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八年級英語下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On May 5, 1993, tianjin held promotional activities for the first time. As a result, in 1996, the ministry of heal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central,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and other 12 ministries jointly issued a circular, will be one of the activities held a national holiday, and to determine the annual June 6 for the "national sight day". The national sight day is June 6, 2015.
World sight day is different in sight day, world sight day is on the second Thursday of every October, belongs to the world festival, on this day, the world ov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ll hold a series of large propaganda activities. Purpose is to arouse the worl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lindness and visual impairment and the recovery of the vision damage problem, world sight day is held under the vision 2020 global initiativ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prevention of visual impairment or restored vision related partners will celebrate world sight day. This is also the prevention of blindness and vision 2020: the right to sight "main propaganda activities. The latter is created by the who and 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blindness, a global action to prevent blindness. World sight day is on October 16, 2014.
1993年5月5日,天津首次舉辦愛眼日宣傳活動。受此影響,1996年,衛生部、教育部、團中央、中國殘聯等12個部委聯合發出通知,將愛眼日活動列為國家節日之一,并重新確定每年的6月6日為“全國愛眼日”。2015年全國愛眼日是6月6日。
世界愛眼日不同于全國愛眼日,世界愛眼日是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屬于世界性的節日,在這天,全球多個指定國家及地區會舉辦一系列的大型宣傳活動。 目的是喚起全球重視盲癥、視力損害以及視力受到損害者的康復問題,世界愛眼日是在“視覺2020全球倡議”下舉辦的。世界上所有與預防視力損害或者恢復視力有關的合作伙伴都將慶祝世界愛眼日。這也是預防盲癥以及“視覺2020:享有看見的權利”的主要宣傳活動。后者是由世衛組織和國際防盲機構創立、用以預防盲癥的一項全球行動。2014年世界愛眼日是10月16日。
What should I do? Of course some classmate say; Must be going to a ball at the heels! Of course I would also like to play with. But plans change, mother has help me to plan my summer vacation life.
Don't I would like to yield? Of course not, I must protest. Mother to my summer vacation plan on that day, I listened to immediately after a refusal. But mother don't give up, and had a persuade education for me, but I still "surrender" mom said, then use "assassin's mace" it is not to punish you a year are not allowed to play computer, what! Don't play computer a year, wouldn't want my life? I had to yield.
Then began the hard life of the summer vacation, every day to get up at 6 o 'clock in the morning. Then review the previous knowledge! Always review at half past seven, then go to taekwondo practice, practice until 10 o 'clock. 2 PM to fill aoshu have written exercises after went back home at 6 o 'clock.
A: hi! Summer vacation is our rest time, and now want to go to cram school every day, and I know that mom is good for me, but also should let me some time to rest don't let me just learning!
暑假啊!你終于到了。
我該干些什么呢?當然有的同學說;一定要好好玩個痛快了!我當然也想玩個痛快了。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媽媽已經幫我計劃好我的暑假生活了。
難道我就會這樣屈服么?當然不會了,我一定要抗議了。那天媽媽向我的暑假計劃,我聽了之后立刻拒絕。可是媽媽還不放棄,又對我進行了一番說服教育,可我還是“寧死不屈”媽媽見狀,便使出“殺手锏”不去的話就罰你一年不準玩電腦,什么!一年不玩電腦,豈不是想要我的命?我只好屈服了。
我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在其基本教學理念中倡導“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這要求英語教師從組織教學活動入手,加強對學生實際語言能力的培養。
因此,本節課主要借助多媒體手段,采用視聽法、情景模擬、情感激勵及任務型教學等相結合的方法,導入、練習、歸納過去進行時態的陳述句與疑問句,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語言實踐活動交替進行,使學生認識到語言學習過程的多樣性。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角色扮演,實踐體驗,合作與互助等學習方式,來掌握本課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大膽實踐的過程,使枯燥的語言變得豐富多彩,易于接受。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注:含本課時在本單元的教學定位分析
Unit3以“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為課題,談論過去某一時刻正在發生的動作或狀態。如何在各項語言實踐中正確使用過去進行時態是本單元的重、難點。本課是Unit3的第一課時,圍繞著UFO到達時人物在做什么這一話題展開,主要通過聽說形式讓學生初步學習、應用過去進行時態,讓學生能使用這一時態表述在過去某一時刻正在發生的事情或狀態,從而為本單元接下來的語言教學打下基礎。本課教學內容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貼近生活實際,易于引發學生使用目標語言進行簡單的交際與交流。在學習活動中,通過觀察圖片、情景思維、倆倆對話,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的主要目標是學習掌握過去進行時態的陳述句和疑問句,學會描述過去正在發生的事情或狀態,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現在進行時態和一般過去時態的基礎上進行的。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詞匯量,特別是對要用到的一些動詞,大部分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這樣便于教學內容的突破。教材選編了富有科普意義的UFO作為話題的引入,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所以對于本課的學習內容,學生應該能較為輕松地掌握。
三、教學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大部分學生能認讀、聽懂、理解目標詞匯和過去進行時態的陳述句和疑問句;90%的學生能根據教師提供的分層情境,兩人或多人運用過去進行時態進行對話。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創設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語言情境,采取小組合作互動的方法,開展對過去進行時態的學習,尊重學生個性特點,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四) 情感與價值目標
通過創設新聞播報、抓兇手等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親身感受和體驗語言,學以致用,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善于學習的習慣,并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成功。
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教學重點
在語言情境中使學生理解過去進行時態的意義。
(二)教學難點
學生會正確使用過去進行時態的陳述句和疑問句進行會話等語言交際行為。
五、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歌曲欣賞 :“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現》。
(一)學習目標
1. To be able to read, listen and understand the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with the Past Progressive.
能夠認讀、聽懂并理解過去進行時態的陳述句和疑問句。
2. To learn to talk about the past events by using the Past Progressive.
會用過去進行時態談論過去正在發生的事件。
3. To be able to cooperate with your partners and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solve the real problems..
能在小組內與同伴進行合作互助學習,并學以致用。
(二)新課導入
1. 圖片導入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s this? (老師指著圖中的UFO)
S: A UFO.
T: What’s the man doing?
S: He’s looking at the UFO\ standing...
T: Yesterday afternoon a UFO arrived on the earth. At that time a man was standing near it.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1: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S2: I was cleaning my room. ….
T: Very good. This class we’ll learn “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First le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of places.
設計意圖:導入課題,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2. 出示圖片
bedroom, kitchen, bathroom, barber, barber shop, barber chair…(新詞呈現)
T: What place is it? (依次指著圖片,讓學生猜什么地方)
S: It’s a bedroom…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通過各種圖片資料把學生帶入新課。
(三) 圖片展示
出示圖片:
T: Where was the girl when the UFO arrived? (老師指向圖中人物a發問)
S: She was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老師依次提問人物b-f)
T: Now imagine you are one of the persons. Talk about what you wer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with your partner.
Pair Work:
A: Where were you when the UFO arrived?
B: I was in the front of the library.
(同學結組談論1a圖片中的人物當UFO到達時他們在哪里)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練習目標詞匯和句型“當什么時候某人在哪里”。
(四)猜一猜:
依次出示五張圖片:T:What was she\ he doing at 9:00 yesterday morning\ …?
引導學生回答S: Was she\ he doing sth. ?
T: Yes, she was.\ No, she wasn’t. She was doing sth.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創設情境,呈現目標語言。
(五)A flash:“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T: What was 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復述)
S: He was…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flash,使學生能說出當UFO到達時flash中的人物分別正在做什么,練習由第一人稱變為第三人稱。
(六) 聽錄音,排順序
這一環節旨在通過聽力練習目標語言,培養學生捕捉關鍵詞語的能力。
(七)Pairwork
What was he/ s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He/ She/ was doing……..
設計意圖:由學生結組談論當UFO到達時圖片中不同的人物活動,進一步練習目標語言。
(八)News Report
昨天晚上10點鐘一個不明飛行物降落在我們學校,當時你正在哪里?在做什么?
A: Where were you when the UFO arrived?
B: I was in the barber shop.
A: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at time?
B: I was cutting hair.
(活動要求:可以小組內兩兩對話進行展示,也可由一人提問,輪流回答。最后由一人進行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運用過去進行時進行交流和匯報,使學生熟練掌握重點句型。
(九) Activity: Catch the Killer
昨天夜里,一名男子被謀殺了。張警官對此事進行了調查。但是每名嫌疑人都能說出當時他在做什么。兇手到底是誰?請你來當“一分鐘警官”。
(游戲規則:請每組扮演警官的同學在一分鐘內,盡可能多地詢問其它小組同學,那時他在哪里、在做什么?無法回答或回答不符合邏輯的同學即為“兇手”。完成任務最多的警官即為“最佳警官”。被抓到的“兇手”在課后要完成警官布置的額外作業。)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景,在游戲中再一次復習了重點句型。
(十) Group Work: A Lifestyle Survey
請學生調查組內的其它同學上周一晚上8點分別在做什么,然后由調查人進行匯報。
設計意圖:在這一活動中,進一步使用目標句型進行交流,增進對彼此生活的了解,讓學生懂得要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十一) Summary
小組合作歸納過去進行時的用法(過去進行時表示什么樣的動作或狀態,你認為常與哪些時間狀語連用。)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自己歸納,加深他們對重點、難點的印象,讓學生學會小結、反思,知道自己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做到有的放矢。
(十二)課堂即時性評價
每個小組準備一套題(每人一份),八個小組交換題目,當堂完成,由出題的小組對其進行現場評價。最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評出最佳出題小組,最佳完成小組,本課最佳合作小組、明星小組各一個,其余小組為希望小組。
設計意圖: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十三)布置作業
以“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現)為題,寫一寫在昨天這些不同的時刻你和家人在哪里、在做什么,60詞左右。
設計意圖:作業設計旨在通過寫作的形式使學生靈活地應用目標語言,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板書設計: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T: Where was the girl when the UFO arrived?
S: She was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T: What was he / s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 He/ She was……..
六、教學評價設計
(一)評價內容:
1.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例如:提問、競爭、表演、游戲、調查等,使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能夠在情境中較好地掌握和理解這兩種語言的差別。同時對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的合作、創新和探究能力進行評價,這有益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樹立自信。評價的主體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
2. 針對本課所學語言點,由學生小組互相評價。這有助于幫助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個體思維方式,培養學生樂于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起到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
(二)評價方法:
關鍵詞:英語學習;兩級分化;成因;對策
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但由于各種原因,進入八年級后,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態度不端正,成績越來越差;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學習興趣濃厚,學習輕松且成績優異,兩極分化不斷加大。如何處理解決好這一問題,是學生以后能否繼續學好英語的關鍵。
一、原因分析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七年級的基礎未打好
現在的學生雖然在小學時就開設了英語課,可是一開始就沒過好字母關,更不用說音標關了。有些學生到現在連26個字母都還不能熟練地會讀會寫,更談不上根據音標拼讀單詞了。到了八年級,既無信心,也無興趣,根本就沒辦法學習。這部分學生往往學習無自覺性,要轉變這部分后進生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2.教材難度加大,內容增多
新標準下的八年級上冊的教材是初中現行教材中內容最多(這可從詞匯量,教學模塊中看出)、語法最難的一冊。面對驟然增多的詞匯,再加上部分學生的意志力薄弱,許多七年級時的中等生甚至中上的學生都感到記單詞力不從心。由于單詞未掌握扎實,聽課的質量、作業的效果就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七年級時,這些學生幾乎每段對話、每篇課文都能背誦,到了八年級,能把課文、對話都背會的是少之又少。沒有了背誦,當然就缺少了必要的語言輸入,其他語言技能的培養和發展都受到了影響。再加上,時態的增多,各種時態間的用法相互混淆。就這樣,許多原來的中等生也慢慢地退步了,進入了英語學困生的行列。
3.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陳舊,上課進度過快
在高喊素質教育的今天,由于受到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和學校根據成績給教師排名等各種外界因素給教師造成的壓力。許多教師課堂上忙于講語言點、做練習,卻舍不得花點時間搞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更不愿嘗試多樣化的新的教學方法,致使學生上課越來越覺得無趣而不喜歡學英語。
4.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
有些學生不是學習不夠努力,也不是對學習缺乏熱情,而是學習方法不正確。如不能根據拼寫規則記單詞,而是在死記硬背字母的順序,以至記單詞的速度緩慢;單詞的記憶也不會根據遺忘規律,及時做好復習;對待錯題更不會去分析錯因、深刻體會、反復理解等等。所以,這些學生學得很苦、很累,成績卻上不去,最終還是掉隊了。
二、對策
基于以上分析,為了防止和杜絕兩極分化現象的形成和進一步擴大,筆者認為應該根據兩極分化的成因,對癥下藥:
1.建立學習互助小組
把七年級結束時班里英語成績最差的10個學生與最好10位學生“接對子”,讓他們自由組合“拜師學藝”。一旦建立“師徒”關系,“徒弟”就必須聽從師傅的話,完成師傅布置的任務,而“師傅”則必須對“徒弟”負責,對他的學習嚴格要求,督促他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如監督記單詞、默單詞、背課文等。“師傅”還可給“徒弟”布置適當的任務。如當天單詞聽寫較差時,可要求他重聽寫。同時,“師傅”還要給予“徒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每課的生詞必須在第二天早讀前“包會讀”。
2.教師的教學應注意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在當今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教師要想教好課,就需要不斷地為自己“充電”。然而,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而且還擔負著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重任。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我們還必須注重學習教育理論,探索教學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掌握個性差異,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實際,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在備課時,要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對提高教學質量大有益處。同時還應及時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給予幫助,千萬不可因趕進度而對學生學的情況置之不理,致使部分學生因不能及時掌握而成績越來越差。
3.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語具有很強的交際功能,要求學生反復地模仿,如果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就會感到枯燥,學習就不主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更多實踐英語的機會,如課前學唱英文歌曲、課中開展英語辯論會、講英文故事比賽,課后還可組織學生看英文版的電影等,同時還要利用中學生競爭意識強的特點,多搞一些競賽,如單詞競賽、猜測游戲或配音、演課本劇等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娛樂中學英語,既增加了學生實踐英語的機會,提高了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又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英語,這樣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教學中學習策略的指導
學習策略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英語學習的策略包括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教師應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是靈活多樣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并具有不斷調整自己學習策略的能力,如課前預習的策略,課后復習鞏固的策略,有效記憶單詞的策略,根據遺忘規律及時復習鞏固單詞的策略等。在英語課程實施中,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僅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教師對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不再是過去的教書匠,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應及時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5.在情感上去親近學生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對于英語學困生,教師更應該想方設法多與他們聊聊天,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創設和諧的朋友式的師生關系,讓他們喜歡你,進而“愛屋及烏”也喜歡學你教的英語。另外,在課上或課外多多鼓勵他們,也在學習上給予一定的幫助,讓他們覺得教師是真心為他們好,而且他們是受到教師的特別關心的,這樣他們會對英語學習越來越有勁。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只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遵循教育規律,注意做到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同時,教師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注意授人以漁,培養其一定的自學能力,增強他們學習的成功;融洽師生關系,注重情商的培養,就一定能扭轉英語教學中慢、少、差的現狀,走出兩極分化的教學困境,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一、創設情境導入
創設適合本課的情境,可讓學生身臨其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教授八年級下冊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單元為例,本單元主要是學習如何給別人買禮物以及用各種句型建議別人買禮物。因此,筆者創設了自己要為老公買生日禮物的生活情境。
Teacher: Hey, guys. Are you happy today?
Students: …
Teacher: I’m glad to hear that. /Me, too. My husband’s birthday is coming. I want to buy him a gift. But I don’t know what to buy. Can you help me? What should I get my husband for his birthday?
然后引導學生用“How about/What about/Why don’t you/You’d better/You should…”回答,接著筆者再用“That’s too…/They’re too…/That sounds good…”對學生的建議予以評價。整個過程學生參與熱情相當高,個個獻計獻策,充滿想象力的學生總能想到讓人哭笑不得的禮物,讓人驚喜不斷。
二、英文歌曲導入
美妙、悅耳的音樂能激活全身的每一個細胞,能帶給人以無窮的感受,使人產生聯想和共鳴。以教授八年級下冊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 單元為例,本單元主要學習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等。本課筆者以歌曲If you’re happy引入,當歌曲響起時,熟悉、歡快的音律讓學生不知不覺地一起哼唱起來,課堂氣氛輕松而活潑。歌曲放完后,筆者問:“Are you happy now ? If you’re happy, what will you do? ”,引導學生回答用“If I am happy, I will…”句型,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帶出新知。
三、呈現圖片導入
呈現圖片導入,可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這種直觀形象的導入,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也易于初中學生接受和理解。以教授八年級下冊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單元為例,本單元讓學生使用現在完成時態詢問、談論自己及他人過去的經歷。首先為學生展示了筆者去法國旅游的一些照片,然后呈現句子:“In 2008, I went to France. But now I’m in Pengjie. So I have ever been to France.”讓學生了解現在完成時的基本結構之后,提問:“Have you ever been to France?”學生自然會說“No”。然后再呈現游樂園、動物園、水族館等地的圖片,提問:“But have you ever been to a/an amusement park/zoo/aquarium…?”從而引入到本節課的新知識點中來。
四、溫故知新導入
“溫故而知新。”以舊知帶出新知,便于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與新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更有助于學生對于新舊知識的掌握。以教授八年級下冊Unit 2 What should I do?單元為例,本單元主要以“談論問題及提供建議”為話題,談論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提供相應的建議,并能為自己和他人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且由于本單元承接八年級上冊Unit 2 What’s the matter?中有關情態動詞should的用法,因此,在導入環節中,筆者首先呈現一幅Alice感冒發燒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談論問題以及提建議的表達方式。
Teacher: 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What’s the trouble with her?/What’s wrong with her?
Student1: She has a fever.
Teacher: What should she do?
Student1: She should drink lots of hot water.
接著再呈現同學之間吵架、一女生感慨衣服過時的圖片。
Teacher: And what’s wrong with Bob?
Students2: He argued with his friend.
Teacher: So what should he do?
Students2: He should…
這樣一來,師生從談論“疾病提建議”轉入到了本單元的的主題“談論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以及提建議”中來,與此同時,又學習了本課時出現的一些新詞組。
五、偶發事件導入
關鍵詞:閱讀課堂;思維能力;教學案例
筆者反思了早些年在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學生在讀后,不論說或者寫的任務中都出現了思維混亂的現象。
通過反思及實踐,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在注重深層閱讀任務質量的基礎上,融入思維的訓練,通過提高思維能力來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和閱讀目標的達成。
一、理論依據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堂要通過語言實踐,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2.根據認知心理學理論,閱讀是一種積極的信息加工過程,閱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的理解過程。理解就是思考,是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的全過程。
3.本文將思維能力界定為包括分析與綜合、推理與判斷、抽象與概括能力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教學實踐
基于以上理論,筆者將從閱讀教學過程中的讀前、讀中和讀后的活動和任務設計來探析如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1.Pre-reading精心導入,激活思維
讀前可以通過圖片、視頻、歌曲、故事、問題、調查、話題討論、設置懸念、介紹背景、聯舊引新等形式,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的思維,進而快速地切入閱讀主題。
如,在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以“chore problem”為話題的閱讀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插圖指導學生看圖并討論以下三個問題:Q1:What would you do if your house is a mess like this?Q2:Why is mother angry?Q3:Did they solve the problem?這樣的導入綜合應用了圖片、問題、懸念等形式幫助學生快速切入閱讀主題,形成強烈的閱讀期待和愿望,做好閱讀的心理準備,引領了學生判斷和推理的思維活動。
2.While-reading優化細節,凸顯脈絡
(1)圍繞主題,把握文章結構框架
如,在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5以“rainstorm”為主題的閱讀教學中,筆者在引導學生概括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又讓其將課劃分為三個部分:before the rainstorm;while the rainstorm;after the rainstorm.這樣學生在初步理清文章脈絡的同時,訓練了由綜合到分析再綜合的思維能力。
(2)在結構框架里,梳理文章的思維脈絡
再以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5以“rainstorm”為主題的閱讀教學為例,筆者在學生已經概括了文章及每個段落的大意后,又進一步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每個段落,歸納每個段落又都包含了什么的信息。通過學生的閱讀、討論、分享及筆者的補充,我們形成了以下文章脈絡圖:
A rainstormBeforeactivitiesfeelingWhileweatheactivitiesfeelingsAfterweatheractivitiesfeelings
(3)關注文章的過渡性句子和過渡性詞語也能訓練學生條理表達的能力
在篇章內部、句子、段落之間必須保持語意和邏輯上的連貫,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利用語境和過渡句、過渡詞來識別句子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在上個課例的板書最后,筆者通過提問:Can you find the transtional words between different parts?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過渡詞: also,and anyway,since,for example等。
3.Post-reading簡化信息,拓展思維
Post-reading屬于讀后的拓展,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地對待文章中的觀點或者創造性地使用已經獲取的信息。讀后要根據閱讀文章不同內容和特點可以設計不同的讀后活動,可以是復述、討論、表演、辯論、采訪、寫作、續寫等活動。
如,在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1以“an accident”為話題的閱讀教學最后,筆者向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If you see the old man lying on the road,will you help or not?” 并設計了一個課本劇“To help or not to help”,引導學生創造性地使用文本信息,并要求學生在表演中滲透 “該扶還是不該扶”的價值觀。這種讀后的任務設計,挖掘了文章的深刻內涵,成功地激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提升閱讀層次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 建構自主活學情境課堂,讓學生信心“倍增”
以人為本應該是情境課堂的前提,也是體現學生主體能動性的重要內核。讓學生有自我施展才能的空間,幫助他們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大膽展示,讓他們的信心和激情呈裂變式增長。
自主展學情境課堂,能使得學生的風采更加耀眼。如,在譯林版八年級下冊的《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學中,我就建議學生運用現場采訪的形式來改變閱讀學習方式,引導他們通過穿白大褂(醫生)、拿話筒(記者)等方式,就課文表達的“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和“What information do you get from the interview?”進行交流,讓他們能夠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過程中不斷強化理解感悟。為學生營造自主展示的情境,便于他們帶著問題自我探究,嘗試以表達的形式主動展示自己認知才能。
建構自主展學情境,以尊重和信任為前提,突出課堂氛圍營造,更好活化教學內容涉及相應的背景。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與觀點,讓他們在主動顯現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我探究的能力。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引導學生圍繞學習中的新發現積極展示自己的理解感思,幫助他們深化感悟。
2. 建構自由探學情境課堂,幫學生體驗“快樂”
給學生寬廣空間,引導他們在主動探知的過程中豐富思維和激活情感,更利于他們增強認知體驗。自由探學情境創設,讓學生不再被動應付學習,而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大膽展示和主動協作,感受團隊學習的快樂。
建構自由探學的情境課堂,使得學生有著更多的支配權和表達空間。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學中,圍繞“How do you understand‘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奇異問候方式,并鼓勵他們能夠在課堂予以模擬,調動他們學習的激情和興趣。在學生自由探學的過程中,我建議他們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greetings in other countries?”和“Why should we greet each other when we meet?”等問題進行同伴交流或者小組討論,讓他們能夠在相互探知的過程中不斷深化理解感悟。
建構自由探學的課堂,應該以創設多元化任務為根本,讓學生能夠有相應的話題進行互動交流。嘗試運用同伴溝通、小組協作、師生對話等方式來強化互動交流,幫助他們增強整體理解感知。多給學生更多自由施展的空間,讓他們在主動體驗和認知感悟的過程中形成豐富的認知體驗。
3. 建構自信展學情境課堂,使學生光彩“照人”
跳出教材資源定勢束縛,引導學生在活化學習方式中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幫助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通過自信展學的方式活化課堂,使得學生不再隱藏自己的光芒,最大限度展示他們的才能,讓課堂更有人情味。
學生自信展學,讓課堂更富有實踐性和趣味性。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trip to Hong Kong”閱讀中,學生通過以導游、游客、記者等不同的身份,圍繞“The beautiful and wonderful place―Hong Kong”和“What do I want to tell you about Hong Kong?”等問題進行自我表達,讓學生在不同角色的轉換中展示自己的閱讀感知,給他們以自信的學習潛能。
多給學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臺,讓他們主動呈現與自由互動,幫助他們活化認知感悟思維。靈活運用各類情景活動,像英語角、英語聚會等,幫助學生大膽展示才能。突出形成激勵評價,讓學生在受到鼓舞和肯定的過程中主動作為,幫助他們帶著激情和信心融入課堂教學過程。
一、
靈活使用教材是關鍵
教學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和使用,科學地、靈活地使用教材、把握教材,能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轉變陳舊觀念,把握新教材的內涵與外延
教師應依據新課改及冀教版教學大綱要求,深挖教材內涵,延伸教材外延,以新課改的思想理念指導教材,使之更具有科學性、實用性。重新認識新舊教材,不難發現它們內在的不同:其一,新教材比舊教材更具其科學指導思想,教學方法更先進,內容更豐富,教材設計多樣化,語言素材更真實、地道,更富有時代氣息。其二,新教材難度增加了許多,體現在以下幾點:(1)詞匯量大,如冀教版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 3有56個生詞,Unit 5有71個生詞;(2)語法知識點跨度大,如對完成時的運用課本中只出現很少幾個例句,學生理解和運用起來較難,且易出錯。這就要求教師適當補充例子,并做相應的練習以掌握。
三、
富有創造性地把握教材、使用教材
新教材的編排具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學生實際情況,大膽調整教材課次的順序,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依托教材,但不完全依賴教材,變“舊觀念”為科學的“新理念”。
1. 結合實際情況,對教材適當地進行取舍。新教材具有一定的彈性及空間,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形式廣泛、自由。正如一個名人所言:“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全部要教,教的并不一定要求全會,會的不一定全考。”因此,教師要敢于刪減,不能面面俱到,否則收效甚微。
教師在刪減時一定要謹慎,該講則講,該略則略,該詳則詳。如教授“Let’s do it”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個七嘴八舌去“Speak it”。對反復出現的問題,要少講,甚至刪掉。
2. 合理地利用教學參考及教輔材料。參考書的使用具有很高的價值,如八年級(下)Unit 7 Know our world學習亞洲、非洲時要介紹兩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但對地理特點則要詳解,因為課本上有“geographical features”。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參考書上的資源,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3. 合理、科學地補充適當的習題與作業。新教材中有關習題甚少,教師應根據教材要求,在內涵和外延上多下工夫,在教學大綱要求下,以中考說明為指導,適時添加或補充相應的習題,使學生處在專題學習氛圍之中,并依據教材設計“口頭作文”,使學生廣開言路,自由發揮,全面提高學生對新教材在新理念下的使用、掌握情況,使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有一個大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英語;高效課堂;學生為主體
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指教師在研究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設計和組織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在活動中,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并通過學生活動,讓學生自己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摸索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驗,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思路。那么,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怎樣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一、多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一些自學的正能量,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份嘗試成功的愉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要努力將“一言堂”變成“群言堂”,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討論、合作,自己去領受,理解知識,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全過程中。比如教學BookⅡ“Weather Report”一文,可以這樣安排:
(1)先讓學生聽一遍錄音,然后讓學生根據所聽到的內容,做選擇題。
(2)在聽第二遍錄音時,出示相關問題,要求學生自己組織回答。
(3)學生打開書本,跟讀錄音,找出疑、難點,然后自主合作探究,老師從旁做必要的點撥。
(4)根據key words,學生復述課文內容。
(5)學生編制類似 weather report,然后上臺扮演氣象預報員,說出自己所編的weather report,然后根據內容提問其他學生。
這樣,課堂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嘗試、討論中發現、領悟知識,實現課堂的生成。
二、多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
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選擇,必須立足于能促進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并通過主體實踐活動圓滿完成認識與發展任務。由于學生素質發展是多層次、多側面的,活動方式也必然呈現出多種形態。例如:
1. 信息差的活動。例如:在七年級下冊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一課中可以設計“尋人”的活動。
情景:
(1) 假設一名學生是公園里的保安,另一名學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 前來求助。
(2) 一個學生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剛被壞人搶走背包的受害者,前來報警。
(3) 一個學生請另一個學生幫忙,去機場接自己的外國筆友。
活動方式:學生兩人一組,合作編排情境對話并表演出來。
目的:準確地表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2. 游戲競賽類的活動。例如:在七年級下冊 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一課中可以設計“猜職業”的游戲。
活動方式:小組活動,每組給一些寫有職業名稱的單詞卡片,讓一個組員提問“What do you do?”, 根據另一個組員的肢體語言表演,猜出卡片上的詞匯。哪一組在單位時間里猜出的最多,哪一組取勝。
目的:強化新詞匯,操練詢問職業的句型,培養集體榮譽感。
3. 分析解決問題型的活動。例如:在八年級下冊 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一課中可以設計一個“為創建文明班集體提建議”的活動。
情景:學校號召我們爭創文明班集體,我們要爭創第一。想一想班上還存在那些不足,怎樣禮貌地提出你的建議?
活動方式:兩人一組,一個學生表演班上存在的不足,另一個用句型 “Would you mind ...”提出建議。
目的: 在操練新句型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文明教育。
4. 調研型活動。例如:在七年級下冊 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 一課中可以設計“飲食與健康”的調查。
情景:在班上做一次調查,采訪同學們的一日三餐的飲食情況。看看那些食物有益健康,那些食物應該少吃。
活動方式:課內外相結合,自己設計調查問卷,完成調查報告,得出結論。
目的:學會就“飲食”的話題自由交際,同時進行健康教育。
5. 合作型活動。例如: 在八年級上冊 Unit 3 What are doing for vacation? 一課中可以接合七年級下冊 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的內容,讓同學們辦一期以“Vacation” 為主題的英語板報。
活動方式:課內外相結合。同學之間分工合作:調查、撰稿、排版、繪畫、書寫等, 各展所長。
目的:自由地就“度假”的話題展開交際,學習書面表達。學會分工合作,進行美育教育。
6. 學習策略訓練型活動。例如:在每個學期期中與期末的復習階段中可以安排學生就已學過的單詞進行歸類記憶。
活動方式:課后總結,設計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