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畢業(yè)論文后記范文

    畢業(yè)論文后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畢業(yè)論文后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畢業(yè)論文后記范文

    保留喉功能或恢復喉功能的各種類型喉部分切 除術是喉、下咽部手術的主流,但臨床上喉癌、下咽癌治療后局部復發(fā)和頸淋巴結轉移并不少見。為探 討其復發(fā)的相關因素及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 生活質量,現(xiàn)回顧分析我院及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6 年間收治的復發(fā)性喉癌的臨床資料。

    1.資料與方法

    1. 1臨床資料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收治復發(fā)性喉 癌、下咽癌98例。男83例,女15例,35 ~ 76歲,平均53. 4歲。原發(fā)腫瘤從首次治療到確診復發(fā)為4個月至9年,平均 17個月(圖1)(本文圖見封三)原發(fā)腫瘤分期見表1。

    1.2再手術治療采取單純根治性頸清掃23例。全喉或 全下咽切除術45例,并常規(guī)行患側改良根治性頸清掃術及 健側選擇性頸清掃術,修復方法為食管內翻剝脫+胃上提咽 胃吻合術15例,下咽癌切除+結腸上徙代下咽食管術2 例。因頸部術后組織缺損較大,其中行胸大肌肌(皮)瓣修補 術29例。

    1. 3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學分析用SPSS12.0軟件包,組間用 t檢驗,生存率采用Kaplan^ Meier chart。

    2.結果

    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感染延期愈合31例,咽瘺9例, 經(jīng)抗感染以及局部換藥處理6例咽瘺自行愈合,僅 3例手術修補并獲成功,手術期無死亡病例。隨訪3 年死亡45例,失訪11例,隨訪率88. 78%。失訪 按死亡計算。喉癌手術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別為 96.10%、33.33 %,下咽癌手術后1年、3年生存率 分別為64.71 %和5. 88%而單純放療或姑息治療 1年及3年的生存率僅為10%和0%。

    3.討論

    喉部分切除術后復發(fā)喉部分切除術因盡可 能地保留或重建了喉發(fā)聲功能并且可解除帶氣管套 管的痛苦,是目前喉癌手術研究的熱點,但治療后腫 瘤復發(fā)臨床并不少見,其原因復雜,可能與腫瘤殘 存、種植、淋巴結轉移、術式選擇有關[1]。喉部分切 除術適應證的選擇對手術效果至關重要,手術前利 用各種檢查手段,包括內窺鏡及各種影像學方法來 確定病變范圍,結合手術所見,選擇合適的喉部分切 除術式,才能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前提下,保留喉功 能。本組資料顯示,喉部分切除43例術后21例發(fā) 生喉內局部復發(fā),可能因過分強調保留組織重建喉 功能,以至切除范圍不足。聲門上型喉癌容易發(fā)生 頸淋巴結轉移,術后放療對于潛在的微小病灶可以 控制,但對患者就診時已經(jīng)可以查到腫大淋巴結者, N1到N3患者的放療效果均較差。我們對No患者 臨床觸診、影像學檢查等均未發(fā)現(xiàn)轉移者,聲門上喉 癌(T1、T2)常規(guī)行患側選擇性頸清掃術對T3和T4 則采用改良根治性頸清掃和對側選擇性頸清掃或改 良根治性頸清掃術。因此,根據(jù)病情正確選擇首次 治療方式對防止復發(fā)很重要,T 2期以上病例首先完 整切除腫瘤,T3、T4期病例選擇做喉部分切除術更 應慎重,須依賴術中冰凍病理檢查以保證切緣足夠 安全。術前掌握手術方法技巧及適應證是減少喉癌 術后復發(f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我們研究的結果得知,喉 部分切除術后再手術,也可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1 年、3年生存率分別為96. 10%、33. 33%與Wong 等報道的3年生存率相似,但與劉巍巍等的結 果相差較大(其5年生存率高達61.5 %)可能與病 例的選擇有關。

    瘺孔復發(fā)癌瘺孔復發(fā)癌是全喉切除術后氣 管造瘺口癌復發(fā),表現(xiàn)為氣管造口周圍腫塊、肉芽、 潰瘍、反復出血,易誤認為感染,延誤診斷。食管氣 管受累則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呼吸困難,多在全喉切除 術后4 ~30個月內發(fā)生[4。對于瘺孔復發(fā)癌,如不 及早行手術切除治療,患者多在短期內死亡。單純 的姑息性放療和化療只適用于無法手術者。癌復發(fā) 因素很多,目前普遍認為,可能與術前氣管切開,氣 管旁淋巴結隱性轉移,聲門下受侵,癌局部復發(fā)、局 部種植有關。多數(shù)學者認為,術前氣管切開增加造 瘺口復發(fā)的危險原因是脫落的瘤細胞種植于氣管造 瘺處新鮮肉芽組織的結果。另一重要因素是氣管旁 淋巴結隱性轉移,曾有學者提出,為去除氣管旁淋巴 結的隱性轉移應行氣管旁淋巴結清掃術,以減少造 瘺口復發(fā)的可能性。氣管旁淋巴結不作為常規(guī)頸淋 巴結清掃的內容,而它可以隱藏來自喉癌、下咽癌及 頸段食管癌的轉移。研究證實,聲門下喉癌受侵較 其它喉部位的腫瘤易出現(xiàn)造瘺口復發(fā)。對于術前原 發(fā)灶位于前聯(lián)合及聲門下區(qū)者,應重視氣管旁淋巴 結清掃。Welsh等^5發(fā)現(xiàn)聲門上喉內注射放射性 示蹤劑,不僅引流到同側中上頸淋巴結,而且對側中 上淋巴結內亦有出現(xiàn),再者在同側的甲狀腺和氣管 旁淋巴結也有出現(xiàn);聲門下喉內注射放射性示蹤劑 時,在氣管旁淋巴結和甲狀腺內表現(xiàn)明顯的聚集傾 向,從而為臨床上喉切除并甲狀腺葉和氣管旁淋巴 結切除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癌復發(fā)患者多與頸部大血 管黏連,術中需結扎一側頸內靜脈及頸外動脈分支, 如何保護頸內動脈、鎖骨下動靜脈不受損傷是手術 成功的關鍵[' CT或MRI、纖維氣管鏡和食管吞 鋇透視能明確病變的大小、范圍,與頸部大血管的關 系,有無縱隔及肺轉移,充分確定腫瘤范圍,CT、 MRI成像可以明確腫瘤在下頸部與上縱隔的擴展 程度,從而為設計手術方案提供幫助。我們收集的 8例造瘺口復發(fā)癌患者,5例有聲門下受侵,2例氣 管旁淋巴結未清掃,且病例均為晚期癌癥。但手術 后仍取得較好的生存率,與喉部分切除術后再手術 差別不大。

    3.3下咽癌術后復發(fā)由于下咽癌術后復發(fā)腫瘤 易累及喉、氣管或食管,引起氣道及食管阻塞以往 常用胃造瘺術或置鼻飼流質對癥處理維持生命,給 患者帶來心理負擔,生存質量明顯下降,在很短的時 間內因并發(fā)癥和營養(yǎng)不良而死亡,即使放化療也效 果不佳。對于局部復發(fā)的患者,可能與腫瘤殘留、種 植有關,根據(jù)病變與食管及喉的情況,在完整切除腫 瘤的前提下,我們采用全喉全食管切除結腸上徙代 下咽重建的方法來挽救此類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 的效果,下咽癌淋巴結轉移率很高,且常常為雙側 性。我們的經(jīng)驗是常規(guī)行患側改良根治性頸清掃和 對側選擇或改良根治性頸清掃,但術后淋巴結轉移 率仍很高,我們收集的下咽癌復發(fā)病例中,15例是 淋巴結轉移,3例位于乳突尖附近,6例位于鎖骨上 窩附近,健側有6例出現(xiàn)腫大的淋巴結(在外院行頸 淋巴結選擇性頸清掃或未行手術)而局部癌復發(fā) 較少,僅2例。可能是術后放療不能控制隱匿性淋 巴結。我們僅行腫大淋巴結及周圍脂肪結締組織切 除,但預后不佳,患者多在半年左右出現(xiàn)遠處轉移或 再次頸部淋巴結轉移。1年和3年的生存率僅為 64.71 %和5.88%,預后比喉癌復發(fā)后手術治療效 果差,與非手術組生存率10 %和0 %相比,二者差異 有顯著性。

    3.4再手術及修補方式復發(fā)癌常呈侵襲性發(fā)展, 侵犯范圍廣,且患者多已作過喉手術或(及)放療,可 有術區(qū)瘢痕增生,血液循環(huán)差,給喉的再手術及修復 帶來困難。在術式選擇上我們的體會是,對喉內局 部復發(fā)的病例,一般選擇行全喉切除及擴大全喉切 除。對于瘺口復發(fā)癌及下咽癌局部復發(fā)患者,主張 行復發(fā)灶擴大切除,用局部皮瓣或肌皮瓣修復;對累 及食管患者,主張行復發(fā)灶擴大切除、全食管切除、 內臟(胃或結腸)代食管,加局部皮瓣或肌皮瓣修復; 對頸淋巴結轉移的病例,一般選擇作根治性頸清掃, 但療效亦不佳,如何采取綜合治療提高生存率,是目 前臨床上研究的熱點。多次頸部手術組織缺損較 大,目前腫瘤切除后的修復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胸大肌肌皮瓣目前使用最廣的是胸大肌島狀肌 皮瓣,但組織較厚是其缺點;(2)肩胸皮瓣遠側端有 可能壞死,供皮區(qū)需游離皮片覆蓋;(3)胃上提代咽 食管,可修補較大咽缺損,上提到舌根,扁桃體處與 之縫合,但損傷較大;(4)胸部推移皮瓣,對較小的缺 損可以采用或與其他皮瓣聯(lián)合應用;(5)結腸上徙代 下咽等方法。修復的首要原則是保護頸部和上縱隔 大血管并消除死腔。胸大肌肌皮瓣可作為首選。胸 大肌肌皮瓣有穩(wěn)定的血供,不易感染壞死,有一定的 組織厚度,可充分消除死腔,同時可保護重要血管。 如頸部皮膚缺損不大時,切取胸大肌肌皮瓣時,可取 較小的皮島攜帶較大的肌瓣。本組再手術68例中 29例行胸大肌肌皮瓣修補,無1例皮瓣壞死。對于 累及食管的腫瘤,胃代食管安全、效果好,死亡率低, 能早期進食,有著長期優(yōu)良的消化功能。本組15例 均用了胃代食管,只有2例吻合時有張力,導致術后 胃前壁壞死引起吻合口瘺,最終采用帶狀肌皮瓣修 復。對于下咽癌術后放療后復發(fā)者不宜采用游離空 腸和結腸重建下咽食管,因為此類患者的局部吻合 口經(jīng)受大劑量的放射愈合能力差,容易產(chǎn)生吻合口 瘺的并發(fā)癥,所以我們認為,用胃是較為安全的重建 方法。本組2例梨狀窩癌術后局部復發(fā),在未行放 療的前提下,行游離結腸上徙代下咽,取得了滿意的 效果。

    第2篇:畢業(yè)論文后記范文

     為進一步加強2021屆本科生畢業(yè)論文(設計)的管理,提高畢業(yè)論文質量,根據(jù)《西南財經(jīng)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管理辦法》(附件1)的要求,特擬定工商管理學院2021屆本科學生畢業(yè)論文(設計)工作方案。

        一、選題與開題

     1.2020年11月04日前,完成選題與開題工作,選題可參見附件2《工商管理學院2021屆本科畢業(yè)論文選題指南》。

     2.應教務處要求,2021屆本科畢業(yè)論文新增開題報告會環(huán)節(jié)。開題報告會由指導教師負責安排,采用多種形式自行與另外兩位教師共同組隊完成,同學之間互相交叉記錄。

     3.2020年12月01日前,以班級為單位提交附件3 《2021屆本科畢業(yè)論文選題情況一覽表》,發(fā)送至郵箱:gsbkjx@163.com。以班級為單位,提交《西南財經(jīng)大學本科學生畢業(yè)論文(設計)開題報告會記錄表》(附件4)及導師簽字的《西南財經(jīng)大學本科學生畢業(yè)論文(設計)開題報告表》(附件5),交至通博樓A312辦公室雷老師處。其中市場營銷(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的學生,交至通博樓A309辦公室王老師處,選題情況一覽表發(fā)送至郵箱:wangeric@swufe.edu.cn。

        二、初稿

     1.2020年12月30日前,完成畢業(yè)論文(設計)初稿,交由指導教師審核。

     2.學院各系主任將校級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作為范文,發(fā)給每位老師并在系所會上討論學習,以熟悉學院本科論文寫作基本要求;組織老師討論細化本科畢業(yè)論文撰寫規(guī)范,定稿后發(fā)送給所有老師和同學。

        3.2021年01月04日前,以班級為單位,將完成的學位論文初稿發(fā)送到郵箱gsbkjx@163.com,其中市場營銷(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學生需將論文初稿發(fā)送至郵箱:wangeric@swufe.edu.cn。文件命名方式為“專業(yè)-學號-姓名-論文題目”。 指導教師撰寫附件6《西南財經(jīng)大學本科學生畢業(yè)論文(設計)中期檢查表》交至通博樓A312雷老師,市場營銷(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交至A309王老師。如逾期未交,將直接推遲一個月答辯。

        三、定稿與檢測

        1.2021年03月31日前,完成畢業(yè)論文(設計)定稿。

        2.2021年04月06日前,以班級為單位,將完成的學位論文定稿電子版發(fā)到郵箱:gsbkjx@163.com,其中市場營銷(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學生需將學位論文定稿電子版發(fā)到郵箱:wangeric@swufe.edu.cn。同時提交畢業(yè)論文定稿2份,一份請導師簽字(在右下角空白處簽:同意定稿并簽名),另外1份(封面及致謝部分隱去指導教師姓名,版權申明不簽字)以班級為單位交至通博樓A312雷老師,市場營銷(中外合作辦學)交至A309王老師處,供交叉評閱使用。如逾期未交,將直接推遲一個月答辯。

        電子稿提交要求:根據(jù)附件7《西南財經(jīng)大學本科生畢業(yè)論文(設計)撰寫與印制規(guī)范》要求自行排版,提交word及PDF版本完整論文定稿,文件名命名方式為“專業(yè)-學號-姓名-論文題目”;另按檢測要求,提交一份除去封面、目錄、版權申明、 致謝、后記(如有)等內容word版電子稿,文件名命名方式為“檢測版-專業(yè)-學號-姓名-論文題目”。 (待檢測學位論文電子版必須與提交定稿保持一致,若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有不一致的現(xiàn)象,將直接推遲一個月答辯)。

        3.2021年04月08日前,學校使用“學術不端行為文獻檢測系統(tǒng)”對全校本科畢業(yè)論文進行檢測,檢測通過方能參加論文評閱和答辯(此次檢測為全面檢測)。

        學士學位要求:

        檢測文字復制率<20%,視為通過檢測。但該生和導師應對其學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并修改。檢測文字復制率≥20%,視為未通過檢測。該生需對論文進行修改(論文修改時間不少于一周),并經(jīng)指導教師審核通過后,方可申請再次檢測;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復制率需<10%。

        四、論文評審

        2021年04月30日前,學院組織包含指導教師在內的兩名教師進行審閱評分,收取兩份評閱表(指導老師用和評閱老師用),兩名評閱老師評閱成績均及格后方能認定為評閱通過。其中,50%的論文采用雙盲的方式,由校外老師評閱;剩余50%的論文,采用雙盲的方式由院外教師評閱。論文評閱通過的學生方可進入答辯階段。若評閱未通過,學生需根據(jù)教師評閱意見修改論文后重新提交評閱。

     2021年04月30日前,請指導教師填寫好附件8《西南財經(jīng)大學本科生畢業(yè)論文(設計)指導情況記錄表》和附件9《西南財經(jīng)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評閱表》(指導老師用),以班級為單位收齊后交至通博樓A312辦公室雷老師處,其中市場營銷(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學生交至通博樓A309辦公室王老師處。 若學生指導記錄表和評閱材料不齊,學生將不能參加本輪答辯。

        五、論文答辯

     1.2021年05月04日前,學校按學院人數(shù)的3%,隨機抽取學生由各學院組織進行畢業(yè)論文(設計)公開答辯(抽取公開答辯的學生人數(shù)不足的6人的學院補齊6人,學院需提前報送公開答辯安排),公開答辯與學院組織的答辯一同進行。若學校不組織公開答辯,學院自行組織公開答辯。

     2021年05月08日,學院組織本科畢業(yè)論文第一次答辯工作。學生準備畢業(yè)論文定稿3份(封面及致謝部分隱去指導教師姓名),供答辯專家使用,答辯開始前提交給答辯組答辯秘書。未通過答辯者需再次相應申請公開或學院答辯,其論文修改時間不得少于1個月。

        2.2021年06月09日,學院組織本科畢業(yè)論文第二輪答辯工作。

    3.2021年07月10日,學院組織本科畢業(yè)論文第三輪答辯工作。學院完成延遲答辯學生畢業(yè)論文(設計)成績登錄。

    若答辯時間有變,另行通知。

        六、答辯后材料提交

        答辯結束后6個工作日內,根據(jù)答辯老師意見完善畢業(yè)論文,以班級為單位,將修改后的畢業(yè)論文紙質檔1份交至通博樓A312辦公室雷老師處,電子檔(同時提交word及PDF版本,文件名命名方式為“專業(yè)-學號-姓名-論文題目”)發(fā)送至郵箱:gsbkjx@163.com,學習委員填寫附件3《2021屆畢業(yè)論文(設計)選題情況一覽表》(專業(yè)名稱)發(fā)送至郵箱:gsbkjx@163.com。其中市場營銷(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的學生發(fā)送至郵箱:wangeric@swufe.edu.cn。

        七、優(yōu)秀本科畢業(yè)論文推薦

        2021年05月24日前,完成優(yōu)秀本科畢業(yè)論文的推薦和評審工作。

        八、畢業(yè)論文抽檢

     2021年07月-09月,學院組織專家對學生論文進行抽檢,并完成畢業(yè)論文(設計)的檔案整理歸檔工作和總結。

     2021年09月10日前,學校集中對2021屆全校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進行最終次“學術不端行為文獻檢測”。

        2021年10月,學校對各學院本科生畢業(yè)論文情況進行抽檢,抽檢結果納入學校年度教育教學工作考核。

     

     

    第3篇:畢業(yè)論文后記范文

    致謝一:

    老早就知道博士論文后面有一段致謝意味的后記部分,一直在想自己到那天會是如何的激動如何的感慨,如今真到了這一時刻,卻是相當平靜卻也發(fā)現(xiàn)自己無從表達此刻的心情。

    從大學畢業(yè)時考研找工作兩手準備,到幸運被復旦會計系錄取,再到兩年半后由碩轉為攻博,最后三年半后博士畢業(yè),進入不錯的高校成為大學老師,我完成了由會計小本到會計博士,從會計學術門外漢,到成為一名可以獨立進行會計研究的大學老師的華麗轉身,這是六年前的我絕對沒有想到的。六年的青春歲月可以在復旦度過,可以在會計系度過,我是幸福的。感謝我的導師呂長江老師,這不是博士論文后記部分的例行感謝,是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我一直認為如果當時我的導師換了其他人,我可能都不會走到今天。是老師一步步的將我?guī)霑媽W術的氛圍中,讓我yulu.cc的看到會計學術的魅力,也是老師耐心的教導及指引,讓我慢慢發(fā)現(xiàn)了自己適合的人生職業(yè)。感謝老師對我的學術及生活上的關心,感謝老師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謝老師對我有話直說、口沒遮攔的寬容。

    同時還要感謝師母王克敏老師對我的點撥及生活上的關心;感謝會計系洪劍峭老師的關心及對博士論文解析部分的幫助;還要感謝會計系陳超老師、周紅老師、徐浩萍老師對論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感謝北京大學陸正飛老師、上海交通大學夏立軍老師、復旦大學原紅旗老師、南開大學劉志遠老師、上海財經(jīng)大學潘飛老師、上海交通大學張?zhí)煳骼蠋煂φ撐奶岬膶氋F意見;感謝復旦會計系所有老師在六年中從各個方面的幫助與照顧。此外,還要感謝我在耶魯大學交流期間的外導FrankZhang,感謝張老師對我在耶魯交流期間的照顧,及對我在學術上的悉心指導,同時也要感謝耶魯會計系的博士生杜凱同學對我生活上的幫助及論文解析部分的指導;也要感謝耶魯會計系其他老師和同學對我在各方面的幫助。

    我在復旦的同窗們,我不會忘記你們的:我的室友王瑞、杜琰琰、程南雁,同窗翁宵偉、李靜、武建、朱晨波、張軼凡,及劉璇、黃海杰、劉念、徐媛媛等師弟師妹們,以及管院09博的所有同學們,因為你們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豐富多彩。

    最后感謝我的父母,是你們?yōu)槲姨峁┝艘粋€無憂無慮的成長環(huán)境,是你們的支持可以讓我無后顧之憂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們的愛護是我人生最大的財富;還有我的好妹妹,你倒是像姐姐一樣照顧我,我們的姐妹情無疑是我值得驕傲自豪的地方。

    所有愛我的和我愛的人,僅以此文獻給你們。

    致謝二:

    歷時一年有余,這篇博士學位論文終于即將完成。回首論文的撰寫過程,內心不禁五味雜陳,感觸良多。

    政府審計與民主政治關系的研究是一個非常有挑戰(zhàn)性的話題。兩年前,我的恩師,國內政府審計領域的權威人士蔡春教授以他對學術前沿的高度敏感捕捉到了這一問題的研究價值,并建議我以此為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最初思考這一選題時,我頗為惶恐。這一論題不僅要大量涉及到政治學等較為陌生的領域的理論知識,而且在進行選題論證時搜集到的己有相關文獻成果極為有限,國外文獻研究幾乎為零。可以預見如果以此為題,論文的創(chuàng)作將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與同專業(yè)的博士同學以及同門的師兄師姐討論后,他們也都認為這一選題難度較大,這一度幾乎讓我失去信心。與導師蔡春教授交流以后,他給予了我極大的鼓勵和支持,幫助我分析研究思路,啟發(fā)我思考解決論文中的關鍵問題與難點,并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在蔡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最后我還是決定要堅持下來,并最終確定以政府審計推動民主政治發(fā)展的作用這一問題作為我博士論文的選題。

    選題確立后,我從2011年4月開始搜集資料,擬定論文研究大綱。寫作期間,我又再次遇到了瓶頸,民主政治細化的問題曾讓我一愁莫解。后來,我研讀了大量政治學、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學、公共權力學的書籍與文獻,并多次與政治學專業(yè)的同學討論,才最終從民主政治運行機制的角度解決了.

    這一問題。其后遇到的諸多難題,如政府審計對民主政治發(fā)展作用的機理分析、實證研究中民主政治的量化、模型的構建等,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與導師和同門師兄師姐討論,一次又一次的翻閱各類文獻,每個問題都是反反復復的琢磨直到被逐步攻克,這才最后形成了這篇博士學位論文的成果。整篇論文的撰寫過程,從選題開始到最后論文定稿,大到論文大綱框架的確立,小到一個詞語的選擇,無不凝聚著導師蔡春教授的心血、同門兄弟姐妹的幫助、同學和朋友的鼓勵和我自己的努力,現(xiàn)在回想起來,實屬來之不易。

    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學術研究的不易,也越發(fā)感覺到自己才疏學淺。論文雖然初步成稿,但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研究還是最基礎性的嘗試,其中許多問題思考還不夠成熟,分析還不夠深入,還有許多缺陷甚至錯誤,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批評指正,以幫助我更好的完善本論文并展開對這一領域的后續(xù)研究。

    學海無涯,我將博士論文的完成看成另一個學習道路的起點。在今后旳日子里,我會持續(xù)關注政府審計領域的研究,謹記恩師教誨,踏踏實實的做人,勤勉嚴謹,不斷思考探索,不辜負恩師的栽培,不辜負同學朋友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更不辜負自己的人生。

    三年時光,如彈指一揮間。收到博士錄取通知書那一刻的欣喜仿佛還在昨日,轉眼間我已經(jīng)在提筆撰寫畢業(yè)論文的致謝詞。深夜12點,萬籟俱靜,回想榮春園三年的求學生涯,導師的栽培、同門的幫助、同學朋友的關懷,父母的支持,一幕一幕在腦海中浮現(xiàn),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衷心感謝我的恩師蔡春教授。能夠成為蔡春教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是蔡春教授帶領我走進了審計學術的殿堂,他淵博的知識、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認真細致的做事風格、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對學術的不懈追求都令我十分的欽佩,這將是我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三年博士階段的學習生活,蔡老師教會了我科學的思維方式、正確的研究方法、前沿的思想理念,教會了我許多待人接物與為人處世的道理。他每一次學術思想的提點都讓我獲益匪淺,每一次生活上的關懷都讓我這孤身在外求學的學子倍感溫暖與感動。

    特別是在博士論文的撰寫過程中蔡老師更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論文的選題到資料的收集、開題、論文的撰寫、修改直至論文完稿,蔡老師一直在給我支持和幫助、信心和鼓勵。沒有蔡老師悉心的指導,我不可能順利的完成我的學業(yè)。師恩深似海,蔡老師的諄諄教誨我會永遠銘記于心。衷心感謝我的師母包建華女士,感謝您慈母般的關懷和教誨。

    衷心的感謝西南財經(jīng)大學的諸位老師。感謝彭韶兵教授、楊丹教授、羅宏教授、陳苑紅教授、葉建明教授和黃載興教授對我專業(yè)課程的教導。感謝樊行健教授、潘學模教授、呂先锫教授、馮建教授、馮儉教授、余海宗教授、譚洪濤教授、馬永強教授和唐雪松副教授對我博士學位論文所提出的中肯意見,讓我的論文得以完善。感謝方萍書記、余霞老師、楊長虹老師,謝謝你們三年以來的關照感謝蔡老師研究團隊里面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謝李江濤博士對我博士學位論文在實證模型設計等方面所給予的指導和幫助;感謝劉更新博士,與你六年的同窗情誼,你對我的學習和生活給予了許多的關懷與幫助,感謝你在我考博期間的支持與鼓勵,感謝你帶我進入蔡門大家庭;感謝謝贊春博士、苗連奇博士,感謝你們一直像大哥大姐一樣照顧我,感謝你們在我感到困難的時候給予的安慰與關心;感謝孫婷博士生、饒翠華博士生、馬碩博士生,感謝你們在博士論文撰寫過程中的一路鼓勵與扶持;感謝蔡利博士生、朱榮博士生、李明博士生、劉雷博士生、謝柳芳博士生、唐繡球博士生、感謝你們兄弟姐妹一般的同門情誼,讓我倍感親切和溫暖。感謝師門的瞿旭博士、董延安博士、李海燕博士、劉學華博士、羅朝暉博士、鮮文鐸博士、張勇博士、徐榮華博士、楊曉磊博士、路偉達博士等和碩士研究生楊魯、敖金俐、林潔、劉春苗、黃婧、張倩倩、和輝、王志、祁恒慶、陳永輝、楊晶晶、何雨、何苦、鐘婷、馬可哪吶、吳征遠、梁怡爽、張鵬、周思維、王瑜、陳亮、孫琳、張靜、周賢莉、李慧、羅琪、段楠、王憲振、歐琳、苗芄、蔣靜、趙曉燕等師弟師妹,恕不一一列舉,你們是我今生最大的財富。

    感謝我的同班同學。感謝王偉博士生、張瑋倩博士生、張曉玲博士生、彭丁博士生、郝以雪博士生、何惕博士生、黃莉博士生、林高博士生、盧興杰博士生、王昱升博士生、向陽博士生、袁洋博士生、張媚博士生、周冰博士生、魏濤博士生、張澤南博士生、汪tn専士生、周婧博士生、侯甜甜博士生、肖光紅博士生、周明友博士生。感謝你們讓我擁有三年美好的求學時光,我會將這些記憶永遠珍藏。

    感謝我的碩士同學萬磊、龔建英、柳宇燕、夏冬明、易旭東、隋春蕾、周德如、陳義、夏蓓、王峰、張莉等;感謝我的本科同學徐燕、薛愛玲、王芳、仇揚、楊珠等,謝謝你們一直以來的幫助和鼓勵。

    最后,深深感謝我的父母。你們用畢生的心血養(yǎng)育教導女兒,女兒不孝,多年在外求學,不能承歡膝下,只能在心里感謝你們對女兒的無私的愛,感謝你們一直包容我的任性,感謝你們一直做我堅強的后盾,放我去飛,放我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感謝所有關心和支持我的朋友們!

    致謝三:

    光陰荏苒,轉眼間我在上海交通大學度過了豐富且有意義的四年求學生涯。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讓我體會到了會計學學科的博大精深,同時使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進方向。

    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張?zhí)煳鹘淌凇埨蠋熞云錅Y博的專業(yè)知識、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默默的奉獻精神時刻感染著我,深深地影響著我,激勵著我奮發(fā)進取。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張老師對我的畢業(yè)論文始終給予了認真和耐心的指導,使我順利地進入畢業(yè)論文研究階段并成功地撰寫了畢業(yè)論文。四年來,在張老師的言傳身教下,使我能始終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協(xié)調處理好學習、工作、家庭三者的關系。尊敬的張老師,謝謝您!

    衷心感謝在過去四年時間里為我們辛勤授課的安泰管理學院的各位老師,正是老師不辭辛苦的教學,使我們能夠不斷地成長與進步。他們開拓了我的視野,為我的論文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感謝在百忙之中犧牲寶貴時間評閱和評審本文的各位老師和專家。

    第4篇:畢業(yè)論文后記范文

    開題報告是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指為闡述、審核和確定畢業(yè)論文題目而做的專題書面報告,它是研究生實施畢業(yè)論文課題研究的前瞻性計劃和依據(jù),是監(jiān)督和保證論文質量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訓練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學術作品撰寫能力的有效的實踐活動。

    《中國青年報》報道: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19級研究生所做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獲一次性通過,而78位碩士研究生,10人沒獲通過,僅有19人獲一次性通過。這在復旦大學乃至于全國研究生教育的歷史上“都很少見”。但據(jù)筆者了解,倘若以嚴肅的眼光審視目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論文開題報告工作,可以說,管理部門、導師、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認識不足的問題——視“論文開題報告為走過場”、視“論文開題報告為形式”。除思想上重視不足外,對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鑒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管理工作體會,就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的寫法和技巧做一探討。

    1.1 1 畢業(yè)論文選題的原則

    畢業(yè)論文選題一般要求滿足以下原則:

    ①開拓性:前人沒有專門研究過或雖已研究但尚無理想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或是學術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②先進性:碩士畢業(yè)論文要有新的見解,博士畢業(yè)論文要做出創(chuàng)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選課題應有需要背景,針對實際的和科學發(fā)展的需要,即應有實際效益或學術價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課題的內容要有科學性,難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適當,充分考慮到在一定時間內獲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說明,畢業(yè)論文題目不是給定的,而是研究出來的,只有在對所研究領域的過去、現(xiàn)在的研究資料等信息進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夠確立滿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選題,從而為完成高質量的畢業(yè)論文奠定堅實的基礎。無論是結合導師已有科研任務的選題,還是自選課題,選題之前的“信息積累”與“發(fā)現(xiàn)問題”均是研究生所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盡管導師已完成了以上過程,但導師并不能替代研究生,這就是研究生學習、研究的獨立性要求。

    1.2 2 開題報告的內容與撰寫要求

    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題目、立論依據(jù)(畢業(yè)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研究方案(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chuàng)新點)、條件分析(儀器設備、協(xié)作單位及分工、人員配置)等。

    2.1 開題報告——畢業(yè)論文題目

    題目是畢業(yè)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準確、規(guī)范。要將研究的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質,反映出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處理因素、受試對象及實驗效應等。用詞造句要科學、規(guī)范。

    ②簡潔。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一般不得超過20個漢字。

    2.2 開題報告——畢業(yè)設計立論依據(jù)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 畢業(yè)論文的選題目的與意義,即回答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xiàn)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后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qū)或單位發(fā)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此外,文獻綜述所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應予著錄,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jù),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尊重。

    2.3 開題報告——畢業(yè)設計研究方案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 研究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保證具體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干擾。

    ② 研究的內容。要根據(jù)研究目標來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要求全面、詳實、周密,研究內容籠統(tǒng)、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義當作內容,往往使研究進程陷于被動。

    ③ 研究的方法。選題確立后,最重要的莫過于方法。假如對牛彈琴,不看對象地應用方法,錯誤便在所難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過的課題,只要采取一個新的視角,采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創(chuàng)新的結論。

    ④ 研究的過程。整個研究在時間及順序上的安排,要分階段進行,對每一階段的起止時間、相應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確的規(guī)定,階段之間不能間斷,以保證研究進程的連續(xù)性。

    ⑤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關鍵性困難與問題要有準確、科學的估計和判斷,并采取可行的解決方法和措施。

    ⑥ 創(chuàng)新點。要突出重點,突出所選課題與同類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

    2.4 開題報告——畢業(yè)設計條件分析

    突出儀器設備等物質條件的優(yōu)勢。明確協(xié)作單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確各自的工作及職責,同時又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導師組,導師組成員的選擇要充分考慮課題研究的實際需要,要以知識結構的互補為依據(jù)。

    以上就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之構成要素的撰寫進行了簡要的介紹。要寫好開題報告,除了掌握必要的開題報告的寫法之外,筆者認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視,平時要勤動筆,并善于學習借鑒他人開題報告的優(yōu)點。(選自:《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19.9,原文:“撰寫研究生開題報告的技巧與方法”作者:張紅)

    開題報告寫作規(guī)范

    一、 開題報告的寫作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綜述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說明選題的依據(jù)和意義;

    2、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3、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進度;

    5、主要參考文獻。

    二、開題報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為四號宋體,正文為小四號宋體,頁邊距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標準字間距,標準行間距,頁面統(tǒng)一采用A4紙。

    三、開題報告的字數(shù)要求:

    正文字數(shù)不得少于3000字。

    設計策劃碩士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一. 簡述

    設計計劃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證設計的優(yōu)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導設計的展開。在設計需要科學計劃這一概念已成為現(xiàn)代設計界共識的情況下,我國業(yè)界內部對設計計劃學的認識與研究,還沒有跟上設計發(fā)展需要的步伐。針對我國設計教育現(xiàn)狀,本書將就該學科的教學方面,提出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設計計劃方法。以期為設計類學生深入理解設計,更好地掌握設計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導。

    二.學術價值分析

    1. 選題依據(jù)

    計劃在今天已逐漸成為一門顯學,大至國家事務,小至個人日常生活,社會各個領域都離不開計劃,各類大大小小的成功項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導入,實施了相應的計劃活動。計劃學的興起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資源整合化的大勢所趨。而反映到藝術設計學的領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計劃同樣有極大的發(fā)展空間:如何設計,如何保證優(yōu)良的設計,這都需要科學的調查研究,需要精準的分析定位,需要詳實的設計依據(jù),需要合理的組織安排,這些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形式,風格的賦予層面的“設計”相異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設計計劃的內容。而如何正確進行設計計劃,存在著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在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成為當前學術主流的大環(huán)境下,設計計劃應該可以打通各設計專業(yè)間的藩籬,為取得成功的設計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設計先進國家,對設計計劃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設計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較成熟的結果,出現(xiàn)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術預測法,科學類比法,系統(tǒng)分析設計法,創(chuàng)造性設計法,邏輯設計法,信號分析法,相似設計法,模擬設計法,有限元法,優(yōu)化設計法,可靠性設計法,動態(tài)分析設計法,模糊設計法等。這些方法側重于不同的專業(yè)設計方向,而設計計劃面臨不同設計專業(yè),更需要的是一種整合的靈活的解決問題的計劃方法。這就需要我們針對計劃自身的學科特點,從現(xiàn)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進行提煉,總結出一套適應現(xiàn)在情況的設計計劃方法來。

    2. 創(chuàng)新性及難度

    本文將參考管理決策方法與相關設計方法研究的成果, 試圖尋找一套對于我國設計師來說,明確可行的跨專業(yè)設計計劃的方法體系。

    本文致力于從簡明實效的角度,為設計計劃人員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個專業(yè)設計師進行溝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該方法不僅對專業(yè)設計團隊的計劃環(huán)節(jié)有用,對個體設計人員的的設計工作也應具有指導作用。這就需要針對我國設計現(xiàn)狀,從國內外各學科領域名目眾多的相關方法中進行精心挑選,合理安排,科學綜合的處理,創(chuàng)造出一套高效的計劃方法來。雖然國外的相關成果業(yè)已成熟,但如何在眾多不同側重角度的方法中總結出理想的計劃方法,需要我們對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同時明了我們設計各專業(yè)的工作規(guī)律,以期做到跨專業(yè)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在對計劃的理論性分析與研究中,需要樹立對計劃的正確理解與認識,進而廓清設計計劃的概念。接著將在設計計劃方法論層面的研究上,對設計計劃及其方法論進一步闡述。鑒于國內現(xiàn)在并沒有對設計計劃有深入的的系統(tǒng)的研究,該書內容基本上屬此方面問題的首次討論,面臨著缺乏大量相關經(jīng)驗及理論借鑒的景況,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積累的實踐性資料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總結與深化。

    本文最大的難度在于資料的搜集上,國內相關資料匱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氣候,而由于我院互聯(lián)網(wǎng)情報系統(tǒng)的不完善和出于對技術保密的考慮,也很難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得到理想的資料。作者只能從書店,圖書館和其他專業(yè)的老師和同學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當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從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方法的研究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課題,也需要從很多領域進行比較分,探索總結。而從一個學科到另一個學科的跳躍性研究,需要迅速轉換思維及反復調整視點,這也對作者的思維技能,思考方式,學術視野及知識積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質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國際設計交流間的局限和我國設計界的特殊情況,尤其是國內設計教育上的某種封閉性和滯后性,我國業(yè)界對設計計劃方法的認知尚不夠深入,還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學和實踐中簡明且易于操作的設計計劃方法。經(jīng)初步調查,當前學界內僅有的幾本相關著作,也僅限于對西方某些設計方法與程序的簡單的介紹,沒有很專業(yè)地從計劃的層面進行系統(tǒng)闡述,而市場上連篇累牘的相關書籍主要是從市場營銷和工商管理方面著手,對設計類諸專業(yè)的設計計劃,并不具備現(xiàn)實指導作用。所以亟待有這么一套專業(yè)性較強的設計計劃方法及其論著出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本書的出現(xiàn)將對設計計劃這一門新興學科,起到填補教學用書空白的作用。而從技術的角度而言,本書的完成也有相當?shù)目尚行裕诜衷航鼛啄陙淼脑O計策劃課程的教學中,已為之積累了大量新鮮的實踐性,經(jīng)驗性資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構,亦為這個跨專業(yè)的研究項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資源上的準備。

    4.預期成果

    本書預期字數(shù)為12萬字,分為理論與方法兩大版,僅闡述設計計劃的相關內容,更重要是推出設計計劃的概念與方法。所涉及范圍主要包括管理學,決策學,認識論,方法論,創(chuàng)造學,心理學,行為組織學,人類學,社會學,設計學,史學等諸多學科領域,最終將完成一本集科學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動案例及實際操作指導于一身的,具有教學指導作用的專業(yè)書籍。現(xiàn)在本書工作已大致完成資料收集階段任務,在下階段三個月的時間內,我將就所收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 全書基本構架

    設計有序---設計計劃學方法研究

    前言

    一. 思維的奧秘

    1. 神奇教練的解決之道

    2. 全腦運動---人腦思維的奧秘

    3. 理性思維程序化

    4. 日常生活中的思維程序

    二.設計有序

    1. 系統(tǒng)設計系統(tǒng)---淺析設計

    2. 設計有序---設計計劃學的興起

    a. 設計計劃學的需要

    b. 設計計劃學的發(fā)展與前景

    c. 設計計劃學的角色

    3. 設計計劃方法論

    4. Step to step---計劃的展開(全書之重)

    5. 一起來吧(具體案例)

    6. 計劃書

    a. 操作方案書的要求

    b. 實施方案書的要求

    c. 計劃書的構成

    d. 計劃書的表現(xiàn)技法

    7. 十八般武器---計劃工具介紹

    三.計劃從身邊做起

    a. 處處留心皆學問---以窺視來訓練

    b. 排除確信無疑的定論

    c. 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 培養(yǎng)有效運用分配時間的能力

    后記

    附二. 參考書目(僅列二十條)

    1.《蘭德決策—機遇預測與經(jīng)營決策》/喬迪譯著? —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10

    2.《麥肯錫理念》/ [美] 埃森?拉塞爾 保羅?弗里嘉著;趙睿等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19,4

    6.《企劃書實用手冊》/ [日] 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譯? —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19,

    8.

    10.《企劃訓練入門》/ [日] 悴田進一著;李幸紋譯? —臺北:小知堂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93,11.

    11.《設計過程與方法》/ [日]沈祝華,米海妹編著?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5,10

    47.《創(chuàng)意企劃案》/小管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9,9

    48.《新企劃力:創(chuàng)意思考解決難題的六大能力》/ 郭泰著;?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9,4

    50.《創(chuàng)意企劃案》/小管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9,9

    本文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在對計劃的理論性分析與研究中,需要樹立對計劃的正確理解與認識,進而廓清設計計劃的概念。接著將在設計計劃方法論層面的研究上,對設計計劃及其方法論進一步闡述。鑒于國內現(xiàn)在并沒有對設計計劃有深入的的系統(tǒng)的研究,該書內容基本上屬此方面問題的首次討論,面臨著缺乏大量相關經(jīng)驗及理論借鑒的景況,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積累的實踐性資料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總結與深化。

    本文最大的難度在于資料的搜集上,國內相關資料匱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氣候,而由于我院互聯(lián)網(wǎng)情報系統(tǒng)的不完善和出于對技術保密的考慮,也很難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得到理想的資料。作者只能從書店,圖書館和其他專業(yè)的老師和同學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當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從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方法的研究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課題,也需要從很多領域進行比較分,探索總結。而從一個學科到另一個學科的跳躍性研究,需要迅速轉換思維及反復調整視點,這也對作者的思維技能,思考方式,學術視野及知識積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質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第5篇:畢業(yè)論文后記范文

    關鍵詞: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應用型;市場營銷

    獨立學院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即需要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種專業(yè)性通才教育,它既關注學生系統(tǒng)、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習與儲備,為學生未來長期的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更是一種以能力為本的教育。

    1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別要求

    1.1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需要實踐性教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知易行難”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病,知、行脫節(jié),教育幾乎不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導致學生實踐能力極差。他提出了“教學做合一”和“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獨立學院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即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理論知識培養(yǎng)并重,突出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實踐性教學為理論教學的補充,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不二選擇。其不僅僅指體現(xiàn)在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上,而是要付諸實踐。獨立學院更需要在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以“實用主義”思想,著手實踐教學的開展,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1.2 獨立學院學生特質適合實踐性教學

    獨立學院營銷專業(yè)的學生興趣廣泛,思維活躍,求新、求異意識比較強,在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等方面顯現(xiàn)出一定的優(yōu)勢。基于獨立學院學生的特質,他們更期望展現(xiàn)自己的動手能力,實踐性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這些學生的開拓思路及強大的活力。基于此,實踐性教學的趣味性及實效性表現(xiàn)更為突出。此外,基于獨立學院學生生源特質,他們中愿意繼續(xù)學習及從事研究工作的僅為小部分,多數(shù)學生以畢業(yè)就業(yè)為主要目的,這對實踐性便有了更多的需求。

    2 獨立學院市場營銷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架構

    實踐教學體系建立上應區(qū)別不同學科對實踐教學的要求,基于市場營銷專業(yè)的社會實用性,合理制定該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筆者在《獨立學院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的思考――以市場營銷專業(yè)為例》一文中,根據(jù)對獨立學院市場營銷專業(yè)教學方案的分析,及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的表現(xiàn),構建了如下圖所示的市場營銷專業(yè)的實踐教學體系。

    圖1 市場營銷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

    該體系共分為四個部分:(1)案例教學,較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之一,但在本體系中所講的案例教學,包含已有案例教學和創(chuàng)新案例編撰教學兩個方面。(2)實驗教學,市場營銷專業(yè)實驗教學是指模擬公司運營、模擬市場營銷調研項目、模擬市場營銷策劃活動、課外競賽等試驗教學課程環(huán)節(jié)。該體系中實驗教學包含綜合實驗課程、課程內實驗教學和課外模擬競賽三個方面。(3)實習教學,學生必須深入企業(yè)學習,以達到提升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目的。在本體系中,將實習教學劃分為三種類型,包含參觀與考察、專業(yè)實習和畢業(yè)綜合實習。(4)專業(yè)論文(設計),本科論文(設計)和實驗教學和實習教學一樣,是培養(yǎng)本科生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達到綜合培養(yǎng)學生習作能力的目標,需常規(guī)性地設立學年論文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畢業(yè)論文工作。

    3 實踐教學體系中各實踐教學活動執(zhí)行的建議

    實踐教學的構建比較偏重理論性,為能使實踐教學獲得良好的執(zhí)行,學生能力得到較大提升,整體實踐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還必須對實踐教學體系的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與規(guī)范。針對各實踐模塊的特點,建議按如下所述過程和要求執(zhí)行,以使實踐教學整體達到良好的效果。

    3.1 案例教學

    1)已有案例教學,即利用已有書本案例作為分析對象進行講授,作為常用教學方法之一,營銷專業(yè)各專業(yè)課程均可開展。

    2)創(chuàng)新案例編撰教學,作為已有案例教學的補充,創(chuàng)新案例教學在鍛煉學生閱讀歸納、理論知識應用方面效果更為突出。不僅結合理論知識,而且在學生接觸企業(yè)營銷實踐,文字組織撰寫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營銷專業(yè)各專業(yè)課程均可開展,但是涉及項目模擬實踐教學課程,可考慮適當減少,以減輕學生的課業(yè)壓力。

    3.2 實驗教學

    3.2.1 專項實驗課程

    1)ERP沙盤企業(yè)模擬實訓,鍛煉學生的經(jīng)營管理基本能力,所以需要具備管理學、市場營銷學、會計學等基礎課程的知識,建議在第4學期開出。并對該項實踐教學課程考核給予2個學分。

    2)市場營銷實驗教學軟件綜合模擬訓練,基于教學軟件的學生上機操作學習。更強調學生要綜合應用營銷理論,除具備前述的管理學、市場營銷學、會計學等基礎課程的知識外,還需對生產(chǎn)運作管理、戰(zhàn)略管理、市場營銷調研、產(chǎn)品管理、銷售管理、營銷策劃等課程知識有所涉及,故建議在第6學期開出。此外對該項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考核給予2個學分。

    3.2.2 課程內實驗教學

    主要針對專業(yè)核心課程和專業(yè)方向課程開出,以模擬教學為主,并依據(jù)課程內容結構體系的邏輯性關系,劃分為兩類模擬教學形式。課程內實踐教學因式融入課程教學之中,不能用學分去衡量,在進行激勵時采用課程平時成績計分。

    1)分部分項模擬教學,主要針對課程內容分為多個模塊,不以呈現(xiàn)某個經(jīng)營實踐中的作品(如商業(yè)計劃書)為邏輯主線,課程知識體系分作若干理論模塊,即開展分部分項的模擬教學。根據(jù)對專業(yè)核心課程和專業(yè)方向課程的內容結構的分析,可開設此類教學的課程包括消費者行為學、商務談判、銷售管理、零售學等。其中消費者行為學和廣告學可以有效地開展實驗教學項目,進行實驗觀察。

    2)項目模擬實驗教學,此類教學要求該課程內容體系前后具有承接性,而且課程內容整體結構同現(xiàn)實經(jīng)營中的某些研究、咨詢項目的成果結構相似。符合以上兩個要求,便可隨課程開展此類項目模擬教學方式。結合本校專業(yè)課程開設情況,及對教材選擇類別的研究,列舉了以下可開展系統(tǒng)性項目模擬實驗教學的課程如下表所示:

    表1 項目模擬教學課程及項目類型

    3.2.3 課外模擬競賽

    課外模擬競賽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方式,競爭性更強,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潛力。當然本方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比較高,為保證比賽有良好的效果,參賽學生需要有良好的經(jīng)營管理知識基礎,營銷知識積累比較深厚。選擇在高年級(如第6學期,三年級的學生)開設此項活動,助力學生專業(yè)水平的提升。此外在參與學生選擇方面主要以營銷、管理專業(yè)的學生為主,可引入會計和國際貿(mào)易等專業(yè)的學生對團隊知識涵蓋面進行豐富。對于競賽項目的獎勵除物質之外,應給予參賽選手每個競賽項目2個學分的獎勵,但此項獎勵的總學分不得超過4個。

    3.3 實習教學

    3.3.1 參觀與考察

    此項實踐活動結合相關課程的開出,到校外企業(yè)參觀,培養(yǎng)學生對企業(yè)的認知。如市場營銷學、零售學、消費者行為學、渠道管理學等課中,可對企業(yè)營銷活動、銷售活動進行參觀與考察,從感性上讓學生建立營銷實踐的情景。建議:3-6學期,每學期各開展一次,作業(yè)專業(yè)課程日常教學活動。

    3.3.2 專業(yè)實習

    專業(yè)實習能促進學以致用,檢驗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結合,鍛煉社會適應能力。本實習可安排在第5學期和第6期開展。為避免影響學習,時間設置為半個月。聯(lián)系校外實訓基地,組織學生進入基地進行實習。可聯(lián)系校外實踐基地導師進行系統(tǒng)指導,并且給予1個學分進行考核激勵。

    3.3.3 畢業(yè)綜合實習

    綜合實習目的在于強化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服務于畢業(yè)找工作,安排在第7學期,為期一個月。這個學期,學生也進入了找工作的狀態(tài),有期望盡快就業(yè)的心理,實習積極性高,能夠更好地融入到實習工作中去。此項實踐項目給予2個學分予以考核。

    3.4 專業(yè)論文(設計)

    3.4.1 學年論文

    按正式論文的要求進行布置,但是學年論文強調的重點在于寫作的規(guī)范性、格式的規(guī)范性、語言組織的規(guī)范性上,創(chuàng)新性的內容可要求少一點。此項實踐項目安排在第6學期末布置執(zhí)行,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完成,給予2個學分予以考核。

    3.4.2 畢業(yè)論文(設計)

    有過學年論文的訓練,格式和語言規(guī)范上有了一定的基礎,畢業(yè)論文習作時應強調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及應用型,以更高標準指導此項教學活動。論題盡量結合企業(yè)經(jīng)營實際情況,并創(chuàng)新論文的設計形式,不一味拘泥于偏理論性問題的研究。按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要求此項實踐教學設置8個學分。

    綜合以上實施規(guī)范的敘述,歸集如表2所示的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明細表。

    表2 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明細表

    4 后記

    對于學生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做一個實踐教學體系的工作就能保證學生實力有提升的,這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學院各部門需要有一定的協(xié)作來保障實踐教學的實施效果。第一在實驗室建設方面需要有結合學院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專業(yè)建設需求進行合理規(guī)劃,建立相關實驗室開展實踐教學;第二要積極推進建立更多的實習基地,方便專業(yè)實習的開展;第三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立,努力打造強有力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第四學生考評體系需要改革,對于不同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可給予學生學分,或課程平時成績計入課程總評成績;第五必須加大各項經(jīng)費的投入保證實踐教學體系的正常運轉。

    作為對獨立學院市場營銷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文章所建立的體系雖源于教學實踐,符合人才培養(yǎng)目標。但本文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因為筆者教學年限有限,對實踐教學的理解有限;另一方面僅是結合本院情況及一些院校公開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行的研究,缺少對高校實際執(zhí)行情況的調研。此外,營銷本就源自市場經(jīng)營,營銷專業(y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有效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值得今后進行更多開拓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馬開劍.杜威重建經(jīng)驗概念的課程價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22-27.

    [2] 張永英.陶行知與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學認識論思想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07,(4):53-55.

    [3] 李冉冉.杜威:教育理論的魅力與缺憾――當代的再評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5):56-62.

    [4] 教育部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編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工商管理類專業(yè)育人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3-75.

    [5] 高雁鳴.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8,(9):89-90.

    [6] 朱志德,李先慶.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經(jīng)濟師,2008,(3):86-87.

    [7] 教育部教高[2005]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

    [8] 龔峰.獨立學院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的思考――以市場營銷專業(yè)為例[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6):54-57.

    [9] 教育部教高廳〔2004〕21 號文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

    [10] 茍婷婷.獨立學院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1):65-67.

    第6篇:畢業(yè)論文后記范文

    (1)封面封面由文頭、論文標題、作者、學校名稱、專業(yè)、年級、指導教師、日期等項內容組成。

    (2)內容提要與關鍵詞內容提要是論文內容的概括性描述,應忠實于原文,字數(shù)控制在300字以內。關鍵詞是從論文標題、內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現(xiàn)論文主題的、具有實質意義的詞語,通常不超過7個。

    (3)目錄列出論文正文的一二級標題名稱及對應頁碼,附錄、參考文獻、后記等對應的頁碼。

    (4)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部分,通常由緒論(引論)、本論、結論三個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確標示。

    (5)注釋對所創(chuàng)造的名詞術語的解釋或對引文出處的說明,注釋采用腳注形式。

    (6)附錄附屬于正文,對正文起補充說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圖形等形式。

    (7)參考文獻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使用過的文章、著作名錄。

    4、畢業(yè)論文格式編排

    第一、紙型、頁邊距及裝訂線畢業(yè)論文一律用國家標準A4型紙(297mmX210mm)打印。頁邊距為:天頭(上)30mm,地腳(下)25mm,訂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裝訂線在左邊,距頁邊10mm。

    第二、版式與用字文字、圖形一律從左至右橫寫橫排,1.5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欄編輯,使用規(guī)范的簡化漢字。忌用繁體字、異體字等其他不規(guī)范字。

    高中化學教育課程中綠色化學的實施

    摘要:高中化學的課程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隨著環(huán)境問題的凸顯,作為科學素養(yǎng)的一部分,綠色化學理念應該為學生所接受并內化。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涵蓋綠色化學理念,主動創(chuàng)設情境,立足實驗,在課堂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并對學生的綠色化學理念進行評價。

    關鍵詞:高中;教育;綠色化學

    一、高中綠色化學教育目標

    綠色化學是用現(xiàn)代化學和化工生產(chǎn)技術,消除或減少對人類健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劑、試劑和溶劑的使用,不生產(chǎn)有毒有害產(chǎn)物、副產(chǎn)物和廢物的一門新興學科,其宗旨是實現(xiàn)有害物質零排放,從源頭上防止污染、保護環(huán)境。對于高中化學教育而言,綠色化學教育已經(jīng)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教育目標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知識與技能。理解綠色化學概念、原則,了解綠色化學誕生與發(fā)展,認識生產(chǎn)生活中的綠色化學現(xiàn)象;學習綠色化學的研究方法,掌握化學實驗基礎知識與技能,能夠完成簡單的綠色化學實驗;理解綠色化學與其他科學之間的聯(lián)系,能夠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解決綠色化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綠色化學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綠色化學意義,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增強科學探究能力;掌握獲取、加工綠色化學信息的方法,能夠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綠色化學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綠色化學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習綠色化學的興趣,激發(fā)參與綠色化學宣傳與科技活動的熱情,感受綠色化學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和諧發(fā)展關系;增強將綠色化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的意識,能夠合理判斷與綠色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關注與綠色化學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樹立綠色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主動承擔起學習綠色化學的責任,強化保護環(huán)境和造福后代的使命感。

    二、綠色化學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實施途徑

    1、主動創(chuàng)設情境,善于利用教材素材。教師在教學時,應以主動創(chuàng)設的或者教材中的生活化情境或問題為中心,通過主動探究式教學,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綠色化學理念,比如可以把綠色化學的理念滲透在元素化合物教學中。如在鹵素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氯氣用于自來水消毒的利弊;在高分子材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廢舊塑料的再生利用為例,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對廢舊物資的綜合利用的作用,討論其可能的途徑。通過這些活動滲透綠色化學思想,學生經(jīng)常了解及關注身邊的環(huán)境問題的熱點,從而提高其深入了解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并將其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防止污染、關注人類生存發(fā)展的責任感。

    2、立足實驗,滲透綠色觀念。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關鍵所在,所以實驗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綠色化思想的重要手段。中學化學實驗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大部分實驗的藥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確量化,都是用“適量”、“幾滴”等籠統(tǒng)的詞語限定,而中學生做實驗時好奇心比較重,無法準確地把握實驗藥品的實際用量,所以造成藥品的損失,甚至可能造成污染。二是實驗的產(chǎn)物有毒。所以要對化學實驗進行調整,要定量,實驗室明確告訴學生藥品的用量情況,這樣既可提高實驗的科學性,又可為實驗操作規(guī)范化奠定基礎,更是減少環(huán)境污染的重要保證。三是讓學生根據(jù)有毒物質的性質,探究針對該種物質如何進行回收與處理。對于實驗可以進行細節(jié)上的優(yōu)化和處理,使得實驗更綠色化。例如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實驗中,由于溴的揮發(fā)性強,毒性大,而碘的毒性較小,可以將四氯化碳萃取溴水改為萃取碘水。在銅和濃硝酸反應的實驗中,將銅片改為可調節(jié)高度的銅絲,這樣就可以控制反應的進行,當實驗結束時可以及時將銅絲取出,減少空氣污染。演示白磷和紅磷著火點對比實驗時,該實驗反應發(fā)生時燃燒物易爆濺并且燃燒時有大量白煙產(chǎn)生且有毒等,實驗時在鐵片上方罩個玻璃罩,取用的藥品也要盡可能少。由此可見,在實驗時,要確保實驗的安全及環(huán)保問題。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污染環(huán)境、不吸入有毒煙霧及安全和便于觀察等角度出發(fā)討論、分析,共同改進完成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環(huán)境意識及綠色化理念。

    三、循環(huán)使用化學試劑、充分利用反應產(chǎn)物

    綠色化學是一門從源頭上阻止污染的化學,所以,我們應該應用化學的處理方法,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及反應產(chǎn)物。這不僅從源頭上防止了污染,而且增加了經(jīng)濟效益。例如:在中學化學實驗用CO還原Fe2O3的實驗中,如果將反應后的混合集體(含未反應的CO)直接釋放到空氣中,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空氣,產(chǎn)生了新的隱患。如果進行循環(huán)利用,就能達到節(jié)約化學資源和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目的。在實驗工作中,用綠色化學的思想來指導,更能有效地防止污染。

    四、妥善處理化學實驗中的廢棄物

    在中學化學實驗中,大部分實驗的藥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確給出限量以致學生很難把握藥品的實際用量,這樣既影響實驗的科學性和實驗效果,又會造成藥品的浪費,還會對環(huán)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范化操作。若將藥品規(guī)定了用量和濃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讓學生接受、觀察和記憶,從而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膶嶒瀾B(tài)度和科學的實驗方法,同時節(jié)約藥品,減少環(huán)境污染。教師實驗教學過程中,限定用量,把好的經(jīng)驗傳播給學生,妥善處理化學實驗的廢棄物(回收、無害化處理),加上正確引導,既提高了實驗的科學性、為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化奠定了基礎,又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使學生學到實際應用技術,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作為減少環(huán)境污染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董量耀.中學綠色化學教育實施策略探討.化學教育[J].2002,11.

    [2]吳光才.中學化學實驗綠色化的探索[J].南平師專報.2001,02.

    [3]張婉佳.中學綠色化學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1,12.

    第7篇:畢業(yè)論文后記范文

    關鍵詞:高師生;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11―140-03

    世界當代課程研究已經(jīng)超越了普識性課程原理的建構,轉向師生生活世界的關注,在學校教育的真實情境中探尋意義、追求超越。教師成為課程改革的主體,學校成為課程改革的發(fā)生地,于是,校本課程問題成為各國關心的話題。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課程編制主體,自主開發(fā)與實施的一種課程,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課程。2001年,我國首次提出校本課程的建設問題,至今十年有余,但成效不容樂觀,由于我國教師教育長期以來重“教學論”,輕“課程論”,多數(shù)教師難以扮演校本課程決策者和開發(fā)者角色。因此,高師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如何順應基礎教育對教師教育的要求,積極介入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這是一個具有現(xiàn)實價值和深遠意義的研究課題。

    一、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探索

    本研究經(jīng)歷了2008年的起步期、2009―2010的探索期和2011―2013年的完善期。在此期間,我們隨著對校本課程研究和學情研究的不斷深入,確立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培養(yǎng)理念,以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以重實踐、重應用為特點,以選修課程、教育實習和學生科研為實施的切入點,不斷完善培養(yǎng)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深入調研,把握學情,為能力培養(yǎng)提供依據(jù)

    調研是我們行動研究的起點,其目的在于了解學情、發(fā)現(xiàn)問題,為培養(yǎng)方案的擬定與實施提供依據(jù)。我們借助問卷和訪談發(fā)現(xiàn):第一,近幾年來樂山師范學院在教育學、語文學科教學法等課程的教學中提及過校本課程,但學生對之的記憶和理解模糊,特別是不能廓清校本課程與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等概念的區(qū)別。第二,學生所獲知識均來源于書本,且為陳述性知識,沒有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的體驗,不具備相應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第三,學生對自己首次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訓練充滿好奇、興奮和期待。不過,基于課程開發(fā)的難度和陌生感,部分學生有擔憂或畏難情緒。為此,在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教學策略的選用很重要。第四,大三學生已修完心理學、教育學等公共課程和多數(shù)中文專業(yè)課程,基礎教育方向的必修課程――語文學科教學法已學過半,正在或即將學習語文教學設計、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語文教學改革、中學語文教材研究、中學作文教學研究等基礎教育方向的選修課程,這為他們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必要的知識與能力基礎。

    (二)不斷完善培養(yǎng)方案,突出針對性、實踐性和個性化

    1.培養(yǎng)對象

    培養(yǎng)對象主要是中文專業(yè)中今后有志于從事教師工作的大三、大四學生。這主要考慮到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涉及面廣、任務繁重、能力要求較高,其學習效果與學習者的學習情意、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知識能力基礎至關重要。

    2.培養(yǎng)目標:三維一體,凸顯實踐性

    我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角度設置了凸顯實踐性特點的目標。

    培養(yǎng)的總目標是:面向基礎教育,培養(yǎng)有一定課程理論素養(yǎng)與課程改革情懷,掌握了校本課程設計、實施、評價等基本技能,具有校本課程研究意識和一定研究能力的語文教師。

    具體的教學目標有:

    (1)理解課程、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fā)等基本概念,能闡明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等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2)通過了解校本課程的歷史、現(xiàn)狀和未來,轉變傳統(tǒng)角色,形成課程意識,樹立新的課程規(guī)和課程資源觀。

    (3)通過案例教學、任務教學,加深對校本課程開發(fā)價值、理念的認識和理解,掌握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要程序和基本方法;愿意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教學訓練活動,并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分享、研究和創(chuàng)新,初步形成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

    (4)能自選主題,以新編或改編的方式,編制一個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方案;或能為某校本教材的建設開發(fā)豐富多樣新穎的課程資源。

    (5)大四學生可根據(jù)教育實習環(huán)境需求,參與、體驗實習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活動;有研究興趣的學生,可開展實地調研,形成校本課程調研報告或畢業(yè)論文。

    3.培養(yǎng)模式:分段實施,教學模塊化

    培養(yǎng)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針對大三學生,先后在基礎教育方向選修課程“語文教學改革”和“語文教材研究”中分別設置了“校本課程”模塊和“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校本教材建設”模塊。側重于學生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編制能力和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完成學習目標1―4。第二階段:針對大四學生,利用教育實習和學生科研,側重于他們校本課程實施、評價與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完成學習目標5。

    (三)課堂教學六步驟,循環(huán)推進

    課堂教學六步驟是:了解學情,確立教學起點;任務驅動,激發(fā)學習熱情;學習課程理論,奠定能力訓練基礎;案例研究,建立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紐帶;實踐訓練,內化理論,培養(yǎng)能力;評價與反思,鞏固教學效果。其中,第四環(huán)節(jié)實踐訓練活動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的重難點。它是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達到知識內化、能力形成的目的。訓練任務主要有兩個:第一,自選主題,從教師的角度,以新編或改編的方式,編制一份結構完整、內容具體、形式較多樣、有一定創(chuàng)意的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方案主要由課程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要素構成;第二,為某校本教材的建設出謀劃策,并為其開發(fā)豐富多樣新穎的課程資源。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學生常常遭遇到很多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具體問題,如課程開發(fā)思路褊狹、課程資源匱乏、課程內容單薄、課程實施方式模式化、整合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較弱。此時,教師需及時跟進,扮演好幫助角色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力訓練質量和學習心態(tài)。例如,訓練時學生對開發(fā)專題的選擇感到難以突破思維定式,主要局限在文學體裁范圍內選題。于是我們及時跟進選題思路的指導,提供了基于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的設計思路、基于課型(活動課、欣賞課、閱讀課等)的設計思路、基于學習專題的設計思路、基于認識世界(人、自然、社會)的設計思路等。由此,學生的思路大開,產(chǎn)生了語文能力類《記者我來當》、《入鄉(xiāng)隨俗,學說樂山話》,課型類《(聊齋)故事會》、《影視名作欣賞》,學習專題類《歷代詠物詩鑒賞》、《蓮文化的魅力》、《夢回紅樓――女人如花,花如夢》,認識世界類的專題最為豐富,有《品讀莊子》、《走近郭沫若》、《峨嵋天下秀》、《古代姓氏名號與稱謂》、《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等。

    (四)運用動態(tài)評價理論實現(xiàn)學生能力培養(yǎng)、課程不斷完善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共贏

    動態(tài)評價是教師運用“前測-教學介入-后測”的主動介入模式,通過充分溝通的互動過程,持續(xù)地評價學生反應與學習的過程,剖析教學前后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與改變,進而提供發(fā)展或改變所需要的教學介入的一種具有發(fā)展性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和評價方法。它兼顧了學生的學習進步、動態(tài)發(fā)展和教師的教學改進、能力提高;在師生雙向交互活動中,教師既是學生學習的協(xié)作者、交流者、促進者,又是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還是一個反思實踐者、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者。

    為此,在本課程中我們以前測-確立方案-教學介入-再測-調整、修改教學方案或對策-教學再介入-后測-總結反思的動態(tài)程序展開。前測具有診斷性評價性質,再測具有過程性評價的性質,后測具有總結性評價的性質。我們主要借助問卷、談話、作品分析(如開發(fā)方案、學習后記或反思),檢測學生教學前后認知歷程、認知情意、認知能力與學習遷移變化的特點與潛能。為促進學生最佳發(fā)展、改進教學和教師專業(yè)成長提供支持。例如,再測時,我們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對校本課程開發(fā)話題感興趣,但基于開發(fā)難度較大、缺少相應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歷,完成訓練任務的自信心不足。于是,我們專門研究了學習動機理論,領悟到學習動機既可來自學生本人的特征(如好奇心、求知欲),也可來自學習材料的本身(如學習材料的吸引力),還可來自教師的強化(如鼓勵)。因此,我們在不斷肯定他們進步的同時,特別調整了教學案例選用策略,不僅選用在全國范圍有一定影響的案例,而且大量提供了往屆高師生在校期間嘗試編制的較好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作為他們學習的參考。同齡人的榜樣力量,極大激發(fā)了他們參與的熱情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刺激了他們的競爭心理,學習質量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也隨之提升。再如在行動研究的完善期。培養(yǎng)方案強化了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凸顯實踐性、問題性,在實踐訓練中理解和內化校本課程理論知識;為滿足教育真實現(xiàn)場和個人研究興趣的需求,培養(yǎng)方案將大四的教育實習、學生科研、畢業(yè)論文指導納入其中,新增了校本課程的實施與研究內容,凸顯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009級劉×同學,受往屆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的影響,十分關注語文校本課程建設問題。她在四川省汶川中學實習期間發(fā)現(xiàn),汶川本土文化資源豐富、富有特色,但汶川當?shù)氐闹行W未引起重視,遂產(chǎn)生開發(fā)本土文化資源為汶川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建設服務的想法。在我們的鼓勵與幫助下,她以此為畢業(yè)論文選題,其論文獲得了樂山師范學院師范生基礎教育研究論文競賽文科組一等獎。畢業(yè)后,她與2010級學生合作繼續(xù)進行研究,其論文《汶川本土文化作為語文課程資源的探索》現(xiàn)被樂山師范學院選送參加2013年四川省師范生基礎教育研究論文競賽。

    總之,在動態(tài)評價理論的觀照下,歷時6年的行動研究,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理性與感性相連,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實現(xiàn)了共贏。

    二、對高師院校培養(yǎng)師范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批判與辯護

    (一)批判――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的質量問題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不僅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豐富的課程資源,而且需要充分論證,以確保其科學性、合理性和針對性。我們以模擬編制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的任務方式讓高師生憑一己微薄之力建設一門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做法無疑會遭到質疑,似乎有將校本課程開發(fā)視為兒戲之嫌疑。既然高師生開發(fā)的校本課程其質量不能保證,那么也就可能對高師院校培養(yǎng)師范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可行性、合理性加以懷疑。

    不可否認,高師生開發(fā)的校本課程存在主觀、隨意、粗糙等質量問題,與真正意義韻校本課程是有距離的。僅以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中課程背景分析為例,限于高師院校的客觀條件,對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形成進行的專業(yè)發(fā)展存在遠離具體實際情境韻不足,更多是在校內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借助模擬的方式訓練,缺少真正實施和驗證的平臺,這會對他們的學習帶來一些副作用,可能影響他們真正明晰校本課程“以校為本、以生為本”的含義,缺乏對學校和學情真實教育情境的關照,表現(xiàn)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共性”和開發(fā)者的“主觀性”、“理想化”,錯誤地認為從學校所在地域和學生生活環(huán)境中尋找資源構建的課程就是校本課程,違背了當下基礎教育設置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我們培養(yǎng)的初衷。我們在高師生提交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熱襄于將地方課程資源課程化。我們知道,校本課程可以開發(fā)地方性專題,但地方性專題課程不一定都能成為校本課程。我們進一步研究又發(fā)現(xiàn),這些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校本意蘊和生本意蘊明顯不足,他們對自己開發(fā)的校本課程做的課程背景分析大量集中在地域背景分析上,學情的分析流于概念化,校情分析嚴重匱乏。以2009級40位學生提交的40份方案為例,有28入利用自己家鄉(xiāng)的地域特色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占70%;但只有兩人詳細地引用了擬實施預設方案的學校情況,其余學生幾乎沒有提及自己的方案是為哪所預設的學校開發(fā)的,分析行為草率。可以說他們沒意識到校本課程開發(fā)背景研究的重要性與價值,未能充分認識到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是“基于學校”“基于學生”的“個性”品質。

    (二)辯護――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問題

    我們對高師生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是有認真考量的。正如在本文開篇所言,基礎教育新課改需要今天的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還是課程的建設者,而我國長期以來“在教師職前教育中學習的是無課程的教育學,缺乏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fā)的技能”。而校本課程是一種自下而上“草根式”的課程,是基于學校、一線教師為開發(fā)主體的課程,因此,高師院校課程改革中介入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是其題中應有之義。一系列的課程開發(fā)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的設置,有利于高師生加深對課程的理解,樹立新的課程觀,更新專業(yè)知識與能力結構,掌握校本課程課程開發(fā)的知識與技能,喚醒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使他們今后有能力參與到將“理想的課程”轉化為“現(xiàn)實的課程”的實踐與研究活動中去,而不是校本課程建設的旁觀者、被動者或無能者。

    同時,我們采取讓高師生以模擬編制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的任務方式培養(yǎng)其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教學策略,是基于兩個方面的實際考慮:第一,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方案一般包括學校與教師兩個層面的方案。學校層面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是總體規(guī)劃;教師層面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則是具體的某一門類的課程方案。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編制某類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是他們參與校本課程建設的一項主要任務,應該成為多數(shù)教師必備的能力。第二,該模塊的課時有限,學習難度大和內容多,任務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有意義的闖題情境,圍繞問題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它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建構新知,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索問題解決的途徑、方法,能獲得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緘默性知識,校本課程開發(fā)專題的選擇、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課程內容的篩選、課程實施與評價的設計、整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能力得到訓練,合作意識、問題意識、探究精神、意志力得到培養(yǎng),方案的出爐能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獲得滿足感、成就感。

    (三)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質量與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需求之矛盾的解決思路―一體化的培養(yǎng)模式,保證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的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和有效性

    綜上校本課程開發(fā)本身涉及面廣、技術要求高、遭遇的困難多,而開發(fā)者能力的培養(yǎng)又是一個持續(xù)、動態(tài)、逐步完善的過程。為了處理好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質量與高師院校培養(yǎng)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需要的矛盾關系,我們提出一體化的培養(yǎng)思路,包括:第一,縱向意義的一體化,即教學、訓練、見習、實習、科研一體化。校內的教學、訓練,側重于校本課程開發(fā)技術性訓練,校外的見習、實習,側重于課程開發(fā)真實情境分析能力、實施能力、評價能力的訓練,提高課程開發(fā)方案的適切性,二者相互銜接與補充;科研是指導學生對校內外獲得的知、能作理性的研究與反思,從技術性人才向研究性人才轉化。第二,橫向意義的一體化,即高師院校與實習基地校一體化。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互利互惠,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教育資源優(yōu)勢,為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支持系統(tǒng)。第三,發(fā)展意義的一體化,即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需求與個體性發(fā)展需求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80.

    [2]崔允.校本課程: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61.

    [3]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fā)[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27.

    第8篇:畢業(yè)論文后記范文

    [關鍵詞]哲學 考據(jù) 文學史 羅根澤 學術史

    [中圖分類號]I2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1300―7326(2009)10―0131―06

    1933年初,受顧頡剛委托,羅根澤(1900-1960年)在北平編定《古史辨》第四冊《諸子叢考》,并模仿顧編《古史辨》第一冊,借長篇《自序》暢談自家的學術經(jīng)歷及理想。此后四年,羅氏又續(xù)編《古史辨》第六冊,由此徹底完成了從學歷不太完整的農(nóng)家子弟向前途無量的著名學者的轉型。這中間,1927年之考取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師從梁啟超研究“諸子學”,以及隨后考取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師從馮友蘭研究“中國哲學”,極為關鍵。如此學術背景,加上兩篇畢業(yè)論文《孟子評傳》與《管子探源》,不久分別由商務、中華公開刊行,羅根澤的學術道路似乎很清晰;可形勢比人強,輾轉各大學教書,需要開設的課程,除諸子概要、中國學術史外,還有中國文學史、中國批評史等。于是,一半是個人興趣,一半是工作需要,就在這春風得意的十年間,羅根澤時而文學,時而哲學,時而考據(jù)學,開始多面出擊。

    為何如此縱橫馳騁?在《古史辨》第四冊《諸子叢考》的《自序》中,羅根澤做了如下解釋:

    做考據(jù)吧,按不住自己的奔放的情感。做文學吧,理智又時來搗亂。做哲學吧,哲學要有己見;我呢,覺得凡是己見,都不是最終的真理,最終的真理在若干哲學家之己見的中間:我反對己見,當然不配研究哲學。可是哲學,文學,考據(jù)學,又都在被我愛好。那末怎么辦呢?經(jīng)了這一次的徨,最后體察出自己的短處和長處:自己沒有已見,因之缺乏創(chuàng)造力,不能創(chuàng)造哲學,亦不能創(chuàng)造文學。但亦惟其沒有己見,因亦沒有偏見,最適合于做忠實的,客觀的整理的工作。利用自己因愛好哲學而得到的組織力與分析力,因愛好文學而得到的文學技術與欣賞能力,因愛好考據(jù)而得到的多方求證與小心立說的習慣,來做整理中國文學和哲學的事業(yè)。那時的羅先生,年輕氣盛,展望未來,前程似錦,談起研究計劃時,口氣實在大得很。關于《中國文學史》,請讀者參見他的《樂府文學史》;關于《中國學術思想史》,分為四個時期,在第一期即“諸子研究”中,羅根澤開列了五類研究計劃:人的研究、書的研究、學說的研究、佚子的研究、歷代人研究諸子的總成績。就拿第三類“學說的研究”來說吧。可分成“側重人”與“側重學術”兩種。前一種可分四類,每類羅先生都有擬想中或正在做的具體題目,而其中的第四類“比較的研究”,“細分又可析為四類”。如此發(fā)散式思維,以及龐大無比的研究計劃,決定了其工作目標永遠無法實現(xiàn)――即便再活一百歲。而這還只是其眾多規(guī)劃中的一個。眼界開闊,志向遠大,喜歡制訂計劃,擅長建立框架,論述時勇于下大結論并列表說明,如此做派,極像其師梁啟超。

    談論諸子學以及文學史,羅根澤多次引用“本師梁任公先生”的相關論述,明顯看得出他很重視自己的師承。可以上《自序》,尤其在分析自家性情與學問之關系時,模仿的卻是另一位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

    王國維在“三十自序”中,談及學問“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這一困境使得他彷徨無地:

    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漸由哲學而移于文學,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要之,余之性質,欲為哲學家則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為詩人,則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詩歌乎?哲學乎?他日以何者終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間乎?

    那一代讀書人,普遍有大志向,希望將生命與學問合一,而不僅僅是謀一職業(yè)。王國維之治學路徑,由哲學而詩歌而戲曲而古史,幾次成功轉型,給中國現(xiàn)代學術留下了極具啟示意義的探尋足跡。羅根澤顯然從中獲得啟示,也在30歲左右,借“自序”剖析自家的性情、志向、趣味與學力,最后確定“以畢生的精力,寫一部忠實而詳贍的《中國文學史》和一部《中國學術思想史》”。

    此一早年制訂的目標,既未徹底實現(xiàn),也不至全然落空。這或許是所有美好愿望或工作計劃的共同命運。“學術思想史”方面,除了編輯《古史辨》第四冊、第六冊,自家論著主要集中在《諸子考索》(人民出版社,1958年)或《羅根澤說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二書互有重疊,也不無差異,可參照閱讀。至于“文學史”研究,在羅根澤這里,日后展開為“批評史”與“文學史”兩翼。1930年秋,在《樂府文學史?自序》中,羅根澤稱準備分歌謠、樂府、詞、戲曲、小說、詩、賦、駢散文八類,撰寫“中國文學史類編”。而1935年發(fā)表的《研究中國文學史的計劃》,認定歌謠是詩詞樂府的生母,且本身變化極少;“又以文學批評雖不一定也算創(chuàng)作,但確是創(chuàng)作的導師,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因此,計劃中的“中國文學史類編”,刪去歌謠,添人批評,仍是八類。

    只不過隨著學術發(fā)展以及本人興趣轉移,“批評史”逐漸自立門戶,不再委托“文學史”代管。至于羅根澤本人,從《研究中國文學史的計劃》之將“批評史”作為“中國文學史類編”之一,到《我怎樣研究中國文學史》之主張“文學批評及文學史的參取”,再到《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章“緒言”之專門討論“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史”,歷陳“文學批評史雖與文學史有關,但文學批評史的去取褒貶,不能純以文學史為標準”,中間多有變化。其實,放長視線,稱《中國文學批評史》也是一種“文學史”,一點都不委屈,而且,更能體現(xiàn)郭紹虞、羅根澤等第一代批評史家的情懷。郭紹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自序》中稱自己“屢次想嘗試編著一部中國文學史”,因規(guī)模過于龐大,沒有勇氣進行下去,“所以縮小范圍,權且寫這一部《中國文學批評史》”:“我只想從文學批評史以印證文學史,以解決文學史上的許多問題”。對于郭、羅這一代學者來說。在教學、研究及著述中兼及批評史與文學史,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這里暫且從俗,尊重現(xiàn)有的學科分野,讓“批評史”與“文學史”并駕齊驅。這么一來,羅根澤的業(yè)績大致體現(xiàn)為諸子學、批評史、文學史三大塊。這方面,周勛初有精彩的論述。周先生是羅先生晚年在南京大學時的得意門生,對其師學問的理解與論述相當精辟,其中的“蓋棺論定”尤其值得關注:

    總的看來,羅先生在諸子學的考辨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績,有力地推動了這一學科的發(fā)展;他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建設作出了不少貢獻,特別是在材料的發(fā)掘與格局的定型上。他在文學史方面的開拓,則有遜于前二者,未能取得相應的成績,這是有其原因的。

    所謂“原因”,指的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羅先生,受時局影響,轉而走“以論帶史”道路,教訓十分深刻。關于羅先生的學術業(yè)績,到底是諸子學第一,還是批評史領先,可以討論;但文學史只能叨陪末座,這點大概沒有疑問。

    按照時下的學科分類,羅根澤先生的文學史著述,主要是1931年文化學社印行的《樂府文學史》、1955年五十年代出版社所刊《中國古典文學論集》和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下面就主要圍繞這三書,討論羅先生在文學史研究方面的貢獻。

    《樂府文學史》是羅根澤設想的《中國文學史類編》的第二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兩漢之樂府”、第三章“魏晉樂府”、第四章“南北朝樂府”、第五章“隋唐樂府”、第六章“結論”,共290頁;加上12頁《自序》,在草創(chuàng)時期,也算是一本很像樣的專著了。因體制新穎,此書曾吸引眾多目光,以至直到今天,談論中國詩歌或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研究史”時,一般都會提到它。

    作者之所以分類撰寫“中國文學史”,理由是:“我相信一種文學的變遷的原因,和并時的其他文學的影響,終不及和前代的同類文學的影響大。”也就是說,論及文學創(chuàng)作時,將文類內部的規(guī)制與承傳,置于外部的時代風氣之上。可最為關鍵的第二至第五章,也仍然是以朝代為線索。如此“以類為經(jīng),以時為緯”、“以類為編,以時為章”,作者希望達成的目標是:“指望讀者一方面得到各類文學的豎的觀念,一方面也得到全部文學的橫的觀念。”

    此一“文學史類編”研究設想,確有創(chuàng)新之處。不過,意識到的歷史責任與承擔者的實際能力之間,其實是存在差距的。作者稱:“我這本《樂府文學史》,采取他人說最多的,兩漢則有先師梁任公先生的《美文史》里《兩漢樂府》一章(未刻),唐代則有之先生的《白話文學史》里《八世紀的新樂府》一章。”可仔細閱讀,你會發(fā)現(xiàn),此書更像是一冊課堂講義,多為鋪陳與綜述,少見精彩的深入探討。

    這確實是一本大學教材,作者還沒來得及撰寫眾多相關的專業(yè)論文,故線索清晰,但底子單薄。這一點,作者心里很明白。1934年10月,羅根澤曾借《何謂樂府及樂府的起源》的“引言”,講述其研究樂府的歷程!

    余于十八年秋,應河南大學之聘,以樂府教坊,講授學子。十九年秋,移講席河北大學,整理舊業(yè),對原用講義,大加修改,以樂府一部分,命名《樂府文學史》,交北平文化學社付印。出版后,續(xù)有新獲,覺應當增刪之處仍甚多。二十年秋,又移講席北平,在燕京大學講“樂府及樂府史”,除以已出版之《樂府文學史》作教本外,又成《樂府中的故事與作者》及此文兩篇。若談論羅根澤“樂府研究”的成績,單憑《樂府文學史》遠遠不夠,非將《何謂樂府及樂府的起源》、《南朝樂府中的故事與作者》拉進來不可。換個角度,新刊《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若能兼收1930年代公開出版的《樂府文學史》和1950年代內部印行的《魏晉南北朝文學史》(無論其學術水平高低),當更能體現(xiàn)羅根澤的“文學史”業(yè)績。這樣,方可與《中國文學批評史》和《羅根澤說諸子》鼎足而一。

    不過,在《樂府文學史?自序》中,羅根澤先聲奪人,表達自己的學術志向:“生平有一種怪脾氣,不好吃不勞而獲的‘現(xiàn)成飯’,很迷信古文大家的話:‘凡菜蔬手植而手擷者,其味彌甘也。’《中國文學史》雖然已經(jīng)有了許多的本子,但被逼于不吃‘現(xiàn)成飯’的我,卻不能不來嘗嘗‘手植手擷’‘其味彌甘’的滋味。”這種白手起家、發(fā)凡起例的大氣魄,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但確實是羅根澤著述的一大特點。

    1955年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論集》,收文六篇,共119頁,其《后記》稱:“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是有客觀規(guī)律的,偉大的古代作家是遵循著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表現(xiàn)了很高的人民性。”在作者看來,發(fā)掘“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與“人民性”,乃“祖國文學史工作的不可免的重大任務”。若《古奴隸社會的奴隸歌謠》、《陶淵明詩的人民性和藝術性》、《李白愛祖國愛人民的一面》等文,乃解放后作者適應新環(huán)境,認真學習新理論的成果。可我以為,此書最值得欣賞的,還是考辨性質的《絕句三源》;此文撰于1944年,十年后增加“三點補充”,沒有引入任何時髦理論,反而顯得質樸可愛。

    這六篇文章全部進入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后者收文42篇,582頁。算篇數(shù),三分之二撰于解放前,三分之一撰于解放后;但若計算字數(shù),則旗鼓相當。集中文章,最早的是1929年11月20日脫稿,刊于《河南大學文學院季刊》第一期的《五言詩起源說評錄》,最晚的是刊于《文學評論》1959年第4期的《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古典文學及理論批評中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這兩篇長文,前后相隔30年,論述風格迥異:一考據(jù)為主,一以論代史。與其說是作者學術興趣的轉移,還不如說十分形象地體現(xiàn)了時代風氣的變化。

    《五言詩起源說評錄》引述13家說法,從晉人摯虞《文章流別論》到近人徐中舒《五言詩發(fā)生時期的討論》,以“根澤案”的形式展開論辯。其中談及“本師梁任公先生著有《美文史》一書”,稱揚其“兼用考證的直覺的兩種方法”。文章最后,得出如下結論:

    公元前二、三十年(西漢成帝時),已有純粹五言歌謠,為五言詩之原始時期。

    公元七、八十年(東漢章和時),已有文人五言詩,為文人初作五言詩時期。

    公元一百四、五十年(東漢桓靈時),已多優(yōu)美之五言詩,為五言詩完成時期。

    公元二百年后(漢、魏之交),五言詩籠罩一時詩壇,為五言詩全盛時期。

    周勛初先生對此文相當欣賞,稱:“這樣的結論,因為是從大量的材料中客觀地概括出來的,也就經(jīng)得起推敲,可以信從。”延續(xù)此等以大量資料考辨,解說某一文類起源的,還有《何謂樂府及樂府的起源》、《七言詩之起源及其成熟》、《絕句三源》等。

    在《五言詩起源說評錄》結尾,作者不滿足于就事論事,而是希望有所提升。于是,有了如下的“曲終奏雅”:

    今國內文學家無慮千百,而文學史家則無幾,以故時至今日,尚無厘然有當于人心之文學史也。根澤竊為此懼,思竭綿薄,勉力于此。其工作計劃,擬先將中國全部文學,分為若干類,如詩類、賦類、詞曲類、小說類……。再于每類中分為若干小問題以研究之,茲篇其嚆矢也。這段話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羅根澤1929年已經(jīng)形成分類撰寫文學史的設想,而不必等待1931年《樂府文學史》的刊行;第二,作者原本也是主張先做專題論文,而后才寫總體論述的專著。按此標準衡量,兩年后之刊行《樂府文學史》,顯得有點倉促。

    至于30年后發(fā)表的《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古典文學及理論批評中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就述學文體而言,與小心求證的《五言詩起源說評錄》風馬牛不相及。表面上高屋建瓴,從恩格斯的“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以及高爾基關于現(xiàn)實主義的定義人手,轉了大半天才“言歸正傳”。作者熟悉中國文學的相關史料,從遠古神話一直數(shù)落到曾樸的《孽海花》,結論是:

    綜上所述,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古典文學和理論批評中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經(jīng)過三個階段:一、不自覺

    的“真實的描寫”階段,包括自遠古的歌謠神話到《詩經(jīng)》中的《國風》和《左傳》以及其他書中所錄存的人民謳謠,時間是遠古到春秋時代――即到公元前五、六世紀。二、自覺的“真實的描寫”階段,包括自《左傳》到元、白、韓、柳的詩文及理論批評,時間是春秋末至中唐――即公元前四、五世紀到公元九世紀初年。三、除了“真實的描寫”,還“正確地表現(xiàn)出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階段,包括自唐代傳奇小說到晚清譴責小說,時間當公元八、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年。M(”)努力爬梳眾多史料,只是為了印證“恩格斯、高爾基的正確指示”,這一時代潮流,雖難以回避,實不敢恭維。生活在50年代中國的文學史家,有冷眼旁觀,有干脆擱筆,也有當時積極參與、日后自我調整的,可惜,羅根澤先生過早去世,沒有這樣的機會。以如此“宏文”收場,與作者當初“以畢生的精力寫一部忠實而詳贍的《中國文學史》”的志愿相去甚遠,能不讓人感嘆唏噓?

    上海古籍版《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中,有些文章可作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的補充。比如,《蘇軾的文學思想》就延續(xù)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三冊“兩宋文學批評史”第六章“蘇軾及其他議論派的述意達辭說”的思路,而又有較大的推進;至于《筆記文評雜錄》(九則)和《筆記文評新錄》(四則),提要鉤玄各種宋人筆記中的文學觀念,可與《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三冊附錄的《兩宋詩話輯校敘錄》對照閱讀,進一步坐實了郭紹虞的評價:“他搜羅材料之勤,真是出人意外,詩詞中的片言只語,筆記中的零楮碎札,無不仔細搜羅。”

    作為文學史家的羅根澤,喜歡“宏大敘事”,若《中國文學起源的新探索》、《中國詩歌之起源》、《散文源流》等,還有《樂府文學史》、《中國文學批評史》,開篇必是“緒言”,義界與分期,從頭說起。朱自清表彰羅著《中國文學批評史》“編制便漸漸勻稱了,論斷也漸漸公平了”,但以下這句話,卻蘊含著某種批評:“羅先生的書除緒言(第一冊)似乎稍繁以外,只翻看目錄,就教人耳目清新,就是因為他抓得住的原故。”明顯地,北大哲學門畢業(yè)的朱自清,并不喜歡羅著的“緒言”。可這總共14節(jié)、長達30頁的“緒言”,是羅著的特色。從“文學界說”一直講到“編著的體例”,確實是噦嗦了些,很多“常識”沒必要如此大張旗鼓。可羅根澤肯定不這么看,會認為這是體現(xiàn)其“因愛好哲學而得到的組織力與分析力”的絕好機會。幾乎每做一個課題,無論專著還是長篇論文,羅先生都想來一點總攬全局的“緒言”。其實,引述時髦理論,非其所長;討論著作體例,屬于操作層面。在同時代的人文學者中。羅根澤并不具備與外國新學說直接對話的機遇,也缺乏就文學或人生展開深入骨髓探究的能力。早年的“愛好哲學”,主要體現(xiàn)在思路清晰,擅長條分縷析上。相對來說,我更看好其“因愛好考據(jù)而得到的多方求證與小心立說的習慣”,認定此乃其文學史著的最大特色。若能更加執(zhí)著于自己這方面的擅長,加上對于文類的敏感,羅根澤先生在文學史研究方面,本可做出更大的成績。

    如此事后諸葛亮,很可能不為羅根澤先生所接受。原因是,羅先生有更加宏大的目標。在《我怎樣研究中國文學史》中,有這么一段:“中國文學的歷史很長,文學及其他書籍真是浩如煙埃,一人的精力當然無法全讀,更不用說細心研究。所以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應當從大處著眼,但必需從小處人手。”因此,羅先生制訂一“以論文為始、以通史為終的步驟表”:

    第一期:各種文學史論文

    第二期:各類文學史、各代文學史

    第三期:中國文學通史

    只是人壽幾何?哪經(jīng)得起如此龐大且周密的研究計劃。不過,這也是羅根澤先生可愛之處:只考慮學問之“可愛”與“可信”,而不考慮計劃可行不可行。此文沒有注明寫作時間,但提及十幾年前編著《樂府文學史》,據(jù)此推斷,當撰于1940年代。大處著眼小處人手,這當然是做學問的正路,可研究者往往高估了自家的時間與精力(更不要說才華)。

    “千古文章未盡才”,學者何嘗不是如此?做學術史研究的,當有更多悲憫之情。茫茫學問路,除了規(guī)避外界的風刀霜劍,還得有把握機遇以及克制欲望的能力。在所有學者中,羅根澤的“人生規(guī)劃”不見得是最為成功的,但像他那樣坦誠,不斷地自我表白,實不多見。在這個意義上,除了諸多精彩的專業(yè)論文,我推薦羅書中那些有點繁復、略帶自戀的“自序”、“緒言”以及“研究計劃”,因其能讓我們了解前輩學者的思考與探求、奮起與失落。

    [參考文獻]

    [1]羅根澤.《古史辯》第四冊《諸子叢考》自序[A].羅根澤說諸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王國維.自序二[A].靜庵文集續(xù)編[M].王國維遺書(第五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

    [3]羅根澤.樂府文學史?自序[A].樂府文學史[M].北平:文化學社,1931.

    [4]羅根澤.研究中國文學史的計劃[A].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周勛初.羅根澤在三大學術領域中的開拓[A].陳平原編.中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二編[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羅根澤.何謂樂府及樂府的起源[A].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羅根澤.中國古典文學論集[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5.

    [8]羅根澤.五言詩起源說評錄[A].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羅根澤.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古典文學及理論批評中的發(fā)生和發(fā)展[A].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0]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序[A].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三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第9篇:畢業(yè)論文后記范文

    1.有的教師是分課時備課,有的是提綱攜領式備略案,有的是分單元備課,有的是備在書上。

    2.備課內容中呈現(xiàn)出來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不突出,缺少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備課,,只注重了知識的備課,沒注重能力的備課。

    3.每節(jié)或每單元或每章缺少教學后的反思,只有少數(shù)教師寫了點點。

    4.大多數(shù)教師缺少章末復習課的備課,由此也就少了對學生基礎知識集中復習、能力集中復習的環(huán)節(jié)。

    5.備課中缺少相關知識的延伸和補充,特別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內容較少,基本是就知識論知識。

    6.還是在用傳統(tǒng)的理念,傳統(tǒng)的方法備課,創(chuàng)新的少,先進的教學理念欠缺。

    7.因學校資金缺乏,多媒體設施設備投入不足,大多數(shù)老師備課還是老方法,不制作課件。

    8.集體備課落實不好,基本上是形式化。

    新課程標準頒布,為新一輪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教師的發(fā)展指明了道路,作為教師的我們,須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和現(xiàn)代教學教育理論,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并上升到理性思考,盡快跟上時代的步伐。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作為教師只是讀書,教書,不寫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敗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呢?充其量當一輩子教書匠而已。要想自己盡快成長起來,就要堅持反思。

    一、教學觀念上反思

    課改,首先更新教學觀念,打破陳舊的教學理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懂得還不等于己知,理解還不等于知識,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識,還必須思考。”作為新課程推行的主體--教師,長期以來已習慣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也過分強調了教師的傳承作用,思想上把學生看做消極的知識容器,單純地填鴨式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結果事倍功半。新課改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老師引導下,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獲取知識,發(fā)展思維能力,讓學生經(jīng)過猜疑、嘗試、探索、失敗,進而體會成功的喜悅,達到真正的學!所以,現(xiàn)在教師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對學生的觀察和談話,“適時”地點撥思維受阻迷茫的學生,“適度”地根據(jù)不同心理特點及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思考問題,“適法”地針對不同類型知識選擇引導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學中反思

    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過程,又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教學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一起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波利亞曾說:“教師講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萬倍的是學生想了些什么,學生的思路應該在學生自己的頭腦中產(chǎn)生,教師的作用在于系統(tǒng)地給學生發(fā)現(xiàn)事物的機會”。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反思“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教學時應注意,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于教學設計合理,不等于思維活躍,是否存在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怎么引起學生參與教學。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設計,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fā)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jīng)過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否則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時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fā),但反思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還有,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時,也應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課堂教學秩序有利于教師“教”和學生的“學”,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并加強學生合理表達自己觀點的訓練。

    三、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反思

    學生有會學的,有不會學的,會學習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fā)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成績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變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jīng)過一番努力能趕上去;如不思改進,不作努力,成績就會越來越差,當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趕上去了,成績一差會對學習喪失興趣,不想學習,越不想學成績越降,繼而在思想上產(chǎn)生一種厭惡,害怕,對自我懷疑,對學習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絕學習。由此可見,會不會學習,也就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是學生能否學好數(shù)學的極其重要的因素。當前高中生數(shù)學學習方法還處在比較被動的狀態(tài),存在問題較多,主要表現(xiàn)在:1.學習懶散,不肯動腦;2.不訂計劃,慣性運轉;3.忽視預習,坐等上課,寄希望老師講解整個解題過程,依賴性較強,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不會聽課,如像個速記員,邊聽邊記,筆記是記了一大本,但問題也有一 大堆;有的則一字不記,只顧聽講;有的學生只當聽老師講故事時來精神等等; 5.死記硬背,機械模仿,教師講的聽得懂,例題看得懂,就是書上的作業(yè)做不起;6.不懂不問,一知半解;7.不重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對那些偏、難、怪題感興趣,好高騖遠,影響基礎學習;8.不重總結,輕視復習。

    對于農(nóng)村中學,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shù)學思想方法差,思維能力、運算能力較低,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實踐和創(chuàng)新意識能力更無須談說。上面所談到的學生問題表現(xiàn)尤為突出,因此教師需多花時間了解學生具體情況、學習狀態(tài),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統(tǒng)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憑借著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四、對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反思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無疑是教學改革中的一個熱點,在觀摩了不少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公開課后,筆者經(jīng)過對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多媒體應用以及對中國社會實際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問題的細致分析后有兩點體會:一方面,充分運用現(xiàn)代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不僅能增大課堂容量,優(yōu)化教學結構,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究精神。另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拓寬數(shù)學課堂教學形式,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手段,使數(shù)學問題更形象化,更貼近生活。

    數(shù)學教學重點都在過程,是對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探索、研究、拓展、創(chuàng)新的過程。數(shù)學建模來源于問題,而問題又產(chǎn)生于情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組織課堂教學的核心,現(xiàn)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軟件可以為教學提供強大的情境資源,能展示知識發(fā)生的過程,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多媒體課件采用動態(tài)圖象演示,讓靜態(tài)知識動態(tài)化,讓抽象知識具體化,其突出的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本質特征,促進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從而很容易就能夠引學生入勝,達到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效果。

    然而,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對學生、對新教材的思想理念、對怎么利用多媒體的認識不足,或制作及運用技術水平不高,不知道多媒體是作為教學的主體還是輔助教學手段等等,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計算機盡管是當今高科技產(chǎn)品的代表,能代替人進行多方面的工作,但是它畢竟是機器,在教學過程中它不能代替人類進行所有的工作。因此,多媒體技術輔助高中數(shù)學教學不能代替數(shù)學教師進行所有的教學,它必須與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教學密切結合。

    教學學科有自身特點,脫離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特點而濫用多媒體技術,其教學效果很可能恰得其反。

    多媒體應用到高中數(shù)學教學是大勢所趨,是應該值得推廣的一種優(yōu)秀教學手段,但是,高中數(shù)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并非強調所有的數(shù)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

    五、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反思

    《高中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有個性地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已經(jīng)成為新課標理念下的一項重要教學組織形式,但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實施存在著誤區(qū): (1)小組合作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實質的合作。教師為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不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盲目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2) 合作人員搭配不合理,責任擴散和“搭車”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不利于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3)學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間缺乏溝通和深層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結果是優(yōu)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襯。(4)教師課前對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認真設計,也有教師在合作學習中只是按照預定的設計,把學生往教學框架里趕。(5)合作時間給予不足。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往往是教師呈現(xiàn)問題后未留給學生片刻思考的時間就宣布“合作學習開始”,不到幾分鐘就叫“合作學習停止”。這時,有的小組還未真正進入合作學習主題,有的小組才剛剛開始。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養(yǎng)成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下次開展合作活動學生也懶得配合了。(6) 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 課堂秩序混亂,學生發(fā)言七嘴八舌,聽不清究竟誰的思維不嚴密,誰的思維缺少條理性。教師對小組學習缺乏必要的計劃、調控等組織技能,指導作用沒有跟上,當學生和小組面臨問題時,教師無法對一些問題進行辨別、分析并對學生們進行幫助。(7)評價體系沒有跟上,三重三輕突出,小組合作名存實亡。小組代表或個別優(yōu)等生的發(fā)言多數(shù)一聽就知不是代表本組意見,而是代表個人意見。合作學習結果變?yōu)椋褐貍€體評價輕小組評價;重學習成果評價輕合作意識、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評價;重課堂隨機評價輕定期評價等。

    我們應明確,合作學習這只是有效學習方式中的一種,教學中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合理的選擇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要避免“將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學習之盤”。 教師需關注學情,提前建立評價建體系,挖掘合作點,順學而導,使學生掌握技能會合作,同時應提供充裕的合作學習時間,激活內因真正促發(fā)展。

    六、對習題、試卷評講的反思

    習題、試卷評講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錯誤及講解方法,而應當著眼于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要結合示例挖掘、歸納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與典型錯誤,抓“通法”與典型思路,加深學生對思想方法的認識,使其領悟思想方法實質,不斷提高解題能力和糾錯、防錯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香蕉久久成人网|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草莓视频成人app下载|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成人在线免费网站| 成人福利网址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videos欧美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第一页|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频播放尤物|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在线观看免费成人|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