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籍測量范文

    地籍測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籍測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地籍測量范文

    關鍵字:地籍測量;GPS技術;方案

    Abstract: the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s also obtained fast development. Many modern technology to join, for we cadastral survey work smoothly, fast and effective in providing the indispensable help.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author years cadastral experience introduced GPS technology.

    Keyword: cadastral; GPS technology; scheme

    中圖分類號: P2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GPS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運用

    1.1GPS定位原理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空間分布的衛星以及衛星與地面點間距離,交會出地面點的位置。因此若假定衛星的位置為已知,通過一定的方法我們又準確測定出地面點A至衛星間的距離,那么A點一定位于以衛星為中心、以所測得距離為半徑的圓球上。若我們能同時測得點A至另兩顆衛星的距離,則該點一定處在三圓球相交的兩個點上。

    1.2應用GPS建立地籍首級控制網

    1.2.1GPS控制網網形設計原則

    1)GPS網一般應采用獨立觀測邊構成閉合圖形,以增加檢核條件,提高網的可靠性。

    2)GPS網作為測量控制網,其相鄰點間基線向量的精度,應分布均勻。

    3)GPS網點應盡量與原有地面控制點相結合。

    4)GPS網點應考慮與水準點重合。

    5)為了便于GPS的測量觀測和水準聯測,GPS網點一般應設在視野開闊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6)為了便于用經典方法聯測或擴展,可在GPS網點附近布設一通視良好的方位點以建立聯測方向。

    7)GPS網必須由非同步獨立觀測邊構成若干個閉合環或附和線路。各級GPS網中每個閉合環或附和線路中的邊數應符合表1的規定。

    表1 獨立閉合環或附和線路邊數的規定

    1.2.2擬定觀測方案

    觀測衛星的幾何分布對GPS定位的精度具有重要影響,所以為了選擇最佳的觀測時段,在擬定觀測計劃時,應首先編制GPS衛星可見性圖。最佳觀測時間確定后,觀測工作的進程計劃,涉及到網的規模、精度要求、作業的接收機數量和后勤保障條件等,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最優化的原則合理擬定。

    1.3應用GPS-RTK建立地籍圖根控制網

    傳統的圖根控制測量采用導線(網)方法來施測,不僅費工費時,要求點間通視,而且精度分布不均勻,如果測設完成后,回到內業處理后發現精度不合要求,還必須重測。

    利用RTK進行地籍圖根控制測量不受天氣、地形、通視等條件的限制,控制測量操作簡便、機動性強,大大節省人力,不僅能夠達到導線測量的精度要求,而且誤差分布均勻,不存在誤差積累問題。

    1.4應用RTK進行地籍碎部測量

    1.4.1應用RTK進行碎部測量

    地籍碎部測量是地籍調查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目的是測定土地的權屬界址點、線、位置、形狀、數量等。由地籍調查規程知,在地籍平面控制測量基礎上的地籍細部測量,對于城鎮街坊界址點及街坊內明顯的界址點間距允許中誤差為5cm。利用GPS-RTK技術完全能滿足該精度要求。對于影響GPS衛星信號接收的遮蔽地帶使用全站儀等測量工具,采用解析交會法、極坐標法和圖解交會法等進行測量,這樣有利于加快地籍碎部測量進度。

    1.4.2RTK的局限性及其措施

    1)RTK的局限性

    GPS-RTK進行地籍碎部測量在農村或城市空曠地是可行的,甚至一臺流動站大約是一臺全站儀工作效率的1.5倍,但一些隱蔽點,如高樓林立的城市內界址點RTK無法采集。這就要求我們用別的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實踐表明,RTK技術應用于地籍測量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實際生產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某些環境下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它仍然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2)解決措施

    GPS-RTK與全站儀聯合作業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有的時候多路徑效應對流動站的影響比較大,比如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流動站天線接收不到GPS衛星的信號,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用別的方法來進行觀測。

    2 GPS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實例

    2.1測區概況

    某測區要求施測1∶500地籍圖約18km2,采用GPS技術建立地籍控制網。其網形設計如圖1所示。

    圖1GPS首級控制網

    2.2GPS首級網觀測方案及精度分析

    2.2.1觀測方案

    使用5臺GPS接收機,進行第一時段觀測,待觀測45min后,將兩臺GPS接收機原地不動,其他接收機分別移動到其他點位,此時通過邊連接方式,進行第二時段觀測。直至對布設的所有點全部進行觀測完畢,同時注意每個時段分別在觀測前、中、后分別記錄3次儀器高以及點的記錄。

    2.2應用RTK建立圖根控制點

    基準站選在地勢較高的地方,使基準站的信號能覆蓋其控制區域,在所測區域選擇1個基準站。連接好流動站接收機、天線、對中桿后,啟動手簿。在測區均勻選擇7個點,求取七參數。

    在流動站輸入轉換參數后等設置后,利用已知點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與已有成果進行比較。符合限差就可以測量,否則查找原因,重新檢測,直至符合限差。

    2.3應用RTK進行界址點測量

    在進行界址點測量之前,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對測圖范圍內的所有界址點要進行分析和統計,將其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界址點位于開闊地帶或較容易到達頂部的高大建筑一角的地方;第二種類型是當建筑物層數較高且不宜到達頂部或較為隱蔽的界址點,則首先利用RTK測設一組圖根點,然后再利用全站儀進行測量。

    2.3.1應用RTK測定界址點

    在已知控制點上架設好基準站,在手簿中輸入七參數,利用周邊已有同等級以上的控制點進行檢查,其點位互差≤5cm,符合限差要求后,便可以對上面提到的第一種界址點位于開闊地帶的界址點進行直接測量了。

    2.3.2 RTK與全站儀聯合測定界址點

    對于建筑物層數較高且不宜直接應用RTK測定的界址點和碎部點,可以通過RTK與全站儀聯合作業來進行測量,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進行。

    1)利用RTK測量圖根控制點,RTK技術進行控制測量既能夠實時知道定位結果,又能實時知道定位精度。

    2)利用全站儀和GPS-RTK聯合測量碎部點,GPS-RTK也可以隨時為全站儀提供圖根控制點。應該注意的是在全站儀利用GPS-RTK所測的圖根點進行設站時,要進行必要的檢核,這樣才可以避免GPS-RTK信號遮擋等原因造成的粗差,保證測圖精度。

    3結束語

    地籍測量往往具有范圍大、界址點測量瑣碎、數據更新快等特點,GPS作為地籍測量中一種測繪技術,具有許多優點,如操作簡便、減少人力費用、定位精度高、全天候作業,同時也存在衛星可見度低、信號屏蔽等問題。針對GPS的缺陷性,為了解決GPS無法測量部分地籍碎部點這一問題,提出了GPS與全站儀聯合作業的措施。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地籍測量中的使用會更廣泛。

    參考文獻:

    [1]詹長根,唐祥云,劉麗.地籍測量學(第二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大杰.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原理與數據處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6.

    第2篇:地籍測量范文

    關鍵字:地籍測量; 權屬調查; 界址點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concept of cadastral survey, measurement content and measurement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several aspec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cadastral survey.

    Key words: cadastral survey; ownership; boundary point

    中圖分類號:P2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地籍測量是地籍信息系統的前期工作, 地籍測量的好壞直接牽涉到地籍信息系統的質量, 因此對地籍測量過程中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是十分必要的。在地籍測量中需要進行野外權屬調查、地籍測量、地籍產品質量檢驗、地籍圖數據錄入和建庫等工作過程, 各個環節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地籍信息系統的最終質量。本文就地籍權屬調查及地籍測量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行討論。

    一、地籍測量的概念

    地籍測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它是以地籍調查為依據,以測量技術為手段,從控制到碎部,精確測出各類土地的位置與大小、境界、權屬界址點的坐標與宗地面積以及地籍圖,以滿足土地管理部門以及其它國民經濟建設部門的需要。

    為滿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土地權屬調查的基礎上,借助儀器,以科學方法,在一定區域內,測量每宗土地的權屬界線、位置、形狀及地類等,并計算其面積,繪制地籍圖,為土地登記提供依據而進行的專業測繪工作。它是土地管理的技術基礎。要求分級布網、逐級控制,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則。

    二、地籍測量內容

    1、根據地塊權屬調查結果確定地塊邊界后,參照表10-2設置界址點標志。

    表10-2界址種類和適用范圍

    2、界址點標志設置后,按照下述“二”中的測量方法進行地籍要素測量。

    3、測量內容:城鎮各級居民點內部包括區劃、權屬、地類、地形四要素的所有面、線和點狀對象,外加等高線和高程注記點。

    三、地籍測量方法及精度要求

    測量方法:原則上采用數字地面測量,即使用全站儀或其他解析型地面測量儀器,配合棱鏡,實地測量測站至待測碎部點的方向、距離和高差,同時輸入待測點圖式編號及其相關點的連接碼,并采集待測對象的主要屬性數據。

    精度要求:

    地物(貌)點測定精度

    ①地物(貌)點分類

    地物(貌)按點位精度要求分為三類:

    A、類地物點。又稱主要地物點,指主干街巷或支巷的拐點和巷側建筑物的明顯角點。

    B、類地物點。又稱次要地物點,主要指設站施測困難的城鎮明顯建筑物角點和村莊內明顯建筑物角點。

    C、類物(貌)點。除上述兩類地物點的其他地物(貌)點,主要指無法準確定位的地物(貌)點。

    ②平面精度

    地物(貌)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應不超出表7.2的對應規定范圍。

    同類鄰近地物(貌)點間的距離中誤差應不超出表7.2的對應規定范圍。

    森林隱蔽等特殊困難地區可按表7.1規定值方寬50%

    表7.1地物(貌)點平面點位中誤差(厘米)

    ③高程精度

    地物(貌點)高程精度按表7.2等高線間內插點高程中誤差要求。

    表7.2 等高線間內插點的高程中誤差

    四、地籍測量應注意的問題

    1、權屬調查表填寫

    由于權屬調查技術性強、工作量大、參與人員多且水平不同等原因, 填寫后的地籍調查表往往會出現單位名稱填寫不一致、土地使用性質不統一、相鄰宗地四至不銜接、填表字跡潦草或使用簡化字等一些情況。特別是一個單位在該區有多塊宗地或者是填寫宗地四至單位時容易出現此類情況, 這將影響到建立信息系統時不能正確地自動的歸戶; 另外, 在填寫土地使用者性質時, 本應填寫全民或集體或個體或個人, 而出現了國營或國有或

    私營這樣的名詞; 還有在填寫宗地四至時, 如兩宗地共用一堵墻時, 則只能出現兩宗都至墻中, 或一宗至墻內另一宗至墻外, 但填出了兩宗都至墻外或墻內等情況; 有的表填寫字跡潦草、使用簡化字, 讓人難以辯認, 表的內容填寫未全、任意涂改等現象。為避免上述情況的出現, 在實際作業過程中, 以街坊劃分作業單元, 采用申報 調查勘測均在同一時期由同一作業組實施一步到位的作業模式, 并要求填表時應做到內容填寫齊全, 用詞規范, 字跡清楚工整, 不得涂改, 只能劃改, 同一內容的劃改不得超過兩次, 劃改處應加蓋劃改人的印章。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差、錯、漏, 做到責任明確, 從而達到確保外業權屬調查質量的目的。

    2、共用宗地的處理

    一個地塊被幾個權屬單位共同使用, 而其間又難以劃清權屬界線, 這樣的地塊稱為共用宗地。對共用宗地的處理方法一是分宗填寫地籍調查表, 二是只填寫一份地籍調查表, 在表中注明各權屬單位分攤面積。對于前者, 共用宗地有多少個土地使用者就填多少份地籍調查表, 表上的內容按各分宗地填寫。這樣做的好處是所填內容詳細, 調查表和土地登記申請書、審批表形成了一一對應的關系。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其一增大了填表的工作量,其二增大了復雜程度, 在填寫四至時, 如遇一個土地使用者使用幾個地塊則不得不寫清幾個地塊的四至; 為填清界址標示, 又得設置內部界址點, 增加了宗地草圖和地籍圖的負荷量, 填表時如不小心還會造成表與表之間的相互矛盾。因此應該采取第二種方法, 這樣可以克服方法一的缺陷。

    3、提高界址點精度的措施

    規程規范對界址點精度的要求是較為嚴格的,這就要求野外作業者要總結各種有益的經驗, 提高測量精度。一般來說, 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控制。

    (1)作業前要嚴格進行儀器檢校。特別是光學對點誤差和2C 值誤差對測量精度產生的影響較大。

    (2)要嚴格控制轉站。在一般情況下, 連續轉站不得超過3次, 這一點一般都能做到。

    (3)因地籍測量一般在城鎮且建筑物較密集, 所布導線邊長都較短,故測站定向時應盡量選擇長邊。

    (4)碎部測量立棱無論在什么位置, 都能準確測定。

    (5)在困難地區。尤其在老居民區, 先測, 用支點向內部多打散點, 然后用丈量及邊長交會等多種方法進行測量。

    (6) 對隱蔽的界址點可以采用引點距離交會法和直線延伸法等測量方法, 以提高測量精度。

    (7)采用層層把關、嚴格檢查的作業制度。為此可以設計解析界址點精度檢查表、相鄰界址點。之間及相鄰界址點與地物點之間精度檢查表、不相鄰界址點之間及不相鄰界址點與地物點之間精度檢查表等, 這三種表格可供外業自檢及質檢部門抽檢, 并做精度統計。

    4、界址點測量與數據處理

    目前, 界址點、地物特征點的數據獲取采用全野外解析法進行, 通常采用外業數據采集軟件進行, 如武漢瑞得的RDMS、南方公司的CASS、清華三維的EPSW 電子平板等系統。其數據采集的一般過程為: 核對界址點、測量界址點和地形點、繪制草圖、數據錄入、數據編輯、地籍圖繪制、地籍數據入庫。在實際作業中要做到:( 1)先核對地籍元素, 然后進行測、算、繪作業,以確保外業權屬調查數據的正確;

    第3篇:地籍測量范文

    關鍵詞:數字測繪;3S技術;數字國土

    隨著以數字測繪、全球定位系統、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現代測繪技術體系的建立,4D產品以及高精度、高效率的新型測繪儀器的出現,地籍測量與現代測繪新技術的結合逐漸緊密,使地籍測繪從理論到實踐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現代地籍測量主要是指利用現代測繪技術以一定的精度測定土地界、土地權屬位置、土地面積并以反映土地利用類型、分布狀況以及質量等級的專門測量,它為國家土地管理部門提供具有現時性的土地詳查資料,并為土地登記提供依據。同時,應國土資源部“一五”規劃的要求,“數字國土”工程已全面展開,因此,地籍測量必須為進一步建立地籍數據庫和地籍管理系統提供準確、合理、規范、全面的基礎數據。傳統的地籍測量手段已經難以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現代測繪技術和方法正發揮著巨大作用。

    1 現代地籍技術的測量模式

    地籍測量專業性強,地籍數據具有法律效力,對數據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資料現時性強,同步變更需及時。因此,根據地籍測量所特有的專業性,現代測繪技術對于地籍測量來講,主要有野外數字測量、GPS測量、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內業掃描數字化測量4種模式。受環境和技術的約束,這些模式各有優、缺點,但能相互補充,從而實現地籍信息的全覆蓋采集。

    1.1 野外數字瀾置模式

    數字測繪技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產業和計算機制圖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成為現代測繪的主流。全野外數字測繪產品主要是全野外測繪的基礎數字地形圖、地籍圖,是建立適用于國土、規斯.房產、城建、水利、電力等部門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基礎信息庫來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數據庫和地籍管理系統質量的好壞,取決于運用這種測量模式采集的數據。同時如果基礎數字測繪產品質量標準較好,可供不同部門使用,避免資金的重復投入。

    針對數字地籍測量的三個環節——確權、測量、編繪,作業流程的科學化是保證質量的關鍵,同時還要注意作業工具的合理選擇與搭配。野外數字測量主要使用的是全站電子速測儀,根據所搭配使用的硬件不同分為3種方式:

    (1)全站儀+電子記錄簿+測圖軟件。這種方式是利用全站儀在野外實地測量各種地籍要素的數據,在數據采集軟件的控制下,實時傳輸給電子記錄簿,經過預處理后,按相應的格式存儲在數據文件中,同時配繪草圖,供測圖軟件進行編輯成圖。全站電子速測儀、電子手簿是目前最新的測量儀器,同傳統的測量手段相比,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能夠實現角度、距離的自動計算,技術容易掌握,但受硬件設備的限制,操作可視性較差,草圖容易出錯,功效不高。

    (2)全站儀+便攜式計算機+測圖軟件。這是一種集數據采集和數據處理于一體的數字式地籍測量方式。通過全站儀在實地采集全部地籍要素數據,由通信電纜將數據傳輸給便攜式計算機,數據處理軟件實時處理并顯示所測地籍要素的符號和圖形,原始采樣數據和處理后的有關數據均記錄于相應的數據文件或數據庫中。由于現場成圖,具有直觀、快速、高效的優點,但價格昂貴、野外環境適應能力較差。

    (3)全站儀+掌上電腦(PDA)+測圖軟件。作業方式與全站儀+便攜式計算機+測圖軟件方式相同,采用藍牙傳輸,這種系統定位于地籍數據的前端采集部分,通過使用體積較小、便于攜帶的PDA來滿足外業測量的智能化、電子化要求。從地籍測量外業的結果來看,該系統具有多種數據格式的融合顯示、多種地籍測量方法的可視化實現、自由測站的自動化計算功能,并且掌上電腦價格低廉、操作簡便、現場成圖、速度和效率都很高。這種系統雖然不完善,隨著硬件和軟件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1.2 GP8測量模式

    GPS本身就是現代測繪技術的一種標志。在現代地籍測量中主要用GPS控制整個測區,以滿足精度的需要。隨著RTK技術的迅速發展,GPS+RTK技術幾乎覆蓋整個測量領域。這種測量模式能實時地獲取地籍要素坐標信息,能在滿足地籍測量高精度的前提下,在作業現場提供經過檢驗的測量成果,擺脫后處理的負擔和外業返工的困擾。GPS—RTK技術卡要有兩種方式:

    (1)GPS-RTK接收機+測圖軟件。利用GPS—RTK接收機在野外實地測量各種地籍要素數據,經過GP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預處理,按相應的格式存儲在數據文件中,同時配繪草圖,供測圖軟件進行編輯成圖。GPS-RTK接收機是一種實時、快速、高精度、遠距離的數據采集設備。其顯著的優點是控制點大大減少,測量效率大大提高。其存在的缺點是必須繪制測量草岡,一些無線電死角和衛星信號死角無法采集數據,必須用全站儀進行補充。

    (2)GPS-RTK接收機+全站儀+掌上電腦+測圖軟件。這種模式將克服集中數字測量模式的缺點,發揮各自的優點,可適應任何地形環境條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圖的測繪,實現全天候、無障礙、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內外業一體化采集地籍信息。

    1.3 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模式

    應用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模式進行地籍測量前景非常廣闊。隨著航空航天影像信息獲取手段朝著多平臺、多時相、多傳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譜和快速機動的方向發展,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將成為地理空間信息獲取與更新的主要數據源,以激光測距系統(LIDAR)、激光成像雷達、雙天線SAR系統、數字攝像機、GPS/INS為主體的機載三維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等多種數據獲取手段的迅速發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線劃圖的測繪,還可以得到各種專題的地籍圖,同時利用衛星遙感進行土地資源調查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為快速及時的變更地籍測量作好參照。由于地籍測量的精度要求較高,數字攝影測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為數據采集對象,利用該技術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數據,其控制點和目標點主要采用航測區域網法和光束法進行平差,即所謂的空三加密,進而通過專有數字攝影測量的數據處理軟件,完成地籍測量的內外業。

    數字攝影測量與模式得到的地籍圖信息豐富,實時性強,既具有線劃地圖的幾何特征,又具有數字直觀、易讀的特性;地籍圖上的界址點完善。不受通視條件的限制;除要用GPS像控和地籍權屬調查外,大部分工作均是在內業中完成,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種廣有前途的地籍測量模式。

    1.4 內業掃描數字化測量模式

    用掃描數字化方法對已有地形圖或地籍圖采集數字化地籍要素數據,而界址點的坐標數據則由之前所述的兩種模式測出和計算得到,或把已有界址點的坐標數據輸入計算機,然后將這兩部分數據疊加,并在數據處理軟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種地籍圖和表冊。

    “準地籍測量”就是近年來出現的內業掃描數字化模式,即在已有的地形圖上根據地籍臺賬實地標繪宗地界址線,劃分街道、街坊、調查區及編號,調查宗地座落、地名、門牌號碼、房屋結構及層數,標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時,可待日后做地籍調查和變更填補;這種地籍測量模式的前提條件是要求測區內的地形圖或地籍圖現時性強,并且具有完備的控制點和目標點。

    鑒于現代測繪技術存地籍測量中的幾種模式,可以總結現代地籍測繪技術的幾個特點:專業性、數字化、網絡化,即以數字化的采集模式獲取具有很強專業性的地籍要素,并最終建立地籍數據庫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統,以實現網絡辦公自動化。但是上述四種模式以及各種組合方式各有優、缺點和適應范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單獨使用。根據測區的實際情況、各種模式的適用環境和作業單位的實力背景,可以選擇經濟、高效的測量模式,以達到地籍測量的精度要求。

    2 現代地籍測繪與“數字國土”的關系

    現代地籍測繪、地籍信息系統與“數字國土”三者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地籍測繪為建立地籍信息系統提供基礎數據,但為了有效管理和共享大量的地籍測繪成果,需要建立一個地籍信息系統,進而就可以存放各種圖形和屬性等信息,并對國土資源部門進行從“部”到“廳”到“局”的各種行政級別上的空間應用分析。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等的作用下,人們共享該數據庫資源。“數字國土”包括廣泛的數據和信息,高分辨率影像和數字地圖是其中的重要數據之一,地籍測繪正是地籍信息系統建設及其網絡體系建設即“數字國土”的重要內容。現代地籍測繪、地籍信息系統和“數字國土”的關系。

    3 現代地籍測繪技術的基本框架

    現代測繪技術是運用到地籍測量中的一些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它是融地籍測量外業、內業于一體的綜合性作業系統。其最大優點就是在完成地籍測量的同時可建立地籍數據庫,并通過一定的途徑建立地籍管理系統,為完成“數字國土”工程、實現電子政務和現代地籍管理奠定基礎。現代地籍測繪主要是采用自動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儀、計算機或PDA采集地籍要素,傳輸到計算機上,運用專用的地籍數據處理軟件,對其進行分析、整理、編輯和入庫。其基本流程為:

    (1)資料分析:對測區已有的地籍數據進行分析,熟悉測區地形,根據本身已有的設備和最終建立地籍數據庫的要求確定采用何種測量技術。在資料分析過程中,可以考慮能否使用“準地籍測量”。

    第4篇:地籍測量范文

    【關鍵詞】 測繪技術;地籍測量 ;數字國土

    中圖分類號:P27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現代地籍測量技術—數字測繪

    地籍測量是指在土地管理工作基礎上,利用測量儀器,采用科學的方法,在調查區域內,測量每宗地的地籍要素的過程。全數字測繪是在現代機助制圖技術下發展起來的高新測圖技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產業和計算機制圖理論。是以傳統的白紙測圖原理為基礎,采用數據庫技術和圖形及數字處理方法,實現地圖信息的獲取、變換、傳輸、識別、存貯、處理、顯示、編輯修改和計算機繪圖。使用全數字測繪技術,實現一體化作業,將傳統的逐級控制方法與現代測量技術手段相結合,減輕了室外作業的強度,縮短了成圖周期,保證了成果的高精度,又保證了作業的高速度,使整個作業流程方便快捷,作業人員得心應手。

    2.數字測繪的應用

    2.1數字測繪的模式:野外數字測量主要使用全站電子速測儀,而根據搭配使用的硬件不同,可以分為三種方式:

    (1)全站儀+電子記錄簿(如Pc—E500,GRE3,GRE4等)+測圖軟件。這類方式利用全站儀在野外實地測量各種地籍要素(控制點和目標點)的數據,在數據采集軟件的控制下,實時傳輸給電子記錄簿,預處理后,按相應的格式存儲在數據文件中,同時配繪草圖,供測圖軟件進行編輯成圖。全站電子速測儀和電子手簿是目前最新的測量儀器,同傳統的測量手段(外業白紙測量、內業數字化)相比,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能夠實現角度、距離的自動計算,而且技術容易掌握,但是受硬件設備的限制,操作的可視性較差,草圖容易出錯,功效不高。

    (2)全站儀+便攜式計算機+測圖軟件。這種方式是一種集數據采集和數據處理于一體的數字式地籍測量方式。通過全站儀在實地采集全部地籍要素數據,由通信電纜將數據傳輸給便攜式計算機,數據處理軟件實時處理并顯示所測地籍要素的符號和圖形,原始采樣數據和處理后的有關數據均記錄于相應的數據文件或數據庫中。由于現場成圖,具有直觀、快速、高效的優點,可價格昂貴、野外環境適應能力較差。

    2.2數字化測繪的作業流程:

    (1)地籍測圖準備:目前應用數字法進行地籍測量前,應做好以下準備工作:根據城鎮地籍調查的范圍,劃分好區、街道街坊;進地籍權屬調查,實地標出每宗地界址點的位置;布設控制網;劃分每個作業小組的測區范圍。

    (2)地籍控制測量:地籍控制測量是為地籍細部測量和日常地籍測量服務的,具有傳遞點位坐標及限制測量誤差傳播和積累的作用。在地籍測量工作中,為了限制測量誤差的積累,保證必要的測量精度,使各街區測繪的地籍圖能夠拼接成一個整體,就必須先在全調查范圍內選定一些控制點,構成一定的幾何圖形,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和精確的測算方法,在統一的坐標系統中,確定它們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這些控制點為基礎測算其他細部點的坐標。這個過程通常采用GPS衛星定位技術建立控制網。

    (3)地籍細部測量:地籍細部測量采用GPS(RTK)、全站儀配合的草圖方式測圖,關鍵的部分繪制在草圖上。草圖的清晰、明了對內業工作至關重要,草圖繪制的比例尺不宜過小,要使地物之間的相對關系大體能夠得到體現。地籍細部測量主要包括:野外數據采集(數字法地籍測圖時,野外數據采集的方法按記錄器的不同可以分為:電子手簿錄模式、便攜機記錄模式、電子速測儀數據存儲卡記錄模式、GPS測量模式)、數據傳輸(野外數據采集后,用專用電纜將外業采集的數據傳輸到計算機,一般每天野外作業后都要及時進行數據傳輸,以避免數據丟失)、數據處理(首先進行數據預處理,即對外業采集數據的各種可能的錯誤檢查修改和將野外采集的數據格式轉換成圖形編輯系統要求的格式,接著對外業數據進行圖形生成,建立圖形文件等操作,再進行等高線數據處理,即生成三角網數字高程模型(DTM)、自動勾繪等高線等)。

    (4)面積量算匯總:在錯誤修正后,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層層控制,分級量算,塊塊檢核,按面積平差的原則進行面積量算、面積平差和面積匯總等工作。

    (5)圖表生成:最后在檢核無誤的情況下利用制圖軟件的功能生成地籍圖、宗地圖、界址點成果表、宗地面積繪總表、土地面積分類表等圖表文件。

    3.現代地籍測繪與數字國土

    現代地籍測繪、地籍信息系統與“數字國土”三者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地籍測繪為建立地籍信息系統提供基礎數據,但為了有效管理和共享大量的地籍測繪成果,需要建立一個地籍信息系統(其核心就是數據庫),進而就可以存放各種圖形和屬性等信息,并對國土資源部門進行從“部”到“廳”到“局”的各種行政級別上的空問應用分析。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空問技術等的作用下,人們共享該數據庫資源。息系統建設及其網絡體系建設即“數字國土”的重要內容。

    4.結束語

    傳統方法是先進行地籍調查,并在實地標定界址點、量取界址邊及相關元素、填寫地籍調查表,地籍成圖是先測界址點后根據宗地草圖裝繪,出宗地圖后再簽字蓋章。此方法浪費人力物力并且效率不高。隨著數字化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廣泛應用,地籍圖中的每個點都有解析坐標,以前的方法已不再具有明顯的優勢。本文所介紹方法的優點是:

    (1)節省人力,每個作業組只需要 名技術工人和 名作業員。

    (2)效率高,由于是由作業員打點,并且許多房屋及其它地物能連線者均已連線,或按一定的編碼規則已編碼,這樣給內業編繪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初編圖時絕大部分地物都已編繪成圖,外業只需 次調繪即可成地籍圖。

    (3)差錯少,因為調繪時對所有的構筑物和建筑物均進行全面的調繪,這樣就對已繪成圖的部分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對錯誤部分可進行徹底糾正。另外,地籍調查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地籍圖的檢驗過程。通過地籍調查也可以糾正測量中的一些錯誤。

    (4)權屬調查時不需量測界址邊,只需對界址邊進行檢測需量測宗地中的建筑物,只要對其進行檢查即可。相鄰宗間確認界線正確時即可互相簽字蓋章確認界址線,避免了宗地在確認界址線后因無宗地圖而拒絕簽字蓋章的現象,跟本上提高了權屬調查的速度。

    【參考文獻】

    [1]覃其進.淺談數字化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J].廣西地質,2001

    第5篇:地籍測量范文

    【關鍵詞】地籍測量;現代測繪技術;3S技術;數字測繪

    1 前言

    為了有效應對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我國的國土資源在提出了“數字國土”理念,其相關工程目前也已經進入了實施階段,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數字國土理念給地籍測量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不僅要求能夠構建起完善的地籍管理系統,也需要健全的地籍數據庫為系統提供支持,所以當前的地籍測量必須要能夠為該系統和數據庫提供規劃化、高度精確化以及全面合理的基礎數據。此時,我們如果再采用傳統的測繪技術,以上要求顯然是無法滿足的,因此,在地籍測量中應用現代化的測量技術是必然之舉。

    2 地籍測量中現代化測繪技術的應用

    現代化測繪技術的有效和廣泛應用促進了我國地籍測量的現代化。所謂的現代化地籍測量主要是指,借助于目前現有的各種現代化測繪技術,對土地權屬位置、土地境界、土地類型、土地面積等進行一定精度的測定,掌握我國各種類型土地的分布情況和質量情況的專門化的測量活動。現代化地籍測量的成果能夠我國的土地管理部門提供具有較高現時性的土地詳查資料,是土地登記的重要依據。

    2.1 GPS在地籍測量當中的應用

    GPS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縮寫,即全球定位系統,它的出現可以說本身就是促進測繪技術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性技術。在現代化的地籍測量當中,測量人員為獲得更高的測量精度,一般均會采用GPS技術來對整個測區進行控制。RTK(Real-timekinematic,實時動態差分法)或者說GPS-RTK技術,是一種新型的但是目前常用的GPS測量方法,該方法允許地籍測量人員在進行野外測量時獲得厘米級的定位精度,同時,該種技術方法可以實時地獲取地籍要素的坐標信息。GPS-RTK技術不僅充分滿足當前地籍測量高精度的要求,還可以在測量作業的現場便獲得經過校驗的測量成果,測量效率大幅度提高。目前,GPS-RTK技術在地籍測量當中主要有兩種應用方式:

    第一種方式,“GPS-RTK設備+測圖軟件”。GPS-RTK設備具有遠距離、高精度、快速和實時接收GPS數據信號的能力,它主要負責在野外接受實地測量所得各種的地籍要素的相關數據,該數據經過GPS數據處理應用程序預處理之后,便以數據文件的形式被存儲下來,另外繪制出相應的草圖,經過專業應用程序編輯之后便可以獲得所需的測量圖。“GPS-RTK設備+測圖軟件”的應用方式因為不需要過多的控制點,所以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地籍測量的工作效率,但是因為衛星信號死角的約束,導致某些數據無法采用該種應用方式采集,必須再利用全站儀進行補充性測量。第二種方式,“GPS-RTK設備+測圖軟件+全站儀+PDA”。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電腦)具有移動辦公的能力,特別是野外作業時,PDA往往重要的輔助工具之一。該種應用方式能夠有效適應各種地形環境下的測量工作,并且測繪工作能夠采用任意比例尺的地籍圖,最終實現高效率、高精度、高速度、零障礙、全天候的內外業高度集成化的地籍測量。

    2.2 “遙感+數字化攝影技術”在地籍測量當中的應用

    “遙感+數字化攝影技術”在地籍測量當中可以說是應用前景非常光明。高速機動、高分辨率、多元化平臺、高光譜、多傳感器和多時相已經成為當前航空航天影像的顯著特征,因此,人們在獲取地理空間信息并進行地理空間信息更新時,高分辨率乃至超高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圖片越來越受到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讓機載三維數字攝影測量系統可以擁有數字攝像機、雙天線SAR系統、激光成像雷達、激光測距儀、GPS/INS(全球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系統)等更加多樣化、高科技化的手段。這些技術手段在為地籍測量提供高精度測量數據的同時,還能夠提供三維立體數字地籍圖、正射影像地籍圖等專題性的地籍圖類型;另外,衛星遙感的實時性優勢是其能夠動態化監控我國的土地利用情況。“遙感+數字化攝影技術”當中的數字化攝影技術應用于地籍測量當中時,其數據采集對象主要是大比例尺航空像片,采用空三加密(即控制點和目標點采用航測區域網法和光束法進行平差)進行地籍數據采集,進而滿足地籍測量對于地籍數據精度要求較高的實際情況。獲得的大比例尺航空像片經過專業的數據處理程序處理之后便完成了地籍測量的內外業。

    數字攝影測量與模式得到的地籍圖信息豐富,實時性強,既具有線劃地圖的幾何特征,又具有數字直觀、易讀的特性;地籍圖上的界址點完善,不受通視條件的限制;除要用GPS像控和地籍權屬調查外,大部分工作均是在內業中完成,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種廣有前途的地籍測量模式。

    2.3 內業掃描數字化測量技術在地籍測量當中的應用

    用掃描數字化方法對已有地形圖或地籍圖采集數字化地籍要素數據,而界址點的坐標數據則由之前所述的兩種模式測出和計算得到,或把已有界址點的坐標數據輸入計算機,然后將這兩部分數據疊加,并在數據處理軟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種地籍圖和表冊。“準地籍測量”就是近年來出現的內業掃描數字化模式,即在已有的地形圖上根據地籍臺帳實地標繪宗地界址線,劃分街道、街坊、調查區及編號,調查宗地座落、地名、門牌號碼、房屋結構及層數,標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時,可待日后做地籍調查和變更填補;這種地籍測量模式的前提條件是要求測區內的地形圖或地籍圖現時性強,并且具有完備的控制點和目標點。

    3 結束語

    目前,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以及數字測繪技術共同構成了今天的現代化測繪技術體系,特別是以這些技術為基礎的各種先進測繪設備的出現,給地籍測量的影響只能夠用翻天覆地來形容。地籍測量是服務于土地管理的一種專業測量,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它是城鎮地籍調查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現代測繪新技術結合緊密,研究地籍測量不僅可以促進國土資源管理水平的提高,還能促進當代高新測繪技術在城市測量中的應用不斷的發展與創新。

    參考文獻

    [1]丁志強.地籍測量中測繪技術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4):142-143

    [2]劉繼才.現代測繪技術在小城鎮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8,(13):203-204

    [3]劉佩頂.數字化測繪技術在城鎮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硅谷,2010,(14):52-54

    [4]曹俊茹,宋振柏,孔維華.幾種測量規范對地籍測量精度要求的分析[J].淄博學院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版),2002,(04):213-214

    第6篇:地籍測量范文

    關鍵詞:連續運行衛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CORS);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地籍測量

    地籍測量過程中首先應該界定地籍測量的范圍,之后根據國家等級控制點在測量范圍內選擇幾個合適的控制點,進而得到控制點的平面位置,簡而言之就是進行地籍平面控制測量工作;選定控制點之后,進行地籍要素的測定工作,以及測定出附屬地物的具置,并將其繪制到圖紙上;緊接著進行地籍的原圖繪制工作,該項工作需進行面積的量算以及匯總工作,并要做好檢查和驗收工作。綜上所述,地籍測繪工作是具備一定流程的,工作共成長應遵循土地權屬調查為先導的原則。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以及農村建設的快速飛躍,地籍測量工作在當前的城鎮建設中占有了越來越大的比重。地籍測量工作是一項政府測繪工作,做好地籍測繪工作有利于更加清晰的了解土地的屬性、用途、位置、經濟價值以及面積等關系。目前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工作正在進行,該項目時間緊、任務重、質量要求高。傳統地籍測量一般采用數字化測圖的方法,首先進行首級控制測量,在首級控制點的基礎上布設導線控制點及圖根點,然后使用全站儀進行宗地界址點及碎部測量。數字化測圖方法需要分級布網,層層控制,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比較低下。使用該方法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測量任務。

    1 測繪新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1.1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技術

    無人機具有機動靈活、成本低、拍攝范圍廣等優勢,它的出現解決了小面積低空攝影測量的關鍵問題,可以快速高效的獲取高精度低空影像,成果更具現勢性。

    使用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系統進行地籍測量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獲取測區影像數據、野外像控點布設及測量、內業空三加密以及數字測圖等幾個主要步驟,其中內業空三加密主要輸出加密后的影像、DEM數據、記錄影像大地坐標和3個角元素的文件、記錄自動提取的特征點的大地坐標文件、精確匹配后確定的用于相對定向和空三平差的定向點影像坐標文件、相機文件空三精度報告以及照片的外方位元素等,經過空三加密后的影像可直接導入進行數字測圖。

    根據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和全野外數據采集兩種成圖方法的比較結果,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地物點的平面位置中誤差和間距中誤差完全滿足TD/T1001-2012 《地籍調查規程》的要求,而且具有以下優勢:

    1.1.1無人機飛行高度較低,幾乎不受空域管制、起降場地和云層影響,只要風力不大于五級,多數天氣可以航攝。因此,無人機技術獲取影像快捷方便、實時性強。

    1.1.2對于農村居民地院落內部的地物,受通視條件限制,使用全野外數字測圖方法采集時很難測量,需耗費較多的時間,而采用低空航測則可以比較方便的進行測繪,且地物錯漏少,成圖精度均勻。

    1.1.3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內外業相結合,可減少外業人員和設備的投入,能夠有效減輕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1.1.4成果豐富,可同時獲取數字線劃圖和正射影像圖,二者疊加便于測量成果的檢查 同時,使用正射影像圖(或快速影像拼接圖)可以省略權屬調查過程中繪制草圖的工作,能夠提高調查效率和準確度。

    1.1.5低空航攝可獲取高分辨率的數字影像,能夠有效提高成圖精度。如果采用無人機加載四拼組合相機,還可以同時滿足高程測量要求,尤其適宜于地形地籍圖測繪。

    但是,無人機低空航空攝影測量也有其明顯缺陷,即界址點的精度達不到TD/T1001-2012 《地籍調查規程》規定的測量中誤差5cm的精度要求,因此,界址點需要全野外測量。

    1.2連續運行衛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CORS)

    1.2.1連續運行衛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CORS)介紹

    連續運行衛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CORS)由基準站子系統、數據處理子系統、通信子系統和用戶應用子系統四部分組成,各子系統由數據通信子系統互聯,形成一個分布于整個城市的局域網。各基準站按設定的采樣率進行連續觀測,通過通信系統實時將觀測數據傳輸給數據處理中心,數據處理中心首先對各個站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和質量分析,然后對整個數據進行統一解算,估算出網內的各種系統誤差改正項,獲得本區域的誤差改正模型。然后向用戶實時發送GPS改正數據,用戶只需要一臺GPS接收機,便可得到高精度的可靠的定位結果。

    1.2.2 CORS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1.2.2.1地籍控制測量

    地籍測量中需要進行導線控制點、圖根控制點測量工作,傳統的導線測量、圖根控制測量一般使用全站儀,效率相對低下。利用CORS技術測量地籍控制點具有以下優點:

    1.2.2.2測量速度快、效率高。采用全站儀布測每組需要測量人員6人(2人選點,4人測量)。若采用CORS,則只需要的測量人員僅3人,且節約時間,采用CORS技術測量控制點功效將提高3倍以上,節省人員開支2倍。

    1.2.2.3控制點選點靈活、適當,隨機性強。使用CORS測量控制點選點可采用兩兩通視的辦法,根據界址點和細部點的情況可疏可密,尤其對死胡同或封閉的院落,選點優勢更為明顯。另外可根據實際情況,在施測該街坊前1~2d進行布測,避免過早布測控制點,造成控制點丟失或破壞。

    1.2.2.4減少測區布網層次,控制點精度較高且均勻。常規控制測量方法是先進行首級控制,然后進行導線測量,最后加密圖根點。而使用CORS測量可以直接加密圖根點。采用CORS測量的每一個圖根點都是獨立觀測的,精度較均勻。

    1.2.2.5界址點、碎部點測量

    在信號良好情況下,可以采用網絡RTK直接對界址點、地物點進行數據采集。遇到數據采集量較多,影響信號接收時,則使用全站極坐標法施測界址點。有時也需采用兩者結合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作業效率。為保證測量精度,除數據采集時對中桿氣泡嚴格居中外,流動站測桿中心盡量貼近點位。進行界址點測量時,每個界址點需測量兩次,較差小于5cm時取平均值使用。

    利用CORS方法雖不能夠提高界址點測量的精度,但其測量結果精度完全可以滿足地籍測量的需要。同時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極大地節約了時間,提高了經濟效益。

    2 結束語

    在地籍測量中,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綜合系統(CORS)、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明顯的減輕了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成果質量。當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CORS系統缺乏必要的檢核條件、高程數據不穩定,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界址點精度達不到TD/T1001-2012 《地籍調查規程》規定的測量中誤差5cm的精度要求等。相信隨著測繪科技的發展,測繪新技術在地籍測量中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曾怡彬.CORS系統的網絡RTK在城市測量中的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3,(08).

    [2]王湘文,于啟升,王雅鵬.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系統在大比例尺地形圖中的應用[J].地礦測繪,2013,(01).

    [3]潘寶玉、肖慶軍、劉軍等.基于無人飛行器開展村莊地籍測量的應用探討[J].地礦通報.2012,(02).

    第7篇:地籍測量范文

    關鍵詞:GPS定位系統;RTK;地籍測量

    中圖分類號:P228 文獻標識碼: A

    GPS定位系統的優勢

    GPS定位系統,全稱為“授時與測距導航系統/全球定位系統”(Navigation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為“全球定位系統(GPS)”。

    與傳統的測量技術相比,GPS定位技術有以下特點:

    (1) 觀測站之間無需通視。傳統測量要求測站點之間既要保持良好的通視條件,又要保障三角網的良好結構。GPS測量不要求觀測站之間相互之間通視,這一優點既可大大減少測量工作的經費和時間,同時也使點位的選擇變得甚為靈活,這樣避免了常規地籍控制測量點位選取的局限條件,同時也沒有常規三角網(鎖)布設時要求近似等邊及精度估算偏低時應加測對角線或增設起始邊等繁瑣要求,只要使用的GPS儀器精度與地籍控制測量精度相匹配,控制點位的選取符合GPS點位選取要求,那么所布設的GPS網精度就完全能夠滿足地籍規程要求

    (2) 定位精度高。現已完成的大量實驗表明,在小于50km的基線上,其相對定位精度可達10-6~2×10-6,而在100~500km的基線上可達10-6~10-7。隨著觀測技術與數據處理方法的改善,可望在大于1000km的距離上,相對定位精度達到或優于10-8。

    (3) 觀測時間短。目前,利用經典靜態定位方法,完成一條基線的相對定位所需要的觀測時間,根據要求的精度不同,一般約為1~3h。快速相對定位法,其觀測時間僅需數分鐘至十幾分鐘。

    (4) 操作簡便。GPS測量的自動化程度很高,在觀測中測量員的主要任務只是安裝并開關儀器、量取儀器高和監視儀器的工作狀態和采集環境的氣象數據,而其他觀測工作,如衛星的捕獲、跟蹤觀測等均由儀器自動完成。另外,GPS用戶接收機一般重量較輕、體積較小,因此攜帶和搬運都很方便。

    (5) 全天候作業。GPS觀測工作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連續地進行,一般也不受天氣狀況的影響。

    基于以上優點,GPS衛星定位新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測繪工作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也對地籍測量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于GPS具有布點靈活、全天候、速度快、精度高等優點,使GPS技術在國內各省市的地籍測繪中得以廣泛應用。

    表1是幾種常用GPS定位方式的精度比較。從表中可以看出,應用GPS快速靜態能夠滿足地籍控制測量的精度要求,RTK、網絡RTK能滿足地籍圖測繪、界址點測量的精度要求,常規差分GPS和事后差分GPS 、廣域差分GPS能滿足土地動態監測的要求。下面將具體介紹幾種GPS測量模式在地籍控制測量、地籍碎部測量和地籍調查中的應用。[1]

    表1 幾種常用GPS定位方式精度比較

    GPS定位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地籍控制測量:

    首先在測區內布設首級控制網,邊長大于15km的長距離GPS基線向量,采用常規靜態測量方式;邊長在10~15km的GPS基線向量,采用快速靜態GPS測量模式;邊長小于5km的一、二級地籍控制網的基線,采用RTK方法,對于觀測條件復雜等不利于GPS觀測的地方采用傳統測量方式-導線測量,首級控制網布設完畢后,計算測區范圍內準換參數。

    地籍圖測量:

    地籍圖測量是測定地塊(宗地)范圍內的細部信息,測量工作量大、精度要求高、工作環境復雜、人為因素影響大。對于地形開闊、上層無遮擋的地物,應用RTK 技術測定每一宗土地的權屬界址點以及測繪地籍圖,同測繪地形圖一樣,能實時測定有關界址點及一些地物點的位置并能達到要求的厘米級精度。將GPS 獲得的數據處理后直接錄入GPS 系統,可及時地精確地獲得地籍圖。對于地形復雜,無法直接到達的地物,采用RTK測量方式布設圖根控制點,使用全站儀測量其坐標點。

    界址點測量:

    土地勘測定界(含界址點測量)工作中,主要是測定地塊(宗地)的位置、形狀、面積、數量以及地塊(宗地)內的細部信息如房屋、圍墻的位置、面積等數據。由地籍調查規程所知,在地籍平面控制測量基礎上的地籍碎部測量,對于城鎮街坊界址點及街坊內明顯的界址點間距允許誤差為±10cm,城鎮街坊內部隱蔽界址點及村莊內部界址點間距允許誤差為±15cm。因此,利用RTK測量模式能滿足上述精度要求,同時相對于傳統測量方式,采用RTK方式進行碎部測量速度快,作業效率高。同全站儀一樣,RTK測量單點的時間需要幾秒到幾十秒,但是,它不要求通視,不需要頻繁換站,減少了全站儀頻繁換站所花的時間,而且可以多個流動站同時工作,且其測量誤差為隨機產生,不會隨著距離的增加產生誤差積累。工作開展時測量員可跟著地籍調查員,在不同宗地指界完成后隨時進行界址點測量,避免因界址點丟失、損壞給后續工作帶來麻煩。同時,可以隨時對地籍圖內未進行的標注的新增地物進行更新,使其最大限度的滿足現勢性的要求。

    土地變更調查:

    近20年和今后數十年內,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土地利用的形式也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因此,隨時摸清土地利用形式的變化,進行土地利用變更登記,將是我國各級土地管理部門的一項重要的和經常性的工作。

    土地變更調查中,通常對應不同的位置精度要求,在采用GPS測量模式上,可以使用單點定位、常規差分GPS、PPK、廣域差分GPS等方式。這些GPS測量方式,可成倍地提高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動態監測速度,其精度和可靠性得到極大的改善,克服了傳統方法的種種弊端,省時省工,適用于各種各樣復雜的變更情況,真正地實現了動態監測的實時性和數值化,保證了土地利用數據的現勢性。

    關于常規差分GPS和廣域差分GPS定位方式在土地調查中的應用實例不多。實際上,我國在沿海地區已經建立了20個常規差分GPS信標站,市場上有很多商用的常規差分改正信號接收機,沿海省市可以利用這些免費的信號資源,應用于土地調查活動,將會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另外,美國已經提供了商用的廣域差分GPS服務,我國和歐盟也將提供類似服務,如果土地部門購買相關設備,完全可以實現大區域的土地實時調查工作。當然,使用這兩種定位技術,需要購買差分接收設備,增加了設備費用。

    總結

    第8篇:地籍測量范文

    【關鍵詞】:GIS 技術 地籍 測量

    目前,工程測量已滲透到各種施工項目中,無論是環境勘察,還是建筑結構設計,依附于測繪數據的工程測量系統都發揮著很大作用。交通規劃、農林建設、土地管理、通訊設置建設等公共建設項目中,工程測量的服務范圍正在逐步擴大,其所產生的社會價值也在大幅度提升。

    一、GIS技術的發展概況分析

    GIS技術是以數字信息的形式描述地球上的各種客觀實體,并在相關硬件和軟件的支持下對真個空間地理的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和運算,以此來解決較為復雜的地籍測量問題。GIS技術具有較強的優勢,能夠充分都將數據進行綜合,并具有較強的模擬和分析評價的能力,實現對數據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在我國地籍測量中應用較為廣泛。GIS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和應用起步較晚,但是在技術的推動下,其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測繪處的數據更為精確,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其發展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礦山和地質領域的應用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處理三維問題上的不足,無法建立起空間實體的三維拓補關系,因此技術者正在不斷的分析研究,使這一技術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能夠為地籍測量等領域帶來更多的應用驚喜。下面本文就以其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為重點進行分析。

    二、GIS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應用GIS技術能夠為地籍測量工作提供精確的數據,更好的為地籍測量工作打下基礎,具體說來,其在這一領域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GIS技術數據庫的結構特點分析,其具有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路兩種,基礎地理數據庫中存儲和管理的相關數據,如數字地形、大地數據以及遙感影像數據等,能夠為測量工作提供便利。專題數據庫基礎中則具有基礎地質圖、地質災害相關專題數據等,在測量的過程中能夠更清晰的知曉該地區的地質情況和地形地貌特征,更便于開展測量工作。GIS技術運行和故障數據采用的是非地理數據庫進行存儲,行政區和線路等則是采用地理數據庫進行存儲,這樣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將會實現分工測量,降低難度,提升測量的效率,更好的發揮GIS技術的功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GIS技術的時候,由于空間數據較為復雜,至今還沒有較為完善的數據庫技術能夠將GIS空間數據的管理、分許和傳輸顯示的很好,因此在這一情況下,測量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記性應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建立有效空間數據模型系統,更好的推動地籍測量工作的開展。其次,從GIS技術在地籍測量數據采集輸入過程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應用GIS技術進行地籍測量工作,能夠清晰且直觀的表現出對信息的分析結果,并且能夠將這些結果進行動態的顯示。例如對于基礎地形圖數據的顯示,包括了境界信息、流域邊界信息、水系信息、交通信息以及地形地貌信息等,這些信息能夠更清楚的反應出測量地區的實際情況,得出更準確的數據。再如,應用GIS技術還可以得到基礎地質底圖數據,即采用數字正射影響圖為底圖的,可以編制以影響圖為基礎的農村地籍圖,同時還能夠在此基礎上形成專題圖數據,包括各個不同級別的地形圖,這樣能夠更為清晰的展現出地籍測量區域的地形情況。最后,從GIS技術的綜合作用角度來分析其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GIS技術在人們生活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該技術將成為未來高科技領域的核心技術,將該技術應用在地基測量中,能夠將和地理相關的文本數據以地理圖形的方式顯示出來,使得相關人員能夠清晰的看出地理空間的分布情況,明確該地區的地形分布情況,地貌特征等,為今后的地區規劃提供數據支持。

    三、GIS技術和其他技術融合在地基測量中的應用

    GIS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單憑其一種技術力量很難全方位的掌握地籍信息,因此將該技術和其他技術融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水平的作用,能夠更為精確的掌握地籍特征。從當前情況來看,和GIS技術相結合使用的有遙感技術即RS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即GPS技術,簡稱3S技術。

    下面本文就將GIS技術和RS及GPS技術相結合,分析其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在3S技術中,有85%的信息是和地理位置相關的,也就是說在3S技術應用的過程中,GIS技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耕地林地還是城市的規劃分布,都和地理信息息息相關,只要是能夠用位置去判斷的信息,都能夠應用GIS技術。RS技術則是利用電磁波探測地表物體對其反射和其發射的電磁波,之后在從這些電磁波當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的使命。RS 遙感技術遙感技術利用的是光學測量原理,可見光可以掃描地理空間形態,衛星或航空器將這些掃描數據收錄到信息處理系統中,經過短時間處理把數據信息轉化成實景地形圖片。通常情況下,RS 遙感技術被分為兩種技術應用形態,一種是衛星遙感,該技術對地理掃描范圍很廣,但是圖像分辨率不高,適用于大面積地理環境監測工作;一種是航空衛星技術,運用該技術獲得的地理信息的針對性很強,航空器可以在特定位置上監測地理環境,可以從多個角度搜索地理數據。同時,用數字信息制圖,按照比例創建地理模型,可以削減野外實地測量的工作量,減少勞動資源和測量工作成本。由此可見,RS遙感技術在城市綜合建設、國家土地規劃、施工管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在測量環境惡劣的地區,RS遙感技術可以幫助測量人員進行“宏觀”實地勘察,利用電子技術、成像技術、數據編輯技術就可以完成復雜的環境監測工作。

    GPS技術則是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定位和導航的系統,其測量精度高,信息準確,能夠不受時間的限制實現隨時定位。具體說來,這一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能夠在測量的過程中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高測量的效率,不僅為地籍測量部門提供完整有效的信息,還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地籍數據信息化和自動化。如運用GIS技術和GPS技術相結合,測量某一城市的土地類型、面積、以及該范圍內的標志性建筑等,以此建立起和該城市相關聯的城市地理信息體系,為今后的規劃建設提供依據。同時,在地籍測量中,還能夠明確確定現場權屬的界限以及實地測量界址和坐標,建立起更為完善的城市地籍信息系統。其次,應用3S技術,還能夠對地籍信息進行遙感影像分析處理,依靠遙感技術根據多平臺、多波段以及多信息源的遙感影像,結合GPS技術和GIS技術,在短時間內測量出我國種類繁多的地形特征,并在充分發揮GIS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他們的地理坐標位置。

    四、結束語:

    本文簡單介紹GIS技術的發展情況,指出其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并結合RS和GPS技術,進一步提出GIS技術在和它們向結合的基礎上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希望能夠對今后的地籍測量工作有所幫助,進一步提升測量的效率和數據的精確度。

    參考文獻

    [1]梁海青.淺談GIS技術及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西部探礦工程,2013年第06期

    [2]程薇,張藝朦.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在地理測量的應用.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年第23期

    第9篇:地籍測量范文

    關鍵詞:GPS RTK 技術;地籍測量;工作原理;控制測量;動態測量;放樣

    中圖分類號: P2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GPS of RTK technology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GPS RTK in cadastral survey of the control measure, dynamic measurement and estate boundary location points moulding survey, concrete application, have stronger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al, for reference.

    Keywords: GPS RTK technology; Cadastre survey; Working principle; Control measurement; Dynamic measurement; Lofting

    1引言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是美國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我國測繪等部門經過近十年的使用表明,GPS以自動化、高精度、智能化、高效益等顯著特點,且觀測時間不斷減少,大大降低了作業強度,贏得廣大測繪工作者的信賴并成功地應用于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航空攝影測量、運載工具導航、地殼運動監測、工程變形監測、資源勘查、地球力學等多種學科,給測繪領域帶來了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

    GPS RTK(Real Time Kinematic,實時動態)技術是在GP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能夠實時提供流動站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在一定范圍內達到厘米級精度的一種新的GPS定位測量方式,是GPS應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現為工程放樣、地形測圖、各種控制測量帶來了新曙光,極大地提高了外業作業效率。

    目前,常規的GPS測量主要使用靜態、快速靜態方法來建立二級以上的平面控制網,GPS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也僅限于此;GPS RTK技術主要用于地形測量的碎部點采集、施工放樣等,而用來代替一、二級加密控制測量、圖根控制測量、地籍測量的界址點測量尚處于實驗研究階段。本文對應用RTK技術測量地籍加密一級控制點、界址點進行了實驗性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結論,為修訂地籍測量規范提供參考,同時使其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科學化、規范化。

    2GPS RTK工作原理

    2.1基本原理

    RTK技術采用差分GPS三類(位置差分、位距差分和相位差分)中的相位差分。這三類差分方式都是由基準站發送改正數,由流動站接收并對其測量結果進行改正,以獲得精確的定位結果,所不同的是發送改正數的具體內容不一樣,其差分定位精度也不同。前兩類定位誤差的相關性會隨基準站與流動站的空間距離的增加其定位精度迅速降低,故RTK采用相位差分方法。

    RTK的工作原理是將一臺接收機置于接收站上,另一臺或幾臺接收機置于流動站上,基準站和流動站同時接受同一時間相同GPS衛星發射的信號,基準站所獲得的觀測值與已知位置信息進行比較,得到GPS差分改正值。然后將這個改正值及時地通過無線電數據鏈電臺傳遞給流動站以精化其GPS觀測值,得到經差分改正后流動站較準確的實時位置。流動站可處于靜止狀態,也可處于運動狀態。

    2.2測量方法

    (1)“無投影/無轉換”法。直接用接收機在基準站和流動站接收WGS-84坐標,其后利用觀測的已知點的WGS-84坐標和相應的地方坐標根據一定的數學模型進行轉換。這種方法基準站不一定要安置在已知點上,但根據不同的轉換方法,需要測量一定數量的已知點。

    (2)“鍵入參數法”。把用靜態觀測求得的WGS-84坐標和地方坐標鍵入到手薄中,進行轉換,也可以置入靜態觀測平差時求取的轉換參數。該方法基準站需架設在已知點上,但可以不觀測其他已知點。

    設置一臺GPS接收機作為基準站,并將一些必要的數據如基準站的坐標、高程、坐標轉換參數等輸入GPS控制手薄,一臺或幾臺GPS接收機作為流動站。基準站和流動站同時接受衛星發射的信號,基準站將接收到的衛星信號通過基準站電臺發送到流動站,流動站將接受到的衛星信號與基準站發來的信號傳輸到控制手薄進行實時差分及平差處理,實時得到本站的坐標和高程及其精度指標等,并隨時將實測精度和預測精度指標進行比較,一旦實測精度達到預設精度指標的要求,手薄將提示測量人員是否接受該結果,然后手薄將得到的坐標、高程及精度同時存儲到手薄中。

    2.3流動站距基準站的距離

    RTK數據鏈無線電發射機的工作頻率目前采用UHF頻段,當功率一定時,發射距離隨天線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3GPS RTK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地籍測量是對地塊權屬界線的界址點坐標進行精確測定,并把地塊及其附著物的位置、面積、權屬關系和利用狀況等要素準確地繪制在圖紙上和記錄在專門的表冊中的測繪工作。地籍測量的成果包括數據集、地籍圖和地籍冊。地籍測量主要應用GPSRTK的兩大功能:靜態功能和動態功能。靜態功能是通過接收到的衛星信號,確定地點某點的三維坐標;動態功能是通過衛星系統,把一致的三維坐標定位,實地放樣地面上。

    3.1控制測量

    傳統的控制測量采用三角網、導線網方法來施測,不僅費工費時,要求點間通視,且精度分布不均勻,在外業中也不知道測量精度如何,采用常規的GPS靜態測量,在外業測量過程中不能實時知道定位精度。外業完成后,回到業內處理后發現精度不合要求,還必須返測,而采用RTK來進行控制測量,在測量過程中,同時接受基準站和衛星同步觀測數據,實時解算整周未知數和用戶站的三維坐標,如果結算結果的變化趨于穩定,且其精度已滿足設計要求,便可以結束實時觀測,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觀測效率。

    3.2土地利用動態測量

    主要包括宗地測量、土地利用更新調查測量和違法用地測量等。傳統的測量方法是利用已知控制點,利用全站儀逐步測量待測點,再根據解析法計算待測點坐標,都要求帶測點和控制點完全通視,操作人員一般為2~3人。采用RTK技術后,僅需一人背著儀器到要測的待測點或特征點上停留1~2s,同時輸入特征編碼,把一整個區域或宗地測完后回到室內,由專業的軟件接口就可以輸出所要求的圖幅。如配合電子手薄可視測量各種地圖,如鐵路帶狀地籍圖、電力系統地籍圖、水利流域地籍圖等專題軟件。

    3.3界址點放樣測量

    建設用地勘測定界是界址點放樣測量的主要內容,工作要求是采用一定儀器把人設計好的點位在實地給標定出來。傳統常規的放樣方法很多,如經緯儀交會放樣,全站儀的邊角放樣等,一般要放樣出一個設計點位時,往往需要多次來回移動目標,而且需要2~3人操作。如果點位不通視,那么還需利用更多的已知點,程序十分復雜,工作效率很低。采用RTK技術放樣時,僅需把設計好的點為坐標輸入到電子手薄中,背著GPS接收機,他會提醒你走到要放樣的位置,既迅速又方便,由于GPS是通過坐標來直接放樣的,而且精度很高也很均勻,因而在外業放樣中效率會大大提高,且只需一個人操作。

    結束語

    GPS RTK技術因效率高、靈活、誤差不積累、厘米級的高精度越來越受到測繪人員的青睞。RTK高程精度低于平面精度,而地籍測量對高程的精度要求較低。因此,RTK技術應用來進行地籍一、二級控制和界址點測量是目前較為理想的方法,在勘測定界中優勢較為突出。也就是說,RTK測量方法可以替代常規的一、二級導線測量及圖根控制、界址點測量。

    與靜態、快速靜態GPS測量相比較,RTK無足夠的幾何檢核條件,筆者認為不宜用來做首級控制。在使用RTK布設加密控制點時要加強檢核,若代替一、二級點時可以采取在不同的基準站上分別獨立施測或設立雙基站的方式施測,取中數使用,這樣不但避免了粗差,而且使點位精度得到提高。

    RTK定位的數據處理主要是基準站和流動站間的單基線處理,而基準站和流動站的觀測數據質量及無線電信號的傳播質量對定位精度的影響極大。因此,把基準站設立在要進行RTK測量區域的較高點上,提高基準站和流動站天線的架設高度。

    實踐證明,GPS RTK技術具有極好的測量精度,其作業模式能進一步提高測量作業效率,降低勞動強度,節省測量費用,使測量變得更加輕松容易。

    參考文獻:

    [1]員小蘇,高延利,朱留華,溫明炬,謝俊奇.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培訓教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2] TD/T1014-2007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3] 楊舒誠.淺談地籍測量的現狀與方法[J].山西建筑 ,2010,31(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在线高清视频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a级成人毛片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成人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羞羞漫画在线成人漫画阅读免费|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