度,做好動物疫情監測、統計、分析和上報,及時研判動物病情態勢,為有效指導動物基礎免疫工作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學決策的理論依據。
4.5 加大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確保動物防疫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近年來,雖然國家加大了對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但是基礎設施硬件水平與現代畜牧業發展對動物防疫工作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使動物防疫新技術在基層無法大范圍推廣。因此,各級政府必須依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增加動物防疫經費,同時進一步加大基層動物防疫設施建設,提升基層防疫設施水平,如交通工具、冷鏈設備、疫病監測等,使其滿足現代動物防疫的需要[1-4]。
4.6 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一是建立健全鎮、村、業主“三位一體”的動物防疫網絡,特別是要加強村級防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村級防疫隊伍和業主的作用;二是把村級動物防疫隊伍建成一支具有專業知識、年輕有為,能勝任各項工作的業務人員;三是強化技術更新,對長期在一線服務的獸醫人員、規模場業主進行專項培訓,提高基層防疫隊伍的素質,從而保障養殖戶的生產發展,從源頭上控制人畜共患病及藥殘等有害物質,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動物源性食品。
5 參考文獻
[1] 張仁美.淺談動物防疫的社會功能以及當前存在問題的對策探索[J].畜牧市場,2004(8):48-50.
[2] 周緒剛.動物防疫存在問題與對策[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1,27(6):22-23.
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是社會公共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畜牧業健康發展和農民增收,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穩定。
為扎實做好春季重大動物疫病集中免疫工作,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確保今年奧運會期間疫情穩定和畜產品的質量安全,確保今年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各村委會要堅決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和僥幸心理,做到思想到位、組織到位、督促到位,切實抓好我鎮動物防疫工作。為確保強免工作有序的開展,我鎮就春季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出以下實施方案:
一、明確目標任務
認真落實“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24字方針,加大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力度,全面開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藍耳病和豬瘟4種病的集中免疫;進一步加強疫情監測,準確掌握免疫效果和疫情動態;積極創造條件,加快推進動物免疫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工作;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防疫隊伍建設;切實加大督促檢查力度,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檢結合、全面控制和重點撲滅”的方針,真正做到畜禽強免“六不漏”:鎮不漏村、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針、針不漏空。確保免疫密度、免疫抗體合格率、免疫證明發放率、免疫檔案建檔率、家畜二維碼耳標掛標率達到100%。集中免疫時間從3月26日開始至5月30日,今后每月第一周為補免周,要求對所有補欄畜禽進行補免,確保存欄畜禽處于有效地保護狀態。
二、工作方法
1、開好一個會。我鎮按照縣春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會議精神,及時召開鎮春季動物防疫會議,根據我鎮實際,制定具體防疫計劃,分解下達任務,按600-800戶配備一名防疫員的原則,選聘10名村級防疫員,實行招標承包。并簽訂聘用合同。
2、摸清兩個底。第一,對全鎮規模養殖戶進行摸底登記工作。第二,做好全鎮散養畜禽摸底調查工作,邊防疫邊登記,防疫結束后將原始登記表復印上報縣防疫指揮部。
3、抓好組織實施。我鎮在防疫期間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具體明確包村干部、畜牧技干、村兩委的職責,做到防疫工作有人管,具體事務有人抓,確保春季防疫工作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同時強化對村防疫員的巡查工作,嚴格督促村防疫員按技術規程操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三、強化“政企、技企”聯系制度
畜禽養殖大戶的防疫工作是我鎮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村防疫員和村委會要認真摸底,做到底子清,情況明,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建立健全規模養殖戶檔案,明確確定個養殖戶的“政企、技企”聯系人,按照“政企、技企”聯系卡的內容扎實做好聯系工作,對規模養殖戶檢查、督查、指導,凡因履責不力,未能及時免疫而發生重大動物疫情的,要嚴肅追究責任。
四、開展評比表彰
為了認真做好我鎮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 確保我鎮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各級各部門和各村(居)務必要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切實增強全局意識和憂患意識,強化組織領導,加大防控力度,確保我鎮不發生大的動物疫情。根據省市縣統一部署和有關文件要求,結合我鎮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24字防控方針,貫徹執行《動物防疫法》、《畜牧法》,搞好動物防疫工作,確保我鎮成為無重大動物疫病清凈區。
二、工作目標
1.全鎮禽流感、豬瘟、牲畜口蹄疫、豬藍耳病、雞新城疫、常年免疫密度達100%,規模養豬場豬鏈球菌病免疫密度達到90%以上;牲畜掛標率、發證率、建檔率達到100%;家禽發證率、建檔率達到100%;同時要求禽流感、牲畜口蹄疫、豬瘟、豬藍耳病、雞新城疫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70%以上。
2.進入流通的畜禽產地檢疫率達到100%,屠宰檢疫率達到100%。
3.年內全鎮不發生大的動物疫情。
4.春季集中免疫在4月底全面完成(3月20日前完成牲畜口蹄疫、禽流感的免疫工作,4月20日前完成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雞新城疫的免疫工作,隨后再開展豬丹毒、豬肺疫、豬鏈球菌病等其他疫病免疫和補免工作),秋季集中免疫在11月底完成。
三、工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鎮里成立以鎮長劉琴為指揮長,副鎮長王升為常務副指揮長,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防治重大動物疫病指揮部。實行責任片領導包片,駐村干部包村(居)、村(居)干部包村、組,動物防疫員逐戶逐欄打針、卡耳、發證、建檔。與駐村干部、村干部、動物防疫員簽訂責任狀,納入目標管理。駐村干部、村干部必須要在規定時間內與動物防疫員一起進村入戶進行免疫工作,保證免疫進度。實行駐村干部、村(居)干部保免疫密度,動物防疫員保免疫質量的工作機制。
2.堅持預防為主,落實強制免疫。動物防疫工作是一項長期經常性的工作,不能有絲毫的懈怠情緒。務必堅持以預防為主的方針,對國家規定的嚴重危害養殖業生產和人體健康的動物疫病實行強制免疫。書面告知常年存欄豬3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依法自行做好免疫工作,并監督其嚴格按照國家免疫程序規范做好強制免疫病種和常規病種的免疫工作,實行風險責任自擔。對中小規模養殖場加強動物防疫監管,要求公示動物防疫制度和法律責任,建立免疫和養殖檔案,簽訂《動物防疫和畜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狀》,明確行政和技術責任人,強化動物防疫條件審核。
3.加強疫情監測,完善應急處置。一是加強疫情監測及報告。由村(居)書記任動物疫情測報員,動物疫情測報員要切實履行職責,發現動物疫情要及時向鎮防治重大動物疫病指揮部報告。二是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鎮對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組建重大動物疫情突發應急處置預備隊。各村(居)也要相應成立應急分隊,做好應對重大動物疫情發生的各項準備工作。三是果斷處置疫情。鎮防治重大動物疫病指揮部辦公室堅持24小時值班,值班電話:8832304、13975977094。嚴格執行舉報核查和快報制度。一旦發生重大動物疫情,必須按照預案規定,果斷處置疫情,堅決把疫情撲滅在疫點上,防止疫情擴散和人員感染。
4.廣泛宣傳。各村(居)要召開黨員、組長會議貫徹動物防疫會議精神,利用各種宣傳工具,讓全鎮人人知曉牲畜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知識,改變傳統的養殖方式,對畜禽實行圈養,搞好環境衛生,改變病死畜禽亂拋棄的陋習,提高群眾對動物防疫工作的認識。
5.堅持集中免疫與常年免疫相結合的原則。集中免疫結束后,要扎實做好新填欄畜禽、免疫已過保護期畜禽的補免工作。動物防疫員要根據母畜臺帳,搞好窩邊注射和市場補注,以保證常年免疫密度。
6.團結協作,以檢促防。行政、公安、工商、市管、畜牧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流通監管,對出欄的畜禽必須嚴格實行檢疫,動物及動物產品必須憑免疫證、檢疫合格證、消毒證、非疫區證明等“四證”進入市場。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促進動物防疫工作的正常開展。強化產地檢疫申報值班工作,同時做好檢疫日志登記填寫,確保全年產地檢疫率達到70%以上。
7.加強督促檢查,嚴肅工作紀律。為使“免疫為主”的綜合防疫措施進一步得到落實,指揮部將不定期進行督查,并將督查結果進行通報,納入目標管理。在責任期內,因思想麻痹、防疫不到位、監管措施不落實、疫情頻繁發生、導致疫情擴散,經上級檢查不達標或出現重大動物疫情的,對有關責任人員和責任部門依紀依規嚴肅處理。春秋兩次集中免疫期間村(居)干部不帶隊的在年終考核時扣減相應分數并扣發帶隊工資;經鎮組織的督查中,對未在崗或免疫密度未達標的村(居)、駐村干部、動物防疫員各罰100元每次;動物免疫進度緩慢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免疫項目的罰動物防疫員200元每次;經上級抽查各項指標均達標被通報表揚的獎該村(居)、駐村干部、動物防疫員各500元每次;被通報批評的罰村(居)200元每次,從動物防疫工作工資補助中扣除,直至扣完為止,并在年度考核中扣減相應分數,對駐村干部、動物防疫員各罰500元每次;經上級檢查駐村干部、動物防疫員不在崗或免疫出現空白村的實行待崗處理。
8.村(居)干部帶隊開展動物防疫工作的工資補助。根據各村(居)人口多少進行補助,人口在950人以下的村(居)補400元/年;人口在951-1400人的村(居)補500元/年;人口在1401人的村(居)補600 元/年。
[關鍵詞] 基層 動物防疫體系 建設
[中圖分類號] S851.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5-0198-01
一、前言
近年來,畜牧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但由于基層的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滯后,各種動物疫病一直威脅著畜牧業的發展。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直接關系著畜牧業發展,完善和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對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而現實的意義。因此,必須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防控動物疫情發生和流行,確保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和畜牧業的發展。
二、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現狀
九臺市地處吉林省中部,位于長吉經濟區的中心位置,是長吉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九臺市的自然資源豐富,而且氣候條件適宜,屬于松嫩平原和長白山余脈過渡區域,松花江、飲馬河貫穿南北。土地面積為22500平方千米,其中平原占80%,78%是黑土地和草甸土,肥力強勁,全市的秸稈年產量達到了400萬噸,為畜牧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全市轄區有兩個民族鄉,12個建制鎮,310個村莊。2002年九臺人口增至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70%以上。九臺的畜牧業主要以豬、牛、羊、家禽為主,2002年統計數據為:肉類總產量9.6萬噸,禽蛋2.6萬噸,畜牧業發展總值達到10億元。
1.圍繞吉林省中新食品區、動物無規定疫病緩沖區建設實施了防疫體系建設工程,建立和完善了穩定的三級防控體系,同時建設了疫病檢測和疫情監測化驗室。新建6個標準化鄉鎮基層畜牧站,堅持以免疫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保證免疫密度和免疫質量,全市“四大疫病”免疫率達到100%,常規免疫率達到95%以上,有效保護了畜牧業健康發展。
2.開展了動物及動物產品安全的5個專項整治行動,分別是“獸藥飼料專項整治行動、打擊‘瘦肉精’等非法添加專項整治行動、打擊經營病死病害畜禽專項整治行動、生鮮奶專項整治行動、鮮肉和肉品專項整治行動”;
3.落實了疫病防控保障措施。為保障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動物防疫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動物疫病防疫體系不健全,工作開展難度大。近年來,還有部份地方動物防疫網絡還未健全,《動物防疫法》是動物檢疫監督時的唯一法律依據,但其條文比較粗略,相應的配套細則均未,致使監督過程中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
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近年來,國家雖然投入資金對獸醫站進行改建,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加上地方財力有限,目前獸醫站仍然存在體制不順、人才匱乏、設施簡陋的狀況,直接影響動物疫病防控工作;
3.產地檢疫力度不大,動物產品來源主要是農村各家散養,規模數量不一,分布過于分散,報檢率低,同時個別檢疫人員,從而使綜合防治效果降低;
4.基層動物防疫隊伍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基層防疫隊伍人員老化的問題非常突出,聘用的動物防疫監督人員、動物防疫人員專業理論素質不高;
5.群眾對防疫工作認識不夠,一些群眾不能理解和支持防疫工作,食用或販賣沒有經過檢疫或檢疫不達標的動物產品。
四、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的建議
建設動物防疫體系是有效防控重大動物疫情的基礎性工作。各級政府和畜牧獸醫部門應從全局的高度和長遠的角度出發,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高動物疫病防控水平,確保動物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1.廣泛發動宣傳,增強宣傳力度,創造良好的衛生防疫氛圍。動物防疫必須依靠廣大群眾,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深入學習《動物防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群眾的動物防疫法律意識,執法人員要起到帶頭作用,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提高疫情快速反應和處置的能力;
2.搞好防疫監管。要繼續采取“五強制” (強制免疫、強制隔離、強制封鎖、強制消毒、強制檢疫) 措施,切實加強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治工作。要健全完善疫情監測報告網絡,加強動物疫情調查和監測工作,一旦發生重大疫情、立即按照《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快速處置,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3.堅持依法防疫。動物防疫工作應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國家的有關規定,做好動物疫病的免疫、預防、控制和撲滅工作。力爭使畜禽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達到100%,耳標配戴率達到100%,對新補欄畜禽、懷孕畜、仔畜、漏免畜及因病緩免畜要及時補針,做到動物防疫密度常年保持100%,以全面提高畜禽抗疫病風險的能力;
4.加強防疫監督,加強監督部門管理。強化部門內的管理工作,形成動物衛生監督責任,層層防控。定期組織培訓基層執法人員的法律知識,形成績效考核體系,獎懲分明。政務公開化,加強群眾監督的力量;
5.完善基層動物防疫體系的建設,啟動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推進動物防疫信息化,提高辦事效率。各地應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完善動物防疫監測預警體系、動物疫病預防控制體系、動物防疫監督體系、動物防疫物資保障體系;
6.抓好基層專業人才培訓。制定培訓規劃,落實培訓經費,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分期分批到學校輪訓,提高基層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7.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投入,建設動物防疫基礎設施,提高基層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確保動物衛生監督順利進行;把動物衛生監督的使用經費歸入到地方財政的管理范圍中,確保正常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資金和學習經費充足。
五、結束語
在新時代之下,堅持以人為本,重視群眾的利益,保護群眾的生命健康,共同完善和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體系的建設,才能更好地促進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內容摘要:安全、高效的移動商務身份認證協議是保證移動商務安全的必要條件。本文結合OTP認證機制和橢圓曲線密碼體制提出基于OTP的移動商務身份認證協議MCIA,文章通過與靜態口令認證機制(簡稱EasyUID)和OTP的仿真比較,表明MCIA協議具備良好的性能。
關鍵詞:靜態口令 OTP MCIA Opnet
國內移動商務身份認證的實現多基于靜態口令認證機制(Yang Mu,Zhang Runtong,2008),這種機制實現簡單、易于操作。但靜態口令認證機制是一種單因子的認證技術,其安全性僅依賴于用戶口令的保密性,一旦用戶口令泄密,安全性則徹底喪失。目前,國外無線身份認證研究的重點為無線公開密鑰體系WPKI(Noureddine Boudriga,2009)(Wireless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簡稱WPKI)。WPKI認證機制對承載設備的運算能力要求較高,并不十分適合計算能力受限的移動商務環境(Feilder,2004),同時,其成本高昂、技術復雜、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良好的互操作性(趙文、戴宗坤,2005),最重要的是國內尚無一家法律上承認的、權威的第三方認證機構―CA(Certification Authority,簡稱CA)中心,這些因素都限制了WPKI認證機制在國內的應用。一次性口令認證機制(One-Time Password,簡稱OTP)采用一次一密的方法,可以有效保證用戶身份的安全性,同時,其實現簡單、成本低、無需第三方認證,是實現移動商務身份認證一個可行的選擇。但是,OTP易遭受小數攻擊(顧韻華、劉素英,2007)、沒有實現雙向認證。OTP認證機制的安全隱患主要在于參與一次性口令生成的隨機數以及口令認證信息均以明文方式傳送,因此,如果采取密碼體制對隨機數及認證信息進行加密,必然給攻擊者攻擊帶來巨大困難。
基于OTP的移動商務身份認證協議MCIA的設計
(一)MCIA的設計思路
橢圓曲線密碼體制(Elliptic Curve Cryptosystem,簡稱ECC)是現有公鑰密碼體制中運算效率、安全性最高且無須第三方的體制,其存儲空間占用小、帶寬要求低、計算量小和處理速度快(肖安,2006)等特點使其十分適合于移動商務環境。本文結合OTP和ECC提出基于OTP的移動商務身份認證協議MCIA(Mobile Commerce Identity Authentication,簡稱MCIA)。
MCIA設計思路如下:將認證分成兩級:一是客戶端對用戶身份的認證,二是客戶端與服務器的雙向身份認證;使用橢圓曲線加密算法產生客戶端、服務器端的公鑰和私鑰,較傳統的公鑰算法效率更高;使用移動設備特征性標識(IMEI)作為一次性因素的生成因子;利用哈希鏈構造一次性口令時加入服務計數,避免針對已知散列函數的小數攻擊;認證口令傳輸時,客戶端和服務器端分別用對方的公鑰加密,在另一方用私鑰解密,避免了明文傳輸,且對隨機因子進行了二次加密,提高了口令傳輸的安全性。
(二)MCIA的流程設計
協議中描述的符號說明:
C :參與認證的客戶端;S:用來認證的服務器端;UID:用戶注冊提供的用戶身份標識;SID:服務器身份標識;UPW:用戶提供的口令,在注冊時第一次提供,存儲在客戶端。以后每次認證,用戶都需提供正確的用戶密碼;IMEI:移動設備的唯一標識(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簡稱IMEI),也稱手機串號,IMEI做為客戶端與服務器端的認證口令因子;Hash():哈希函數,為了敘述簡便,以下使用H()代替;||:連接符,表示兩端的信息或文字進行連接;ECC:服務器端生成的安全橢圓曲線密碼系統的參數集;KUR:用戶公鑰;KUS:用戶私鑰;KSR:服務器公鑰;KSS:服務器私鑰;E():加密過程;D():解密過程;i:表示客戶端第i次登錄;Counter:服務器端的計算器;OTPi:客戶端登陸的一次性口令;Nc:客戶端產生的隨機數;Ns:服務器端產生的隨機數。
1.注冊階段流程設計。注冊階段完成用戶的口令和密碼選擇、客戶端和服務器端的公鑰產生。MCIA協議利用ECC進行第一次密鑰分配和敏感信息的傳輸加密。MCIA協議的注冊階段流程如下:
初始化生成橢圓曲線,選取密鑰對―KSR和KSS;C向S發起注冊請求;S將橢圓曲線系統參數集ECC連同KSR發送給C;C存儲KSR,并根據安全橢圓曲線選取自己的密鑰對KUR和KUS;C輸入UID和UPW,并存儲UID和H(UPW),向S發送利用KSR加密的UID、H(UPW)、IMEI以及KUR,即EKSR(UID,H(UPW),IMEI,KUR); S接收EKSR(UID,H(UPW),IMEI,KUR),利用KSS做DKSS(EKSR(UID),H(UPW),IMEI,KUR)運算,得到UID、H(UPW)、IMEI和KUR。S驗證UID是否存在其用戶數據庫中,如果存在,則向C發送用戶名重復的注冊失敗信息;如果UID驗證成功,則S將UID與H(UPW)、IMEI、KUR綁定,并存入數據庫,將服務計數Counter初始化為0,生成一次性因素OTP0=H(IMEICounter),并向C發送注冊成功信息m、用KUR加密的SID和OTP0,即(m,EKUR(OTP0));C接收并用KUS解密得到SID和OTP0,存儲SID、OTP0,注冊階段完成。
2.登錄階段(認證階段)流程設計。登錄階段利用注冊階段產生的公鑰和私鑰對認證口令進行加密和解密。認證中產生的隨機數是認證的關鍵因素,C和S通過比較NC和NC`、NS和NS`驗證雙方身份的合法性。口令傳輸過程中,均用公鑰進行加密處理。MCIA協議的登錄階段(第一次登錄)流程如下:
C輸入UID和UPW,計算H(UPW),比較此計算值是否與移動設備存儲的H(UPW)相同。若相同,繼續;否則提示用戶,口令錯誤。
C向S發起登錄請求,生成隨機數NC,發送用KSR加密的UID、NC和OTP0,即EKSR(UID,NC,OTP0),并保存NC。
S接收EKSR(UID,NC,OTP0),利用KSS做解密,即執行DKSS(EKSR(UID,NC,OTP0))得到UID、NC和OTP0`。S查找UID,若存在此用戶,則得到IMEI和KUR,根據IMEI和Counter計算OTP0,如果OTP0`=OTP0,S生成新的一次性口令OTP1和隨機數NS。
OTP1=H(OTP0Counter)OTPi=H(OTPi-1Counter)
發送用KUR加密的SID、OTP1、NC和NS,即EKUR(SID,OTP1,NC,NS),并保存NS,否則認證結束。
C接收S的信息后利用KUS解密,即執行DKUS(EKUR(SID,OTP1,NC,NS)),得到SID`、OTP1、NC`和NS。比較NC`和NC,如果相同,則驗證了C的身份,C存儲新的一次性口令OTP1做為下一次登陸的認證口令。比較SID`和SID,如果相同,發送用KSR加密后的NS,即EKSR(NS),否則認證結束。
S接收EKSR(NS),利用KSS做解密,即執行DKSS(EKSR(NS)),得到NS`,并與保存的NS比較,若相同,則通過對S的驗證,否則終止會話,認證結束。認證成功后,S將Counter加1更新,發送認證成功消息。
C接收認證成功消息,認證結束。
基于Opnet的MCIA協議仿真實現
網絡仿真是分析認證協議性能的重要手段。為了驗證MCIA協議在真實移動網絡環境中的運行效率和性能,本文利用Opnet仿真軟件建立MCIA協議的仿真模型,從認證時間、時延、信道利用率、吞吐量與靜態口令認證機制EasyUID、OTP認證機制進行仿真比較。
(一)MCIA協議的仿真參數設計
1.仿真軟硬件平臺。MCIA協議的仿真軟硬件平臺的具體組成如表1所示。
2.環境變量設置。環境變量依據國際電信聯盟ITU2000年5月確定的2.5G及3G標準設置。仿真使用的隨機信號由具有simple source類型的隨機發生器generator產生,它以特定分布時間間隔產生特定分布大小的數據包,另外,使用指數分布函數隨機確定數據包的大小。
仿真過程用到的固定設置,其值分別設定如下:隨機信號間隔,移動客戶端服從參數為2s的指數分布;隨機信號數據包大小,移動客戶端產生1024Kb大小的固定數據包;仿真時間設定為30s,seed為32,Values Per Statistic為100;Specify Size設置為12.5km*12.5km網絡,移動客戶端通過無線網關與服務器通信。
對于節點模型中無線收發器的無線信道相關參數的設置,參考無線網絡的相關指標,主要設定無線信道的數據傳輸率為384kbps,帶寬30KHz,噪音、增益等模型均為缺省模型;客戶端發送頻率為920MHz,接收頻率為960MHz,發送機功率為 0.2W;網關接收頻率同客戶端的發送頻率相同,而發送頻率則同客戶端的接收頻率相同,網關發送機功率為15W;網關和服務器之間有線鏈路的數據傳輸速率為100M;無線收發器支持的包格式為MCIA_packet_data,此包存放認證信息,進行客戶端與服務器端的通信。
(二)MCIA協議的仿真實現
本文選擇靜態口令認證機制EasyUID、基于挑戰/應答的OTP認證機制和MCIA進行仿真比較,EasyUID和OTP認證機制中的仿真參數設定與MCIA完全相同,移動客戶端數量為10,從認證時間、時延、信道利用率、吞吐量上比較三種認證機制。
1.三種認證機制的仿真實現。表現為:
一是認證時間。首先仿真三種認證機制進行身份認證需要的時間,認證時間越短,接入越快。圖1表示三種認證機制的認證時間,從圖1中可以看到,EasyUID的認證時間為2s,OTP的認證時間為5.5s,MCIA的認證時間為7.3s。EasyUID由于不涉及對認證消息加密,認證時間明顯低于OTP和MCIA,而MCIA由于引入了橢圓曲線密碼體制,因此,MCIA的認證時間比OTP略高。
二是時延。圖2表示三種認證機制中移動客戶端的數據包在服務器端等待處理的平均時間,時延最高的是MCIA,其時延為0.18s-0.22s,表明隨著移動客戶端數量的增加,時延有所增加。OTP時延為0.16s-0.19s,EasyUID的移動客戶端等待的時延最短,最高為0.16s。
三是信道利用率。圖3表示三種認證機制的信道利用率,利用率越低,運行時占用的信道資源越少,網關容納同時接入的用戶數則越多。MCIA信道利用率從2.5%變化到7.5%,EasyUID信道利用率從4%變化到7%,OTP信道利用率從3.5%變化到8.0%。可知,MCIA的信道利用率平均值最低,表明與EasyUID和OTP相比,MCIA協議可容納同時接入的用戶數最多。
四是吞吐量。圖4表示三種認證機制在單位時間內(s)移動節點與服務器之間成功接受的無差錯數據的數量,EasyUID的吞吐量最高,平均值為6000bit/sec,MCIA的吞吐量平均值為5000bit/sec,OTP的吞吐量最低,但是其在仿真運行26s時達到峰值,最高值達到9500bit/sec。
2.不同處理能力下三種認證機制仿真比較。信道處理能力對身份認證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改變無線鏈路模型MCIA_packet_data的處理能力,將數據傳輸率改為1.4Mbps和144Kbps分析三種認證機制統計變量的變化。
數據傳輸率從384Kbps增加為1.4Mbps時仿真結果如圖5、6、7和8。
由圖5、6、7和8可知,在數據傳輸率為1.4Mbps的情況下,三種認證機制的認證時間小幅減少,MCIA為7s,OTP為5s,EasyUID為2s;MCIA、OTP和EasyUID時延分別為0.17s-0.2s,0.16s-0.18s和0.11s-0.15s;三種認證機制的信道利用率基本沒有變化;三種認證機制的吞吐量都略有增加,分別為5400bit/sec,5000 bit/sec和6200 bit/sec。因此,在數據傳輸率為1.4Mbps和384Kbps下的仿真結果類似,說明信道處理能力越強,對協議影響不大。所以,增強數據傳輸率時三種認證機制的一些參數基本不變或更優。
數據傳輸率從384Kbps降低為144Kbps,仿真結果如圖9、10、11和12。
由圖9可知,當數據傳輸率下降后,三種認證機制的認證時間都有小幅增加,EasyUID認證時間增加約1s,OTP和MCIA認證時間分別增加約0.8s和0.5s;在時延方面,由圖10可知,三種認證機制的時延都有明顯增多,MCIA協議時延為0.19s-0.25s,OTP和EasyUID時延分別為0.18s-0.23s和0.12s-0.17s;在接受信道利用率上,由圖11可知,EasyUID幾乎沒有變化,OTP和MCIA有較小程度的變化;在吞吐量上,由圖12可知,由于數據傳輸率的下降,三種認證機制的吞吐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MCIA協議的吞吐量平均值為4200bit/sec,OTP和EasyUID的吞吐量平均值分別為3000 bit/sec和4000 bit/sec。與EasyUID和OTP相比,MCIA協議吞吐量變化的程度最小。因此,當處理能力降低時,OTP的性能降低程度最大,EasyUID有少量降低,MCIA協議的參數保持最優,表明MCIA協議更加適用于移動環境。
綜上,相比EasyUID和OTP,MCIA在保證身份認證準確性、安全性的同時,時延短,可以同時容納更多的用戶接入,相同時隙可以發送更多的數據包,說明MCIA適合于移動商務環境。
結論
本文利用仿真軟件Opnet仿真實現MCIA協議的認證過程,從認證時間、時延、信道利用率、吞吐量上比較EasyUID、OTP及MCIA三種認證機制,并分析了在不同處理能力下三種認證機制的仿真結果,分析表明MCIA協議適合于移動商務的身份認證。
參考文獻:
1.Yang Mu, Zhang Runtong. New authentication scheme for M-commerce based on two dimension bar code [A]. In: Proceedings of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C], 2008
2.Noureddine Boudriga. Security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M]. American: CRC, 2009
3.Feilder. Mobility Technology Growth Could Cause New Security Risks [J]. Electronic Commerce News, 2004, 12(9)
4.趙文,戴宗坤.WPKI應用體系架構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24)
5.顧韻華,劉素英.動態口令身份認證機制及其安全性研究[J].微計算機信息,2007,23(11)
【關鍵詞】動物防疫體系;監測網絡;養殖小區
建立和完善動物防疫體系,提高對動物疫病的防控能力是養殖業健康發展的前提。從養殖業長遠的發展角度看,應建立長效的動物防疫機制,改變傳統的養殖方式,加強對飼養環節的管理,建立高效的動物防控體制。不僅從根本上消除動物疫情,防止人畜共患病,減少風險,而且對促進養殖業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保證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動物防疫體系的現狀、問題
隨著養殖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總量明顯增加,養殖密度也不斷增大,畜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使產品流通半徑不斷擴大,動物疫情變得更加復雜。但是養殖業的生產規模化程度較低,仍以傳統的散養模式為主,如家禽的規模化養殖約占40%,豬的規模化養殖只占25%,而牛羊占的規模化養殖比例則更低。混放混養等傳統養殖方式仍普遍存在,在很多地區,把雞、鴨、鵝等多種禽類混養,增大了疫病感染的可能性。動物防疫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對動物防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養殖戶的防疫意識和風險觀念淡薄。防疫措施程度比較低,為了降低養殖成本,很少打疫苗,一旦發現疫病,就很難查清源頭,加大了動物疫病傳播的風險,在飼養過程中,為了提高養殖收益,使用抗生素、生長激素來提高產出率,導致動物抗擊疫病的能力差。其次,防疫人員編制短缺。養殖數量的劇增使基層防疫、檢測、檢疫工作繁重,特別是散養的農戶多,一個防疫員要負責很多工作,走村串戶,注射工作量大,工作強度高,基層防疫人員工作任務繁重。人員年齡偏大,特別是受編制、經費的影響限制,老齡化現象日益明顯,待遇不高,而且缺少正規的培訓和教育,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再次,動物防疫經費投入不足,導致缺少基礎設施和裝備。基層防疫站的設備陳舊老化,村級防疫工作條件差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防疫、檢測、檢驗設備及冷藏設備缺少,如有些疫苗需要冷藏,但是缺少相關冷鏈設備,這些制約著常年防疫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完善基層動物防疫體系的建議
縣、鄉、村三級基層動物防疫體系是動物防控體制的主力軍,其設備、人員配備直接影響動物疫病防控結果。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的目標思路是:堅持以防為主、防控結合的方針。基層防疫是動物防疫工作的第一道防線,也是關鍵環節,進一步加強對各種動物疫情的預報、快速診斷、監測,是動物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構建有效的基層動物防疫體系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設。
1.增加對農村防疫的投入力度,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基層防疫要有一定的經費保障,把鄉、鎮、村動物防疫站的經費納入到縣級財政預算中,通過增加財政投入保障日常運轉經費,切實增強免疫服務能力,提高落實村級防疫人員的補助經費,改善工作條件。
2.加快傳統養殖方式向現代養殖方式的轉變,培養養殖農戶的防疫觀念,形成以預防為主的飼養管理模式,加速傳統的飼養方式向規模化養殖方式的轉變,推廣養殖小區和養殖示范區,積極培育健康養殖方式。基層防疫站應幫助養殖農戶制定合理的養殖方式,實行“群防群控”、“聯防聯控”。
3.加強基層防疫隊伍的建設。基層防疫隊伍的建設是我國動物防疫體系的基礎,對保證動物安全和畜禽質量安全起著重要作用。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專業人才充實到鄉鎮防疫隊伍中。通過公開招考的方式選拔村級防疫員,保證每個村配備一個基層防疫員,大村要配備兩個防疫員。加強對基層防疫人員法律法規、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使防疫員掌握動物疫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監測、隔離、疫病樣本采集等專業知識,了解流行病學的特點,會使用新技術、新設備,采取多種形式加速推廣應用動物防疫科技措施,進一步提高基層防疫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升動物疫病的防控能力。
4.防疫基礎設施建設。把防疫設備、設施的建設重點放在建立基層防疫站,為鄉鎮、村配備專用工作場所,如建立防疫站和村防疫服務室,配備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專用快速的檢驗、檢疫設備,治療設備及冷藏設備來保證疫苗質量和免疫效果。進一步改善工作條件,強化動物強制免疫,對禽流感、口蹄疫、豬瘟、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全面強制免疫。
5.健全農村疫情監測網絡,強化應急管理。加強養殖農戶的防疫意識。做好養殖戶日常的飼養環節的管理和衛生消毒工作是做好防疫工作的基本前提,通過各種方式加強防疫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加強對養殖農戶相關知識的培訓,積極配合防疫工作。基層防疫人員要指導養殖場、農戶做好養殖防疫管理,要建立防疫檔案,及時準確記錄動物的免疫、用藥、消毒、診療等情況。健全完善的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網絡。
6.進一步完善防疫工作責任制,加強檢疫監督工作。把強制免疫任務落實到每個村、每個養殖場、每個養殖戶,每個行政村配備一個防疫員,做到每個養殖戶都有專人負責。建立目標責任制,做到動物疫情的早發現、快速診斷、嚴格化處理。把動物的產地檢疫、屠宰檢疫、運輸檢疫、檢疫監督工作結合起來,注重對動物檢疫、防疫證、免疫標識的管理力度,對于沒有動物防疫證和標識的畜禽不得出場、對無動物防疫證和動物標識的畜禽不得屠宰,以有效防止各種動物疫病的傳播,建立畜禽市場的準入制度,確保動物養殖、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和消費全過程的食品安全。
三、結論
動物防疫工作是一項社會公共衛生事業,關系到家畜業持續健康發展、動物產品的質量安全、人類的健康、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為了使動物防疫能適應家畜養殖發展的新形勢,要不斷加強科學研究,采用先進的防控技術和監測手段,有效防控各種動物疫病,提高動物疫病的防控水平。
參考文獻
[1]高琳,劉新平.對新形勢下我國動物防疫管理的思考[J].中國動物檢疫,2007(12).
[2]張振嵐,馮偉強,呂宗德,劉永.南京市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網絡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畜牧與獸醫,2005(07).
[3]陶建平,吳斌,楊園園,閻振宇.公共風險危機下的動物疫病應急反應體系建設[J].湖北農業科學,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