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慢性病管理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R730.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2-185-01
本文對56例經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無效的快速型房顫并發慢性心衰(CHF)患者給予卡托普利、美托洛爾、胺碘酮聯合治療方法,結果顯示方法有效和安全?,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快速型心房顫動并發慢性心衰,經充分抗心衰治療(消除誘因、擴血管、利尿、強心)仍不能有效控制心室率和改善心功能者的患者5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快速型心房顫動診斷標準”。其中男34例、占60.7%,女22例、占39.3%;年齡58~76歲,平均63歲;病程5~8年;心功能(NYHA分級)Ⅱ級18例、占32.1%Ⅲ級29例,占51.8%,Ⅳ級9例、16.1%;病因為冠心病29例、占51.8%,高血壓性心臟病16例、占28.6%,風濕性心臟病4例、占7.1%,擴張型心肌病4例、占7.1%,其他病因3例、占5.4%。
1.2 方法 卡托普利12.5mg/次,2次/d;美托洛爾由小劑量起,初次6.25mg/次,2次/d,以后每2~3天加倍,逐漸調整至25~50mg/d;胺碘酮0.2g/次,3次/d,1周后減量至0.2g/次,2次/d,逐漸減量至0.2g/次,1次/d。用藥期間監測心電圖、心率、血壓、心功能及臨床反應,凡用藥后臨床癥狀加重或靜息心率低于50次/min的立即停止用藥并做相應處理。
1.3 療效判定標準①心功能改善2級或以上且靜息心室率<80次/min者為顯效,②心功能改善1級且靜息心室率<100次/min者為有效,③心功能改善不足1級甚至加重者或靜息心室率>100次/min以上者為無效。
2 結果
本組56例,顯效19例,占33.9%,有效26例,占46.4%,無效者11例,占19.6%,總有效率為80.4%,共有31例患者靜息心室率由用藥前98±3次/min降至用藥后的71±2次/min(P<0.01)。有17例患者恢復為竇性心律,有2例因出現低血壓或重度房室傳導阻滯而停止用藥。
3 討論
本文結果顯示本組56例快速型房顫并發慢性心衰患者在常規擴血管、強心、利尿治療無效的基礎上,采用卡托普利、美托洛爾、胺碘酮聯合治療獲得了滿意的療效,其中顯效19例,占33.9%,有效26例,占46.4%,總有效率為80.4%。
美托洛爾屬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無膜穩定性作用,無內在擬交感活性,無心肌抑制作用,對心臟選擇性強,對血管及支氣管影響較小。研究證明,抑制患者體內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有可能減少心房顫動的發生[1]。美托洛爾可使心臟β受體密度上調,增加心肌內源性兒茶酚胺含量,并可阻斷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神經、內分泌途徑,減慢心率,使心臟舒張期延長,心室充盈量增加,增加心臟有效前負荷,同時減少心肌耗氧量,抑制心臟的解剖重構和電重構,改善心功能和心電生理,預防心律失常的復發[2]。
卡托普利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ACEI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Ⅰ(AngⅠ)轉化為血管緊張素Ⅱ(AngⅡ),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心臟負荷減輕。同時ACEI抑制交感興奮,降低周圍阻力,改善動脈順應性和心室舒張功能,逆轉左室肥厚,從而緩解心功能衰竭,防止房顫復發,顯著降低各型心衰患者的總死亡率和住院率[3]。
胺碘酮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具有廣泛抗心律失常作用,可治療房顫、房速、室顫、室速、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等。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療應用指南指出,胺碘酮對房顫療效好,不良反應少,適用于各種臨床狀況,尤其在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功能障礙,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禁忌時,胺碘酮不增加重癥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也不促進心功能惡化,是重癥心衰合并房顫的首選藥物[4]。同時胺碘酮可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擴張外周動脈,降低外周阻力,減輕心臟前后負荷,改善心功能。
本文結果表明:卡托普利、美托洛爾、胺碘酮三藥聯合對快速型房顫并發慢性心衰療效滿意,安全性高,費用低廉,值得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Finkielstein D,Sehweitzer P.Role of angioten 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in the prevention of artial fibrillation[J].Am J Cardiol,2004,93:734~73.
[2] 李堯,吳秀芹.阿替洛爾治療慢性心力衰竭76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09,12(7):204.
工作動員會上的講話
經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今年要在全縣開展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工作。今天,我們召開創建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工作會,即是動員會,又是部署會。剛才,衛建體委姬克主任傳達了《汝南縣創建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對創建工作進行了集體部署。下面我就做好示范區創建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加強領導、認清形勢、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協調一致,切實增強創建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從社會層面來說,慢性病是嚴重危害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對每一個家庭的影響是重大的,是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好不好的重要問題。我們身邊都不乏因心腦血管疾病或癌癥等慢性病致死、致殘的領導干部和普通民眾。從鞏固“國家衛生縣城”工作來說,創建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已列為復審考核必備條件。因此,全面開展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既是政治需求,也是保障群眾身體健康的迫切需要,甚至與在座各位和家人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工作是一項復雜而系統工程,非一人或一部門之力能完成,大家要認清形勢。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加強協作,切實增強慢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真正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把示范區創建作為本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完善和落實相關政策措施,明確各自目標任務,細化工作安排,落實好各項工作指標??h政府辦公室印發汝南縣創建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確立了工作目標、工作指標、工作內容、工作職責,并對示范區創建工作指標進行分解,明確了牽頭單位和工作要求。成立了以劉軍民縣長任組長,常務副縣長、主管縣長任副組長,縣發改委、財政局、民政局、人社局,教育局、衛建體委等16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慢性病示范區創建內容多、要求高、專業性強。請大家會后根據各自目標任務及時安排部署,認真對接,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做好各項工作。
二、抓住重點、統籌全局,全面推進創建工作深入開展
(一)職責明確、目標清晰
各相關單位要成立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貫徹落實本單位各項創建工作任務,將相關指標納入部門年度目標管理,建立和完善相關工作制度,制定考核獎懲措施,確定完成時限,責任到人,明確專、兼職人員負責慢性病防控工作,按指標體系專檔收集相關資料,另外各單位還須指定聯絡員負責與縣創建辦公室做好工作對接。
(二)嚴格規范、務求實效
各成員單位要嚴格照示范區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考核指標標準和上級業務部門要求開展創建工作,相關工作的完成情況和印證資料要真實可靠。持續開展健康支持性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大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慢性病監測、管理力度,盡可能地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我縣慢性防控工作。
(三)積極配合、規范管理
目前我縣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高危人群登記和管理率
,老年人健康體檢率等指標離考核指標還有差距。各成員單位要動員患相應疾病的職工或其家屬配合衛健體委部門正在開展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積極主動地到轄區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健康檔案并接受隨訪指導。努力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達到控制其慢性病危害的目的。
(四)加強監測、措施有力
各相關單位要加強協作,加大死因監測,心腦血管事件報告、腫瘤隨訪登記工作力度,做好慢性病與營養監測、慢性病社會危險因素調查工作,認真分析,總結監測調查數據,為針對性制定我縣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策略和措施提提供科學依據。
三、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牢筑保障基石。
創建慢性病防控示范區70%的考評指標離不開相關部門參與。各部門要不斷改善本部門本單位促進身體活動的支持性環境,積極組織開展職工健身活動,全面落實工作場所工間操、職工定期體檢制度,認真開展控煙活動,制定限酒等規定,各部門要在縣人民政府的統一指揮協調下,分工協作各盡其能,積極落實各項防控措施。衛生健康體育部門要發揮主力軍作用,積極實施慢性病防控方案,做好組織協調、技術指導、健康教育與行為干預、預防控制和監測評估,認真指導開展慢性病預防工作;縣總工會、教育局等單位要組織開展群眾性的集體健身運動,大力倡導推行機關企事業單位工間操制度;縣教育局要制定兒童青少年健康促進工作計劃方案,將慢性病防治知識納入幼兒園、中小學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組織學校、托幼機構開展慢性病和常見病健康教育工作;組織開展學生健康體檢和健康指導??h醫保局要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重大疾病保障政策。
四、加強指導,強化督查,確保創建工作順利通過驗收
縣衛健體委要充分發揮其業務部門技術指導作用,做好健康支持性環境建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相關調查監測等工作的技術指導和考核驗收工作,縣政府辦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聯合督導方案。按要求組織開展聯合督導。及時掌握我縣創建工作進展情況。通報各相關單位創建工作開展情況。
【關鍵詞】 社區;慢性??;管理;意義;服務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2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423—02
近年來,隨著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的升高,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日益受到關注與注重,正式提出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管理工作方案也隨著變得尤為重要[1]。對社區內的較嚴重的慢性疾病患者與高病危人群進行系統、規范的管理是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制方案的主要目的,對社區的慢性病防治進一步開展,圍繞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開展社區服務模式進行慢性病預防工作[2]。筆者對社區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及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意義與服務模式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查社區建檔居民,高血壓患者1126例,其中Ⅰ級602例,Ⅱ級358例,Ⅲ級166例;糖尿病患者553例,其中Ⅰ級286例,Ⅱ級175例,Ⅲ級92例;冠心病患者198例,其中Ⅰ級109例,Ⅱ級54例,Ⅲ級35例;腦卒中患者87例,Ⅰ級33例,Ⅱ級30例,Ⅲ級24例;重性精神病患者5例。
1.2 方法 慢性病的預防、診斷與治療是依據社區衛生服務質量要求責任醫生所供給的醫療服務內容。建立完善的首次管理慢性病患者的登記記錄,對患者的病情及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等情況仔細進行詢問、分析,制定個性化的慢性病的防治方案。定期進行隨訪,及時記錄好相關信息,整理后完整歸檔。應定期進行健康教育與預防、控制疾病的宣傳,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應定期做體檢等。若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及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病癥狀出現,及時進行相關治療與管理。
1.2.1 社區高血壓的篩查與管理 對轄區內≥35歲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就診時為其測量血壓。第一次測量舒張壓≥90mmHg/收縮壓≥140mmHg的患者(除會導致血壓升高的因素預后約復查者),非同日三次血壓高于正常值,可初步診斷為高血壓。對確診的高血壓患者納入高血壓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Ⅰ級管理:建議每3個月測量≥1次血壓,主要采取健康教育與非藥物管理治療;高血壓患者Ⅱ級管理:建議每2個月測量≥1次血壓,主要采取健康教育與藥物指導治療,隨訪3個月,對患者的血壓密切觀察,若血壓仍高于正常值,給予藥物治療;對Ⅲ級的高危人群或極高危人群,建議每個月測量≥1次血壓,轉至高血壓??七M行規律性的降壓治療,同時接受醫務人員的生活指導。
1.2.2 社區糖尿病的篩查與管理 由于糖尿病早期大部分無顯著癥狀,臨床存在大量隱性糖尿病患者,所以,要有針對性地對工作中發現的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健康教育,建議每年空腹血糖測量與餐后2h測量≥1次。在篩查過程中,對糖調節受損的患者需加強管理治療。理想控制:空腹血糖為4.4—6.1mmol/L,OGTT為4.4—8.0mmol/L;一般控制:空腹血糖為≤7.0mmol/L,OGTT為≤10.0mmol/L;控制不良:空腹血糖為>7.0mmol/L,OGTT為>10.0mmol/L;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及保持心理平衡可有效地預防Ⅰ級、Ⅱ級、Ⅲ級糖尿病的發生,及時發現糖尿病病及時給予相應治療,避免或減緩病情嚴重,加強患者對糖尿病的相關知識的了解,指導健康的生活,也可有效使糖尿病的發生率降低。
1.2.3 社區冠心病的篩查與管理 轄區內所有慢性穩定性心絞痛、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與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的患者為服務對象。由于冠心病患者的社區管理需治療監測指標與改善預后用藥較復雜,對社區責任醫生自身臨床技能要求相對較高,因此,定期隨訪,對患者的自覺癥狀、體力活動水平、治療耐受程度、病情狀況及對危險因素的認識進行了解,及時、準確地對患者及用藥情況評估,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1.2.4 社區腦卒中的篩查與管理 通過調查,詢問方式,對居民的一般信息,如健康知識及狀況、生活環境及方式、醫療保障等進行了解。通過周期性健康檢查或門診患者進行就診,可獲得患者的健康情況。通過篩查、分析、整理,將社區人群進行分級、分層管理。對社區的一般人群主要發放宣傳及健康講座等;對高危腦卒中人群要進行強化管理,主要為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超過60歲的老年人群,按照相關疾病社區綜合防制管理手冊進行非藥物干預與藥物干預。對腦卒中原發疾病與康復指導積極控制,對腦卒中可有效進行二級預防。定期隨訪,對社區腦卒中患者管理情況進行年度綜合防治效果評價。
1.2.5 社區重性精神病的篩查與管理 轄區內診斷明確或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性謹慎疾病、偏執性精神病及雙相障礙等均為服務對象?;颊呒覍偬峁﹣碜栽袚委熑蝿盏膶I醫療機構的疾病診療相關信息,同時全面評估患者狀況后可納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每年隨訪≥4次,為患者提供精神衛生、藥物及家庭護理等,囑患者用藥時間與用量,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與生活技能訓練等康復指導,避免復發,及時發現病情加重或疾病復發,給予相應的處理措施或轉診,及時緊急處理,使患者病情早日穩定、恢復,降低重性精神疾病的發生率。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t檢驗,計量型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χ±s)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 果
社區建檔居民1969例,隨訪1801例,隨訪率為91.47%,社區慢性病管理前后病情得到控制的情況比較,詳細結果見表1。社區各種慢性病管理后控制率明顯高于管理前控制率,各組相互比較,p
3 討 論
由于全國各地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管理與發展處于極不平衡狀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使慢性病的發生率大大提高,死亡率也隨之上升[3]。所以,不斷完善發展社區慢性病管理工作,對有效地防治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有重要意義[4]。大部分慢性病患者發病后不易痊愈,且病程較長久,短期的醫學治療不易取得良好療效,可造成終身攜帶疾病,嚴重者可致殘[5]。提高慢性病的關鍵因素是提高慢性病管理相關人員的專業知識與管理實踐水平,實施社區慢性管理人員應是基礎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接受過全科教育的全科醫生。使綜合知識很好的運用,對項目規劃制定的目標、意義及各種綜合干預措施進行了解[6]。可根據患者檔案進行資料分析、社區診斷、建立信息庫、不斷反饋管理信息及提高管理質量。總之,個人、社區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完善、規范的慢性病管理工作有利于居民意識的提高,也使慢性病的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 黃昱,劉嘉聰,岑雁翀,等.廣州市社區高血壓自我管理模式效果評價[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29(2):15—17.
[2] 范純武.常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J].中國水電醫學,2010,(4): 34—55.
[3] 檀平,董建群.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進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4):109—113.
[4] 世界銀行.中國可以在慢病防控方面為世界樹立榜樣[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1,4(8):37.
健康是金,預防是福。2009年4月,我國出臺的新醫改方案有一個重要理念“無病為上”,強調疾病的預防、控制。這與2000年前《黃帝內經》中強調的“上醫治未病”思想不謀而合。
“健康是為人的第一權利,是人類生存的第一條件,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前提”。保障人們的健康權,是重大的民生話題,也是關系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2009年12月,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劉國華為我們解讀了“無病為上”這一醫改新理念。
記者:針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國家出臺了新醫改方案。我們注意到,這次新醫改把“無病為上”作為一個重要理念提出。那么,您認為這一理念出現在新醫改中的意義何在?請談談您對“無病為上”理念的理解。
劉國華:健康在于防治。今天,我們提出的“無病為上”理念,是中華民族最早的“上醫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思想,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并不是最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也告誡人們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疾病預防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投入的經費呈大量增長態勢。這是新醫改提出“無病為上”理念的社會背景。
新醫改方案明確的“五項重點改革”、8500億的總量投入中健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與疾病預防控制密不可分。另外,新醫改方案中提出的健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立統一的居民健康檔案、增加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等,都是貫徹“無病為上”理念的體現。
記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作為重大疾病防控機構和重點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的執行者、擬定者,在落實“無病為上”理念,在全面提升人們的身體素質,保障人們的健康權方面有什么舉措?
劉國華:在“無病為上”理念的落實上,作為疾病防控部門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措施較多,如預防接種,能大幅度降低相關傳染病發病率。僅從乙肝疫苗接種資料顯示,經過20年的努力,目前河南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由11.1%下降到3.4%;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F代醫學告訴我們,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許多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都有一個較長的隱性發展期,在發生、發展期幾乎沒有癥狀,癥狀顯現時就醫,疾病往往已發展到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且,這些疾病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我們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宣傳疾病防治知識,在試點地區進行行為干預等,取得了可喜成績。
另外,疾病防控部門應積極配合政府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目標的實現。2009年7月,衛生部、財政部及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同制定《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推動城鄉和地區間公共衛生服務差距的縮小,疾病防控部門應盡可能發揮自身作用。
記者:據統計,慢性病治療占用了我國大量的醫療資源,那么,在慢性病防治上,您對公眾和政府有什么好的建議?今后,在常規體檢中是否會增加對慢性病的篩查,或者會采取什么別的措施?
劉國華:根據調查資料顯示,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主導疾病,這對疾病防控部門、政府及個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疾病防控部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在抓好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時,推動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一是要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轉變職能,真正體現其“六位一體”(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功能,發揮其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的具體實施作用;二是加強疾病監測,跟蹤了解慢性病發病動態,指導公眾預防控制;三是加強公眾健康知識的宣傳,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和防范意識。
當然,各級政府也應強化對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健全各部門協調機制等,這是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質量的基礎。同時,各地應開展慢性病普查或篩查工作,在當前投入不足的情況下,也可以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進行全民或職工體檢,做到慢性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重視健康體檢,防病于未然,已經成為21世紀健康新理念。對于公眾,應通過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合理膳食、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保持心理健康等防止或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能及時發現慢性病;及時治療,能促進康復,減少并發癥和傷殘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新醫改中,啟動了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都直接定位于城鄉居民,其中有4項(健康檔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與慢性病防治有關,基本衛生服務項目的實施必將促進我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
記者:新醫改方案強調疾病防控,就是說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今后將要承擔更加重大的責任,面對新的形勢,河南省疾控中心有哪些應對措施?當前,河南省疾控中心的總體工作思路是什么?
劉國華:當前一個階段,河南省疾控中心的總體工作思路是“抓好一個基礎、突出三個重點”,即以免疫預防與規劃全面實施為基礎,突出社會和群眾關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理,突出艾滋病、結核病、乙肝等重大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預防控制,以及突出推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績效考核,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圍繞這一思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防治措施,預防控制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和流行。
國家賦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能就是疾病預防與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疫情報告及健康相關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干預、實驗室檢測分析與評價、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技術管理與應用研究指導等。這就決定了各級疾控機構必須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主要載體,是專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切實貫徹落實新醫改“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要求負有重要職責。
一、工作目標
建立完善與慢性病防治形勢相適應的工作機制,優化政策支持環境,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診療服務和精細化防治管理,有效降低慢性病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
(一)全區以鄉鎮、街道為單位,高血壓、Ⅱ型糖尿病患者發現率分別在8%、1.5%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發現率在3.5‰以上。對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實行區政府指定的藥品免費配送治療。
(二)社區35歲以上首診病人測量血壓率≥95%;高血壓、Ⅱ型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60%,服藥率≥60%;高血壓管理人群血壓控制率≥30%,Ⅱ型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30%。
(三)建立完善的區、鄉、村三級綜合防治組織機構,對每位“三病”患者實行精細化管理,提供個性化干預治療方案,實現檔案動態信息化。建立完善“三病”綜合防治長效運轉機制。
二、實施步驟
(一)調研訪談,摸清基數(5月1日至5月31日)
1、組織調研組走鎮下村,深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通過召開座談會、民主懇談、群眾走訪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城鄉居民對健康的需求,明確項目的工作目標和重點。
2、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數量及分布。
3、召開“三病”防治專家技術論證會,確定治療方案。
(二)完善組織,制定方案(6月1日至6月30日)
1、區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防治項目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單位設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
2、衛生部門建立專家指導組、質量控制組、宣傳報道組、檢查督導組等小組。
3、組建4支診療團隊。每支診療團隊由區級心腦血管臨床專家、內分泌臨床專家各1名,各鄉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應臨床醫生各1-2名組成,疾控人員、責任醫生、聯絡員全程參與。同時,組建1-2支精神病臨床專家組,負責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診治。.
4、召開全區動員大會,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各單位工作職責和任務目標,建立上下一心、步調一致的運轉機制。采取各種有效宣傳形式,廣泛動員群眾參與。
(四)落實措施,精細管理(7月1日至12月)
1、建立區“三病”信息管理平臺,各鄉鎮、街道以行政村為單位,擴大發現“三病”患者人群,對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診療團隊進行復診核查,開具個性化健康處方。
2、社區責任醫生對現場復診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對象根據新的分級管理規定,規范開展定期隨訪工作,并及時將每次隨訪信息錄入管理系統。
3、專家指導組開展巡回指導、隨訪質量控制、患者藥物治療、非藥物干預指導等。
三、保障機制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三病”綜合防治項目是惠及我區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減少慢性病的發生有利于提高全區人民的健康水平,從基本上緩解“看病難”。各單位務必提高認識,按照本方案要求,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確保項目正常有序開展。
(二)明確職責,形成合力
區委宣傳部:組織開展公益性、群眾性精神衛生和慢性病預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宣傳,引導群眾養成體質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公安分局:重點掌握轄區內可能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況,把加強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之中,落實日常監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嚴重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的強制收治工作,參與并協同實施應急醫療處置措施;會同民政局等部門做好流散在社會上的精神病人的處置工作。
區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將符合條件的慢性病、精神病困難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并享受醫療救助政策。
區財政局:負責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財政投入機制,及時落實實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藥治療補助所需資金;配合衛生部門實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資金管理效率。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著重研究逐步提高城鎮參保人員的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努力為康復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創造或提供就業機會。
區衛生局:負責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和計劃;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開展項目培訓、指導;負責項目的日常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監督考核制度和評價機制,完善信息公示及獎懲等制度。
區殘聯:維護精神殘疾者的合法權益,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采取藥物治療、康復訓練和社會服務等綜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參與社會生活的開放式管理,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療康復服務,提高康復質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質量。
區慈善總會: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實精神病人服藥治療補助所需資金,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重性精神殘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轄區內“三病”綜合防治工作的領導,為“三病”患者的篩選和管理提供有利條件;進一步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管理網絡,明確職責,落實任務;健全并規范公共衛生專干和村(社區)公共衛生聯絡員制度;加強對村、社區的督導,強化組織、宣傳和指導,定期召開例會,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
(三)完善機制,確保實效
1、區衛生局要定期組織對各鄉鎮項目實施進度和工作質量進行督導控制,每月通報工作進展情況,保證工作質量。
[關鍵詞] 慢性??;防控;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8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11(a)-156-02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prima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LUO Juan, GAO Chunfang, LI Shunfei
The 150th Central Hospital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e′nan Province, Luoyang 471031, China
[Abstract] Prima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are researched and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re is a lack of awarenes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ow monitoring quality and relatively lagging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facil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長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據報道,2005年,全球總死亡人數為5 800萬,其中近3 500萬人死于慢性病,而我國慢性病死亡人數占了750萬。未來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數還將增長17%[1]。近年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慢性病防治工作,在《中國癌癥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和《中國慢性病防治規劃(2006-2015)》中對慢性病防治有了綱領性的要求,并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慢性病防治活動。為了解我國慢性病防控工作情況,筆者查閱并分析了2008~2010年國內十一個省、自治區有關城鎮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相關資料??傮w而言,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慢性病防控意識不強
總體上看,基層衛生機構規模在逐步擴大,但設施、人才、環境差距較大。而慢性病防治工作總體不容樂觀,有的衛生院沒有慢性病防治的措施;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顧營業盈利,忽視了慢性病防治工作;有的單位對慢性病防控有宣教圖片和展板,但沒有記錄具體防控內容,防控意識普遍不強。
1.2 政策落實不夠到位
對于慢性病防治,國家早在“七五”就有部署。但是,到目前,我國的慢性病防控政策、法規還不完善,有些單位對慢性病防控的相關政策法規執行不到位,具體政策沒有認真落實;有的單位在政策上只是宏觀指導,具體方法沒有細化。
1.3 基層人員學歷偏低
從學歷上看,社區要高于鄉鎮。由于農村條件落后,高等院校畢業的醫學生選擇鄉鎮衛生院的鳳毛麟角。目前,大多數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由大中專畢業或沒有專業學歷人員組成。據資料報道,鄉鎮衛生機構無衛生專業學歷者比例高達18.5%,約15萬人,占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無衛生專業學歷人員總數的1/3[2],這就導致其慢性病防病相關知識的匱乏。
1.4 經費籌集難度較大
慢性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需要長期監測和服用藥物,靠患者自己解決是不夠的。特別是在西部經濟欠發達和農村地區,經費籌集機制不完善,經費短缺已成為制約當地慢性病防控的重要原因[3]。此外,慢性病不需要住院治療,對“新農合”患者而言,也就無法報銷以得到補償。
1.5 防治監測職能缺乏
目前,國內在慢性病防控的監測方式、頻率、指標上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地執行存在差異。有以人群為基礎的監測,有以抽樣人群為基礎的監測,有以單病種的專項調查等。監測職能的定位不明確,得出的數據不可靠。
1.6 健康教育宣傳不夠
不少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把力量放在醫療創收上,對防治慢性病沒有系統的計劃,零散的宣傳欄不足以引起百姓的關注。調查中,大多數居民不了解什么是慢性病,有的甚至認為慢性病就是老年病,有的認為慢性病不會危及生命,不以為然。
2 對策
2.1 強化政府為民行為
慢性病防控是社會行為,是一項造福于民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干預,需要多部門配合,全社會參與[4]。政府對該項工作應“理解、重視、投入”,要確實從全民的健康利益出發,采取系列措施,諸如建立好公共營養政策體系,鼓勵全民健身運動,進一步改善居住環境,制定煙草控制政策和政府政策綜合干預等,為全面進行慢性病防制提供可靠保障。
2.2 解決基層實際問題
目前,二級以上醫院住院患者“人滿為患”,各家醫院都在加床,其實有的患者完全可以在基層的鄉鎮、社區就診,為什么患者“舍近求遠”不選擇基層?技術、人才、設施滯后的問題就凸現出來。因此,政府一定要加強和扶持基層衛生機構,尤其是人才建設不可忽視,在經費、待遇上給予政策,著力培養全科醫師[5],為基層防控慢性病發揮職能作用。
2.3 完善各級防控組織
我國城市慢性病防控組織較健全,能夠指導和監控慢性病的發生、發展。而鄉鎮、社區的慢性病防控組織較為欠缺,因此,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鄉鎮、社區慢性病防控組織,從制度、體制上加以保證,將慢性病防控工作納入鄉、村、社區衛生機構的績效考核范圍[6],包括常見慢性病的基本知識、服務人次、健康教育次數等,由此提高基層人員慢性病防控水平。
2.4 加強健康普及教育
注重慢性病防控的長遠效應,從娃娃抓起,將慢性病健康防治列為中小學生以至大學衛生教程中,讓孩子們從小接受健康教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各種慢性病有著較強的防御意識,從而促進預防醫學與成長教育相結合,提高全民自我保護意識。
2.5 提倡個性化防控
當今醫學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即以預警、預防和個性化為核心的“3P”(prediction;prevention;personalization)醫學時代,它代表著醫學發展的終極目標和最高階段[6]。在基層,要大力提倡對個人進行慢性病的規范化管理,針對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的不同分型,針對不同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防控方案,并進行建檔、防治、隨訪和轉診等一系列服務。這樣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有利于慢性病的防控。
2.6 建立慢性病電子檔案
政府應組織研發統一的慢性病防控管理系統,配備計算機,使基層衛生防控機構能為居民建立慢性病防治電子檔案,根據檔案記錄,及時掌握和了解區域居民慢性病防控的效果,并及時進行防控方案的調整。同時,定期對居民進行健康普查,通過健康普查來增強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有效地預防與控制慢性病的發生。
2.7 提高監測職能質量
慢性病監測需要長期、連續、系統地收集、核對、分析疾病的動態分布和影響因素,從而形成有效信息并及時上報和反饋,為政府制定、實施、評價和調整預防疾病的相關政策、采取干預措施提供基礎資料。因此,各級衛生機構要認識監測的重要性,明確慢性病的界定標準,注重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使慢性病監控工作得以持續發展。
2.8 加大防控資金投入
建立國家統一的慢性病防控體系,加大對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資金投入,保證慢性病防控的經費供給,并隨著經濟的增長不斷提高其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資源,縮小城鄉差距,并將慢性病納入“新農合”補償之中,以分擔農民的經濟負擔。
2.9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慢性病作為多因素復雜性疾病,與環境、個人習性有著密切關系。如通過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和戒除吸煙等干預措施,可預防70%的腦卒中和超過80%的冠心病以及超過90%的2型糖尿病[7]。因此,政府要提倡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保證清潔整齊的居民生活環境。全民要加強鍛煉身體,工作中勞逸結合,飲食中注意營養搭配,遠離煙酒,保持健康的生活心態[8]。
3 結語
面對基層衛生機構慢性病防控工作存在的不足,如果政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蒙受嚴重的災難和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面對急待解決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政府行動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 李桂雪,鞠彩紅,劉媛媛,等.我國慢性病現狀與自我管理[J].黑龍江醫學,2010,34(4):299-230.
[2] 衛生部人事司,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中國衛生人力報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
[3] 莊立輝,劉明亮,郭繼志,等.慢性病防治現狀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9,23(1):64-67.
[4] 陶利平,謝莉,劉曉平,等.社區慢性病管理實踐的文獻綜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6,23(7):427-429.
[5] 馮鎮湘.全科醫師參與慢性病防治的做法和優勢[J].中國全科醫學,2001,4(9):710-713.
[6] 紀艷,張冬梅,汪長如.農村地區慢性病流行現狀及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7):2147-2149.
[7] 李振光,蔣東曉,周麗,等.“3P”醫學新概念[J].中國卒中雜志,2008,3(8):608-611.
【關鍵詞】健康管理;慢性??;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331-02
健康管理是指一種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在社區實施健康自我管理是就是基于個人健康檔案基礎上的個體化健康管理服務,它是建立在現代營養學和信息化管理技術模式上,從社會、心理、環境、營養、運動的角度來調動個人的積極性,變被動的疾病治療為主動的管理健康,達到節約醫療費用支出的目的。水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近年來對轄區居民開展“糖尿病、高血壓俱樂部”,組織成立“社區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從源頭上阻斷慢性病的自然進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水部街道社區居民中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齡60-85歲,平均為68.3歲。所有人員自愿參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組,一般健康情況尚可,意識清楚,生活能夠自理,能正常配合健康自我管理小組日常工作,其中糖尿病28例,高血壓52例,合并有冠心病24例,其他疾病26例,但是尚不構成生命威脅。
1.2健康管理:根據每位參加者具體情況,制定各自的單獨的健康管理方案,如健康教育管理內容及時間方案,自身的飲食結構及飲食習慣,自身的運動健康內容。根據個人相關信息及體檢結果,通過評估分析,制定出每個人不同的運動、膳食處方,采用運動和飲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健康管理。例如,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和量化、個性化的生活方式指導;監測患者每天的運動量,定時提醒患者運動量是否達標,真實記錄運動的時間、強度、分析判斷運動是否有效;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膳食食譜;定期進行健康教育,個體督導及心理疏導等,同時,我們開設“健康自助檢測小屋”、“中醫館”、“慢病管理門診”,進行強化,指導管理。參加者均經過首診,定期復診,監測相關指標,評估及指導。3個月后及每6個月進行小結,在定期召開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組會上,根據不同情況再陸續調整各自的健康指導方案,詳細記錄健康自我管理前后各項相關指標。
1.3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通過健康自我管理,所有參加者3個月后健康情況開始逐漸好轉,6個月后血糖、血壓、體重指數、腰圍等指標明顯改善,較管理前有統計學差異(p
表1 健康自我管理前后參加者各項指標比較(x±s,n=80)
備注:與健康自我管理前比較,ap
3.討論
健康自我管理是對個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即對健康危險因素的檢查監測(發現健康問題)評價(認識健康問題)干預(解決健康問題)循環的不斷運行。其中干預是核心,健康管理循環每循環一周,解決一些健康問題,健康管理循環的不斷運行使管理對象走上健康之路。其目的是調動管理對象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護和促進人類的健康,達到預防控制疾病的發生,提高生命質量,降低疾病負擔的目的。
對于慢性病的防治,普通存在重醫療機構的藥物治療,忽視社區預防的現象。例如對糖尿病患者藥物治療,雖是糖尿病治療的主要措施,有些患者用藥量已很大,但血糖仍難以控制或血糖波動較大,這除了與糖尿病基本病因持續存在和未按時服藥等因素有關,還與患者對糖尿病知識了解不夠,未能很好地控制飲食,不知道如何運動有重要關系【1】。健康教育管理是慢性病治療的最基本環節,只有讓患者真正掌握了慢性病的相關健康知識,才能更自覺地控制飲食,適量運動,達到延緩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2】。
通過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自我管理督導,我們發現健康自我管理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防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健康自我管理,居民建立了規律有效的對個體有預防和治療作用的適宜的有氧運動,強調運動必須達到適宜的強度(心跳+年齡=170),才能減輕體重,降低血脂,降低血糖。另外,經過健康自我管理交流實踐,改變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他們治療的依從性,減少了藥物的依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健康自我管理”不僅適用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還適用于亞健康人群的管理,可改變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教會人們健康自我管理的方法,對于慢性病的早期預防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陳君石、黃建始.健康管理師【M】.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老年;慢性??;相關因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1],也使人類面臨著老年慢性病的嚴重威脅。慢性病多是病因復雜、病程較長且難以治愈的疾病,嚴重影響著老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能力。老年人中常見的慢性病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約有79%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兩種及以上的慢性疾病[2]。為了了解廣州市鐘落潭地區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我們于2012年7月至10月對本地區60歲以上老人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及分析,以便確定老年慢性病的相關因素,為疾病的預防提供一定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廣州市鐘落潭地區60歲以上老人,共調查598,其中男264人,女334人,有效資料570份,男247份,女323份,年齡60-98歲不等。
1.2 抽樣方法 按照吳凡《中國成人慢性病相關危險因素監測監測方案與工作手冊》[3]的要求,在該地區18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設19個監測點,每個監測點隨機抽30戶居民,行政村按村-經濟社-戶-人的順序隨機抽取,居委會按街道抽取,每戶抽取出生日期和6月21最接近的1名為調查對象,若該資料無效,則換取其他符合條件的老年人資料。
1.3 調查方法 調查內容包括兩部分,問卷調查和體征測量,問卷內包括人口學特征、飲食習慣、吸煙、飲酒情況、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特征測量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臀圍和血壓值,并測定血脂、血糖和尿酸水平,對整個方案設計、調查人員抽樣、現場調查和資料管理過程進行質量監控。
1.4 數據處理 全部有效數據采用SPSS19.0和SAS8.0軟件包進行統計和分析,使用MLwin2.18進行多水平模型擬合,探討相關因素。
2 結果
2.1 常見老年慢性病類型 通過調查問卷和體檢檢查,570名老年人中有456例患有慢性病,患病率為80.0%。主要慢性病表現為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其次為關節炎、高尿酸、胃炎,各自占的比例具體如表1所示。
2.3 相關因素分析 根據表2情況對高血壓、糖尿病進行相關因素回歸分析,將性別、高尿酸、受教育程度、吸煙、飲酒、鍛煉情況、體重、肥胖、血脂異常等列入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具體如表3所示。比較結果發現,文化程度、吸煙、飲酒和體育鍛煉情況、肥胖、超重為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同時,高血糖的并發和高血壓和高血酸有正相關關聯,上述疾病具有共同的危險因素。
3 討論
本文主要調查了廣州市鐘落潭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發病情況,發病率為80.0%,主要表現為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關節炎、胃炎,與李麗君[4]等的研究結果類似,老年人中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共同危險因素主要是受教育程度、體育鍛煉情況、吸煙、飲酒情況、超重、肥胖。
文化程度在本地區血壓、血糖受損相關可能是由于高文化程度工作者的工作壓力和責任較大,從而忽視了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和對疾病的預防、治療,也有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從事的職位較低,經濟水平不高,導致參加體檢的機會較少,或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加以治療,從而導致慢性病的檢查率和上報率低。由此可見,良好的經濟情況也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們應加以重視,之前也已有此類國外文獻報道[5]。經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壓的關系密切,這都可通過改變良好的生活習慣或者藥物治療加以控制。
吸煙、飲酒對發病的影響,在本文中顯示為同樣為危險因素,有研究顯示[6],雖然輕度的吸煙飲酒對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的危險不大,但是和糖尿病的并發癥有著正相關關聯,并且隨著吸煙和飲酒指數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現先較少后增加的趨勢。體育鍛煉、超重、肥胖、血脂異常等危險因素對老年慢性病的病發有著類似的作用機制。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減少患者血脂的積累,降低血壓血糖水平,預防相關疾病的發生。超重和肥胖使患者脂類含量增高,血糖血壓升高,增加患者患病率。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使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也同時改善了人們的膳食結構,高脂高糖含量的食品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使得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概率增加。有研究表明,通過有意識的體育鍛煉,每次超過半小時,堅持1年以上可以使慢性病的患病率顯著降低[7]。
因此,我們應對居民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對老年人的生活習慣進行正確的指導,才能有效改善慢性病的發生。糾正大家對此類慢性病無藥可醫,逆來順受的消極心理,告誡大家通過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藥物治療,可以使高血壓、心血管等的慢性病進行有效控制,甚至可以避免。預防和治療相結合,才會使得生活質量達到最佳水平。
參考文獻:
[1] 田立霞,五贊旭,王春梅,等.健康老齡化的促進對策.中國公共衛生, 2003, 19(2): 232.
[2] 王彥.社區衛生服務對城區老年人生活方式疾病進行干預的調查.中國老年學雜志, 2003, 23(6): 348.
[3] 吳凡.中國成人慢病相關危險因素監測(2004)監測方案與工作手冊[M].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1-3.63-671.
[4] 李麗君, 殷 堰 ,黃秋圓等. 社區老年人常見慢性病及相關危險因素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2):169-170.
[5] Willians. Socioeconomic differentials in health: a review and redirection. Soc Psychol Q, 1996, 52:81-99.
關鍵詞 物聯網技術;慢性病管理;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85-0204-02
0 引言
人民的生活在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因此,各種慢性病逐漸的增加,并且年輕化趨勢嚴重[1]。有關資料表明,在進入21世紀,我國的慢性病死亡率達總死亡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且,中國已步入老齡化階段,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水平的疾病之一就是慢性病[2]。慢性病普遍存在病程長,難治愈的特點,因此,如果能夠干預患者的日常生活可謂是一個新的突破。采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對慢性病患者實現遠程監控,做到及時防治,效果比較好。本文對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慢性病管理系統設計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 基于物聯網的慢性病管理系統設計
對于慢性病管理系統的設計,需要有一個全面的方案[3]。在有關慢性病管理系統中,通過該系統,能夠及時的了解到一些高危人群以及一些患者的體征信息,因此而能夠更好的進行慢性病的預防和防治。在現階段,物聯網技術在不斷的發展,其本身可以借助于無線傳輸技術,來實現對于遠程生命體征的信息進行實時的收集,并且具備價格低廉的優點。對于慢性病管理系統來說,關于患者生命體征方面的數據采集規劃。
其中,血壓計、血糖儀等傳感器中統一包含了RFID的讀取設備與必要的無線傳輸模塊。其中,RFID的讀取設備主要作用是為了能夠識別用戶,當用戶的檢測信息被上傳的時候,把RFID的信息也進行同時上傳,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后臺服務器的數據集成。無線傳輸模塊也有自己的作用,主要是為了數據的傳輸方面。對于患者數據的傳輸,一般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借助于藍牙系統把數據傳輸到手機上,然后再由手機把數據統一整理后傳輸到后臺的服務器那里,實現數據傳輸[4]。第二種方式則是采用的GPRS系統,通過使用GPRS系統,把數據可以直接傳送給服務器。對于整個集成傳感器模塊來說,其核心部件是手機,通過手機,能夠對傳感器傳輸出來的數據進行一些簡單的前期處理,還能夠讓其使用人員看到數據的具體變化趨勢,對于一些變化異常的數據可以給出更進一步的診斷意見。而且,在服務器端在對數據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分析之后,通過手機,可以進行數據分析結果的接受等。
2 基于物聯網的慢性病管理系統整體構架分析
慢性病最常見的一個特點是持續時間長,病的種類具有多樣化。因此,對于其管理系統的設計,不可能做到一個通用的模式而針對所有的慢性病情況。在醫學的不斷的進步下,對于慢性病的防治也是在逐漸的進步的。因此,在設計其管理系統的時候,要考慮到對于其修改時候的靈活性和可變性[5]。目前,常用的是SOA架構,通過其輔助而實現各個組件的松散耦合。該架構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將各部分分開改變而不影響整體,充分顯示了它的靈活性。該系統中,包括特有的組件,分別是藥物庫、循證醫學、個人健康檔案、慢性病管理服務、體征傳感集成服務等組件。慢性病管理系統,主要是通過應用界面來展示所有服務組件,由此使得用戶能夠通過Web界面或者手機應用等手段來實現對于慢性病的管理。對于系統設計中,慢性病管理系統中面對患者的組件都有其自己對應的軟件來實現的,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方便患者 [6]。在SOA架構中,系統的通用組件包括了企業服務總線、事件流處理、服務組件架構、業務流程管理以及診療決策服務。這些都是自成的系統,SOA架構只是將這些整合起來而為患者服務。這五部分中,前三項是SOA架構的基礎,而業務流程管理以及診療決策服務服務則有時需要相應的醫生參與其中,以便更有針對性、以及不斷更新患者的情況。服務總線主要是用于集成不同的應用,解決和其它醫療信息系統之間的數據交互問題。事件流處理主要是用于對系統中所發生的事件進行監測,并給出相應的處理。服務組件架構主要是把Web服務進行整合,將系統擴展為分布式的服務[7]。
3 結論
基于物聯網的慢性病管理系統設計,對于更好的預防和治療慢性病有著重要的意義?,F階段,慢性病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對人們的生活水平有著很大的影響,對其進行合理的控制和預防,能夠更好的保障國民的健康。本文對基于物聯網的慢性病管理系統設計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于慢性病的治療有一個指導意義。相信在未來科學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對于慢性病的管理會發展的跟更好。
參考文獻
[1]黃建豐,毛松苗,陳國盛,等.基于物聯網的基站移動油機監控管理系統的研究探討[D].2012年中國通信能源會議論文集,2012.
[2]程玉珍,劉世峰.基于物聯網的港口汽車業務管理系統的設計和優化[D].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WBM 2012),2012.
[3]張科利,任長忠.基于物聯網的智慧礦山的智能生產系統展望[D].第九屆全國采礦學術會議暨礦山技術設備展示會論文集,2012.
[4]王亞光.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商品信息全程監控系統[D].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WBM 2012),2012.
[5]喬文山,黃銀娣,陳立旦.基于物聯網的汽車生產管理系統設計與應用[J].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2011(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