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七夕節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小企業;股權結構;實證分析
現代企業理論研究表明,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產權基礎。良好的股權結構能優化公司董事會構成,有效地激勵和約束經理人員,促進公司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結構,從而提高公司業績。一般認為,股權結構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股權集中度,二是股權性質,即各個不同背景的股東集團分別持有多少股份。本文以2006年12月31日以前在深圳上市的中小企業為樣本研究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以及不同性質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業績的關系。
一、理論背景與研究假設
(一)股權集中度與業績
大股東對公司治理會產生兩種相反的效應,即利益趨同效應和利益侵占效應。一方面,大股東具有足夠的激勵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監督管理層,從而避免股權高度分散情況下的“搭便車”問題,而股價上漲帶來的財富使大股東和企業的利益趨于一致;但另一方面,大股東往往也會通過委派自己人的方式直接參與和干涉公司的經營管理,為自己牟取利益,從而侵害公司的利益。正是由于這兩種效應的存在,使得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價值和績效的影響出現了不一致的結論。對有相對控股股東或其它大股東的公司,股東對經理的監督往往有效,他們因持有相當數量的股份而具有監督動力,不會產生“搭便車”的動機。同時,他們為了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對第一大股東的利益侵占效應會起到制衡作用。
實證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孫永祥、黃祖輝(1999)發現,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對控股股東并且有其他大股東的存在,總體而言最有利于公司治理機制發揮作用,公司業績也趨于最大。朱小平、陳仲威(2007)以滬深兩市55家商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對股權結構與公司業績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結論表明第一大股東的控制能力對公司業績有顯著的負面影響。楊水利、楊萬順(2008)研究表明第二至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治理績效顯著正相關。張傳洲(2008)研究發現中小企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同企業長期經營效率存在不顯著負相關關系。張天陽(2008)以2005年以前在我國滬、深兩地上市的196家民營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最終控制人所擁有的控制權比例越大,公司價值越低。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提出假設一: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業績負相關。
假設二:股權制衡度與業績正相關。
(二)股權性質與業績
不同性質的股東由于治理偏好、治理能力及行為取向的不同,對公司績效的影響也不同。
1.自然人股東對業績的影響
在中小企業中,處于前五大股東中的自然人往往是企業的實際管理和控制者,其所控制的企業大部分屬于家族企業。在這類企業中,處于控股地位的自然人股東與企業的利益高度一致,他們對提升企業的業績有極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證研究方面,孫敬水、俞利峰(2007)以浙江省民營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研究發現高管人員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存在正相關。張傳洲(2008)以2006年前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的102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研究發現中小企業管理層持股比例與企業現期經營績效顯著正相關。
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假設三:自然人股東持股比例與業績正相關。
2.法人股東對對業績的影響
一方面,因為各個法人擁有自身獨立的利益,同時由于法人股所代表的資本有相當一部分是私人資本和集體所有的資本,因此法人股東對企業監控的積極性要高于國家股東(或其委托人),又由于法人股東持有股份數往往都較大,他們比較關注企業的中長期發展情況,對企業的監督比較有效。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國證券市場還不規范,企業上市重籌資的圈錢現象仍較為普遍,不少法人持股的民營上市公司也是通過上市來圈錢,較少關心上市公司的運營狀況,致使很多企業上市或配股的目的就是為了籌措權益資本,為其母公司或關聯公司解決資金困難,一旦籌措資金得手后,這些資金很快就被其關聯公司卷走,很少用于生產經營,因此對上市公司業績會有不利影響。
實證研究方面,研究發現法人股所占比重與公司業績顯著正相關的有許小年、王燕(2000),張(2000)以及孫菊生、李小俊(2006)等,而林長泉(2004),孫敬水、俞利峰(2007)得出了法人股比例與公司業績相關關系不顯著的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假設四:法人股東持股比例與業績關系不確定。
3.國家股東對業績的影響
國家股持股主體缺位問題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國家股東存在著較嚴重的問題,所有者權能嚴重弱化。國家作為企業的所有者或股東,自身是沒有能力控制企業的,而其所委托的行政機關、政府官員也沒有真正的積極性去監督企業。因為行政機關與政府官員雖然有剩余控制權,但沒有剩余索取權,缺乏足夠的動力去有效監督和評價管理者,從而產生內部人控制。陳曉、江東(2000),許小年、王燕(2000),孫菊生、李小俊(2006)等對國有股所占比重與公司業績的關系的實證研究,發現國有股比重與公司業績顯著負相關。
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假設五:國家股東持股比例與業績負相關。
二、樣本選取、變量的定義與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2006年12月31日前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02家中小上市公司,刪除1家ST公司和4家在2007年更換第一大股東的公司,共得到97家上市公司作為最終研究樣本。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全部來自上市公司對外公布的2007年度報告(數據來源,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計算分析過程利用SPSS完成。
(二)變量選擇
1.業績變量
衡量上市公司業績的經濟指標有很多,ROE和TobinQ是最常用的兩個指標。但是在中國,由于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并不能完全代表公司價值,而且公司資產的重置價值也難以準確估算,因此TobinQ并不適合用來衡量中國上市公司的業績。另外,由于ROE是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進行首次發行、配股和特別處理(ST)的考核對象,企業對這一指標進行盈余管理的現象也比較嚴重,這導致ROE并不能準確代表公司業績。所以本文選用不易縱的總資產利潤率ROA(凈利潤/總資產)和主營業務利潤率CROR(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作為衡量公司業績的指標。
2.股權集中度變量
對股權集中度的衡量一般有CR指數和Z指數。
(1)CR指數:指公司前n位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本文采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CRI。
(2)Z指數:指公司第一大股東與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的比值。Z指數越大,第一大股東與第二大股東的力量差異越大,第一大股東的優勢越明顯。
(3)股權制衡度變量:為了考察其他大股東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作用,本文選取第二、三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比值(RSH23/1)作為股權制衡變量。
3.股權屬性變量
股權屬性變量一般采用國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持股比例表示。由于對公司業績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大股東,而且中小企業中自然人股東持股比例較大,因此本文對股權屬性變量的衡量采用前五大股東中自然人股東持股數與公司總股數的比值(PA)、前五大股東中法人股東持股數與公司總股數的比值(PL)以及前五大股東中國有股東(包括國有法人股東)持股數與公司總股數的比值(PS)。
4.控制變量
本文選擇公司規模和資本結構作為控制變量。公司規模指標用總資產的自然對數LNA表示,資本結構指標采用資產負債率D表示。
(三)回歸分析
本文采用線性回歸分析方法來檢驗中小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以公司業績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以股權集中度、股權制衡度和股權性質指標作為解釋變量。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考慮到CR1、Z、RSH23/1之間以PA、PL、PS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不能同時使用,筆者分別考察它們對總資產利潤率ROA和主營業務利潤率CROR的影響,得到如下回歸模型:
模型1:ROA(CROR)=b0+b1LNA+b2D+b3(CR1/Z/RSH23/1)+e
模型2:ROA(CROR)=b0+b1LNA+b2D+b3(PA/PqL/PS)+e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對股權集中度與公司業績回歸結果的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公司規模和資產負債率的情況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總資產利潤率和主營業務利潤率均呈顯著的負相關,回歸系數分別通過5%和1%的置信度檢驗。Z指數,即第一大股東與第二大股東的比值,與總資產利潤率和主營業務利潤率均呈顯著負相關,回歸系數分別通過1%和10%的置信度檢驗。假設一成立,即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大,公司業績越差,而且第一大股東對第二大股東的優勢越明顯越不利于公司業績提升。表示股權制衡度的指標第二、三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比值與總資產利潤率和主營業務利潤率均呈顯著的正相關,回歸系數均通過了1%的置信度檢驗。假設二成立,即第二、三大股東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作用對公司業績提升有正面影響。
(二)對股權性質與公司績效統計結果的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前五大股東中的自然人股東持股比例與總資產利潤率正相關,且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置信度檢驗。前五大股東中的法人股和國家股持股比例都與總資產利潤率負相關,但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當以主營業務利潤率為因變量時,自然人股東持股比例與之正相關,法人股東持股比例與之負相關,國家股東持股比例與之正相關,但上述相關關系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上述結果驗證了假設三和假設四,即自然人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業績存在正相關關系,法人股持股比例與公司業績不存在顯著線性關系。研究結果顯示國家股持股比例與公司業績不存在顯著線性關系,假設五沒有得到驗證。其可能的原因是在中小企業中,國家股所占比重比較小,對公司業績作用不明顯。
四、主要結論
本文對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由于中小企業中自然人控股的公司多為家族企業,自然人大股東的利益與企業利益高度一致,因此其持股比例與公司業績存在顯著正相關。法人股東和國有股東持股比例與中小上市公司的業績不存在顯著相關性。對股權集中度與公司業績的實證分析表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業績存在顯著負向關系,即一股獨大不利于公司業績的提升。同時研究結果表明第二、三大股東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作用與公司業績存在顯著正向關系。因此中小上市公司應適當降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通過大股東間的制衡作用降低成本,提升公司業績。
【主要參考文獻】
[1] 孫永祥,黃祖輝.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績效[J].經濟研究,1999(12):38.
[2] 張軍紅.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的理論及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0(4):4.
[3] 陳小悅,徐曉東.股權結構、企業績效與投資者利益保護[J].經濟研究,2001(11):3-11.
[4] 林長泉.股權集中度的決定、變動及不同股權結構的業績相關性[J].中國會計評論,2004(12):377-392.
[5] 孫菊生,李小俊.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06(1):80-84.
[6] 朱小平,陳仲威.我國商業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公司業績[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3):28-37.
[7] 孫敬水、俞利峰.民營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7(6):139-142.
[8] 張天陽.民營上市公司少數股權控制結構與公司績效的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8(1):82-84.
[9] 張傳洲.股權結構與中小企業績效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2):59-61.
起源于天文崇拜與農耕文明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有關織女星牽牛星的記載就有了。七夕的時間點在上古是根據織女星的位置確定的。
我國最早的天文歷法著作《夏小正》記載:七月,“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鄉”,意指織女星只要初昏時在正東方向出現,就標志著進入了秋季月序,首次出現的時間是七月初一。織女星是現代星圖中天琴座的主星,是全天第五亮星。與它相對的牽牛星,相當于現代星圖中的天鷹座。這兩顆星都很亮,它們分居銀河兩岸,織女在西,牽牛在東。
上古時期,每年初秋,也就是七月的時候,織女星正好升到了人們頭頂的天空,因此,人們只要看到明亮的織女星到了頭頂,就知道秋天到了,所以織女星實際上是秋天到來的標志。《漢書·律歷志》載:“織女之紀,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日星紀。”從星紀來說,七月初一具有星紀歲首的意義,是“星回歲終”新舊交替的時節,因此祈年、祈福、祈子嗣的習俗作為后世七夕習俗的核心內容便由此而來。
河南大學教授、民俗學家高有鵬認為,七夕作為節日文化的實質是天文崇拜與農耕文明的集合。七夕之夕的原意是與天文崇拜相關,其內涵在于祈求人口生產與農作物生產的最大化。作為節日,其文化主體生成的直接起源應該與我國古代的星占習俗相關。
事實上,古時的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天文崇拜的痕跡。
乞巧是七夕的重要習俗
當人們仰望星空,看到頭頂的織女星正好和銀河東岸的牛郎星隔河相望。牽牛織女遙相望的意象,就是這樣來的,而牛郎織女的故事就是從這種意象中發展而來的。
其實,牽牛與織女的故事原不浪漫。在秦初,七夕是作為一個婚嫁的禁忌日而存在的。1975年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寫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按其中的《日書》記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說牽牛沒有娶到織女,三次都沒有成功。因此,在早期階段,牛郎織女的故事是純粹的悲劇。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蕭放介紹,七夕萌芽于春秋戰國,成形于漢魏,興盛于唐宋,明清成為一般性節日。真正將七夕視為節日的是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述了漢代宮廷七夕節俗情形,漢宮“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做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綬。”又日:“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巧針與開襟樓,俱以習之。”
為什么七夕的主要習俗是乞巧?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宗迪指出,因為秋天來了,天氣冷了,女人要織布準備冬衣了。《詩經》中的《豳風·七月》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授衣,則必須七月織布,八月縫衣。因此七月是女人織布的時節,是女紅開始的時候,所以女人要先乞巧,希望自己心靈手巧。
五代人編輯的《開元天寶遺事》說: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都在宮中舉行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闐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人如潮涌、交通堵塞的景象充分證明乞巧節曾是古人最喜愛的節日之一。
乞巧是七夕節流傳至今的重要習俗之一,清代咸豐年間固安謂之“丟花針”,民國年間文安謂之“投花針”。據說女人乞巧時,“以碗貯水,曝熱日中,投繡花針于水面,諦視水底,針影成云霧花鳥之影者好;成剪刀牙齒之影者次之;如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矢,則以為拙”。七夕的乞巧活動很多,比如“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以巧芽取針。現在南方很多地區還保留這些習俗。
愛情豐富了七夕的文化特征
著名民間文藝家馮驥才曾說過,七夕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角的節日。如果說每個節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那么七夕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情”字。
自牛郎織女傳說融入七夕節后,這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就成為七夕節的主要內容。從時間禁忌到愛情悲劇,從浪漫神奇到忠貞不渝,愛情極大豐富和鍛造了七夕節的文化內涵。這從歷代的文學創作中可以一一窺見——
東漢古詩十九首里的柔腸婉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會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白居易《長恨歌》里的纏綿悱惻:“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秦少游《鵲橋仙》里的千古絕唱:“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及由這個故事引發的關于愛情的想象和創作,現代人十分傾向并且樂于把七夕當作歌頌愛情的節日,盡管有的學者不以為然,有的學者對于七夕節的商業化大力抨擊,然而,絕大多數人持有一個共同的觀點:節日的存廢興替應該取決于民眾的自然傳承,古老的節日需要也應該在不違背傳統的基礎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關鍵詞:膝關節骨折術后 早期 恢復期 康復治療【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25-02
膝關節骨折術后會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患者會有腫脹、壓痛感,對于此種患者來說,康復介入治療很重要,但要選擇合適的治療時期。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對膝關節骨折術后早期與恢復期不同康復治療時期進行了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我科收治膝關節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在30歲至55歲之間,平均年齡(42.12±1.02)歲。對所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術后康復介入的時間為3天至30天不等,根據康復介入的時間將患者分為兩組,即早期康復組和恢復期康復組。其中早期康復組25人,在術后第3天介入康復治療,恢復期康復組25人,在術后第30天介入康復治療。
1.2 治療方法。對于早期康復組,患者術后臥床,指導其抬高患肢,進行間歇性氣壓循環治療,在手術后第3天進行關節的全范圍活動,運動量每天控制在18次左右。如果感覺到局部疼痛減輕,可進行固定區域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如果關節面骨折存在牢固的內固定,可在手術后5天至10天之內持續CPM治療。大約在手術后14天,手術部位拆線,此時應輔以蠟療,從而促進血液循環、消腫等。在骨折外固定2周或者3周之后,要每天取下固定物,作受累關節屈伸主動運動,每天大約25次。在術后大約5周之后,針對患肢進行定負荷的康復訓練,即采用階段負荷的方式,按體重的25%、50%、75%以及100%逐漸增加負荷量與上下階梯訓練。[1]
對于恢復期康復組,先對患者進行X線檢查,觀察骨折對位情況,拆除外固定后進行康復訓練。首先是患肢的各關節ROM訓練以及膝關節CPM治療。如果患者膝關節僵直粘連,應及時采用蠟療,并配合應用膝關節屈曲功能牽引,每次30分鐘左右。此外,也應對患者進行關節松動術治療,即髕股關節的上下推動和向內側、外側推動,股脛關節的長軸牽引、前向后滑動、側向滑動及內外旋運動,每次30分鐘。要記得在手法結束后進行冰敷[2]。
1.3 膝關節功能評定。我們針對兩組患者在康復治療8周之后進行功能評定。主要從患者的步行能力、活動范圍以及日常動作等方面來進行評定。總分為100分,91分以上為優秀,71分至90分為良好,51分至70分為中等,50分或者50分以下為最差[3]。
1.4 數據分析。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對各組數據的統計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經治療后,早期康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明顯高于恢復期康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組別例數(n)膝關節功能評分疼痛活動范圍主動伸展受限內外翻畸形步行能力日常動作總分早期康復組2528.82±0.5517.12±2.129.65±0.329.77±0.2118.77±1.659.28±0.8293.41±4.75恢復期康復組2528.01±0.8914.12±1.239.55±0.339.66±0.3215.92±1.666.11±0.6283.37±4.552.2 兩組患者隨訪半年后膝關節功能比較。兩組患者隨訪半年后,康復組患者的無功能障礙率明顯高于恢復期康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隨訪半年后膝關節功能比較
組別例數(n)無功能障礙有功能障礙例%例%早期康復組252392.0028.00恢復期康復組251872.00728.003 討論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為人體最大且構造最增長,損傷機會相對較多的關節。對于膝關節骨折患者,我們需要在術后對其進行康復治療,對于康復治療的時期,早期一般是指3天以后,恢復期一般是指30天之后,在不同的時期對其進行康復治療,對患者療效有一定的影響[3]。
在本組研究中,25例患者進行了早期康復治療,另25例患者進行了恢復期康復治療,結果,早期康復治療組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恢復期治療組(93.41±4.75>83.37±4.55),且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隨訪半年后,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比較,早期康復組明顯優于恢復期康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可見,早期康復治療有助于防止出現肌肉萎縮、關節粘連等現象,其臨床療效優于恢復期康復治療,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參考文獻
[1]胡永善主編.新編康復醫學[M].第l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8(2):68
[關鍵詞] 膽固醇;膽囊結石;膽囊動力;縮膽囊素
[中圖分類號] R657.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6-0001-03
膽囊結石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近年來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有報道表明,在正常體檢的人群中,男性、女性膽囊結石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3.2%、20.1%。由于膽囊結石患者常感覺到疼痛,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積極的治療還會有梗阻性黃疸等疾病發生,加大患者發生膽道腫瘤的幾率[1]。膽囊結石具有復雜的發病原因,在膽囊結石形成的過程中膽囊運動功能障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膽汁在膽囊內流動順利,膽囊排出異物的能力較強,即使機體的各項條件均滿足形成膽囊結石的條件也不一定能夠形成,所以在膽囊結石形成中膽汁滯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2]。近年來在膽囊結石形成中縮膽囊素成為研究的熱點,縮膽囊素及CCK-A受體(CCK-AR)兩者中無論哪一種出現變化,均能夠導致膽囊不能順利收縮,形成膽囊結石。筆者收集來我院進行治療的膽囊結石患者,對其膽固醇含量進行檢測,對其縮膽囊素及CCK-AR含量進行測量,以期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5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93例膽囊結石患者,其患有結石時間最短為1個月,最長為2.8年,所有患者的發作時間均在半小時以內,與膽囊總體積比較,結石的總體積低于其30%,所有患者疾病在1個月內均沒有發作且均具有正常的肝功能。以所有研究對象結石中膽固醇的含量為依據將其進行分組,共分為三組:膽色素結石組(n = 31)將其作為A組,混合性結石組(n = 31)將其作為B組,膽固醇結石組(n = 31)將其作為C組。選取同期來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研究對象30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并將其作為D組。四組研究對象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的膽囊收縮功能由B超進行測定;結石中膽固醇的含量由721型分光光度計進行檢測,該項檢測對患者的結石由95%酒精試劑將其溶解后進行;患者的空腹及脂餐后血漿CCK濃度的測定由放射免疫法(RIA)進行,膽囊壁CCK-AR含量及其活性的測定由受體放射配基結合分析法(RBA)進行。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對結果中的數據進行處理,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研究中的計量資料的多組間的差異進行分析,使用t檢驗對兩組間的差異進行分析,其表現形式為均數±標準差(x±s)形式,用Pearson法對各項指標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檢驗的水準為α=0.05。
2 結果
2.1 各組觀察對象的結石中膽固醇含量比較
C組的膽固醇含量最高,而A組的膽固醇含量最低,三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各組間膽囊動力結果比較
C組患者的FV及RVmin最大,其次為B組,與其他組別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ab = 3.65、4.68;tac = 4.33、5.07;tbc = 3.14、3.93;tbd = 3.62、4.71;tcd = 4.67、5.36,P < 0.05);而A組及D間較為接近,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C組患者的EVmax最小,其次為B組,與其他組別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ab = 4.82,tac = 5.38,tbc = 3.95,tbd =4.03,tcd = 5.74,P < 0.05);而D組及A間的數據較為接近,兩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注:FV為空腹膽囊體積;RVmin為餐后膽囊最小殘余體積;EVmax(%)為膽囊最大排空率
2.3 各組間血漿CCK比較
各組患者間空腹CCK差別較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脂餐后CCK的濃度在各組別中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A組與D組的濃度差別較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其他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ab = 4.19,tac = 6.58,tcd = 7.26,tbd = 4.68,tbc = 3.27,P < 0.05),濃度最高的為C組,其次為B組,而A、D組濃度最低。CCK-AR含量及CCK-AR活性在各組別中的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相關性分析
膽囊結石中膽固醇的含量與脂餐后CCK濃度、EVmax%、膽囊壁中CCK-AR含量及膽囊壁中CCK-AR活性的相關性分析具體見表4。脂餐后血漿CCK濃度明顯負相關于膽囊壁CCK-AR含量、活性(r = -0.892、-0.791,P < 0.05)。提示CCK-AR的含量隨著脂餐后血漿CCK濃度水平的升高而降低;患者的CCK-AR活性會隨著脂餐后血漿CCK濃度上升而降低。EVmax%明顯正相關于膽囊壁CCK-AR含量及活性(r = 0.934、0.835,P < 0.05),提示CCK-AR含量的升高及CCK-AR活性的降低均會對患者的EVmax%造成嚴重的影響。
3 討論
膽囊結石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具有復雜的發病原因。有報道表明,膽固醇的過度飽和、膽囊動力的受損等均是膽固醇結石形成中的重要原因[3]。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膽囊動力受損中CCK及其受體所發揮的作用。臨床有不少報道是關于膽囊結石及膽囊動力方面的。有報道表明,將近半數的土撥鼠膽囊的收縮在形成膽囊結石前就發生了變化,而收縮減弱者在形成結石后高達65%。筆者收集來我院進行治療的膽囊結石患者并將其分為膽色素結石組、混合性結石組及膽固醇結石組,我們對其功能采用B超進行了測定,并將檢測的結果與健康研究對象組成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表明,C組患者的FV及RVmin最大,其次為B組,與其他組別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A組及D間較為接近,兩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C組患者的EVmax最小,其次為B組,與其他組別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D組及A間的數據較為接近,兩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結石中的膽固醇的含量明顯負相關于EVmax%,結果提示RV隨著結石中膽固醇的含量升高而呈現增加的態勢,而EVmax%則出現相應的減少,膽汁淤積現象會在膽囊動力受損后出現,從而導致患者發生結石,因此,在膽固醇結石發生及發展過程中膽囊動力受損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4]。
臨床上的許多研究都表明在膽囊結石的形成中血漿CCK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報道表明患者的膽囊動力由于使用了生理劑量的CCK后可以得到恢復,對于膽囊結石的發生起到預防作用,這也進一步提示了膽囊的收縮可以受到CCK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其具有相對較低的分泌量則會加大發生膽囊結石的可能性[5,6]。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各組患者間空腹CCK差別較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而脂餐后CCK的濃度在各組別中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A組與D組的濃度差別較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其他三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濃度最高的為C組,其次為B組,而A、D組濃度最低。結果提示C、B組患者的脂餐后CCK濃度隨著膽囊結石中膽固醇含量的升高而上升。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膽囊結石中膽固醇的含量明顯正相關于脂餐后血漿CCK濃度。結果提示患者結石中具有不同含量的膽固醇,對于患者的空腹時血漿CCK沒有明顯的影響,表現為濃度沒有較大的改變,但是較大地影響了各組患者的脂餐后CCK濃度,表現為脂餐后CCK濃度在各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推測其原因可能是膽囊動力由于膽固醇結石發生后而出現受損,膽囊收縮在空腹時減少,只需要較低濃度的血漿CCK,所以其受到的影響較小,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體內的血漿CCK在脂餐后需要的濃度出現增加,導致機體出現較高的血漿CCK濃度[7]。
有學者對膽固醇結石患者及將草原土拔鼠給予高膽固醇飲食后進行研究發現,其膽固醇含量明顯較高,此外,還具有較高的膽固醇磷脂的比值,但是如果將膽固醇中多余的量去除掉后,會影響其異常的平滑肌功能,促進其形成正常的平滑肌功能。本次研究結果表明,FV、EVmax%、CCK及CCK-AR活性在健康研究對象組成的對照組中及膽色素結石組中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是隨著膽固醇在膽囊結石中含量的增加,與對照組比較,膽固醇結石及混合性結石患者中以上觀察指標差異均出現顯著性。相關性研究表明,患者的膽囊壁CCK-AR含量及活性隨著膽固醇在膽囊結石中含量的增加而呈現降低的趨勢,而相反患者具有明顯較高的脂餐后血漿CCK濃度,EVmax%出現降低,相應的減弱了膽囊動力,CCK-AR含量及活性明顯負相關于CCK含量,正相關于EVmax%。推測其機制可能為膽囊壁CCK-AR數量及活性受到膽固醇的影響而出現降低,從而使患者具有較低的最大排空率;脂餐后血漿CCK濃度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出現升高,當持續升高到一定的程度機體不能完全代償時,膽囊內會增加積聚的膽汁,從而促進形成膽囊結石,膽囊結石中膽固醇的含量呈現升高。還有一種可能就是CCK及其受體受到膽汁膽固醇的影響導致機體降低了膽囊動力,淤積膽汁后增加結石中膽固醇含量[8,9]。
總之,膽固醇通過對CCK造成影響而使機體的膽囊動力減弱,從而對于形成膽固醇結石起到了促進作用,提示在膽固醇結石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膽固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毛建勛. 膽囊結石治療新進展[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 14(9):12-13.
[2] 文霞初,劉曉富,劉亮. 膽囊結石成因的研究進展[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09,18(1):56-57.
[3] 趙紀春,朱紅. 膽囊結石中膽固醇代謝變化的實驗研究[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0,9(2):124-128.
[4] 翟秀蘭,郝美金,劉欣,等. 膽囊結石與膽囊動力學相關的研究[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07,28(1):45-46.
[5] 樊凌,常小榮. 膽石病與縮膽囊素(CCK)關系的研究概況[J]. 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6,19(15):1823-1826.
[6] 汪國營,孟翔凌,徐阿曼,等. 膽石病膽囊縮膽囊素受體及其基因表達的研究[J].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5,22(9):1134.
[7] 傅華群,吳偉頂. 膽汁膽固醇對膽囊收縮素受體表達的影響[J]. 中華外科雜志,2002,40(10):786-788.
[8] 韓佳. 膽囊結石治療現狀與進展[J].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 32(3):4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