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學碩士論文范文

    數學碩士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學碩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學碩士論文

    第1篇:數學碩士論文范文

    一、說綱本要“深”。

    任何一門學科,都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每節課的內容都是這個體系中的一個“小分枝”。就語文學科而言,它要求教師在說課前就一節內容出發追本溯源,找到它在大綱中的位置,看看大綱對這節所在單元及所在課文的要求,然后順藤摸瓜,準確把握大綱對這節課的要求。至此,這節課的教學目的,重難點就可隨之確定了。反之,脫離大綱的說課那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會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

    二、說方法要“實”。

    這個方法既包括教師實施教學目標的教法,又包括學生在這節課上要掌握的學法。只有教法得當,教師才能有條不紊地施教;只有學法合理,學生也才會興趣盎然地受教。而要做到教法得當,學法合理,我們教師在備課說課時必須要“實”。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依據“主體參與,分層優化,及時反饋,激勵評價”的十六字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以及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結合等教學原則來確定教法、教學手段和學法。作為教師還要有全局觀,樹立面向個體學生的思想,實行分層優化,采取建立幫帶小組,實行小組討論等方法,促優生提高,幫差生轉化。總之,“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必須找準出發點,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

    三、說習題要“準”。

    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是檢查課堂教學效果和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手段。因此習題的設計一定要“準”。既要準確體現該節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又要與中考題型、難度相吻合。否則就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同時教師設計這些習題一定要考慮到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層設計、區別對待,真正做到使“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

    四、說程序要“精”。

    第2篇:數學碩士論文范文

    在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選中,朱曉軍的《天使在作戰》、何建明的《部長與國家》、黨益民的《用胸膛行走》、王宏甲的《中國新教育風暴》和王樹增的《》最后獲獎。由于作家們對于題材對象的及時捕捉和深入開掘及激情的文學表現,使得這些作品都具備了一種現實、激情、厚重和動人的力量,讀來使人情緒昂然、心靈震撼、見識擴大、深思綿綿,經歷一次現實和歷史社會生活的精神洗禮,對自己的人生會有一種新的理解與感受。優秀報告文學的品質在這些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報告文學的力量也在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縱觀此次報告文學作品的獲獎特點,評委李朝全認為,報告文學是一種不斷行進中的文學樣式,它的發展與時代變遷、社會生活及民族進步,與文學審美新變、受眾閱讀情趣口味變化等都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獲獎作品基本上可以歸入主旋律范疇。五部作品全都深深印刻著作家感時憂世、愛國愛民、人文關懷的情結,體現和貫徹著報告文學作為“文學輕騎兵”積極呼應時代、參與生活、干預現實的偉大稟性。作品情節細節豐富,生動好讀,感人至深,具備小說等虛構文本所難以企及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談到這5部獲獎作品的各自特點時,評委會副主任李炳銀說,這5部作品各有特點,朱曉軍的《天使在作戰》,用最熱切的贊美和最犀利的筆墨對陳曉蘭這位具有天使般美好心靈和勇敢扶助正義的人物,給予了發自內心的敬佩與贊美;同時,通過陳曉蘭的真實打假反腐經歷,表現了她驚心動魄的和醫療腐敗行為作堅決斗爭的情景,給予衛生醫療領域的丑陋腐敗現象非常犀利的解剖和重擊。作品在現實力量、戰斗風格,擔當精神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十分難得。何建明的《部長與國家》,是一部現實的歷史報告,作品對獨臂將軍余秋里在國家能源危機的時候,被中央高層點將出任石油部部長,爾后即統帥石油大軍征戰不歇,最后經過艱難曲折成功開發大慶油田,為年輕的共和國注入生命活力,創造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壯麗業績作了歷史的表現和現實的解讀。作家對于豐富紛繁的歷史大事件的把握和對于人物情感的描繪,都十分成功,使人在感受歷史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有一種現實的領悟。黨益民的《用胸膛行走》,是作家在38次駐守和穿越之后,以自己真實的見聞感受和深刻的體驗,對駐守在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沿線和整個地區的武警交通部隊官兵長期護路生活的動情描繪和文學表現。作家用一個個真實的生死故事,具體地訴說了在這個“生的艱難,死是容易的”地方,官兵們無私高尚的精神,勇敢犧牲的行為和豐富激情的內在思想情感世界,讀來動人肺腑,淚水難禁,被他們的精神感情和命運緊緊的牽繞。現實的動人生活內容被作家激情的文學描述所點燃,使《用胸膛行走》成為了照亮人們精神的火把。王宏甲的《中國新教育風暴》,是在 如今依然困惑著人們的教育體制改革及教育方式方法變革的時候,用心的、生動具體的通過認真的內外搜索和冷靜的理性比較研究,對于中國正在發生發展的新教育風暴衍生和開進情形的報告。在大量的有關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習慣等的信息呈現、研究基礎上,作家用自己智慧的理解和感悟,提出了不少對中國教育改革有益的見識。作品對現實的關注力量使這部作品很有社會影響力。王樹增的《》,是作家在結束60年后對的一次文學的穿越。作品對大量歷史人物事件和細節的把握充分,在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上對進行了個性的新的詮釋,在理想精神的力量和生理抗拒自然力量的頑強等方面,給以更加開放和現實的理解,使這樣人類歷史上的奇跡真正具有了奇跡的意義。這是作家的一次精神和歷史文學的旅行,也是一次史詩的追求寫作,是截至目前表現的最具歷史現實意義和史詩品格的作品。

    參加此次報告文學評獎的評委們一致認為,獲獎作品較好地表現了這兩年報告文學創作的水平。因為評獎篇目的限制,還有許多優秀作品未能入選。所以,通過這次評獎的檢閱,在閱讀了參評的125部作品之后,給人的感覺還是欣慰的。報告文學創作,盡管有很多缺陷和不足,有許多值得改進和發展的地方,但實際的情形,決不像有人驚呼的那樣,真的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到了生死“淪落”的關頭。很多人對于報告文學的認識是建立在粗糙的直觀感覺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認真大量的閱讀基礎上,所以,認識的偏差也就難免。在評選的過程中,不少長期研究小說的評論家、編輯,對于報告文學的評價都十分良好,認為報告文學所包含的社會信息和力量,是十分豐富和有力的,閱讀報告文學的感動和思考時常讓自己興趣盎然,心身感動。

    第3篇:數學碩士論文范文

    摘要: 目前我國許多院校都在其管理類碩士專業中設置了項目管理培養方向。首先分析了管理類碩士專業三個學科中項目管理方向的開設情況,接著以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數據分析了該方向實際培養情況。結果顯示,該方向開設的院校多為理工類院校,實際產出的論文數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數量; 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側重于工程項目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側重于項目風險管理和項目評價管理。結論是,項目管理作為管理類專業其中的子方向,對于特定院校來說存在著師資有限,生源較少等特點,不利于學科的全面展開。

    關鍵詞: 項目管理; 學科建設; 碩士教育。

    0 引言。

    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復雜多變、競爭激烈和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促進了項目管理的迅速發展,項目管理已成為比較成熟的專業學科和專門職業,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展,并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學科。以專業學位為例,2003 年我國率先在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內設立項目管理領域,該年國務院學位辦和全國工程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批準由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試辦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的培養工作,該學位也成為國內最早的以 “項目管理”為專業名稱的研究生學位教育[1]。自 2005 年以來,項目管理領域實考和錄取人數連續多年位列所有 40 個工程碩士專業領域第一,目前已成為招生人數僅次于 MBA的專業碩士。截止到 2010 年,全國共有 161 所院校獲批成為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每年的報考人數不斷上升[2]。然而項目管理專業碩士的辦學勢頭雖然良好,項目管理作為普通二級學科的教育卻還沒有在高校中普及起來,一些學校雖早已開設了項目管理的碩士培養方向,但并沒有單獨開設該專業,而是在其他管理類的專業中進行培養。本文分析的即是全日制科學碩士項目管理方向的現狀。

    1 管理類專業中項目管理方向的開設情況。

    1. 1 項目管理方向開設概況。

    為了解目前我國項目管理方向的開設情況,對 2011 年全國管理學中三個學科 ( 管理科學與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和企業管理) 碩士生招生簡章進行了檢索分析。結果顯示共有 116 所院校至少在上述三個學科之一中設立了項目管理及相關培養方向。相關方向包括工程項目管理、投資項目管理等。其中設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下的有 71 所,設在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下的有 68所,設在企業管理專業下的有 8 所。這 116 所學校包含 211 院校 49 所 ( 其中 985 院校 20 所) ,211 院校所占比例為 42. 2% 。在學校分類上,理工類 57 所、綜合類 34 所、財經類 13 所、農林類 7 所、民族類 2 所、師范類 1 所,可見目前我國已經有很多高校在管理學科內設置了項目管理相關培養方向。

    根據數據統計,理工科院校是擁有項目管理方向最多的院校,其次是綜合類院校,財經類和其他類型院校加總只占 20%左右。由于理工科類院校在理工科上的天然優勢,具有強大的理工類基礎學科作為技術支撐,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項目管理中的技術層面; 加之理工類院校多和工程類企業有較為緊密的聯系,能為教育中的實踐部分提供較多的機會,在培養項目管理人才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此類院校也同樣存在著一些局限,項目管理人才既需要掌握計劃、決策的分析方法,也要掌握一定的經濟管理的知識和原理,理工科院校由于其側重點在于具體的技術方法,可能對經濟管理類學科的重視程度不足,這將不利于培養高層次的項目管理人員。

    進一步分析開設項目管理方向院校的地域特征,項目管理方向在我國各個地域的高校都有分布,但分布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數量最多的是華東 ( 30 所) 以及華北 ( 29 所) ,首先這兩個地區本身擁有較為龐大的高校數量,除此之外,華東的上海和華北的北京、天津等地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且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勢頭日益高漲,基本建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社會對項目管理人才具有較大的需求。接下來是華中( 15 所) 、西南 ( 14 所) 、西北 ( 13 所) 和東北( 10 所) 等地,分布最少的是華南 ( 5 所) 。

    1. 2 項目管理方向開設詳情。

    從設置項目管理類方向的學科專業分析,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下設項目管理方向的院校共有 71 所,其中 211 院校 24 所 ( 含 985 院校 10所) 。從該專業設置的學院類型來看,共有 45 所院校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是設在經濟管理學院( 或稱商學院) 中的,占總數的 63. 4%,其余專業則分布在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等。從院校所在的地域來看,有 16 所位于華東,14 所位于華北,12 所位于華中,12 所位于西南,10所位于西北,5 所位于東北以及 2 所位于華南。

    在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下設項目管理的院校共有 68 所,其中 211 院校 28 所 ( 含 985 院校 10所) 。除 1 所學校的該專業位于統計與數學學院以外,其余全部位于經濟管理學院 ( 或稱商學院) 。從院校所在的地域來看,華東有 21 所,華北有 17 所,華中有 9 所,東北有 8 所,西北有 5所,西南和華南各有 4 所。

    企業管理專業下的項目管理類方向因為只有8 所學校,本文不作重點分析。

    從所在學校的類型分析,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中開設項目管理方向的院校中,共有理工類院校 40 所,綜合類院校 20 所,軍事類院校 3所,財經類院校 2 所,農林類院校 2 所,師范類和民族類院校各 1 所; 在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中開設項目管理方向的院校中,共有 33 所理工類院校,20 所綜合類院校,10 所財經類院校,農林類院校 4 所和民族類院校 1 所。

    可見開設項目管理方向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和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在地域分布和院校類型分布上趨同,首先該專業在華東和華北的院校當中分布最多,另外理工類院校是開設該專業最多的院校,但在財經類院校開設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的院校在數量上和比例上都較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更大。

    為進一步分析該方向所具體涵蓋和涉及的領域,筆者依據國際公認的項目管理學科九大知識體系的劃分來分析該問題。在 《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 ( 第4 版) 》中,將項目管理劃分為 9 個知識領域,即: 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采購管理、風險管理和整體管理[1]。隨著近年來信息化在項目管理過程中的不斷滲透,項目信息化管理也成為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模塊; 同時工程項目管理作為項目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將其作為一大類別; 另外將技術經濟中的評價管理和研發管理也納入該分類,通過考察各個院校項目管理相關方向的名稱,將各個方向在 13 個主要模塊中進行歸類,從而得出該方向在 13 個領域的覆蓋情況。其中由于名為 “項目管理”的方向范圍過大,難以判斷具體所屬領域,因此在統計中將其剔除,只考慮其他具體方向。統計結果如表 1 所示。

    從統計到的數據來看,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下設的項目管理方向在項目管理的大部分領域都有覆蓋,工程項目管理領域開設的院校最多,占到了全部的 30%,并且其中三分之一的工程項目管理方向位于土木工程等工科類學院; 而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中項目管理方向研究的側重點主要偏向項目風險管理和項目評價管理,這和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的學科特點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

     

     

    2 項目管理方向研究生培養情況。

    2. 1 項目管理方向碩士論文數量分析。

    由上文可知,我國有很多高校都在管理學的三個學科專業中開設了項目管理相關方向。但是關于這些項目管理相關方向在高校中的實際培養情況,還需要進行進一步考察。本文通過檢索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統計各學校具體專業在近年實際產出關于項目管理領域的碩士畢業論文情況。由于 2011 年的論文尚未完全被數據庫收錄,因此主要對 2008 ~ 2010 年的論文進行考察和分析。

    首先分別對 71 所高校和 68 所高校 2008 ~2010 年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以及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關于項目管理的碩士論文進行了搜集,主要做法是查詢 2008 ~ 2010 年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 ( 或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 所撰寫且關鍵詞中含有 “項目”的論文。結果總共搜集到相關論文 104 篇,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產出 77 篇,共來自 14所學校,其中最多的是重慶大學產出論文 21 篇;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共產出 27 篇,來自 10 所學校,其中最多的是北京化工大學產出 8 篇。其分布如表 2 所示。

    可見在管理類專業中設有項目管理方向的學校里,實際產出相關領域論文的學校還相對較少,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只占到 18. 2%,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占到 14. 7%。從每所學校產出論文的數量上來看,絕大多數的學校在三年內產出論文的數量小于等于 5 篇,只有極個別的學校在 6 篇以上。首先在數據收集的過程中有個別研招單位的碩士論文可能未納入中國碩士論文庫,另外可能有一些相關的論文沒能通過該種查詢方式搜尋出來。但依然可以由此看出,雖然有許多學校開設了項目管理方向,卻并沒有嚴格地在該方向上進行培養,導致擁有碩士論文的學校數量遠少于開設了該方向的學校數量。

    2. 2 項目管理方向碩士論文方向分析。

    為考察各個學校所產出的論文方向和培養方向的相符合程度,對 104 篇文章所在學校的培養方向進行了分析,首先剔除了方向名為 “項目管理”的學校所產出的論文,只考察剩余 60 篇文章的情況。通過觀察每篇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和摘要,對其和方向名稱的相符程度進行評估,將每篇文章的方向切合度分為五檔,分別為完全相符、基本相符、部分相符、基本不相符以及不相符。統計結果如表 3 所示。可見絕大多數的文章都和方向相符,只有極少數的文章偏離了開設的方向。總體來說,項目管理方向開設的切合度還比較高,在所調查的學校中大部分能按照其培養方向進行培養,實際培養方向偏離初始方向的情況不多見。

     

    為更好地考察管理類專業下項目管理方向在項目管理各個領域的實際分布情況,依據前面的統計方式,對 60 篇論文在各個領域的分布同樣進行統計,如表 4 所示。可見在兩大管理類專業中項目管理方向的碩士論文覆蓋了約 50%的項目管理領域,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整體管理和工程項目管理等領域都有涉及,且側重于風險管理、整體管理和工程項目管理等領域研究的論文數量最多,所覆蓋的領域和所開設的方向基本一致,說明各院校在培養項目管理方向人才的過程中基本遵循了初始的方向; 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的項目管理方向在領域上的分布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類似,且各領域的分布較為均勻,但在該方向的設置上項目風險管理和項目評價管理占了幾乎全部的比例,然而實際產出論文的研究方向卻沒有體現出這一點。

    3 結語。

    基于以上統計分析,可以總結得出我國科學碩士項目管理方向的開設詳情。第一,全國共有116 所院校至少在管理科學與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和企業管理三個學科之一設立了項目管理及其相關培養方向,其中有 57%的項目管理方向位于理工類院校,34%位于綜合類院校,剩下的則位于其他類型院校,可見項目管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高校理工科背景而開設; 在地域分布上,華東和華北的院校占了絕大多數,具有50. 8% 的比例。第二,從具體研究的項目管理領域上看,在項目管理的幾大領域中都有涉及,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側重于工程項目管理,而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則側重于項目風險管理和項目評價管理。第三,從碩士論文的產出情況可以看出,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 2008 ~ 2010 年產出關于項目管理專業的論文 77 篇,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 27 篇,論文的數量遠低于應有的數量,可見該方向的實際培養情況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水平,可能某些院校存在著有關生源不足或者是方向虛設的情況。第四,在各校項目管理領域的碩士論文中,論文的主題和方向的切合度總體上還比較高,大多數論文沒有偏離原先的培養方向,說明實際開設了項目管理方向的院校能較好地沿著該方向進行培養。第五,從碩士論文研究的領域來看,該方向的研究領域覆蓋了約 50%的項目管理領域,但還有一些領域鮮有涉及。

    可見,我國科學碩士項目管理領域在實際開設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該方向開設的院校多為理工類院校,該類院校雖具備較好的工科背景和技術支撐,但是經濟管理的理念可能難以滲透,在培養全球化背景下的項目管理人才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 其次,該方向實際產出的論文數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數量,實際培養情況沒有達到預期的水平,說明該方向的建設力度還不夠大,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投入和加強; 再次,項目管理作為管理類專業其中的子方向,對于特定院校來說存在著師資有限、生源較少等特點,不利于研究的全面展開; 最后,該方向的建設在項目管理領域的覆蓋面上還有待提高,在某些特定領域上的涉及較少,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的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 魏法杰,鄧修權,王際坤 . 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培養模式 研 究 [J]。 管 理 工 程 學 報,2005,19 ( Z1 ) :182-187.

    第4篇:數學碩士論文范文

    醫學論文致謝詞如下文

    醫學碩士論文致謝詞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表示尊重所有合作者的勞動,它有利于促進形成相互幫助的社會風氣。致謝提供的信息對讀者判斷論文的寫作過程和價值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但是致謝態度要端正,措詞要恰如其分,致謝中可以在文尾直書其名,也可寫敬稱,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致謝一般寫在正文末與參考文獻之間。致謝一般用于字數超過數萬字的碩士、博士論文。(幼兒園教研論文一般為3000-4000字,不必致謝。

    格式

    首先,【感謝家人】

    其次,【感謝導師】

    最后,【感謝院系各位老師和領導】

    還有,【感謝一起學習的同學最后,再一次對所有關心、幫助過我的老師、同學和朋友們表示最真誠的謝意!】

    致謝的篇幅

    一般致謝寫半頁多的的word就行。上面的只有2句話,未免太過簡短。

    致謝要寫什么?

    首先是在學習階段的工作總結,然后是感謝有哪些老師,哪些同學幫助過你,你在他們的幫助下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和成長。最后希望你們寫上自己的父母、親友。沒有別人的幫助,沒有你的親身父母是沒有今天的成就的。

    論文致謝的用詞

    用自己的話,不要抄,就是最好的致謝語。

    大家都有種感受,如果別人真心跟你談話,雖然用詞不是那么精美,但是能有種很實在的感覺。對,我們的致謝也需要這么寫。

    范文展示

    在此論文完成之際,首先,感謝我的導師畢振強主任醫師在我碩士研究課題的設計、實施和論文撰寫過程中對我的悉心指導和幫助。他對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更加有信心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學研究工作中去。我的另一位指導導師王志強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幫助,他們不僅支持我的研究工作,也關心我的生活。兩位導師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真勤奮的工作作風,我會牢記終生,它將一直激勵著我將來更好的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位領導的支持。特別感謝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所的王顯軍所長、王玫所長給我的大力支持和無私的幫助。同時,還要感謝其它老師的熱情幫助,使我的博士畢業論文課題在那里能夠得到很好的完成。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本教研室王束玫老師、姜寶法老師、賈崇奇老師、賈存顯老師的熱忱指導和無私幫助,使我深受感動和啟發,在此,向他們致以最誠摯的感謝。

    感謝李建同學、房學強同學、楊麗萍同學、劉兆蘭同學給我的無私幫助,希望我們以后能夠繼續合作。

    第5篇:數學碩士論文范文

    關鍵詞:教科書;使用取向;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5)02-0023-13

    一、引言:教科書的使用

    近年,各國相繼推行課程改革,以切合世界發展的需要。然而,教科書在學校教育過程中,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教科書都是教學和學習的最重要素材 (McCutcheon,2002;Westbury,1985;黃顯華、霍秉坤,2005;葉興華,2009)。一般估計,教科書的形式可能會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而改變,但仍是難以取代的工具(Foster & Nicholls,2008;陳月茹,2009)。因此,教科書研究一直備受重視(如石鷗,2013;教育研究院,2012)

    1992年,Weinbrenner (1992)討論教科書研究時,認為當時教科書研究有三類缺失:1)理論上的缺失s直至現在為止,缺乏詳盡而公認的“教科書理論”。教科書的教導和方法上的功能仍未能充分了解。2)經驗上的缺失s對師生在課堂上或課外應用教科書的情況所知甚少。3)方法上的缺失s在教科書研究的領域中,仍未能設計出一套可信的探究方法和工具,亦未能發展出一套必要的分類方法。有關教科書之課題復雜,牽涉層面極廣,教科書的研究仍有待繼續開發。然而,經過20年,教科書研究已有一定進展,包括理論上的研究(如范印哲,2003;Pingel,2009;Mikk,2000;藍德順,2006)、實證上的研究(如葉興華,2009;楊國揚,2013;王世偉,2008)、方法上的探討(Nicholls,2003;王玄雅,2005;張芬芬,2012)。

    在上述三方面的教科書探討中,實證上的研究特別受關注。近二十多年來,實證研究大致可分兩方面:一是教科書的內涵,它包含多樣而繁雜的內容、無數富有爭論的議題、各式各樣的設計;二是教科書的使用方式,尤其是教師如何使用教科書和影響教師使用教科書的因素(如Sosniak & Stodolsky,1993;Brown & Edelson,2003;Remillard & Bryans,2004;Stein et al.,2007;Llyod,2008;Tarr,2008;洪若烈,2003;葉興華,2009,2012)。關于教科書使用,引起眾多問題。一方面,它被視為是教學的重要的資源;另一面,教師因過度依賴教學指引或教師手冊引發教學和學習的問題。洪若烈(2003,P177-178)認為,依賴教科書從事教學并不足夠,因為沒有教科書可以提供學生學習所需的一切材料,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此,必須認真探討教科書使用的問題。

    本文聚焦探討教師使用教科書的情況及問題。首先,本文介紹過去20年教科書使用的研究成果;其次,從上述研究成果中分析教師使用教科書所展現的問題,結癥在于教師過度倚賴教科書;最后,分析解決問題的取向,建議必須關注教師專業發展。作者認為,針對教師過度依賴教科書的問題,需分析教科書、教師、學生、學習等因素之關系,從而理順解決的取向。

    二、教科書使用研究綜述

    如上所述,中外學者對于教師使用教科書之研究,近年如雨后春筍,數量甚多。研究題目包括教科書使用之情況、教科書之使用模式、影響教師如何教教科書之因素等。本文作者于ERIC、臺灣及香港{1},檢索“textbook usage”(“教科書使用”)一詞的相關論文,簡單以表列出(參江恬儀,2009;葉興華,2012;楊國揚,2013;Son,2008)(見表1)。

    上表(見表1)已展示近年教科書研究的焦點,學者不僅重視教科書內容分析,而且漸趨重視教科書使用的研究。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教科書的使用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分三類使用教科書的取向;另一種是分兩類使用的取向。分三類取向的包括:一是按教科書施教;二是主要按教科書施教,但加入其他教學材料;三是主要按自行編制的教學材料,以教科書輔助。這三類取向的劃分,與鐘啟泉、崔允t(2003,P90)歸納教師使用教材的三種模式相近:1)“教”教材:屬傳統觀點,認為教材就是學科內容;教師側重指導學生學習教材所提供的系統化知識。2)利用教材“教”:教師按自身的實踐與研究,探討學科課程與教材,利用教材作教學資源。3)不使用教材:以教師或教師群體自主編制教材。

    另一種教科書使用取向的分為兩類:一是完全依照教科書――教科書是教學的主要或唯一資源;二者是參照教科書――調整教科書內容,教科書只是一種而非全部的教學資源。這些教師并未完全依照課本,而視需要選擇、重新組織以及增加教材內容。對于這兩類教科書使用者,洪若烈(2003,P180)詳細分析兩類使用教科書取向的特點。首先,他認為若教師完全依照教科書,會把教科書視作課程,會完全依照教科書教學,大致遵循下列步驟:1)概覽教科書單元和課次,決定各單元和課次的教學時間;2)掌握教師手冊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組織;3)運用教師手冊的教學計劃、教學活動和評量;4)使用教師手冊提供的內容和活動,進行教學;5)按教師手冊評量學習效果。按這種教學取向,教師是權威,掌控課堂的教學活動:教師教學內容主要按教科書,學生依教科書學習;教師的教學方法備受限制,通常是閱讀課本與回答問題。課堂內,教師為教學的中心,教科書則為主要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主要是講述和問答。受依賴教科書決定教學內容的影響,大多數教師采取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注重講述、問答、知識,保證完成教科書的內容,學生較少批判或應用所學知識。

    其次,若教師只視教科書為參考工具,會認為教科書的內涵不一定全部重要或有用,會視教科書為教學的有效工具,因而選擇或調整。教師參照教科書的教學形式,多采取下列步驟:1)檢視教科書和教師手冊,選擇列入課堂教學的主題和單元;2)考慮學習者的興趣和能力,刪減或增加單元的內容;3)決定主題和單元的教學次序和時間;4)使用教師手冊或教學指引提供的活動,自行設計教學活動;5)使用其他圖片、影片、幻燈片、錄音帶、圖書資料等教學資源(洪若烈,2003,P181)。

    此外,研究顯示教師使用教科書,仍偏重依賴教科書;教科書仍是教師教學最為重要的工具,一般教師仍高度依賴這種教學工具。相對而言,一些國外研究指出,教師并非全部全依教科書教學(如:Stodolsky,1989;Sosniak & Stodolsky,1993)。

    三、教科書使用所衍生的問題

    一直以來,教科書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甚至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全部(洪若烈,2003)。教科書是教師最重視的教學材料,這情況于華人地區更為明顯(Lam & Lidstone,2001)。林智中、余玉珍(2013,P112-113)提及,內地地理科教師更把教完教科書內容視為教學的目標和專業責任。美國Educatioinal Products Information Exchange (1977)曾進行大型研究,調查12 000位教師的意見,顯示課堂教學活動近90%與教科書有關。該研究發現:1)在課堂中,平均62.5%的教學時間與教科書的架構和序列相近,而且,不同校區也出現相類情形;2)54%教師曾接受使用教科書的培訓,其中25%由出版社提供,15%由學區教育顧問提供,以及14%由其他機構提供;3)教師很少使用其他教學參考資料,只有30%使用本地發展的課業和測驗等教材。Yager(1992)的研究也發現,美國90%以上的老師在90%的教學時間中,都使用教科書教學。可見,教科書是重要的教學工具。NCES(2003)研究七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學課堂的教學情況時,發現各國教師普遍都使用教科書或相關習作紙,如澳洲:91%;捷克:100%;香港:99%;日本:92%;荷蘭:100%;瑞士:95%;美國:98%(NCES,2003,p.114)。楊國揚(2013,P43)研究分析高中教師實際使用審定本教科書之比重,發現考試科目及藝能科目的教師皆在中高依賴度上呈現較高的比例 (見表2)。教科書明顯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然而,教師依賴教師書則引發連串教學問題,以下分述之。

    1. 教科書之習寫與背誦

    一般而言,教科書指最有代表性的官方讀本,根據學校課程編寫。因此,學生只要熟讀教科書,便可應付考試。亞洲地區學生較重視考試,容易更注意標準答案。教師于教學時依賴教科書,使學生和教師都重視知識,講求記憶,以應付考試要求。因此,偏重使用教科書課本內容,易于造成習寫和背誦的學習取向。臺灣一項研究顯示,小學學生學習的主要型態,主要是依據課本進行教學活動和習寫習作(柯華葳、幸曼玲、林秀地,1996,P14-17)。葉興華(2011,P64-65)對這種現象分析甚詳:“……教師之所以如此重視教科書內容的習寫與背誦,恐與我國公民中小學長期以來仰賴紙筆測驗有關。為了追求紙筆測驗評分的公平性,測驗題目多以封閉且固定式的答案為主。在此種評量形態下,為了讓學生獲取高分,要求學生背誦教科書內容,習寫習作或不斷練習測驗卷。”雖然,習寫和背誦是學生學習不可或缺的方法,但著重運用相類方法,則容易使學習流于表面而缺乏理解。

    2. 照本宣科

    教師偏重使用教科書教學,容易偏好使用講述,甚至照本宣科。葉興華(2009,P294)針對臺灣五位小學教師進行研究,深入了解他們使用教科書的情況。結果顯示,教師最常使用教科書的方法是講述教科書、針對教科書內容設計問答。柯華葳、幸曼玲、林秀地(1996,P18)也有相類研究結果。他們對小學教師教學深入研究,發現小學課室教學多采講課傳遞教科書內容,提問也主要是復述教科書內容的答案。周祝瑛、陳威任(1996,P20-21)的研究也有相類發現,教師主要以講述教科書為教授課程內容。他們進一步分析講述與考試的關系,認為它直接傳輸內容,有助學生應付考試。然而,這種教學法在高層次思考學習、學習保留、提升學習動機等,均較其他方法遜色(陳健生,2004)。

    3. 教科書未能照顧學習差異

    教科書為教師、學生、學習提供重要的教學內容;經政府當局審定后,能提供一般教師教學需要。然而,這類教科書難于有多種版本,難于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林智中、余玉珍(2013,P112-113)曾分析:“……在教科書編寫時,作者和編輯需作出取舍,他們定必以人數最多的中游能力學生組群為編寫對象;故教科書在理念設計上就根本未有顧及最好和最差學生的學習需要。”這種情況使教科書未能照顧個別學生的需要。再者,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依賴教科書,更強化了個別學生未受照顧的現象。近年,各地均推行普及教育,不同程度、不同能力、不同性向的學生均聚首于同一課室之中,更容易突顯個別學生的需要。教師依賴教科書,更難于照顧學生的差異。

    4. 教科書未能切合教師需要

    除教科書學生用書外,教科書還包括教學指引、教師手冊、備課用書、教師專門用書等,這些都有助教師教授課程內容而設計。對于初任教師、不熟悉課本內容的教師等,這些資料能協助教師教學。而且,教學參考資料不僅提供有效教學方法、學習經驗設計、學生學習評估等有詳盡分析,可以協助教師教學前掌握教學的可能情況(葉興華,2011,P64-65)。這種情況,在學生數目較多的課堂,尤為明顯{3}。然而,教學指引建議有時過于理想,不切合課堂內使用(周祝瑛、陳威任,1996,P21;葉興華,2011,P65)。臺灣一項研究顯示,因某些實作型、課程涵蓋眾多專業領域的科目課程(如家政、生活科技、藝術生活、信息科技概論、美術、體育)未依據學科特性作設計,教科書設計無法切合教師教學需要,便會減少教師使用教科書(楊國揚,2013,P77)。

    四、教師轉化教科書

    教師過度依賴教科書,視教科書為唯一的教材,會使教科書成為專擅的工具(tyranny of the textbook)(Jobrack,2012),引發弊端甚多。黃政杰(2003)頗全面地描述這些弊端,包括:教科書成為意識形態灌輸的工具;忽視其他多元的教材;教育淪為知識的記憶;忽略知識的分析、應用和評鑒;忽略實踐在教育上的重要性;教學方法流于講述;評鑒限于狹隘的知識內容;教科書成為教育標竿和教育成就的衡量標準。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是關鍵的人物。誠如Sosniak & Stodolsky (1993,P272)所言:“課程改革遭遇的問題,責任不在教科書;教科書也不必然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教師是教學的經理人,透過傳遞教科書內容,掌握學生進展。可見,教師如何使用教科書,影響課程改革的成敗。”教科書屬“書面課程”,必須經過教師轉化為運作課程,才能提供學習機會,以成為學生的經驗課程。

    一般學者都認為,教師使用教科書是教學中重要課題。教師必須善加運用教科書,但亦應懂轉化教科書內容,以切合學生學習需要。周儀(2002)強調,教師善于解讀和運用教科書,才展示教師從“教材的傳遞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以至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楊國揚(2013)亦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是教科書內容忠實的傳遞者,還是把教科書透過教學轉化成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研究者必須深入探討。換言之,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教科書的能力,有助于教師擺脫課程、教科書束縛,從而恢復教師專業自主。目前,內地、臺灣、香港的學校教室中,教師是課堂中的主導者,教科書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最主要的資源;自然而然地,教師如何轉化教科書內容,也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人物。

    談及教師使用教科書的關鍵角色,不少學者著力甚多。Silver(2009,P29)探討數學教學時,認為教師在教材與學生學習之間,經過兩個重要步驟:教師擬定課業(tasks)、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使用的課業(見圖1)。他強調教師在這兩個步驟中,扮演關鍵的角色。Remillard(1999,2005)特別強調教師與課程要素之間的關系,包括四項:教師與課程以及教科書之間的關系;脈絡對教師計劃課程(planned curriculum)的影響;課堂中課程受教師本身、學生和脈絡的影響而形成的運作課程(enacted curriculum)。因此,Remillard(2005)建立的基本架構包括教師、課程、教師與課程間的參與關系、計劃課程和運行課程等四個部分,同時突顯脈絡和學生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見圖2)。Remillard(2005)認為,教師在設計“計劃課程”時會展示其調適的能力,又在施行“運作課程”時展示其轉化的能力{4}。

    按上述學者的分析,教師于教科書與學生學習之間扮演重要角色,教師把課程計劃及教科書內容加以轉化,以不同方式呈現教學目標或內容,從而協助學生學習。因此,教師對教科書的觀念極為重要。陳柏華(2007)曾整理教師的教材觀,以說明教師具不同觀念會衍生不同使用教科書之模式(見表3)。若教師認為教科書即教學內容,其運用模式會傾向照本宣科;若教師認為教科書是提供學習機會,讓學生思考和建構知識,則運用模式會傾向探究和學生自主。

    五、建議:回歸教師專業

    毋庸置疑,教科書在學校教學中占著無可取代的地位{5},誠如石鷗(2011,P362)所言:“除了教科書,人們很難找到其他開啟民智、了解公共信息的途徑。外在世界被熟悉與認知,主要是通過教科書。教科書為當時的學生和民眾同外部世界的聯系提供了紐帶,同時也幫助他們形成了對于世界的認識。教科書一課一課,一頁一頁地把這世界從不同角度(歷史、地理、文學等)展示出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就是手捧著這些課本成長起來的。”然而,教師過度依賴教科書,便會形成未能照顧學生需要、照本宣科、只鼓勵記憶背誦的學習方法等現象。本文作者認為,要解決教師過度依賴教科書的問題,必須從教師專業入手,加強他們轉化的能力。

    1. 教學要素之論述

    本文作者認為,針對教師過度依賴教科書的問題,需分析教科書、教師、學生、學習等因素之關系,從而理順解決的取向。

    (1)教科書與教師教學 要提升教科書的作用,除教科書內容和審定機制外,教科書的應用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然而,一直以來,師生在課堂上應用教科書的研究甚少(黃顯華,2005,P187;Weinbrenner,1992),近年逐漸增加,且已取得一定成果(參:楊國揚,2013;教育研究院,2012)。要處理教師使用教科書問題,應先探討教師和教科書之關系。教師群中對教科書有三類意見(Grant,1987,P7):

    教師甲:我不會用教科書。我準備所有教材,因為我比任何教科書編者更了解我學生的需要。

    教師乙:我教學時不能沒有教科書。我視它作處方;若一頁接一頁地教授,準不會出錯。

    教師丙:我覺得教科書很有用,我教學時經常使用它,但并非所有時間都用。

    Ben-Peretz (1990,p.57)在《教師和課程的相遇:把教師從教科書的專橫統治解放出來》一書中指出,教師處理課程材料時有三種角色。本文作者加以修訂并列述:

    1)教師是傳遞課程內概念的人:教材是課程設計者傳遞課程概念的工具,是防范教師(teacher-proof)教學偏離課程的材料。教師的角色只是按本子辦事,照本宣科;教師能否合法地調適,備受爭議。

    2)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動者:教師在使用教科書的過程中具影響力;因此,課程設計者應采用工作坊(workshop)和培訓把教科書的精神轉給教師,然后讓他們發揮。

    3)教師是課程設計者的伙伴:選取和轉化教材于特定的教學情境;因此,無一套預設的特定教材,教師根據教育目的因時制宜地闡釋和調適教材。

    Ben-Peretz(1990,P57)強調,她探討教師與課程關系時采第三種角色的視角。黃顯華、霍秉坤(2005,P191)把教師使用教科書的模式歸納為兩類。第一類是專業型教師:他們由課程設計中選擇適當的概念和技巧,利用教科書和學生一起探討,為學生提供學習經驗。他們雖然不是學科專家,但以專業知識調適教科書的材料。第二類是依賴型教師:他們不重視學生的興趣、疑問和困難;他們最關心學生完成教材的速度,只以學生能記憶教本的內容為評估學生成績的方法,很少評估他們能否理解概念、這些概念和其他學習范疇(包括學生生活面對的問題)的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們只關心教科書中一頁、一章、一冊的安排。第一類教師是教科書的主人,第二類則是教科書的奴隸。

    Woodward & Elliot(1990)探討教科書應用和教師專業發展時指出:“雖然不是所有教師都依賴教科書,事實上是所有學校內很多教師都有不同程度地采用教科書。”他隨即警告:“教科書的使用或過分使用對教師專業發展不利!”近年,越來越多地區采一綱多本的教科書政策(如內地、臺灣),而且加入大量支持教學的資源。因此,教師選擇的教學材料不限于教科書,也可選擇參考書、測驗卷、多媒體教材、掛畫、地圖、簡報等教學輔助資源。然而,教師如何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材料,仍視乎他們的轉化能力。

    除轉化教學內容外,教師宜結合多元化的教學法,以增加教科書的效用。比方說,結合講述與討論,藉問題提升學生的記憶力,也可激發學生達致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Sternberg & Williams,2010)。Sternberg & Williams(2010)提出七種師生互動層次:1)拒絕問題;2)重復問題當做回應;3)承認不知道或直接回應;4)鼓勵學生尋求權威型的答案;5)考慮其他選擇的解釋;6)除解釋外,考慮評估解釋的方法;7)除解釋外,考慮評估解釋方法及后續評估行動。他們認為,教師運用的層次越高,越能鼓勵學生發展認知技能。相類的教學技巧,都有助于教師更有效地使用教科書。

    整體而言,教師應視教科書為一種而非唯一的教學資源,增加補充教材;按個人認知轉化教學內容;并結合講述、問答、討論、問題探究等方法,以協助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從事批判思考等高層次的學習。

    (2)教科書與學生學習 Ben-Peretz,M. 在《教師和課程的相處:把教師從教科書的專橫統治下解放出來》一書中,設計一套課程分析模型。模型由四個基本度向(dimensions)組成:教材、學習者、脈絡、教師。對“學習者”的說明和各個子度向如下:

    1)對學習者的觀念:學習者是否有機會參與主動發現學習?學習者期望從教科書中獲得知識。

    2)學習者可獲得發展的機會:教材提供認知能力的發展機會;教材提供情意能力的機會;教材提供心理肌動發展機會。

    3)計劃的教學重點:每個學習者是有特殊興趣和需要的個體;學習者被視為一群體的一分子,有共同興趣和需要。

    4)風格:學習者被視為可以在不同的學習環境,無論是結構性或非結構性的環境下學習;學習者被視為需要高度結構性的環境下學習。

    Armbruster & Anderson(1991)提出認知理論認為,影響教科書學習成績的因素包括:

    1)教科書的特性;

    2)學習者所采取的認知策略:學習者用以把課本內的內容放置在腦袋里的方法。這些信息處理的策略不只是指初期所需的注意力和把信息概念化(encoding),而是學習者如何意識和控制自己的思考和學習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

    3)在課文中安插一些有關問題,可有效增加注意力和學習時間。引導學習者在閱讀時自行提出有關問題可加強學習效果;

    4)選擇性地注意和處理自課本內結構所界定的重要信息。教導學習者找出和應用課本中的內在結構可提高學習效果。

    Lonka,Liudflom-Ylanne & Maury(1994)建議此類培訓不應只注重學習策略的表面行為,而應重視引導他們對各種不同學習策略的效果在概念層次上加以理解。Weinstein & Mayer(1985)提出van Dijk & Kintsch(1983)模型和Mayer(1984)模型都可提供此類培訓的概念工具,可提高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元認知(meta-cognitive)意識。在培訓的過程中,應讓學生面對多種不同的學習情境,并引導學生在需要時修訂其學習策略。

    (3)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除教師和教科書的關系外,另一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以下是教師與學生關系的三種教學風格(Grant,1987):

    教師甲:學生是接受安排的;我是教師,是最有學識的。我有責任去決定最佳的教學方法,學生需按指示去學習。

    教師乙:我根據教科書和課程綱要所列出的方法教導學生。

    教師丙:我嘗試找出最適合學生的方法,且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在這種教學風格下,我的工作包括:1)估計學生的目的、學習風格、愛好和厭惡、強項和弱項;2)在課程綱要所列目的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教法和教材;3)決定如何采用、修訂、取代和不采用教科書提供的方法和內容(黃顯華、霍秉坤,2005,P189-190)。

    Barker(1992,P38)認為如能協助學生有效地使用教科書,則能夠提高學習成果。這一策略包括下列程序:

    1)閱讀前期:引導學生考察出版時間、目錄、圖、表、字匯表和附錄,教師亦應和學生一起探究書本內容可能出現的偏見。

    2)閱讀期:迅速閱讀內容一次,對全書的格式、寫作風格和整體面貌有所了解。在正式閱讀時,理解、聆聽、反應和其他指導的提供都可以誘發學生去理解探究學問的方向。換言之,引導他建構一套思考的框架。

    3)閱讀后期:反省性討論,應用性活動,詞匯和概念的建立和發展,與相關的課題作有機的聯系,都有助于課本的理解。

    Armbruster & Anderson(1991)指出,大量研究顯示:

    1)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以闡釋和記憶教科書的內容;

    2)鼓勵學生利用語意建構(semantic mapping)技巧和列寫大綱,建立課本內容間有意義的關系;

    3)學生應了解在某時、某地、某原因和方法,應用何種學習教科書的策略。

    除培養學生自行掌握學習策略及教學內容外,亦應強調學生相關的經驗。魯潔(2003,P9)曾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教材所給出的話題是不是能調動起兒童已有的經驗和體驗,使他們感到這是一個對他們有意義而不是漠不相關的話題,怎樣讓他們從自己的經驗中發現問題,怎樣激起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愿望和需要?”本文作者認為,這是所有老師使用教科書時,必須替學生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2. 教師專業能力

    毋庸置疑,教師使用教科書的轉化能力,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因此,學者提出改變教師對教科書的觀念及提升他們的轉化能力。洪若烈(2003)認為教師宜建立使用教科書的正確觀念。教科書不是圣經亦非教學的唯一資源。他認為教師必須摒棄只教授教科書內容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林智中、余玉珍(2013,P117-118)強調提升教師選用教材的能力十分重要,而且更需按學生情況調適教材。他們列舉教師必須具備的知識和能力:

    1)能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包括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風格、動機和習慣;

    2)能分析和掌握課程的精神、目標以及評核要求;

    3)具豐富的教學內容知識,理解學生在學習某些內容、概念或技能中可能出現的學習困難,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教學;

    4)掌握豐富的教學知識,能靈活運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以達致課程所要求的目標;

    5)能按學生的水平和興趣,調適教學目標及要求;

    6)能洞察和好好規劃一整個的學期,以致一整個學年的課程,從而按部就班地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

    7)能利用評估資料改善教學,促進學習(林智中、余玉珍,2013,P117-118)。

    葉興華(2011)與林智中、余玉珍(2013)有相近的看法,認為要求教師跳脫教科書自行設計課程,耗費時間,且無必要。然而,教師必須在使用教科書時,除適度增刪外,尚應有效轉化教科書內容,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經驗。他強調要使教師有效使用教科書,更有效的方法應為:培養教師教科書使用的能力,能以課程綱要為基準,學生學習為依歸,增刪、轉化教科書的內容(葉興華,2013,P66)。葉興華v2009,P291-297)曾以課堂觀察研究五位小學教師,發現許多優秀的教師,在掌握教學參考資料后,會結合教科書內容、個人教學經驗、進修所得,從而設計幫助學生學習的運作課程。

    在這方面,外國研究可提供更多啟發。不少研究顯示,雖然外國教師仍參考教科書施教,但并非全部教師將教科書視為權威而完全照本宣科。Stodolsky(1989)觀察39個班級的五年級社會科與數學教學,發現教師并非受教科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控制。Sosniak & Stodolsky(1993)觀察四位教師使用教科書的情形,發展教師并非完全依賴課本,而是選擇、重新組織、補充教材內容。有些教師更根據個人判斷,將他們認為成績稍遜學生單獨抽離出來,以較簡單的課業或閱讀材料代替教科書。Baumann和Heubach(1996)調查研究小學教師使用基本的閱讀教材,發現教師采用部分教師手冊建議的教學活動,同時補充其他教材,以完善教學材料的內容。Grossman & Stodolsky(1995)的研究發現,數學、外語、科學、英文、社會等學科的教師對教學及教材之應用,略有不同。整體而言,數學科老師最遵守課程要求及教科書內容,他們最依知識的序列,最愿意與其他老師共同擬定考試題目,最贊成按學生能力差異分組v見表4)。這顯示美國教師自主度較高,也具專業能力自行決定。

    六、結 語

    本文探討教師專業在教科書轉化的重要性。教師過度依賴教科書,顯示教師專業成長仍有待加強。本文作者認為,針對教師過度依賴教科書的問題,仍需分析教科書、教師、學生、學習等因素之關系。然而,教科書的問題仍應以兩條腳走路,一為改善教科書的質素,一為改善教師使用教科書之能力。誠如張僑平、陳葉祥、黃毅英v2013,P129)強調:“一方面,我們需要課程的設計者v包括教科書的編者)能對學科的發展采取尊重的態度,且能給學科很大的自由度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要具備能力搭建起學習內容和過程能力之間的橋梁。”唐淑華v2010)更直接地談及兩方面缺一不可:“因此除了一方面要求老師在課堂中應進行有意義的教學轉化之外,教科書編輯者與審定者也應各自發揮其專業角色,使得由上至下的各層級轉化皆可以得以實現。”

    注 釋:

    {1} 國內論文繁多,且本會議主辦者提及期望更多不同地區之論文,故針對西方、臺灣及香港之論文。

    {2} 下述研究回顧,僅為簡述,且只提“教科書使用”相關的結果。

    {3} 亞洲地區的班人數較高;一般使用教科書更方便,但亦較難使用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

    {4} 應用Remillard(1999,2005)架構的研究很多,如Chau(2014),Brown(2002),Remillard(1999),Remillard & Bryan(2004).

    {5} 教科書在學校教育扮演重要角色,這情況于重視考試的東方社會尤為顯著。本文強調教師在使用教科書時必須具備專業能力,以轉化教科書內容,從而加強學生學習。本文作者認為教科書的素質仍是重要的課題,只是本文不加探討而已。

    參考文獻:

    [1]Alverman,D.E.. Teacher-student mediation of content area texts[J].Theory into Practice,1989,(2):142-147.

    [2]Armbruster,B.B. and T.H. Anderson. ‘Textbook Analysis,’ in Lewy[C]//A.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ergamon,1991.

    [3]Bagley,W. C.. The textbook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In G. M. Whipple (Ed.),The textbook in American Education (30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in the Study of Education,Part II)(pp.7-26)[M].Blooming,II:Public School Publishing,1931.

    [4]Barker,R. P.. The frequency and extent of textbook usage among Arizona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M].Michigan:UMI Dissertation Services,1992.

    [5]Ba?拶er,N.. A case study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views of their and students’ textbook usage and of mathematics textbooks’ characteristics[D].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s of 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2012.

    [6]Baumann,J. F.,& Heubach,K. M. . Do basal readers deskill teachers?:A national survey of educators’ use and opinions of basals[J].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96,(5):511-526.

    [7]Ben-Peretz,Miriam. The teacher-curriculum encounter:freeing teachers from the tyranny of texts[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

    [8]Brown,M. W.. Teaching by design: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 practice and the design of curricular innovation[D].,Evanston,IL: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2002.

    [9]Brown,M.,& Edelson,D.. Teaching as design:can we better understand the ways in which teachers use materials so we can better design materials to support their changes in practice. Evanston[M].IL:The Center for Learning Technologies in Urban Schools,2003.

    [10]Chall,J.S.,& Conard,S. S.. Should textbooks challenge students? The case for easier or harder textbook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1991.

    [11]Chau,Y. L. . Teachers’ use of senior secondary Geography textbooks in Hong Kong:Implications for meaningful learning[D].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Unpublished doctoral thesis,2014.

    [12]Educational Products Information Exchange Institute (EPIE). Report on a national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quality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most used by teachers and learners[Z].no. 76 (NY),1977.

    [13]Foster,S. & Nicholls,J.. Textbook. In G. H.,McCulloch,& D. Crook (Eds.),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pp.598-599)[M].New York:Routledge,2008.

    [14]Freeman,D. J.,& Porter,A. C.. Do textbooks dictate the content of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9,(3):403-421.

    [15]Grant,N..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M].London:Longman,1987.

    [16]Jobrack,B.. Tyranny of the textbook:An insider exposes how educational materials undermine reforms[M].New York: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2.

    [17]Kon,J. H.. The thud at the classroom door:Teachers,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in response to a new textbook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D].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1993.

    [18]Lam,C. C.,& Lidstone,J..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syllabus:Case studies from Brisbane secondary schools[J].Education Journal,2003,(2):61-83.

    [19]Lloyd,G. M..Curriculum use while learning to teach:One student teacher’s appropriation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erials[J].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008,(1):63-94.

    [20]Lonka,K.,Lindblom-Ylanne,S.,& Maury,S.. The effect of study strategies on learning from text[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94,(3):253-271.

    [21]McCutcheon,G..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solo and group deliberation[M].New York:Educator’s International Press,Inc,2002.

    [22]Mikk,J.. Textbook:Research and writing[M].NY:Peter Lang,2000.

    [23]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Teaching mathematics in seven countries results from the TIMSS 1999 video study[M].Washington,D.C.: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3.

    [24]Nicholls,J.. Mtehods in school textbook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Learning,Teaching and Research,2003,(2):11-26.

    [25]Nicol,C. C.,& Crespo,S. M.. Learning to teach with mathematics textbooks:how preservice teachers interpret and use curriculum materials[J].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006,(62):331-355.

    [26]Parker,W. C.,& McDaniel,J. C.. Bricolage:Teachers do it daily. In E.W. Ross (Ed.),Teacher personal theorizing:Connecting curriculum practice,theory,and research (pp. 97-114)[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

    [27]Reints,A. & Lagerweij,N. . 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aterials[M].Tiburg:Zwijsen,1989.

    [28]Remillard J. T.. Examining key concepts in research on teachers’ use of mathematics curricula[J].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2005,(2):211-246.

    [29]Remillard J. T.,Bryans M. B..Teachers’ orientations toward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erials: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learning[J].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004,(5):352-388.

    [30]Remillard,J. T. & Bryans,M. B..Teachers’ orientations toward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erials: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learning[J].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004,(35):352-388.

    [31]Remillard,J. T.. Curriculum material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A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eachers’ curriculum development[J].Curriculum Inquiry,1999,(3):315C342.

    [32]Remillard,J. T.. Examining key concepts in research on teachers’ use of mathematics curricula[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5,(2):211-246.

    [33]Sherin,M. G.,& Drake,C.. Curriculum strategy framework:Investigating patterns in teachers' use of a reform-based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9,(4):467-500.

    [34]Silver,E.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erials:what might we learn?[J].ZDM Mathematics Education,2009,(41):827-832.

    [35]Son,J. W.. Elementary teachers’ mathematics textbook use in terms of cognitive demand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a mixed method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M].East Lansing,Michigan: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8.

    [36]Sosniak,L. A.,& Stodolsky,S. S.. Teachers and textbooks:Materials use in four fourth-grade classrooms[J].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93,(3):249C275.

    [37]Stein M. K.,Remillard J. T.,& Smith M. S..How curriculum influences student learning. In Frank K. Lester,Jr. (Ed.),Seco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319-369)[M].Gweenwich,CT:Information Age,2007.

    [38]Sternberg,R. J.,& Williams,W. 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2nd ed.)[M].Merrill:Pearson Education,2010.

    [39]Stodolsky,S.. Is teaching really by the book? In P. W. Jackson and S. Haroutunian-Gordon (Eds.),From Socrates to software (88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pt.1)(pp.159-184)[M].Chicago: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1989.

    [40]Tarr,J. E.,& Papick,I. J.. Collaborativ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mathematical preparation of middle grades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T. Watanabe & D. R. Thompson (Eds.),The work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ors:Exchanging ideas for effective practice,AMTE Monograph 1 (pp. 19-34)[M].San Diego:AMTE,2004.

    [41]Weinbrenner,P.. Methodologies of textbook analysis used to date. In H. Bourdillon (Ed.),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Methodologies of textbook analysis (pp.21-34)[M].Amsterdam:Swets & Zeitlinger B.V.,1992.

    [42]Weinstein,C. E.,& Mayer,R. E..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 C. Wittrock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Vol. 3,pp. 315C327)[M].New York,NY:Macmillan,1986.

    [43]Westbury,I..Textbook selection: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 In T. Husen (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pp.5231-5233)[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5.

    [44]Woodward,A.,& Elliot,D. L.. Textbook use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In D. L. Elliot & W. Arthur (Eds.),Textbooks and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pp. 178-193)[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45]Yager,R. E.. What we did not learn from the 60s about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2,(8):905-910.

    [46]王世偉.小學教師使用教科書的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8.

    [47]王雅玄.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J].教育研究集刊,2005,(2):67-97.

    [48]石 鷗.清末民初教科書的科書啟蒙之研究[C]//“教科書百年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教育研究院,2011.

    [49]石 鷗.教科書評論?2013[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0]江恬儀.小學教師數學教科書的使用情形及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D].屏東: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9.

    [51]吳心怡.小學教師教科用書使用情形之個案研究[D].臺北:臺北師范學院碩士論文,2002.

    [52]吳莉蓉.臺中市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對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使用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D].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4.

    [53]周儀.小學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J].臺北師范學院學報,2002,(15):115-138.

    [54]周祝瑛,陳威任.中學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臺灣行政主管部門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托專題研究成果報告)[D].臺北:臺灣地區行政主管部門,1996.

    [55]林智中,余玉珍.教科書的局限與改善方法:香港的經驗.[C]//石 鷗.教科書評論?2013.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5]柯華葳,幸曼玲,林秀地.小學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臺灣地區行政主管部門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托專題研究成果報告)[D].臺北:臺灣地區行政主管部門,1995.

    [56]洪若烈.小學教師之教科書使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J].國教學報,2003,(15):175-192.

    [57]范印哲.教材設計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8]唐淑華.一國兩“制”?從“一綱多本”與“一綱一本”論爭探討臺美教師對課程發展與教材設計的不同解讀教科書研究[J].教科書研究,2010,(2):63-92.

    [59]徐偉民.小學數學教科書使用之初探[J].科學教育學刊,2013,(1),25-48.

    [60]教育研究院.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M].臺北:教育研究院,2012.

    [61]張松圳.云林縣小學教師對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評選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D].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13.

    [62]張芬芬.本文分析方法論及其對教科書分析研究的啟示[C]//教育研究院.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臺北:教育研究院,2012.

    [63]張僑平,陳葉祥,黃毅英.從教科書分析帶出教學啟示:以小學數學的一個課題為例[C]//石 鷗.教科書評論?2013.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4]陳月茹.中小學教科書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65]陳明耀.臺北市小學體育科教科書使用現況與教師意見之調查研究[D].桃園:體育學院碩士論文,1999.

    [66]陳明耀.臺北市小學體育科教科書使用現況[J].公民體育季刊,2000,(3):34-41.

    [67]陳柏華.小學教師教材觀比較[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7.

    [68]陳健生.講述教學法[C]//霍秉坤,余慧明,陳健生,李偉成,陳錦榮,林德成.教學:方法與設計.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

    [69]陳淑蕙.屏東縣小學閩南語鄉土語言教科書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D].屏東:屏東師范學院公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70]陳雅美.臺北市小學音樂教師教科書使用之研究[D].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2.

    [71]陳嘉鴻.南臺灣高中英文教師對高中新英文教材之意見及使用現況之研究[D].高雄:高雄師范大學碩士論文,1999.

    [72]陳慶升.臺北市小學教師對小學英語教材之意見及使用現況之研究[D].高雄:高雄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

    [73]黃千玳.公民中學表演藝術教師教科書使用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D].臺北: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8.

    [74]黃良微.南臺灣高職英文教師對英文教科書的看法及使用現況[D].高雄:高雄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

    [75]黃政杰.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J].課程與教學,2003,(1):1-12.

    [76]黃儒杰.公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式及其合理性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之初步調查[D].臺北:臺北師范學院公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77]黃顯華,霍秉坤.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8]黃靖如.臺北縣小學教師國語教科書定位與使用之研究[D].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2009.

    [79]楊國揚.高中審定本教科書使用現況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計劃成果報告)[EB/OL].http://naer.edu.tw/ezfiles/0/1000/img/49/78-NAER-10 1-10-G-2-01-00-1-01.pdf,2014-11-3.

    [80]葉芳慈.教師教學風格與教科書使用方式之研究[D].臺北: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9.

    [81]葉興華.臺北小學教師之教科書選用之研究[J].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2009,(2):33-72.

    [82]葉興華.我國中學小學教科書使用問題及促進未來教科書使用之道[J].教師天地,2011,(174):62-68.

    [83]葉興華.五位小學教師教科書使用之分析[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

    [84]葉興華.現行編審制度下公民中小學教師教科書使用之研究――16位教師的訪談分析[C]//教育研究院.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臺北:教育研究院,2012.

    [85]廖靖綺.中學英語科教師教科書使用與教學法運用兩者互動之研究[D].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8.

    [86]管曉真.桃園縣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科書使用行為之研究[D].臺北:臺灣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87]劉昭宏.教科書在中學理化教學中的應用之個案研究[D].彰化:彰化師范大學碩士論文,1993.

    [88]潘業豐.屏東縣中學數學教師教科書使用情形之探討[D].屏東: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9.

    [89]魯 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的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3,(9):2-8.

    [90]鐘啟泉,崔允t.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師范生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1]簡彤紜.臺北市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知能與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使用之研究[D].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

    第6篇:數學碩士論文范文

    高起點的科學研究方堪寄予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厚望。學術研究沒有國界之分。高屋建瓴式的科研必須緊緊把握學科發展的脈搏,充分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欲達此目的,就必須系統搜集相關文獻,經甄別、篩選,使其在課題選定、實驗操作、論文撰寫中發揮作用。理科文獻的系統搜集可采用這樣幾種方法。

    一、從電子版工具書刊中系統搜集

    電子版工具書刊載有大量文獻信息,一般以檢索型光盤、網上數據庫等形式存在,是較理想的文獻檢索工具。

    1.綜合性電子版檢索工具書刊。常用的綜合性電子版檢索工具書刊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中國學術期刊網》(同方)。該庫遴選國內正式出版的中英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與專業特色期刊6600余種,收錄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創刊)上述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近1800萬篇。該數據庫共分為8個專輯,查找理科文獻應利用理工a輯、理工b輯、理工c輯、農業專輯、醫藥衛生專輯。

    (2)《萬方數據資源系統》(萬方)本文由收集這是一個綜合性信息資源系統,主要收錄理科文獻,包括少量文科文獻。系統中的全文期刊庫涉及期刊5500余種,其中理科期刊為3876種。

    (3)《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該庫涉及期刊1.2萬余種,收錄上述刊物上發表的論文1700余萬篇,引文2400萬條。理科文獻是其收錄的主體。

    (4)《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庫》。該庫精選國內1949年以來的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目前總量已達31萬余篇。分為9大專輯,查找理科論文應利用理工a(數理科學)、理工b(化學、化工、能源與材料)、理工c(工業技術)、農業、醫藥衛生以及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等6個專輯。

    (5)《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該庫收錄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目前已達73萬余篇,其中理科論文為51萬余篇,約占總量的71%。與該庫互為表里的《中國學位論文文摘數據庫》摘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也有一定的檢索意義與參考價值。

    (6)《calis高校學位論文數據庫》。該庫是文摘索引型數據庫,其內容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等各個學科領域,目前已收錄由全國80余所高校提交的自1998年以來發表的4萬多篇學位論文的題錄數據,并在cernet上提供試檢索服務。

    (7)elsevier、ebsco、spring link等外文期刊數據庫。這些國外研制的數據庫收錄了大量的理科文獻,國內數量可觀的高校與研究機構都購買了使用權。這些電子檢索工具比較集中地體現了科研動態與科技水平,應予以充分利用。

    (8)《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即《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出版的綜合性檢索工具刊物。收錄約40個國家的大約3000種高質量的期刊。

    (9)《the engineering index》。簡稱ei,即《工程索引》,是美國出版的檢索工具刊物。收錄50多個國家、20多種文字的3500多種期刊和1000多種相關論文集上發表的論文。

    (10)《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簡稱istp,即《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適用于檢索會議論文,內容涵蓋工程技術、應用科學、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和化學、生物和環境科學。

    (11)《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簡稱isr,即《科學評論索引》。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1974年開始編輯出版。涉及3600多種期刊、100多個學科。每年提供近3萬篇評論文章、科技發展動態綜述。

    (12)《science abstracts》。簡稱sa,即《科學文摘》,是英國出版的檢索工具刊物。創刊于1898年,分輯出版,如a輯為“物理文摘”。其中的資料選自3000多種高質量的期刊。

    2.電子版專科、專題文獻檢索工具書刊。綜合性的檢索型光盤、數據庫是常用的理科文獻檢索工具,但在檢索某些學科的文獻時,利用相應的電子版專科、專題文獻檢索工具書刊更得心應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類檢索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1)《mathematical reviews》。簡稱mr,即《數學評論》。

    (2)《physical abstracts》。簡稱pa,即《物理學文摘》。

    (3)《chemical abstracts》。簡稱ca,即《化學文摘》。收錄15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的約1.6萬種期刊、會議錄、學位論文等。年報道70萬篇,約占化學文獻總量的98%。

    (4)《biological abstracts》。簡稱ba,即《生物學文摘》。

    由于國內開發的統一檢索平臺目前在檢索效果上還不夠理想

    轉貼于

    ,所以系統搜集相關理科文獻時還需逐庫檢索。

    二、從紙型工具書刊中系統搜集

    第7篇:數學碩士論文范文

    1培養模式的構建

    1.1面向能力培養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面向能力培養的軟件工程專業的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必須結合本校特色,培養具有商科院校特色、具備較高專業能力、工程素養和創新創業素質、融通商科(財經、管理等)領域知識、能勝任軟件工程的工程應用型人才。教學體系的實施包括如下三個階段:前兩年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中,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將真實企業項目的分解,融入到教學環節;第三年按照分專業方向培養,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產業人才需求現狀進行方向設計,通過校內和企業導師的協作,完成方向相關實踐能力的培養;最后一年進行綜合性實踐,既包括實際工作崗位上的專業實習工作,也包括校內的綜合性演練。

    1.2面向校企雙向融合的師資隊伍建設

    組建一支在職稱結構、知識結構、年齡結構等方面都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是培養具有專業特色和高素質的人才的核心和關鍵。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多年來采用引進和在職培養結合的方式進行隊伍建設。積極推進教師的國際交流,提升國際化視野,多名老師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員的支持,赴世界各地訪學。開展校企聯合師資培養,加強教師的工程實踐背景,實現學校、企業、教師個人的共同發展與提高。聘請了企業一線工程師作為校外教師來協同指導實踐教學,實現企業技術人員融入師資隊伍和教師融入企業生產項目。

    1.3構建層次化的實踐體系

    構建先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創新和實踐能力。實踐教學體系由課程實驗、課外實踐、校外實踐、畢業設計等層次環節組成。這四個層次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課內與課外銜接,校內與校外互補,基礎訓練與綜合訓練結合,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在規劃和整合實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形成了的實驗類、實訓類和實習類教學模塊。

    1.4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大力推進啟發式教學、大作業驅動教學。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以教改課題“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經驗的有機結合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研究與實踐”、“基于網格工作流的教學資源共享、整合及優化配置的研究與實踐”等研究成果為驅動,在繼續弘揚優秀的傳統教學經驗的同時大力推廣現代教學技術。

    1.5創新能力的培養

    1.5.1課題驅動下的創新能力培養

    通過鼓勵學生參與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的研究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研究思維,提升創新能力。近年來,先后有本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與老師主持的科研項目,期間,學生主動開展了文獻檢索、程序編寫、數據建模等研究活動。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的研究,學生不僅獲得了素質拓展學分,同時也鍛煉了自身的科研素養。

    1.5.2科研平臺融入實踐教學

    充分利用校內科研平臺來開展實踐教學。我校擁有“湖南省移動電子商務協同創新中心”、“移動商務智能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和“新零售虛擬現實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這三個省級平臺。平臺的研究人員也主講了一些專業課程,各年級的學生也參與了這些實驗室所承擔的項目研發。

    1.5.3創新創業融入培養體系

    重視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相關能力的培養,本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主要通過如下手段來實施:

    (1)通過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組織素質拓展與創新創業教育項目、開設校企合作創新課程、組織學術講座、鼓勵學生參與“互聯網+”創業計劃大賽和電子商務大賽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其創新能力。同時本專業的每位學生都配備有學業導師和項目導師。

    (2)利用國家級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創客中心等平臺對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支持。

    (3)通過與長沙市科技產業園合作,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場地、資金、指導等支持。

    2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

    2.1就業情況體現本專業的培養特色

    本專業培養過程充分考慮所在院校的商科特色,這在就業情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本專業2016、2017和2018屆畢業生就職于經濟管理領域機關單位的比例分別為22%、24%和25%,遠高于其他兄弟院校。而就職于其他類別單位的畢業生中也有一定比例是從事經管類崗位。就業質量方面,本專業同學的就業單位包括了螞蟻金服、金蝶軟件、去哪兒、華為等諸多知名企業。

    2.2研究生入學率高

    近年來,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研究生入學率在15%以上,學生遍布北京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知名985和211高校的相關研究生專業。

    2.3學生各類競賽成績喜人

    本專業以各類學科競賽為依托,推動學生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這些競賽包括湖南省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華中賽區)、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團體程序設計天梯賽、湖南省大學生數學競賽等,成績斐然。多個學生團隊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國家級別的項目立項。在歷年的創新創業大賽中,學生均有不錯的表現。本專業同時還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參加各種專業相關證書的考試,如:全國計算機軟件資格水平考試、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等,以提高就業競爭力。

    軟件工程碩士論文參考文獻

    [1]王保建,等.新工科背景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47-54.

    第8篇:數學碩士論文范文

    關鍵詞:董事會特征 公司治理 企業經營績效 海峽兩岸

    一、引言

    公司治理的主體主要是董事會,董事會是公司經營管理的的監督者,也是公司發展的制定者與決策者,是公司決策制定和控制權系統的核心。董事會的基本職責,就是為了股東和社會大眾的利益,監督公司的管理層,預防管理層為了自身利益來操控公司,而損害公司的價值。從1980年以來,有關公司董事會特征與經營績效的研究大量涌現。公司治理的設計,通過創造機制以加強并支持董事會監督作用,立于確保投資者得到回報。董事會處于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樞紐地位,對公司生存與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如何完善董事會的結構與運作,對于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適合現代企業治理機制的公司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近年來海峽兩岸經貿交流互動頻繁,如何減少兩岸企業彼此間在治理結構上的差異對其經營績效的負面影響是值得關注的。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也成為其它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因此,本文以海峽兩岸電子產業為例,研究兩岸的董事會特征是否存在明顯差異,并深入研究其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為進一步完善董事會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推動企業的現代化進程提出具有借鑒價值的建議。

    一、文獻綜述

    ( 一 )董監持股與公司經營績效 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利益趨同說,認為董事會持股比例較高時,會盡力監督管理當局的行為,使其不危害股東權益,而且能提供較為合理謹慎的決策,創造公司價值最大化。因此他們認為董事會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正相關。另外,Morck(1998)認為當董事會的持股比例沒有達到一定水平時,對于管理當局的監督能力和意愿都會比較有限,對公司價值影響不大;但當持股比例超過一定水平后,管理層支出的偏好行為造成公司財富的損失需由自己承擔,因此他們會有較大的動機去執行董事會應有的職責,監督管理當局,對公司的經營績效會產生正面的影響。Salancilk(1977)認為外部股東的股權越集中,所產生信息不對稱的情形就越少,股東更換不勝任的經理人的權利也就越大,因此,外部股東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提高公司價值。然而,Jensen和Ruback(1983)認為董事會基于本身職位安全性考慮,通常都會有一些反接管的行為,如否決對股東有利的合并案。若股權越集中在董事會或少數股東身上,反接管的行為更為嚴重,對公司的營運會產生負面影響。多數學者認為董監事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正相關(楊俊中,1998;劉仲嘉,2006;等)。高睿鴻(2006)發現,董監持股比例與公司盈余管理呈顯著負相關關系。柯大鋼、畢艷杰(2006)以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為例,發現董監事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認為持股作為一種激勵措施,能激勵董監事執行有效的監督之責。而袁萍(2006)發現董監事持股比例與企業績效并無顯著關系。

    ( 二 )董事會規模與公司經營績效 Jensen和Meckling(1976)與Lipton和Lorsch(1992)認為董事會規模與公司經營績效呈現負相關關系。他們認為董事會人數的增加,會增加溝通意見的成本并降低公司運作的效率。大群人中的交流、任務協調和決策制定的有效性比小規模董事會難,成本也更大,且超過了依賴更多人帶來的好處,搭便車情況也更為嚴重。Chaganti、Mahajan和Sharma(1985)與Pearce和Zahra(1992)則認為董事會規模擴大,組織的復雜性就相對提高,很多學者也得出類似的結論。然而,Bacon(1973)有著不同的觀點。董事會規模大,說明公司同環境建立的外部關系的能力強,可以獲得更多的稀缺資源并得到更為優質的咨詢意見,因此可以提升公司治理(Dalton等,1999)。進一步,由于信息分享,規模大可能會提高董事會決策過程的效率,并通過提供多樣性以幫助公司獲得重要資源,降低環境的不確定性以提高公司業績。高睿鴻(2006)以1998年至2006年間發生財務危機的113家上市公司及其對應的113家財務正常公司為例,發現董事會規模與盈余管理顯著負相關。劉思琦(2005)實證研究發現經營績效與董事會人數沒有直接的關聯性。申心吉(2005)發現在一定范圍內,董事會規模越大,企業績效越好;而超過這一范圍,董事會規模則與企業績效負相關。湯小華(2007)研究發現,董事會規模與企業價值間并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 三 )獨立董事與公司經營績效 Fama和Jensen(1983)強調獨立董事在執行決策職能時的重要性,認為獨立董事與內部董事相較下更具獨立性,更能保護股東權益,進行有效的監督,防止管理當局有任何不當而損害股東權益的投機行為。獨立董事還能發揮在管理監督方面的更為廣泛的經驗和專長。獨立董事,代表股東,有較強的動機組織并發現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很多學者都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另一方面,獨立董事常常有自身動機和依賴性,這可能會威脅到他們的客觀性,從而降低其積極作用的發揮。Mayer等(1997)認為,當公司被接管的時候,獨立董事較能執行有效監督,以保障公司價值,但以長期而言,獨立董事的比例與公司價值并無明顯關系。劉思琦(2005)和劉仲嘉(2006)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正相關。不過吳宗輔(2006)研究指出,外部董事人數比例與公司績效呈現負向的關系。還有很多學者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無關。黃佳妮(2007)研究發現,獨立董事比例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申心吉(2005)用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來衡量企業績效,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企業績效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陳旭東、遲丹鳳(2007)發現獨立董事無助于改善公司業績;而當獨立董事逐漸成為董事會中的多數甚至絕對多數時,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業績負相關。

    ( 四 )兩職合一與公司經營績效 Jensen(1993)指出存在兩職合一時,內部控制系統會癱瘓,因為董事會不能有效履行包括評價并開除CEO之類的職責。董事會兩職分離可以增進董事會的監督效果并改善公司績效(Fama和Jensen,1983;Berle和Means,1932)。還有學者認為兩職合一限制了董事獨立性,降低了董事會監督管理層的作用,可能會對公司業績有負面影響(Dayton,1984)。另一種觀點基于資源供應觀,認為兩職合一可能是有效的。如果董事會被委任協助管理層,CEO加入董事會則是有益的,不但能改進董事會成員的信息交流,而且與董事會成員的溝通和討論可能會得到更寶貴的建議和更好的公司績效。Jensen和Meckling (1976)認為,董事長兼任總經理職務的現象多見于家族企業,當董事長或其家族成員擁有較高的持股比例時,董事長通常會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Davis等(1997)認為兩職合一時,潛在的利益沖突較少。若總經理是道德高尚的人,對公司營運狀況極為了解,兼有董事長的職務,可能會使公司價值提高。Sridharan和Marsinko(1997)認為,當董事長兼任總經理時,可以大幅提高經營利潤及生產效率,使公司的價值提升。此外,兩職合一的領導者對公司以及環境也更為了解。黃鈺光(1993)發現兩職合一與經營績效負相關,而高睿鴻(2006)發現兩職合一與公司盈余管理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還有很多學者認為二者關系不顯著。吳淑琨(2002)發現公司規模越大,越傾向于采取兩職合一。申心吉(2005)、謝軍(2007)等發現兩職合一與公司經營績效正相關。然而,王昭(2004)發現兩職合一與經營績效顯著負相關。

    國內外學者分別從各種視角對董事會特征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許多成果,但是尚未有學者探討過兩岸董事會特征對企業經營績效相關性的比較研究。基于近年來兩岸在經貿交流上的日益頻繁,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探討兩岸董事會特征差異對經營業績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改進兩岸各自的董事會特征,從而更好地便利兩岸經貿交流。

    三、研究設計

    ( 一 )研究假設 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利益趨同說(Convergence of interest)。認為董事會持股達到一定比例時,董事的財富水平就會與公司經營績效密不可分,其切身利益與公司利益趨于一致。當公司運營較好時,董事的財富也會相對增加,因此董事會的監督意愿增強,會盡力控制管理當局的行為,降低管理當局作出危害公司行為的可能性。由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董監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經營績效越好

    Bacon(1973)認為董事會規模與其效率正相關,較多的董事會人數可集思廣益地作出更全面的決策,以提升公司價值。Chaganti、Mahajan和Sharm(1985)研究發現擴大董事會規模能夠對管理層形成更有效的監督。由此,本文提出假設2:

    H2:董監事會規模越大,公司經營績效越好

    由于獨立董事大多是具有信譽的專家,在公司持股方面較少,當計劃失敗時,不會遭受太多損失,卻需要承受信譽掃地的風險。為了防止信譽掃地,他們多半能盡自己的義務進行有效監督,并以專家客觀的角度去評估高管層做出的決策。此外,獨立董事不僅能提供多樣且專業的建議,也掌握了公司所需要的外部資源,由獨立董事作為媒介,使公司更容易進行策略聯盟或是取得互惠關系。由此,本文提出假設3:

    H3:獨立董事占董監事會比例越高,公司經營績效越好

    董事長為董事會的領導者,在公司中的職位及權力均大于其它的董監事,其責任是帶領董事會做好監督的角色。由一人同時擔任董事長和總經理兩種角色,可能會產生兩種問題:一為利益沖突,容易借著職位之便,作出對公司不利的決策,損害股東權益;另一個是無法超然獨立地評估管理當局的績效,因為董事會失去其自主性,成為管理層的橡皮圖章。這樣,董事會監督功能無法正常發揮,失去監督管理層的客觀公正性,從而使公司的經營績效降低。由此,本文提出假設4:

    H4:存在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的情形,公司經營績效降低

    ( 二 )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內地方面的研究樣本來自2004至2006年的滬深兩市的電子類上市公司,剔除了ST、PT公司和所有者權益小于零的公司之后,共獲得研究樣本291個;臺灣方面的研究樣本來自2004-2006年臺灣電子業上市公司,刪除一些數據不全的上市公司,共獲得研究樣本717個。臺灣經濟新報數據庫系統、CSMAR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年報數據庫、TSEC臺灣證券交易所(.tw)、公開信息觀測站(.tw)、巨潮信息網(.cn)和金融界(.cn)等網站數據。

    ( 三 )變量定義與模型建立 本文構建回歸模型如下:Yi=β0+β1P+β2LIAB+β3SIZE+β4GROW+ε (1)

    其中,y表示公司經營績效,公司經營績效可分為財務性績效和非財務性績效,考慮非財務性績效取得不易,故以財務性績效作為公司經營績效的衡量指標,在本研究中則采用資產收益率(ROA)作為公司經營績效的指標,在穩健性測試中使用每股盈余(EPS)來度量公司經營績效;P為董事會特征的研究變量,分別用董監事持股比例(DISSTOCK)、董監事會規模(DG)、獨立董事比例(INDEP)和兩職合一(LZ)來表示;本文以負債比率(LIAB)、公司規模(SIZE)及凈利潤增長率(GROW)作為控制變量。變量詳細說明表如表(1)所示。

    四、實證檢驗分析

    ( 一 )描述性統計 樣本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6年兩岸樣本在ROA、EPS、董監事持股比例、董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兩職合一、公司規模以及資產負債率上存在顯著差異。內地在每股收益上偏低,其可能原因: 會計準則計算基礎上有一些不同;稅率制度,亦會對稅后盈余有些影響。而在凈利潤增長率方面,兩岸無顯著差異。

    ( 二 )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如表(3)所示。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在正負0.3以下,表明變量存在相關性。

    ( 三 )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如表(4)所示。臺灣方面,董監事持股比例、董監事會規模以及獨立董事比例對經營績效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兩職合一也有正向影響,但不顯著。然而,內地方面,董監事持股比例、董監事會規模以及獨立董事比例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皆不顯著;只有兩職合一對經營績效有微弱的負向影響。

    ( 四 )穩健性測試 本文進行了穩健性測試,同原結果基本一致。臺灣方面,董監事持股比例、獨立董事比例對經營績效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董監事會規模、兩職合一盡管也有正向影響,但不顯著。內地方面,所有測試變量皆不顯著。

    五、結論與建議

    綜上分析,臺灣方面董監持股比例符合假設,支持利益趨同說。內地方面以EPS作為公司績效變量時,董監持股比例符合假設,但不顯著。可能由于內地董監持股比例過低,使其利益與公司績效很難保持一致,而使董監事沒有動力做好有效監督以提升公司績效。臺灣的董事會規模與企業經營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支持假設。而內地方面,董監事會規模對經營績效的影響不顯著。可能是由于內地的董監事因自身魚龍混雜的背景及專業技能,在參與企業經營管理時受到限制,沒有真正地發揮監督和指導作用。臺灣和內地方面,在獨立董事占董監事會比例,均符合假設,其比例越高,企業經營績效越好。然而,獨立董事制度內地還是不很健全,許多獨立董事徒有虛名,因此內地獨立董事比例對經營績效的影響不顯著。臺灣兩職合一與企業經營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不支持假設。其可能原因,臺灣的上市公司多半是從家族企業發展起來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情形可能存在,其利益與公司的利益趨于一致。內地兩職合一,以ROA作為公司績效變量時,符合假設;然而以EPS作為績效變量時,結果不顯著。可能是由于內地上市公司的領導結構過于復雜,很多都是從原國有企業改制而成。

    本文提出如下建議:強化董事會職能,董事會成員應本著忠誠、謹慎且高度注意的態度以公司利益為前提,評估公司經營策略、風險管理、年度預算、業務績效及監督主要資本支出、并購與投資處分等重大事項,同時也應確保公司會計系統和財務報告的正確性,并避免有董事會成員損及公司的行為或與股東間發生利益沖突的事情;實質性地對董事和監事授予股票期權計劃,并繼續提高其持股比例;在選任董監事以及獨立董事時,要考慮其背景及專業技能,從而優化董監事人員結構;董事會應有績效評估制度,藉以衡量每一位董事的貢獻;對原國有企業改制、歷史遺留形成的領導結構盡快規范化。

    參考文獻:

    [1]楊俊中:《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相關性之研究》,《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2]劉仲嘉:《董監事機制及其獨立性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高睿鴻:《董監事結構特性與公司盈余管理行為之關聯性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柯大鋼、畢艷杰:《董事會家族特征與公司績效研究》,《經濟管理》2006年第14期。

    [5]袁萍、劉士余:《關于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監事會與公司業績研究》,《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6]吳令儀:《董事會特性、績效與多角化程度關聯性之權變觀點-以臺灣電子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7]吳宗輔:《臺灣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董事會組成特性對公司經營績效及鼓勵政策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8]劉思琦:《臺灣初次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董事會組成與公司經營績效關系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9]申心吉:《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特征與企業績效研究》,《西南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10]湯小華:《家族控股上市公司董事會治理效應的實證分析》,《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11]黃鈺光:《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特性與經營績效之研究》,《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12]黃佳妮:《我國商業銀行治理機制對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導刊》2007年第10期。

    [13]陳旭東、遲丹鳳:《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與公司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財會通訊》2007年第8期。

    [14]吳淑琨:《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的U型關系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1期。

    [15]王昭:《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結構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華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2004年。

    [16]Sridharan.U.V, Allan M. CEO duality in the Paper and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 1997.

    [17]Lara JMG, Osma BG, Penalva F. Board of Director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itional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Spanish Evidenc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7.

    [18]Desender K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Role of the Board. SSRN eLibrary, 2009.

    [19]A B, G M.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 Mavmillan, 1932.

    [20]Fama EF, Jensen MC.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

    [21]MC J, WH M. Theory of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22]R M, A S, W VR.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23]GR S,J anizational Contex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nure of Hospital Administ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77.

    [24]M.C J, R.S.Ruback.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3.

    [25] Lipton.M, Lorch J. A Modest Proposal for Improved Corporate Governance. Business Lawyer, 1992.

    [26]Jaafar A, El Shawa M.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Jordan. SSRN eLibrary, 2009.

    [27]Chaganti.R., Mahajan V, Sharma. S. Corporate Board Size Composition Corporate Failures in Retailing Industr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85.

    [28]Pearce.J.A, S.A.Zahra. Board Composition from a Strategic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2.

    [29]J B. Corporate Directorship Practice: Membership and Committees of Board. New York: the Conference Board, 1973.

    [30]Fama.E.F, Jensen MC.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

    [31]Shleifer.A, Vishny RW. Large Shareholder and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32]Brickley.J., L.Coles, R.Terry. Outside Directors and adoption of Poison Pill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4.

    [33]Rosenstein.S, Wyatt JH. Outside Directors, Board Independence, and Shareholder Wealth.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

    [34]Klein.A. Firm Performance and Board Committee Structur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8.

    [35]Kren L, Kerr JL. The Effects of Outside Directors and Board Shareholding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e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ccounting & Business Research, 1997.

    [36]Mayers.D, A.Shivdasani, Smith C. 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Control: Evidence from the Insurance Industry. Journal of Business, 1997.

    第9篇:數學碩士論文范文

    關鍵詞:專業碩士;崗位能力;培養模式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8)05-0137-03

    面對專業學位教育的快速發展,如何更好地做好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保證和提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是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開展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崗位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具有理論研究意義[1]。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人才的素質及其在服務社會中的崗位定位[2],因此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應隨時代變化而發展,注重對專業碩士崗位能力的培養[3]。本文以江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崗位能力培養實踐為例,深化驗證提升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崗位能力的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效果。

    一、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調研

    為了更好地做好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崗位能力培養工作,保證和提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開展了歷時8個月,面向江南大學環境工程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崗位能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效果的分析。本次參與調查學生總數110人,其中男生63人,女生47人,90%以上的學生在讀研之前并沒有工作經驗。

    關于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狀況調研情況如下:關于培養方案中是否有較多實踐性質課程,76%的學生認為僅占總課程的30%。78%的學生沒有上過校外合作導師開設的課程。超過90%的學生認為現在所學的課程與實際工作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并不能滿足以后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調查中學生認為學校自定專業碩士課程設置應該根據學生就業需求來設定,需要和學術型碩士有所區分。同時,關于專業碩士學習所用教材也應該內容新穎,反映最新發展狀況。

    關于學校組織專業學位碩士進行實踐學習中,50%的學生認為學校應當自建穩定的實踐基地,30%的學生認為即使學校沒有穩定的實踐基地也應有義務負責聯系,認為自己聯系可以的只占到8%。關于在學校讀研期間實踐時間80%的學生認為應該超過半年以上,20%認為3個月的實踐時間就已經足夠。在調查學生中接近97%的學生并沒有參加過任何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關于專業研究生學制的觀點,65%的學生認為應該比學術研究生短。42%的學生認為在研究生階段具有專業實踐經歷是以后找工作比較有利的優勢。78%的人認為專業研究生就是應該為用人單位訂單式培養,畢業之后可以很好地參與到用人單位的各項事務中。

    關于現階段對本校專業研究生教育基本狀況調查中,關于學生培養問題,40%以上群體對現階段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強調技能化教育滿意度一般,30%的學生尚能滿意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強調技能化教育較為符合發展趨勢。關于研究生在校期間經常有機會參與實習、調研的機會,75%的學生認為不具有這樣的機會。調查學生中87%的研究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技能化教育。目前對于研究生培養情況45%的學生認為很好,40%的學生對目前教育培養狀況不是很滿意。80%的學生認為學校不是很注重技能化教育,需要對學生的技能化教育進一步加強。關于導師的水平調研中,90%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導師專業知識水平很高并且務實操作水平很高。調查學生中接近100%的導師具備國外教育背景或訪學背景,具備實踐經驗。60%的導師具備專業課程強系統性知識體系的整合能力。絕大多數導師會注重基礎理論學習。70%的學生認為通過相關課程學習,能夠較合理地梳理知識系統,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認證相銜接。

    35%的學生認為引用全英文教材并且配合教材的輔助材料非常齊全。79%的學生認為現代化教學手段應該在教學中廣泛應用。80%的學生認為教材與學術型碩士教材沒有區別,缺少專門的定制部門。65%的學生認為教材能夠體現本學科最近的進展,主講教師上課內容和教材結合緊密。在學習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授課老師教學態度認真,教學內容安排合理。但關于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能力方面,80%的學生認為還有不足。90%的學生認為課堂上師生交流互動活躍。在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能把專業知識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調查學生中72%的學生通過學習使自身學習能力、方法與水平有明顯提高。90%的學生認為早日具備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提高就業能力。

    二、新型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實踐

    針對76%的學生認為實踐性質課程偏少,超過90%的學生認為現在所學的課程與實際工作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并不能滿足以后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接近97%的學生并沒有參加過任何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以及87%的研究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技能化教育的現實問題,對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提出改革實踐。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加快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快速轉型,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點(簡稱“學位點”)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積極推動和落實“雙導師制”。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打造了以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省333工程人才、省六大人才高峰、青藍工程人才為中堅力量的教學研究團隊,學術功底深厚、人員數量充足、年齡和職稱分布合理、綜合素質高的導師隊伍。70%的導師具有環境領域工程的設計、施工、調試、運行的經驗、經歷。學位點已有14位來自企業、監測站、設計院、研究院的并通過資格認定的校外導師。認定的校外導師都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且具有高級職稱。

    同時,鼓勵在校教師進企業一線或境外研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促進教師系統地掌握專業技術流程、專業前沿知識、行業動態及崗位素質和技能要求,不斷提高教師生產實踐和創新教學的能力。要求專業教師每5年必須累計不少于1年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通過思想道德、學術水平、關心學生、學習與科研計劃的制定、論文指導過程等方面的調研數據可知,本碩士點的導師隊伍能夠認真負責地履行指導職責,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立德樹人,研究生對導師指導工作的滿意度高。

    2.工程研究及崗位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在原有培養模式中工程研究及實踐教學平臺比較缺乏,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位點建設致力于面向應用,為全國性和地方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技術支撐。針對太湖水體污染和生態惡化,開展了水體生態修復、水質安全評估和預警等研究,近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并與地方政府共建相關的研究平臺,為太湖污染治理做出了貢獻。

    學位點研究、實踐資源充足,同時利用區域優勢,聯系污水處理廠、環保企業,建設了9個校外穩定實習基地,5個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為協作式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在其運行實踐中很好地解決了研究生崗位培養中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問題,在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平臺上促進了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實踐過程中注重培養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通過這些平臺建設,形成了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實踐平臺格局。

    3.強化崗位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建設及專業實踐。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采用產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建立了培養單位和行業企業相結合的專業化教師團隊和聯合培養基地。在課程建設方面增加實踐性課程的比重,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加強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案例庫建設,改革和優化教學內容,突出課程實用性和綜合性,增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立足環境工程學科特點和基本要求,結合國內外知名高校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手段,修訂完成既符合主流又具有特色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設置專業英語和學術報告等考核環節,要求學生對學科前沿進行了解并用英語撰寫綜述。積極聘請中短期外籍教師開展研究生合作課程,共同探討科學培養模式,并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并撰寫心得、提交學術報告,促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具有前沿化、系統化、國際化的特點。在選修課程方面,以拓展視野和促進交叉融合為目標,兼顧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的需求,提供豐富的選擇。

    專業實踐是全日制碩士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崗位培養過程中重要的教學和科研訓練環節,充分的、高質量的崗位實踐是專業碩士學位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提升專業碩士崗位能力的重要舉措。專業實踐的組織工作應貫徹和體現“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校內實踐和企業實踐”相結合、“專業實踐與論文工作”相結合的原則。專業實踐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靈活進行:

    (1)由校內導師結合自身所承擔的工程類應用型課題,安排學生的專業實踐環節。

    (2)充分發揮校外導師的指導作用,利用企業的資源,由校外導師負責安排相應的專業實踐環節。

    (3)研究生結合本人的就業去向,自行聯系實踐單位。

    專業實踐環節是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一個特色和重要環節,專業實踐活動結束后,研究生應撰寫不少于5000字的專業實踐報告,研究生不參加專業實踐或專業實踐考核未通過,不得申請畢業和學位論文答辯。研究生的論文要求側重職業性、應用性,強調鮮明的實踐性,同時,也需在技術研究上有所創新。強化學位論文應用導向,研究課題來源于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可以提升研究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崗位問題的能力和水平[4]。

    4.嚴格把控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全日制專業碩士的學位論文的要求是對于科研理論知識的掌握、應用及創新的結合,應能體現出學生對于工程領域知識的理論熟練掌握和運用以及在工程實踐與崗位實踐環節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的解決能力的考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可以在校內或相關企業完成,具體由導師和學生自主確定[5]。專業碩士的學位論文在每年學校評審的基礎上,還會在專業碩士論文中按一定比例抽取學位論文進行盲審。學位論文的盲審和評審著重審核學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審核其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方法和進展,審核其工藝、技術和設計的先進性和可行性,審核學位論文工作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專業碩士在答辯過程中,聘請本領域或相近領域的數名具有應用研究經驗的專家進行評閱。答辯委員會中應至少有一名來自企業或應用研究部門的同行專家,以保證專業碩士論文中占有確切的實踐成分。

    三、培養模式實踐特色及優勢

    1.依托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研究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平臺。依托江南大學發酵工程學科在國內外的優勢,形成了以環境生物技術,尤其是厭氧環境生物技術為優勢發展方向的鮮明特色,先后獲批了江蘇省生物質能與減碳技術工程實驗室、江蘇省厭氧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為培養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崗位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

    2.面向應用,以解決全國和地方重大環境問題為己任。專業碩士學位點建設致力于面向應用,為全國性和地方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技術支撐。針對太湖水體污染和生態惡化,開展了藍藻爆發機理、水體生態修復、水質安全評估和預警等研究,近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并與地方政府共建相關的研究平臺,為太湖污染治理做出了貢獻。

    3.產學結合、推進實踐教學。專業學位點研究、實踐資源充足,通過建成大量的工程研究與實踐平臺,促進產學研結合,形成了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學科平臺格局。

    采用“產學研合作”、“專業實踐”相結合的崗位能力培養模式,經過兩年的建設和實踐,在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95%以上的畢業生在論文答辯之前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在后續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培養方案,進一步提高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崗位能力,為環保領域和地方政府培養更多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國慶,裴向軍.發揮地學優勢培養全日制專業碩士實踐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6,(03):47-48. 

    [2]黃銳.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11):88-94. 

    [3]張勝,楊慧麗,許燕.全日制專業碩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02):277-278. 

    [4]張玉輝,鄭直.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提升職業能力培養模式初探[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185-1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5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天天摸天天碰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国产成人精品2021|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成人超污免费网站在线看| 992tv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3p|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