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通信培訓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三天的新課程改革培訓,在炎熱的天氣里快要結束了,心情和這天氣一樣是炙熱的心,熱血的情,澎湃的愛。一個學期結束了,伴隨來的是一串串教育方面的疑惑和反思。在教育教學中,課程改革中都有很多的不解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這三天的講座和示范課讓我的身心都有了一種洗滌和頓悟。其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對于學生,我們老師應該更多的還是愛,愛是一切問題解決的根本,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和目標。我們教孩子就是在愛孩子,希望孩子學的更好,學會做人,學會學習。一味的以教書為教書的目的是不能感化學生,也不會讓學生學到可以一生受用的本領。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真的做到這些不外乎真正發自內心的愛孩子,一切粗暴都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
其次,對于老師,對于新老師來說做的還很不夠,我們要成長要進步就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在學習和反思中以最快的速度成長起來。增長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素養,作為一個好老師要做的還很多,而唯一成為好老師的途徑就是不斷的學習和反思。
最后就是課堂教學,新課程不是流于表面的一種形式,而是真的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聽的幾堂課都可以感受到老師的用心,都是在讓學生不斷自己的一步步學,老師一步步的指引,讓學生深刻掌握知識,而一味的講,只會讓自己辛苦,學生痛苦。要有效就必須認真備好課,不斷開動腦筋設計教學,讓學生自己學,老師做一個真正的引路人。
總之,三天的學習受益匪淺,有學習,有經驗,有展示,有理論,有實踐,有反思。
一、實習與培訓內容
該月第一周培訓各項技能與通信理論知識,培訓課程有:CAD繪圖技能培訓、EXCEL表格等應用培訓、通信網絡現狀及發展趨勢、通信工程建設強制性條文執行要點、電源專業勘察技能培訓、傳輸設備勘察技能培訓、光纜線路勘察技能培訓、無線基站勘察技能培訓、室分勘察技能培訓、查詢設計質量管理培訓、綜合管理介紹、市場業務介紹和溝通技巧等培訓課程。培訓學習結束后,接下來在設計院四所同事陳龍師傅的教導與指導下,為期一個周到東方實地學習如何勘察室外宏站傳輸信號的基本流程與技巧,勘察流程:第一步:用指北針找到方向指向北,記錄與實際向北的角度,并大致畫出天線安裝現場環境的草圖以便日后方便設計方案;第二步:用GPS導航出勘察地理位置并記錄下來;第三步:進行拍照(環拍30度各一張,最后全景拍兩張。注意:相片盡量能多拍就多拍)方便日后設計方案;第四步:記錄天線所能覆蓋地區的夾角;第五步:做好與甲方工作溝通交流,使得工程安全順利進行。
二、實習培訓收獲
實習培訓的這一個月,通過各項課程技能的培訓,學習與認識到了如何用CAD軟件去設計圖紙并大致了解了一個工程方案的設計從開始到結束各個工作流程。學習了通信網絡的發展歷史、通信網絡的基本架構及現狀和通信網絡的嚴禁趨勢。總體對通信工程設計員這一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及工作環境有了一定的認識。本人認真遵守勞動紀律,按時出勤,有效利用工作時間;堅守崗位,保證工作能按時完成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training mode for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 Through in-dept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 learning platform can be built and the training scheme can be optimized through reasonable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training 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modifi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關鍵詞: 校企合作;通信行業;培訓
Key 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ommunications industry;training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9-0244-02
0 引言
近些年,通信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才的制約,對于運營商而言,很大一部分的人才引入是通過大專院校的畢業生招聘,這種模式的人才引入受到了制度和條件的限制,其實遠遠不能滿足現在企業的人才需求。而在崗員工的繼續教育和能力提升并沒有完善的體系支撐,只是在需要的時候由設備商提供相應培訓。這種方法并不足以使人才隊伍適應通信行業高速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要有一種完善的繼續教育體系來保障通信行業人才素質的提升。
2008年以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尋求新的持續性人才培養的方法,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和實踐的磨合,我們終于找到了一種相對合適的方法,那就是校企合作的可持續性的繼續教育。
1 可行性分析
對于企業,近年來由于工作壓力和人員編制問題,運營商的精力主要投入到了通信網絡日常的建設、運行維護和市場開發之中。員工的知識和素質提高絕大部分是自主完成,同時公司也沒有太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其中。對于從事工程和業務一線的專業人員而言,繼續教育的師資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而在校方,凡是設置有通信相關專業的高校,由于資金、環境等方面的限制,購買現網運行的設備提供給學生實習和實訓并不現實。學生的培養主要還是以專業基礎教學為主,實習實訓的手段只能借助于企業見習和頂崗這種單一的形式來完成。這樣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企業的要求,也很難實現現在企業所需要的具備一定職業素養,很快投入到實際工作中的人才需求。通過企業和學校之間的多層次溝通,我們發現雙方可以合理的資源共享,搭建平臺,從而很好地解決雙方亟需解決的問題。
2 合作方式
通過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形式,實現資源共享。中國聯通十堰分公司與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合作方式是由企業提供現網中的設備和耗材,學校提供場地和師資,共同打造先進的實訓平臺。這樣不論是學生的日常教學還是企業員工的入職和提高培訓,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很好地實現。
我們具體的做法首先是校企雙方派專人負責組建工作組,工作組成員是由企業一線的員工和學校相關專業教師組成。然后確定企業的培訓目標和學校的培養目標,通過周密的調研確定所需的專業設備與耗材,選取適當的場地建立實訓基地。在此基礎之上制定基地運行方案,雙方根據培訓和培養目標圍繞設備和環境制定培訓方案,開發培訓課程,選拔培訓師資。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共同制定了包括勘察設計、網絡建設、設備維護、網絡優化和市場開發這五個大項的培訓課程。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根據公司的實際需求,針對具體課題開展員工繼續教育培訓。另外,也會經常性地請學校專家到公司舉辦專題講座,同時不定期的派遣公司高資質員工赴學校講學,與專業教師溝通。
3 培訓管理
培訓平臺的管理由校企雙方共同指派負責人完成,日常的管理主要由校方的專業教師負責,企業方給予相應的技術指導。在培訓和校方授課的過程中,首先根據目標雙方共同針對不同的對象開發課程。其次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由校方專業教師和企業專業人員共同組建課程組來完成授課。每次授課結束及時獲取反饋意見,并針對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對課程加以完善和提高使教學效果達到目標要求。在校企雙方的共建、共管、共用的理念之下不斷努力,不但能夠為企業培訓技術人才也可以為學校相關專業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環境,而且在運行過程中也可以作為實驗室針對現網的運行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在合作之初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由于缺乏和合作院校的溝通交流,也缺乏對送培員工的跟蹤管理。培訓的員工達不到企業的期望值,這不僅使企業浪費了培訓資源,也使送培的員工培訓效果不好,極大影響了送培員工學習的積極性。后來我們通過采取相應措施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一,企業要把好員工選派關口,根據自己所需選派參培員工。
實行企業與院校聯合辦班培訓的方式,企業要篩選和培養思想道德好、技能水平高的員工作為企業優秀人才培養的目標,把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重點培養內容,將提高學員實際操作技能與提高思想和職業道德素養并重。同時,企業針對自己所需的工種和專業定向培訓學員,由企業將需要的工種告知合作院校,院校針對企業所需專業人才招生,并開展有針對性的訂單式定向培訓、培養。
第二,院校要提高培訓水平,保證企業送培員工的培養質量。
建立和完善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特點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制度。根據參培員工學歷層次、崗位來源、專業設置等靈活確定學制及教學重點。
第三,院校要建立合格師資隊伍,圍繞企業實際需求開展培訓。
院校要圍繞企業發展和企業生產急需,實行“定向”、“訂單”式培訓,為企業“量身定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針對企業培訓專業、職稱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派教師到企業溝通協調,使教師隊伍理論素質與操作技能同步提高。同時,職業院校可以選派專業教師進企業掛職,了解企業特殊工種、專用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方面對技師學院的客觀要求。
4 效果
經過與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五年的合作,企業方共投入設備及耗材約300萬元人民幣,總共開展企業員工入職和提高培訓12期計380人次。學校借助通信技術實訓基地為平臺成功申報了省級通信行業職級技能鑒定培訓基地,為社會輸送優秀畢業生400多人,其中在聯通及其相關企業就職人數達到60余人。校企合作完成了技術服務項目10余項。在為企業員工提供科學系統的培訓體系的同時培養了大批畢業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5 總結
通過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方式為企業培訓員工只是校企合作的其中一項內容,是多種員工培訓提高方式的一種,但通過若干年來的校企雙方的磨合,我們發現這種方式非常適合通信運營企業目前的狀況。經過系統的培訓,我們的員工都達到了預期培訓效果,為企業的發展真正提供了人才保障。相信未來我們可以更好地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平臺的方式為企業員工提供更加系統、更加有針對性地繼續教育和素質提高培訓。
參考文獻:
[1]孟源北著.高職院校發展與校企合作的互動關系[J].高教探索,2013(3).
關鍵詞:行業標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我國民用航空事業的飛速發展,民航業的快速發展和安全運行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其中機場的快速建設對機場通信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質和量雙方面的要求。機場通信設備是機場安全運行的重要保障,設備的維護與校驗是技術密集型崗位。民航局《民用航空電信人員執照管理規則》與《民用航空電信人員執照管理辦法》作為行業標準為民航通信從業人員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對設備維護人員的專業技術要求不斷提高,因此人才培養的方式需要不斷進行改革,以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而目前大部分機場設備不能隨意調試,對設備的維護與操作是通過經驗和案例的方式內部交流,沒有形成對機場通信技術課程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形成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與培訓課程體系;而行業本科院校更關注于機場通信系統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研究新技術的理論與實現,對通信設備的維護與操作的培訓與人才培養關注不多,目前沒有針對民航通信人才的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
1 人才培養模式
機場通信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要確保其內容符合和滿足行業標準與職業工作崗位的需求,做到行業標準入體系、職業標準入課程。關鍵是建立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可調控可選擇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教學管理體系和教學評價體系。基于行業標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就是將行業標準納入到機場通信人才培養的各環節中,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對機場通信設備維護崗位勝任力的適切性。機場通信設備主要包括儀表著陸系統、測距機、甚高頻全向信標和其他配套的通信設備,都是機場通信技術專業重要的工程實踐性強、基于行業標準必備的技術領域。崗位要求的職業技能是對這些設備的維護技能,這就需要依托行業標準、根據職業需求、改革課程內容,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參照近期中國民航人才培養目標計劃、執照考試和職業需求,根據機場通信人才實踐能力的要求,選擇常用的機場通信設備形成不同設備的維護課程,并按照國內常用的機場通信設備型號分別開設多門設備課程,在校學生和機場在職通信人員可以根據情況選修或選擇培訓具體的設備課程,提升設備維護的能力。
機場通信人才培養主要包括了課程體系、課程標準和培訓與選課體系的建設與應用的創新,其中最核心的是三大類設備的課程建設與應用、培訓資源的建立,包括儀表著陸系統、測距機和甚高頻全向信標,課程建設需要依托行業標準,圍繞教學實踐開展研究,研究與實踐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2 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行業標準,民航通信設備需要工作人員掌握設備的日常維護、板卡與軟件設置、故障排除和飛行校驗等內容;學生需要掌握設備的配置與維護,使學生在完整的工作過程中培養應對崗位情境的分析和知識、能力、素質分析,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構建了“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課程項目為主體、與工作崗位要求零距離的教學方法”,符合行業標準與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課程的內容選擇新型的機場在用的通信設備,特別是機場在用和常用的通信設備型號,充分利用學校完善的實驗室設備資源,做好課程內容全面,技術實踐性強;探索建立新的選課體系和培訓模式,一門課程的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同類型不同型號的機場通信設備課程,不同批次的在職培訓選擇不同的設備類型進行培訓,理論與實際結合,強調提升在真實設備上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和學員的實踐能力。最后在教學和培訓中從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著手,以掌握知識和技能為根本、以工作方向為培養目標、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強調把完整的工作過程及其操作要求作為課程內容,讓學生和學員在具體設備維護與操作過程中開發創新思維,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并構建相關的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
在機場通信人才培養的課程建設中,可以分為一門通信系統基礎課程、六門通信設備配置與維護課程和一門設備實訓課程:無線電通信系統課程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為后續的設備操作提供理論基礎和指導。通信設備配置與維護課程主要包括常用通信設備的配置與維護等技能操作,這些課程是整個課程改革的重心和關鍵,每套設備都需要根據實驗室的設備資源,分為針對硬件系統的板卡功能、操作與配置、常見故障分析等,針對軟件系統的系統配置、飛行校驗中的參數設置、日志維護配置等,針對系統的典型案例分析,電磁環境保護等內容。
圖2
3 結束語
本文通過分析民航業通信領域對機場通信專業人才特別是屬地化機場的通信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及分析國內外機場通信專業領域新技術與發展趨勢對高職院校學生和民航通信在職人員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我國行業院校和空管培訓部門對機場通信人才培養的現狀,特別是屬地化機場的人才培養現狀,并對國內外機場通信人才培養進行比較研究,借鑒成功經驗;在具體改革上,抓住三個重要環節:人才培養方案編寫、課程體系建設、網絡課程與微課程建設、組織培訓和實踐教學,用事實來檢驗人才培養創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依據行業標準的職業活動導向,職業技術為載體,制訂課程標準,進行課程開發,編寫教材,為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提供了思路,為機場通信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依據和保障。
參考文獻:
[1]肖坤.論協同創新引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J].高教探索,2014.
[2]張雁平.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產業驅動及優化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
[3]葛金輝.地方高師院校實踐性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的理性思考[J].現代教育管理,2013.
[4]張宇軒.民航通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J].信息通信,2014.
基金項目:浙江省醫藥衛生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專項基金項目(2010QNA004)
通信作者:楊悅,Email:
目前我國院前急救培訓沒有統一的培訓教材與培訓方法,缺乏標準化與規范化,培訓質量參差不齊,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院前急救的發展[1-2]。但院前急救管理部門一直在探索急救培訓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筆者單位為浙江省急救指揮中心掛靠單位,作為急救中心的上級管理單位,從2008年開始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急診醫學院合作,編寫適合中國院前急救醫生的規范化培訓教材,共同委派優秀急診醫生組成師資力量,設計適宜教學方法,每年定期舉辦中美聯合院前急救知識與技能規范化培訓班,對浙江省院前急救醫生進行分批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通過對比觀察該培訓課程與傳統培訓課程的培訓效果差異來評估該課程的優缺點,探討院前急救培訓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人群分標準化培訓組與傳統培訓組兩組。標準化培訓組選取2010年度參加中美聯合院前急救知識與技能規范化培訓課程的所有學員共113名,學員來自浙江省各縣市120急救中心的醫務人員。傳統培訓組選取同期在其他地市急救中心舉辦的院前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班學員共85名,兩組學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齡、職稱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培訓師資 擔任標準化培訓組的老師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急診醫學院的醫生和浙江省人民醫院急診中心的醫生按2∶1比例共同組成,其中美方4位,中方2位。傳統培訓組的師資由當地急救中心醫生組成,共6位。每位培訓老師均具有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職稱,培訓前均接受過系統的急救教學培訓。
1.2.2 課程內容 兩組課程培訓內容相同,分別包括:(1)急救現場與患者的評估;(2)創傷患者現場救治;(3)患者的搬抬與轉運;(4)心肺復蘇;(5)氣道管理;(6)內科急癥處理;(7)環境因素急癥處理;(8)過敏急救。
1.2.3 教材與用具 標準化培訓組的培訓教材采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急診醫學院為該培訓班專門設計編寫的《浙江省院前急救知識與技能規范化培訓教材》,教材特點突出急救流程標準化與規范化,并包含為各項急救操作如氣道管理、出血性休克處理、自動體外除顫、長骨固定等設計的評分表以供教學及考核使用。傳統培訓組教材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沈洪主編的本科教材《急診醫學》。兩組培訓用具相同,包括全自動電腦心肺復蘇模擬人、除顫儀、夾板、脊柱板、擔架、止血帶等。
1.2.4 培訓時間 兩組培訓時間相同,理論與操作教學共48學時,理論與操作培訓時間比為1∶2。
1.2.5 培訓方法 標準化培訓組培訓方法包括理論教學、教學視頻播放、模擬情景教學、典型急救案例現場演練及理論與操作的考核。中方醫生全程翻譯美方老師教學。傳統培訓組的培訓方法除模擬情景教學之外其他方法同標準化培訓組。
1.2.6 評估方法 兩組學員分別在培訓前及培訓后即刻進行理論與操作考核,理論考核共同選用《浙江省院前急救知識與技能考核試卷》,試卷全部由單項和多項客觀題組成,滿分100分。操作考核由考生隨機抽取一道題進行,考核項目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運”、“氣管插管”、“心肺復蘇”與“心律失常處理”共4個項目,每個項目滿分100分。兩組理論與操作考核評分標準相同。考核結束后對標準化培訓組學員進行有關課程評價的問卷調查。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應用SPSS 18.0進行統計分析,Levene齊性檢驗后采用t檢驗比較組內與組間的差異。對各項考核項目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觀察兩組組間因素、培訓前后時間因素對各項培訓效果的影響,以P
2 結果
2.1 兩組學員培訓前后理論與技能考核得分的
比較
標準化培訓組和傳統培訓組學員培訓前后理論與技能考核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得分的比較(n=85,x±s)
表2 標準化培訓組學員培訓前后理論與技能考核
得分的比較(n=113,x±s)
2.2 兩組學員培訓前后理論與技能考核得分
差值的比較
兩組學員在理論知識、“止血+包扎+固定+搬運”與氣管插管項目培訓前后考核得分差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學員培訓前后理論與技能考核
得分差值的比較(x±s)
2.3 兩組學員理論與技能考核得分單因素方差
分析
綜合組間及培訓前后時間因素,兩組在理論知識、“止血+包扎+固定+搬運”與氣管插管三個項目的培訓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t檢驗結果一致,見表4。表4 兩組學員理論與技能考核得分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2.4 標準化培訓組學員對課程評價的問卷調查
共發放調查問卷113份,回收合格107份(合格率為94.7%),其中認為該課程為有效培訓課程者占95.6%;認為課程中標準化規范化的急救流程培訓效果較好者占99.2%;認為以外教為主的綜合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習興趣者占92.3%;認為自己適應外教教學者占92.5%;認為課程內容設置太簡單者占20.1%;認為語言交流障礙影響教學效果者占15.5%。
3 討論
院前急救為急診醫療服務體系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院前急救醫生對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將直接影響院前急救的質量與效率,因此如何加強對院前急救醫生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具有重要意義[3]。本研究顯示標準化培訓課程在“理論知識”、“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和“氣管插管”三個項目方面較傳統培訓課程效果更佳。分析最主要原因為該課程以急救培訓的標準化與規范化為核心,重點突出急救流程的培訓。同時,模擬情景教學方法[4-5]根據急救標準與急救流程將急救技術逐項分解,容易掌握與記憶,有效彌補了中國院前急救培訓的弱點。專門編寫的培訓教材突出實用性、適應性強。另外,外教上課方式幽默風趣,易于調動課堂氣氛,學員參與率高。但筆者也注意到兩組在“心肺復蘇”與“心律失常處理”培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為心肺復蘇及內科急癥等培訓在中國培訓較普及,且按照美國AHA心肺復蘇指南進行培訓,國內與國外培訓方法差異不大[6]。從學員對標準化培訓課程評價的問卷調查結果看,大部分學員認為該培訓課程標準規范,急救流程簡明合理,外教教學生動易懂,師生互動強,有助于記憶,為一有效培訓課程。但筆者也注意到在培訓過程中,師生間的語言交流為培訓難點,現場翻譯水平參差不齊,翻譯準確率有待提高,15.5%的學員認為存在語言交流障礙而影響教學效果。而專業翻譯人員對醫學專業詞匯了解不深亦不能勝任工作,因此從急診醫學專業醫務人員中挑選翻譯人員,不同章節的理論與操作翻譯分別由專人負責,反復訓練達到最佳翻譯效果,具有可行性。
另外,筆者也注意到有20.1%學員認為該培訓課程內容太簡單,分析中國院前急救醫生大多數為醫學大專或本科畢業生,至少接受過3~5年的臨床醫學教育,醫學基礎較美國院前急救人員“paramedic”要扎實,課程中參考美國標準設置的某些章節對中國院前急救醫生可能太簡單[7-8]。因此需要結合國內特點優化培訓課程,使課程難易程度適中。但應該指出,本標準化培訓課程更注重以急救流程的規范化來提高急救的質量與效率,而非單純的急救技術培訓。目前中國較普遍存在院前急救醫生急救技術與理論基礎較好,但急救流程不標準不規范,從而降低了急救成功率[9]。調查提示99.2%學員認為課程中有關急救流程的培訓效果較好,說明以急救流程規范化為培訓重點適合我國院前急救醫生的知識框架特點。
從標準化培訓課程的運行情況來看,該課程編排科學,培訓教材簡明實用,理論與操作培訓時間比例合理,培訓方法多元化等優點確保培訓效果。其中,視頻教學與情景教學方法在培訓中收到良好效果。所有培訓課前均播放一段教學視頻,使學員更容易掌握知識并有助于操作訓練。國內已有報道視頻教學在心肺復蘇培訓中的良好效果[10]。模擬情景教學使學員學習熱情高漲,接受程度高,師生互動性強,培訓效果突出,在學員中反響很好。另外,該課程除每期4位美國醫生的來回交通費及住宿費外,其他成本代價與傳統培訓課程相當,且使用通用的培訓器材。通過計算已舉辦的5期培訓班經費核算情況看,收支基本持平。同時,以外教為主的培訓,對急救醫生吸引力大,每期招生人數多,并有較多全國其他省市急救醫務人員的參加,不僅有助于培訓課程的全面推廣,而且能有效降低培訓成本。
綜上所述,標準化院前急救培訓課程以急救流程的標準化與規范化為培訓重點,以不同急救場景的情景教學與視頻教學為關鍵手段,配合實用性教材與中美急救醫生教學,能明顯提高浙江省院前急救醫生對急救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效果較傳統培訓課程更好。大部分學員能適應該培訓課程,認為這是一項有效的培訓課程,值得在中國進行推廣。但也存在課程內容較簡單、師生語言交流障礙及內科急癥與心肺復蘇等方面培訓效果與傳統課程無顯著差異等問題,課題組將根據上述評估結果進一步優化培訓課程,提高培訓質量,促進我國院前急救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傳柱.中國院前急救的標準化問題[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8):571-572.
[2]李自力, 郭豫學, 王世文,等. 我國120急救調度人員現狀及規范化培訓[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8,17(9):1001-1002.
[3] Arreola-Risa C, Mock C, Herrera-Escamilla AJ,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and benefit of alternatives to improve training for prehospital trauma care in Mexico[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04,19(4):318-325.
[4] 蒲曉煜,席淑華.不同院前急救培訓方案對社區服務人員的培訓效果[J].護理雜志,2011,28(8A):5-8.
[5] Saravia G, Judice R. Training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National EMS Academy offers a variety of simulation scenarios[J].JEMS,2010,35(9):S18-19.
[6] 余麗敏,糜慶,郭榮峰,等. 院前急救技術規范培訓的實踐與探討[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21(9):598-600.
[7] Cason D, Robinson K. EMS education agenda: changes that will affect you[J]. JEMS, 2011,36(9):66-71.
[8] Cooper S. Contemporary UK paramed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How do we train? How should we educate? [J]. Emerg Med J,2005,22 (5) :375-379.
[9] Kaspruk LI. The training of paramedical personnel of primary medical sanitary care system in Orenburgskaya oblast[J].Probl Sotsialnoi Gig Zdravookhranenniiai Istor Med,2010,6:31-34.
為加強技工培養工作,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按照勞動保障部《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就業能力計劃》,近日,勞動保障部出臺了《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
工程根據國家產業技術政策,結合經濟結構調整需要和勞動力市場需求,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環保等傳統產業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新技術產業領域,選擇一些重點工業城市,實施若干高級技工培訓項目,大力加強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的培養,力爭通過3至5年的努力,使技術工人尤其是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的數量和比重有明顯增加和提高,緩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狀況。2002年10月,首先啟動機電高級技工培訓項目,其他項目將陸續實施。
機電高級技工培訓項目計劃從今年起,利用3-5年時間,在北京、天津、沈陽、上海、蘇州、廣州、深圳等工業較為集中的30個城市和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10家機電類職業比重較高的行業、企業集團,大力開展機電類現代制造技術高技能人才培訓。主要內容是,依托規模較大、技術先進、管理規范和效益較好、知名度較高的企業和相關專業實習設備先進、師資力量較強的工科高等院校、職業學校以及機電類高級技工學校,在全國建立200家 “國家高技能人才(機電項目)培訓基地”,開展數控機床、模具制造、特種焊接、機械加工以及機電一體化等職業工種的培訓工作;依托部分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建立“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機電項目)資源開發中心”,開發培訓課程,開展示范性培訓,并承擔師資培訓;組織實施“全國現代制造技術應用軟件培訓課程”遠程培訓,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衛星傳輸技術,開展數控工藝、數控加工仿真系統開發、數控機床加工等領域的遠程培訓項目。通過政府、行業組織、企業集團和職業學校的共同努力,爭取到2005年,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的數量明顯增加,在技術工人中所占比重提高3-5個百分點,其中中青年高級技工的比重達到30%左右。
為推動工程項目的實施,專門成立了由勞動保障部主管部領導任組長,行業組織、企業集團主管領導參加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組織領導。勞動保障部培訓就業司和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承擔項目的統籌安排和指導協調工作。
全方位支持初創企業
首次在中國開展iSTART項目,莊慶維選擇了上海和北京。他認為,通過iSTART項目,IDA不僅將幫助那些有理想、有潛力的新加坡初創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實現創新“智本”與豐厚“資本”的聯姻,同時還為需求旺盛的中國市場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作為IDA重要的孵化器項目,iSTART 2010年在美國硅谷試水成功,此后IDA陸續在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新興市場推進該項目,目前已有36家初創企業從中獲益。莊慶維表示,iSTART登陸中國,并非只是為期兩周的上海、北京推介活動。在人才和社區培養方面,IDA推出了針對創業家和開發者的不同類型、高質量的培訓課程。針對創業者,IDA精選導師和課程參與者,已有20多家初創企業參與了Founder Institute以及Kauffman Foundation開設的創業培訓課程。針對開發者,IDA開發者社區合作為系列活動及探討會提供支持,為開發者提供最新的新興技術方面的實用技能培訓。其次,在鼓勵創新、促進商業化方面,IDA重點了“iSTART:加速科技商業化”資金補助計劃。
首次試水中國
吳娟 柳興國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職業教育研究專項課題“新形勢下適應人才回爐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
模式改革與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2013-ZJ-081)
摘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關乎其未來的發展,而人才“回爐”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又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分析了新形勢下人才
“回爐”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了為適應人才“回爐”,高職專業設置應采取的對策,對促進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積
極意義。
關鍵詞:人才“回爐”;專業設置;高職院校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專業類型屬于
“技術專業”。“技術專業”強調職業崗位技術工作的針對性、
適應性和應用性。如何優化調整高職院校的技術專業設置,以滿
足引人熱議的“回爐”現象提出的新要求,是值得認真研究的課
題。
本文所述的人才“回爐”是指已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或已
有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員回到學校再學習、再培訓的現象。它為三
種類型:第一類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度大,通過“回爐”掌握
一項實用專業技術;第二類是,在崗老員工,為考取職業資格證
書而進行短期學習和培訓,通過“回爐”提高職業技術能力;第
三類是, 由公司委托高職院校對新入職員工, 進行專業技能培訓,
通過“回爐”完成員工崗位培訓。
一、新形勢下人才“回爐”的現狀
(一)高校大學畢業生“回爐”現狀
10 年前,大學生畢業后,選擇高職院校“回爐”再造,目的
是學習掌握實用專業技術,找到更滿意的工作。然而目前,大學
畢業生“回爐”已不多見。導致這種情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
方面,高等教育逐漸與市場接軌,為了解決就業問題,高等教育
把職業技術教育作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部分高校甚至設置了
應用型本科專業。 從深層次看, 高等教育包含部分高等職業教育,
將對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定位及設置產生沖擊。
新形勢下就業市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0 年前,就業市場需
要的是受過普通高等教育或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然而現在,沒
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也可以在就業市場找到工作。隨著市場多
元化發展,部分初中或高中生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直接進入社
會就業。從這個角度講,近幾年生源的減少也是大學畢業生“回
爐”現象消退的原因之一。
(二)新入職員工的“回爐”現狀
企業在招收新員工之后,從企業發展和員工培訓角度出發,
安排他們到職業學校學習,鍛煉實際操作能力。
企業之所以選擇高職院校進行新職員工的“回爐”再造,一
是新員工大多是本科院校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實際操作技能,二
是高職院校相關專業設置符合企業發展和需求,熟知企業工作崗
位和工作流程,對企業文化理念有較高認識。
然而,我國高職院校仍然沒有很好地與區域企業合作起來。
高職院校出發點基本是為學生能找到合適工作崗位,卻忽視了企
業員工到高職院校“回爐”的可能。高職院校沒有主動服務區域
社會經濟,更沒有切實有效地體現區域社會的需求,造成當企業
需要對新員工進行培訓,希望將其“回爐”時,卻發現沒有合適
的高職院校可以合作。
(三)在崗老員工的“回爐”現狀
部分在崗老員工為提高技能,或今后發展轉型,選擇“回爐”
方式,參加短期技能培訓,考取相應的國家職業技能證書。
由于沒有對接渠道,老員工難以找到“回爐”的去處。一是
很多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陳舊,二是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沒有設
置短期培訓課程。
二、新形勢下人才“回爐”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具體要求
根據現狀分析,新形勢下人才“回爐”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
的具體要求是:對于大學生,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可選專業,有完
善的實習實訓條件,直接的就業渠道;對于企業,設置緊密相關
的對口專業,專業能反映企業工作崗位的特性,體現企業文化理
念;對于老員工,設置與時俱進、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將職業
資格培訓課程納入正規教學過程,并具備考試資格。
三、針對性地調整優化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
(一)設置新興特色高職專業
分析可知,造成大學生“回爐”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
育改革發展,高等教育中融入高等職業教育,導致大學生在高等
教育中就完成“回爐”的課程。在新形勢下為與大學畢業生“回
爐”接軌,高職院校必須設置體現高職特點的專業,建成一大批
辦學質量高、影響力大、社會評價好的專業,以特色證明人才培
養質量,將特色專業與高等院校的高職專業區分開來。學校可以
依托行業優勢,工學結合,建設品牌特色專業或專業群。如重慶
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的微電子專業和專業群的建設(該專業為國家
示范專業), 就是依托了重慶市沙坪壩區西永微電園的行業特征。
(二)設置與區域企業緊密聯系的對口專業
對口專業不僅是指專業技能,而且要求課程設置與崗位對
應。崗位需要用到哪些知識就開設相應課程,完全滿足企業新員
工的“回爐”要求。例如,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的汽車工程學院
開設了與重慶市長安福特發動機有限公司發動機相關專業,在
2013 年完成了該公司第六期員工發動機知識普及培訓。
(三)設置職業資格考試相關專業
老員工“回爐”是為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目標明確。可
以設置與職業資格考試相關專業,將職業資格培訓課程納入正規
教學過程,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資格
培訓課程的納入,增強了課程的針對性,更好地實現教學與就業
的對接。
參考文獻:
[1]張海峰.論高職專業開發的目標、原則與機制[J].職業技術
教育(教科版),2003(7).
[2]王喜磊.新形勢下民辦高校的發展方向[J].南昌教育學院學
報,2013(8):66-68.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7.
[4]廖細春.論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專業設置[J].當代教育論
壇,2011(4):60-61.
作者簡介:
吳娟,女,1981年出生,重慶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應
用電子學院,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理論與智能
信息處理。
柳興國,男,1981年出生,甘肅金昌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
關鍵詞 信息安全 保密管理 產業發展 價值 管理對策
一、我國信息通信安全產業的快速發展
2010年全球信息安全市場規模達257億美元,增長17%,并預估2017年可達到407億美元。根據2014年信息服務產業年鑒,2014年我國整體信息安全市場規模達106億元,較2013年增長13.24%,而2013年較2012年增長8.6%,世界規模為15.6%。我國在這一方面仍有增長空間,從信息安全服務及產品的增長速度來看,信息安全產品在2010年后,每年維持17%以上的穩定增長,內容安全及顧問服務于2014年增長率分別為14.86%及20.67%,仍維持高增長。增長的主要原因包括企業政策規范、企業缺乏信息安全人員與專業知識等帶動顧問服務需求增長,又由于我國中小企業眾多,中小企業資金、人才較為不足,在黑客行為多元以及混合式攻擊手法層出不窮等,再加上零時差攻擊時有出現以及對應產品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下,要達到快速又有效的信息安全防護,憑借單一企業的產品及信息人員往往有一定的困難,信息安全工作委外顧問服務能夠比企業自行管理更能兼顧企業成本及安全,因而來自于顧問服務、委托服務等的增長力道將持續維持。
在外銷方面,2014年信息服務年鑒可知,2014年外銷規模約為250億元,增長率為20.16%,較2013年大幅增長。這種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內容安全相關信息安全產品市占率逐漸提升,且整合式威脅管理設備(UTM)逐獲重視的緣故。相較世界對于信息安全需求的旺盛力量,我國目前外銷增長高于世界平均,若能將該外銷動能持續開發,不僅能提升我國信息安全整體防護能力,未來也將成為我國信息服務業中的明星產業。
二、維護信息通信安全的重要意義
在全球化信息社會中,信息科技與網絡提供便利的現代生活,也急劇地取代人工操作成為企業經營與政府機關行政服務的工具,也是現代化國家與社會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有鑒于此,各國政府也將信息通信基礎建設列為國家建設的根本,以及增進民生發展的基礎。從國家層面來看,如果信息通信網絡系統有所損害,輕者會導致個人生活食衣住行造成不便,重者則會使整個國家安全、政府運作、產業發展、國力強弱和民生發展等都會有重大影響。因此,信息通信安全重要性,已達到不容輕忽的地步。如何維護信息通信系統與網絡傳輸過程的安全,都是企業及政府當前運營的重要課題之一。
為能提供安全及信賴的電子化組織運營服務,組織信息通信安全工作必須以全方位觀念進行可持續推動,一般性的信息通信安全3E策略如下: 1)技術工程:利用防火墻系統、數字簽章、加密技術等建構第一道防線。2)執行管理:落實信息安全管理政策、信息安全事件緊急處理機制、內外部計算機稽核制度、信息安全標準及規范、產品及系統質量檢驗機制等。3)教育倡導:強化安全警覺訓練、信息安全倡導、人才培訓、網絡使用倫理等。
盡管當前多數組織的信息安全防護策略及應變機制已逐步建立,但是隨著信息科技的普及應用,以及電子化組織與電子商務的使用日益深化,面對網絡安全的威脅與風險,仍有必要對目前信息通信安全相關工作進行檢討評估,以強化企業或政府信息通信安全整體防護策略,而最為重要的就是保密管理措施的進一步創新。
三、強化信息安全層面保密管理的措施
(一)事前安全防護
(1)信息安全監控與防護。1)建立多重防護縱深的信息安全監控機制,構建信息通信安全防護管理平臺,提供組織網絡監控服務,以即早發現信息安全事件,降低信息安全風險。2)規劃組織整體信息安全防護架構,構建組織信息安全防護措施。
(2)信息安全情搜與分析。1)搜集來自組織服務網、學術網絡及因特網服務業者等網絡攻擊信息,分析新型黑客攻擊手法與工具,掌握我國信息安全威脅趨勢。2)研究尸網絡議題,提升Botnet偵測分析能力:教育倡導具體策略化方式追蹤大量Botnet資訊,掌握我國Botnet散布情況,降低我國Botnet數量。
(3)信息安全偵測及滲透測試。1)建立組織信息安全偵測及掃描能力,并進行內部偵測掃描,完成已知弱點的修復。2)對組織重要信息系統提供網站滲透測試服務及修補建議。
(4)信息安全認知與質量提升。1)建立組織信息安全檢測與評鑒機制。參考國際信息通信安全相關標準,制定組織信息安全規范整體發展藍圖架構,發展組織信息安全相關規范及參考指引,并建立組織信息安全檢測與評鑒機制。2)推動重點部門通過信息安全管理系統驗證。為強化組織信息安全防護能力,提供安全及便捷的網絡服務,強化內外部人員使用組織網絡服務的信心,保護使用者隱私權益,推動信息安全等級A級與B級機關通過信息安全管理系統(ISMS)驗證。3)提升員工信息安全知識與能力。為提升員工信息安全知識與能力,應辦理信息安全技術講習、信息安全資格培訓、信息通信安全防護巡回研討會等培訓課程,并發展信息安全數字學習課程。為發掘校園優秀人才,辦理“信息安全技能金盾獎”、“信息安全動畫金像獎”等競賽活動,并辦理信息安全周系列活動,以提升全體員工信息安全認知。同時進行員工信息安全職能規劃,依據其職務與角色,規劃執行業務應具備的信息安全知識與技能,并建立員工信息安全能力評量制度。
(二)事中預警應變
(1)信息安全事件實時發現。通過信息通信安全監控平臺進行信息安全事件監控作業,包括信息安全事件管理系統、整合性惡意程序監看、使用者端警示系統、蜜網與內部網絡警示系統等。
(2)信息安全通報與應變。1)建立信息通信安全通報應變作業程序,協助組織處理及應變信息安全事件。2)構建信息安全信息分享與分析中心。整合信息安全相關情資,進行信息安全信息分享。
三是信息安全健診服務。推動信息安全健診評量架構與追蹤管理機制,提供組織信息安全健診服務,強化組織信息安全防護能量,掌握信息安全防護情形。
(三)事后復原鑒識
(1)事后系統回復。1)結合產學研資源與技術能力,建立組織信息通信安全區域聯防運作機制,提供不同部門信息安全事件處理與咨詢服務,并提升其信息通信安全防護能力。2)規劃組織重要信息系統異地備援機制,以提升信息安全事件“事后”存活能力。
(2)信息安全事件鑒識。1)研究信息通信安全鑒識相關技術。2)協助并培訓組織保密管理相關人員執行信息安全事件鑒識作業。
四、結語
信息通信安全工作是個長期的、無止境的攻防與挑戰,然而信息通信安全工作范圍廣泛又專業,有待推動地方仍多,組織應持續強化信息通信安全防護工作,加強與產學研各界合作與交流,建立安全及可信賴的網絡環境,促進信息科技的普及應用,提供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安全及便捷的服務。
(作者單位為西安飛豹空港設備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